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黄宗羲,字太冲,馀姚人,明御史黄尊素长子。尊素以劾魏阉死诏狱。思宗即位宗羲入都讼冤。至则逆阉已磔,即具疏请诛曹钦程、李实。会廷审许显纯、崔应元,宗羲对簿,出所袖锥锥显纯,流血被体。时钦程已入逆案,实疏辨原疏非己出阴致金三千求宗羲弗质,宗羲立奏之,于对簿时复以锥锥之。狱竟,偕诸家子弟设祭狱门。哭声达禁中。思宗闻之,叹日:“忠臣孤子,甚恻朕怀。”明亡,清诏征博学鸿儒。掌院学士叶方蔼,敦促就道,再辞以免。未几,方蔼奉诏监修明史,以礼来聘,又辞之。上曰:“可召至京,朕不授以事。即欲归,当遣官送之。 ”宗羲虽不赴征车,而史局大议必咨之,乞审正而后定。尝论宋史别立道学
2、传 ,为元儒之陋,明史不当仍其例。朱彝尊固适有此议,得宗羲书示众,遂去之。王夫之,字而农,衡阳人。张献忠陷衡州,夫之匿南岳,贼执其父以为质。夫之自引刀遍刺肢体,舁往易父。贼见其重创,免之,与父俱归。明王驻桂林,授行人。时国势阽危,诸臣仍日相水火。夫之三劾王化澄,化澄欲杀之。明亡,益自韬晦。归衡阳之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吴三桂僭号于衡州,有以劝进表相属者,夫之曰:“亡国遗臣,所欠一死耳,今安用此不祥之人哉!”遂逃入深山,作祓禊赋以示意。三桂平,大吏闻而嘉之,嘱郡守馈粟帛,请见,夫之以疾辞。当是时,海内硕儒,推容城、馀姚、昆山。然诸人隐遁自甘,声望益炳,虽荐辟皆以死拒,而公卿交口,天子动容,其著
3、述易行于世。惟夫之窜身瑶峒,声影不出林莽,遂得完发以殁身。顾炎武,字宁人,昆山人。见明季多故,讲求经世之学。鲁王授为兵部司务,事不克,母遂不食卒,诫炎武弗事二姓。炎武自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所至辄小试之。垦田于山东长白山下,畜牧于山西雁门之北,累致千金。遍历关塞,四谒孝陵,六谒思陵,始卜居陕之华阴。谓“华阴绾毂关河之口,虽足不出户,亦能闻天下之事。一旦有警,入山守险,不过十里之遥;若有志四方,则一出关门,亦有建瓴之便” 。乃定居焉。尝与友人论学云: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康熙十七年,诏举博学鸿儒科,又
4、修明史,大臣争荐之,以死自誓。注:磔:古代酷刑之一,车裂肢体以处死。朱彝尊:人名。文言文参考译文:黄宗羲字太冲,馀姚人,是明朝御史黄尊素的长子。黄尊素因为弹劾太监魏忠贤死在诏狱里。明思宗即位后,黄宗羲赴京师为父亲申冤。抵达时太监魏忠贤已被分尸处死,便写了奏疏请求皇帝处死曹钦程、李实。正逢朝廷审问许显纯、崔应元,黄宗羲和他们对簿公堂,拿出衣袖中所藏的铁锥子刺许显纯,刺得遍体流血。当时曹钦程已经牵连到魏忠贤的逆案中,李实上疏申辨原先的奏疏并非出自己手,暗地里送给黄宗羲三千两银子请求他不要出面对质,黄宗羲立即把这件事奏报朝廷,在和李实对簿公堂时又用铁锥子刺他。官司了结以后,他和受害各家的子弟到狱门前
5、设祭台对亲人祭奠,痛哭声传到皇宫里。明思宗听到以后,叹息说:“忠臣孤子,朕的心中很可怜他们。 ”明朝灭亡后,清廷下诏征求博学鸿儒,掌院学士叶方蔼敦促他上路就任,推辞两次才得以避免。过了不久,叶方蔼奉诏监修明史 ,以礼聘请他,又被推辞。皇上说:“可以召他到北京来,朕不交给他任务,如果他要回去,当即派遣官员送他回去。 ”黄宗羲虽然不肯来,而史局凡有重要的问题,一定向他征求意见,请黄宗羲审订改正而后定稿。曾经2说到宋史另外列有道学传 ,是元朝者的鄙陋所致, 明史不应该按照宋史的旧例这样做。朱彝尊正好有这种主张,得到黄宗羲的书信以后拿给大家看,便删去明史中的道学传 。王夫之,字而农,衡阳人。张献忠攻陷
6、衡州,王夫之避居南岳,张献忠抓住他父亲作为人质。王夫之自己举刀遍刺肢体,被人抬去交换父亲。对方见他伤重,放了他,和父亲一起回家。明王驻扎桂林,任命他担任行人一职。当时国势危急,大臣们仍然水火不容。夫之多次弹劾王化澄,化澄想杀他。明朝灭亡,更加收敛锋芒,隐蔽行迹。回到衡阳石船山,学者称他船山先生。吴三桂在衡州称帝,有人让王夫之上劝进表,王夫之说:“亡国遗臣,剩下的只有一死罢了,现在怎么会写给此不祥之人呢!”于是逃人深山,作了祓楔赋来表明心志。吴三桂被平定,上级官员闻听此事,心中称许,嘱咐郡守赏赐王夫之粟帛。召见他,王夫之以患病推辞。当时,海内大儒,首推容城、馀姚、昆山。然而这些人通过隐居声望日盛
7、,虽然朝廷征召都以死拒绝,可是公卿称赞,天子动容,他们的著作容易在世上流传。只有王夫之避身瑶峒,声影不出林莽,最终得以完发而死。顾炎武字宁人,昆山人。他看到明末变故很多,所以讲求经世致用的学问。南明的鲁王授他为兵部司务,事情没有成功,他的母亲便绝食而死,死前告诫顾炎武不要到异姓的清朝做事。炎武认为自己怀有为世所用的策略,不得一展自己的志愿,因此在所到的地方就稍稍地试一下。他在山东的长白山下开垦农田,在山西的雁门北面放牧,积累了千两白银。顾炎武走遍了边关要塞,四次到明孝陵拜谒,六次拜谒明思陵,才在陕西的华阴住下来。他认为“华阴控扼潼关和渭河的路口,即使足不出户,也能听到天下的事。一旦有警报,就能
