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三语文综合(7).doc

上传人:eukav 文档编号:4557368 上传时间:2019-01-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综合(7).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三语文综合(7).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三语文综合(7).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三语文综合(7).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三语文综合(7).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高三语文综合卷( 7)一 阅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7题。 (16分 )“汉 ”之乡 再次来到沛县 汉高祖刘邦的故里。虽说是重访,却依然是饶有兴味。尤其是在歌风台,仰瞻汉白玉的刘邦雕像,不禁想起司马迁在 史记 高祖 中笔墨苍凉的描述:高祖还乡,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曰: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 ” 太史公之文,歌风台之地,让人遥想公元前 196年的那个深秋,刘邦与乡亲父

2、老纵酒豪饮、击筑放歌 大风歌 的壮观情景;而尤其令人为之神往的是,一百二十个儿童和唱 大风歌 ,天籁般的童声回绕于沛宫歌台,又会怎样激荡着沛人的心灵 太史公笔下击筑而歌的刘邦,起舞慷慨的刘邦,泣告父兄 “吾魂魄犹乐思沛 ”的刘邦,实是为世人定格了一个豪情与柔情交融的刘邦,一个犹有人间情怀、人性色彩的刘邦。我喜欢这个刘邦。 刘邦没有被古人颂为 “千古一帝 ”(如秦始皇嬴政) ,也没有被今人封为 “大帝 ”(如其曾孙汉武帝刘彻) , 在中国的帝王中,刘邦自有无与伦比的独特贡献,这贡献就是开创了传之永远的 “汉 ”。 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指出: “汉族之名,起于刘邦称帝之后。 ”就是说,正因为刘邦开创

3、了汉王朝,因此便有了 “汉族 ”这个名称。不过追根溯源说起来,始作 “汉 ”者,却还是刘邦的冤家对头项羽 当初刘邦率军先攻入关中,项羽背弃 “先入关者王之 ”的约定,改立刘邦为汉王,从此 “汉 ”便归属于刘氏。无意得之,欣然受之。刘氏之军于是称为 “汉军 ”,其将官称为 “汉将 ”。灭项楚之后刘邦称帝,又定国号为 “汉 ”,自此也就有了 “汉人 ”之称,当时所谓 “汉人 ”,是指汉朝的人。 在秦汉之前,中原地域称为 “夏 ”或 “华夏 ”。当时的 “中国 ”指的是中原地域,它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夏 ”、 “华夏 ”又是中原(中国)之人的古称。那时候, “夏 ”常与 “夷 ”(或 “蛮夷 ”

4、)对举而称,后者意指落后野蛮地方的人(这显然是一种歧视) 。春秋战国时代,沛县所在的淮河流域地区属 “淮夷 ”,长江流域及以南的地方,当然更是“夷 ”了。 虽然在较远的古代,也曾有各族群相融同化的现象,然而,族群在更广区域的相互凝聚、包容和融合,则是在刘邦开创汉王朝之后。 “汉人 ”成为当时更多人的指称,或者说是 “共名 ”,即使西汉、东汉先后退出历史舞台, “汉人 ”之称还是绵延传承而不绝,它超越了朝代的意域,而成为日益庞大的族群的一种标识和纽带。后来虽也有 “唐人 ”、“宋人 ”、 “明人 ”之称,却没有 “唐族 ”、 “宋族 ”、 “明族 ”之说;唯有始于刘邦时代的“汉人 ”,历经千百年

5、终于浩浩荡荡融汇成占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 汉族。 还有汉字、汉语。汉字有六千年左右的历史,汉语还要更久远一些,但在相当漫长2的年代里,它们都没有冠名为 “汉 ”;要到世有汉朝,因此有了 “汉人 ”,并终于形成“汉族 ”,它们才随之获得了 “汉 ”的名分,称为汉语、汉字。 当然也就有了 “汉文化 ”之说。在中华文化中,汉文化是主体文化。我们知道,汉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也知道,在汉文化中,同样是瑕瑜互见,良莠并存。所以,对汉文化不能简单论之。在这里,我且以鲁迅先生 看镜有感 一文的睿见,来说说汉文化中 “强哉矫 ”的一面。鲁迅从汉代铜镜上刻有葡萄和鼯鼠等物(它们都产于外国) ,而由此生发感慨

