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五年级古诗词(张媛) 2.doc

上传人:tkhy51908 文档编号:4525315 上传时间:2019-01-01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0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古诗词(张媛)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五年级古诗词(张媛)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五年级古诗词(张媛)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五年级古诗词(张媛) 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五年级古诗词(张媛) 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目录五年级上册(15 首)1.墨梅元王冕 12.石灰吟明于谦 23.过华清宫唐杜 牧 34.竹里馆唐 王维 45.登高唐杜甫 56.观书有感宋 朱熹67.四时田园杂兴宋 范成大 78.绝句南宋 僧志南 89.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 孟浩然910.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宋 陆游 1011.过故人庄唐 孟浩然 1112.别云间明 夏完淳 1213.忆扬州唐 徐凝 1314.定风波宋 苏轼 1515.醉花阴宋 李清照 16五年级下册(15 首)1.书湖阴先生壁宋 王安石 162.竹石清 郑燮 17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 陆游 184.石头城唐 刘禹锡195.金缕衣 唐 杜秋娘 206.扬子江宋 文天祥

2、 217.于易水送人一绝唐 骆宾王 228.题长安壁主人唐 张谓 239.丹阳送韦参军唐 严维 2410.早 梅唐 张谓 2511.行宫唐 元稹 2612.岁暮归南山唐 孟浩然 2713.田家行唐 王建 2814.蝶恋花宋 苏轼2915.声声慢宋 李清照30墨梅元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作者简介】王冕(1287 年1359 年) ,元朝的诗人,画家,书法家,因不愿向统治者妥协,厌恶当时社会上的腐败风气而过着隐居的生活。有煮石山农、饭牛翁、会稽外史、梅花屋主、九里先生、江南古客、江南野人、山阴野人、浮萍轩子、竹冠草人、梅叟、煮石道者、老村、梅翁等名称

3、。著有竹斋集 、 墨梅图题诗等。【注释】1. 墨梅:水墨画的梅花。2. 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3池头:池边。4淡墨痕:淡黑色的痕迹,指花的颜色。5乾坤:指天地【译文】我家画中洗砚池边的梅树,花开朵朵,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美好,只要留下充满乾坤的清香之气。【赏析】开头两句“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 “洗砚池” ,化 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说“我家”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

4、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妍,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 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这首诗题为“墨梅” ,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作者简介】于谦(1398 年 5 月 13 日1457 年 2 月 16 日) ,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明代名臣,民族英雄。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祖籍考城(今民权县) ,故里在今民权县程庄乡于庄村。于谦

5、的曾祖于九思在元朝时离家到杭州做官,遂把家迁至钱塘太平里,故史载于谦为浙江钱塘人。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注释】1吟:吟颂。2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开凿。3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4浑:全。5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译文】(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赏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此诗因反映了诗人廉洁正直的高尚情操而脍炙人口。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

6、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表达自己要和石灰一样,不怕艰难、不惜牺牲、坚守清白,决心在艰苦中磨练,坚守清白,准备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的不平凡抱负过华清宫唐杜 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作者简介】杜牧(公元 803约 852 年) ,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 ,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著有樊川文集 。【注释】1华清宫:故址在陕西临潼县骊山上,是唐玄宗、杨贵妃的游乐之地。2回望:回头远望。3绣成堆:形容骊山突兀而奇秀的景色。4千门:华清宫的宫

7、门。5次第:一个接一个地。6一骑(j):一人一马的合称。7红尘:指策马疾驰时飞扬起来的尘土。8妃子:指扬贵妃。【译文】从长安回望骊山,只见林木、花卉、建筑、宛如一堆锦绣,山顶上一道道宫门逐层地开着。驿马奔驰神速,看不清所载何物,惟有杨贵妃在山上远望,知道是最心爱的荔枝被运来,欣然而笑。【赏析】首句“长安回望”四字极为重要。长安是当时的京城,明皇应在京城日理万机,妃子自应留在京城,因而飞送荔枝者直奔长安,而皇帝、贵妃却在骊山行乐!这就出现了“长安回望绣成堆”的镜头。唐明皇时,骊山遍植花木如绵绣,故称绣岭。用“绣成堆”写“一骑”遥望中的骊山总貌,很传神。次句承 “绣成堆” 写骊山华清宫的建筑群。这

