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培养和谐人:集体主义教育目标的定位黄涛 1摘要 在回顾和检讨中展望 21 世纪教育的发展,培养目标和伦理要求是我们首先面对的问题。学校集体主义教育的生命力产生并生长于积极地应对社会变化发展的过程中,针对凸显的不和谐之象,我们必须以反思的姿态直面当代学校集体主义教育的实际动态,重新认识新时代对于集体主义教育的意义,紧扣时代主流教育思想,培养“和谐人”是化解集体主义教育不和谐现象的理性抉择。关键词 和谐人;集体主义教育;道德教育;教育目标To cultivate harmonious people:collectivism education target positioningHuang tao
2、Abstract In the review and the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21st century, training objective and the ethical requirements is our problem in the first place. The vitality of collectivism education schools and raised in a positive way of dealing with social change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
3、opment, to highlight the disharmony of the elephant, we have to rethink the gesture to the actual dynamic of contemporary school collectivism education, to know the significance of a new era to collectivism education, researched the mainstream education thought, cultivate “harmony“ is dissolve the c
4、ollectivism education disharmonious phenomenon of rational choice. Keywords Harmonious person; Collectivism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Education goals “十年来,在道德建设的领域中,不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来看,我们所遇到的最主要、最根本、最核心的一个课题,就是在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或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正确地对待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及其相互关系。 ” 1坚持集体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倡导的道德原则,也一直是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回顾
5、和检讨中展望 21 世纪教育的发展,培养目标和伦理要求是我们首先面对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首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大会上提出,这不仅是振奋人心的政治宣言,还为新形势下德育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应牢固树立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不断1作者简介: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教育学原理专业,德育原理方向,贵州大学讲师。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集体主义教育的生命力产生并生长于积极地应对社会变化发展的过程中。一、
6、新时代是集体主义教育的挑战更是机遇任何社会遵循的道德原则以及倡导的价值观,必然同它的基本制度相适应。我国是社会主义制度国家,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经济基础,人民群众是国家主人,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指导思想,与其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必然是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市场经济体制下,坚持集休主义的原则不变。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到市场经济体制,其转变目的在于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集体主义教育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可靠的制度保证。所以,正如一些学者提出的,集体主义作为一种道德原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没有
7、改变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由这种制度决定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基本取向坚持集休主义的原则也就必然不变。当今时代,集体主义时过境迁了吗?非也。我们无法承受“集体主义之痛” ,根源在于历史留给我们心理上的伤害未彻底治愈。追本溯源中阐述马克思主义集体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在历史发展长河中考究集体主义的生长性;探求集体主义内涵的新建构等等都是学者们“治愈疼痛”的不懈努力。个人主义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必然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任何机械的生搬硬套都是不理智的和愚蠢的。不要让偏见与盲目成为我们进行东西方比较的“拦路虎” ,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发展观来认识历史坐标中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以及两者的关系,科
