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教育惩罚的实践误区与理性拯救——以积极道德教育微视角.doc

上传人:oceanpvg 文档编号:4559185 上传时间:2019-01-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惩罚的实践误区与理性拯救——以积极道德教育微视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教育惩罚的实践误区与理性拯救——以积极道德教育微视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教育惩罚的实践误区与理性拯救——以积极道德教育微视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教育惩罚的实践误区与理性拯救——以积极道德教育微视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教育惩罚的实践误区与理性拯救——以积极道德教育微视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教育惩罚的实践误区与理性拯救以积极道德教育为视角崔梦恬(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 河南 新乡 453007)摘要:惩罚不是扼杀,而是拯救,惩罚给人新生,使人复活,惩罚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必须用惩罚来充实教育。目前,公众对惩罚的认识和理解方面还存在很大误区,缺乏对惩罚教育意义的理性思考。而积极道德教育立足于尊重、关爱、理解和信任,倡导积极体验和正面用语,可为当前教育惩罚的实践误区提出有效的指导原则及实践策略,从而回归教育惩罚的意义与价值。关键词:教育惩罚;积极道德教育;指导原则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巧妙而艺术地运用惩罚,与有效的赏识教育一样,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1

2、。然而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对惩罚的概念产生了混淆,把正当合理的教育惩罚等同于体罚和心罚,忽视惩罚的教育意义。不仅如此,多数教师和家长习惯性的用消极的心理看待学生的犯错行为,并把这些消极思想渗透到惩罚中,为了惩罚而惩罚,失去了惩罚的有效性,使惩罚成为教师宣泄情感的一种方式。如何积极、理性地看待教育惩罚并指导实践,或许我们可以从积极道德教育的思想中得到启发。一、 教育惩罚在实践中的误区若想正确使用教育惩罚,回归教育惩罚的意义与价值,就要对当前教育惩罚的实践误区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与梳理,以下从认识的偏颇、概念的混淆、目的的偏离以及价值的曲解,对现今教育惩罚的实践误区进行综合分析。(1)教育惩罚的认识偏颇:

3、赏识教育等于无惩罚教育赏识教育并不是表扬与鼓励的简单叠加,赏识教育通过赏识学生的行为结果,以强化学生的行为;是赏识学生的行为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创造环境,以指明学生发展方向;适当提醒,增强学生的心理体验,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赏识教育的本质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 2在重视民主化教育的今天,赏识、鼓励、表扬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但这并不意味着赏识教育就是无惩罚的教育。目前,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都存在这样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尤其是初任青年教师,他们实践经验不足,往往走不出理论的束缚,本着尊重学生的教育理念,过度包容学生的所作所为,甚至对学生的错误行为采取无作为

4、的态度,为了避免家长和学校问责,过度包容犯错误学生,不敢对其使用惩罚,这样的“好好先生”行为看似很民主,实则是对学生极不负责的,这样的教育环境也不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是非取向。因此,即使是赏识教育,也需要惩罚这一手段施以辅助。赏识、表扬要与批评、惩罚有效的结合才可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当赏不赏,当罚不罚,这都是教师的失职。赏识教育并非无惩罚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任何一种形式的教育都少不了惩罚这一教育手段。(2)教育惩罚的概念混淆:惩罚即体罚、心罚在心理学的概念中,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不愉快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惩罚 3。教育惩罚是指

5、对个人和集体的不良行为给予否定或批评处分,旨在制止某种行为的发生 4。而体罚是以损伤人体、侮辱人格为手段的处罚方法。惩罚是教育的手段之一,而体罚与变相体罚在我国是明令禁止的行为 5。随着西方民主教育思想日渐深入人心,“惩罚”仿佛成为了一个不光彩的贬义词,更多时候它被看做“体罚”的代名词。教育者往往把惩罚与体罚、惩罚与心罚混为一谈,并以偏概全,对教育惩罚全盘否定,没有认识到惩罚附带的教育性。其实我国多数法律条文都明确规定了禁止体罚,如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但近年来关于教师体罚学生的事件却频频曝光,这都可归结于教师对自身的权利划分不够清晰,行使权利的度拿捏不好,加之法律中缺少对教师惩罚权的