8、时候, “一骑”已近骊山,望见“山顶千门次第开” ;山上人也早已望见“红尘”飞扬, “一骑”将到,因而将“山顶千门”次第打开。紧接着,便出现了“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戏剧性场景。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作者简介】王维(701 年761 年,一说 699 年761 年) ,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开元九年(721 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 400 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 “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 ,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

9、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注释】1竹里馆:是诗人在辋川别墅的二十景之一,诗人把每个景物都写了诗。2幽篁:深密的竹林。篁,竹林,泛指竹子。3复:又。4长啸:撮口而呼为啸。啸声清越而舒长,所以叫长啸。相当于现在的吹口哨,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借此来抒发情怀。【译文】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会儿弹琴,一会儿吹口哨。密林深深,人们都不知道我在这儿,只有明亮的月光照在我身上。【赏析】这首诗语言自然平淡,意境非常优美。写景物,只用了六个字:“幽篁” 、“深林” 、 “明月” ,十分随意,没花什么气力去刻画、涂饰;写自己的活动,也只用了六个字:“独坐” 、 “弹琴” 、 “长啸” ,

10、 选材十分简洁,也没有生动、细致的描绘。表面上看来,用字造句平平无奇,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别有一番韵味和境界,给人一种清幽绝俗的感受:景是如此空明澄净,人是如此安闲自得。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作者简介】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 、 “杜老” 、 “杜陵” 、 “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巩义人,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 1400 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杜甫被世人尊为“

11、诗圣” ,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跟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注释】1猿啸哀:巫峡多猿,鸣声凄厉。当地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 渚:水中的小洲。飞回:回旋。3.落木:落叶。萧萧:秋风吹动树叶的声音。4万里“两句: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云:“ 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杜甫当时患有肺病、风湿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5.繁霜鬓:白发日多。6潦倒:衰颓、失意。这时杜甫因肺

12、病戒酒,故云“新停浊酒杯“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赏析】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诗人在夔州,逢重阳节,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景激起了身世飘零的感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明代胡应麟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但其实情景是融于一体的。观书有感宋朱熹半亩方塘一

13、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简介】朱熹(1130 年 9 月 15 日1200 年 4 月 23 日)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 ,出生于南剑州尤溪。19 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注释】1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

14、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2鉴:镜。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3渠:他,指方塘。4那(n)得:怎么会。那:通“哪” ,怎么的意思。5清如许:这样清澈。6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赏析】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

15、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 ,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蜒蛱蝶飞。【作者简介】范成大(1126-1193) ,字致能,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谥文穆。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

16、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注释】1肥:指果肉肥厚。2梅子:梅树的果实,夏季成熟,可以吃。3麦花:荞麦花。荞麦是一种粮食作物,春秋都可以播种,生长期很短。花为白色或淡红色,果实磨成粉供食用。4篱落:篱笆。用竹子或树枝编成的遮拦的东西。5蛱(ji)蝶:蝴蝶。6菜花:油菜花。7惟有:只有。8无:没有。【译文】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白天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赏析】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

17、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前两句写出梅黄杏肥,麦白菜稀,色彩鲜丽。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后两句写出昼长人稀,蜓飞蝶舞,以动衬静。绝句宋僧志南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作者简介】僧志南,南宋诗僧,志南是他的法号,生平不详。 宋人赵与虤娱书堂诗话卷上曾载:“僧志南能诗,朱文公尝跋其卷云:南诗清丽有余,格力闲暇,无蔬笋气。如云:“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18、” 。予深爱之。 ”【注释】1短篷:有篷小舟。2仗:拄着。3藜:指拐杖。【译文】在参天古树的浓阴下,系了小船,拄着藜仗,慢慢走过桥,向东而去。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像故意要粘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另人陶醉。 【赏析】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 ,是将藜杖人格化了,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安全感,使这位老和尚游兴大涨,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桥东和桥西,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 “东” ,有些时候便是“春”的同义词

19、,譬如春神称作东君,东风专指春风。诗人过桥东行,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无论西行、北行、南行,都没有这样的诗意。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作者简介】孟浩然() ,湖北襄阳(今湖北襄阳)人。是唐代一位不甘隐沦却以隐沦终老的诗人。开元二十八年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孟浩然背上生了毒疮,和他相聚甚欢。据说是因为“食鲜疾动” ,终于故乡南园,年五十二岁。有孟浩然集 。【注释】1张丞相:一说为张九龄,一说为张说。张九龄,唐玄宗为宰相。2湖水平:八月长江水涨,湖水漫溢,与岸齐平。3涵:包涵,包容。4虚:虚空,即天空。5太清

