收藏 分享(赏)

邓广铭学术年表.doc

上传人:tkhy51908 文档编号:4564470 上传时间:2019-01-0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邓广铭学术年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邓广铭学术年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邓广铭学术年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邓广铭学术年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邓广铭学术年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鄧廣銘學朮年表鄧廣銘,字恭三。1907 年3 月 16 日生于山東省臨邑縣齊家庄。1913 年,6 歲。入讀私塾,歷時七年半。1920 年,13 歲。秋,考入臨邑縣立第一高等小學,在學三年。在校期間首次接觸到新文化思潮。初讀胡適文存 , “胡適、陳獨秀、錢玄同、周作人這許多參加新文化運動的主將的名字,也都在我的腦子里占有了地位。 ”(自傳 )1923 年,16 歲。夏,考入設于濟南之山東省立第一師范學校,與后來成為著名詩人、文學家的臧克家、李廣田等結為同窗好友。在熱心于新文化運動的校長王祝晨倡導下,閱讀大量介紹新思潮的報刊雜志,如創造月刊 、 京報 、 語絲 、 現代評論等校方還特地延請了北

2、京大學的教授如沈尹默、周作人、梁漱溟、王星拱等人來校作短期講學,使學生們的眼界大為開闊。1924 年,17 歲。秋,加入由高年級同學創辦之“書報介紹社” ,得以恣意瀏覽南北各地所出之新書,受到了“真正的啟蒙教育” 。對歷史上一些建立了大功業、具有高亮奇偉志節的英雄人物起了無限憧憬之情,并且了解到治史考史工作之大有可為,對于其后的治學道路,起到了一些導向作用。1927 年,20 歲。秋,升讀后期師范(相當于高中)二年級。因反對軍閥任命之守舊派新校長,參與發起全校學生罷課,被開除學籍。是冬至北平,旁聽北京大學英語課程。1928 年,22 歲。夏,因學費無著,返回山東。四處謀求職業。1930 年,2

3、3 歲。秋,前往北平,一方面在北京大學旁聽一些課程,一方面入讀一私立中學畢業班,以期取得高中畢業文憑,報考大學。1931 年,24 歲。夏,報考北京大學,未被錄取,考入輔仁大學英語系。1932 年,25 歲。在輔仁大學讀書期間,為周作人學朮演講中國新文學的源流做詳細記錄,9 月由北平人文書局出版。夏,考取北京大學文學院史學系。教授中名家累累,有胡適、傅斯年、孟森、錢穆、顧頡剛等人,極一時之盛。1933 年,26 歲。北京大學在讀。與北大英文系學生李廣田、師大中文系學生王余侗等共同編輯文學刊物牧野 ,于該刊發表創刊號題詞及雜文、文學作品多篇。1934 年秋至 35 年夏,北京大學三年級。與同班同

4、學傅樂煥、張公量共同為天津益世報主編讀書周刊(名義上由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毛子水主編) ,開始于天津大公報圖書副刊 、 國聞周報及益世報讀書周刊等報刊發表書評等類學朮文章。1935 年秋至 36 年夏,北大四年級。選修胡適“傳記文學習作”課,以陳龍川傳作為畢業論文,獲指導教授胡適贊賞。大學畢業。留校任文科研究所助教,與羅爾綱合作整理所藏清繆荃孫藝風堂之金石拓本,并協助錢穆先生整理校點為講授“中國通史”而搜輯之資料(亦即后來錢穆所撰國史大綱之“長編” ) 。1937 年,30 歲。辛稼軒年譜及稼軒詞疏証總辨正刊出,獲得胡適、陳寅恪、夏承燾等大家之好評,獲“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研究資助。七月盧溝