6、,写道: “遥想汉人多少闳放,新来的动植物,即毫不拘忌,来充装饰的花纹。 ”又说: “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 ”鲁迅这里说到汉代文化 它是汉文化的一部分 话语中充满着赞许。在他看来,汉人的这种闳放和自信,鲜明地展示出一种大国的胸襟和心态。这跟汉王朝的开创者刘邦是否有关系呢?应该是有的。刘邦的性格豪放不羁,有包容的气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就是他那闳放胸襟的一种写照。倘若是一个封闭、狭隘、孱弱的人,要创立并开启一个具有大国风范的王朝,那是根本不可想象的。 今天,我们说坚持改

7、革开放,说 “大国崛起 ”,又说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这些当然都是题中应有之义。说到弘扬,我们祖先曾有的那种闳放、雄健、自信、包容的气度和胸襟,无疑是最值得大力弘扬的。改变那种狭隘、疑惧、排拒的弱国心态,养成如鲁迅所说的 “放开度量 ”的阔大、包容的胸怀,这正是我们书写新时代 “大风 ”史诗 开放和崛起 所应有的 “浩然之气 ”。 汉族、汉语、汉字、汉文化 刘邦在 2214年前开创了一个汉王朝,并且也为后世留下了传之永远的 “汉 ”的共名。而追溯起来,沛县则可以说是发端之地,因为那一切的伟业,正是刘邦在这里率领三千子弟亮帜举义而起步的。1 “不禁想起司马迁在 史记 高祖 中笔墨苍凉的描述 ”,横线

8、上应填的词语是( 1分) ( )A列传 B世家 C本纪 D传2作者说 “我喜欢这个刘邦 ”, “喜欢 ”的原因是 (不超过 25个字) ( 2分):3联系上下文,填入第 段横线上恰当的一项是( 1分) ( )A然而 B因为 C虽然 D何况4 “汉 之乡 ”在文中的含义是: 。 ( 3分)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 4分) 。A汉族最初形成时,其构成是中原地区的人,经千百年各民族的融汇,才有了现代意义的 “汉族 ”。B刘邦灭项羽以后,沿用项羽先前任命的 “汉王 ”的 “汉 ”,将国号定为 “汉 ”,3称为 “汉朝 ”。C “汉人 ”是指汉朝的人,后来这一指称超越了朝

9、代,绵延不绝,成了汉族的一种标识。D中国的文字、语言,历史久远,但直至汉朝,才将其称为汉字、汉语。E汉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归属于中华文化,一贯具有闳放、自信、包容的性质。F狭隘、疑惧、排拒是一种弱国心态,是传统文化中的 “瑕 ”和 “莠 ”,必须加以改变。6第 段引鲁迅 看镜有感 的文字,是为了 。 ( 2分)7第 段收笔,好在哪里?( 3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814题。 (20分 )如果喧嚣是有意象的 现在,停下来,回想曾经在山野听到的声音:风吹竹林,微微的沙沙沙,隐没时拖出一股若有若无的烟气飘然而去;瀑布挂石直落深潭,有并不尖锐的撞击感;很多时候,山和树是无声的,惟鸟鸣,惟溪潺

10、,惟草叶们自顾自地摇摆游戏,乘着风翅弄出点响。 现在,行走在城市,山野的声音是需要回想的,回想起来的却是静谧,那些声音在城市的喧嚣中恰是 “鸟鸣山更幽 ”的安静了。城市里的声音就像一顶密不透风的罩子,自始至终把人罩住,倘若人体哪个器官罢工,想必一定是耳朵吧,替它想想也在理,每时每刻的承受啊。 城市的声音是整体弥漫的,是一种没有方向感的喧嚷。所有马路上的汽车编织起一种连续的沉厚的钝物撞击般的嗡嗡主调,不必说身在街头,即便居于室内,依然。不过 窗户的阻拦使喧嚣铺展扁平开来,虽然不那么响亮,却如丝不绝缕,如浮尘于光线里翻腾 。间或急噪的喇叭声尖锐峰起,或者清晨汽笛笃悠悠地冉冉,其余主调不变,夹杂着公

11、共场合的高声说话,街头商店的喇叭叫卖,美发店门口的劲歌音响,喧嚣若一条与空气混合的河,在城市上空逝者如斯夫。 这些不过是常态,前工业赶超后工业时代的城市喧嚣之意象自然丰富:建筑工地4水泥灌浆的轰鸣,好比飞机头顶盘旋;超长集卡驶过路面的震动,好比风雷动地;即使汽车声,高楼闻之嗡嗡,奔驰而过则为呼啸,置身其内那就是被动与鼓风机耳鬓厮磨,倘若司机喜好速度,车窗玻璃一并尖叫,人只好在尖叫和轰隆隆的双重爱抚下坚定地柳下惠。至于神经衰弱、听力下降、影响心脏等等噪音骚扰所致疾患隐情,只能暂时搁置,或许还得自责为何如此敏感呢,待引而发作再说吧。 面对如此跌宕浩淼的喧嚣,城市里那些玻璃窗户的身子实在太纤瘦单薄了

