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青少年的灵魂神入古典道德教育基于柏拉图的迷狂鲁燕航(福建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福建省 福州市 350117)作者简介:鲁燕航,湖南岳阳人,福建师范大学 2014 级教育学原理硕士。通讯地址:福建省福州市大学城科技路 1 号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教育学院邮政编码:350117电话:18907402616电子信箱:摘要:教育是运用修辞的技艺,进一步达到辩证法的境界,最后实现灵魂的转向。柏拉图的斐德若,是对人类塑造深远的哲学与文学文本,也是人类最优美的文字。哲学原来是可以这么美的,美到天塌地陷的境界,正如文中说的迷狂,我怎么能不为他迷狂!本文试图将这个文本,进行粗浅的教育理解。因为这个文本完全是一个教
2、育场景,斐德若就是教育的原型。文本中的苏格拉底。通过与斐德若的谈话,形成修辞,用那个修辞试图改变斐德若的灵魂。这个原型与论语中孔子与门徒的对话遥相呼应,形成人类文化的两座高峰。当代对青少年儿童道德教育,应直击其灵魂,引导青少年进入到古典道德。教师对青少年的教育应运用正确的修辞,这种修辞即言说,言说是教育的原型。通过言说,使青少年儿童真正看见善。灵魂向善的教育,才是真正的道德教育。关键词:柏拉图;斐德若;灵魂;修辞;古典道德To Lead Teenagers Soul into the Classical Moral Education2Based on Platos maniaLu Yanha
3、ngEducation Schoo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Abstract: Education is to apply the rhetorical skills, further to reach the state of dialectics, to finally realize the soul diversion. Platos “Phaedrus“, is not only the human profound philosophical and literary text, but also the most beautiful text. I
4、t fully manifest Plato is a philosopher, a poet and a dramatist; Philosophical text also appeared as the prototype of the drama and poetry . Philosophy turns out to be so incredibly beautiful, just like sky falls, as the text says mania,which means ecstasy, how can I not get mania about it! This pap
5、er aims at carrying on the preliminary interpretation of education. “Phaedrus“ is a complete education scene,and the prototype of education. Socrates in the text talking with Phaedrus, forming rhetoric, and tries to change Phaedruss soul. The prototype and the dialogue between Confucius and his disc