5、橋事變后,北平為日寇占領,北京大學決定南遷。轉往“北平圖書館”繼續研究工作,受到趙萬里先生多方幫助。1938 年,31 歲。夏,于北平西北城寓廬撰成辛稼軒年譜編例秋,應北京大學師友召邀,准備南下赴昆明西南聯合大學。1939 年,32 歲。編寫完成稼軒年譜 、 稼軒詞編年箋注初稿編成辛稼軒詩文抄存 。夏,自天津遵海而下,經上海、香港、越南繞道前往云南昆明,任北大文科研究所高級助教。途經上海,拜謁任教于之江大學的夏承燾先生。是冬,夏承燾為稼軒詞編年箋注作序,稱“予友鄧君恭三治文史,然于遞嬗之故,出其緒余,為稼軒年譜 ,并箋其詞,曩余獲見一二,驚為罕覯。頃恭三自北平游滇,道出上海,乃得讀其全稿。鉤稽

6、之廣,用思之密,洪興祖、顧嗣立之于昌黎,殆無以過。 ”1940 年,33 歲。春,完成稼軒詞編年箋注例言于昆明青云街靛花巷北大文科研究所。旁聽陳寅恪先生課程,實際上成為助教,日夕親其謦。 “這對我來說,收獲之大確實是勝讀十年書的。從陳先生的處事接物方面,我也看到了一位真正的學者的風范” (自傳) 。在昆明期間,與毛子水先生切磋往來頗勤。12 月,隨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遷往四川南溪縣李庄鎮。此后兩年間,從事于宋史部分志、傳之校正工作。1942 年,35 歲。春,應聘前往重慶,任中國文化服務社編審,主編讀書通訊 。發表 抉原匡謬 、 評周谷城著中國通史 。1943 年,36 歲。秋,由傅斯年

7、先生推荐,受聘于內遷重慶北碚之復旦大學史地系,任副教授,講授中國通史等課程。宋史職官志考正自序與凡例發表。同年, 陳龍川傳由重慶獨立出版社出版。1944 年,37 歲。是秋,帶領復旦大學史地系高年級學生參觀在重慶舉行之文物展覽,曾昭親自解說,李濟作總結報告,學生獲益良多又徇學生之請,請傅斯年、郭沫若至史地系作學朮演講。韓世忠年譜由重慶獨立出版社出版, 陳龍川傳再版。發表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故事考釋 、 宋太祖太宗皇位授受問題辨析 、 辛稼軒交游考 、 宋史許及之王自中傳辨正等篇文章。應重慶勝利出版社之約,撰寫岳飛一書。再回李庄,搜集有關岳飛資料是冬,岳飛寫成。1945 年,38 歲。任復旦大學史地

8、系教授。“八一五”抗戰勝利之日, 岳飛印出發行。 “這兩件事情的巧合,使我永遠難忘。”(自傳 )國民政府任命胡適為北京大學校長,在其未回國就任前由傅斯年任代理校長。應傅斯年先生邀約,決定回北京大學史學系任教。1946 年,39 歲。5 月 7 日,由重慶飛返北平,自次日起,應代理校長傅斯年要求,協助工作,成為北京大學校長辦公室無聘書、無薪給之兼任祕書8 月,校長胡適就職后,仍兼任校長室祕書。10 月,任天津大公報副刊文史周刊執行編輯(胡適主編) 。同月北大正式開課,任史學系副教授,講授中國通史及隋唐五代宋遼金史課程。1947 年,40 歲。發表宋史岳飛、張憲、牛皋、楊再興傳考辨 。同年出版辛稼

9、軒年譜 (上海商務印書館版,1957 年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78 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 、 稼軒詩文抄存 (上海商務印書館版,1956 年上海古典文學出版杜、1979 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香港中華書局重印) 。1948 年,41 歲。發表宋史職官志考正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陳寅恪為之作序,稱譽云:“其用力之勤,持論之慎,并世治宋史者,未能或之先也。其神思之縝密,志愿之果毅,逾越等倫。他日新宋學之建立,先生當為最有功之一人,可以無疑也。 ”完成宋史刑法志考正 。協助胡適、黎錦熙訂補齊白石自述編年 ,自白石詩草及其朋輩的著作中搜輯出有關白石生平的資料,與二先生共同寫成齊

