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天津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总复习资料(下):6 文言文句式和翻译.pdf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455177 上传时间:2018-04-06 格式:PDF 页数:22 大小:1.2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总复习资料(下):6 文言文句式和翻译.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天津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总复习资料(下):6 文言文句式和翻译.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天津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总复习资料(下):6 文言文句式和翻译.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天津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总复习资料(下):6 文言文句式和翻译.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天津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总复习资料(下):6 文言文句式和翻译.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三语文 第二学期 新课预习 第六周 天津市立思辰网络教育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 / 11 第二学期 第六周课程内容 第二学期第六周 复习 文言文句式和翻译 2014-2015学年 高三语文 第二学期 新课预习 第六周 天津市立思辰网络教育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2 / 11 文言句式的类型: (一)、判断句 白话文用动词“是”联系判断句中两部分,而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而以主语谓语直接相续。文言文表判断的常见句式有: 1用助词“者”和“也”配合表示判断。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夫战,勇气也。粟者,民之所种。 2在主谓间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

2、兼加强语气。例如: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梁父即楚将项燕。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环滁皆山也。臣本布衣。“乃”“则”“即”有“就是”之意。 3动词“为”和判断词“是”表示判断。例如:此为何若人?问今是何世? 4“者”也”都不用,完全凭句意去判断。例如刘备,天下袅雄。 5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例如:视之,非字而画。 (二)、被动句 在动词作谓语的句子里,主语不是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施动者,而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文言被动句有以下几种: 1在动词谓语后边也用介词“于”,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例如:而君幸于赵王。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3、。 2介词“为”引出动作行为主动者或配合“所”字一起使用,例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在动词前边用“见”作为被动标志,例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又可以再在动词后边用介词“于”引出动作行为主动者,例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在动词前边用“受”,同时在动词后边用介词“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5在动词前边用介词“被”作为标志,例如: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或者配合介词“于”引出行为主动者,例如:燕以万乘之国被围于赵。 (三)宾语前置句 在古代汉语里,宾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在动词

4、(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宾语前置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在疑问句里,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安、何、谁等),一般提到动词或介词前。例如;沛公安在?富者曰:“子何持而往?”微斯人,吾谁与归?何以效之? 2在否定句里,作宾语的代词,也都提到动词的前边,例如:时人莫之许也。三岁贯女,莫我肯顾彼不我恩也。 高三语文 第二学期 新课预习 第六周 天津市立思辰网络教育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 / 11 3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是”等的帮助,把宾语从词的后面提到动词的前面。这“之”“是”便成了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其他义。例如:孔子云:“何陋之有?”唯利是图

5、。 4介词宾语的前置。例如;国胡以相恤?一言以蔽之。 (四)定语后置句 1“者”为标志。例: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2“之”为标志。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五)状语后置句 1“于”为标志的介宾短语。例: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季氏将伐颛臾) 2“以”为标志的介宾短语。例: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 (六)主谓倒装句 例;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虎丘记) (七)、省略句 文言文某些词或某些成分经常省略,比白话文多见。 1省主语。例如:(成名)喜而捕之,(虫)一鸣辄跃去,(虫)行且速。 2省谓语动词。例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宾语。省动词宾语

6、。例如: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省介词宾语。例如: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缶。 4省介词。例如: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5省量词。例如:蟹六(只)跪而二(只)螯。寒暑易节,始一(次)反焉。 文言句式考纲要点: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指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要有根据上下文的语境理解与辨别的能力,不要抽象记忆到底有哪些种特殊句式,以及它们的具体情况如何。 句式属于语法范畴,同现代汉语相比,文言文的语法构造并没有什么太大太多的不同。不过,它毕竟是两千多年前的语法规则,自然会与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差别。而根据“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这一总要求,我们又可以将这些“不同的句

7、式”限定在古今语法歧异的主要方面。大致说来, 文言句式命题要点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许多试卷中都有体现。有时直接设题考文言句式。如重庆卷曾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文言句式(下列各句中,与“唯巫言是用”句式相同的一项是)。有时渗透到理解和翻译等题里的间接考查文言句式。如天津卷第15 题要求“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年都涉及到文言句式。这就是以翻译的形式考查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考查中的常见误区 1不能依据语境真确判定省略的成分。如误将“得庆封,负之斧质”一句判定为省略主语“齐人”。 高三语文 第二学期 新课预习 第六周 天津市立思辰网络教育有限公司

