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广东省2017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 第四部分第二节.ppt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523296 上传时间:2019-01-01 格式:PPT 页数:99 大小:61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2017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 第四部分第二节.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广东省2017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 第四部分第二节.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广东省2017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 第四部分第二节.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广东省2017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 第四部分第二节.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9页
广东省2017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 第四部分第二节.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四部分 现代文阅读,第二节 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纲解析,中考真题,【例1】(2016广东)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17分) 平 衡 陈国凡 拎着几条刚钓来的鱼儿,我一路哼着小调,兴冲冲地往家里赶。今天星期天,休息。老婆带孩子回了她乡下的娘家,我难得落个轻闲自在。我早计划好了,晚餐自己弄个鱼煲,再叫上几位朋友好好聚聚,美美地享受一顿。 咦,怪了,怎么钥匙不见了?我翻遍各个口袋,也找不到自家的钥匙。正窝火着,对门的小王探出头来:“回来了?找不到钥匙了吧,嘿嘿”,他怎么知道我丢了钥匙?正疑惑间,小王老婆手里拿着一串钥匙从房里走了出来,笑着对我说:“早上出门,见这串钥匙插在门上,我想可能是你走得匆忙

2、,忘啰,就先给你放着吧。现在该完璧归赵了!要是被陌生人拿去,麻烦可就大啦。”我连说谢谢,接过钥匙,进了屋。 我和小王一家虽然住对门有些年头了,可平时只是点头之交,彼此并不了解,我甚至连他们具体在哪个单位上班都不清楚。 他们该不会进过我家了吧,一想到这点,我就紧张起来了,急忙把整个屋子查了个遍,啥也没丢,东西摆放的位置也丝毫没动过,但我早已没了做鱼煲的念头。,老婆回来听我说了这事,人都蹦了起来,“这还得了!说不定我们的钥匙他们已经拿去配了。我们要不在家,他们就可以随便进出啊。你呀你,我一不在家,你就自个儿到外面快活!这下出事了吧!”老婆又数落起我来了。可我连跟她计较的心思都没了。谁叫自己这么粗心

3、呢。他们手里有了钥匙,那我家不就成他的家了吗?那咋办?我问老婆。“咋办?还用说吗?换把新锁呗。”老婆斩钉截铁说道。“锁又没坏,干吗要换啊?再说,就为这事换锁,不好吧,他们会怎么看我们?会伤了两家和气的。”我说。 “有什么不好的,难道等到把我们家的东西搬空才好啊?真是的。你要不想换,我来换。”老婆的破嗓门喊得很响。我真担心被人听到。这时,门响了。我开了门,是小王。,“有事吗?”我问。刚说完,我就只想掴自己两下,废话,没事,敲你家的门干吗?记忆中,小王没事来敲门,一次也没有过。小王显得有些尴尬,吞吞吐吐地说:“就是我我老婆,她她要我来跟你们说个事。”见我老婆也在,小王说:“嫂子也在啊,那最好了。”

4、 老婆只好说:“要不,你进来说话?”小王摆了摆手,“不了不了,就几句话,我说完就走。我老婆她要你们换把新锁。”小王憋足了劲儿,终于说出了一句囫囵话。 呵,倒是他们先来说了,真个没想到。我和老婆面面相觑。“我老婆说,换了好,省得你们怀疑我们什么的。”话音未落,小王已转身,疾步进了屋子,身后传来“嘭”的一声,是关门声。,(11)我和老婆对视了一下,不约而同地捂着嘴巴,笑了!可是晚上睡觉时,老婆又提出了一个问题:两家的锁都好好的,凭什么要我家白白花钱去换新锁啊? (12)第二天,我正在换锁,小王走出屋子,手里拿着一把新锁。我好生纳闷,隔墙有耳?问小王:“你家也要换锁?那锁不是好好的吗?” (13)“

5、你家这锁不也好好的吗?我老婆说了,我家也换,换了好,省得嫂子心里不平衡。” (14)我呆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老婆听了这话,心里更不平衡了,这话啥意思? (15)小王急中生智,“不瞒你说,我老婆也曾把钥匙插在门上大半天,回家后才发现。” (16)呵!两家四口齐声发出了和气平衡的笑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5年第11期,有删改),1. 根据选文内容,按要求填空。(4分)2. 简析第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_ 3. 下面两个句子写出了“我”老婆的“不平衡”,两次“不平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4分) (1)我老婆说了,我家也换,换了好,省得嫂子心里不平衡。 _ (2)老婆听了这话,心

