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知识化德育的反思与批判.doc

上传人:oceanpvg 文档编号:4559092 上传时间:2019-01-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知识化德育的反思与批判.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知识化德育的反思与批判.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知识化德育的反思与批判.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知识化德育的反思与批判.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知识化德育的反思与批判.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知识化德育的反思与批判闫健敏(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德育的初衷是美好的引人向善,超越生存,找到生活的意义。然而对德育的误解以及不当的德育方式使得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化德育的条条框框。抽象且理论的德育知识无法在学生为人处事中发挥实质性的作用,原因之一便是原本生动、富有人文关怀的德育被知识化了,犹如一幅鲜活明艳的画卷被抹去了色彩,生动的德育变成了空洞的说教、无味的灌输,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让德育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道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关键词: 知识化德育;反思;批判;改革 教育是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是使人不断完善和实现自身价值的主要途径。苏

2、联教育家别林斯基说过:“有许多种教育与发展,其中每一种都具有自己的重要性,不过道德教育在它们当中应该是首屈一指的。 ”德育作为教育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为了让人超越生存,找到生活的意义。具备德行,是一个人拥有“好”生活的内在需要。真正的德育培养出来的人,是一个富有道德知识,而且能深刻理解这些知识并且将其内化,使之成为其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成为其价值观中不可动摇和分割的一部分,成为个体在处理事情时无意识遵从的行为准则;此外,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能用自身的道德品质影响别人。讲道德是个体主动的,能使之产生内在的愉悦和享受,而非外在的、被束缚的,实践起来需要强大的意志力来支撑的枷锁。简言之,真正的德育培

3、养出来的人是一个在为人处事中无意识践行道德,认为实践道德准则理所应当,且能从中收获快乐的人。1、知识化德育(一)涵义党的教育方针提出了全面实施“五化”德育工作新模式,即:德育内容系列化、德育队伍全员化、德育形式多样化、德育管理规范化、德育评价多元化。旨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品德建设,着力培养我国经济社会需要的具有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创新型、复合型、实用型人才。而在具体的德育实践中,存在另外的“五化”德育:知识化、科学化、政治化、经济化、生活化。关于知识化德育,实质上是“知识化教育”的一部分。如今,知识被看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因而教育重视知识的作用

4、,学校想尽办法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掌握知识,努力让每个学生都具备一个小型的知识库,能在需要知识的时候随时提取。况且,学习条理明确的知识的确是快速、大量掌握经验的有效途径。德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自然也不例外地加入了疯狂学习知识的行列中。简言之, “知识化德育”便是以道德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为基础的理论学习,侧重道德知识的学习和记忆,关注道德理性层面的发展。另外,德育学界关于德育知识化的问题还有一些相近的表达:如德育主知主义,知性德育等,这些表述虽然各不同,但具体内涵没有太大区别,大都指的是以道德知识学习为主的道德教育。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德育主知主义和知性德育的批判还包括一个方面的内容,就是将西

5、方以科尔伯格为代表、以道德认知判断能力发展为标准的德育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实践,作为德育的主知潮流加以批判 1。1 高德胜.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二) 作用机制知识化的德育将学生所要养成的道德品质以简洁明确的文字概括成一条条规范和条例,列入了德育课本。教师负责讲解道德知识,整节课堂按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练习和总结的步骤按部就班,告诉学生要学习什么道德知识,成为什么样的人,怎样才能成为那样的人。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德育知识学习的效率大大提高,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道德知识,也能随时应对德育考试试卷中的各种试题,成绩优异。学校德育的