6、明确规定,教师使用惩罚的范围和力度没有得到清晰的界定。为了减少校园纠纷和免于问责,更有甚者用不易察觉的心罚来取代体罚,对学生实施语言暴力和人身攻击,使学生产生厌学等消极心理,造成学生心灵的永久创伤。以上皆是对教育惩罚概念上的混淆,仅仅把教育惩罚视为体罚和心罚,这是对教育惩罚外延的肆意强加。体罚是针对个人的身体方面造成的程度不一的伤害,心罚主要对学生心灵施加负面的消极创伤,两者都以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使惩罚以痛苦的结果收尾,缺少教育性的关爱,不属于正当教育惩罚的范畴。马卡连柯曾说过:“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性格,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能

7、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的尊严感,能培养学生抵抗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6由此可见,教育惩罚异于单一的体罚与心罚的范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3)教育惩罚的目的偏离:为了惩罚而惩罚为了惩罚而惩罚,这也是目前中小学教师对惩罚目的的一个认识误区,有些教师为了宣泄自己的情绪而滥用惩罚,将学生放置于一朝被惩罚,终日无法抬头的黑暗恐惧中,使惩罚成为了禁锢学生健康成长的牢笼。学生在接受惩罚之后,除了身心的痛苦之外别无他获,这样的惩罚即为了惩罚而惩罚,不仅失去了教育惩罚的最初目的,甚至也不能确保类似的错误不再犯,从而走进了屡犯屡罚的怪圈,那么教育惩罚便失去了价值。教育惩罚的目的应当是改正不良动机与错误行为,

8、而非泄愤或其他恶性意图。教育家夸美纽斯曾在大教学论中论述纪律与惩罚的问题,他反对“学校充满呼号和鞭挞的声音”,又强调“犯了过错的人就该受到惩罚,他们之所以受到惩罚,不是由于他们犯了过错,而是要使他们日后不再犯。” 7惩罚是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而对其不良行为给予否定评价或相应处罚的一种教育行为。檀传宝先生认为惩罚的对象是学生的违规行为,而不是学生本身。任何指向学生的身体、尊严、人格、心灵的惩罚都是违反教育规律的 8。因此中小学教师一定要正确的使用惩罚,明白教育惩罚的真正目的,秉持“对事不对人”原则,杜绝为了惩罚而惩罚。(4)教育惩罚的价值曲解:惩罚仅对个人起作用教育惩罚的价值不仅仅局限于个人

9、,惩罚还具有社会意义。这是大多数教育者容易忽视的一点。惩罚的社会意义有两个内涵:一是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中的替代惩罚效应,二则是教育惩罚本身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化发展。班杜拉的学习理论认为替代惩罚同样对学生起作用,他通过模仿学习实验,得出对榜样人物的惩罚可以减少观察者此类行为出现的次数,这足以证明惩罚不仅对个体有效,它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即适当的教育惩罚可以帮助个人改正错误行为,也具有惩前毖后的作用。也就是说,在班集体的日常教学中,榜样的力量是存在的,教师实施惩罚的影响力不可小觑,万不可把惩罚的受用对象单纯的列为个人,旁观者都可以成为潜在的替代惩罚者,惩罚对其具有影响力。教育惩罚的社会意义还在于它

10、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化发展 9。在学校教育中,惩罚也是保证纪律性的有效手段,对于学生来说,因违反纪律、犯错而接受惩罚,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树立一种规范的纪律意识,还有助于从小培养学生的法制精神,步入社会后,学生便会自然而然的重视纪律和法律秩序,因而教育惩罚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对培养遵纪守法的社会公民具有一定价值。反之,长期生活在没有任何限制和纪律约束的环境中,不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因此,教育惩罚于个人和社会而言具有双重价值。二、基于积极道德教育的惩罚指导原则教育惩罚在教育中是必要的,具有教育意义。然而当前教育惩罚的实践误区普遍存在,归其原因即教育者不会合理运用惩罚,不懂得怎样运用惩罚,这就需要对惩罚

