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甘肃省天水市一中 2018-2019 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试题 文(满分:100 分 时间:90 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 )1. 当代哲学泰斗冯友兰认为“在中国哲学史各时期中,哲学家派别之众,其所探讨问题之多,范围之广,及其研究兴趣之浓厚,气象之蓬勃,皆以子学时代为第一” 。子学时代哲学繁盛的原因是 ( )A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 B 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C 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 D 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革2孔子在肯定管仲对国事贡献的同时,也批评他器用排场超过了人臣的限度。孟子认为“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是人臣的本分。由此可
2、见孔、孟二人 ( )A 宣扬民本思想 B 主张重构秩序C 追求仁政德治 D 肯定汤武革命3朱熹反复提到:“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 。王阳明则强调: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 ,同样可以成为圣人。从中可以得知 ( )A 儒学思想家提倡“经世致用” B 儒学呈现出世俗化特点C 伦理道德是儒学的主要内容 D 成圣是理学的终极目标4李贽的藏书是评述历史人物的著作。其中的世纪部分,讲述的是朝代更替以及帝王个人活动。他将陈胜、公孙述(东汉末年军阀)等列入书中,且每篇都标有名目以示褒贬。如西楚霸王项籍篇题为“英雄草创” ,王莽篇题为“篡弑资贼” 。
3、该书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 )A 反对思想束缚提倡独立思考 B 突破传统改革史书编撰体例C 破除传统等级观念反抗权威 D 以史为据实事求是评价历史5黄宗羲素有“中国伏尔泰”之称誉。他痛斥君主专制是天下最大的祸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进而主张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同时他又指出,“有明治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这反映了黄宗羲 ( )A 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B 接受西方主权在民思想C 主张恢复宰相制度 D 未跳出明君贤吏的窠臼6有学者称:“科举制取代察举制,是冷冰冰的科场角逐取代儒家贵族政治的过程,是极权国家权威对宗法权威、 法术势对温情主义占优势的结果。
4、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察举制是儒家性善论与宗法伦理的体现 B 科举考试的内容带有明显的法家色彩C 察举制是外儒内法思想下的制度体现 D 科举制忽略实用性学问和创新意识7古代官员未到退休年龄而提前请求辞去官职致仕归家的现象称为“乞休” 。下表是根据明实录统计的明代官员乞休情况。据此可推知当时 ( )年代 年数 乞休次数 年平均次数洪武 35 0 0正统 29 4 0.14成化 23 103 4.482隆庆 6 76 12.67万历 48 893 18.60A 君主专制制度已经登峰造极 B 修齐治平的责任意识日益淡化C 传统家国同构观念开始瓦解 D 士大夫自我实现途径趋于多元化8康德说
5、,如果现在有人问:“我们目前是不是生活在一个启蒙了的时代?”那么回答就是:“并不是,但确实是在一个启蒙的时代。 ”康德意在说明 ( )A 人的社会价值没有得到认可 B 启蒙运动一直会延续C 人的主体地位并未真正确立 D 理性是启蒙时代核心9黑格尔在谈到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的区别时指出,苏格拉底同样提出过“人是尺度”的命题,但做了进一步的规定,在他那里, “人是尺度,是就人是思维的、人给自己提供一个普遍的内容而言的” 。据此判断,苏格拉底 ( )A 沉迷于人的主观感受 B 强调人的理性与智慧C 确认了人的主体地位 D 怀疑普遍真理的存在10马丁路德说:“比起教皇与所有红衣主教来,我更惧怕自己的内心
6、;因为在我的心中。那个大教皇本人一直存在着。 ”据此可知,马丁路德 ( )A 强调宗教的自我约束 B 主张精神自由C 否定了教皇的权威 D 相信信仰得救11法国思想家雷蒙阿隆认为:“所谓历史,就是由活着的人为了活着的人而重建的死者的生活。 ”对此最好的理解是 ( )A 一切当下都是历史的延伸 B 研究历史应采取一种旁观的态度C “人”是历史研究始终如一的本质对象D 历史与现实本质上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12在敦煌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 “杀戒”等内容,蕴含着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壮之美” ;唐代壁画则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这种变化说明 ( )A 敦煌艺术来自艺术家创造
7、性劳动 B 北魏时期社会动荡不安C 艺术美是现实生活的艺术性再现 D 唐代国泰民安富足强盛13文人画是士大夫思想、才情、与德行的自然流露,文人画审美以悟道、体道、践道为终极理想。以下各项与文人画体现的“精神境界”相通的是 ( )A 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 B 天下兼相爱则治,相恶则乱C 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 D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1416 世纪至 17 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据材料可知 ( )时间 欧洲 时间 中国16 世纪 哥白尼太阳中心说 明中期 李时珍本草纲目17 世纪伽利略天文望远镜、哈维血液循环学说、波义耳近代化学、笛卡尔解析几何、牛顿力学体系明后期清徐光启农政全书徐霞客
8、徐霞客游记宋应星天工开物A 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 B 东西方社会发展趋势不同C “东学西渐”历程开启 D 宗教信仰影响科技的发展15清人李渔在评论元代杂剧时说:“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3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 ”由该评论可知 ( )A 满足统治阶级宴乐需要 B 适应市民阶层的诉求C 元代杂剧缺乏精品 D 社会环境相对宽松16古书多以绵长的卷轴形式呈现,到宋朝则多为单页,并“作蝴蝶装,直立架中如西书式,糊浆极坚牢” 。藏书者也随之显著增多,家藏万卷甚至十万卷者大有人在。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造纸术的改进 B 装订技术的提高C 印刷术
