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蚕体解剖生理学教学大纲学分:3 总学时:54理论学时:54 面向专业:蚕学大纲执笔人:崔为正 大纲审定人:王洪利一、说明1、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蚕体解剖生理学是蚕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必修课。它是以家蚕为对象,研究蚕的形态、构造和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科学。为学习蚕病学 、 养蚕学 、 家蚕良种繁育及育种学等专业课提供理论基础,也是考研的必考课程。因此,本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本专业培养的学生的质量。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蚕的形态、构造、机能、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以及有关的实验研究方法,为学好专业课及今后从事蚕桑技术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
2、求蚕体解剖生理学是一门系统的科学,在理论教学中应尽量保持学科的系统性,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学原则。为使学生系统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首先要介绍家蚕的起源、分化、在生物分类学上的地位以及蚕的生活史,以对蚕的系统发育和个体发育全貌有一个完整的了解,然后以幼虫为重点,生长发育为中心,物质代谢为基础,对蚕的各个组织、器官、系统的形态构造、生理机能以及整体生命活动规律,以专题形式分十六章加以讨论。最后,通过辅导和复习,将各章节内容加以系统化,以抓住蚕体生命活动的本质和各种生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深入理解、系统掌握的目的。在保持学科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同时,各部分的教学要有所侧重。总体来看,本课程前半
3、部分以静态为主,主要介绍蚕体各组织、器官、系统的形态构造和生理机能;后半部分以动态为主,主要介绍蚕的营养与物质代谢、生长发育与激素调控、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生殖与发生等。前半部分主要是为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后半部分内容打基础的,因此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后半部分。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本课程既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验科学,必须加强实验课教学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实验将作为单独一门课程进行教学,理论教学中,一些与实验关系密切及在实验课中更易于讲解和掌握的内容,可放在实验课上解决。同时,本课程是为学习专业课和从事蚕桑技术工作提供理论基础的,与各门专业课有着紧密的联
4、系,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介绍蚕的生命活动规律与蚕茧生产的关系,解剖生理与各专业课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从蚕生理的角度分析、总结、解决蚕桑生产中的实际问题。3、课程教学改革为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课堂讲授尽量采用精讲、启发式教学,重点讲解难点和关键性问题,容易理解的一般性内容,采用自学、提问、讨论、学生上台讲解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习主动性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标本、教具等直观教具的作用,尽量采用多媒体、幻灯、投影、录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内容上,要随时补充本学科的新理论和新成果,注重本学科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和发展方向、发展趋势