11、的指导原则进行深入地探讨。积极道德教育,是周围教授提出的一种德育理念,她在博士论文中提出积极道德教育是积极心理学研究成果在道德教育中的拓展和运用,也是针对传统和当代中国消极取向道德教育问题和弊端而提出的道德教育的创新理念与实践策略。积极道德教育倡导从受教育者的积极道德品质、道德发展愿望与潜能出发,采用以肯定、鼓励、欣赏、强化等积极、正面为主的道德教育方法,营造充满尊重、真诚、理解、关爱、信任、公正的道德关系,以增进受教育者的积极情绪体验为教育契机与途径,激发受教育者道德发展愿望与潜能,促成受教育者积极道德品质的培养,并在积极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消除不良的道德品质,预防恶习的萌芽和产生 10。读完

12、周围教授的理念深受启发,积极道德教育的思想和教育惩罚在一定程度上是交织在一起的。传统的惩罚方式过于消极,把惩罚这一行为视为一种消除错误行为的病理性治愈,重视惩罚的过程和问题本身;而积极道德教育倡导一种积极的方式对待学生的道德行为,正确客观看待学生的犯错行为,着重点在于如何引导其道德品质的提升,长远的看待学生的德育问题,这便是选择用积极道德教育指导教育惩罚的原因。(一) 尊重与关爱原则尊重是人生存发展的需要,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也为尊重的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 即人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和审美的需要。他认为只有在尊重的环境中,个体才能身心健康地生活, 才能真正地实

13、现人格的独立。积极道德教育也强调惩罚的前提是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即惩罚的目的和实施的效果,不仅在于减少学生的不良动机和行为,而且还要在惩罚实施的过程中体现对受教育者的尊重与关爱。不以尊重关爱为原则的惩罚或许能够减少受教育者的不良道德动机和行为,但这种惩罚势必会带来隐形伤害,因此这种惩罚不可取。研究表明,惩罚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教师和学生建立起“我与你”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是在平等的气氛中进行对话、协商和共同参与 8。如若道德关系不佳,教育惩罚的结果便会不尽人意,是故不能“亲其师”,必难“信其道”,亦难任其罚。(二) 信任与理解原则信任与理解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唯有基于信任与理解的惩罚才具

14、有效力。离开了信任与理解这一前提条件,也就失去了对惩罚的客观判断。信任与理解原则是指,实施惩罚前后要抱着信任理解的态度看待事情的前因后果,避免主观、武断和随意实施惩罚。不能刻板地使用单一粗暴的惩罚手段,要根据对象的不同而实施不同的惩罚,并注意惩罚形式的多样化。做到了信任与理解原则,惩罚才更具有公平性、合理性,公平的方式来实施惩罚,既可以保护受教育者的尊严和自我效能感,也有助于教师权威地位的树立,惩罚得以有效并顺利进行。如果惩罚导致受教育者的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甚至自暴自弃,那么这样的惩罚即使制止了学生的不良言行,也是不成功的,因此教育惩罚必须要保证信任与理解原则。以信任为前提,公平的评判是非对

15、错,才能使得惩罚心服口服。(三) 合理与有效原则惩罚应遵循合理有效原则,包括以下几点,惩罚的时间要适度、惩罚的强度因人而异、惩罚的方式积极、正面。首先,惩罚的时间应当适度,开始的时间不宜过晚,持续的时间不宜过久。惩罚要具有及时性,这样符合心理学中的强化原理,在行为发生后及时进行负强化,有助于学生接受负强化的有效性,这种情况下的惩罚效果最佳。随着时间的推移,强化的作用就越弱,因此惩罚的时间不可延迟,也不可太久,心理学上讲的超限效应就是这个道理,即使是再合理的惩罚方式,超过了合适的时间度,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可能适得其反,使被惩罚者感到厌烦,从而削弱强化的作用。所以把握好惩罚的时间很关键,通常

