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12初中生物探究课例.ppt

上传人:czsj190 文档编号:4523931 上传时间:2019-01-01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5.9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12初中生物探究课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12初中生物探究课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12初中生物探究课例.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12初中生物探究课例.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12初中生物探究课例.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新课程新理念,一. 新的课程理念,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三个课程理念 :,1. 面向全体学生,2. 提高生物学科素养,3. 倡导探究性学习,二. 新课程对教学功能的定位,教学只是一种形式 传授知识,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创造性的活动过程。,传统教育观念:,新课程理念:,1. 教学过程中的 “双主体”,教和学各自的中心人物, 学 生, 教 师, 长期以来“两个中心”的争论,(1) “ 教 ” 与 “ 学 ” 是相互作用的统一体, 不是两个孤立的活动,(2)教学过程是师生“ 沟通 ” 与 “ 合作 ” 的活动,2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1)什么是学习方式 ?,美国学者哈伯特 塞伦(Herbe

2、rt Thelen)1954年首次提出,学习方式, 学习者的主体性表现上:,(2)为什么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被排斥,(3)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标倡导的重要的学习方式:,传统学习方式 :被动接受式, 主动探索, 合作交流, 操作实践, 学习探究问题的主体性得以体现,现代学习方式 :主动发现式,三新课程对中学教师提出的新任务,1. 教育观念的更新,2. 教师角色的转变,* 将学生置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学习知识、获得能力、得到发展 ,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通过教学意图和策略影响学生;,* 给学生创造充分的发展空间。,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与合作者,四. 新课程

3、探究性学习的研究,(一)科学探究的基本理念,科学探究是指科学家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独立见解的多种途径和方法。,科学家的探究:,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的探究活动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并在其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二)探究性学习理论的形成, 德可劳利的“儿童兴趣中心” 杜威的“从做中学” “从经验中学” 皮亚杰的“获得学习模式”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 罗杰斯的经验学习 萨奇曼的探究训练 施瓦布的诱发探究 , 培根提出把科学主要是看作“探究程序或方法” 卢梭提出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三)科学探究的方法,科学探究的方

4、法,科学抽象,问题与假说,基本环节,主要方法,技能手段,结论,进一步探究,教师或教材提出问题,教师或教材引导提出问题,教师或教材创设问题环境,学生独立提出探究问题,(四)探究性学习对教师的依赖程度,(五) 科学探究的形式,科学家的探究,探究性学习活动,1. 发现式探究,发散思维,* 在学习情境中发现需要探究的问题,* 教师提供开放性的问题,弗莱明发现青霉素,为什么透亮的圈内没有细菌生长?,提供发现的情境,2. 推理性探究,* 直接或间接观察现象、资料(并不一定需要实验),* 质疑、思考、归纳、推理,得出结论,逻辑思维,导入:,探究性问题一 :,探究根部吸水和吸收矿质元素的关系,提供材料 1 :

5、,根对水分的吸收和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不是同一个过程,得出:,引导学生分析曲线,得出: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与有氧呼吸有关。,提供材料 2 :,研究水稻根细胞液中钾离子与氧气浓度的关系如下图:,提供材料 3 :,研究番茄矿质元素的吸收率与温度的关系如下图:,引导学生分析温度影响矿质元素吸收的曲线,得出:温度影响呼吸酶的活性,进而影响呼吸作用,提供材料 4 :,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具有选择性。,提供材料 5 :,动画演示和实验演示 :,根吸收矿质元素过程:,总结归纳:,根部吸水和吸收矿质元素的关系,案例 2,甲乙两地出产同一种甜瓜,甲地的甜瓜比乙地的含糖量高。经调查,在甜瓜生长季节,甲乙两地的光照条件和

6、栽培措施基本相同,而温度条件差别较大,详见下表及其转换成的直方图:,3. 探究实验,* 经历发现问题、形成假设、辨别变量的思考;,* 根据控制变量的原则设计实验、执行实验;,* 经历科学抽象、建立模型,验证、修定或推翻假说,创造性思维,* 在实验中经历观察现象、测量、数据整理转换等过程;,(1)假说,对于自然界或生物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依据一定的经验材料或科学原理,提出的一种推测或猜想的过程。, 假说的基本特征,* 假说与实验目的的统一性,每一个目的(课题)的确定,都是一个假说形成的过程,* 假说的客观性,以客观存在的现象为出发点,* 假说的推测性和预见性,带有猜测,但有一定依据和推理,* 假