6、初衷是好的:希望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足够的道德知识,然后成为饱受道德教育、充满智慧、德行的优秀的人。然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很多学生在这种教育下似乎变成了双重人格:在学校中,在试卷上,学生们都是品德优良的好学生;走出校园,德育知识便被抛诸脑后。这样看来,学生们的道德似乎只是表演给学校和老师看的而已。笔者亲历过的一件事令人讶异而痛心:放学后,一个小学生手里攥着一团废纸走出校门后,便随手将废纸团扔在了地上。妈妈问他是什么,学生回答是垃圾,学校里不让扔垃圾,扔在校门外就没事。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学校德育还存在很多问题。(三)对学校德育的影响知识化了的德育尤其显著的优势,它将庞杂的道德知识细化,分类,并按

7、一定的逻辑和原则组织起来,使得道德教育更具系统性和逻辑性,方便学生依据规律学习和掌握知识,使得道德教育愈加成熟。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推动下,学校德育如日中天学校专注“看得见”的标准和效率,着眼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考试分数,并且最终将其归属为客观的道德知识、规范和条例,并要求学生背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表现为设置专门的德育课程和书本,并通过标准化考试的分数来评定学生的道德水平。这样看来,学校德育似乎得到了高度的肯定和重视,然而细思起来,学校德育逐渐变成了道德的“象牙塔”:在校园里,对道德知识的解读已经足够全面、丰富和细化,通过考试的催化,每一条道德知识也几乎深入每个学生的心中,学生在道德事件中都会条

8、例清楚、有理有据地进行批判,而提供给学生在生活中的真实生动的道德指导却寥寥无几。因而学生一出校门,学生暂时放下“学生”身份,也就放下了学到的道德知识,造成校内校外两张皮的尴尬局面。2、反思与批判(一)合理性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知识化德育的出现有其合理性和优越性。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几千年文明沉淀下来的传统美德,内容丰富,涵盖全面,例如爱国、孝道、明礼、交友等等,这些知识繁杂又庞大,如若不加梳理直接教给学生,难免显得杂乱无章,无从下手,不利于学生顺利掌握道德知识。知识化的德育将各种道德系统化、逻辑化、体系化,使浩瀚的知识分块分类,变得明了简洁,易

9、于掌握。学校将道德知识分门别类地教给学生,有助于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多的知识。实践证明这确实是简单有效的办法,在知识化德育的影响下,学生总体上达到了德育所要求掌握的道德知识水平,为学生践行道德打好了知识基础。(二)局限性然而,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人的道德发展是从低到高水平的发展,总结起来就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而这一认识过程的发展,离不开人对道德知识的掌握和道德思维、道德判断的发展,掌握一定德尔道德知识,熟悉社会和道德法律规范是人在处理道德问题必不可少的基础环节。但科尔伯格强调的“道德知识学习”旨在培养和训练人的道德思维能力和道

10、德判断力,通过道德两难的问题,引发人对于道德问题的分析和判断,关注的是道德发展中人的自觉思考问题。而中国的德育则只侧重道德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实施的是一种灌输式的道德教育,将大量的精力重点放在了道德知识的掌握上,不注重学生道德判断力的培养,学校德育模式就像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一样:道德知识+学生=有道德的学生。这个模式致命的漏洞在3于忽略了学生在掌握了道德知识后怎样将其内化为价值观,并外化为行为的有机过程,缺失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判断的关键一环。学生掌握了道德知识,这仅仅是养成美德的万丈高楼的第一步,领悟道德知识的含义和精髓,对其产生共鸣和认同,并在其生活中以无意识的方式运用才是最终的目的,而

11、这需要在实践中完成。学生只有目睹或亲身经历道德事件中,充分理解道德知识的内在含义和强大力量,才能对美德产生信服,从而能在践行道德中获得快乐。在知识化德育过程中,学生的道德知识与其在行动时的道德意识上下分离,所学仅仅成为在考试时才会调动出来的知识库。这种畸形的学校德育模式的出现也是现代注重结果忽视过程的社会下,教育的无奈。在当代,知识被看成是个体武装自己、征服外部世界的工具,因而教育用知识的获取取代了主体人格的追求,知识的作用被无限放大。作为教育组成部分的德育既已加盟于外在化教育的行列,它以知识化的形态存在也是必然的了 1。它向学生传输的是被普遍化和客体化了的道德知识,这种知识隔绝时空因素,追寻