6、里更不平衡了,这话啥意思? _,4. 有人认为,小说的标题平衡独具匠心;也有人认为小说以锁作标题耐人寻味。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5分) _ _,参考答案: 1. (1)窝火 (2)紧张(怀疑、不安) (3)惊讶(高兴、惊喜) (4)平衡 【解析】该题考查了作品中人物心理的变化。得分点:心理变化。明确要找的是文中表现心理的关键词。首先从文章中找直接描写心理的词,梳理其变化的轨迹。找不到,再根据相关的神态、语言、动作描写句子总结揣摩出来。 2. 内容上:交代邻里关系比较冷淡;结构上: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写换锁的情节作铺垫。 【解析】该题考查了中间文段的作用。中间文段的作用,在内容上一

7、定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回答。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或为后文的某一情节作铺垫。,3. (1)对小王一家的猜疑和不放心;对白白花钱换锁不甘心。 (2)心思被小王猜透点明而恼火;对小王直言的行为感到不快。 【解析】该题考查了对语句的理解。 4. 示例一:认同平衡为标题。揭示矛盾的根源,所有的矛盾都源于人物的心理失衡;以小见大,表面写反映邻里关系的生活琐事,实则揭示社会信任危机,深化主题。 示例二:认同锁为标题。“锁”是小说的线索,所有故事情节都围绕“锁”展开;含义深刻,“锁”阻隔了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与信任,含蓄地表现了主题。 【解析】该题考查了标题的含义和作用。,【例

8、2】(2015广东)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17分) 集中营的课堂 程 刚 纳粹德国攻占波兰,控制着华沙。沙宁是刚来的老师,正给孩子们上课,几个纳粹兵来到学校,大声地对她说:“沙宁,跟我们走一趟吧,你还要藏到什么时候?”说完,他们便涌上来,将沙宁摁到了车上。 孩子们都吓哭了,只有谢达快速跑回家,告诉爸爸赛夫,沙宁老师被抓走了。赛夫听到这个消息,不禁一惊,焦急地在屋里来回走着,第二天早上,谢达悄悄地来到集中营门口,他不知从哪里找到了一枚手雷,然后大叫着冲向纳粹看守,他很快被制服,投进了集中营。谢达很坚强,始终咬定手雷是捡来的,纳粹只好把他关起来。看守每天鞭打他,让他干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活,可他似

9、乎能承受一切,他只想知道,沙宁老师是否还在这里,是否还活着。 这天早上,谢达被惊醒,几个纳粹将一个全身血肉模糊的女人扔了进来,谢达一看,这不是沙宁老师吗?他突然一阵狂喜,和几位妇女一起把沙宁老师扶到板子上,沙宁伤得太重,一直在昏迷。纳粹没有从沙宁口中得到任何有价值的消息,还不想让她死,便给她医治。沙宁醒后,第一眼便看见了谢达。她有些激动,想问谢达怎么进来的。可她极度虚弱说不出话,聪明的谢达急忙小声地对沙宁说:“沙宁老师,我来上课。”沙宁一怔,沙宁成了集中营里的老师。纳粹严密监视着她的动向,希望能从沙宁的讲课中找到破绽。另外,这十几个孩子让他们伤透了脑筋。沙宁上课的时候,孩子们却很安静。为了让他

10、们安静些,纳粹还假装慈悲地给孩子们买了画笔。沙宁对谢达非常好,除了给他上课,有时还教他画画 这一天,几名想逃跑的战俘又被他们抓回来折磨而死,然后再被吊起来,暴露在阳光下一直以来,纳粹就是这样没有人性,凡是想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并吊在营门外。每每看到这种场景,谢达心中充满了仇恨。 这一天早上,天还没亮,谢达偷偷地走出房间,悄悄爬向纳粹士兵的油库,可就在他准备点燃火柴时,被纳粹哨兵发现,一颗罪恶的子弹穿透了他的胸膛,谢达当即倒下,然后被拖出门外吊起来示众。第二天中午,赛夫打通了关节,把谢达抱回家。他要给谢达穿上新衣服再埋葬,为此,他几度昏厥。,四天后,盟军报纸大幅报道了赛夫送出情报,纳粹在波兰的毒