8、进山把守险要的地方,不过只有十里路那样的距离;如果有志于四方,那么一出潼关的关门,也有居高临下其势不可阻挡的便利” 。因此在这里定居。他曾经和友人谈论学问:读书人如果不首先说是非荣辱,就是没有根基的人;不是好古多闻,就是空洞的学问。没有根基的人去讲空洞的学问,我看他每天声称从事圣人的事业,而离开圣人的言行更远了。 ”康熙十七年,朝廷诏举博学鸿儒科,又修纂明史 ,大臣们争相举荐他,他誓死不从。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810 题。黄宗羲,字太冲,馀姚人,明御史黄尊素长子。尊素以劾魏阉死诏狱。思宗即位,宗羲入都讼冤。至则逆阉已磔,即具疏请诛曹钦程、李实。会廷审许显纯、崔应元,宗羲对簿,出所袖锥锥显
9、纯,流血被体。时钦程已入逆案,实疏辨原疏非己出,阴致金三千求宗羲弗质,宗羲立奏之,於对簿时复以锥锥之。狱竟,偕诸家子弟设祭狱门,哭声达禁中。思宗闻之,叹曰:“忠臣孤子,甚恻朕怀。”明亡,清诏征博学鸿儒。掌院学士叶方蔼敦促就道,再辞以免。未几,方蔼奉诏监修明史,以礼来聘,又辞之。上曰:“可召至京,朕不授以事。即欲归,当遣官送之。”宗羲虽不赴征车,而史局大议必咨之,乞审正而后定。尝论宋史别立道学传,为元儒之陋,明史不当仍其例。朱彝尊适有此议,得宗羲书示众,遂去之。王夫之,字而农,衡阳人。张献忠陷衡州,夫之匿南岳,贼执其父以为质。夫之自引刀遍刺肢体,舁往易父。贼见其重,免之,与父俱归。明王驻桂林,授
10、行人。时国势阽危,诸臣仍日相水火。夫之三劾王化澄,,化澄欲杀之。明亡,3益自韬晦。归衡阳之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吴三桂僭号于衡州,有以劝进表相属者,夫之曰:“亡国遗臣,所欠一死耳,今安用此不祥之人哉!”遂逃入深山,作祓禊赋以示意。三桂平,大吏闻而嘉之,嘱郡守馈粟帛,请见,夫之以疾辞。当是时,海内硕儒,推容城、馀姚、昆山。然诸人肥遁自甘,声望益炳,虽荐辟皆以死拒,而公卿交口,天子动容,其著述易行于世。惟夫之窜身瑶峒,声影不出林莽,遂得完发以殁身。(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列传二百六十七有删节)注:磔:古代酷刑之一,车裂肢体以处死。朱彝尊:人名。舁 y:抬。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11、是 ( )A掌院学士叶方蔼敦促就道 就:靠近、上B狱竟,偕诸家子弟设祭狱门 狱:监狱C得宗羲书示众,遂去之 去:删掉D夫之自引刀遍刺肢体 引:举起8B(狱:官司、案件)9黄宗羲、王夫之在明亡后在政治上都采取了与清朝统治者不合作的态度,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这一态度的一组是 ( D )敦促就道,再辞以免 益自韬晦,归衡阳之石船山遂逃入深山,作祓禊赋以示意 荐辟皆以死拒窜身瑶峒,声影不出林莽 亡国遗臣,所欠一死耳A B C D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C(“ 和其他大臣水火不容”不对)A黄宗羲嫉恶如仇,铁骨铮铮,入都讼冤,锥刺阉党,拒绝贿赂,终于为父昭雪
12、。B王夫之拒绝与张献忠合作,自伤肢体,救出被扣为人质的父亲。参加明王政府,为国事弹劾王化澄,几乎被杀。明亡后,避居衡阳之石船山。C王夫之在父亲被张献忠虏为人质时,将自己刺成重伤,以己身交换父亲。后来在明王手下为官,和其他大臣水火不容,数度弹劾王化澄。D黄宗羲虽然屡次拒绝清廷征召,但在明史 编修时,他仍然提出自己的意见并被采纳;王夫之对吴三桂没有好感,坚决不去讨好他。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为成现代汉语。(10 分)(1)阴致金三千求宗羲弗质,宗羲立奏之,於对簿时复以锥锥之。 (3 分)译文:(李实)暗地里送给黄宗羲三千两银子请求他不要出面对质,黄宗羲立即把这件事奏报朝廷,在和李实
13、对簿公堂时又用铁锥子刺他。(2)可召至京,朕不授以事。即欲归,当遣官送之。(3 分)译文:可以召他到北京来,我不交给他任务,如果他要回去,当即派遣官员送他回去。(3) 虽荐辟皆以死拒,而公卿交口,天子动容,其著述易行于世。 (4 分)译文:虽然朝廷征召都以死拒绝,可是公卿称赞,天子为之感动,他们的著述容4易在世上流传。 参考译文:黄宗羲字太冲,余姚人,是明朝御史黄尊素的长子。黄尊素因为弹劾太监魏忠贤死在诏狱里。明思宗即位后,黄宗羲赴京师为父亲申冤。抵达时太监魏忠贤已被分尸处死,便写了奏疏请求皇帝处死曹钦程、李实。正逢朝廷审问许显纯、崔应元,黄宗羲和他们对簿公堂,拿出衣袖中所藏的铁锥子刺许显纯,