5、的介绍,以启发学生思路,并鼓励学生查阅资料,撰写课程论文,提高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实验课的教学方法也要进行改革,逐渐增加探索性实验,鼓励学生自己提出新的实验内容,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参加教师科研,成立课外试验小组,对学生开放实验室。通过采取以上措施,以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在课程成绩考核方面,本课程教师经多年实践探索,总结出笔试、口试、实验操作三者结合的综合考核方法,收到了良好效果,今后应继续执行,并进一步探索改进。2二、教学大纲内容第一章 绪论(2 学时)第一节 蚕丝业的历史和现状简介主要介绍蚕丝业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以增加学生对蚕丝行业的认识,巩固专业思想,提高学
6、习兴趣。第二节 桑蚕的起源及其在分类学上的位置桑蚕与野蚕共同起源于原始野蚕,主要有 5 个方面的证据;家蚕在动物分类学上的位置:节肢动物门(气管亚门)/昆虫纲(有翅亚纲)/ 鳞翅目(蛾亚目) /蚕蛾科/蚕蛾属/桑蚕种。家蚕品种主要按照地理系统、化性、眠性、茧色等进行分类。第三节 蚕体解剖生理学的性质、地位、任务和学习方法主要介绍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地位、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意义以及学习方法和要求,使学生对本课程有一个整体了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本章重点、难点:1、桑蚕起源的证据及其在分类学上的地位。2、家蚕四大地理系统。建议教学方法:蚕业史和蚕品种性状等,要结合观看幻灯片、照片、标本进行讲授
7、。另外,要通过观看教学录像片,使学生对蚕桑生产环节和基本过程有一个大体了解。复习及思考题:1.了解蚕丝业的历史、国内外蚕业生产和科技现状及发展趋势。2.当前蚕丝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有何意义?3.家蚕与野蚕共同起源的主要证据是什么?4.家蚕在分类学的地位及其各分类阶元的主要特征如何?5.家蚕品种主要有哪几种分类方法?何谓四大地理系统?现行蚕品种的属性如何?6.你认为蚕丝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前途如何?7.你认为应如何教好和学好本课程?第二章 蚕的生活史和各发育阶段的形态(3 学时)第一节 蚕的生活史家蚕的一生分为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两大阶段,又分为卵、幼虫、蛹、成虫四个虫态和发育阶段。在介绍个体发育过程
8、中出现大量专业名词。第二节 卵的形态构造蚕卵自外向内有卵壳、卵黄膜、浆膜、卵黄及胚胎,每部分又有各自特殊的结构。第三节 幼虫的形态包括头部、胸部和腹部,头部上主要有口器、触角、单眼等器官,胸腹部上有气门、腹足、胸足等器官。第四节 蛹的形态蚕蛹为被蛹,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上有发达的复眼、触角,口器退化。胸部三节,有两对足,三对翅。腹部 9 节。8 对气门。第五节 成虫的形态蚕蛾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全身长鳞片。头部上有发达的复眼、触角,口器退化。胸部三节,有两对足,三对翅。腹部雌性 7 节,雄性 8 节。7 对气门。腹部末端有发达的外生殖器。本章重点、难点:卵的构造,幼虫形态构造特别是幼虫
9、头部各器官的作用,幼虫、蛹和成虫的雌雄鉴别。建议教学方法:结合观察实物、标本讲授,增加感性认识。通过观看幻灯片、录象片,使学生了解外部超微结构。复习及思考题31.掌握本章中出现的专业名词。2.说明蚕的生活史、发育经过及各虫态的生物学功能。3.绘图说明蚕卵的形态构造。4.根据卵色和形态,如何区分越年卵、不越年卵、不受精卵和白卵?5.根据实物描述幼虫、蛹、成虫的外部形态构造,指出其差异。6.幼虫头部主要有哪些器官?其构造和功能如何?7.蚁蚕外部形态构造有何特点?8.如何鉴别幼虫、蛹和成虫的雌雄?第三章 体壁(3 学时)第一节 体壁的构造蚕的体壁由底膜、真皮和表皮组成,表皮又由上表皮、外表皮、内表皮
10、组成,表皮的主要成分是几丁质和蛋白质。第二节 体色、斑纹和体壁衍生物蚕的体色一般是白色,也有其他颜色的蚕。蚕的斑纹标准型是普通斑,还有其他突变型。体壁衍生物包括蜕皮腺、刚毛、鳞片及非细胞突起等,各有不同的作用。第三节 蜕皮生理蜕皮是为解决蚕体生长与体壁不生长的矛盾。蜕皮过程中表现一连串的行为变化和生理变化,内部变化主要是旧表皮的溶解与新表皮的形成。外胚层形成的管状器官的内膜在蜕皮时更新。第四节 体壁的物理学特性与生理作用体壁具有透明性、透过性等,在药物研究和使用、养蚕环境的制定等方面有借鉴意义。体壁的生理作用非常广泛,但与养蚕有关的主要是体壁保持水分的作用以及体壁的防御作用,此因蚕体部位、发育