9、的革新 D 科举制的盛行17 “黑体(能全部吸收外来辐射能的物体)腔壁由无数能量不连续的带电谐振子组成,它们所带的能量是一个最小能量单元的整倍数,这些带电谐振子通过吸收和辐射电磁波,与腔内辐射场交换能量。 ”下列与这一理论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是实验科学,是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B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经典力学对微观世界认识的不足C 与“自然界无跳跃”的原则基本一致D 时空的性质跟物质本身的分布状态有关18达尔文在研究中发现。 “在浅色的桦树林里,浅色种类的蛾通常是深色种类的蛾的 6 倍;相反,在深色的松树林里,深色种类的蛾通常为浅色种类的蛾的 16 倍。 ”由此,他得出的结论是 ( )A
10、现存的生物具有共同的原始起源 B 物种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 生物是从低级到高级发展进化而来的 D 生物个体之间存在本种类内部的竞争191908 年,上海图画日报刊载了一则小故事:一位乡下私塾先生前往城里的新式学校任教,把电灯当作鬼火,吓得彻夜未眠;讲解新教材的课文时牵强附会地把孟德斯鸠当作曹操(字孟德) 。下列对材料不正确的是 ( )A 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 B 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传入中国C 启蒙思想在中国传播 D 西式教育取代了中国的私塾教育20何如璋成为中国首任驻日公使后不久,即著使东述略 ,其中写道:“欧西大势,有如战国;俄犹秦也;奥与德,燕赵也;法与意,其韩魏也;英则今之齐楚也;
11、若土耳其、波斯、丹、瑞、荷、比之伦,直宋、卫耳。比年来,会盟干戈,殆无虚日。 ”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国处于 ( )A 鸦片战争时期 B 洋务运动时期C 辛亥革命时期 D 五四运动时期21纵观近代前期先进人士的有关言论,少数人对“中体西用”这一文化原则整体上的正确性有过疑虑,但从未有人对其所含的民族性提出过怀疑。对“民族性”的解读,正确的是 ( )A 抬高中学地位,贬低西学价值 B 明确反帝爱国,倡导中学主导C 突出实用效率,批判祟洋虚无 D 提倡抵御侵略,维护中华文明22下表反映了明末清初中国出现的西方著作类别。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4A 大量的西方科技文化被介绍到中国 B 西方著作传播
12、的知识以人文科学为主C 清政府大力提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D 明清时期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日趋频繁23胡适在四十自述中说,我原来在学校里的名字是胡洪骧。有一天早晨,我请二哥代我想一个表字。二哥深受当时风气的影响,想了一个“适”字。我很高兴,就用“胡适”二字。胡适所说的“当时风气”应该是 ( )A 封建伦理道德遭到批判,三纲五常的束缚开始摆脱B 救亡图存成为时代强音, “物竞天择”思想被宣传C 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D 新文化运动兴起, “民主与科学”的呼声趋于强烈24孙中山在大总统宣言书中宣布了合五族共建民国的思路,但 1920 年在上海中国国民党本部会议的演说中说中国不止五族
13、,应该合各族成为一大民族。1921 年认为“不能笼统讲五族,应该讲汉族的民族主义,使其他各民族同化为汉族” 。1924 年又指出,中国应通过联合各宗族,而成为一个民族。这一变化 ( )A 表明孙中山仍然坚持大汉族主义的狭隘观念B 适应了中国民族独立与国家统一的时代要求C 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第一次合作实现D 明确了孙中山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立场25在中共二大上,毛泽东说:“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阶级利益,民主主义革命成功了,无产阶级只不过得到了一些自由和权利,还是不能完全解放。而且民主主义成功,幼稚的资产阶级便会迅速发展,与无产阶级处于对抗地位。因此无产阶级便必须对付资产阶级,实行与贫苦农
14、民联合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二步奋斗。如果无产阶级的组织能力和战斗力强固,这第二步奋斗是能跟着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即刻成功的” 。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 )A 毛泽东对于新三民主义持赞成的态度 B 提出无产阶级应掌握民主革命领导权C 民主主义革命后应开展社会主义革命 D 呼吁加快与国民党合作开展民主革命26.毛泽东曾说:“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也是错误的。因为半殖民地中国的革命,只有农民的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的发展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毛泽东意在强调 ( ) A 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作用 B 农民阶级
15、是中国革命主力军C 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作用要结合 D 应该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27.中国共产党分别于 1956、1969、1982、1992 年召开第八、九、十二、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下表是对这四次大会政治报告中出现的前 10 个高频词的次数统计。其中与党的十二大相对应的一组是 ( )高频词会议社会主义 阶级 革命 经济 建设 发展 人民 国家 中国 领导A 118 98 45 53 52 79 111 118 25 57B 128 35 62 123 124 92 117 77 52 62C 179 14 25 209 184 173 102 76 118 59D 84 335 288 27