11、气弹据点纷纷被摧毁的消息。如果再晚几天,这些毒气弹就会被运往前线,将会有成千上万盟军士兵中毒而亡。半个月后,沙宁被解救出来,她和赛夫都成了大英雄,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也被披露出来。 原来,沙宁掌握毒气弹据点的情报后,来到华沙想与赛夫接头,因泄密她被捕了。焦急的赛夫本想自己进集中营和沙宁接头,可他是地下组织的负责人,不能离开,便想出了让谢达攻击哨兵而进入集中营与沙宁接头的办法。沙宁的情报图一直记在脑海里,她便偷偷地教谢达画画,不久,谢达便能把地图完整地画出来。该怎样把情报送出呢?就在这时,谢达见到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吊在营门外,于是,他便想到了这个慷慨赴死的办法,悄悄地把地图画在了衣服里面他知道,爸

12、爸肯定会想办法把他抱回家,肯定会给他换套新衣服再埋葬,肯定会发现画在衣服里面的地图,谢达消逝在天堂里,但他用稚嫩的肩膀扛出的惊天壮举却深深地感染了我们,那个集中营的课堂里,上的是这世界上最感人的一课。 (选自情感读本道德篇,有删改) 1. 根据小说的情节,以谢达为陈述对象,完成下列表格。2. 文章多处运用了伏笔的手法,请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_ _,3.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赛夫听到这个消息,不禁一惊,焦急地在屋里来回走着 _ (2)聪明的谢达急忙小声地对沙宁说:“沙宁老师,我来上课。”沙宁一怔 _ 4. 集中营的课堂有什么深刻含义?文章以此为标题有

13、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_,参考答案: 1. (1)手握一枚手雷,大叫着冲向敌人而被捕 (2)准备用火柴点燃油库而被纳粹射杀 2. 示例一:“凡是想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并吊在营门外”为“谢达当即倒下,然后被拖出门外吊起来示众”埋下伏笔。作用:交代了谢达找到了巧妙传递情报的办法,使故事情节合情合理;表现了谢达慷慨赴死的献身精神。 示例二:“除了给他上课,有时还教他画画”为“谢达便能把地图完整地画出来”或“悄悄地把地图画在了衣服里面”埋下伏笔。作用:交代谢达能把地图完整地画出来的原委,表现了沙宁和谢达的机智、聪明。,3. (1)描写了赛夫得知沙宁被捕后震惊的神态,表现赛夫为地下组织遭破坏后如何完

14、成任务的担忧。 (2)描写了沙宁在集中营看见谢达后出乎意料、发愣的神情;同时表明沙宁对谢达来集中营意图的疑惑不解(或沙宁老师对谢达说“我来上课”的心领神会)。 4. 含义:一是沙宁老师在集中营给孩子们上课;二是以谢达为代表的波兰人民在集中营上演的为反抗纳粹而慷慨赴死的感人的一课。作用:故事围绕“集中营的课堂”展开,是文章的线索。表明地点的特殊性:集中营是关押囚犯的地方,课堂是传播知识的场所,以谢达、沙宁为代表的波兰人民将集中营变成了反纳粹的课堂,两者构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热爱祖国、反抗侵略的主题。,【例3】(2014广东)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怯 懦 安 宁 那一年她到北京读书,父亲跟随她

15、一起北上打工。 她从没有去看望过父亲,也无法找到他工作的地方。她只从父亲口中,知道他在一个新开发的工地上,做风餐露宿的民工,每个月领了钱,便会定时打到她卡上。她也曾想过去找他,像别的同学那样,领着他到学校四处转转,哪怕,只是在食堂里吃一顿简单的饭。但北京那么大,去任何一个地方,似乎都需要在公交地铁上辗转换乘,她想,或许他们彼此,在北京很难会有见面的机会。,她知道自己心里其实并不希望父亲能来看她。她羡慕常能收到父母包裹或是电话的舍友,看她们故意大惊小叫地在她面前将漂亮的衣服、好吃的特产,孔雀开屏一样地展示给她;或者听她们在电话里,温柔地朝父母撒娇,声音如一朵花儿,看似羞涩无比,却是拿最耀眼的色彩

16、,刺伤了她的眼睛。她们与父母家人远隔千里,却如同近在咫尺;而她与父亲,明明都同在北京,却似远隔天涯。常有舍友在挂掉电话后,装作漫不经心地问她,你的父母何时会来看你?她总是模棱两可地回答说,他们忙呢。,这也是父亲曾给过她的理由。他来到北京,只主动给她打过一次电话,听得出是在嘈杂的工地上,借了别人的手机,只匆匆地说,很忙,记得照顾好自己,我会每月给你寄钱。她还没有来得及问问父亲的情况,便听见那边有人喊:“55秒了,快挂!”之后电话那端,便只剩“嘟嘟”的声音。她记得“话吧”的老板,怪异地看了她一眼。那视线里鲜明的不屑,如一把尖锐的刀子,瞬间插入她的身体。 她一直以为,在北京各个工地间辗转的父亲,除非