7、说的多样性,需要实验的证明,案 例: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生物学七年级上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作出假设:,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作出假设的依据是:在花盆、石块等阴暗的地方常常看到鼠妇,而在明亮、干燥的地方看不到鼠妇。当把花盆、石块搬开后,鼠妇很快就爬走了。, 依据一定的生活经验, 提出假说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对大量实验材料的分析和整理,为假说提供客观事实的阶段, 提出基本观念,作为假说核心的基本事实和原理, 从基本观念推导出假说的具体内容,孟德尔的假说过程,依据感性材料做出理性思考的过程,(2)实验方案的确立,(实验过程的设

8、计), 实验材料的选择和实验手段的选择,例:探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选材:,手段:,(课程标准建议活动),北京师大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选材和手段的拓展,* 观察蚯蚓的生活环境,* “蚯蚓的家”应该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对影响蚯蚓生活的主要环境因素作出假设。,案例,生物课程标准主题之一 “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 的活动建议,探究不同食物的热价,材料:,花生种子、核桃种子,手段:,试管内的水定量,尽量减少热量散失, 变量及其控制,对实验反应的各环节和结果有影响的因素(因子)称为变量,【 变量的类型 】, 根据与研究对象的关系及对其影响,* 环境变量(温度、光照、

9、压力、空气成分、溶液浓度、PH ),* 时空变量,时间(生命周期、生物钟 ),空间(容量、地域、纬度、磁场、太空 ),* 仪器设备, 根据变量之间的关系, 根据实验的目的,调节变量(人为改变的因子),反应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干扰变量,【 实验中对变量的控制 】, 对照原则,调节变量的单一性,无关变量、干扰变量的排除, 随机化原则,消除或减少实验中系统误差的影响,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 重复性原则,扩大实验样本(避免样本来源不足),再次重复实验(将结果推广到同类事物),消除非处理因素造成的误差,案例:,一组对照:,多组对照:,光合作用,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条件对照:,甲状腺素饲喂蝌蚪,条件

10、对照,正常蝌蚪自身产生甲状腺素,(非严格的空白),4. 模拟实验探究,对于不能或难于进行实际实验的研究对象,设计出其 “替代物” ,并对替代物进行实验,以获取研究对象的信息和资料。这种实验探究叫模拟实验探究。,(1) 模拟实验的原理,相似性原理,实际存在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 “ 替代物 ”,抽象性,直观性,图象模型,案例:(人民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上册 ),小麦需水量与发育时期的关系,各时期每天需水量,模拟实验案例:,探究: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表面积 / 体积) 减小,(北师大出版社 七年级上册 ),1. 探究细胞体积与表面积的关系,建立实物模型,建立数学模型,体积增大,【反比关系】,2

11、. 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扩散的关系,酚酞与NaOH相遇 呈紫红色,模拟实验:,模型,大小不等的细胞,逻辑模型,限制细胞生长的原因 不能获得足够营养,细胞外营养物质,数学模型,细胞不能无限长大,(六)探究性学习的功能,* 学生通过探究的过程获得科学知识,* 学生通过探究的过程获得科学概念,* 学生通过探究的过程获得科学方法和能力,* 学生通过探究的过程形成科学的态度,1. 改变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2. 改变了师生间的互动关系,3. 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4. 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七)对探究性学习的思考,2. 提倡探究性教学不是否认过去教学中的一切,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策略,在过去的教材和教

12、学中都可以找到应用的实例。,3. 探究性学习不等同于科学研究, 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探究活动。,4. 探究并不是唯一的教学和学习方法,5. 探究性学习内容并不局限于生物学实 验,* 不是所有强调动手的活动都是探究, * 也不是所有的探究活动都需要亲自动手。,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活动,* 科学家留给后人的既有科学结论,也有科学方法;,* 学生的学习既有前人研究的结果,也有科学方法。,8. 教师在探究性学习或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组织者与引导, 与学生共同参与科学探究过程,* 将学生置于探究的主体,* 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情境,(八)探究学习的制约性, 适合小班授课制 适合以概念形成方式学习的知识 更注