8、版权所有 4 / 11 2不能将文言句式细致分类。如“唯巫言是用”“夫晋,何厌之有” “家以窭告”“言于大府诛之”四句虽然都是倒装句,但前两个句子是宾语前置句,后两个是介词结构后置句。有的考生因为不能细致区分,以致解题时作出错误的判断。 3翻译时不能正确地将古代汉语的句式转换为现代汉语的句式。如翻译“见忌于上”不能译为被动句。 文言翻译的知识要点 翻译文言文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直译,就是严格按照原文字句进行,翻译要尽量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表达方法和原文一致。中学生文言文练习、测试,翻译题一般都要求直译。直译主要用“对、换、留、删、补、调”等方法。 (一)“对”,就是对译法,严格按

9、照原文的词义、词序和句式,逐字逐句地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要尽可能地把原文的单音词,对应地翻译成以这个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二)“换”,就是替换法,用现代汉语相应的词句去替换原文的词句。运用替换法,可以是用现代汉语的词语去替换那些不宜用对译法翻译的文言词语。 (三)“留”,就是保留法保留原文某些不必翻译的词语,如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国号、年号等,可以保留不译。 (四)“删”,就是删除法,这就是翻译文言文在不影响原文意思的前提下,可以删除原文中的某些词语。例如: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有的结构助词,偏义复词中的陪衬。 (五)“补”,就是增补法,增补原文省略句中被省略,而现代汉语中又

10、不能省略的部分,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六)“调”,就是调整法,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调整文言倒装句的语序,如: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结构后置句、互文见义句等。 有些不好照字面直译的,或者表达不出原意的,或者是修辞义的(比喻、借代、委婉说法等),如:“下车”、“视事”、“乞骸骨”等,那就只能按照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找一个相应的说法来翻译,这就是意译。 文言翻译考查要点 1考纲理解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首先,注意以下几点: 在全文中理解句子。要整体把握全文,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情感倾向,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充分利用文言文中的排比句、

11、对偶句、并列结构来理解句意。 对复杂的不好理解的句子,最好做点句子成分分析,先抓主干,再看枝叶;或抓住关联词语,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调动已有的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帮助理解。 要掌握文言句子翻译的三条原则信,达,雅;掌握翻译的基本方法。 2命题要点 高三语文 第二学期 新课预习 第六周 天津市立思辰网络教育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5 / 11 采用主观题型是对文言文综合考查的一种有效手段,更是考查文言文真实阅读水平的最有效方法,因此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翻译题一直作为常考、必考内容。文言文翻译考查中,对于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进行全面的考查。 文言文翻译常犯以下错误: (一)、错译。

12、 主要表现在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运用方面。 1译错词义。混淆实词的古今意义和词类活用规律,忽视多义词的义项选择,不熟悉词的通假现象,缺乏古代文化常识,都会导致错译实词,例如有的同学把“沛公军霸上”(鸿门宴)这一句,译成“沛公刘邦的军队在霸上”,这里的“军”字已由名词活用为动词作“驻军”讲。 2混淆虚实。不了解或不熟悉常用虚词的用法,导致错译虚词。例如把“特与婴儿戏耳”,错译为“特地同小孩玩耳朵”。显然,译者把虚词“特”、“耳”译错了“特”是副词,在此作“不过”讲,不能译为“特地”;“耳”是语气词,表限止语气,可译为“而已”、“罢了”,不能误作实词,错译为“耳朵”;这里“特”、“耳”连用,构成固定

13、句式“特耳”,可译为“不过是罢了”。因此,“特与婴儿戏耳”,应译为“(我)不过是跟孩子开个玩笑罢了。” (二)、漏译 1省略成分不增补。省略句的省略成分,必须补出却没有补译出来。例如“触草木,尽死”(捕蛇者说),这两个分句的主语分别承前省略了。如果只补出“触草木”的主语“蛇”,而漏补“尽死”的主语“草木”,就会漏译成“蛇触及草木,全死了”。如果把原文的省略成分补全,那么译为“蛇触及草木,草木全枯死了”,这才对。 2该译词语被“遗忘”。原文中本该译出的词语,保留未译。例如有同学把“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这一句,译成“假如我不干这捕蛇的差事,那么早就病了”。这里就漏译了“病”字。如

14、果把这个“病”字译出,原文后一分句译成“那么早就困苦不堪了”,这样处理,译文就完整、准确了。 (三)、硬译 1照搬注释不变通。“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中的“牺牲”,因为其注释是“指猪、牛、羊等”,有的同学就把这一句译成“猪牛羊、珠玉、丝绸,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做到诚实可信”。 2倒装句式不调整。有同学把“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一句,译成“寻找一个人可以派他去回复秦国的”。忽视了原句定语后置的特点,未调整原句的语序就硬译。 (四)、赘译 翻译游离原文,任意发挥,译而无据。有同学把“秦人开关延敌”(过秦论),译成“秦国人大摆空城计,打开关门想引诱敌军进城”。这里