12、有逻辑体系的道德知识,追寻抽象的道德概念、规范、规则,它被赋予的是指导道德生活普遍准则的意义。这种知识抽去了具主体生命表征的内容,它无视人的情感和态度,鄙视直觉与体验,它将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放逐出外,以显示它的客观和科学。通过这样的知识化,德育倒是成为了一门系统的、科学的、有深度的学问,争得了学校教育的合法地位。然而,知识化的德育扭曲了自身的初衷。人们学习道德知识,不是为了获得更为系统、更为精深的知识,而是为了道德行为的践履;学习道德知识,不是为了提高认识,而是为了去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为此,学习道德之知内在地就规定着学习者的道德践行,为什么人们把那些只“说”道德而不“行”道德的人称之为“

13、伪善者” ,这是因为他们亵渎了道德的本性 2。在道德领域中,知识决无自足的价值,它的价值在实践。由此说:道德的“知”是为了“非知” ,知的意义在知以外,是在生活、在行为、在实践中,道德之知的任务在道德的实现。德育实施起来困难重重,还有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德育实施的对象是复杂的人,尤其是涉世未深、各方面知识和能力还非常薄弱的未成年人,他们不懂得道德的价值,不懂得学习道德和讲道德的意义。我们的愿望是学生能成为“知德、懂德、行德”的人。教育者让学生成才的愿望太过强烈,以至于我们希望学生能掌握的最好。这种强烈的愿望注入课本,使德育的任务的表述的主语或对象(受众)变成了教师等教育者而不是学生,在言

14、语上就强调教师的作用,侧重教师应该怎样做才能让学生成为有道德的人,一直忽略学生,把学生置于被动地位,学生在德育任务制定的最初变成为极易被灌输的对象,学生的意识里也形成了自己只需要牢记书本上的知识便可以拿到高分,实不实践道德无关紧要。因而出现现在学校灌输德育而学生生学习知识而很少践行德育的局面。当在学生身边发生不道德的事情时,他们会用所学的道德知识去谴责别人,却想不起来在生活中践行所学。这种畸形的德育实在让人痛心。因此,若在迷茫和懵懂中强行学习枯燥的条条框框,必然导致学习兴趣的丧失,从而导致德育的失败。另外,在知识化德育中,学校对于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评价与评定,一般要通过类似于语文、数学考试的试

15、卷形式进行测试。这样的道德教育尽管摆脱了政治化德育的阴影,但是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知识化德育虽然让学生可以学到一些“道德知识” ,让他们可以在考试中取得高分,但是同时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们只是单纯学习到了“道德知识” ,而缺乏相应的道德情感,更不知道如何在生活中一一实践这些“道德知识” 。这样造成的不良后果就是学生成为只会答题的机器,言行不一,表里不一,学校里一套学校外一套,有的甚至出现行为不当而引发社会问题。(三) 道德与知识的关系过分关注知识的传授与学习确实导致了德育过程的僵化和灌输,这早已引起学者们对于知识化德育的强烈批判,许多学者提出让德育回归生活,不再注重道德知识的学习和记忆,

16、主张教育要在具体的生活环境中让学生体会学习道德,在与人交往中自主地学习道德。然而,对于知识化的过分批判也1 鲁洁.边缘化 外在化 知识化道德教育的现代综合症J.教育研究,20052鲁洁.边缘化 外在化 知识化道德教育的现代综合症J.教育研究,20054极易走向另一个极端:抛弃知识,只抓活动。人们在反对知识化的同时有时刻意地弱化对知识的关注,有些“非此即彼”的意味,一些较为盲目和激进的学校甚至抛弃德育课堂,组织一些较不成熟的活动进行所谓的德育熏陶,例如在 2015 年 1 月 11 日,上海一所民办学校举办“孝敬文化节” ,800 多名学生跪拜父母,在父母的头上拔下一根白头发留念。在现场,众多的