6、iples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echo each other, forming the two peaks of human culture. Contemporary childrens moral education should hit their soul and guide them into the classical ethics. Teachers should apply right rhetorical skills, like speech, the prototype of the education. Through speec
7、h, teenages can really see the true good. To lead teenages soul for good is the real moral education. Key word: Plato; Phaedrus; Soul; Rhetoric: Classical Ethics 诗人,立法者,教育者以及一切创造者都是心灵方面的生殖者柏拉图认为教育是一种灵魂转向的技艺”。 1在斐德若中,苏格拉底以修辞术对斐德若的灵魂进行教育,企图让其灵魂转向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辞”的原初意思与古希腊的所谓“修辞”(rhetoric)比较接近。中国的“修辞”出于周
8、易乾文言:“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历史上对这里“修辞”的解释甚为纷乱,此处取当代学者金景芳与吕绍纲两位先生在周易全解里的说法:“居业”的途径是“修辞立其诚”。修辞即言语。人的外部表现是多方面的,为什么单举“修辞”作代表?因为言语最能直接表达思想却往往不为人们重视,人们最容易轻视言语,以为言语是随意之事,而不计较。“修辞立其诚”,诚亦即前面讲的忠信。讲话必须一字是一字,一句是一句,容不得半点虚假,嘴上讲的全是心中有的,心口如一,这就是“立其诚”。 2到了后来,汉语语境的“修辞”,最简单的意思是指语言文字的修饰,或者是语言文字的谋篇布局,或者是指辞藻的选择与
9、运用,甚至带有刻意雕琢文辞的意思。一般的意思是修饰言论,也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古希腊的修辞,尤其是这里苏格拉底的修辞,更接近于“通己于人”,这个修辞或者“通己于人”,就是通过言说,打通两个人的灵魂。古往今来的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言说事业。如果我们考虑旧约创世记中,上帝用语词创造世界:“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那么,语词或者言说,实在是本体论,语言并不是某种工具。所以,我3们今天的教育,应该回到用言说把学生引导到一个世界的本原意义上。另外一个意义,则是用言说把我们和青少年带到古典道德或者古典思想。斐德若中
10、,苏格拉底的修辞,就是对斐德若的教育,苏格拉底用最高的真理来教育斐德若,使其灵魂转向,领受真正的善。苏格拉底对斐德若的教育既是一场深刻的伦理道德教育,更是引导他的灵魂进入理式世界。斐德若中,苏格拉底和斐德若在雅典城外水边树下的谈话,很容易使我们想到孔子和他的门徒“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3135的场景:通过谈话(修辞),引导灵魂,那就是教育的原型。那样的知识,那样的手段,那样的目的,形成了教育的永恒,塑造着我们整个人类。真正的道德教育,应该达到体认古典思想的境界,使青少年的灵魂有理性的滋养,才能实现灵魂向善的转向。因为,古典思想接近永恒,接近善,接近人类的本性。只有永恒和善,才能滋养人的灵