15、的所谓“大摆空城计”等,就游离原文太远了。翻译一定要紧贴原文。 高三语文 第二学期 新课预习 第六周 天津市立思辰网络教育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6 / 11 例一: 崔杼与庆封谋杀齐庄公。庄公死,更立景公,崔杼相之。 庆封又欲杀崔杼而代之相。于是椓崔杼之子,令之争后。崔杼之子相与私哄,崔杼往见庆封而告之。庆封谓崔杼曰:“且留,吾将兴甲以杀之。”因令卢满嫳兴甲以诛之。尽杀崔杼之妻子及支属,烧其室屋,报崔杼曰:“吾已诛之矣。”崔杼归,无归,因而自绞也。 庆封相景公,景公苦之。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诛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齐人以为让,又去鲁而如昊。王予之朱方。荆灵王闻之,率诸

16、侯以攻吴,围朱方,拔之。得庆封,负之斧质,以徇于诸侯军,因令其呼之曰:“毋或如齐庆封。弑其君而弱其孤,以亡其大夫。”乃杀之。 黄帝之贵而死,尧舜之贤而死,孟贲之勇而死,人固皆死。若庆封者,可谓重死矣。身为残,支属不可以见,行忮之故也。凡乱人之动也,其始相助,后必相恶。为义者则不然,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后世以为法程。 (取材于吕氏春秋慎行) 注释:朱方:地名。忮(zh):嫉妒、侵害。 8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成分,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齐人)得庆封,负之斧质 B齐人以为让(鲁) C(卢满嫳)尽杀崔杼之妻子及支属 D(庆封)身为戮,支属不可以见 解析答案:A.。本题考查的是文言

17、句式,着眼点还是落在了省略句省略成分的认定上。答这类题,一定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A 项是紧承“荆(楚)灵王闻之”一句的,承前省略的应该是“荆(楚)灵王”,因此,“得庆封”的是楚灵王而不是“齐人”。 例二: 朱晖字文季,南阳宛人也。晖早孤,年十三,王莽败,天下乱,与外氏家属从田闲奔入宛城。道遇群贼,白刃劫诸妇女,略夺衣物。昆弟宾客皆惶迫,伏地莫敢动。晖拔剑前曰:“财物皆可取耳,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贼见其小,壮其志,笑曰:“童子内刀。”遂舍之而去。初,光武与晖父岑俱学长安,有旧故。及即位,求问岑,时已卒,乃召晖拜为郎。晖寻以病去,卒业于太学。性矜严,进止必以礼,诸儒称其高。 永平初,显

18、宗舅新阳侯阴就慕晖贤,自往候之,晖避不见。复遣家丞致礼,晖遂闭门不受。就闻,叹曰:“志士也,勿夺其节。”后为郡吏,太守阮况尝欲市晖婢,晖不从。及况卒,晖乃厚赠送其家。人或讥焉,晖曰:“前阮府君有求于我,所以不敢闻命,诚恐污君令名。今而相送,明吾非有爱也。”骠骑将军东平王苍闻而辟之,甚礼敬焉。正月朔旦,苍当入贺。故事,少府给璧。是时阴就为府卿,贵骄,吏慠不奉法。苍坐朝堂,漏且高三语文 第二学期 新课预习 第六周 天津市立思辰网络教育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7 / 11 尽,而求璧不可得,顾谓掾属曰:“若之何?”晖望见少府主簿持璧,即往绐之曰:“我数闻璧而未尝见,试请观之。”主簿以授晖,晖顾召令史奉

19、之。主簿大惊,遽以白就。就曰:“朱掾义士,勿复求。”苍既罢,召晖谓曰:“属者掾自视孰与蔺相如?”帝闻壮之以晖为卫士令。再迁临淮太守。数年,坐法免。 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自去临淮,屏居野泽,布衣蔬食,不与邑里通,乡党讥其介。建初中,南阳大饥,米石千余,晖尽散其家资,以分宗里故旧之贫羸者,乡族皆归焉。后迁为尚书令,以老病乞身。 (选自后汉书朱晖传,有改动) 注:掾属:佐治的官吏。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性矜严,进止必以礼,诸儒称其高。 _ (2)主簿大惊,遽以白就。 _ (3)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 _ 解析(1)句是省略句,翻译“性矜