10、白石年譜 。發表漢武帝的“王霸并用”的治朮 、 西周初年的封建 、 北宋舊黨人士的“兩截底議論” 、 辛稼軒晚年的降官和敘復及揭發“國定錯誤”廢除“國定課本” 等篇文章。1949 年,42 歲。2 月,北平和平解放。10 月 1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 月初,將齊白石年譜定本寄交已經離開北平的胡適。3 月,與胡適、黎錦熙合編之齊白石年譜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12 月, 宋史刑法志考正發表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1950 年,43 歲。任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1951 年,44 歲。參加知識分子思想改造學習運動。由是年起,北大史學系、清華歷史系、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為天津大公報編

11、輯史學周刊 ,代表北大史學系參與其事。秋,全國高等院校進行院系調整,清華大學、燕京大學之文理學院各系與北京大學合并,北京大學遷至燕京大學原址,史學系改稱歷史系(由翦伯贊擔任系主任) 。此后多年間講授隋唐五代史 、 宋遼金史 、 宋史專題及史學方法論 、 唐宋農民戰爭史等課程。發表論岳飛 、 論鐘相、楊么的起義和岳飛的絞殺起義軍等文章。1952 年,45 歲。發表論王莽的代漢和改制 、 試談唐末的農民起義等文章。1953 年,46 歲。是年大公報停刊, 光明日報創辦史學專刊,在范文瀾、翦伯贊領導下,由北京大學歷史系、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負責編輯。仍代表北大歷史系參與其事。王

12、安石一書由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發表“銅活字”和“瓢活字”問題 、 翟讓究竟是在哪一年起義的等文章。1954 年,47 歲。任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國古代史教研室主任。因批判胡適之唯心主義,批判胡風之“反革命文藝思想” ,學校停課甚久,于其間將舊著岳飛大加修改,易名為岳飛傳 。發表唐代租庸調法研究 、 愛國詞人辛稼軒等文。1955 年,48 歲。出版岳飛傳 (北京三聯書店版) 。1956 年,49 歲。由周一良、張芝聯介紹,加入中國民主同盟。在稼軒年譜 、 稼軒詞編年箋注初稿基礎上進行修改補充,撰成二書之題記 。辛棄疾(稼軒)傳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表遼史兵衛志中“御帳親軍” 、 “大首領部族軍”兩事

13、目考源辨誤等文章。1957 年,50 歲。夏, “反右”運動起,學校停課數月搞運動。稼軒詞編年箋注出版(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版,1962 年上海中華書局、1978 年、1993 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 。發表論趙匡胤 、 評向達教授著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 等文章。1958 年,51 歲。參加“雙反運動” (后改為“拔白旗運動” ) ,歷史系集中批判“資產階級史學觀點、資產階級史學方法” 。因在教學過程中提出年代學、職官制度、歷史地理與目錄學為研究中國歷史的“四把鑰匙”而受到批判。 “歷史系學生以鋪天蓋地的大字報要拔掉我這面白旗。結局是宣布不許我再上課。 ”(自傳 )光明日報史學專刊改由北大歷史系獨

14、負編輯之責,專刊之領導仍為范文瀾、剪伯贊二人,由鄧廣銘、田余慶、陳慶華、張寄謙四人任執行編輯,實際上以鄧廣銘為此四人小組之組長。1959 年,52 歲。郭沫若、翦伯贊相繼在光明日報替曹操翻案的文章,引起學朮界討論與關注,旋即在史學上引起了關于如何評價曹操的一場討論,影響及于全國。后因陳伯達的干預而中止。參加中國歷史博物館陳列設計工作。與王振鐸合作,為科學出版社中國古代科學家一書撰寫蘇頌篇(1963 年修訂再版) 。1960 年,53 歲。參加由周揚領導之全國高等院校文科教材建設之討論會。1961 年,54 歲。翦伯贊在全國高等院校文科教材建設討論會上接受編寫中國史綱要之任務,其后即以全力編寫該