14、刺得遍体流血。当时曹钦程已经牵连到魏忠贤的逆案中,李实上疏申辩原先的奏疏并非出自己手,暗地里送给黄宗羲三千两银子请求他不要出面对质,黄宗羲立即把这件事奏报朝廷,在和李实对簿公堂时又用铁锥子刺他。官司了结以后,他和受害各家的子弟到狱门前设祭台对亲人祭奠,痛哭声传到皇宫里。明思宗听到以后,叹息说:“忠臣孤子,朕的心中很可怜他们”明朝灭亡后,清廷下诏征求博学鸿儒,掌院学士叶方蔼敦促他上路就任,推辞两次才得以避免。过了不久,叶方蔼奉诏监修明史,以礼聘请他,又被推辞。皇上说:“可以召他到北京来,我不交给他任务,如果他要回去,当即派遣官员送他回去。”黄宗羲虽然不肯来,而史局凡有重要的问题,一定向他征求意见
15、,请黄宗羲审订改正而后定稿。曾经说到宋史另外列有道学传,元朝者的鄙陋所致,明史不应该按照宋史的旧例这样做。朱彝尊正好有这种主张,得到黄宗羲的书信以后拿给大家看,便删去明史中的道学传。王夫之,字而农,衡阳人。张献忠攻陷衡州,王夫之避居南岳,张献忠抓住他父亲作为人质。王夫之自己举刀遍刺肢体,被人抬去交换父亲。对方见他伤重,放了他,和父亲一起回家。明王驻扎桂林,任命他担任行人一职。当时国势危急,大臣们仍然水火不容。夫之多次弹劾王化澄,化澄想杀他。明朝灭亡,更加收敛锋芒,隐蔽行迹。回到衡阳石船山,学者称他船山先生。吴三桂在衡州称帝,有人让王夫之上劝进表,王夫之说:“亡国遗臣,剩下的只有一死罢了,现在怎
16、么会写给此不祥之人呢!”于是逃入深山,作了祓禊赋来表明心志。吴三桂被平定,上级官员听到此事,心中称许,嘱咐郡守赏赐王夫之粟帛,召见他,王夫之以患病推辞。当时,海内大儒,首推容城、馀姚、昆山。然而这些人通过隐居声望日盛,虽然朝廷征召都以死拒绝,可是公卿称赞,天子动容,他们的著作容易在世上流传。只有王夫之避身瑶峒,声影不出林莽,最终得以完发而死。离亭燕一带江山如画离亭燕一带江山如画是宋代词人张昪的作品。此词上片描写金陵一带的山水景色,前两句写全景,后两句写到人文景观,为下文抒情埋下伏笔;下片一气贯下,由纯粹的景物描写转向带有人事活动的景物描写,抒发怀古幽情。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笔法冷峻,格调沉
17、郁,豪气内藏,是宋词由婉约向豪放转变时期的过渡型作品。离亭燕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5作品注释一带:指金陵一带地区。风物:风光景物。潇洒:神情举止自然大方。此处是拟人化用法。浸:液体渗入。此处指水天溶为一体。断:接合部。霁色:雨后初晴的景色。冷光:秋水反射出的波光。相射:互相辉映。蓼屿:指长满蓼花的高地。荻花洲:长满荻草的水中沙地。竹篱茅舍:用竹子做成的篱笆,用茅草搭盖的小房子。客帆:即客船。低亚:低垂。六朝: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均在
18、南京一带建都。渔樵:渔翁樵夫。代指普通老百姓。怅望:怀着怅惘的心情远望。作品译文金陵风光美丽如画,秋色明净清爽。碧天与秋水一色,何处是尽头呢?雨后晴朗的天色与秋水闪烁的冷光相辉映。蓼草荻花丛生的小岛上,隐约可见几间竹篱环绕的草舍。江水尽头客船上的帆仿佛高挂在云端,烟雾笼罩的岸边,有低垂的酒旗。那些六朝兴盛和衰亡的往事,如今已成为渔民、樵夫闲谈的话题。在高楼上独自遥望,倍感苍凉,凄冷的太阳默默地向西落下。创作背景根据北宋范公偁过庭录所载,这首词是张昪(一作张升)退居江南后所作。张昪在退居以前,经历了宋真宗、仁宗两代,退居江南时期,又经历了宋英宗、神宗两朝,北宋帝国由盛到衰,积贫积弱的形势越来越严
19、重。这首词包含着作者对国势的关切。作品鉴赏这是一首写景兼怀古的词,在宋怀古词中是创作时期较早的一首。词的上片描绘金陵一带的山水,雨过天晴的秋色里显得分外明净而爽朗;下片通过怀古,寄托了词人对六朝兴亡盛衰的感慨。这首词语朴而情厚,有别于婉约派词的深沉感慨。全词层层抒写,勾勒甚密,语卜而情夺取,有别于婉约派的词风。开头一句“一带江山如画”,先对金陵一带的全景作一番鸟瞰,概括地写出了它的山水之美。秋天草木摇落景色萧索,但这里作者却说“风物向秋潇洒”,一切景物显得萧疏明丽而有脱尘绝俗的风致,这就突出了金陵一带秋日风光的特色。接着“水浸碧天何处断”具体地描绘了这种特色。这个“水”字承首句的“江”而来,词
20、人的视线随着浩瀚的长江向远处看去,天幕低垂,水势浮空,天水相连,浑然一色,看不到尽头。将如此宏阔的景致,用一个“浸”字形象而准确地描绘出来。近处则是“霁色冷光相射”,“霁色”紧承上句“碧天”而来,“冷光”承“水”字而来,万里晴空所展现的澄澈之色,江波潋滟所闪现的凄冷的光,霁色静止,冷光翻动,动景与静景互相映照,构成一幅绮丽的画面。一个“射”字点化了这一画面。接着词人又把视线从江水里移到了江洲上,却只见“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洲、屿是蓼荻滋生之地,秋天是它发花的季节,密集的蓼荻丛中,隐约地现出了竹篱茅舍。这样,从自然界写到了人家,暗暗为下片的抒发感慨作了铺垫。下片先荡开两笔,写词人,再抬头