20、:道家称天为太清。6气蒸:水气蒸腾。7云梦泽:即古代云、梦二泽。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大都淤成了陆地。此指洞庭湖。8撼:撼动。此为拍击之意。9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10欲济:想渡过(洞庭湖) 。11楫:船桨。12端居:指隐居,因为上有圣明之君而不去报国,感觉有愧,故曰“耻” 。13羡鱼情:比喻自己有出仕的愿望。这意思是希望得到张九龄的援引。【译文】八月的洞庭湖水涨得平平满满,浩瀚的湖面与天浑然一体。蒸腾的水气笼罩着广阔的云梦二泽,湖中的波涛拍击着坚固的岳阳古城,我想出仕无人援引,犹如想渡湖却没有舟楫一样,在这圣明之世置闲真使我惭愧不已。坐在岸边望着垂钓之人,我心中不禁油然而生羡慕之情。【赏

21、析】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 ) ,张九龄被李林甫排挤,由右丞相贬为荆州长史。这首诗是张九龄在荆州任上诗人写给他的。 这首诗仅用四句话就概括出洞庭湖的浩渺气势,写出洞庭湖波涛汹涌的声势 ,抒怀里又要结合写景,含蓄不露,虽有所求,但不露求乞相。明明是求人引荐,却没有一句求荐的话,而是结合洞庭湖的描写,用“欲济无舟楫 ”来暗示,并说自己不出来做事对不起这个时代。对方原是宰相, “舟楫”这个典用得极为得体。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宋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作者简介】【注释】1僵卧:直挺挺躺着。这里形容自己穷居孤村,无所作为。僵:僵硬,僵直。2孤村:孤寂荒凉的

22、村庄。不自哀:不为自己而感到悲伤,不为自己哀伤。3尚:副词,还,仍然;表示事情的继续或残存状态。4思:想着,想到。为:介词,为,为了;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5戍轮台:在新疆一带防守。戍(sh) ,守卫。轮台,现在的新疆轮台县,汉代曾在这里驻兵屯守。这里泛指北方的边防据点。6夜阑:夜深。阑:残尽。7卧听:躺着听。8风吹雨:风雨交加,和题目中“风雨大作”相呼应;当时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风吹雨”也是时局写照,故人直到深夜尚难成眠。9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10冰河:冰封的河流,指北方地区的河流。【译文】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深夜里,

23、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赏析】这是年近七旬的陆游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支撑着衰老的身体,躺在冰凉的被子里,写下的一首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诗篇。诗的前两句直接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情思。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这两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后两句是前两句的深化,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写得形象感人。诗人因关心国事而形成戎马征战的梦幻,以梦的形式再现了“戍轮台”的志向, “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

24、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因此, “铁马冰河”的梦境,使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作者简介】孟浩然() ,湖北襄阳(今湖北襄阳)人。是唐代一位不甘隐沦却以隐沦终老的诗人。开元二十八年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孟浩然背上生了毒疮,和他相聚甚欢。据说是因为“食鲜疾动” ,终于故乡南园,年五十二岁。有孟浩然集 。【注释】过:拜访。具:准备。场圃:农家的小院。就:赴。这里指欣赏的意思。【译文】老友备好了黄米饭和烧鸡,邀我做客到他朴实的田家。村子外边是一圈绿树环抱,郊外是苍翠的小山

25、包平斜。推开窗户迎面是田地场圃,把酒对饮闲聊着耕作桑麻。等到九月重阳节的那一天,再一次来品尝菊花酒好啦!【赏析】这是一幅非常朴实的田园风景画。诚挚亲切的友情,典型农家生活场景,熔自然美、生活美、友情美于一炉,可以看出诗人的内心世界的和谐。 “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别云间明夏完淳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作者简介】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灵首(一作灵胥) ,乳名端哥,汉族,明松江府华亭县(现上海市松江)人,明末著名诗人,少年抗清英雄,民族英雄。夏允彝