16、认为被惩罚者开始产生发自内心的反省作为惩罚可以结束的时间标志。惩罚的强度是一个不好控制的因素,应根据不同的年龄、性别、性格差异来实施,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低年级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心理机制尚不够成熟,惩罚的实施强度就不应过大,还应注意保护其脆弱的心灵;女生比较敏感脆弱,惩罚的方式就可以放在私下进行。惩罚的方式多种多样,从积极道德教育出发,正面教育的方式比较恰当,当受教育者出现不良言行时,教育者应及时指出并提出积极的建议的方法,如果受教育者能够幡然醒悟,并积极改正,并且以后逐步减少甚至未再出现此类言行,那么教育者可以不采用惩罚的方法,并对其纠错行为积极进行表扬和赞赏,使受教育者知错必改的

17、良好品质得以强化。反之屡教不改甚至变本加厉者,则要适当给予一定惩罚,用积极正面的方式,耐心引导受教育者走出心理阴影,欣然接受惩罚,积极改正错误。三、教育惩罚的实践策略在指导原则下,教育惩罚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比如惩罚如何积极正面的实施,教师如何在惩罚中正确使用教育用语等等,为此以下提出三方面的积极实践策略。(一) 正面用语:积极的语言力量索绪尔认为,语言本身就是一个自在的系统,它有自己的内在逻辑。语言是人类建构的,人类通过语言的建构同时也建构了自己,人类同样可以通过对语言的重构,实现对同一世界的不同的意义理解,并重塑崭新的自己。因此,语言也是我们用来建构内心世界的主要元素。积极道

18、德教育强调教育语言的重要性,强调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对教育语言的分析和应用,并将之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的教育方法。 11教育者应消除消极的语言符号,逐步建立积极的语言符号,能熟练运用积极语言符号的教育者往往更多看到被惩罚对象身上的可塑之处,重视问题的解决,强调可持续的培育功能,而消极语言符号使用者只关注问题的存在,强调短暂性的矫正功能,这样的矫正只是暂时的,没有做到激发学生改正错误的愿望,甚至会对被罚者心灵造成伤害,是不可持续的教育惩罚方式。因此,树立积极的语言符号,掌握教育惩罚用语十分关键。首先,挖掘积极的内在动机。这也就是说要善于发掘犯错者的积极内在动机,犯错的原因是什么,先对他的积极动机采

19、取肯定表扬的态度,再对这一行为本身进行否定。在犯错者在积极的氛围中欣然接受自己的错误行为,并自发产生想要改正错误的决心与不断向上的动力因素。其次,转换现有的问题情境。情境改变法即将个体的行为放置在另一个情境中,通过情境的改变来改变对个体的评价,使个体看到其行为在不同情境中的不同意义。 12这种方法要求教育者有较好的观察能力和应变能力,在语言的运用上更要恰当得体。比如面对一个上课给同桌讲题的学生,他的声音影响了正常的课堂秩序,第一种教育用语是“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你上课说话影响教学是不对的”;第二种则是“如果你在课间给同桌讲题,这是乐于助人的表现,所以要将好的行为用在正确的地方。”这两种表达方式带

20、来的效果截然不同,前者过于简单粗暴,而后者则是运用了转换情境方法,在另一情境中充分肯定学生好的行为,也暗示学生在课堂上出现此类行为是不合适的。(二) 积极体验:促进内力觉醒的方式“德育不能没有体验,体验别人无法替代。有体验,德育才有效果。” 13积极道德教育提出增加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以激发其道德发展的积极愿望和潜能,从而形成的积极道德品质。在学生犯错误时,不采取传统的责罚、批评等惩罚措施,用积极的情绪体验取而代之,首先与犯错者进行平等的谈话,在谈话中一步一步引出其真实的心理感受,并对其错误行为中的部分合理成分给予肯定与表扬,逐渐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在积极情绪体验中激发其改正错误的愿望