15、書之宋遼金史部分。發表也談關于岳飛和趙構的一段資料 。1962 年,55 歲。年初,于蘇州“南林飯店”討論中國史綱要稿是冬, 中國史綱要之宋遼金史 、 元明清史部分由人民出版社先行印出。1963 年,56 歲。恢復為學生講課資格。在光明日報史學專刊上刊出孫達人批判“讓步政策”之文章,繼而引起一場討論。發表南宋對金斗爭中的几個問題及唐宋庄園制度質疑等文章。1964 年,57 歲。秋,至順義縣天竺公社樓台村參加“四清運動” (“四清”即清政治、清經濟、清組織、清思想,又名“社會主義教育運動” ) 。1965 年,58 歲。夏,由順義縣返回北京。11 月 10 日,姚文元在上海文匯報發表評新編歷史劇

16、海瑞罷官 ,京滬各地逐漸展開批判吳的運動,揭開“文化大革命”序幕。因完全不了解這一運動的來龍去脈而感到茫然。1966 年,59 歲。5 月 25 日,聶元梓等人在北大貼出題為“陸平、宋碩、彭云,你們到底要干什么?”的大字報,6 月 1 日人民日報社論“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發表,全國性史無前例的浩劫“文化大革命”開始,全國高等院校一律“停課鬧革命” 。旋被指為“反動學朮權威” ,免去歷史系中國古代史教研室主任職務,成為革命之“對象” 。自 9 月開始,或在北大勞動基地太平庄勞動,或回校于“勞改大院”住牛棚參加“改造” 。其后雖曾一度獲准至北京中華書局參加二十四史中之宋史標點工作,但不久即被校內“新

17、北大” 、 “井岡山”兩派組織押回北大,進行批斗。1969 年,62 歲。10 月,根據軍宣隊決定,與北大教職工一起下放至江西鄱陽湖畔之鯉魚洲,從事圍湖造田勞動。1971 年,64 歲。5 月初,被遣返回北大。9.13 林彪叛國逃亡事件后,北大大批師生員工返校。1972 年,65 歲。在軍宣隊領導下,在昌平獻陵村“開門辦學” ,參加勞動。9 月,日本首相田中角榮應邀訪華,在毛澤東主席會見田中角榮時, “據說曾稱贊他訪華的勇氣,與宋代宰相王安石三不足精神中之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頗相似云云” ,于是,人民出版社派員商洽,請將舊作王安石中敘述“三不足”精神之處加以擴充,爭取當年出版。先生堅持“舊作

18、必須進行大量修改,只擴充三不足精神部分絕難了事。 ”(自傳 ) 。其后,受到“評法批儒”與“批林批孔”諸鬧劇之干擾,出版社要求王安石一書須富于“時代氣息” ,因而一改再改。1975 年,68 歲。王安石中國十一世紀時的改革家由人民出版社出版。1976 年,69 歲。10 月, “四人幫”被捕,十年“文革”浩劫結束。1978 年,71 歲。任北京市“政協”委員。出任北京大學歷史系主任,在教學科研工作中撥亂反正。將 1954 年改寫過之岳飛傳重新大幅度修訂,修訂工作亙時五載,改寫部分占全書百分之九十以上。發表剝掉羅思鼎“史學權威”的畫皮 、 歷史上的宋江不是投降派等文章。1979 年,72 歲。痛

19、下決心抓本系師資力量建設,同時力排眾議,聘請校外專家學者來系兼課。王安石中國十一世紀時的改革家一書,經刪削有關“儒法斗爭”與“批林批孔”的內容后再版發行。發表從一篇黑文看羅思鼎們對宋史和王安石變法的懵懂無知 、 不需要為沈括錦上添花 、“黃龍痛飲”考釋等篇文章。1980 年,73 歲。是春,與鄭天挺、周谷城、白壽彝、劉大年共同被推舉為中國史學會理事會主席團成員。秋, “1000 至 1900 年中國社會和經濟史”中美學朮討論會在北京舉行,任中國代表團副團長(團長嚴中平,另一副團長王毓銓) 。冬,國務院設立學位委員會,出任該會歷史學科評議組成員。同年中國宋史研究會于上海成立,被推舉為會長。發表就