11、时期等有关。本章重点、难点:体壁的构造与功能。建议教学方法:本章教学要突出重点,重点介绍体壁的构造、生理作用,特别是有养蚕相关的作用,注意联系生产实际,同时要注意采用比较教学(与高等动物的同类组织比较) 。体壁的构造、斑纹、衍生物等要结合实验教学、幻灯片进行。复习及思考题1.说明幼虫体壁的组织构造及其生理功能。2.体色和斑纹是怎样形成的?3.体壁细胞性突起有哪几种?各有何作用?4.旧皮是如何脱掉,新皮是如何形成的?5.研究家蚕体壁的构造、功能及物理学特性在养蚕生产上有何意义?第四章 消化(5 学时)第一节 幼虫消化管幼虫的消化管包括前肠、中肠和后肠三部分,前肠主要是吞咽食物,中肠消化吸收,后肠
12、排粪并调节蚕体水分和离子平衡。前肠和后肠的基本构造包括肌肉、底膜、上皮细胞和内膜。中肠无内膜,有围食膜,上皮细胞有 3 种类型。第二节 涎腺涎腺有两条,位于消化道前端两侧,开口于上颚基部,每条涎腺的前端为排液管,后部为分泌管,主要作用是分泌涎液,具有润滑食物、对食物初步消化的作用。第三节 肠液的性质与作用肠液由中肠筒状细胞和杯状细胞分泌,呈强碱性,pH 9.2-9.8,具有抗病作用。中肠中含有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糖酶、核酸酶、磷酸酶等消化酶,根据这些酶的存在部位,可分为细胞内酶和细胞外4酶,对食物中的大分子营养物质进行消化。第四节 食性及食物的食下和消化家蚕属寡食性昆虫,对食物的选择决定于
13、食物中的诱食因子、咬食因子、吞咽因子及阻食因子,由相应的感受器感知。蚕对食物的取食量包括食下量、食下率、消化量、消化率,因发育时期、叶质、饲养环境等而不同。第五节 蚕粪及其排出蚕粪主要是不能消化吸收的食物残渣,也含有马氏管排泄物。蚕粪的形成主要在直肠和结肠部位,由肛门排出体外。蚕粪的大小、颜色、含水率,与发育时期和蚕病有关。第六节 成虫消化管成虫消化管在蛹期形成,由前肠、嗉囊、中肠、后肠组成,成虫消化管无消化吸收功能,中肠有分泌溶茧酶的作用,直肠囊有贮存蛾尿的作用。本章重点、难点:幼虫消化管的形态构造与功能、肠液的抗病作用、消化酶、食性及食下量、消化量、消化率等。建议教学方法:本章是本课程的重
14、点章节之一,重点讲授幼虫消化管的形态构造与功能、肠液的抗病作用、消化酶和食性,涎腺、食桑状态、食下量等可以自学,并通过养蚕观察增加感性认识。通过实验解剖幼虫和成虫的消化系统,观察中肠的组织构造,测定蚕的食性、食下量、消化量和消化率。并观看中肠超微结构幻灯片。复习及思考题1.说明幼虫消化管各部分的形态构造和功能。2.说明涎腺的构造与功能。3.肠液具有哪些特殊的理化性质?为何具有抗病作用?4.中肠中有哪些消化酶?其性质作用如何?5.家蚕对食物为何具有严格的选择性?6.何谓食下量、食下率、消化量、消化率?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哪些?7.根据蚕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机理,如何提高其对桑叶的消化吸收率和利用率?第五
15、章 血液及其循环(4 学时)第一节 背血管家蚕属血体腔,开管式循环,背血管是血液循环系统的动力器官,位于蚕体背面,体壁内方,从头部至第九腹节,有 11 对心门,8 对翼状肌,能从后向前产生波浪式蠕动,引起血液循环。第二节 血液的循环家蚕血液的循环,由背血管的搏动作为动力,在背血管中从后向前流动,在体腔中从前向后流动。在流动过程中,组织器官与血液进行物质交换。第三节 血液的成份蚕的血液又称为体液、血淋巴,血液的重量在幼虫期约占体重的 21%25%,由有形的血细胞(血球)和无形可流动的液体组成。水分占 90%-95%,干物占 5%-10%,其中无机物占 0.5%-0.9%,最多为 K 、P、 Mg
16、 ,有机物占 5-9.1%,包括蛋白质、非蛋白氮、碳水化合物、有机酸、色素等。家蚕血液中游离氨基酸的浓度为高等动物的 50-100 倍,血糖为海藻糖。第四节 血球家蚕血液中的血球有 5 种:原白血球、颗粒细胞、浆细胞、小球细胞、拟绛色细胞,其中颗粒细胞和浆细胞是主要的免疫细胞。血球的主要来源是造血器官释放,其次通过原白血球分裂增殖。第五节 血液的理化性质血液的比重在 1.011.05 之间,血球的比重平均为 1.172 左右。血液的渗透压相对稳定,主要由马氏管进行主动调节,血液还具有一定的导电度,蚕的血液呈微酸性,PH=6.26.8 之间,此外血液有较强的缓冲作用。第六节 血液中的酶5血液是蚕
17、体重要的中间代谢场所,其中含有多种酶,主要有:氧化酶(酪氨酸酶、二羟苯丙氨酸酶、多酚氧化酶) 、保护酶体系(包括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蛋白酶、糖酶(主要有海藻糖酶、淀粉酶、麦芽糖酶和蔗糖酶) 、脂酶等。第七节 血液的生理作用血液的主要作用包括:(1)物质的运输、贮藏和转化作用运输:运输作用是动物循环系统最基本最原始的功能。 (2)免疫作用:有细胞性免疫(吞噬作用、包围作用)和体液性免疫,免疫物质包括:抗菌肽、抗菌蛋白、凝集素、溶菌酶及蛋白酶抑制剂。此外,血液还具有止血愈伤作用、维持内环境的稳定、传递压力,有助于孵化、蜕皮和展翅。本章重点、难点:各种血球的形态特征和功能、血