21、向远处望去。“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极目处,客船的帆高挂着,烟外酒家的旗子低垂着,标志着人活动,于6是情从景生,金陵的陈迹涌上心头:“多少六朝兴废事”,这里在历史上短短的三百多年里经历了六个朝代的兴盛和衰亡,它们是怎样兴盛起来的,又是怎样的衰亡的,这许许多多的往事,却是“尽入渔樵闲话”。“渔樵”承上片“竹篱茅舍”而来,到这里猛然一收,透露出词人心里的隐忧。这种隐忧在歇拍两句里,又作了进一步的抒写:“怅望倚层楼”,“怅望”表明了词人瞭望景色时的心情,倚高楼的栏杆上,怀着怅惘的心情,看到眼前景物,想着历史上的往事。最后一句“寒日无言西下”之“寒”字承上片“冷”字而来,凄冷的太阳默默地向西沉
22、下,苍茫的夜幕即将降临,更增加了他的孤寂之感。歇拍的调子是低沉的,他的隐忧没有说明白,只从低沉的调子里现出点端倪,耐人寻味。在宋代词坛上,张昪与范仲淹一样,创作中透露出词风逐渐由婉约向豪放转变的时代信息,对于词境的开拓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名家评论况周颐评此词说:“张康节(张昪谥号)离亭燕云: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秦少游满庭芳云:凭阑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两歇拍意境相若,而张词尤极苍凉萧远之致。”(历代词人考略)作者简介张昪(9921077),北宋词人。字杲卿,韩城(今属陕西)人。公元 1015年(北宋大中祥符八年)进士。累官至参知政事兼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宋英宗朝以年老辞位,出判许
23、州。以太子太师致仕。全宋词录其词二首。离亭燕 张异一带江山如画 ,风物向秋潇洒。 水浸碧天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 。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注】一带江山:指金陵(今南京) 一带山水。低亚:低垂。14从题材看,这是一首写景兼怀古的词。(2 分)15画线句中“浸”、“射”二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3 分)答:“浸”写出秋水连天的浩大气势;“射”写出霁色与波光的相互映照:以动静结合的方式,形象、准确地描绘了宏阔、绮丽的景象。(3 分)16清人况周颐评曰:“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意境极具苍凉萧远之致。请就此
24、作具体评析。(3 分)答:要点:(1)情由景生:登楼远望如画江山,发六朝兴废之慨,表达人事变幻之怅惘。(2)景因情显:以怅惘之情观寒日默默西沉,衬托着词人独倚层楼的形象,景色苍凉。(答对一点得 2 分,答对两点得 3 分)(1)“水浸碧天何处断 ”中的“浸”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3 分)答:(3 分)“浸”有浸染之意(1 分),一个“浸”字描绘出天幕低垂,天空仿佛被江水完全渗入的景象,表现出天水相连、浑然一色的宏大开阔的意境(2分)(2)结合诗歌简要分析“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这句话所蕴含的思想感情。(5 分)答:(5 分) 表达了作者担忧时政的惆怅之和无人可诉的孤寂之感。(2
25、 分)诗人靠着层楼,面对清秋景象,想到历朝兴废尽入渔樵闲话,心中不免生出国家兴7衰的兴亡之感和担忧时政的怅惆之情(2 分);诗人面对清秋寒日西下之景,独倚层楼,“无言”寂寞,更生出一种无人可诉的孤寂和无奈。(1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619 题。篱笆青青宋长征篱笆青青,来自乡村的深处,青绿着,蜿蜒着,像一条绿色的丝带,拴住乡村的暖,拴住庄户人的脚步,拴住千里万里之外游子的心。你见过山的险峻,见过海的宽广,却不一定就见过一围小小的篱笆,纤细,温柔,一如母亲慈爱的眼神。等你走得近了,等你放下手中的行囊,你禁不住要停下来,在这小小的篱笆旁,借着篱笆青青的思绪,想起了远方的亲人。一丛篱笆,可能是