11、魂,达到人类的本性。那些听起来热闹的说教,多是低级者的诱惑,可能就像伊甸园里的蛇它是撒旦的化身,不但不能滋养灵魂,还会使灵魂堕落。教育者应该站在灵魂的立场上,知道“诗人,立法者,教育者以及一切创造者都是心灵方面的生殖者。” 4244灵魂与修辞斐德若的梗概大致是这样的,这也是一个生动的教育场景:苏格拉底遇见了刚从莱什阿斯那里出来,准备去城墙外散步的斐德若,由此引出了莱什阿斯的一篇关于爱情的讲辞。斐德若认为莱什阿斯在这篇讲辞中,巧妙地证明了一个受人引诱的美少年应该接受没有爱情的人,而不是有爱情的人即无情爱的人更值得去爱的讲辞。于是苏格拉底让斐德若讲给他听,斐德若在一阵扭捏之后终于答应给他读一遍莱什
12、阿斯的讲辞。两人赤脚,说着话,走到雅典城外苏格拉底几乎从来不穿鞋,我们读书,知道古希腊人多不爱穿鞋。他们沿伊立苏河走到一颗梧桐树的荫凉处,然后,斐德若开始读莱什阿斯的讲辞。莱什阿斯的讲辞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自己的观点:1、有爱情的人一旦欲望满足了,便追悔所施之恩然;2、有爱情的人要计算为爱情所做的牺牲;3、有爱情为了未来的爱人,会伤害现在的爱人;4、有爱情的人数量少,选择机会少;5、有爱情的人爱声张;6、有爱情的人明目张胆地追求爱人,造成负面舆论;7、对有爱情的人,付出多,爱情破裂时造成的痛苦也多;8、有爱情之人,易嫉妒爱猜疑;9、有爱情的人大半只爱容貌,难以持久;10、有爱情的人,对爱人的言
13、行一味赞扬。莱斯阿斯以诡辩家的方式说明了对于一个爱人,没有爱情的追求者比有爱情的追求者更好。他仅仅从个人利害出发,把爱情的目的看作满足感官欲望。此处的“爱情”(Eros),并非我们现在所讲的男女之间的爱情,而是古希腊盛行的成年男子与少年男子之间的恋情,成年男子通常称为有情人,少年男子称为情伴。有情人“要是遇到一个人有值得爱的灵魂”就会“通过言谈来孕育,使得这少男变得更高贵,不断有所长进”。 590成年男子以自己的知识、学识、德性、阅历和智慧来与少男的青春进行人生对接与教育,这个成年男子就是这个少年的老师,所以,那是一种教育,后来在罗马也持续了很长的时间,在整个西方的文明史中,有特殊的地位。斐德
14、若篇中,苏格拉底与斐德若的谈话,也是苏格拉底帮助斐德若不断长进并且更高贵的过程。因为斐德若是一个诡辩家和修辞家的信徒,虽爱学问却头脑简单,没有批判力,也可以认为他是一个单纯的人。他认为莱什阿斯这篇讲辞是最高妙最富丽的文章,所以在读的过程中神色飞舞。而苏格拉底却认为:第一,莱什阿斯的讲辞里面辞藻并没有斐德若认为的那样华丽;第二,莱什阿斯的文章布局太乱。第三,莱什阿斯的文章的观点是错误的。斐德若不服苏格拉底对莱什阿斯的批评,斐德若对苏格拉底的不服,正是他的灵魂被莱什阿斯的言辞遮蔽的表现。此时的斐德若,就像是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描述的洞穴里面对墙壁被捆绑的囚徒,误将墙壁上的影子当成真实,误将莱什阿斯的讲
15、辞当成最好的文章。为了将斐德若的灵魂引导至真实的阳光下,苏格拉底说:“如果有必要,我也能做出一篇文4章,和莱什阿斯的那篇不同调,可是并不比它差。” 4106接下来苏格拉底以诡辩家的口吻借他人之口口占了一篇讲辞。苏格拉底从爱情的定义出发,阐述每个都人受两种指导原则或行为动机的控制,一个是天生的求快感的欲念,另一个是习得的求至善的希冀。爱情被认为是“一种欲念,失掉了理性,压倒了求至善的希冀,浸淫于美所产生的快感,尤其是受到同类欲念的火上加油,浸淫于肉体美所产生的快感的感情。” 4109-110由此定义出发,苏格拉底通过讲辞说明有爱情的人的坏处:有爱情的人贪求快感,一味自私,对于爱人的心、身、财产和