12、。有的住家忍无可忍勉力自救,换装厚玻璃甚至双层玻璃,喧嚣终于物理性地后退了。然旅途借宿,富丽堂皇的星级宾馆似乎尚未考虑到噪音污染问题,好多城市所谓四星五星的还都位居中心通衢,漏夜的汽车轰鸣长驱直入。 其实大多城市的大多宾馆酒店均如此。近年有些宾馆酒店或许地处交通要塞之因,设计上倒是虑及于此,或加厚玻璃,或窗户双层,该是新环境新理念。不独旅社之类,民宅寓所亦然,不说十年二十年前所建,就是世纪之初设计的,也大多未考虑喧嚣之扰。其时,食有鱼居有屋已欢颜,曷有噪音之谈?更何况,城市没这么大干快上,汽车没这么前赴后继,高架没这么缠来绕去,喧嚣尚未成某种凝固的形象,偶尔飘过的车声市音或许还被人浪漫化为城市

13、音响的音符序曲。时空幻变,当喧嚣已成为城市无法剥离的组织,所谓舒适豪华的星级标准仅仅止于大堂装潢、娱乐设施完善等等之类,离真正人性化实在相距甚远,已然前工业时代的思维 把人还是定位于习惯外求而非内视。至于民宅,房产商在交通便利之余当以安静为普通楼盘设计主导,而非将远离市嚣和品位尊贵等等广告式生活想象统统加冕于原本就处郊野的 “中国式西洋别墅 ”。近年高架噪音防护栏的升级更新也算是安静权得到尊重重视的熹光微露。 时下环境环保渐成共识,破坏性开发的后果终于在类似太湖蓝藻泛滥、河流化工污染流域癌症村频现的惊人现实中,惊醒了 GDP想象的虚幻。只是资源性的环保是内涵之一,人的身心软环境更具深意。身心有

14、意识,辐射周遭的环境意识或才明晰透彻。境由心生,境与心互生。 在电影 春逝 中,尚优在麦浪竹林里以现代录音设施捕捉风吹而过的声音,声音在宁静中如电流接通人与天地的电极,一脉相连,山头那一抹夕阳好比柔波,暖暖地流过去。 在城市,这才是真正的奢侈。 是否城市注定分泌喧嚣,注定了与之纠缠?是否喧嚣在城市注定了膨胀、绵绵不5绝,乃至真的成了城市意象化的肌理? 8第 段突出了山野的显著特点,即 ,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 。 ( 2分)9简析第 段画线句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 3分)10第 段加点的 “逝者如斯夫 ”,出自课文 诸子喻山水 。这句话的原意是: ,在文中的意思是 :。 ( 3分)11第 段

15、说, “前工业赶超后工业时代的城市喧嚣之意象自然丰富 ”,从全文看,城市喧嚣最主要的一种 “意象 ”是 。 ( 2分)12作者认为,过去建造的宾馆、民宅大多未考虑噪音问题,原因是:( 3分)( 1) ( 2) ( 3) 13下面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4分) ( ) ( )A城市的喧嚣同太湖蓝藻泛滥等一样,是一种环境的污染,但至今还未引起广泛关注。B前工业赶超后工业时代之际,城市的过度发展必然引发城市喧嚣的加剧。C环境保护意识应包括资源性硬环境和人的身心软环境,而且软环境的保护是当务之急。D有些住宅和宾馆设置了双层窗户或加厚玻璃,高架安置噪音防护栏,体现了建筑设计师的环保新理念。E无论住宅还是

16、宾馆酒店,应将安静等人性化追求作为设计的主导,而不是一味追求外在的设施和装潢。F在城市中,装潢的考究、设计的完善并非真正的舒适豪华,最高层次的奢侈是绝无声响的安静。14文章最后一段的用意是: 。 ( 3分)(三) 默写。 ( 7分) 15 ( 1)彼与彼年相若也, ,位卑则足羞, 6。(韩愈 师说 )( 2) ,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 踏莎行 郴州旅舍 )( 3)多情自古伤离别, 。 (柳永 雨霖铃 )( 4)倩何人、 ,揾英雄泪?(辛弃疾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 ( 5)锦江春色来天地, 。 (杜甫 登楼 )( 6)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劝学 )(四) 阅读下面词作,完成第 16