26、一段小小的竹林。青青的叶子,细细的竹节,繁密或稀疏的枝条,透过去,能看见鸡的逡巡,鸭的悠闲,或许还有一条狗戒备的眼神。忽而,篱笆深处闪过一张朴实的面孔,和蔼的女主人会用浓浓的方言问你:渴了,还是累了,要歇歇脚?庄户人家的日子散乱,不过水是甜甜的。没错,甜津津,凉丝丝,你不要介意隔着竹篱递过来的青瓷大碗,井里汲取的凉水混着竹的清新沁人心脾。竹篱内外,陌生也变得如此温馨。一丛篱笆可能是一棵棵紧密相连的花椒树。尖尖的针刺均匀分布在相互交错的枝丫间,不挡风,不挡雨,却可以忠实守护好自家的小院。院子里的枣树挂满了果儿,红的青的真好看,馋煞了几个调皮的乡下小子,他们围着花椒树篱笆转了好几圈儿,就是没找到一
27、个可以下手的地方。这些,树篱都看见了,只是不想说,但等八月十五的当口,卸枣果儿,主人自会提了满满一篮子,东家西家,左邻右舍,哪个乡下的捣蛋鬼都能咀嚼上甜丝丝脆生生的大红枣。花椒树上已然挂满了一嘟噜一嘟噜的小花椒,红红的,秋风里飘着麻酥酥的香味儿。一丛篱笆可能是一串长长的豆角丝瓜架。父亲随便插了一圈小木棍,母亲在春天撒上种子。单等着春风吹,单等着夏雨下,长长的木篱笆上开满了花。有吊瓜花,有丝瓜花,有紫红如梅朵的梅豆花。要不人说乡下的母亲辛苦呢见缝插针地打扮了一下,就给小小的农家小院牵来一篱笆美丽的花。蜜蜂嗡嗡飞,蝴蝶对对舞,偶尔也有一只小虫子躲在花篱的深处,弹起柔柔的丝弦。繁花锦簇的木篱笆是母性
28、乡村优雅的蕾丝花边,掩映间,羞怯不语。红红的朝阳升起来了,一声鸡啼唱破了黎明,一刹那乡村沐浴在七彩云霞下,鸟儿们在篱笆上唱起了情歌,歌声婉转,流淌着多情的音符。我自散发着谷物香8醇的梦里醒来,绕着青青的篱笆看了又看,像读一首诗,像欣赏一幅画,像听一曲古典的乡情乡韵。每片叶子都是清新的,每朵花都飘散着清香。就连晶莹的露珠,一旦亲近上青青的篱笆,也会久久舍不得离去。它快乐地从高处滑落,落在低处的叶面上,又调皮地跌落在篱笆下青青的草丛里;又或许被几只早起的蚂蚁匆匆抢了去,分享着自然母亲赐予的芳醇。花墙,当我想起这个词来,青青的篱笆把我包围在幸福的记忆中央。我知道,乡村是贫穷的,但乡村又是那样的质朴。
29、每一个村庄有每一个村庄的气息,每一个村庄都会有几条青青柔柔的篱笆墙。春天,你推开料峭的春寒,跟墙角的爬山虎较着劲儿,和田野里的庄稼打个赌一定要把乡村打扮成如花的女儿。秋天,你怎能拒绝篱笆上面青青红红的果实,长长的丝瓜,爬一路结一路,点缀其间;紫红的梅豆,站在最高处,像一面面飘扬在风中的旗帜。母亲呢,正忙着招呼路过篱笆门的大娘婶子:“多摘点,多摘点,你看这篱笆要压塌了呢!“平原的乡下,不见山不见水,唯独随处可见青青的篱笆。土墙呢,嫌太厚,嫌太重,让人感觉不到一丝轻松;砖墙呢,嫌太高,嫌太冷,有点不近人情;只有篱笆墙的影子,青青细细柔柔长长,像过也过不完的青葱岁月。我从乡下走来,深深懂得篱笆墙的弱
30、德之美:不与人争辩,也不自惭形秽,只要心中永驻春天,生命的青绿会一直蔓延。轻轻的,当我的眼神再次抚摸青青的篱笆,刚好暮色渐浓。一弯新月升起在村庄的上空,皎洁的月光洒在屋檐上,流泻在安静的庭院中,穿过岁月那围青青的篱笆,投影在我安静的思绪里。这一生,是不是我也会拥有自己的篱墙,一丛青青的竹,或一排密密的小树,抑或一条开满春天的花墙,清与浊,真与假,善与恶,都不会轻易逾越。多只愿与一面清寂的篱笆,与乡村相守到老。 (选自 20 12 年 12 月美文欣赏,有删改。)1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A描写的几种篱笆各有特点。竹林篱笆或繁密或稀疏,温馨清新;花椒树篱笆枝丫交
31、错,香味麻酥酥;木篱笆繁花锦簇,优雅羞怯。B文章开篇点题,作者借着篱笆青青的思绪,想起了远方的亲人,由此揭示了全文的主旨,即表达了对乡村、对亲人的怀念和敬佩之情。C在第段中,作者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繁花掩映的木篱笆给母性乡村带来的优雅感与含蓄美。D作者以土墙的厚重、砖墙的高大冷漠衬托篱笆墙,突出了篱笆墙的青细柔长和温情等特点,抒发了作者对篱笆墙的喜爱之情。9E作品的结尾出乎意料,似乎不在情理之中。那个篱笆与乡村相守到老,暗示我们不能破坏乡村,而要让篱笆阻隔喧嚣,守护乡村。答:(4 分)BE(B第(1)段借篱笆会引起“你”对远方亲人的怀念来表达作者自己对篱笆、对亲人的热爱
32、之情。作者身处篱笆与亲人之中,不能说是“怀念和敬佩”,且此情感也只是主旨的一部分。E结尾并非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从上文作者对乡村充满热爱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愿与篱笆、乡村相守到老是合乎情理的;不是“篱笆与乡村相守到老”,而是作者愿与篱笆、乡村相守到老。)17作者在文章的第段中运用了第二人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 分) 答:(4 分)作者在文章的第(1)段采用第二人称手法入题,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揣摩读者心理,在对比中表达了对篱笆墙的喜爱之情;(2 分)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让读者仿佛也感受到了篱笆墙的慈爱与温馨,撩拨起思念亲人的情绪,同时引出了下文对篱笆的叙写。(2 分)(言之成
