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第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内容透析全套.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552647 上传时间:2019-01-0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第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内容透析全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第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内容透析全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第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内容透析全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12 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内容透析全套一、课文导读(一)文题诠释这篇课文的原标题是“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经作者藏克家先生同意,改成现在这个标题。两个标题也无本质不同,说话和行动,人人都有,天天都有,很是一般。但经改后的标题更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的与众不同他发表过惊天地、泣鬼神的“最后一次演讲” ;他有过震惊了国内外亿万民众的“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的行动。所以,文题突出赞颂了闻一多的说和做中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二)谋篇立意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着重写闻一多“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是“卓越的学者” ,下半部分着力写闻一多

2、“说”了就“做” ,是“大勇的革命烈士” 。全文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闻一多先生说做统一,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三)层次划分全文共 20 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 17 自然段):写闻一多先生潜心做学问, “做了不说” ,表现闻一多先生“学者的方面” 。第二部分(第 820 自然段):记叙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说”了就“做”的特点。(四)写作特点及借鉴写作特点1结构严谨。(见点拨人教版七下 P110“写作技法应用(1) ”)2精于剪裁。(见点拨人教版七下 P110“写作技法应用(2) ”) 3语言生动形象。本文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

3、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钻研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 ,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便成了“向钻探” ,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介绍,而是热情的称赞了。此外,如“吃尽” “消化尽” “炯炯目光远射” , “赫然而出” “向迈进了” “起先,小声说” “向呼喊” “警报迭起” ,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借鉴:夹叙夹议的写法。夹叙夹议是本文在表达上的一大特点。实际上作者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部分的

4、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此外,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这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叙事中的重要作用。夹叙夹议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既摆事实又讲道理,叙和议穿插较自然,笔调显得灵活多变,行文可层层深入,使人便于理解。二课文重点难点疑点导析(一) 重难点句子导析1 (见点拨人教版七下 P111“1”)/ 32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

5、济的文化药方。导析:这个句子是比拟的说法,是指寻找使我国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来振兴我们这个衰微的民族。自 20 年代末起,闻一多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 ,试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这句话表现了他的爱国精神。3 (见点拨人教版七下 P111 本题“3” )4 (见点拨人教版七下 P111 本题“4” )5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导析:人们常用“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来讽刺那些只说大话,不办实事、言行不一的人。因而“口的巨人”似乎只能是贬义了。但本文作者却把“说大话”和“办实事”统一起来,用“口的巨人”和“行动的高标”来称赞闻一多,称赞他那种既敢于高声说出真理,又肯于以身殉职

6、的伟大精神。这就形象化地倡导了革命者敢说敢做的人生哲学。在文章的结尾处,作者以这充满诗意的语言提出这个饱含哲理的主题,给人以激励、鼓舞和感染。(二)重点段落导析。(见点拨人教版七下 P111(二) )(三)疑难解惑1这篇短文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选材方面有什么特点?导析:本文作者在选材方面,讲究材料的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 ,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 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闻一多先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论述的是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

7、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科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贵人格,都表现出来了。2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导析: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的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凌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是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类文赏析类文:誓为自清清风拂过,掠开那卷散文集,我又见到先生清瘦的面庞,棱角分明,双唇紧闭,透露着一种追求不懈的毅力。艰辛的半个世纪

8、:流离半世,贫苦半世,追索半世,又与病魔斗争了半世,最终竟在破晓时归去。在追索的伊始,先生改名为“自清” 。自清,似乎有着不与世俗合污的隐士意境;先生早年正是凭着对世俗的不满,写下了一篇篇文字清丽而又如同“火山崩裂”的文章。先生和当时的许多文人一样,苦苦追索着救国之路,但却没能走上革命的道路。先生彷徨、迷茫, “觉得心头的阴影越来越大” ,想封闭自我,逃避现实。但是,先生追求的不是“悠然见南山”的雅趣,不是“往来无白丁”的清高,他求的是家清、国清、天下清,是本着以清正之举救国的路径。他无法让书斋隐埋了自己,消磨这一生,先生心中永远装着国家民族的危亡,先生永远追求着当初的誓言自清!于是,当日本侵

9、略者的屠刀伸向中国的时候,先生立刻抛开了书斋,他再也忍受不了自己的逃避,而且他的思想已转变,他骄傲地宣称:“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了,从前只是一大块沃土、一大盘散沙的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 ”先生从中国人民的抗战中找到了道路,他拒绝到蒋府做官,冒险参加了李、闻追悼会,在十三教授宣言中签名,抗议美帝扶植日本并拒领美援面粉这便是先生“自清”的信念。无论迷茫、仿徨、不解,先生总算找到归宿了。他找到了战斗之路,便义无反顾地走了下去。当初,先生如果做了蒋家的官,也许就有钱治愈胃病,便不会“胃上穿了大洞”而匆匆离去;先生如果领了美援面粉,也许便不会只剩下 35 公斤的体重而耗尽生命先生却

10、都没有,他没能亲眼见到那个“有血有肉的活中国” ,但找到了真正的自我自清的“我” 。先生有对联一副:“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誓为自清,死而无憾。问题:1解释下列词语。(1)雅趣: (2)仿徨:(3)惆怅:(4)义无反顾:2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朱自清先生的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4先生投身民族救亡运动之后,做了哪些令人敬仰的事情?5闻一多先生和朱自清先生都是学者,但他们在说和做的方面,都远远超出了学者的范围,请你从民主革命的方面思考两人的说和做体现了他们怎样的高尚品格。6联系本文内容谈谈运用叙议结合写法的好处。赏析点拨:这篇短文从朱自清先生的改名谈起,写了他由躲到书斋到后来投身民族救亡运动,至死拒绝领取美援面粉,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两文所写的闻一多和朱自清这两位学者,几乎有着相同的经历、走过了相似的人生道路。两文在写法上也有相同之处:都运用了叙议结合的写法,都表达了对所写人物的敬仰之情。不同的是立意不同,选材角度不一样,语言风格也迥然有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