16、社会关系三方面都不利。苏格拉底口占讲辞后,发现自己和莱什阿斯都犯了谩神罪,于是主动要求另作一篇翻案文章来赎罪。在苏格拉底的第二篇讲辞中,主要阐述了三个部分:(一)迷狂的神圣性;(二)灵魂的本质和演变;(三)爱情的本质与表现。在“赎罪”的讲辞中,苏格拉底在讲灵魂的本质的时候谈到,“凡是灵魂都是不朽的因为凡是永远自动的都是不朽的”, 4119即灵魂不死。同时灵魂形如马车,马有羽翼。羽翼是最近于神灵的。“所谓神灵的就是美,智,善以及一切类似的品质。灵魂的羽翼要靠这些品质来培养生展,遇到丑、恶和类似的相反品质,就要遭损毁。” 4120如果灵魂是完善的,羽翼丰满的,它就能飞行天界,洞见事物的本体,否则,
17、只能窥见事物本体的局部。灵魂分为九种不同等级,爱智慧、爱美的灵魂是最好的灵魂。“凡是依正义生活的以后可以升到一种较好的情况,不依正义生活的以后就要降一级”。而正义的生活就是爱欲的生活,爱智慧的生活。关于爱欲(Eros),柏拉图的会饮篇中,第俄提玛在教诲苏格拉底的讲辞中,提到“爱若斯就是欲求自己永远拥有好的东西”, 5也就是说爱欲就是对善的永久拥有,对善的拥有也是对幸福的拥有。由此可见爱欲、爱智慧的生活即灵魂上升的生活。在第三篇讲辞之后,苏格拉底与斐德若谈论了怎样创作完美的讲辞,什么是真正的修辞术。首先,苏格拉底从前面三篇修辞入手,指出诡辩派所用的修辞即利用听众的弱点,用似是而非的言辞博得听众的
18、赞许;苏格拉底认为真正的修辞术应该是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寻求事物的本质真理,而非“近似真理”。其次,苏格拉底和斐德若一起探讨了如何学习修辞术,苏格拉底认为“修辞术所穷究的是心灵”, 4152心灵是修辞术的对象,修辞术能“使心灵得到所希冀的信念和美德”, 4152而修辞方面要做到完美,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天生来就有语文的天才,其次是知识,第三是练习。” 4151同时苏格拉底指出知道真实知识之后,还要清楚并区分不同的灵魂,用合适的言辞来说服相应的灵魂。最后,苏格拉底告诉斐德若,真正的修辞术应该是在心灵中播种,“把真善美的东西写到读者的心灵里去”。 4163整个斐德若篇,苏格拉底和斐德若的谈话,既是
19、一个有情人对情伴的谈话,也是一个教育者对儿童的教育过程。苏格拉底通过对莱什阿斯的谈话,使斐德若逐渐获得真知,并一步一步的使灵魂上升,从而过上爱智慧的生活。柏拉图的灵魂马车柏拉图善于用各种各样的比喻和神话与人谈话,这一次,他借用苏格拉底之口,用了一个灵魂马车的比喻,给斐德若讲述灵魂的性质。按照柏拉图的思想,人由灵魂与身体构成,灵魂先于身体,灵魂统治身体;而灵魂分为三个部分:理性,意志(也叫激情)和欲望。在理性、意志和欲望三部分中,理性居于统辖地位,激情是理性的盟友,欲望最低。柏拉图说:凡是灵魂都是不朽的因为凡是永远自动的都是不朽的。凡是能动另一物而又为另一物所动的,一旦不动时,就不复生存了。只有
20、自动的,因为永不脱离自身,才永动不止,而对于一切被动的才是动的本源和初始。初始不是创生的、因为凡是创生的都由一个初始创生而来,而初始本身却不由另一物创生而来,否则它就不成其为初始。它既不是创生的,就必然是不可毁灭的;因为若是初始毁灭了,它自身就不能无所自而创生,而它物也就是不能由它而创生,如果凡物不能由初始创生的道理是真确的。从此可知:凡是自动的才是动的初始,就其为初始而言,既不能5由它物创生,也不能毁灭,否则全体宇宙和万事万物就同归于尽,永不能再有一物使它们动,使它们又开始生存。自动者的不朽既然证明了,我们就可毫不迟疑地说:这种自动性就是灵魂的本质和定义;凡是由它动的物体可以叫做无灵魂的,凡