17、父母与子女抱团痛哭,引发热议。一些专家并不认同这种教育方式,认为这种下跪教育违背孩子意愿,况且跪拜不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除了让人感动落泪外,也不能对孩子内心产生恒久有效的震撼教育。有一点可以明确,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不可能脱离道德知识的传授和学习。知识是道德形成的必要不充分条件:虽然有了道德知识不一定是个真正有德行的人,但有道德的人必定通晓道德知识。不仅是道德,任何种类、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知识的掌握,知识是形成思考和判断的基础,有了知识,才有了判断是非的依据。因此,在德育过程中,绝不能抛弃道德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放弃知识学习而完全依靠实践活动来让学生自主吸收道德知识是零散低效

18、的,也是无视教育的价值和作用的表现。总结起来,我们批判的不是道德知识学习本身,而是道德从知到行的过程缺失。掌握了道德知识仅仅是形成道德品质的第一步,还需要培养道德情感,坚定道德意志,端正道德态度,形成道德品质,最后落实到道德行动中,整个过程不能缺失任意一环,也不能单拿其中一环代替整个过程。目前我国的德育把重点放在了道德知识的灌输上,忽视了其他环节,从而导致学生道德从知到行困难,德育失败。这也是众多德育学者们批判知识化德育的缘由所在。3、改革设想德育出现的弊病变虽然多样化,然而解决的办法却很简单,那就是尊重德育的初衷,回归德育的本质,追求德育的真正价值,发挥其本身所要发挥的作用。比起“牛不喝水强

19、按头” ,还是“循循善诱”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使德育回归生活,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会道德。置身价值观念多元化的转型社会,一厢情愿的道德强迫或空洞无物的道德说教,非但不能引导学生向善向上,反而容易激发“逆反心理” ,结果往往南辕北辙。认真总结教训,我们不难发现,以灌输为主的传统德育方式由于深层缺陷,早已跟不上时代步伐。首先是不分对象,把大学生当成小学生,幻想他们会整齐划一听口令;其次是内容错位,将道德教育混同知识教育,把道德规范当作知识体系来传授;再次是方式老套,一味以号召倡议或规范条例为载体,除非借助一定的道德强制,否则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德育是“明理” “动情” “处事

20、”三个环节的有机统一。对学生来说,最好的德育方式肯定不是通知上的明令禁止、课堂里的口若悬河,而是言行中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学生身体力行的感受一定比空洞的知识学习更强烈、直接。很多成功的案例足以证明这一点。河北廊坊第一中学的“花园课堂”远近闻名。有学生自发分成 7 个组,从周一至周日轮流将教学楼下的花坛、绿地花园清理得干干净净,节假日各小组也自发安排成员来校维护。学校抓住机会,将学生自发的活动精心打造成为“校本特色课程”“花园课堂” 。让学生们在“花园”这个具体的教育情境中完成陪伴他们高中三年的德育自修,感受花草荣枯、感悟生命真谛,这种体验课程的自修是在每天、每季、每年的周而复始中完

21、成的。就德行而言,从持续做好小事、具体事中育德,一天是拔草、两天是拔草,日月持守,一定会拔升孩子们的德行。持守“花园课堂”一年多来,同学们的学习品质、日常行为表现都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孩子们也体验着没有物质奖励、纯公益的德行修炼。就传承而言, “花园课堂”作为廊坊一中打造的校本特色课程,由一个班发端,由他们持守三年、传承下去。在高一阶段,同学们在每天收拾教学楼花坛,打扫绿地卫生,除草、捡垃圾的同时,发起了向高二、高三年级学长的宣讲活动,深入到每一个班演讲,在国旗下讲话,在教学楼大屏幕播放“花园课堂”PPT,让 “花园课堂”的公益理念传遍整个校园。今年,新生入学了,他们又走入高一各班,向学弟学妹宣

