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现时代的伦理安全与道德教育的价值使命崔振成(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 河南 新乡 453007)摘 要 :“我们的世界”是具有家园意义的“伦理的世界”, “我们的、 伦理的世界”不仅接纳“我”并完善和挺拔“我” 的道德与精神,还有利于伦理向善的、公序良俗的社会诞生。所以,伦理安全是“我”和“我 们的世界”存在与维系的基础性、本质性安全需要。现时代我国的伦理状况由于德性的“疏离” 出现不容乐观的境况。道德本是“伦理的造诣”,却因伦理认同的危机出现了道德与伦理的纠结。道德教育在 实现伦理与道德“ 和解”方面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合理性和独特优势。基于伦理安全考量,作为德育源头的德育价值应将“人
2、的现代性道德品质”作为核心使命,这不仅有利于现代中国人的培育,更有利于“我们的、伦理的世界”的安全体系建构。关键词:伦理安全 伦理与道德 德育价值 现代性道德品质 作者简介:崔振成,男,1977 年生,河南延津人,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联系电话:13837345950, 邮箱:.作者为“2015 年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骨干成员(团队编号:2015-CXTD-06)本文是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全面深化改革的现代性境遇与道德教育的价值研究”(项目编号:2015-ZD-064 )阶段性成果“我”本能性渴望“我们的世界”的家园性伦理
3、接纳,并藉此完善和挺拔“我”的道德与精神。因此, “我”所渴望皈依的“我们的世界”应该是“我们的、伦理的世界” 。正如此,英国哲学家罗素说:“人类种族的绵亘已经开始取决于人类能够学到的为伦理思考所支配的程度” 1。所以,一个社会可以没有宗教,绝不可以没有伦理,伦理安全是人以及人的社会存在的最基础、最本质的安全需要。然而,当下我国社会的伦理安全现状并不乐观。个体与自我伦理、个体与他者伦理、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国家伦理、生态伦理都遭遇到不同程度的安全挑战。面对伦理与道德的事实性纠结以及道德的实然“疏离” ,道德教育的介入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在伦理安全考量下,沿着“伦理世界”“道德世界”
4、“我们的、伦理的世界”的逻辑线索,探理道德教育的价值使命具有严肃的时代紧迫性。一 “我们的世界”诞生与存在的伦理安全需要“我们的世界”是一个“伦理世界” 。自“我” “被抛”入此世初始, “我”就有了专属于“我”的身份和无法选择的社会角色,这是“伦”的“定分” 。 “我”的生命展开,自然就由此宿命般的“明人伦”之“分”而向外不断推延, “安伦尽分”不仅是“理”的规约,也是“家园意义”上“教人以伦”的要旨。如果说“伦”是命定的,那么, “理”则是在解构与建构的历史沉浮中不断接受“破与立”的造化。于是, “伦理”规约人,也造就人,让人按照人的标准和人的范例逐渐成其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但这远不是
5、伦理诞生的终极目的,伦理完善个体人性,是为了创生一个和谐的“伦理世界” 。按照莱布尼茨的观点, “个体性的单子必须按照其自身本质的规律,即以内在的生命力为行为原则,寻求与其他同样独立的个体性单子的可共在性,并因此必须开辟出一个道德世界,以建立起这个世界的伦理政治秩序” 2。也就是说,伦理是为了“伦理世界”的诞生而执意存在。 “我”必须向“我们的世界”回归,这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宿命” 。因为,在“我们的世界”里, “我”不仅可以得到“家园意义”上接纳的温馨与温暖从而实现“成己”的内在之功,还可以得到“人文意义”上启蒙与关照的智慧从而实现“成物”的外在之业。所以, “我们的世界”才是我存在的可靠的
6、、值得托付的幸福的世界。不过, “我们的世界”的诞生,必须建构起维系“我们”共在的名分定疏、价值规范、普遍理性、公序良俗等伦理体系, “伦理”是“我们的世界”的存在条件和基本样态。一句话, “我们的世界”就是“伦理的世界” 。 “伦理的世界”让“我”成为“人” ,同时也成为“我们” 。在“伦理的世界”里, “我”不仅活得像人,而且蒙泽于“共在”的伦理普照。“伦理安全”是“我们的世界”竞被向往的逻辑前提和现实保障。 “我们的世界”是伦理的世界。 “我们的、伦理的世界”是“我”建构意义世界的家园,也是德性得以出场和茁壮的滥觞。任何个体都无法忍受无意义的生活和无所皈依的毁灭。 “我”被这个世界所承认