16、 24 28 121 38 68 5628作为当今世界航天大国,中国从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先后突破了“六个难关”:即“上天关” “回收关” “一箭多星关” “地球同步关” “太阳同步关” “载人航天5关” 。下列对中国突破“六个难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上天关”的突破,指的是“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B “一箭多星关”的突破,发生在 20 世纪 80 年代C 突破“地球同步关” ,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已经迈入先进国家行列D 突破“载人航天关” ,是 2003 年“神舟 5 号”宇宙飞船成功发射29任教大冶师范的王路先生看到窗外翻飞戏水的小燕子,触景生情创作了著名儿歌小燕子歌词有:
17、“小燕子,告诉你,今年这里更美丽,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欢迎你,长期住在这里。 ”但小燕子在创作发表之初却迎来了非议。王路也由此历受磨难,被戴上右派的帽子下放到黄冈。据此可知小燕子创作于 20 世纪( ) A 40 年代 B 50 年代 C 60 年代 D 70 年代 30 “许多知识分子将它视为对启蒙运动的反弹,是一种对启蒙时代的反思。它强调直觉、想象力、和感觉,甚至到了被一些人批评为“非理性主义”的程度。 ”“它既不是随兴的取材、也不是强调完全的精确,而是位于两者的中间点,随着感觉而走。 ”下列作品与材料所述风格吻合的是 ( )A 悲惨世界 B 战争与和平 C 老人与海 D 母亲
18、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40 分。 )31课程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世纪后期,神学在西欧学校教育中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一些新设学校特别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的教育,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地位明显提高。据外国教育史材料二 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重要内容,在中国近代学制中,与经学相关的中小学课程设置经历了如下变化:癸卯学制1904 年颁布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只是必修课程中的两门,但份量仍很重。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 年颁布 取消读经讲经课壬戊学制1915 年开始酝酿,1922 年颁布 修身课改为公民课据中国近
19、代学制史料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思潮?这一思潮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8 分)(2)结合材料二,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 (12 分)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嬴秦以降,虽盛衰分合不常,然汉、唐、宋、明之外患,不过曰匈奴,曰突厥、曰回讫、吐番、曰契丹、蒙古,总之不离西北塞外诸部而已,降及今日,泰西诸国以器数之学,勃兴海外,履垓埏若户庭,御风霆如指臂,环大地九万里,罔不通使互市。虽以尧舜当之,终不能闭关独治。而今之去秦汉也,亦二千年。于是华夷隔绝之天下,一变为中外联属之天下。夫自群圣人经营数千年以至唐虞,自唐虞积二千年以至秦始皇,自始皇积二千年以至于今,故曰不过万
20、年也,而世变已若是矣。薛福成变法材料二 处此时代,苟用平民主义,致令国内纷乱,势必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何能自立图存?惟国家主义盛行,则上下一心,遐迩一体,国人皆互相团结,壮其合群之6魄力,发其爱国之精神,然后众志成城,急公仇而缓私仇,先国家而后家事,其国未有不盛,其种未有不倡者也。故欲致和平之幸福,为伟大之国民,必自尊重国家主义始。 论平民主义与国家之主义之兴废 , 东方杂志1907 年第 4 期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天下观”的变化并分析晚清思想意识变化的背景。 (10 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国家主义”思想。 (10 分)天水一中 2
21、017 级 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学段考试历史答案(文科)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答案 D B B A D A D C B A D C C B B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答案 C B B D B D A B B C C B C B A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40 分。 )31 (1)思潮:人文主义。 (2 分)背景:中世纪西欧教育长期被教会垄断;中世纪后期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
22、运动兴起。 (6分)(2)变迁:清政府学习西方进行改革,但仍坚持“中体西用” ,1904 年学制中儒学地位有所下降,但份量仍很重;1912 年,封建帝制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倡导民主共和,取消读经讲经课;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和新道德,五四运动反帝爱国,1922 年新学制改修身课为公民课。 (12 分)32 (1)变化:由华夷隔绝、天朝上国到国门开放、中外联系。 (4 分)背景: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 ;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 ;西方先进思想传入,西学东渐,先进中国人思想意识觉醒,探索救亡图存道路。 (6 分)(2)评析:“国家主义”思想针对国家遭受外来入侵,国民的国家意识的淡薄。适应了当时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能激发更多国人团结起来反抗帝国主义(增强民族凝聚力) ;但此时的清政府已经沦为帝国主义的傀儡,强调“国家主义” ,忽视了国家与政权的区别,体现了思想局限性(很容易像义和团运动那样遭受中外反动联合绞杀) 。(10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