21、是由自动的物体可以叫做有灵魂的,因为灵魂的性质原来如此。如果自动者确实就是灵魂,它就必然不是创生的,不可毁灭的。 4119 柏拉图关于灵魂的思想,用最深刻与最迷狂的语言,显现了出来,从而成为人类的经典:我把灵魂划分为三个部分,两部分像两匹马,第三部分像一个御车人。这两匹马之中一匹驯良,一匹顽劣。驯良之马占较尊的位置,样子顶美,身材挺直,颈项高举,鼻子像鹰钩,白毛黑眼。它爱好荣誉,谦逊和节制,驾驭它并不要鞭策,只消劝导一声就行;顽劣之马恰相反,庞大,拳曲而丑陋,颈项短粗,面庞平板,皮毛黝黑,眼睛灰土色里带血红色,骄横不规矩,耳朵长满乱毛,又聋,难听调度。所以,每逢御车人看到引起爱的对象,整个灵魂
22、让感觉惹得发烧,情欲刺戳得他又痒又疼,驯良之马知羞耻,不肯向那爱人冒然跳去;顽劣之马不顾主人的鞭策,乱蹦乱跳,给它的主人和马伴惹出说不尽的麻烦,逼主人去追求爱的欢乐。它的主人和马伴起初抗拒,后来被它闹得不休,只得顺从,受它教唆。他们来到御车人倾慕的美少年面前,见他满面红光。御车人回忆起美自身(即美的理式),回想起她和节制并肩站在一个神座上。他在这幅景象面前惶恐,肃然起敬,不觉失足向后倒在地上;这一跌把缰绳往后一拉,两匹马都屁股坐地,一匹驯服不动,一匹挣扎不休。驯良之马又羞又惧,浑身汗湿;顽劣之马被口铁碰击之后刚止了疼,就骂它的主人和马伴懦弱,退了队伍,不守约。顽劣之马又蛮横地催他们向前冲,他们
23、央求下次再说,它勉强应允。约定的时候到了,他们装着忘记了这回事,顽劣之马却蹦着叫着拖着要走,逼他们再度到那爱人面前去。后来他们快要走到了,顽劣之马向前低下头,咬紧口铁,死劲向前拖。御车人又遭遇到前次的两种情绪,而且更强烈,顽劣之马发作得更加蛮横,遭罪也更严重,也只能挨痛。这样反复多次,顽劣之马终于学乖,去掉野性,低头贴耳地听御车人调度,一看到美的对象就吓得浑身发抖。这个时候,情人的灵魂才带着肃敬和畏惧去追随爱人。 4128-129神驾驶着马车在天上飞,人驾驶着马车,跟随在神的马车队伍后面在天上飞,飞马的羽翼代表灵魂中最接近神灵的部分。不同的是:神的飞马驯良,血统纯正,御车人驾驭有方,能高飞天外
24、,洞见真实本体。凡人的灵魂,困顿于下界扰攘,两匹马彼此争前,或践踏,或碰撞,御车人鲁莽灭裂,因此灵魂受伤,愈飞愈低,最后失去羽翼而沉到地上。沉到地上的灵魂与肉体结合,依据所见真理的多少,投生为九种高低不同的人物。看见真理最多的灵魂,成为爱智慧的哲学家,看见真理最少的灵魂,成为最低等的僭主。虽然这些人物的灵魂,都无法洞见绝对的正义、美德和真知。如果灵魂过正义的生活,并且爱智慧的灵魂连续三次选择爱智慧的生活,三千年满后,就可以长出翅膀,重新飞回天上。如果过不正义的生活,就可能下堕畜生界。 4123柏拉图把灵魂比譬为一个御车人驾驭着一辆马车形成的合力,马车由两匹带着羽翼的飞马组成。白马驯良,代表意志
25、,黑马顽劣,代表欲望,御车人代表理性。白马(意志)识羞耻,能节制,理性要引导它看到真正的美与善;黑马(欲望)顽劣,不受调度,正是人灵魂中固有的劣根性。苏格拉底教育斐德若用理性控制欲望,只有过理性,正义,节制,爱智慧的生活,灵魂才能得到滋养。灵魂得到滋养,羽翼才会丰满,重新飞回天上,洞见真理,过神的生活,否则只能洞见真理的局部。完全受欲望支配,则只能过动物的生活。柏拉图的修辞论说苏格拉底与斐德若的谈话,就是苏格拉底对斐德若的教育,这个教育使用的是修辞。实际上,一切教育归根结底都是修辞意义上的对话,教育场景,就是一个人与另外一个人或者几个人之间的谈话。我们知道的论语,是典型的教育,那就是孔子和他的
26、门徒与朋友之间的谈话,柏拉图的著作,对话体占绝大多数,那也是教育的原型。通过谈话,使人的灵魂发生转向。说话,才是人的教育本质,logos 这个词,意思很多,其原意正是“言说”,用在教育上的谈话,就是修6辞。亚理士多德说:“修辞术的定义可以这样下:一种能在任何一个问题上找出可能的说服方式的功能。” 6151亚理士多德说把修辞说得很详细:“由演说提供的或然式证明分三种。第一种是由演说者的性格造成的,第二种是由使听者处于某种心情造成的,第三种是由演说本身有所证明或似乎有所证明而造成的。当演说者的话令人相信的时候,他是凭他的性格来说服人,因为我们在任何事情上一般都相信好人,由于这个缘故,我们对于那些不