33、理即可,酌情给分。)18文章为什么以“篱笆青青”为题?(4 分) 答:(4 分)因为篱笆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结构上起到串联全文的作用;(1 分)是温馨、幸福、质朴的象征(1 分);是抒情的载体,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坚守心中的篱笆墙,希望心中永驻春天、生命的青绿常在”的主题。(2 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19请赏读文章最后两段,探究其含义及作用。(8 分)答:(8 分)这两段话在文章中含义非常深刻:由篱笆墙的弱德之美不与人争辩,不自惭形秽以及打扮乡村、守卫乡村的殷勤联想到自己,让自己也能像篱笆墙一样,在生命中摒弃假恶浊,坚守真善清。(2 分)与篱笆相守,实际上是守住心灵。守住心灵,就是守住内
34、心的宁静、清洁、本真,不要让物欲膨胀了我们的内心,不要让浮躁扰乱了我们的本性。(2 分)与乡村相守,就是守住乡村的文明。守住乡村文明,远离现代城市喧嚣,在淳朴的乡村尽享人情之美、本真之美,是最大的快乐。(2 分)其作用不仅点明了主题,照应了前文,还丰富了文章内容,深化了远离污浊、虚假、丑恶,坚守心灵的宁静,永葆真诚、善良、质朴的思想感情。(2 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16.作者笔下的篱笆别有风味,文中描写了哪些篱笆,各有什么特点?(6 分)答:竹林篱笆:或繁密或稀疏,温馨清新。花椒树篱笆:枝丫交错,香味麻酥酥。木篱笆:繁花锦簇,优雅羞怯。(每点 2 分)17.以第段“红红的朝阳升起来了
35、分享着自然母亲赐予的芳醇”为例,简要分析本文语言表达的特点。(6 分)10答: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描写了乡村早晨的美好景色,语言生动形象。比喻、排比如:把篱笆比成“一首诗”“一幅画”“一曲古典的乡情乡韵”,生动形象描写出花墙篱笆的优雅之美。拟人,如“鸟儿们在篱笆上唱起了情歌”“露珠,一旦亲近上青青的篱笆,也会很久不舍得离去”,生动有情趣。(4 分)(其手法每一种 2 分,要有阐述,说出两种就可以得到 4 分)语言清新典雅,描写富有图画美。一丛篱笆,一颗露珠,几只蚂蚁,都是一幅美妙的画。(2 分)18.“这一生,是不是我也会拥有自己的篱墙”这句话在文中有何
36、含意?(3 分)答:由篱笆墙的弱德之美不与人争辩、不自惭形秽以及打扮乡村、守卫乡村的殷勤而联想到自己,让自己也能像篱笆墙一样在生命中摒弃假恶浊,坚守真善清。(3 分)19.文章最后一段说“只与一面清寂的篱笆,与乡村,相守到老。”简要探究其中的含义。(5 分)答:“与篱笆相守”守住心灵,也就是守住我们内心的宁静、清洁、本真,不要让物欲膨胀了我们的内心,不要让浮躁扰乱了我们的本性。“与乡村相守”守护乡村,篱笆所守住的乡村文明,远离现代社会的尘嚣,在纯朴的乡村里尽享人情之美、本真之美是最大的快乐。因此,我们不能破坏乡村,而要让篱笆阻隔喧嚣,守护乡村。(5 分)(一点 2 分,两点 5 分)15、文章
37、前四段写了几种篱笆?在内容上各有何侧重?(6 分) 答:文章前半部分写了竹林、花椒、豆角丝瓜架三种篱笆。(或竹篱、树篱、花篱三种)(3 分)竹篱一节突出主人对陌生人的热情;花椒树篱一节表现主人的慷慨、邻里关系的和睦;豆角丝瓜架一节重在写篱笆的家常之美。(3 分)16、第四段划线句有何作用?(4 分) 答:内容上综合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写出了篱笆对乡村的重要性;结构上总结本段,点出木篱笆的自然随意朴素之美。17、宋长征的文章语言很有特色,看似平常,却往往字斟句酌。请从段任选一处分析其效果。(4 分) 答:“一声鸡啼啄破了黎明”句“啄”字用得巧妙,运用了拈连手法,将“鸡啼”与“黎明”直接勾连,充满
38、诗意;“就连晶莹的露珠,一旦亲近上青青的篱笆,也会很久不舍得离去。”“亲近”二字运用了拟人手法将露珠写得充满了人情味;“绕着青青的篱笆看了又看,像读一首诗,像在欣赏一幅画,像听到一曲古典的乡情乡韵。”是一连串的博喻,展现了篱笆的各种特点;“在11春天,推开料峭的春寒”,推开二字,将春寒化虚为实,写出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例句 2 分,分析 2 分) 18、在文章第七段,作者写自己领悟了“篱笆墙的弱德之美:不与人争辩,也不自惭形秽,只要心中永驻春天,生命的青绿会一直蔓延。”结合原文,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6 分) 答:文中的篱笆都是就地取材:竹子、花椒、豆角、丝瓜,自然素朴,既有美学价值,也