13、重知识形成的过程 需要充足的学习时间 需要必要的实验设备和材料 要求较高的教师素质,案 例,案例2: 给蚯蚓建造一个温馨的家,课时:1课时目的:探究蚯蚓的生活环境需要哪些环境因素。材料量具:各种器皿等。方法步骤:(1) 教师提出一个任务,“给蚯蚓建造一个温馨的家”。(2) 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观察蚯蚓的生活环境(注意:不能破坏学校或社区的草坪和花坛等)。针对蚯蚓的生活环境提出问题。(3) 小组讨论和设计,“蚯蚓的家”应该具备哪些基本条件,对影响蚯蚓生活的主要环境因素作出假设。(4) 利用自带的各种器皿,例如,可乐瓶、食品瓶、花盆等。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用以验证小组的假设。(5) 采集“建设蚯蚓家”

14、的材料,例如,土壤、树叶等。“建造”一个蚯蚓的“家”。小组汇报和展示本小组的设计方案和建好的“家”。评选出最佳“蚯蚓之家”。 (6) 课后根据小组的实验设计,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蚯蚓的生活状况。探究活动结束后将蚯蚓放回大自然!讨论:蚯蚓的生活依赖一定的环境,蚯蚓对环境有哪些影响?,案例3: 探究酸雨对绿藻生活的影响,目 的:通过探究“酸雨”对绿藻生活的影响,认识酸雨的危害。材料器具:烧杯,池塘水,pH试纸,以硫酸为材料配制的不同pH的酸雨等。方法步骤:(1) 分小组讨论,如何利用教师提供的模拟“酸雨”设计探究酸雨对绿藻生活影响的实验,包括设计对照实验。(2) 将相对浓度一样的绿藻培养在不同的“

15、酸雨”中,观察一周内绿藻的生活状况,如绿藻细胞的颜色变化、相对浓度变化等。(3) 分析、比较实验结果,归纳实验数据和证据。讨论酸雨对绿藻生活有何影响。评析:本活动材料易得,操作容易,实验现象明显。,案例4:探究洗涤剂对池塘富营养化的影响,目 的:通过模拟的方法,探究洗涤剂对池塘富营养化的影响。背景知识:大量氮、磷等物质进入水体,造成水体中藻类等大量增殖,引起池塘生态平衡的破坏。洗衣粉中含有烷基苯磺酸钠和三聚磷酸盐等,其中三聚磷酸盐等进入水体后促成了水体的富营养化,造成环境污染。在实验室条件下,绿藻大量增殖,水体变成浓绿色,液面呈污浊样,可视为富营养化。材料器具:烧杯,洗涤剂,尿素,玻捧等。,(

16、1) 春、夏、秋季用烧杯从池塘中取水1000毫升,其中一定含有一定数量的藻类。(2) 在向阳窗口培养上述藻液12天,绿藻有下沉到烧杯底部的现象。(3) 倒去上清液,保留其中的绿藻。再加入自来水至900毫升,在向阳窗口继续培养。(4) 按上述步骤重复34次。(5) 用玻棒搅拌藻液,使绿藻分布均匀,并立即平均分配至A、B、C 3只烧杯中,每只烧杯中有藻液300毫升。(6) A烧杯加自来水至l 000毫升,作为对照用;B烧杯加自来水至1000毫升和尿素05克;C烧杯加自来水至1000毫升和尿素、洗衣粉各05克;3只烧杯都置于向阳窗口培养。(7) 培养期间经常用玻棒搅拌藻液,并适量加自来水以维持100

17、0毫升水量。(8) 3天后观察藻液变化情况,得出结论。,方 法 步 骤,案例5: 观察和探究蚂蚁的运动器官和步伐,目 的:探究和说出蚂蚁的运动器官和运动步伐。材料器材:各种器皿,蚂蚁,食糖等。方法步骤:(1) 4人一组,捕捉23只蚂蚁。讨论和假设蚂蚁的运动器官和步伐。(2) 将蚂蚁放入硬纸盒或其他器皿中,器皿一端放置一些食糖或其他食物。(3) 观察蚂蚁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器官,注意运动器官的形态结构特点。(4) 仔细观察蚂蚁的运动步伐(足的运动方式)。讨论:蚂蚁运动器官适应运动的形态结构有哪些? 蚂蚁完成运动的步伐有什么特点?评 析:本活动提出的探究和观察内容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而又“熟视无睹”的

18、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和积极假设。,【教学目标】举例说出果实或种子与传播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教学准备】让学生自己从家里带来成熟的果实(如豌豆、油菜、凤仙花、苍耳、槭、枫杨、蒲公英、莲蓬等),教师准备用于解剖的刀、剪等器具。 【活动指导】(1) 学生4人一组,交流自己比较熟悉的某些植物的果实或种子,提出有关植物果实或种子的结构适应传播的问题。(2) 小组讨论,针对其中2种果实或种子的结构,提出这些果实或种子的结构适应传播的假设。(3) 通过解剖、实验等方法,搜集植物的果实或种子的结构适应传播的证据或资料。(4) 全班举行“植物果实或种子传播的奥秘”交流会,尽量采用图文并茂方式,每组12人