18、液组成的特点及血液的生理作用。建议教学方法:本章是本课程的重点章节之一,重点讲授背血管的形态构造、各种血球的形态特征和功能、血液组成的特点及血液的生理作用,其中血液的生理作用是关键。血液的理化性质、血液种的酶等部分内容可以自学。通过实验观察幼虫血球的种类、形态,测定血液的酸碱度。复习及思考题1.说明幼虫背血管的位置、形态和构造。2.蚕的血液循环系统与高等动物相比有何特点?血液是怎样循环的?3.家蚕血液化学成份组成方面有何特点?4.说明各种血球的形态特征和功能。5.蚕的血球有哪几种来源?6.血液中主要有哪些酶?7.蚕的血液循环系统有何功能?8.蚕是如何抵抗病原微生物侵染的?如何提高蚕的免疫力?第
19、六章 脂肪体(1 学时)第一节 脂肪体的形态分布和构造脂肪体分布于体壁下方、各组织器官之间,形态各异,有片状、丝状、带状等。组织构造为,外面有一围膜,内部包有多个多角形脂肪细胞,脂肪细胞多为一个核,少数 2 个核。第二节 脂肪体的生理功能脂肪体有下功能:(1)营养物质的贮存和释放:食桑期间脂肪体积累营养,不取食时释放出来供蚕体利用,贮存的主要营养物质有脂肪、蛋白质、糖原、VC 等。 (2)物质的合成与转化中间代谢功能。(3)参与排泄。 (4)解毒作用。 (5)保护内脏器官,免受机械损伤。本章重点、难点:脂肪体的生理作用。建议教学方法:本章重点讲授脂肪体的内含物及生理作用。形态构造以实验解剖观察
20、为主。复习与思考题1.脂肪体中主要有哪些内含物?各有什么作用?2.脂肪体有何生理作用?第七章 呼吸(3 学时)第一节 家蚕呼吸系统的组成家蚕的呼吸系统包括气门和气管。蚕有 9 对气门,10 对气管丛。气门由气门片和筛板组成,气门内有开闭装置,控制气体进出。气管的走向有横走和纵走气管,根据粗细分为大气管、支气管和微气管,气管的组织构造自外向内有底膜、上皮细胞和内膜。家蚕细胞靠微气管直接进行气体交换。第二节 呼吸机制及其控制家蚕气体交换机制包括扩散作用、机械通风作用和抽吸作用,其中以扩散作用最重要。气体交换的控制由中枢神经控制开闭装置实现,有两个控制中心:第一呼吸中心:在各环节神经节中,对 CO2
21、 的兴6奋阈为浓度 10%-15%。第二呼吸中心:在第一胸节神经节中,对 CO2 的兴奋阈为浓度 2%-3%。第三节 呼吸量、呼吸酶和呼吸商蚕体内的呼吸酶:第一呼吸体系:不需氧脱氢酶和生物氧化链组成的呼吸酶体系,占耗氧量的80%。第二呼吸体系:以黄素酶类为辅基的需氧脱氢酶体系,主要是 L-氨基酸氧化酶和黄嘌呤氧化酶,占耗氧量的 20%。呼吸商是指呼出 CO2 的体积与吸进 O2 的体积之比,决定于呼吸氧化的基质,糖 1.0,脂肪 0.71,蛋白质 0.81。呼吸量用单位时间内个体或单位体重 CO2 呼出量或 O2 吸入量,因发育时期和环境而异。第四节 呼吸障碍包括不良气体对蚕的影响,以及闭塞气
22、门对蚕的影响,生产上要特别注意有害气体对蚕的影响。本章重点、难点:气门和气管的构造、气体交换机制、呼吸量的变化规律。建议教学方法:本章重点讲授家蚕呼吸系统的特点,气门及气管的形态构造,气体交换机制及控制中心,卵与幼虫的呼吸量变化规律,有害气体对蚕的影响。难点是气门开闭装置的构造,需结合模型讲解。气管的形态要通过实验解剖进行观察。复习与思考题1.呼吸作用有何生理意义?蚕的呼吸系统与高等动物相比有何特点?呼吸系统与循环系统是怎样协同进化的?2.说明气门及气门开闭装置的构造。3.蚕体内气管分布情况与气管构造怎样?4.幼虫是怎样进行气体交换的?5.蚕的呼吸作用是如何控制的?6.蚕卵和幼虫的呼吸量有何变
23、化规律?7.试分析蚕卵和蚕蛹的呼吸机制。8.“小蚕高温多湿、大蚕通风换气”及“蚕怕晒不怕淋”的说法有何道理?第八章 排泄(2 学时)第一节 马氏管的位置和形态家蚕的马氏管有 6 条,从直肠壁发出,沿消化管向前延伸,左右各 3 条在小肠处合为 1 条,形成膀胱。每条马氏管可分为基管、中管和端管(隐肾管)三部分。第二节 马氏管的组织构造在外向内:结缔组织底膜细胞层,其中细胞层由两列细胞交错排列抱合成管,孵化后细胞数量固定。第三节 马氏管的排泄物和机能马氏管的排泄物为蚕尿,主要成分为水分、大量的尿酸和草酸钙,少量无机盐和小分子有机物,其中尿酸是主要排泄物。马氏管总的机能是排泄和调节蚕体水分和离子平衡
24、,其中端管从食物残渣中回收水分,中管从血液中吸收排泄物,基管从官腔内容物中回收有用物质。本章重点、难点:本章重点是排泄作用的概念、直肠及隐肾管的构造,马氏管各部位的生理功能及排泄作用。难点是直肠和隐肾管的构造。建议教学方法:本章重点讲解排泄作用的概念及排泄途径,马氏管的各部位的生理功能,以及马氏管的排泄物及排出途径。马氏管的形态要通过实验解剖进行观察。直肠的构造通过观察切片加深理解。复习及思考题1.说明马氏管的位置、形态、组织构造及各部位的生理功能。2.尿酸和草酸钙作为蚕的排泄物有何生理意义?3.马氏管是如何进行排泄的?4.绝食蚕、病蚕、食用光照不足叶的蚕、分别添食大豆蛋白和蔗糖的蚕,其尿酸排