7、、所接纳并融入其中,才会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找到活着的意义与价值, “我”的精神才会健全,德性才会在伦理的泽被下诞生并饱满起来。受这个世界的伦理庇佑,一个个“我”才会节制欲望并整饬自我的内在秩序,积极构筑“我们”的文明秩序, “我们”才能“在一起”过祥和的幸福生活。因此, “我们的、伦理的世界”必须为“我们”和“我”提供伦理安全,伦理安全不仅保障“我”获得可靠的精神支柱,还保障“我们”共享“在一起”的文明、幸福和荣光。没有伦理安全, “我”将陷入极度恐慌,灵魂飘忽难定,精神与价值分裂,既无归宿又无规定:要么退缩一隅自我伤害,要么恣意妄为、无惧无畏地彻底摧毁“我们的世界” 。所以, “安全需要是人
8、的俗世生活中的重要需要,在安全需要中,伦理安全的需要是人的终极需要,这是伦理安全的终极意义所在” 3。因此,伦理安全是“我们的、伦理的世界”得以建构和维系的逻辑前提和现实保障, “是影响社会与社会成员生活质量、尤其是幸福感和快乐感的深层而重要的因素” 4。“伦理安全”的实质在于保卫人的精神安全。无疑,伦理安全是单一性个体获得伦理世界普照光关怀的逻辑前提和现实保障。那么,究竟什么才算是“伦理安全”或者说伦理安全的实质是什么?伦理安全的实质在于精神安全。人是精神的存在者,伦理的正果是“精神之人”对“自然之人”的挣脱并向无限性挺拔伸张。伦理安全之精神安全,即是个体超越自然性的精神性得到普遍性伦理世界
9、的关注,顺利生成且日趋文明,借助这种习得性精神、普遍性精神和文明性精神,个体会诞生对自我、对他者、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对自然等超越、信任、负责、共识、认同、生态等基本道德品质,从而实现自我伦理、他者伦理、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国家伦理、生态伦理等“伦理世界”的和谐、秩序与文明。因此,伦理安全的实质在于保卫人的精神安全。精神安全的“我”才不至于背叛、无节制、野蛮、欺诈、败坏,精神安全的“我们”才彼此认同、公共理性彰显、责任担当自觉。伦理安全是一个统整性综合结构。伦理安全之精神安全作为内在的价值诉求,外显为一个系统性结构体系:首先是个体内部系统的伦理安全,即个体“自然我”与“精神我”之间的衡制有
10、度;其次是个体与他者之间的伦理安全,即“我”和“你”以何种方式共在于世;再次是家庭伦理安全,即作为血缘共同体的家庭成员之间的伦理权责;第四是社会伦理安全,即价值共识与普遍性伦理的凝聚与普及;第五是国家伦理安全,即国家伦理认同的价值自觉;第六是生态伦理安全,即“我” 、 “我们”善待自然。 “我”只要活着,就要面对上述伦理安全和伦理纠结,得到承认与接纳是“我”规避野蛮并得以心理从容的依据和权利,只有不被伦理出局, “我”才能活得像人。因此, “伦理承认的底线是:不为所有伦理共同体所抛弃,或者说不在伦理上出局 ,沦为所谓的伦理局外人 ”5。“我”必须在“我们的、伦理的世界”中才能活得像人、参悟意义
11、、挺拔精神、诞生德性。伦理安全是这个世界价值彰显的最基础、最本质的安全需要。以此为参照,检视当下我国的伦理安全,并由此窥探我国德育价值使命的应然理路,是我们的核心任务。二 我国现时代的伦理安全检视我国社会的现代性建构也是一项伦理道德事业。毋庸置疑,中国社会进入现代性启蒙以来,一个恒定的主题就是为了让每个人都成为幸福的存在者。而人的真正幸福必须走进“我们的、伦理的世界”并获得伦理安全保障。因此,建构现代性与建设现代化不唯是经济与政治的任务,还是一项现代性伦理道德思维方式的转型性任务。德国学者 Rompp 说“现代性从一开始也是一项道德的事业” 6。在中国也不例外。因为,首先,现代性的展开并非道德
12、阙如的狂飙猛进,其次,只有借助于现代性伦理及其催生的现代性道德,才能真正实现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的现代化。中国社会应旗帜鲜明地建构有自身特色的现代伦理,如此“伦理的世界”才是人值得向往并愿终身为之奋斗的世界,她不仅接纳人塑造人,还时刻关注人的生活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富足与饱满。然而,我国社会尚未实现现代性的充分建构却吊诡性地遭遇了肇始于西方的现代性问题,从而导致我国社会的伦理道德状况并不乐观。我国现时代的伦理道德状况并不安全。我国学者樊浩先生及其课题组,用近 6 年时间进行实证研究并整理出“中国伦理道德状况报告” ,指出:“当前中国社会诸群体伦理关系与伦理态度的总体图像是:对政府官员缺乏道德信任,对治