19、汇报本组的探究结果。,案例6: 探究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案例7: 动物行为的分类游戏,【教学目标】识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 【教学准备】让学生从家里预先收集有关动物行为的图片。 【活动指导】(1) 学生810人一组,观察自己带来的动物行为的图片。确定各种图片上动物的行为类型。(2) 每组派代表将本组确定的20种动物行为的图片带到讲台上。各组的代表成为游戏主持人。(3) 在几位主持人的主持下,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抢答竞赛。评选优胜小组。(4) 讨论:动物后天性行为(学习行为)的意义。,案例8: 探究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上爬得快,【教学目标】 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说出影响蚯蚓运动

20、的因素。 【教学准备】 购买或上课前让兴趣小组的学生准备一定数量的蚯蚓,并为蚯蚓准备“温馨的家”;教师和学生共同准备白纸、纸板、木板、玻璃板等。 【背景知识】 蚯蚓生活在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境中,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体表湿润,近前端有一个担大的指环,身体表面有许多粗糙的刚毛,蚯蚓依靠肌肉和刚毛运动。 【活动指导】 (1) 学生4人一组,用手指在蚯蚓的身上来回抚摸,感知刚毛的存在。围绕“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上爬得快”的问题讨论并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2) 尝试探究:探究问题: 作出假设: 实验:分工合作,实验和搜集实验的证据。得出结论:各抒己见,分析证据,得出结论。 (3)

21、 小组间交流探究过程及结论。注意:活动结束后,把蚯蚓放回大自然! (4) 讨论:蚯蚓运动的快慢和哪些因素有关? 为什么活动结束后要把蚯蚓放回大自然?,案例9: 调查疫苗接种率,【教学目标】关注计划免疫。 【教学准备】让学生课前准备自己的预防接种卡(证)。 【背景知识】我国卫生部规定,对一岁以内的儿童接种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麻疹疫苗,称为四苗免疫。对一个地区的免疫接种的建卡率、单项疫苗接种率、四苗接种率的统计可以评价该地区的计划免疫工作。 建卡率 (具有免疫接种卡的人数全体人数) 100 单项疫苗接种率 (某种疫苗接种人数该种疫苗应接种的人数) 100 四苗接种率 (四种疫苗

22、都按规定接种的人数应接种四种疫苗的人数) 100 【活动指导】 (1) 学生6人一组,阅读和讨论自己带来的预防接种卡(证)上的信息。 (2) 按上述公式分别统计建卡率、单项疫苗接种率、四苗接种率。 (3) 全班交流调查情况。(4) 讨论:本地计划免疫的实施在哪些方面还需要进行改进?,案例10: 探讨生男生女的奥秘,【教学目标】说明生男生女的奥秘。 【教学难备】准备剪刀、彩色纸、信封等。 【活动指导】(1) 学生2人一组,制作观察器具。(2) 用红色纸代表女性,剪成圆形纸片10片。每片纸上书写英文字母“X”,代表卵细胞,放入一个写有“女”字的信封中。用蓝色纸代表男性,剪成矩形纸片20张,其中10

23、张纸片书写英文字母“X”,10张纸片上书写英文字母“Y”,分别代表两种精于。将两种纸片混合均匀后放入另一个写有“男”字的信封中。注意:使用剪刀时应注意安全。(3) 2人分别拿起一个信封,随机地从信封中各抽取出一张纸片。若分别是“X”和“X”,则为“生女”;若分别是“X”和“Y”,则为“生男”。一共抽取10次,分别统计“生男”和“生女”的比例。(4) 全班汇总数据,统计一共“生”了多少“男孩”,“生”了多少“女孩”。比较“生男”和“生女”的比例是不是基本相同?(5) 讨论:这一活动的原理和生男生女的奥秘有什么关系?,案例11: 探究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必要性,【教学目标】说明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必要