27、精确的、可疑的演说,也完全相信。但是这种相信应当由演说本身引起,而不应当来源于听者对演说者的性格预先有的认识。演说者要掌握这些方法,他要能作逻辑推论,要能分析人的性格和美德,还要能分析人的情感以及产生情感的原因和方式。修辞术实际上是论辩术的分枝,也是伦理学的分枝,伦理学应当称为政治学。由于这个缘故,修辞术貌似政治学。” 6151-152斐德若中,柏拉图认为,使用修辞术的人必须知道真正的善和美,对所谈问题的真理要知道清楚,不能利用听众的弱点,投合捕风捉影的意见,“用连串的类似点逐步引旁人入迷途。”4141只有知道事物的真正性质,知道真理,才能不被“类似真理”所蒙蔽或迷惑。一个人如果只知道真理,但
28、是不知道应用真正的修辞术对人进行教育,同样会让听众见不到真理,只能获得意见,而意见与真理相差甚远。因为意见是在生灭变化的感觉世界中,通过感官形成的认识,这样的认识多不正确;只能用理性在永恒的理式世界里认识知识和真理,知识和真理一定是正确的存在。修辞术必须要用综合和分析的方法,寻求事物的本质真理,推导出关于善的知识,然后针对不同的灵魂进行教育。这种分析与综合的法则就是辩证法或哲学,辩证法才能达到知识与真理的境界。所以,修辞术要以辩证法为指归,也就是从意见世界提升到知识世界,不懂得辩证法,也就不知道真正的修辞术。修辞术就如同医学一样,医学所穷究的是肉体,让肉体康强,而修辞术所穷究的是心灵,使心灵得
29、到所希冀的信念和美德。其次,真正懂得修辞术的人,必须要拥有对灵魂的知识,灵魂是修辞术的对象。“要做修辞家的人就必须知道心灵有哪些种类”, 4154因为每个灵魂所处的等级不同,接受能力也不同,每个灵魂所要达到的要求也不同。只有认识了灵魂,才能找到相契合的心灵,运用相应的言辞对其进行教育或说服,引导其见到真理。在引导灵魂见到真理的过程中,必须循序渐进,否则被教育者的灵魂,将如同被迫走出洞穴里的囚徒,眼前金蛇乱串,痛苦至极,也不能达到知识,恶劣者还可能退回洞穴。第三,真正的 “修辞术是用文辞来影响人心”, 4139是一种灵魂的指引,指引灵魂向善,说服灵魂朝向美德。言辞是修辞引导灵魂的工具,言辞着落于
30、灵魂,引导灵魂见到真理。言辞不同于文字,文字一经写成就只能一成不变的传给不同的灵魂,而言辞却可以针对不同的灵魂进行不同的教育。总之,修辞术作为一种知识,必须是引导灵魂向善的。修辞术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它是否能成功引导灵魂向善。如果修辞术失去了引导灵魂的作用,或者阻碍了人们将目光投向真正值得关注的东西,就不是好的修辞术。苏格拉底与斐德若的谈话,即苏格拉底对斐德若的教育,正是苏格拉底按照斐德若的灵魂性质进行的因材施教。斐德若虽然爱好修辞,爱好哲学,可是,他的灵魂尚未达到哲学的境界,所以,他不能分辨出文章的好坏。苏格拉底才用这样的方式与斐德若谈话,这个谈话给人类留下了至为宝贵的思想。我对柏拉图的迷狂斐
31、德若中,苏格拉底与斐德若相遇时,斐德若刚从莱什阿斯那出来,并读过他认为最好的文章那是莱什阿斯写的。斐德若是一个被诡辩家莱什阿斯用修辞术引诱或者迷惑了的青年,整个斐德若篇中,苏格拉底与斐德若的谈话,既是苏格拉底说服斐德若不能相信诡辩家的修辞术的过程,而是用辩证法意义的修辞,更是教育斐德若的灵魂认识真理的过程。7苏格拉底对斐德若的教育是从灵魂开始的,通过“悔罪诗”,苏格拉底用他的修辞先引导斐德若认识灵魂。因为只有认识了灵魂,才能教导斐德若怎样的修辞术是最好的。苏格拉底有意口占了两篇不好的文章,他以这样的方式来教育斐德若,他教育斐德若知道什么样的文章才是真正的好文章。苏格拉底对斐德若的教育,是基于苏