26、子。七岁能诗文。十四岁从父及陈子龙参加抗清活动。鲁王监国授中书舍人。事败被捕下狱,赋绝命诗,遗母与妻,临刑神色不变。著有南冠草 、 续幸存录等。【注释】1 “云间(jin) ”,即今上海松江,是作者家乡。顺治四年(1647) ,他在这里被逮捕。在对故乡的依恋外,诗着重地写他抗清失败的悲愤与至死不变的决心。 2 “三年”句:作者自顺治二年(1645)起,参加抗清斗争,出入于太湖及其周围地区,至顺治四年(1647) ,共三年。3 “羁(j)旅客”:停留在路途上的人,这里指参加抗清斗争而飘泊外地的人。 4 “毅魄”二句:是说死后,仍将抗清。5 “灵旗” ,汉武帝为伐南越,祷告太一,作灵旗。这里指抗清

27、的旗帜。【译文】三年来我奔走四海,今天却又成为了俘虏。 我为了这河山流了多少泪,谁又说天地宽广四海为家? 我已经知道自己的长辞之日不远了,想要与故乡诀别却又难舍。待到我英魂归来的那一天,拭目以待抗清的义旗在空中飘扬。【赏析】这首诗作者被清廷逮捕后,在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华亭时所作。上海松江县,古称云间,即作者的家乡。作者在此诗中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 这首诗风格沉郁顿挫,手法老到圆熟,成语典故信手拈来,化入无痕,无一丝童稚气,不像出自十七岁少年之手,这是家学渊源训育和斗争实践磨练相结合的必然结果。全诗意脉流注贯通,语词率真豪壮,虽作

28、者无意求工,但他高度的爱国热忱构成其诗作的内在生命,造成了文品和人品的完美结合,赋就了人间第一等真诗。忆扬州唐徐凝萧娘脸薄难胜泪, 桃叶眉长易觉愁。天下三分明月夜, 二分无赖是扬州。【作者简介】徐凝,唐代著名诗人,约公元八一三年前后在世,字不详,睦州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宪宗元和中前后在世。与施肩吾同里,日共吟咏。尝于杭州开元寺题牡丹诗,为白居易所赏,元稹亦为奖掖,诗名遂振于元和间。至长安,不善干谒,仅游韩愈之门,竟不成名。将归,以诗辞韩愈,有“欲别朱门泪先尽,白头游子白身归”之句。遂归里,优悠诗酒以终。【注释】1萧娘:南朝以来,诗词中的男子所恋的女子常被称为萧娘,女子所恋的男子常被称为萧郎。

29、2桃叶:晋代王献之的爱妾。此处也代指青楼女子。3无赖:可爱、可喜意。陆游诗:“江水不胜绿,梅花无赖香。 ”【译文】扬州的少女们无忧无虑,笑脸迎人,娇美的脸上怎能藏住眼泪,她们可爱的眉梢上所挂的一点忧愁也容易被人察觉。天下明月的光华有三分吧,无赖的扬州啊,你竟然占去了两分。【赏析】说是忆“扬州” ,实际上是一首怀人的作品,用“无赖”之“明月” ,把扬州装点出无限风姿,与忆扬州的标题吻合无间,因而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向往扬州的美好。诗人并不着力描写这座“绿扬城郭”的宜人风物,而是以离恨千端的绵绵情怀,追忆当日的别情。不写自己的殷切怀念,而写远人的别时音容,以往日远人之情重,衬出今日自己情怀之不堪,是

30、深一层写法。这也许是作者有意的安排,无论如何,这种大胆的艺术构思所产生的效果,是不能不使人为之惊叹的。定风波宋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

31、注释】1.吟啸:吟诗、长啸。2.芒鞋:草鞋。3.烟雨:烟波风雨。4.料峭:开容风力寒冷、尖利。5.萧瑟:风雨穿林打叶声。【译文】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我披着一身蓑衣,只管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微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赏析】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 年) ,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已整整两年了。苏轼在黄州处境十分险恶,生活在也很困,但他仍旧很坦然乐观。从这首词里,我们能看到他旷达

32、的胸怀、开朗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观。上片“一蓑烟雨任平生”句,将词人一生的坎坷磨难,以及泰我在自若的生活态度,尽行囊括。下片“也无风雨也无晴”丰富了词的主旨,展示出词人处变不惊、不随物悲喜的超脱有人生观。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自然界中风雨阴晴变化莫测,不要管他,如果不在乎风风雨雨,也不必盼什么天晴了。这就是“了无风雨也无晴”的深刻含义。也是本词思想意义的深刻性之所在。本词构思新巧,以微显巨,从遇雨之吟啸升华为人生之超旷, “风雨”意象面为人生灾难与厄运的象征。全词见出词人对人生风雨表现出一种听任自然,不怕挫折,乐观旷达的旷达胸怀。从这首词里,我们能看到他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以及超脱的