39、有实用价值。如此家常如此随意的乡间篱笆,不是人与人之间的阻隔,而是乡村的美丽点缀,更是乡村人美丽心灵的表现:热情好客、慷慨大方、不加矫饰。对于现实的我们来说,心里也该筑起一道这样的篱笆,不是防盗窗的戒备,不是水泥栏杆的古板,而是乡间篱笆的淳朴自然,遮断了许多丑恶的进入,能一直保留属于自己的那份热情与美好。(言之成理即可)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中的篱笆,既有实的意思,又有虚的含意。作者借助实的篱笆抒发自己真挚的情感;借助虚的篱笆,向自己,也向读者提出了值得思考的问题。B、全文共 12 段,文字诗意、本真、纯净。文章第 2 段到第 7 段,分三个层次,写了
40、三种篱笆,每一种篱笆都各有侧重,体现了作者精心的构思和清晰的思路。C、这篇文章物象丰富,精美如画,散发着泥土的芬芳,不仅写不同时间篱笆美景,还从不同种类的篱笆之美去描写。D、宋长征的这篇文章,对乡土既是一种回望,更是一种坚守。他像一个孩子,行吟在厚土民间,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全景式的田园诗画,其间有疼痛、担待、叩问,温情和苦难都很纯粹,没有掺杂过多的烟火和功利。E、泥土是有芳香的,亦如宋长征的华丽的辞藻;村庄是有情韵的,又亦如宋长征的多情的心灵。当所有情感与泥土与村庄结缘,这就不是一个震撼可以概括的。答:(5 分)AB(C、先写篱笆的种类,后从不同时间的角度写篱笆美景。D、文中没有苦难和疼痛。E、
41、语言不是华丽的,是清新优美的。)2第 10 段运用了哪些手法?请列举两种并对其表达效果进行赏析。答:(4 分)用了对比(反衬比喻、泥人的手法。坐着将篱笆墙与厚重的土墙、高冷的砖墙相对比,突出了篱笆墙能让人感到轻松、近人情;用青葱岁月来比喻篱笆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它的青细柔长;再赋予篱笆墙人的性格特征,如它有“弱德之美不与人争辩,也不自惭形秽”,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赞美之情。(答出两种手法即可满分)123有人说,这篇散文表面上写的是乡村优美的景色,实际上是一首乡民优秀品质的赞美诗。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文章进行探究。答:(6 分)同意。这篇散文语言优美,善用修辞,用诗一样的语言,热情地颂歌了乡民
42、的优秀品质。(2 分)歌颂他们的善良、宽厚、勤劳、善解人意。对陌生人送上的井抜凉水,表现了他们的善良;“乡下的捣蛋鬼都能咀嚼上甜丝丝脆生生地大红枣”,体现了他们的宽厚;“母亲在春天点上种子”“见缝插针地打扮了一下”体现了他们的勤劳;“多摘点,多摘点,你看这篱笆要压塌了呢!”体现了他们的善解人意。(4 分,答出三个方面即可)不同意。表面上优美的语言、优美的画面,实际上不仅仅是对乡民品质的赞美,更是一种对不为浊、假、恶所纷扰的人生的一种向往。(2 分)文章中,蔓延、青绿的篱笆墙,也是生命的篱笆,是作者希望拥有的评判标准,正如文章中说“拥有自己的篱笆墙”,“清与浊,真与假,善与恶,都不会轻易逾越”,
43、表达了作者对坚守美好的期冀,因为青细柔长的篱墙,才会划清真正的界限,而不失生命的青绿。(4 分)(2011 安徽省级示范高中名校高三大联考)新材料作文【金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 分)有一副对联,上联是“若不撇开终是苦”,下联是“各能捺住就成名”,横批“撇捺人生”。“若”字如果不向左撇就是“苦”字,“各”字如果能把那一捺变成一点就是“名”字,一撇一捺即“人”字。这副对联所蕴涵的人生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根据你的思考或者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 800 字。注意: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每一个错别字扣 1 分,重复不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