32、格拉底的灵魂与斐德若灵魂的沟通,进一步,苏格拉底将斐德若的灵魂引导到知识与真理。因为真正的教育,是两个灵魂之间的契合与沟通。苏格拉底的灵魂与斐德若灵魂之间的契合或者沟通,依靠的是言说,苏格拉底对斐德若的这个言说,不是一般的闲谈,而是修辞,进而达到辩证法的境界。苏格拉底用最惊艳的修辞,为斐德若,也为人类展示出灵魂的性质。苏格拉底对斐德若的教育,既是灵魂的教育,也是道德教育,这种教育独一无二,令人深思。第一,教育场景无处不在。苏格拉底对斐德若的教育,是在一棵梧桐树下进行。教育无处不在,可以在课堂,也可以在生活中的任何一个场景。苏格拉底虽不是一个执证上岗的教师,却无时不刻不在扮演一个教师的角色,对青
33、少年儿童进行深刻的道德教育。第二,苏格拉底在教育斐德若的时候,并没有以一副高高在上诡辩家姿态训斥斐德若对莱什阿斯的痴迷。一开始,苏格拉底以朋友身份,采取附和斐德若的方式,引诱斐德若读出他认为最美的文章。在斐德若在读文章的过程中,苏格拉底通过自己的判断,确定斐德若灵魂处于什么位置,找到斐德若的问题,然后应用自己的修辞,一步一步地引导斐德若灵魂转向,认识到真理。苏格拉底对斐德若教育,就是一个教师对青少年儿童的道德的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三,苏格拉底对斐德若的教育,并没有简单地局限于文章好坏,而是从对文章好坏的评判,升华到深刻的伦理道德教育。为了促使这次教育的成功,苏格拉底通过进一步谈话,让
34、斐德若认识了灵魂,拥有了灵魂的知识,并产生了灵魂向上的欲望。“就苏格拉底而言,照料灵魂是人生的大事”, 7 滋养灵魂需要的是理性,所以苏格拉底必须用深刻的知识进行教育。这种知识必须是真的,不能是似是而非的意见,也不是类似真理。只有真正的知识,才能让青少年儿童做好事而不做坏事,因为苏格拉底说过,一个人作恶是因为他没有知识。第四,苏格拉底认为真正懂得修辞术的人,必须先认识灵魂,然后针对不同的灵魂因材施教。这种教育方式,与大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方式如出一辙。论语中,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3133子路和冉有询问孔子“听到一个
35、好主张,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孔子回答时,却截然相反,孔子教育子路是不应该实行,教育冉有却是应该立即实行。其实孔子对子路冉有的同一问题不同回答,就是其针对子路冉有不同灵魂,用不同的修辞所实施的教育。第五,苏格拉底似乎对郊外娇媚的景色不感兴趣,实际上,那些景色反衬着另外一个景色,那就是人本身就是景色:苏格拉底与斐德若是最美的景色。苏格拉底关注的是如何通过自己的修辞,引导灵魂转向,让灵魂见到真、善、美。苏格拉底的修辞术是用来影响人心的,所以对斐德若的道德教育也是直击其心灵的。这种改变灵魂的道德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教育,因为这种教育是永久的。参考文献:1柏拉图,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281.2金景芳,吕绍纲,周易全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25.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4.4柏拉图,朱光潜译.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5柏拉图,刘小枫译.柏拉图的会饮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82.6亚里士多德,罗念生译.修辞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7A.E.泰勒,谢随知,苗力田,徐鹏译.柏拉图生平及其著作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