33、人生观。上片“一蓑烟雨任平生”句,将词人一生的坎坷磨难,以及泰我在自若的生活态度,尽行囊括。下片“也无风雨也无晴”丰富了词的主旨,展示出词人处变不惊、不随物悲喜的超脱有人生观。醉花阴宋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 年 3 月 13 日1155 年 5 月 12 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

34、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注释】1.永昼:漫长的白天。2.瑞脑:一种香料,俗称冰片。3.金兽:兽形的铜香炉。 4.纱厨:纱帐。 5.东篱:泛指采菊之地,取自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 。 6.暗香:这里指菊花的幽香。古诗庭中有奇树:”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这里用其意。 7.消魂:形容极度忧愁、悲伤。 8.西风;秋风 9.黄花:菊花【译文】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龙脑的香料早已烧完了在炉金兽。美好的节日又到重阳,洁白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厨,昨日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 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

35、黄菊清香飘满双袖。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于被受西风,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赏析】此词在是词人与赵明诚婚后两年,受朝廷党争牵连,回山东原籍所作。它抒写了一位多才敏感的少妇在重阳佳节,对远方丈夫刻骨铭心、又委婉动人的相思之情。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 年 12 月 18 日1086 年 5 月 21 日) ,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党领袖。

36、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 临川集拾遗等。【注释】1书:书写,题诗。2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时的邻居。也是作者元丰年间(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3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4无苔:没有青苔。5成畦(q ):成垄成行。 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 6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7将:携带。 绿:指水色。8排闼(t):开门。 闼:小门。9送青来:送来绿色。【译文】茅草房庭院因经常打扫,所以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

37、条小河保护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大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赏析】这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护田”与“排闼”两个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融化无痕。诗人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作者简介】郑板桥(1693

38、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 ,世称“三绝” ,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 。【注释】1. 竹石是一首题画诗。2.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不松口一样。3. 磨:折磨。坚劲:坚定强劲。4. 尔:那。这句意思说:随那东南西北风猛刮,也吹不倒它。【译文】咬住了青山就绝不肯放松, 根须已经深扎在岩石之中。历经千万次磨炼更加坚韧, 任凭你东西南北来的狂风。【赏析】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次二句说任凭各

39、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作者 在赞美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隐寓了自己风骨的强劲。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 动摇的品格。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作者简介】【注释】 1将晓:天将要亮。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同题诗有二首,这是第二首。2三万里河:指黄河。 “三万里”形容它的长。3五千仞岳:指西岳华山。 “五千仞”形容它的高。古人以八尺为一仞。4王师:指宋王朝的军队。【译文】三万里的黄河呵向东注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呵上摩青天

40、。沦陷区的遗民眼泪都已哭干了,眼巴巴地盼望南宋军队一年又一年!【赏析】这是一首爱国主义诗篇,作于宋宗光绍熙三年(1192)的秋天,诗人当时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 。诗人热情地赞美了沦陷区的祖国大好河山,对沦陷区百姓的痛苦予以极大的同情,而对南宋统治者不收复失地表示无比的愤慨。这首诗爱憎分明,感情真挚、沉痛,尤其是前两句用夸张手法极力赞美祖国半壁河山的壮丽,正所谓“以乐景写哀,则哀感倍生” 。石头城唐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

41、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注释】1石头城:在今南京市西清凉山上,三国时孙吴就石壁筑城戍守,称石头城。后人也每以石头城指建业。2淮水:指秦淮河。3女墙:城上的墙垛。【译文】群山围绕着故都(金陵) ,四面群山还在,长江的潮水拍打着空城,带来丝丝寂寞的心情。 秦淮河上东边升起的那轮明月啊,依然是旧时的明月,漫漫长夜,冷冷的月光从高高低低的城垛照进城来。【赏析】刘禹锡任和州刺史时(824826)作金陵五题 ,以联章方式,歌咏五处古迹,总结历史教训。 石