25、泄量将有何变化?为什么?5.人工饲料育蚕为什么尿酸排泄量少,而尿素排泄量很多?76.为什么说“起蚕体表黄粉多则蚕健康”?第九章 丝腺(4 学时)第一节 丝腺的位置和形态家蚕的丝腺有两条,小蚕期不发达,5 龄后期迅速发育成为蚕体内最大的器官,一生约生长 16 万倍。每条丝腺分为四部分:吐丝管(吐丝) 、前部丝腺(丝物质通道) 、中部丝腺(分泌丝胶、丝物质脱水成熟)和后部丝腺(分泌丝素) 。第二节 丝腺的组织构造丝腺自外向内由底膜、腺细胞和内膜组成,其中细胞层由两列细胞抱合而成。丝腺细胞因具有高速合成丝蛋白的功能,故细胞器异常发达,细胞核为树枝状,有发达的活性染色质、粗面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26、微绒毛、基底迷路等。第三节 丝蛋白合成与分泌丝蛋白合成所需原料为从桑叶中吸收的氨基酸,5 龄第 3 天以前吸收的为间接来源,5 龄第 3 天以后吸收的为直接来源。丝素蛋白和丝胶蛋白分别由丝素基因和丝胶基因编码,首先在粗面内质网上合成丝肽,然后在高尔基体中修饰加工,最后通过微绒毛分泌到丝腺腔中。第四节 茧丝的形成和结茧在后部丝腺腔中液状丝物质,从后部向中部流动过程中,先后有丝胶、包被在外层。在中部丝腺中通过脱水成熟和纤维化,最后经过吐丝管吐出。蚕的结茧过程分 4 个阶段:搭茧架做茧网、做茧衣、吐茧层、吐蛹衬和茧顶。上蔟中的温度、湿度、光照等对茧质有很大影响,生产上要特别注意。第五节 茧丝的构造、
27、成份与茧色一条茧丝由两条单丝构成,每条单丝从外向内:丝胶 I 丝胶 II 丝胶 III 丝素。丝素部分有结晶区和非结晶区。在茧丝中,丝素占 72%-75%,丝胶占 22%-24%,还有少量的碳水化合物、蜡质、无机物、色素等。第六节 发生不结茧蚕的原因与防止发生不结茧蚕的原因,有先天性生理异常,也有技术处理不当造成,主要有:5 龄期喂湿叶、嫩叶过多;蚕病原因;微量农药中毒或不良气体影响;激素使用不当;上簇环境不适宜;上簇操作粗放,导致丝腺破裂;上簇过密,找不到营茧场所。本章重点、难点:本章是本课程的重点章节,重点是丝腺各部位的生理功能,丝腺的超微结构及丝蛋白的合成与分泌。难点是丝腺的超微结构、丝
28、蛋白基因及表达调控。建议教学方法:本章内容研究进展较快,需及时补充新内容,并采取重点讲解与学生查阅资料相结合,可以让学生写相关的课程论文(综述) 。丝腺超微结构要通过观察电镜照片等加深理解。丝蛋白合成速度通过活体染色等实验,了解其常规研究方法。复习及思考题1.家蚕吐丝结茧有何生理意义和适应意义?2.说明丝腺的形态构造和各部位的生理机能?3.合成丝蛋白所需氨基酸的来源有哪些?4.丝蛋白是怎样合成和分泌的?5.茧丝是怎样形成的?6.不同蚕品种为什么能形成不同的茧色?7.发生不结茧蚕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止?8.根据丝蛋白合成的特点,如何提高产丝量?9.根据上蔟环境对茧质的影响,如何提高茧质?10.平
29、板丝是怎样形成的?有何特殊用途?11.蚕丝除作为纺织原料外,在化工、医学、计算机科学及生物工程等方面还有何应用价值?12.今后蚕丝性能的发展趋势如何?8第十章 神经(4 学时)第一节 神经的形态和分布家蚕的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交感神经和外周神经构成,中枢神经属腹神经索型,由神经节和神经索组成,神经节共 13 对,包括脑、咽下神经节、3 对胸部神经节、8 对腹部神经节。第二节 神经的组织构造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由细胞体(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突起(轴突、树突、端突、侧枝、端丛等)组成,分为单极神经原、双极神经原和多极神经原三种。神经节的构造自外向内:神经鞘、周皮层、髓质部,周皮层中含有
30、多种神经原细胞体,髓质部是神经突触联系中心。第三节 神经的兴奋和传导神经原在生理学上的特性是具有兴奋性和传导性,反射是神经控制和调节的基本形式。兴奋性是由于神经膜对不同离子的透过性改变造成的,神经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一种电涡流,在神经原之间通过化学物质为媒介传导。第四节 神经节对各组织器官的控制神经节是神经控制的中心,其中以脑的作用最重要,各神经节都是本环节的反射中心,有些神经节可以控制某些全身性活动。第五节 感觉器官及其作用家蚕的感受器根据形态有:毛形感器、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钟形感器、单眼和复眼等。根据感受器的功能有:物理感受器、感光器、化学感受器、自感器等,其中化学感受
31、器对取食最为重要。第六节 蚕的趋性与行为家蚕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多种行为趋性,主要有趋光性、趋化性、趋密性、趋温性、趋地性、趋风性、行为节律性等,养蚕生产上合理利用这些特性,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本章重点、难点:本章重点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原的类型与功能、神经兴奋与传导的机制,主要感觉器官的形态分布与功能,家蚕行为的生产利用。难点是神经的兴奋和传导机制。建议教学方法:本章内容较多,但学时较少,因此课堂讲授要突出重点和难点,关于神经的构造要结合多媒体照片讲解,神经的兴奋和传导可以利用电生理仪器进行演示,神经的形态要进行实验解剖观察。复习及思考题1.蚕的神经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有何作用?
