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如何用新课标解读小学数学教材.doc

上传人:tkhy51908 文档编号:4555994 上传时间:2019-01-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用新课标解读小学数学教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如何用新课标解读小学数学教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如何用新课标解读小学数学教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如何用新课标解读小学数学教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如何用新课标解读小学数学教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与新课程同行用课标理念解读小学数学教材沧源县国门小学教师 李秀清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沟通学生和学生学习的载体。读懂教材是教师的专业基本功和基本素养,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基础。众所周知,备好课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而上好课则需要我们教师深入地解读教材,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深度、准确度制约着教学的有效性,决定着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差。那么如何解读教材?解读教材的方法途径是什么?我个人认为持课标理念解读教材是一条有效的方法途径。一、用课标理念作支撑点解读教材新教材与传统教材有很大的不同,新教材大多数有情境图、例题、练习题几个部分组成。从层面上看,似乎很简单,而照本授课 ,效果却很差。究其原因

2、,原来新教材身后蕴含着诸多的教育功能和新理念,如果不深在其中,就很难发现作者的编排意图,教材蕴含的思想内涵以及数学本质等。其实,人教版课程标准数学教材,为孩子们提供了乐于思考、乐于学习的精致素材,为学生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和拓展的空间很大。可是,由于教师个体对教材的解读存在着差异,有些数学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解读上是肤浅的、不到位的,很少有自己的思考,所以,导致一些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失去“灵魂 ”,迷失“方向” 。基以这些原因,我认为解读教材,要用课程标准理念作支撑点,用教师用书,教学参考资料等作为辅助手段。因为教材是实施课程标准的基本载体,而课标理念诠释着教材2的方方面面,因此,依据课标理念

3、解读教材,能使教师把握方向,围绕重心,很好地解读教材。读懂教材,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举措。二、用课标理念作导向解读教材教材是教师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的对象。数学教材承载着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问题解决与运用等。面对数学教材,教师需要深入其中,把握实质。解读好教材才能教好学生,从而帮助学生学好数学。我的做法是:1、通读教材,整体感知。拿到教材要大概通览一下,整体感知。一共有多少个单元内容?哪些内容是本册的重点?哪些内容是本册的难点?哪些内容是教学关键,应注意什么问题?课程标准把小学阶段的数学内容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各单元内容属

4、于哪个内容范畴?每节内容教材怎样呈现?选用什么主题图或什么例题?练习题怎样安排?课程标准对这些内容的教学有怎样的要求?要达到怎样的目标实现?要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获得哪些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等等?2、细读教材,理解文本“解读文本”是我们教师的一项基本功,解读文本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能否确立,课堂教学能否有效等,我通常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读懂文本,搞清文中插图和旁注文字、提示语。3现行人教版数学教材中有大量插图,包括实物图、情境示意图、表格图、线段图、几何图等,在插图旁还标注文字、提示语,这些有机的编排能配合数学学科的特点进行思想教育,能沟通数学与社

5、会、自然的联系,能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着数学的思想方法。如: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图形拼组一节内容,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通过比一比,折一折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把长方形的宽对折再对折剪就成了一个正方形,正方形再沿着对角线对折就变成了三角形,大小相同的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圆可以剪成长方形等,渗透了数学转化思想。教材中还常出现解题指导思想、方法等的旁注文字,提示语,它能帮助教师正确分析难点,突出重点、指导教法,启发学生深入分析思考,指导学生学法,掌握知识要领。如: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个内容统一单位,这个统一单位是在一年级第一个学期比长短的基础

6、上教学的,学生学会了比较两个物体的长短,一段要对齐,再看另一段长出的那个物体长,没有长出的那个物体短。物体到底有多长?你知道我们使用的数学课本的宽有多长吗?学生的本能可能会用小手比划,除了这个方法你还能想到别的方法吗?学生想不出别的方法,教师可以引出教材里的方法,可以用几个硬币的长来表示,也可以用几个回形针的长度表示,或者是几个三角形的长度来表示等等,在实践活动反馈交流中,学生就会发现,同样的长度怎么测量的结果会不一样呢?原来是标准量不一样,可是要相同的结果怎么办?学生自然会想到要统一单位。这个就是单位的形成过程。经历用不同的标准量4测量物体的长度,感知体验统一单位的重要性。教材里出现了解题的

7、思想、方法,帮助我们掌握知识的要领。2、读懂例题的地位作用,充分利用情境图,开阔视野,培养能力。例题教学是数学教材的核心内容,它具有典型性、规范性。而例题中的情境图的构建,是解开知识的一把金钥匙。解读图形,能还原知识的原型。 如: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个内容数一数 。主题图选用的是一幅美丽乡村小学情境图,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对新的环境既陌生而又好奇,教材选用了美丽的情境图,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就会打消学生的陌生感和紧张感,同时拉近学生和教师的距离,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中。另一方面选用的人和物的数量都用到 10 以内各数,使学生通过数这些数,初步感知 10 以内各数,并体会到数存在于

8、我们的生活中,使教师初步了解学生数数、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情况,为以后教学做好准备。教材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创设观察和探究的空间。3 、解读教材整体结构,了解新旧知识衔接,注意预设与生成。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它具有严谨、逻辑性强等特点,前后知识间相互联系,一环紧扣一环呈交替螺旋上升。因此,在解读教材时,我们要做到瞻前顾后,了解知识结构,疏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为新生内容找到迁移的落脚点、衔接点,促使知识的发展,为后续学习扫清障碍、埋下伏笔。如: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个内容认识厘米、用厘5米量一节内容。由于教材的局限性,不能把所有的知识及蕴含的精神都呈现出来,只抛出一句话要知道

9、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米尺来量。如果你不联系前面的知识统一单位,你就找不到知识的落脚点、衔接点及生长点。你的教学只会是孤立的,零散的,无序的。教学时我们可以这样处理,同学们,前边我们学习了统一单位,知道度量物体的长度要统一单位,前边我们统一用小正方块度量物体的长度,下边请同学们用你的小正方块量一量纸条的长度,或是量一量桌子长边的长度,活动完后交流反馈。学生活动结束后教师提问:你遇到什么问题?学生可能会说:“小正方块不够用”,或者有的可能会说:“量的时候麻烦浪费时间”等。教师要及时引导,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学生没有办法回答,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遇到这种情况,人们早就帮我们想出了办法,发明了米尺。瞧,

10、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出示米尺引出正文,这样,很好地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正确处理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3、深读教材,活用教材解读文本后,教师应根据解读文本中获得的信息资源,进行疏理小结,理清思路。确定“教什么” ,制定教学目标,确立教学重点难点。着手设计教学方案,拟定教学流程,牢牢把握“怎么教” 。设计出简单、实效、生活化的可行的教学过程,真正体现活用教材,也就是说不是直接照本宣科把教材转化为教案,而是在对教材有深刻的解读的基础上创新设计、大胆取舍、整合转化、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精读活用,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6总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缘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掌握。用课程标准作导向,教师才能够明确方向,围绕重心,准确、全面、系统、地解读教材,教学活动才不会迷失方向,失去灵魂。参考文献1、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备好课2、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上好课3、2011 年新课程标准读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级教育 > 小学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