13、理腐败缺乏信心,并由此影响到全社会对国家伦理实体的信念;对弱势群体寄予同情,认为弱势群体的产生是由于制度缺失和分配不公;知识精英跃居影响力人群之首,人们不仅期望他们成为思想先锋甚至领袖,更希望其成为社会良知;对青少年群体满怀忧虑和期待,但又信心不足并明显缺乏指导能力;对新兴群体怀有好奇和宽容;对企业家群体的态度则矛盾而复杂” ,其中主要的伦理冲突表现为“依次是:人与人的冲突(11.86%) ,人与自然的冲突(10.76%) ,人与自身的冲突(10.25%) ”7。其实,我国社会伦理道德的非安全状况不仅可以从上述以诸群体为研究维度的研究结果中窥见一斑,还可以沿着我们的伦理安全结构系统从另一种逻辑
14、线索分析管窥:首先,个体与自我之间的伦理状况,表现为意义感危机和自我价值的异化与否定;其次,个体与他者之间的伦理状况,表现为信任的困难与工具性、算计性思维交往范式的宰制;再次,个体与家庭之间的伦理状况,表现为父母与独生子女之间伦理关系转逆和夫妻之间关系的紧张;第四,社会伦理状况,表现为公共理性的退隐与价值共识的分崩离析;第五,国家伦理状况,表现为国家伦理认同自觉的乏力与非理性的爱国主义;第六,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状况,表现为“人类中心主义”支配下的过度掠夺占有及其导致的生态破坏与资源危机。这六个方面的伦理状况,着实对我国伦理安全构成威胁。威胁我国伦理安全体系的核心因素在于人对道德的“疏离” 。如
15、果对上述威胁伦理安全的要素进行通约,其核心因素便是人们对道德的“疏离”所致。具体表现在:一是经济理性宰制下的道德精神贫瘠。现代性伴随着“知识即力量”对“知识即美德”的扬弃,标志着技术理性成功僭越了价值理性,并促使经济指标成为社会现代文明建构与否的显性标准。我国 30 多年来的改革实践,经济理性无疑跃居核心地位,人原初欲望的合法性解放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本源性动力机制。然而,任何经济的发达都代替不了伦理道德的关怀,人们的经济欲望必须放在伦理道德的“笼子里”方能获得可靠的幸福。 “知识人” 、 “经济人” 、“工具人” 、 “欲望人”都在逐步逼退着人的道德性赋予。 “理智的傻瓜” 、 “知识的巨人”
16、 、“欲望的婢女”往往伴生着“道德的恶棍” 。二是道德自由与道德认同性危机。 “我”的现代性解放,给予个体“一切都被允许”的幻象,道德自由及其道德相对主义后果无情解构了普遍性伦理及其弘扬的道德理性,公共德性、共识价值遭到怀疑和贬损,必要的伦理认同和道德认同被诋毁和拒斥,留下大面积公共性道德真空地带和灾难深重的风险隐患。核心价值观的实然嵌入困难就是十分显在的表征。三是伦理同一性纠结下的道德恐慌。当下的多元“伦常体系”的实然背景,再也不像我国封建社会简单的自成体系的“伦理纲常” 。维系“我”成为“我们”的伦理同一性及其凝聚力量严重式微。人们习惯了从自己的道德自由性出发做出价值理解和价值行为,很难形
17、成“伦理地思考问题”的自觉性。道德是伦理的正果,伦理同一性沦丧,必然伴随着道德的恐慌,人们将自己装进“套子里” “各自为政” ,唯恐自己成为道德陷阱与欺诈的牺牲品。于是,个人的无意义感,成为根本性的心理问题 8。总之,人们情愿不情愿、自觉不自觉地在远离道德,精神刚刚出场,就被现实的利益蒙羞, “现实上很高的利益和为了这些利益而作的斗争,使得人们没有自由的心情去理会那较高的内心生活和较纯洁的精神活动,因为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现实,所以它不能转向内心,回复到自身” 9。当人的道德和精神脱离了人的躯体之时,伦理安全必然遭到最直接、最严重的威胁。毋庸讳言,我国社会的伦理觉悟和伦理启蒙远未完成,伦理安全体系
18、面临人们对道德的“疏离”等多方面挑战和威胁,致使“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10。陈独秀百年前呼声犹在:“伦理的觉悟,为吾人之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11。社会如果躺在无人质疑的教条的温床上睡大觉,就有可能会渐渐烂掉。要激励想象,运用智慧,防止精神生活陷入贫瘠 12。因此,从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的视域切入,是担当勇气的必要探索。三 德育介入伦理与道德之间的“和解”道德本是“伦理的造诣” 。伦理存在的本体使命在于形塑人的德性善和社会的公共善,由“伦理认同”转向“道德理智”不仅是道德哲学中伦理与道德和解的觉悟,也是个体德性完善与世界文明觉解的现实必然要求。伦理世界对道德世界影响深远,人们对败坏的社会常抱