17、回家,与她再不会有相见的机会。但她没有想到,却以那样难堪的方式,看到父亲。,那是学校社团组织的一次电影展,她的舍友临时有事,让她在门口帮忙发放“意见反馈表”,并照顾嘉宾。就在所有的票都发完,嘉宾也一一列席,她打算回自己座位上时,门口突然传来一阵争吵声。她随着看热闹的人走过去,见门卫正把一个明显是民工的男人死劲往外推,男人硬是不动。周围一群同样衣着斑驳的民工一哄而上,与门卫理论,一片混乱中,她渐渐弄清了事情的原委。原来这群在学校建筑工地的民工,听说晚上礼堂里有免费电影,便纷纷涌了过来;被推出的那个民工,假说找女儿,试图混进去。门卫识破他们的伎俩,几番争执,便有了她看到的那一幕。,礼堂里的灯渐次熄

18、灭下去,她转身要走,背后突然传来熟悉的声音:我就是要找我女儿,她叫陈叶,学外语的。她一下子怔住了。那一刻,她似乎被一根针给定住了,想要挪动脚步,却发觉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而且,愈是挣扎着想要逃脱,心底的疼痛,就来得愈是剧烈。最终,她没有回头,迅速走开。当所有的灯熄灭,电影在黑暗中开始时,泪水,终于哗哗地流下来。 真没有想到,父亲原来离她如此近,近到不过是几百米,便可以从那片喧嚣的工地,走到她的宿舍;近到她每天从五楼的教室里,透过窗户,便能够看到不远处的脚手架上,蚂蚁一样忙碌的民工;近到她每天打饭,若是绕一段路,就会看到工地上,在初春的风沙里,坐在钢筋水泥上,埋头吃饭的那群劳作者。,可是,父亲

19、却从来没有来找过她,直到那天晚上,他喝了点酒,又被保安欺负,在一群民工的怂恿下,终于在礼堂门口喊出了她的名字。 她与父亲,都是没有勇气的人 (选自2013中国年度小小说,有删改) 1. 根据小说的情节,以陈叶为陈述对象,完成下面的表格。,2. 第段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举一例,作简要分析。 _ 3.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指出其表达效果。 (1)那视线里鲜明的不屑,如一把尖锐的刀子,瞬间插入她的身体。 _ (2)她似乎被一根针给定住了,想要挪动脚步,却发觉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 _ 4. 小说的结局耐人寻味,请说说其妙处。 _,参考答案: 1. (1)陈叶第一次接到父亲在北京打来

20、的电话(陈叶与同在北京的父亲只通过一次电话) 关注点:陈叶与父亲通电话,第一次(或“唯一一次”)通话。 (2)陈叶看见父亲不敢相认 关注点:陈叶看见父亲(或“父亲就在眼前”),陈叶没与父亲相认。 【解析】本题要求对情节进行分析归纳,并要求“以陈叶为陈述对象”。,2. 示例一:舍友与家人远隔千里如同近在咫尺和陈叶与父亲同在北京却似远隔天涯,形成对比,表现了陈叶的失落、无奈、羡慕等复杂的情感。 示例二:收到包裹或电话的舍友与从未收过的陈叶形成对比,表现陈叶的羡慕之情。 示例三:陈叶羡慕舍友得到父母关爱,却不希望父亲来看她,形成对比,这种矛盾的心理表现了她的虚荣。 示例四:舍友的父母经常寄来包裹和打

21、来电话,与陈叶父亲从没来看女儿形成对比,表现了陈父的怯懦。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文章写作手法特色的分析。,3. (1)这里有分明、明显之意,既形象地表现出“话吧”老板对陈叶的歧视(或“老板的势利”),也表现了陈叶的敏感。 (2)这里有固定不动之意,形象地写出父亲的出现使陈叶极度震惊(或“尴尬”“不知所措”),表现了陈叶想认又不敢认父亲的矛盾心理(或“认还是不认父亲的犹豫”)。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体会词语的妙处或表达效果。要注意选好角度进行分析。 4. 小说的结局是陈叶父女最终没有相认。妙处:凸显人物的性格,表现了父女的怯懦(或“缺乏勇气”)。女儿怯懦是因为自卑与虚荣,父亲怯懦是因为