22、讲,很快就有高一新同学申请加入“花园会” 。一届一届学生的传承,他们在“花园课堂”中修5为的德行、内化的精神就会向外拓展、向社会渗透。另外,陕西千阳县张家源镇中心小学德育行动也颇有成效。该校 367 名学生中有 253 人是留守儿童。学校将“感恩”作为德育的主体,依托留守儿童活动中心开展真情润德行动,为每位寄宿生指定“代理父母” ,教他们洗脸、叠被子、梳头等生活技能;学校还组织学生赴建筑工地参观,了解父母如何辛苦工作赚钱供养自己。当看到工人们满头大汗紧张工作时,孩子们无不动容落泪。这些让人眼前一亮的德育活动,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感恩父母开始,通过温和的、双赢的体验式的德育方式,在最简单的过程

23、中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情感上触动学生,发现生活中点滴的真善美,将品德内化于心,达到“知行合一” ,与此同时,德育的影响力也逐渐从学生传递至家长再到整个社会。再看国外,美国社会兴起了一种名为 UPCLOSE 的非正式学习,这是一种在日常生活情境中的学习方式(Learning in everyday situations) 。人们可以在图书馆、社区、网络、家庭或工作环境中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关注的是人们如何认识事物,最常见和有效的方式便是通过引起学习者的感情向往而激发学习动机。博物馆教育就是其中的一种方式。不论类型、规模大小的博物馆举办各种学习型展览,展览品涵盖生活用品、科技产品、小发明等等。通

24、过一个个展览品,让人们了解它的制作、构造以及背后可能隐含的感人故事,从而激发学习者深入学习的欲望,并深入学习。在这种教育中,展品只是提供一个启发人们思考的契机,个体结合自身之前的经历,可能从中联想到更多之前没有深思的东西,从这些被展出的物品中挖掘教育价值,在鲜明直接的视觉刺激中开展能切实击中学生心灵的教育,这样的教育一定是深刻而难忘的。总之,德育是一个培养人的动态的过程,是跟随人的生长的、充满人文性的教育,不应是被客观、抽象的知识填充的没有生机的教育。作为教育者也不能高高在上,成为枯燥无味、单纯知识的搬运工,而要与学生平等对话,在心灵沟通中找到德育切入点,在双向互动中寻求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德育

25、模式;不能指手画脚,而要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树立道德榜样,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学习、成长。试想,回到生活的德育,一定能成为有血有肉、充满活力、焕发生机的德育。参考文献1鲁洁.边缘化 外在化 知识化道德教育的现代综合症J.教育研究,20052钟晓琳,朱小蔓.德育的知识化与德育的生活化:困境及其“精神性”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2,32:91-983 高德胜.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4杜时忠.生活德育论的贡献与局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5杜时忠.德育为什么要改革J.中小学德育,20146杜时忠.当前学校德育的三大认识误区及其超越J.教育研究,2

26、0097高德胜.生活德育简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8刘佳.关于我国中学政治化、知识化德育向生活化德育转变的思考J.教育经验与德育园地Abstract: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s wonderful it makes people kind, transcendent existence to find the meaning of life. However, misunderstanding for moral education and inappropriate educate ways make students r

27、eceive lots of the old rules of moral knowledge passively. Abstract and theoretical moral knowledge can not play a substantive role in students daily life to deal with others, one of the reasons is that the moral education, used to be lively, full of humane care, has become knowledge-driven, like a

28、fresh vibrant color picture is erased, vivid moral education preached into a hollow, tasteless indoctrination, so that students 6lose motivation to learn. Let moral education return to life, so that students can learn ethics in real life, we will have a multiplier effect.Keywords: knowledge-driven moral education; reflection; criticism; refor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解决方案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