32、2.神经原按形态和功能各分为哪几种类型?3.神经节和神经索的组织构造怎样?4.反射弧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5.神经兴奋是怎样发生的?6.神经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神经原之间及神经与肌肉之间是怎样传导的?7.说明各神经节的功能。8.蚕体上主要有哪些感受器?其分布和功能如何?9.家蚕的行为习性有何适应意义?怎样利用之为生产服务?10.蚕的神经控制机制及感觉机能在仿生学上有何利用价值?第十一章 肌肉(2 学时)第一节 肌肉的种类和分布家蚕的肌肉都属横纹肌,根据着生的情况分为体壁肌、内脏肌和体壁内脏肌三种。体壁肌又可分为内层肌肉、中层肌肉和外层肌肉,根据其排列方向分为纵肌、横肌和斜肌,根据长短分为内节肌和
33、外节肌。9第二节 肌肉的组织构造与收缩机制家蚕的一条肌肉就是一个肌细胞,肌细胞为长形多核细胞,外层为肌膜,内有肌核、肌原纤维和肌浆。肌原纤维由肌动蛋白肌丝和肌球蛋白肌丝构成,二者相间排列形成明暗相间的条纹,具有收缩性,肌肉收缩的基本单位是肌节。肌浆中有发达的线粒体、肌质网和糖原颗粒等。第三节 肌肉的兴奋与收缩肌肉具有兴奋性和收缩性,肌肉的兴奋来源于神经,兴奋传导主要在肌膜和肌质网上进行,兴奋达到一定程度即引起肌原纤维的收缩。肌肉收缩是由于肌原纤维中肌动蛋白肌丝和肌球蛋白肌丝相互滑动造成的。第四节 蚕的运动肌肉收缩引起运动和内脏器官的活动。蚕的运动包括胚胎移动、幼虫爬行、蛹的旋转运动以及成虫的运
34、动。本章重点、难点:肌肉的组织构造与收缩机制。建议教学方法:肌肉生理是动物生理学的基本内容之一,通过本章教学,主要让学生了解肌肉的基本构造和生理特点,故课堂讲授宜简明扼要。关于肌肉的形态、分布和横纹肌的基本结构,需要结合实验观察学习。复习及思考题1.家蚕的肌肉是如何分类和命名的?2.在组织学上蚕的肌肉属于哪种类型?家蚕的肌肉组织有何特点?3.说明肌肉的组织构造与收缩机制。4.蚕卵内胚子的运动有何意义?第十二章 营养与物质代谢(5 学时)第一节 蚕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家蚕进行生命活动需要从外界摄取的营养物质有 6 大类: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质、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其中蛋白质主要是为蚕体提供氨基酸,
35、因种类不同营养价值不同,家蚕对氨基酸的要求分为三类,即必需氨基酸、半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对蚕的营养价值主要决定于消化吸收率。在脂质中甾醇是必需的脂质。蚕需要的维生素主要是 B 族和 VC。蚕必需的矿质元素现知有 7 种。蚕对水分的相对需要量,随龄期增进而减少。第二节 桑叶的化学成份和人工饲料桑叶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是家蚕最优良的天然饲料,桑叶的化学成分中水分占 75%左右,干物占25%左右。在干物中含有蚕需要的所有营养物质,其中蛋白质占 25%左右,桑叶的营养价值决定于化学组成和物理性状。人工饲料是人工制造的代替桑叶的桑蚕饲料,用人工饲料养蚕是今后养蚕业发展的方向。家蚕人工饲料
36、有湿体、粉体、颗粒等不同类型,又分为大蚕用、小蚕用等种类。人工饲料的组成包括营养物质、摄食刺激物质、成型剂和防腐剂。第三节 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利用及饲料效率食物的消化包括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水、无机盐、维生素、游离氨基酸、单糖等可直接吸收,蛋白质、淀粉、脂肪、核酸等需要在相应消化酶的作用下水解为简单小分子后才能吸收,营养物质的吸收机制包括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两种作用,其中细胞膜上的泵在主动吸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饲料效率是只指生产物与饲料消费量之比,家蚕上主要指用桑量与产丝量之比,与蚕品种、桑品种、饲育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第四节 物质代谢包括蛋白质、氨基酸代谢、核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脂类代
37、谢、水分代谢以及热量和碳素的收支。其中特殊氨基酸的代谢、蛋白质的分解代谢、血糖的合成途径、滞育卵糖代谢特点以及蚕体的水分平衡代谢等是研究的重点。本章重点、难点:本章重点是蚕需要的营养物质,桑叶的营养价值及提高家蚕饲料效率的途径,家蚕物质代谢的特点等。难点是氨基酸代谢和糖代谢。10建议教学方法:本章是本课程的重点章节之一,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课堂讨论,讲授内容要及时增添有关新的研究进展,特别是家蚕营养添食、叶质选择、人工饲料养蚕、以及提高家蚕饲料效率等方面的新成果,并要注意结合生产实际。营养物质对蚕的作用、饲料效率、人工饲料等可通过实验加以验证和探讨。复习及思考题1.蚕需要哪些营养物质?2.桑叶