19、有“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伦理忧患,表明作为普遍性或者同一性预设之伦理世界对个体人心的道德世界之深刻影响:一旦“世风” (伦理世界)开始“日下” , “人心”(道德世界)就有陷入“不古”之危险。因此,道德与伦理之间同源共宗,伦常理俗化生道心德性,伦理黜,德必亡。所以,黑格尔说道德是伦理的造诣:“伦理性的东西,如果在本性所规定的个人性格本身中得到反映,那便是德” , “德毋宁应该说是一种伦理上的造诣” 13。脱离伦理认同的道德自由导致伦理与道德之间的现实对峙。现实中却呈现出伦理与道德间的紧张。起因首先在于伦理世界的自身堕落, “伦”乱“理”坏的非善遭遇,导致公正、敬畏、节制等伦理善异常稀缺。其次
20、,普遍性伦理认同的匮乏致使道德自由主义横生蔓延。普遍性伦理认同乏力,必然催生无敬畏、无敬重、无神圣、无底线也无终极,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上帝已死,形上之道德律令遭致遗弃。道德自由及其直接后果道德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便既无神启、又无限度, “一切都被允许”的道德乱象丛生:个体自然性僭越精神性、个体对他者的道德失信、个体对家庭的“道德责任自觉”沦丧、社会群域之公德败坏、国家公治力的道德欠缺、生态环境的恶意践踏等,构成严重的伦理风险、道德危机。正是伦理世界的自身变质和对伦理认同的拒绝导致了伦理与道德之间的现实对峙与纠结。德性游离出生活世界,不仅严重威胁伦理安全,还有可能导致生活世界的蛮
21、荒泛滥。正如麦金泰尔所忧虑的, “德性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并从以往在社会生活中所占据的中心位置退居到生活的边缘” 14。因此,谋求伦理与道德的“和解” 、收复伦理与道德的失地、实现德性之生活世界回归既当其时又当戮力。德育实现“伦理世界道德世界”的圆融与和解。黑格尔说:“教育是推移到伦理无限主观的实体性的绝对交叉点” 15, “教育学是使人们合乎伦理的一种艺术。它把人看做是自然的,它向他指出再生道路,使他的原来的天性转变为另一种天性,即精神的天性,也就是使这种精神的东西成为它的习惯” 16。我国先哲孟子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 17
22、。因此,教育是基于伦理或者说教育本身就是一项伦理事业,教育的核心使命在于人的德性造就(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作为宏大教育事业之基石的道德教育更是直接专注于人的道德赋魅与建构。因此,道德教育将伦理世界澄明与敞开,通过“教以人伦”的整体性复杂转换,实现“我”和“我们的世界”的人化、道德化、道德世界化。道德教育应该是贯通伦理与道德之间、伦理世界与道德世界之间交汇互生的最直接、最普遍、最具可能性的捷径。德育介入伦理与道德的“和解”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合理性。问题在于,在德性疏离构成对伦理安全实然与潜在威胁的背景下,作为引领德育走向、规约德育行为、影响德育效果的德育价值该如何定位呢?回答这个基础性、
23、源头性问题是基于伦理情怀之德育研究的逻辑与现实起点。四 伦理安全语境中的德育价值使命探理作为德育源头的德育价值内涵。德育总是价值负载的,自古迄今,人们总期望通过道德教化实现文明、道统、公理等在人间的转化、承续与广延。这种价值期望即德育价值。“德育价值是作为客体的德育活动及其功能对作为德育价值主体的社会、个人的德性需要的满足与否、促进与否的关系” 18。作为德育的源头发端,德育价值统领德育之目标厘定、内容遴选、过程实施与效果审理等。德育价值属于理念的、思想的、哲学的形上范畴,却无时无刻不在左右着德育现场。任何有作为的道德教育,都离不开德育价值的论辨与建构,稳健、高尚、文明的德育价值,是实现所有德
24、育抱负的先决条件和必要准备。德育价值的核心涵义有三:第一,德育何以存在?即德育能满足何种价值期待;第二,德育为谁存在?即德育存在的本体使命问题;第三,德育秉承和沿袭何种价值规范?即德育价值预设的规范资源,因为“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人类的价值规范的变革史” 19,所以,德育价值预设之规范基础不能受到污染。回答上述德育价值的三个核心问题就是德育价值取向的实际选择问题。伦理安全考量下,德育价值的使命应指向人的现代性道德品质建构。德育价值取向的实际选择离不开其所处的历史实际。现代性无论遭遇何种程度的异化与激进批判,都是我国社会绕不开的宏大且现实的建构景观,而且也必然成为最真实的思维范式、公共理性和伦理语