8、学地将个人主义整合到我们的价值系统中。与此同时,将人性需求、人的自由与集体主义进行割裂,是对集体主义的误解。鸟瞰全球,集体主义正以全球价值系统新宠的姿态呈现。伴随西方后现代化研究的高涨,后现代的理论家们却发现了集体主义在新时代的意义与价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著名社会学家帕森斯(Talcott Parsons)认为,社会“现代化”的一个基本条件,是社会心理从“个人导向”(self-orientation)转变到“集体导向”(collective-orientation)。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 罗伯特D普特南(Robert D. Putnam)在 1993 年出版的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公
9、民传统一书中,解释意大利的民主靠什么生根发芽时,他的结论的是:哪里有集体主义传统,有社会主义精神也就是他称之为“社会资本”那种东西,哪里的民主就能运转。同时,他在Bowling Alone书中指出美国社会开始堕落,堕落的原因就是社区主义、集体精神的逐渐丧失。所以,与其说时代的新变化给我们带来的是挑战,不如说是“治愈疼痛”的新机遇。二、集体主义教育存在的不和谐现象集体主义坚持“集体与个人双向义务本位” 2的价值取向,主张公共善与个人善有机统一的道德原则,强调以个人与集体、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为基础的价值理念。但是,学校集体主义教育“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乐观,不但没有培养起人们的集体感、道德感,却培养
10、起了强烈的利益感,出现了诸如个人利益膜拜、团体利益割据的现象。 ”3当前学校集体主义教育存在的不和谐现象可以归纳如下几个方面:1、教育者:“口上重,脚下飘” 。学校教育者方面的不和谐首先表现为学校集体主义教育有名无实。大部分学校教育过程中仍然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 “教育为本,德育优先” ,素质教育浪潮可谓是推动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深度和高度,但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实际操作中,德育往往逃脱不了“退位让贤”的命运,即让位于升学率、就业率以及考证热、学历热。其次是教育者的言行不一。塞缪尔斯迈尔斯曾说:“榜样远远不只是口头训导,它是行动的指南,它是无声的指令,一般地,以身作则远胜于口头训导。在极坏
11、的榜样面前,最好的口头训导也无济于事。 ”4因此,集体主义教育要提高吸引力,必须用心打动学生,面与面的交流有待提高到心与心的互动。教师的以身作是其关键,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点对于道德教育是极其重要的行为原则,身为教师,自己不能完成或不能做到的绝不能强压学生,这样不仅没有满足学生的道德期待,无法令学生信服,反而危害性更大,增加道德教育的难度:一是严重阻碍受教育者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形成和巩固;二是教师的不良行为可能为学生违规行为的借口“添砖加瓦” ,尤其是在信息网络技术发达的 21 世纪。 2、教育方法:舍近取远。集体主义教育最好的方法是在集体中进行教育,但是目前为了避免责任和完成任务,
12、教育者在教育过程舍近取远,选择道德教育中最低效的教育方法课堂宣讲。毋庸置疑,进行集体主义教育,适当的理论灌输的确是必要的,但是,居高临下的“填鸭式”说教已经“out ”,要在道德教育中留住学生的心,行为上从他律转向自律,必须“hold ”住“体悟”这个关键,即要想取得理想的集体主义教育效果,特别是面对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倍增的当代学生,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其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坚持“集体”这种核心的教育方法。3、集体的发展:被“集体无意识” 。科技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给人们带来更多的自由,另一方面也给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的条件。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指向个人而且更重要是包括全体人的全面发展。但
13、是,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发展往往得到重视且高高挂起,集体的发展却被遗忘,处于被“集体无意识”状态,即每个人认为只要个体发展集体必将自然得到发展,然而, “木桶效应”告诉我们,木桶的最大容量是由最短木块决定,而非最长木块, “木桶”之所以具有储水功能就在于各木块之间的紧密合作。经济时代的结果是竞争意识的高涨,并且泛化到生活的每个角落及其人性。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交互成为工具性, “对我有利”成为前提,极端功利冲击人的理性, “什么是我的”遮蔽了“我是什么”的思考。人生道路不是孤独,不仅有我更有你和他及其他们。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 ,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必然要与他人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相
14、一致,合作是时代文明的特征。4、教育伦理性与技能性:本末颠倒。教育伦理性与技能性的本末颠倒,造成教育主体性的无法实现。教育活动的伦理性表现在教育活动中人对教育活动目标的伦理规定,以及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对教育对象的情感和精神的关怀,等等。而教育的技能性则是指活动过程中教育实践主体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探索,对规范和技术的研究、运用等。教育活动的伦理性是人对教育目的性的发现和运用,而教育活动技能性则是教育主体对教育活动中客观规律性的主动探索和驾驭。两者都体现了在教育活动中人作为实践主体的主动与能动、创造与自由的主体特性。从历史和逻辑上看,教育主体性首先表现为教育的伦理性,然而,科技发达使得教育技能性成为