38、是怎样被蚕消化吸收的?3.说明蚕对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情况。4.蚕体内甘氨酸、丙氨酸、丝氨酸、酪氨酸和胱氨酸是怎样生成的?5.说明蚕体内精氨酸、酪氨酸、色氨酸的特殊代谢途径?6.蚕体内蛋白质代谢终产物的形成和去路如何?7.家蚕糖代谢有何特点?越年卵与不越年卵糖代谢有何不同?8.家蚕脂肪代谢有何特点?9.蚕体内水分平衡是怎样调节的?10.如何提高蚕对桑叶的利用率和饲料效率?11.试分析大豆粉、蔗糖、海藻糖、尿素、6 给蚕添食有无营养效果?能否增产蚕茧?12.蚕吃桑叶为什么能吐丝?第十三章 内分泌(5 学时)第一节 促前胸腺激素(PTTH)PTTH 由脑中央群 2 对背侧神经分泌细胞所分泌
39、,是一种由 109 个氨基酸残基肽的同型二聚体,分子量约为 30000,PTTH 的靶细胞是 PG,促进 PG 分泌 MH,因此能诱发家蚕除脑蛹的成虫发育,调节蜕皮、变态等过程。第二节 滞育激素(DH)DH 是由 SG 腹面中央后方的 2 个滞育激素分泌细胞所分泌,但 SG 的分泌活动受脑的控制。DH 分子由24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羧基端酰胺化,分子量 2645。DH 的作用分两方面:一是促进卵巢海藻糖酶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卵内糖的积累。二是 DH 进入卵内,引起卵的代谢变化,导致滞育。第三节 保幼激素(JH)JH 由 CA 分泌,血液中 JH 含量在 4 龄中期到蜕皮前出现高峰,眠期迅速下降
40、,5 龄期含量很低,蚕体内已检出 JH-、JH-、JH-三种,均属萜烯类物质(倍半萜) 。JH 的作用广泛,主要是保持幼虫形态、延长发育经过、决定虫态、调节生殖、影响体色、调节代谢。第四节 蜕皮激素(MH)MH 由 PG 分泌,在每龄幼虫蜕皮前及化蛹前均有一分泌高峰。蚕体内已发现有 -MH 和 -MH,均属类固醇物质,为甾族激素之一。MH 的作用也很广泛,总的来看,其与 JH 是拮抗作用,主要是促进蜕皮与变态、加快幼虫发育、缩短龄期经过、调节生殖、调节代谢。第五节 蚕体内的其它激素及蚕卵内的激素目前从蚕体内还分离到桑蚕素、拟前胸腺激素、羽化激素(脱壳激素) 、信息素生物合成活化神经肽、红黑化激
41、素、激脂激素、蜕皮触发激素等,卵巢也能分泌蜕皮激素。此外,蚕体内还存在雄性激素、雌激素、孕酮等高等动物激素的活性。蚕卵内已发现存在 PTTH、EH、JH、MH、DH 等激素。第六节 激素的作用机理及对蜕皮和变态的调节激素的作用机理,因激素种类不同而异,JH 和 MH 是通过靶细胞内的受体作用于染色体,调节基因表达。肽类激素则通过靶细胞膜上的信息转换装置而调节代谢。JH 和 MH 在调节蚕的蜕皮和变态过程中起主要作用,MH 引起蜕皮,而蜕皮后的虫态由血液中 JH 的活性决定。第七节 昆虫激素和抗激素的蚕业应用及增丝机理目前在养蚕生产上应用的昆虫激素主要是 JHA、MH 及抗保幼激素(AJH) ,
42、JHA 主要用于增丝,MH 主要用于促进上蔟,AJH 主要用于诱导三眠蚕,生产超细丝。对于 JH 和 MH 的增丝机理研究较多,分别具有11一般效应和特殊效应,作用机理非常复杂。本章重点、难点:本章重点是促前胸腺激素、滞育激素、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的来源器官、化学性质及生理作用,以及蜕皮变态的激素调节和激素蚕业应用。难点是神经激素的基因及激素的作用机理。建议教学方法:本章是本课程的重点章节之一,也是本学科研究进展最快的领域之一,讲授内容要注意及时补充新的研究进展,特别是神经激素的研究以及分子生物方法在激素研究中的应用,教学中可以辅之课堂讨论,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撰写课程论文。内分泌腺的形态构造需
43、进行实验观察,内分泌腺的功能及外源激素的生理效应要通过实验加以验证和探讨。复习及思考题1.何谓内分泌?蚕的内分泌系统包括哪些器官?各分泌什么激素?2.说明 PTTH、DH、EH、JH、MH 的分泌规律、化学性质、生理作用及作用机理。3.激素是如何控制蚕的蜕皮和变态的?4.激素是如何调节丝蛋白合成的?5.谈谈昆虫激素在蚕业上的应用途径和前景。6.试验证明,在家蚕每龄前期用 MH 处理能延长发育经过,而在每龄中后期处理则缩短经过。应如何解释?第十四章 生长发育(3 学时)第一节 蚕的生长规律蚕的生长包括体重的生长、体积的生长、体平面积的生长以及体表面积的生长等,其中体重一生可生长 10000 倍以