25、境。 “中国的出路有而且只有一条,那就是中国的现代化。现代化是世界的潮流,中国不能违逆这个潮流,而一厢情愿地回归到传统的孤立之中,在这一点上说,我们没有选择,我们只有顺着潮流走” 20。因此,德育价值定位必须与现代性的社会境遇及其前进方向相匹配、相适应、相协调。德育存在的价值期待在于现代性道德体系在人与社会两方面的落实与转化,而其最本体的使命在于人的现代性道德生成,德育价值规范的理论基础源于现代性伦理道德资源。总之,中国当下的伦理安全是发生在现代性建构历史时期的根本性问题,以此为现实出发点,道德教育的核心价值使命应当指向人的现代性道德品质的积极建构。现代性道德品质的涵义与基本要素。我们致力于建
26、设的现代化归根结底在于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的核心在于人现代性道德品质的生成。道德教育的核心价值使命在于培育人的现代性道德品质。现代性道德品质是在经过对传统“抽离嵌入”的扬弃与改造过程后,将现代性文明之光自觉作为解放人的自然质朴性和主观情欲性从而诞生道德与精神品质的价值基础和普遍性伦理认同依据。现代性道德品质的组成要素应包括个体与自我之间的道德对话、个体与他者之间的“镜像式”道德思考、个体对家庭的道德责任担当、基于市民社会的公共德性自觉、国家伦理的公民道德意识、自然生态的道德约律等。个体与自我之间的道德对话是个体对自我的精神敞亮、道德反思,并因此而追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调节好欲望与理性的张力
27、;个体与他者之间的“镜像式”道德思考,是个体将他者视为与“我”伦理性共在并促进“我”灵魂比照的“我们” ,自己用道德的方式对待他者,他者也会用道德的方式对待自己;个体对家庭的道德责任担当,明确家庭中的孝、慈、亲、爱是个体道德诞生的事实起点,只有自觉担负其家庭伦理的道德责任,才有外延为其他的社会道德品质的可能;基于市民社会的公共德性自觉,是对群域之德性规范与价值共识的自觉认同,不能因“多”废“一” ,避免陷入道德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泥淖之中;国家伦理的公民道德意识,是指公民是个体与社会、国家之间基于权利与义务的彼此承认,公民道德是个体经过国家正义性伦理孕育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民”及其美德, “
28、只有在正义的国家里,个人对美德的追求才能获得表达德性的权利和机会” 21;自然生态的道德约律是个体面对自然生态环境要心存道德敬畏和道德自觉约束。必须指出的是,道德教育的核心价值使命在于培育人的现代性道德品质,应当根据不同的教育阶段和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及其心理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有所规划、有所侧重地进行,避免过早过泛、不分重点地无效德育。人的现代性道德品质与伦理安全体系的建构。教育不仅是伦理与精神实体的交往活动,而且是伦理再造并诞生德性的过程。 “教育共同体的伦理特质不仅表现为它是伦理性的实体,而且还表现为它是造就伦理性的实体” 22。 “伦理世界(教育世界) ”“道德世界”“我们的、伦理的世界
29、”是实践理性的应然逻辑。德育价值将人的现代性道德品质作为核心价值使命,基本诉求是通过伦理实体、伦理世界的道德教育,培育人具有现代文明、现代视野、现代意识、现代德性的现代性道德品质,在内含上述基本要素的现代性道德品质的内在作用下,人们重新将“疏离”的道德拉回到“我”和“我们的世界” ,于是“我”和“我们的世界”因道德的灵魂附体和精神安抚,重新回到了具有“家园意义”的“我们的、伦理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个体与自我伦理、个体与他者伦理、个体与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国家伦理、生态伦理因伦理与道德的“和解”与彼此成就,从而得到了安全保障。个体获得了生命意义感、精神归属感,个体与他者之间因德而润而融,家
30、庭伦理各安其分,社会公共理性与价值共识凝聚并获得敬重,国家伦理认同深入“匹夫”之心,生态伦理得到人的真切眷顾。于是, “我们的、伦理的世界”才因安全得以保障更加适合人居、更加令人奋力而往。西方实践生命哲学演进的一个重要逻辑线索是“知识哲学政治哲学教育哲学” ,教育凭借其实践理性的天赋优势,受托着思想者的千年梦萦。道德教育以人的现代性道德品质赋予为核心价值使命,将被“疏离”的德性拉回“我们的世界” ,从而建构伦理安全体系,这许是某种意义上的“乌托邦式”探理,但在现代性问题裹挟下的中国现时代,每位思想者都有权利做使命性探寻。至于如何实现道德教育的如此价值使命,必将过渡到另一个具有实践探索性的紧迫课