20、严”前面应补上主语“朱晖”:(朱晖)性格庄重严肃。(2)句也是省略句,省略了“以”的宾语“之”,翻译“遽以白就”应为:立即(这件事)把它报告给阴就。(3)句是被动句,“见忌于上”应译为:被上司嫉恨。 答案:(1)(朱晖)性格端庄严肃,举止行动一定依照礼仪,众位儒生都称赞他的高尚品德。(2)主簿非常吃惊,立即把(这件事)禀告阴就。(3)朱晖做官很刚直,被上司忌恨,所到之处,他都被人弹劾。 例三:把下列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大用则王,小用则亡。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尝行仁义矣,然终以亡其身、丧其国者,何哉?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故夫有可以得天下之道,而无取

21、天下之心,乃可与言王矣。 观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勾践欲赦之,彼范蠡者独以为不可,援桴进兵,卒刎其颈。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留侯谏曰:“此天亡也,急击勿失。”此二人者,以为区区之仁义,不足以易吾之大计也。 (1)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2)观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 (3)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要以直译为主,实词翻译要到位,虚词用法要准确,注意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总之是综合能力的考查。(1)句“王”,作高三语文 第二学期 新课预习 第六周 天津市立思辰网络教育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8 / 11 动词,称王。(

22、2)句“困于故苏之上”,是被动句;“于勾践”,介宾后置,要移到前面作状语。(3)句注意“之”的用法,取消主谓句的独立性,不翻译。 答案:(1)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2)吴王被困在姑苏城上,向勾践哀求饶他性命。(3)在项籍突破重围而向东败逃的时候,汉高帝也想收兵回国。 例四: 书褒城驿壁(唐)孙樵 褒城驿号天下第一。及得寓目,视其沼,则浅混而污;视其舟,则离败而胶;庭除甚芜,堂庑甚残,乌睹其所谓宏丽者? 讯于驿吏,则曰:“忠穆公曾牧梁州,以褒城控二节度治所,龙节虎旗,驰驿奔轺,以去以来,毂交缔劘,由是崇侈其驿,以示雄大。盖当时视他驿为壮。且一岁宾至者不下数百辈,苟夕得其庇,饥得其

23、饱,皆暮至朝去,宁有顾惜心耶?至如棹舟,则必折篙破舷碎鹢而后止;渔钓,则必枯泉汩泥尽鱼而后止;至有饲马于轩,宿隼于堂:几所以污败室庐,糜毁器用。官小者,其下虽气猛,可制;官大者,其下益暴横,难禁。由是日益破碎,不与曩类。某曹八九辈,虽以供馈之隙,一二力治之,其能补数十百人残暴乎?” 语未既,有老甿笑于旁,且曰:“举今州县皆驿也。吾闻开元中,天下富蕃,号为理平,踵千里者不裹粮;长子孙者不知兵。今者天下无金革之声,而户口日益破,疆场无侵削之虞,而垦田日益寡,生民日益困,财力日益竭,其故何哉?凡与天子共治天下者,刺史、县今而已,以其耳目接于民,而政令速于行也。今朝廷命官,既已轻任刺史、县令,而又促数

24、于更易。且刺史、县令,远者三岁一更,近者一二岁再更。故州县之政,苟有不利于民,可以出意革去其甚者,在刺史则曰:明日我即去,何用如此?在县令亦曰:明日我即去,何用如此?当愁醉醲,当饥饱鲜,囊帛椟金,笑与秩终。”呜呼!州县真驿耶?矧更代之隙,黠吏因缘恣为奸欺,以卖州县者乎!如此而欲望生民不困,财力不竭,户口不破,垦田不寡,难哉! 予既揖退老甿,条其言,书于褒城驿屋壁。 注劘(n 仍):磨擦。鹢(y):水鸟,古代在船头以彩色画鹢鸟之形,这里指船头。矧(shn):况且。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当时视他驿为壮。 _ (2)皆暮至朝去,宁有顾惜心耶? _ (3)远者三岁一

25、更,近者一二岁再更。 _ 解析文言文翻译关键在于字字落实,讲求以直译为主,尤其对所译文句涉及的重点实词和虚词力求准确,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信、达、雅”,“信”就是“准确”,“达”就是“通达、顺畅”,“雅”就是要“富有文采”。文言翻译的第二个特点是考查学生的文化积淀,能否将平时对知识的存储学以致用。第三个特点是关注上下语境,加以推测。第 1 句中的重点词是“视”与“壮”,“视”在句子中后面有“他驿”,很容易推高三语文 第二学期 新课预习 第六周 天津市立思辰网络教育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9 / 11 测应是“比较”的意思,而“壮”以语境来看,使用的应是本意“壮观或雄壮”。第 2 句中需注意的关键词