44、上。无论是整个幼虫期,还是在一个龄期,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都是前期生长机能旺盛,后期发育机能旺盛, 。体重和体积的生长符合 logistic 曲线。第二节 眠性及其变化家蚕的眠性有三眠性、四眠性和五眠性,不同眠性的蚕品种,经济性状和生理性状不同。三眠性和五眠性遗传性一般较稳定,但四眠性容易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主要由养蚕环境如温度、光照、营养等引起。第三节 化性及其变化家蚕的化性有一化性、二化性和多化性,不同化性品种的经济性状和生理性状不同。一化性和多化性品种遗传比较稳定,而二化性品种则容易发生变化,胚胎发育后期采取高温、长光照催青,可使二化性品种产滞育卵。第四节 变态家蚕的变态过程极为复杂,主要发
45、生化蛹蜕皮和化蛾蜕皮两次蜕皮,以及幼虫型组织器官解体及成虫型器官发生等变化。变态过程是由激素调节的,主要是 JH 和 MH 起直接作用。第五节 滞育滞育是昆虫度过严寒等不良环境的手段,在滞育期,生长发育相对停止,代谢活动显著降低。家蚕的滞育主要是由 DH 调节的,对于 DH 的作用机理至今仍有许多不明之处,现知 DH 主要抑制了蚕卵内的一系列代谢酶的活性,使代谢降低或停止,从而导致滞育。本章重点、难点:本章重点是生长发育规律与养蚕生产的关系,眠性变化的机理与防止,变态的机制,滞育与解除的机制,化性变化的机理及其在养蚕中的利用。难点是眠性与化性变化的机制。建议教学方法:本章是本课程的重点章节之一
46、,也是与养蚕生产关系较为密切的章节,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理论性,又要注意与生产的联系,特别是各种生理现象的机理在养蚕生产中的指导作用。关于蚕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现象和规律,可以让学生养少量蚕进行观察、调查。复习及思考题1.蚕体和丝腺的生长各有什么规律?2.影响眠性和化性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是什么?二者有什么关系?3.说明眠性变化的机理。如何防止眠性变化?4.说明化性变化的机理。如何防止化性变化?125.变态过程中主要发生哪些变化?6.滞育的生理意义和生理特征是什么?7.滞育激素是怎样引起蚕卵滞育的?如何解除滞育?8.从内分泌的角度如何解释蚕体和丝腺的生长发育规律?第十五章 蚕的个体生态与饲养生理(3
47、 学时)第一节 环境因子对家蚕生命活动的影响对家蚕生命活动有显著影响的环境因子主要是温度、湿度、光照、营养等。蚕的适温范围为 20-30,最适温度因发育时期不同而异。适宜相对湿度为食桑期偏高,眠期偏低。光照的影响因发育时期及温度不同而异,小蚕期长光照、大蚕期短光照,有利于增加产茧量。营养以大蚕期对产茧量影响较大。在各种因子中,温度对发育影响最大,营养对生长和产茧量影响较大。第二节 小蚕与大蚕在生理上的差异及饲养要求小蚕与大蚕在生理上的差异是制定养蚕技术的依据,其差异主要表现在体壁构造、呼吸机能、相对体表面积、抗病性、取食消化能力、对营养的要求、运动能力与嗅觉距离、对环境的反应、行为习性、生长发
48、育等方面。根据这种差异,在养蚕生产上小蚕期要做到“三保、二防、一选、一突出” ,大蚕期要做到“一抓、一防、一加强” 。本章重点、难点:本章重点是温度、光照、营养对蚕的生长发育和经济性状的影响,小蚕与大蚕在生理、行为习性、抗性等方面的差异及其在饲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相应措施。难点是环境因子影响家蚕生命活动的内在规律。建议教学方法:本章是与养蚕生产关系较为密切的章节,也是本课程相关内容的总结,教学过程中,要加强综合性总结,并注意与生产的联系。为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观看小蚕饲养与大蚕饲养等相应录象片。复习及思考题1.环境因子对蚕的生长发育和经济性状有何影响?2.小蚕和大蚕在生理等方面有何不同?
49、3.养好小蚕和大蚕的关键技术措施各是什么?4.试从神经和内分泌调控的角度,分析环境因子对蚕的生长发育、眠性、化性、滞育、蜕皮、 变态及产茧量影响的内在规律?5.“小蚕高温多湿,大蚕通风换气” 、 “小蚕靠火养,大蚕靠风养”及“养好小蚕一半收”等说法有何道理?第十六章 生殖与发生(5 学时)第一节 内生殖器蚕的内生殖器包括雌蚕、雄蚕、雌蛾、雄蛾,雌蚕内生殖器由卵巢、生殖导管、生殖芽构成,雄蚕由睾丸、生殖导管、生殖芽组成,雌蛾由卵管、输卵管、产卵管、交配囊、受精囊、黏液腺组成,雄蛾由睾丸、输精管、贮精囊、射精囊、附腺、射精管组成。第二节 生殖细胞精子的形成包括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和变形期四个阶段,在幼虫期基本完成。卵的形成过程包括增殖期、生长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生长期特长,产卵后才完成成熟过程。第三节 交配和产卵生产上蚕蛾交配时间一般在 3 小时以上,产卵时间一般在 14:00-22:00,为提高蚕卵质量,要防止幼虫期、蛹期和产卵期温度过高过低,并要求明交暗产。第四节 受精一般把精子进入卵内形成雄核,并与卵核结合形成合子的过程称为受精。蚕为多精子受精,受精作用主要是刺激作用,其意义在于激活卵内酶系的活性,加入父本遗传基因。13第五节 单性生殖正常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