24、性,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准备各种垃圾和花盆等。 【活动指导】 (1) 学生6人一组说出平常家庭垃圾的种类。 (2) 尝试提出“垃圾有没有进行分类处理的必要性”等问题。 (3) 根据问题作出假设。 (4) 根据假设,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考虑:如何采用花盆等简易器具探究哪些废弃物可以被自然降解,哪些废弃物不能被自然降解?如何设置对照实验? (5) 进行实验并汇总实验结果。 (6)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7) 讨论:垃圾为什么要进行分类处理?你能为此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案例12: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提出问题:,蚂蚁是怎样发现食物的?(提示:蚂蚁的触角有触觉和嗅觉) 作出假设:

25、 蚂蚁是靠触角的嗅觉发现食物的。 作出假设的依据是因为糖或蜜是有气味的,而蚂蚁的触角有嗅觉和触觉作用。(当然,你也可以假设蚂蚁是用复眼看到食物的),制定计划:,提示:因为你作出的假设是蚂蚁靠触角的嗅觉发现食物,因此要验证你的假设,就应该设法干扰触角的作用。下面提供一个参考方案:,捉几只蚂蚁罩在纱罩下,纱罩下分别放一小堆糖和一小堆木屑或砂粒。 观察蚂蚁的行为。是否用触角区别糖和木屑或砂粒? 如果将蚂蚁的触角涂上凡士林,再观察蚂蚁是否还能区分出糖和木屑(或砂粒)。你的方案是:,实施计划:提示: 正常的蚂蚁找到糖需要的时间:触角被涂抹上凡士林的蚂蚁找到糖需要的时间: 现在实施你的计划吧! 得出结论:

26、,蚂蚁除了喜欢吃糖,还喜欢吃什么?根据你的经验还可以再进一步探究。,提出问题 每个人的手指都有指纹。专家经过研究,将指纹大致分为:,案例13:指纹观察,你观察过自己的指纹吗?十个指头上的指纹是否完全一样?你的指纹和别人的指纹是否一样? 作出假设如果没有研究过这个问题,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可能有不同的答案: 1、每个人十个指头上的指纹完全一样。人与人的指纹是一样的。 2、每个人十个指头上的指纹并不一样。人与人的指纹也不相同。 在没有弄清真相之前,对所提问题的猜测性回答就叫假设。你的假设是什么?,设计方案 材料用具:粉笔灰(或面粉),透明胶带、黑色纸片,手持放大镜。 方法步骤: 1、在玻璃板上撒一些

27、粉笔灰或面粉,将大拇指紧紧按在上面,然后拿开,并轻轻擦掉大拇指旁边多余的粉末。2、把粘满粉末的手指紧紧按在透明胶带有胶的一面上,取下指纹。3、把透明胶带粘在黑色的纸片,将指纹贴到黑纸上。4、用放大镜观察录下的指纹。5、用同样的方法,观察其他手指的指纹。并比较各手指的指纹是否一样。6、将自己的指纹与其他同学的指纹进行比较。,实施计划 按小组的方案进行探究,并记下探究的结果。 得出结论 结论要针对所作的假设,回答所提出的问题。在这个探究活动中,你的结论应回答每个人十指的指纹是不是完全相同,一个人的指纹和别人的指纹是不是一样。 根据小组的观察,你们的结论是什么?,案例14: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8、【提出问题】 科学探究是从具体的问题开始的。根据总的研究方向,你需要选择某一非生物因素进行研究。冬季,在自然环境下,你是看不到蛙或蟾蜍的,它们躲到哪里去了?于是你的问题就提出来了: 温度对蛙的生命活动有什么影响? 【提出假设】 你可能会猜想:低温会影响蛙的正常生活。你的猜想不是随意的,而是根据你的经验推测出来的。 【探究方案的制订】,材料用具: 蛙(或蟾蜍);大、小两个烧杯、温度计、网罩、细砂子、冰块若干 实验装置: 按右图装置,将砂子铺在小烧杯底部,将蛙放入小烧杯,盖上网罩(以防蛙跳出),插入温度计。 【实施方案】 1. 46人一组。 2. 向大烧杯投放冰块。 3. 记录小烧杯内温度下降的情况。 4. 观察:蛙在什么温度时开始向砂土里钻?什么温度时开始进入“睡眠”状态?,【交流与讨论】 每个小组记录的温度有差距吗? 怎样才能证明蛙是进入“睡眠”而不是死去? 继续完成你的实验:将冰块取出,继续观察并记录温度回升的情况。看看什么温度下蛙“苏醒”过来。,【作出结论】通过上述的实验,你是否可以得出结论:当温度降低到一定时,蛙即进入冬眠。,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初中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