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 thesis submitted toin partial fulfillment “出题表”教学设计一、.预习指导 激发学生预习兴趣:教师吟诵并解释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赞美诸葛亮及出师表的诗句,如:“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管仲)乐( 乐毅) 盖有余。 ”(武侯书堂 )“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病起书怀) 提供预习参考资料: 出师表的时代背景:这篇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公元 227 年( 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五年)出兵伐魏,临行时写给刘禅的奏章。当时刘备已经死了四年(223 年),蜀国和吴国的联盟已经破裂,荆州已经失守,蜀国实际只占有益州,
2、实力本来不厚,再加上连年战争,国力更加困乏。于是诸葛亮派人与吴国修好,又亲自领兵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稳定了后方(即“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然后趁魏国君主曹丕身死、魏国大将司马懿被贬的机会,抱着“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的心情,出兵北伐,企图巩固蜀汉政权、消灭魏国进而统一中国,复兴汉室。 关于“三顾茅庐”及其后二十一年的形势发展:诸葛亮本来隐居湖北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公元 207 年,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他在茅庐中向刘备分析国家形势,提出了一整套富有远见性的战略方针,即“联吴抗曹,跨有荆、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内修政理,北伐中原,统一中国,兴复汉室”。形势
3、的发展一再证实诸葛亮的预见的正确性。公元 208 年,刘备虽然在湖北中部当阳一带被曹操的优势兵力战败,但同年诸葛亮出使东吴,说服孙权实行联合抗曹,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兵,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占据荆州。公元 214 年,刘备、诸葛亮进兵益州,益州牧刘璋投降;219 年又向北攻占汉中,实现了诸葛亮的“ 跨有荆、益”的战略计划。形势的发展对刘备十分有利。但是,由于公元 219 年孙权发兵攻荆州,而荆州守将关羽不善于应付,荆州失守,关羽被杀,吴蜀联盟破裂。223 年刘备率兵攻吴,又遭惨败,死于白帝城。诸葛亮的战略部署遭到严重破坏,蜀国陷于困境。 关于刘备托孤:三国志蜀志 诸葛亮传:“章
4、武(刘备即帝位后的年号) 三年(即公元 223 年)春,先主于永安宫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指刘禅,即阿斗) 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勒后主曰: 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也可语译。) 关于刘禅:刘备子,小名阿斗。刘备死后他继任蜀汉皇帝,昏庸无能,由诸葛亮辅政, “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公元 234 年,诸葛亮病死北伐军中,他逐渐信任宦官,朝政腐败。公元 263 年魏军攻成都,他出降,第二年举家迁洛阳,被封为安乐县公。由于他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庸碌无能的皇帝,所以后世就把
5、“阿斗” 当做昏庸无能的人的代称。 古今异义的词:开张(今义是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 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 。 卑鄙(今义是品质恶劣,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浅陋) 。 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 。 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 。 单音词古今异义的更多:先、崩、弊、诚、义、否() 、遗()、愚、阙、慢、雅等。应当注意加以分辨。 “不宜异同” 里的“ 异同”是“复词偏义”,就是把两个含义不同而又有关联的词用在一起,但只取其中一个词的含义,这里只取“异” 义。现代汉语也有类似情况,如:国家、妻子,但那是偏义复合
6、词,而在文言中不是复合词。 (以上材料,可采用多种方式提供。) 针对本文特点进行预习。可引导学生思考本文中出现的一些特殊现象,如: 甲、本文是诸葛亮为北上伐曹而给刘禅上的奏疏。论理应当首先提出兴兵北伐的请求,接着说明理由以及此次北伐的战略计划等内容。但本文只在第七、八两段各有一句涉及北伐,其余内容都与北伐无直接关系,而只是对刘禅提出劝告和建议,这是不是文不对题?为什么?( 清人林云铭曾提出这一重要问题。) 学生思考这一问题时,可结合课文后“思考” 中第一题。 乙、从表面看,诸葛亮的建议都不是从北伐的角度提出的。试分析一下他提出了哪些建议?其中哪条是关键性的? 你根据什么这样认为? 他提出这些建
7、议的目的是什么 ? 学生思考这一问题时,可结合课文后“练习” 中的第一题。 丙、诸葛亮是在向刘禅提建议,但文中提到“陛下” 不过七次,而提到 “先帝”却有十三次之多,这是为什么? 学生思考这一问题时,可结合课文后“练习” 中第二题的第 2 小题。 丁、三顾茅庐、长坂之败、刘备托孤和五月渡泸都是已经过去的事,诸葛亮在出师北伐时却又重新提起,这是为什么? 学生思考这个问题,可以结合课文后“思考” 中第二题、 “练习”中第二题第 3 小题。 以上预习活动可占用一课时。教师随时予以指导。 二、教与学设计 可采用诵读、问答、讨论、评点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课文研读。 研读第一段: (1)问答、讨论(示例):
8、解释加点的词:先帝、崩殂、疲弊、诚、秋、盖、报之于陛下、妄自菲薄。 文章一开头就提出“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用意何在 ?第一句提出个什么问题? “侍卫之臣”、 “忠志之士” 各指哪些人?第二句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第三句的作用是什么?与上两句有何关系?从“ 宜”与“不宜 ”两方面提出有什么好处? (2)分段评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先:尊称死去的人,用于长辈和功高德重者。 业:统一中国、复兴汉室的大业。崩殂:天子死曰崩,是避免“死” 字而用山崩代替;殂字从“歹”(残骨 ),从歹的字都与死伤有关。 以无限痛惋、追念之情从先帝创业未成起 笔,意在唤起刘禅完成其父未竟事业之志。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疲:人力 疲惫。弊:通敝,指物力困乏。诚:实在、的确。秋:原是以季代年 (部分代全体),这里是“时数” 。指出客观形势危急,以激其发愤图存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