21、,增强其改正错误与缺点、践行积极道德行为的动机和力量。这就是积极情绪体验法。教育家陶行知用四颗糖的故事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用第一颗糖奖励犯错学生按时来找他的守时;用第二颗糖奖励学生对他的尊重;用第三颗糖奖励学生具有惩恶扬善的正义感;这三个步骤既是使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情绪体验,运用正面谈话的方法使学生逐步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最后主动认错,陶行知此时奖励了学生第四颗糖,可以理解为积极情绪体验激发了学生主动认错和改正错误的主观愿望,并以此激发出学生身上的积极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内在产生一种积极道德行为的动机和力量。教育绝不是在枷锁与桎梏中进行的,真正好的教育在于激发学生的内力觉醒,说教与灌输都不如让孩子发

22、自内心的体验和感悟,让他们出自于真心的想要提升自己,孩子的内力一旦觉醒,潜力将不可限量,他们心中那股积极的动机和力量便会随之激发,这就是最有效的积极体验,积极体验使惩罚变得人性化、积极向上。(三) 正向强化:必不可少的后期引导心理学中强化是指通过某一事物增强某种行为的过程,分为正向的和负向的。正向强化在此可以理解为在惩罚实施后适当给予一种好的刺激,运用奖励的方式对其改正错误的行为进行正向强化,使之在好的刺激中,逐步引导其最终改正错误行为。很多教育惩罚以惩罚实施完毕作为终结,用简单粗暴的惩罚草草了事,不注重惩罚过后的积极引导与正向强化,这样便使惩罚失去了教育意义,被惩罚者对自己的错误行为的认识就

23、不够深入,惩罚仅仅停留在负强化阶段,被惩罚者心理的阴影会大于他们想要改过自新的决心,因此行之有效的教育惩罚不仅要关注惩罚实施的过程,也要关注惩罚后期学生的发展状况,如有改正错误甚至出现进步的行为,应及时进行鼓励与强化,一方面缓解惩罚可能给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对改正之后的好行为给予肯定与赞扬,让学生能够在积极体验过后将此类好的行为继续下去,在内力觉醒的基础上使学生被激发出来的积极品质持续稳定地发展,既改正了学生的错误行为,也在学生心中种下了一颗积极发芽的种子,到此为止,教育惩罚才称得上完整。这样的惩罚基于个体身心健康发展,长远地关注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动向,由此可见,惩罚的后期引导不容忽视

24、。参考文献1 徐安民.惩罚的艺术J.上海教育,2005(20).2 谭洪波.浅谈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7).3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21.4 顾明远.教育大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6.5 吴志宏.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01.6 马卡连柯.苏维埃学校里的教育问题G/巴班斯基. 教育学. 李子卓,杜殿坤,吴文侃,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393.7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98.8 檀传宝.论惩罚的教育意义及其实现J.中国教育学刊,

25、2004(2).9 宋晔. 教育惩罚的伦理审视J.中国教育学刊. 2009(07).10 周围.积极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1.11 周围. 积极道德教育积极心理学视域中的道德教育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6,178.12 周围. 积极道德教育积极心理学视域中的道德教育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6,181.13 班华在中国教育学会德育学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年会讨论上的发言,转引自刘惊铎. 道德体验引论.陕西师范大学学报J.2013(1).Long-standing Mistaken in Practice of Educational Punishment and Ra

26、tional SaveCui MengtianAbstract:Punishment is not killing, but to rescue.Punishment is a necessary means of education, must be punished to enrich education.At present, there is great misunderstanding about the punishment in public. And positive moral education based on respect, love, understanding a

27、nd trust, promoting positive experiences and positive terms is good for the current educational practice of punishment.It can give us effective guiding principles and practical strategies, so as to return to punish the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education.Key words:educational punishment;positive moral education;principle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解决方案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