31、题。参考文献:1 罗素.伦理学和政治学中的人类社会M.肖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15926 邓安庆.启蒙伦理与现代社会的公序良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45 、23 黄爱教. 论伦理安全及其保障J.东南大学学报,2012 (1 ):19-2447 樊浩.当前我国诸社会群体伦理道德的价值共识与文化冲突J.哲学研究,2010(1):3125 樊浩. 伦理病灶的癌变:“贱民问题”J.道德与文明,2010(6 ):3-128 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赵旭东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1229 黑格尔.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
32、96:175 10 尚书大禹谟11 陈独秀.陈独秀文集:第 1 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17912 布莱恩麦基.思想家 当代哲学的创造者M.三联书店,1987:3131516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68-170 、202、170-17114 麦金泰尔.德性之后M.龚群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217 孟子滕文公上18 李太平.德育功能德育价值 德育目的J.湖北大学学报,1999(6):899219 孙正聿,哲学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7020 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5421 金生
33、鈜.德性与教化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5322 樊浩.教育的伦理本性与伦理精神前提 J.教育研究,2001 (1):20-25The Ethical Safe and the Value Miss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Chinese NowadaysCui ZhenchengAbstract:”Our World” is a kind of “ethical world” which has homefolk meaning. “Our and ethical world” not only admits “me” and perfect “my” m
34、oral and soul, also promotes ethical advancing “good” and the order society birthing. So the ethical safe is the basic and essential request to build and maintain “me” and “our world”. Because of the moral-negligence, our society has appeared unoptimistic state. Moral has been the result of ethical,
35、 but they has come into being dilemma because of the crisis of ethical recognition. Moral education has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asonability and advantage in realizing the melting of ethical and moral. According to the ethical safe, the value of moral education which acts as the fountainhead
36、of moral education should make “peoples modernity moral character” as its core mission. Thus , it not only can help to foster modern Chinese people, also can help to establish the safe system of “our and ethical world”. Key words:ethical safe, ethical and moral, the value of moral education, modernity moral charac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