15、教育活动主体性结构中最耀眼的“星星” ,不断的吸引人们的眼球。 “教育是为了人,而非人为了教育” , “教育问题更多的是个价值问题” 。如今,教育剥夺了教育主体的精神需求的满足和体验。 “德育对每一个个体来说,除具发展的功能外,还有一种享用的功能。所谓的德育的享用功能,即是说,可使每个个体实现其某种需要、愿望(主要是精神方面的) ,从中体验满足、快乐、幸福,获得一种精神的享受。 ”德育对象和德育教育者对自己置身于德育活动中是一种热爱或享用,是促进自身成长的快乐过程。然而,我们教育主体,即教师与学生,在集体主义教育中却被“精神抽空” ,变得无趣、无魂。集体主义教育“高投入”而“低产出” , “热
16、热闹闹”的宣讲换来的是受教育者的冷漠也就在所难免了。三、走出不和谐困境的出路:培养“和谐人”“和谐是全球化时代的理性选择” 5。国际 21 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明确指出: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的特征是“和谐” ,现代化的教育应该是和谐的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费孝通指出“文化自觉,和而不同” 6是未来的方向。曹德本教授明确提出了与西方冲突文化模式 7、冷战思维、霸权思想不同的“和谐文化模式” 。和谐的文化模式是以个人自身发展为基础的三大和谐:人际和谐、群体和谐与天人和谐 8。张立文教授针对人类面临的五大冲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心灵、各种文明之间)和由此引发的五大危
17、机(生态危机、社会危机、道德危机、精神危机、价值危机) ,根据中国传统的和谐文化提出了化解人类冲突和危机的“和合文化” 9。“天命之谓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为教。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和谐社会的构成要素是和谐的人,教育在对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的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即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人的和谐。和谐教育已“成为新时期我国的主流教育思想,成为引领教育改革的旗帜。 ”10面临集体主义教育的不和谐现象和问题,我们只能再次追问“自己” ,学校集体主义教育目的何在?当下的集体主义教育要扭转其实效长期低靡
18、的局面,重建其“魅力” ,必须触及和接近学习者的内心和精神,激发并满足其道德需要。集体主义教育再次出原点出发,把人当成人来对待,一种能超越生命的“生命” ,而非“人形物” 。人性是道德教育的精神渊薮和根源,没有人性的道德教育就是无“德”之“道” , “要判断某种道德体系的优劣,我们只能根据这种体系在怎样的程度上符合人性。 ”11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单单强调智力的做法也许对古希腊文明是合适的,因为对那种文明来说,人性只是简单的理性和欲望的二元论。人性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当今时代被激化,人类行为成为是生物、心理、社会和历史等各种因素的复合产物。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
19、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2所有的人都是存在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社会关系人” ,因为“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 13,必须同具体的“现实活动” 、 “现实社会关系”相融才可能赋予意义。 “人的现实”即特定社会时期人的存在方式、人的发展状况、人的发展要求与取向,所以“和谐人”是集体主义教育培养“现实的人”的“现在式” 。综上,经济的自由、政治的民主、文化的融合等等,一切都是社会动态发展的积极回应。集体主义教育应如何存在与发展?积极寻求自身的突破,力争与社会主旨发展的步调一致,在积极应对社会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求得集体主义教育生命的生长是唯一的答案。参考文
20、献:1罗国杰.罗国杰文集(上卷)M.河北大学出版,2000:“自序 ”1-2.2耿步健.集体主义的嬗变与重构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12:217.3韩玉胜,杨明.当代集体主义的现实困境及其主体性重塑 J.探索,2013,04:166-171.4塞缪尔斯迈尔斯 .品格的力量 M.北京: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36.5侯尚智.和谐论: 全球化时代理性思维的选择J.东方论坛,2001, (1).6费孝通.文化自觉 和而不同J. 民俗研究,2000,(3).7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译.石家庄:新华出版社,2010.8曹德本.和谐文化模式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3)9张立文.和合文化与 21 世纪展望N.人民政协报,2001-01-16-4.10王长纯.和谐教育需要和谐哲学( 纲要)跨文化对话的角度J.比较教育研究,2008(4),3.11黄建中.比较伦理学M.国立编译馆国民 ,1936 年:78. 转引王海明.人性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5.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74.作者通讯地址:重庆市北碚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2013 级博士生,联系电话:15985166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