17、18题。 ( 8分)瑞鹤仙 袁去华郊原初过雨,见败叶零乱,风定犹舞。斜阳挂深树,映浓愁浅黛,遥山媚妩。 来时旧路,尚岩花、娇黄半吐。到而今惟有、溪边流水,见人如故。无语,邮亭深静,下马还寻,旧曾题处。无聊倦旅,伤离恨,最愁苦。纵收香藏镜,他年重到,人面桃花在否?念沉沉小阁幽窗,有时梦去。注释 岩花:岩畔、水岸上生长的花。 邮亭:古时设在沿途供公差和旅客歇息的馆舍。 收香:晋代贾充之女贾午爱慕韩寿,窃其父所藏奇香以赠之,后结为夫妇。 藏镜:南朝陈亡后,附马徐德言与妻乐昌公主各藏半镜,后破镜重圆,夫妻相会。16从词的内容看,上阕主要是 ,下阕主要是 。 ( 2分)17词人的 “愁苦 ”指的是:(

18、1) ( 2) ( 3) ( 3分)18对上阕画线的句子,从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3分)(五) 阅读下文,完成第 19 23题。 ( 16分)(伍 )子胥入船,渔父知其意也,乃渡之千寻之津。子胥既渡,渔父乃视之有饥色,乃谓曰: “子俟我此树下,为子取饷。 ”渔父去后,子胥疑之,乃潜身于深苇之中。有顷,父来,持麦饭、鲍鱼羹、盎浆,求之树下,不见,因歌而呼之,曰: “芦中人,芦中人,岂非穷士乎 ?”如是至再,子胥乃出芦中而应。渔父曰: “吾见子有饥色,为子取饷,子何嫌哉 ?”子胥曰: “性命属天,今属丈人,岂敢有嫌哉 ?” 二人饮食毕,欲去,胥乃解百金之剑以与渔者: “此吾前君之剑,上有七星北斗,

19、价直百金,以此相答。 ”渔父曰: “吾闻楚王之命,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圭 。7岂图取百金之剑乎 ?”遂辞不受,谓子胥曰: “子急去,勿留 !且为楚所得。 ” 子胥曰:“请丈人姓字。 ”渔父曰: “今日凶凶,两贼相逢,吾所谓渡楚贼也。两贼相得,得形于默,何用姓字为 ?子为芦中人,吾为渔丈人。富贵莫相忘也。 ” 子胥曰: “诺。 ”既去,诫渔父曰: “掩子之盎浆,无令其露。 ”渔父诺。子胥行数步,顾视渔者,已覆船自沉于江水之中矣。 注:执圭:春秋时楚国设置的爵位名,它是楚国的最高爵位。19.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4 分)。 (1)乃渡之千寻之津( ) (2)为子取饷,子何嫌哉( ) (

20、3)价直百金( ) (4)赐粟五万石,爵执圭( ) 20下列句中“相”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2 分) ( )A价直百金,以此相答 B两贼相得,得形于默C富贵莫相忘也 D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21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 分) (1) 子俟我此树下,为子取饷。(2) 子急去,勿留!且为楚所得。 22渔父称子胥和自己都是“贼”,因为子胥是 ,而自己是 。(2 分)23渔父为什么要“覆船自沉于江水之中”?请作具体解释。(3 分) (六) 阅读下文,完成第 24 28题。 ( 13分)范缜(南朝齐梁时唯物主义哲学家)盛称无佛。子良曰: “君不信因果,何得有富贵贫贱 ?”缜曰: “人生如树花

21、同发,随风而散,或拂帘幌坠茵席之上,或关(穿)篱墙落粪溷之中。坠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粪溷者,下官是也。贵贱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 !”子良无以难。缜又著 神灭论 ,以为: “神之于形,犹利之于刀;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哉 !”此论出,朝野喧哗,难之终不能屈。太原王琰著论讥缜曰: “呜呼范子 !曾不知其先祖神灵所在 !”欲以杜缜后对。缜对曰: “呜呼王子 !知其先祖神灵所在而不能杀身以从之 !”8子良使王融谓之曰: “以卿才美,何患不至中书郎;而故乖剌为此论,甚可惜也 !宜急毁弃之。 ”缜大笑曰: “使范缜卖论取官,已至令、仆矣,何但中书郎 !”24第一段中 “或拂帘幌坠茵席之上 ”说的是 (填写人名)这一类人。 ( 2分)25子良与范缜的对话,谈的是关于 _ 的问题,范缜对此的看法是 。 (用自己的话回答) ( 3分)26简析文中画线句在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 3分)27第二段中范缜回击王琰责难时运用了什么技巧?请用一个成语或俗语加以概括。 ( 2分)28从上文看,范缜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回答。 ( 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