42、头城是这组诗的第一首。以偶句发端,笔势浑厚。 “山围” 、 “潮打” ,仅四个字便标出石头城的位置,而地形之险见于言外。 “故国”意同“故都” ,与“空城”同指“石头城” 。用“故”用“空” ,使空间与时间结合,唤起苍茫怅惘的吊古意识。金缕衣 唐杜秋娘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作者简介】杜秋娘原是润州人,也就是现在的江苏镇江。虽出身微贱,却独禀天地之灵秀,出落得美慧无双,不仅占尽了江南少女的秀媚,而且能歌善舞,甚至还会写诗填词作曲,江南女子的秀丽与文采她身上尽数体现,作为歌妓曾风靡了江南一带。【注释】1金缕衣:缀有金线的衣服,比喻荣华富贵。2惜取:珍惜。

43、3堪:可以,能够。 4直须:尽管。直:直接,爽快。5莫待:不要等到。【译文】 我劝你不要顾惜华贵的金缕衣, 我劝你一定要珍惜青春少年时。 花开宜折的时候就要抓紧去折,不要等到花谢时只折了个空枝。【赏析】此题作者全唐诗为无名氏。这首诗含义比较单纯,反复咏叹强调爱惜时光,莫要错过青春年华。从字面看,是对青春和爱情的大胆歌唱,是热情奔放的坦诚流 然而字面背后,仍然是“爱惜时光”的主旨。因此,若作“行乐及时”的宗旨看似乎低了,作“珍惜时光”看,便摇曳多姿,耐人寻味。现代人皆以为 “劝君惜取少年时”为劝戒之意, 扬子江宋文天祥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作者简介】文

44、天祥,南宋吉水人,字宋瑞,号文山,进士出身,做过赣州知府。元兵南侵时,他发动和组织当地军民抗战,被任命为丞相。元兵迫近临安,他受命与元军议和,因为不屈被元军扣留,在解往镇江时半路脱逃,乘海船到温州转往福州。这时端宗已在福州即位。他被任命为右丞相,到江西去与元兵作战。兵败,退往潮州,不久又战败被汉奸元将张弘范所俘,解往燕京。住牢三年,元人屡次劝降,都被他坚决拒绝,因被杀害。临刑时态度从容,表现了高度的爱国英雄主义气概,死时年四十七岁。著作有文文山集和文山诗集 。【注释】北海:指扬子江口以北的海面。【译文】几天来在北海上随风漂流,终于从扬子江口掉转船头。我的心好比一片磁针石,不指向南方决不罢休【赏

45、析】文天祥在赣州知州任上,以家产充军资,起兵抗元,入卫临安,不久任右丞相,赴元军谈判被扣留,拘押北行。后脱险南归,率兵抗击元军。景炎元年(1276) ,他在从南通往福州拥立端宗以力图恢复的途中,作扬子江一诗述志。景炎三年(1278) ,他因兵败被俘,坚持了四年的狱中斗争,终以不屈被害 。诗的后两句说明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精神!于易水送人一绝唐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作者简介】骆宾王(约 619约 687 年)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人(今浙江义乌) 。唐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注释】 1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

46、,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为战国时燕国的南界。 2此地:指易水岸边。 燕丹:指燕太子丹。 3壮士: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冠:帽子。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头发上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了。 4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没:死,即“殁”字。 5水:指易水之水。【译文】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赏析】清人陈熙晋说:“临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沦,始以贡疏被愆,继因草檄亡命” (骆临海集笺注 ) 。这四句话大致概括了骆宾王悲剧的一生。骆宾王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

47、,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 于易水送人一绝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境。 题长安壁主人唐张谓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纵令然诺暂相许,终是悠悠行路心。【作者简介】张谓(?-777 年) 字正言,河内(今河南泌阳县)人,唐代。天宝二年登进士第,乾元中为尚书郎,大历年间潭州刺史,后官至礼部侍郎,三典贡举。其诗辞精意深,讲究格律,诗风清正,多饮宴送别之作。代表作有早梅 邵陵作 送裴侍御归上都等,其中以早梅为最著名, 唐诗三百首各选本多有辑录。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疑白梅作雪,写得很有新意,趣味盎然。诗一卷。【注释】1纵令:纵然,即使。2然诺:许诺。【译文】世俗中人相交相识必须要有黄金为媒,若是黄金不够多,交情便也不够深。即使可以得到他暂时的许诺,最终却还是悠然冷淡的路人之心。【赏析】这首诗人用精警的语言,揭露了中唐以后世风日下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级教育 > 小学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