44、作指津】这是一个二元关系命题。材料主要围绕“撇”和“捺”展开。写好本题的关键是要深入思考,细化认识。首先,我们要明确“撇”和“捺”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住;既要学会放弃,又要懂得坚守,这样才能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只“撇”不“捺”,为人就没有原则,没有分寸;只“捺”不“撇”,视野则会狭窄。“撇”和“捺”互相弥补,互为支撑,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否则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其次,我们还得对“撇”和“捺”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思考:为什么“撇开了,就能捺得住”?“撇不开”,结果又如何?“捺不住”又如何?这样一一反问,结果不言自明。审读对联可知,撇开的是人生的诱惑,捺住的是寂寞、清苦、磨
45、难等。写作范围可以谈古论今,材料既可以选择名人故事,也可以讲述自己的经历。文体选择上比较自由,素材掌握多的同学可以写议论文、议论性散文,叙述功底好的同13学可以写记叙文。但无论选择何种文体,都应该从“撇”和“捺”两个方面加以论述、记叙。【阅卷手记】作为安徽省的高考模拟考试作文题,这个题目比较契合往年的命题思路。材料本身议论性比较强,很多考生都选择了议论文这一文体。大部分考生能扣住材料进行审题,但文章所用的材料不够丰富、新颖,语言表达没有文采。当然,最大的问题是偏题、跑题。具体表现在:1.“审题”偏差,不全面。有的考生只写“撇得开”,却没有顾及到“捺得住”;或者只写了“捺得住”,疏忽了“撇得开”
46、,都没能做到全面辩证分析。材料的关键是“撇”“捺”二字,有的同学不解其意或不完全解其意,内容流于片面,甚至对材料的内容只字不提。有一篇作文的题目是让放弃打开心灵之窗,显而易见,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放弃”,是“撇”,这样的论点只抓住了材料的一半。2.论据材料陈旧,不够充实、有效。一篇议论文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论据的选择、剪裁和分析。从阅卷现场来看,很多考生在引用材料时,都能驰骋上下几千年,联系中外历史,但唯独没有联系个人实际,导致选择的材料缺乏“个性”和“深度”。考生所涉及的素材大多为中国古代名家,如屈原、司马迁、李白、陶渊明、苏轼、李清照等,素材过于陈旧。还有一些考生由于平时积累很少,只
47、能从历史教材甚至是政治课本中东拼西凑,或者直接将材料中的人物、事件加以扩写或改写,然后加上一个简单的评价、分析,勉强凑成一篇 800 字的文章。还有一些考生平时看过一些好文章,积累了一些材料,可是在考场作文时只是将它们一一叙述出来,缺乏适当的评价,也就使得这些材料成了一个个摆设,彼此之间缺乏一种内在联系,给人的感觉就是材料的简单堆砌。3.不会转换话题。通过高三高强度的作文训练,考生接触到很多话题作文,可是不少考生的思维习惯如旋转的陀螺,惯性极大,不知变通。这种情况反映到考生的作文上,就表现在整篇“默写”平时写作练习时自己的得意之作,这些文章往往观点鲜明,内容充实,语言流畅,意境很美,但就是不和
48、题目要求的“撇”“捺”相联系,全文没有“撇”“捺”的影子,结果得分很低。其实这些同学只要稍微变通一下,想方设法将原文与话题进行对接,有效、流畅地多次出现“放弃”或者“坚守”之类的字眼,也许就能得到一个相对可观的分数。这次阅卷中,我们发现这样不会转弯的文章为数较多。4.语言不够形象畅达。议论文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生动形象。有些同学写议论文,常摆出说大道理的架势,将哲学原理和辩证法的术语一股脑搬出来,以求说理充分、透彻,但效果适得其反。一个道理有一千种说法,要尽量选用形象生动的说法。要显形象生动之效,除了采用比喻、类比、事例等论证方法外,形象畅达的语言必不可少。修饰议论文的语言,要注意运用比喻、排比
49、、对偶和反复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形成华美流畅的动感;要注意运用假设句、反问句或整句、散句等句式,使文章增强不可辩驳的气势。修饰语言之功,虽不是一朝一夕可成,但只要积久成习,自然会有长进。【佳作展示】14不撇捺无以致远佚 名“如不撇开终是苦,各能捺住就成名。”一撇一捺,成就了大写的“人”。凡世间之事,撇开虚名、幻想、得失,捺住方寸,才能有一颗坚守的心。只要我们用坚守的心来对待万事,我们的人生终会走向成功。不撇捺无以致远。能撇能捺,如一阵风,静静地荡过湖面,却不愿掀起一丝波澜;如一缕烟,悠然地在屋顶上袅袅升起,不带走任何尘埃。用坚守的心来感知万物,我们终会有所获得。其实,人生就像是去参加一次宴会,没有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