20、有關宋江是否投降、是否打方臘的一些史料的使用和鑑定問題答張國光君 、鄂王行實編年中所記朱仙鎮之捷及有關岳飛奉詔班師諸事考辨 、 北宋的募兵制度及其與當時積弱積貧和農業生產的關系 ,以及論改革、改良與改良主義的區別等文章。1981 年,74 歲。任北京大學歷史系博士生導師。呼吁成立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心,以求“多出人材,多出成果快出人材,快出成果。 ”同年辭去北大歷史系主任職務。出任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編輯委員會副主任、遼宋西夏金史主編。發表岳飛的滿江紅不是偽作 、 論秦檜是殺害岳飛的元凶以及略論愛國主義和民族英雄等文章。1982 年,75 歲。北京大學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心成立。擔任該中心主任近十年

21、之久, “在此十年之內,此中心培育出許多名杰出學人,在學朮上作出了突出貢獻,這是我晚年極感欣慰的一樁事。 ”(自傳 )任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划小組成員(后改任顧問) 。于河南鄭州參加并主持第二屆宋史年會。發表王安石對北宋兵制的改革措施及其設想 、 再論岳飛的滿江紅詞不是偽作 、關于宋江的投降與征方臘問題等文章。1983 年,76 歲。代表社會科學界,任第六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委員,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副主任。同年任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后改任顧問) 。岳飛傳 (增訂本) 、 王安石中國十一世紀時的改革家 (修訂本)由人民出版社出版。1984 年,77 歲。夏,于民盟中央舉

22、辦的第二期“多學科學朮講座”作“兩宋政治經濟問題”學朮講演。秋,于杭州參加并主持第三屆宋史年會,發表略談宋學附說當前國內宋史研究情況講話。是冬,率大陸宋史學者赴香港中文大學參加第一次國際宋史研討會,海內外學者共聚一堂。海峽兩岸學者得以直接見面,交流學朮意見。鄧廣銘、程應主編之中國歷史大辭典宋史卷 ,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發表三十卷本陳龍川文集補闕訂誤發覆 、 陳亮反儒問題辨析等文章。1985 年,78 歲。5 月,與徐規共同發起,北京大學與杭州大學聯合主辦中國宋史國際學朮研討會。是為祖國大陸舉辦的第一次宋史國際學朮盛會。岳飛傳 (增訂本)由人民出版社出版。1986 年,79 歲。發表談談有關宋

23、史研究的几個問題 、 略論有關涑水記聞的几個問題 、 涑水司馬氏源流集略考 、 宋朝的家法和北宋的政治改革運動等篇文章。1987 年,80 歲。4 至 5 月,應日本學朮振興會之邀,訪問日本。于石家庄參加并主持宋史學會第四屆年會。在求實出版社中國古代史講座發表兩宋遼金史簡述同年由中華書局出版校點增訂本陳亮集 。發表中國文化的繼往與開來等篇文章。1988 年,81 歲。退休,繼續從事學朮研究。赴廣東中山大學參加紀念陳寅恪教授國際學朮討論會,并于閉幕式上發言。與漆俠合著之兩宋政治經濟問題由知識出版社出版。1989 年,82 歲。主持編輯出版紀念陳寅恪先生誕辰百年學朮論文集 。發表關于周敦頤的師承與