26、应是虚词“宁”与实词“顾”惜”。从语境来看,“宁”放在句首,后有问号,故表反语语气,应译为“难道”或“哪里”,“顾”在句中应译为“顾念”,“惜”应解释为“怜惜、爱惜”,因为语境是借对褒城驿荒芜残破、无人过问来说明社会现实吏治败坏和官制不善的。第 3 句中的关键词是“远者、近者、岁、更”四个词,其中“远”与“近”是从时间角度来说,“者”是助词,是“的”,故“远者”应译为“时间长的”,“近者”就译为“时间短的”,“岁”就是“年”,“更”要解释“更换”,根据语境,也容易推测。翻译时,前两句应补上主语。 答案:(1)(褒城驿)在当时比其它驿站更为壮观。(2)(宾客)都是晚上到达早上离开,难道会有爱惜之

27、心吗? (3)时间长的三年更换一次,时间短的一两年更换两次。 例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文学徐君家传 清魏禧 徐君讳谦尊,字玄初,吴县附学生。君天资英敏,读书观大略,慕古侠烈之士,好施与,矜然诺。里有争,必造门征曲直,君一言折之。家既落,君委曲以奉甘旨,故乡望公得与二三故旧歌啸山水间二十余年。一切徭役皆身经理之,不以科兄弟。君之伯性刚卞,君事之弥谨。季读书,君不以贫故竭力佽助。 明末赋役重,首事者往往破家,君条利弊上巡抚张公,公览而击节曰:“此真读书人。”于是广义田以资通区,置役田给诸甲,至今犹食其利焉。崇祯末,旱蝗相仍,民殣于道路,君岁减廪食以资乡里,又劝助有力之家,全活甚众。妻

28、兄弟有老而独者养之二十年,没葬而岁祀之。君友黄某父子死非所,遗二寡妇一女,君悉心护之,以其女字君从子,故黄氏终身不知有孤寡之苦。黄之姻某喜豪举,忽罹大祸,君营救之为破家。其教子以亲贤友善为第一务。鼎革初,州郡望人义士多辟地邓尉山、太湖中,君为谋舍馆资饮饩不倦,不复以利害嫌疑介意。而乙酉丙戌间,群盗大起。君以身保障一方,每闻盗则挺身出,纠里中壮士为守御。贼大恨,卒杀公。乡里人皆欷歔流涕曰:“斯人死,我辈无所侍矣。” 或曰:君古游侠之流也。魏禧曰:游侠士以好义乱国,君以好义庇民,此其不同也。 世之盛也,上洁己砺治以利其下,下尽职以供其上,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其衰也,大吏贪纵武威以督其下,小吏朘削

29、百姓,自奉以奉上,细民无所依倚。当是时,千家之乡,百室之聚,苟有巨室魁士,好义轻财利,能缓急一方者,则穷民饥寒有所资,大兵大寇有所恃,不肯失身遽为盗贼。又或畏威怀德,不敢为非,不忍负其人。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若徐君者,其庶几于是者与?嗟乎,是非独为徐氏言之也。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硎节) 高三语文 第二学期 新课预习 第六周 天津市立思辰网络教育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0 / 11 【注】附学生:明清科举生员名称之一。乡望公:对徐谦尊父亲的尊称。鼎革:指改朝换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不以科兄弟 科:分摊 B全

30、活甚众 全:全部 C以其女字君从子 字:许嫁 D纠里中壮士为守御 纠:聚集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 A君不以贫故竭力佽助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B民瑾于道路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C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D其庶几于是者与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徐谦尊侠义之风的一组是(3 分)( ) 君天资英敏,读书观大略 好施与,矜然诺 广义田以资通区 君岁减廪食以资乡里 君为谋舍馆资饮饩不倦 每闻盗则挺身出 A B C D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家境中落后,徐谦尊悉心奉养父亲,想方设法维持家庭生计,极尽孝悌之义。 B徐谦尊为人重义轻财,亲贤友善。明亡后,他资助州郡中有名望的忠义之士,不计个人利害。 C作者认为,徐谦尊在群盗大起之际,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一方百姓,最终被害,是值得敬佩的游侠士。 D文章选用多个典型事例,有叙有议,肯定了徐谦尊这类人在乱世中对国家的积极作用。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君条利弊上巡抚张公,公览而击节曰:“此真读书人。” (3 分) 译文:_ (2)乡里人皆欷歔流涕曰:“斯人死,我辈无所侍矣。” (2 分) 译文:_ (3)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3 分) 译文: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