24、傳授 、 學朮研究中的實事求是 、 劉子健博士頌壽紀念宋史研究論集前言以及胡適與北京大學等篇文章。與張希清合作校點之涑水記聞于中華書局出版。1990 年,83 歲。發表宋代文化的高度發展與宋王朝的文化政策 、 大金國志與金人南遷錄的真偽問題兩論 、 朱陳論辯中陳亮王霸義利觀的確解以及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的翦伯贊等篇文章。1991 年,84 歲。8 月,與漆俠聯合發起,北京大學與河北大學共同主辦第二屆中國國際宋史研討會。10 月,值胡適誕辰百周年紀念之際,赴香港參加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主辦之“胡適與現代中國文化”國際學朮研討會,發表題為胡著說儒與郭著駁說儒平議之學朮報告。是年辭去北大中國中古

25、史研究中心主任之職。發表對有關太平治跡統類諸問題的新探索 、 王安石在北宋儒家學派中的地位附說理學家的開山祖問題 , 辛稼軒歸附南宋初衷和奏進的主旨紀念辛稼軒誕辰八百五十周年 、 陳傅良的與王的等文章。1992 年,85 歲。是春,于開封宋史學會年會上,辭去宋史研究會會長一職,被推舉為名譽會長。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卷由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發表試破宋太宗即位大赦詔書之謎 、 略論辛稼軒作于立春日的詞的寫作年份和地點讀鄭騫教授書后等文章。撰鄧廣銘學朮論著自選集自序、自傳于北京大學朗潤園第十公寓。1993 年,86 歲。3 月,南下杭州參加岳飛誕辰八百九十周年國際學朮研討會,發表題為岳飛是永

26、遠值得我們紀念的人物之學朮講演。發表關于王安石的居里塋墓及其他諸問題 、校點本宋諸臣奏議弁言、 讀漫談辛稼軒的經濟生活書后 、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把史學研究推向新的高峰以及我和北大等篇文章。1994 年,87 歲。鄧廣銘學朮論著自選集由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其中收錄唐代租庸調法研究等學朮論文三十九篇,附錄包括自傳 、 主要著述目錄等。1995 年,88 歲。辛稼軒詩文箋注 (鄧廣銘輯校審訂、辛更儒箋注)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發表辨奸論真偽問題的重提與再判 、 我與胡適等文章。編輯鄧廣銘治史叢稿 ,12 月,撰成該書自序。1996 年,89 歲。發表永樂大典所載元一統志陳亮傳考釋 、 為王安

27、石的明妃曲辨誣 、略論王安石“為天下理財”的主張及其實踐 、 關于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問題之我見以及懷念我的恩師傅斯年先生等文章。8 月 8 日,與冰心、柴澤民、王蒙、賈蘭坡、季羨林等五十五人聯名上書國家主席江澤民,呼吁緊急拯救三峽文物。1997 年,90 歲。王安石統一中國的戰略設想及其個人行藏 、 漫談我和胡適之先生的關系發表。3 月,完成“四寫王安石”工作。5 月, 辛稼軒年譜 (增訂本)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6 月, 鄧廣銘治史叢稿作為北大名家名著文叢之一,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收入作者之學朮論文四十八篇。7 月,因病住入友誼醫院。臥病中修改完成再論辨奸論非蘇洵所作一文,校讀北宋政治改

28、革家王安石校樣,安排了有關宋諸臣奏議的出版及本人學朮全集的編纂事宜。10 月, 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原計划繼續修訂岳飛傳 、陳龍川傳 、 辛棄疾傳等三部著作,由于臥病而未竟其志。1998 年,91 歲。1 月 10 日上午 9 時 50 分,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九十一歲。1 月 17 日,遺體告別儀式于八寶山革命公墓隆重舉行。為黎東方細說中國歷史所作序文、與劉浦江合作之三朝北盟會編研究刊出, 再論辨奸論非蘇洵所作由上海遠東出版社學朮集林發表。先生畢生致力于中國古代史、特別是宋史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在二十世紀中國學朮史上,被公認為宋史泰斗,一代宗師。(參考:鄧廣銘學朮論著自選集自傳 關國“史學家鄧廣銘” ,台灣傳記文學七十二卷第三期,1998 年 3 月仰止集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年 3 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统计图表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