22、自身的卑微和对女儿深沉的爱。深化主题(或“点题”),反映了世俗的尊卑观对人的影响根深蒂固。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小说结局的分析,其实质是分析文段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作用。,考题探究 从近三年的广东中考考题来看,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从考查的能力来看,主要考查以下几种能力:对主要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对写法的分析,对语言的品析能力、想象能力,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和感悟能力,对文章的感情的把握能力。 2. 广东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方式大致如下: (1)关于字词句的考查:指出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赏析文中画线句子;从结构和内容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句

23、中的某些词语的含义及妙用;等等。 (2)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3)赏析文中的表现手法。 (4)分析开头、中间或结尾段落的作用或妙处。 (5)整体感知,筛选重要信息,把握文章主题、脉络: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或线索;分析文中人物的情感或态度的变化;概括段落或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文章的主题。 (6)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 (7)开放拓展题:根据文章内容写一段心理描写的话;结合自身经历,谈感受、感悟、理解、启示等。 3. 从近几年的考题来看,备考时应高度重视高频考点,重复考查的可能性极大。,备考策略,一、知识储备 记叙文,是以叙述表达方式为主,描写、抒情、说明和议论表达方式为辅,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

24、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一)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二)记叙文的线索:线索是贯穿整个情节发展的脉络。它把作品中的各个事件连成一体,表现形式可以是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展或某一贯穿始终的事物。一部叙事作品通常都有一条或一条以上的线索(暗线和明线),但起主导作用的只有一条。,文章的线索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以人物的行踪为线索。 以具体的事物为线索。 以事件发展顺序为线索。 以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为线索。 以作者或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三)记叙文的顺序 【顺叙】 1. 概念: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 2. 作用:使叙事有头有尾,结构

25、清晰,条理清楚,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倒叙】 1. 概念: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者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面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2. 作用: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插叙】 1. 概念: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插叙一般出现在文章中段,且结构鲜明。 2. 作用:交代(解释)原因/重要性/经历等。衬托事物(人物)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文章主题更加突出。使文章脉络更加清楚,结构更加完整。推动情节发展。,【补叙

26、】 1. 概念:也叫追叙,是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面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 2. 作用:补充解释,使内容完整,事情清晰。 【插叙与补叙的区别】 从内容上看,插叙可以叙述属于故事本身的某个片段,也可以叙述与故事相关的另一件事,它本身有相对完整的情节,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不能叙述另一件事,只能补充叙述故事中的某一景象或细节,通常没有完整的情节,补入的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从位置上看,插叙往往在行文当中出现,不能在文章的末尾;补叙则既可以出现在行文中,也可以出现在段落或文章的末尾。,(

27、四)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 第一人称:通过“我”把故事传达给读者。第一人称能给人亲切、真实的感受,便于直抒胸臆。 第二人称:常用于书信形式的记叙文,直面交流,写作对象是“你”。第二人称一般都兼有拟人的意味,因此能使语言生动;而在表情达意方面,运用第二人称往往便于直抒胸臆,或直接对话,便于交流感情,给人以亲切感,但受环境限制大,要有明确的倾诉对象。 第三人称:叙述他人的故事,人称为“他”。第三人称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便于客观描述。,(五)修辞手法 【比喻】 1. 概念:表示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手法。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

28、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用来比喻的事物或情景)、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2. 作用(答题模式):用(事物)比喻(事物),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感。,【拟人】 1. 概念:把物当作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语言、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将物人格化。 2. 作用(答题模式):把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情状(描绘出一幅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现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夸张】 1. 概念: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手法。 2. 作用(答题模式):夸大(或缩小)

29、了(事物)的大小(长度、速度、性能等),突出了(事物)的特点。,【排比】 1. 概念: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2. 作用(答题模式):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烈,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人物)的感情,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对偶】 1. 概念: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基本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2. 作用(答题模式):使文章节奏鲜明,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引用】 1. 概念:引用诗歌、名言警句、典故、传说等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分为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 2. 作用(答题模式):引用诗句,其作用

30、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设问】 1. 概念: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2. 作用(答题模式):出现在开头,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出现在文中或结尾,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反问】 1. 概念: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 2. 作用(答题模式):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态度(观点、情感)。,(六)表达方式 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

31、定的语言方法、手段,是表达方式。就文章的写作方法而言,主要有以下5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常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和抒情。 根据描写内容、描写角度和宏观微观三个方面,描写可以作以下分类: (1)根据描写内容分为: 人物描写(包括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2)根据描写角度分为:直接描写(正面描写);间接描写(侧面描写)。 (3)根据描写的粗细分为:白描。细节描写。“白描”,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也叫“简笔”;“细描”,是指对描写对象进行浓墨重彩的

32、描绘渲染,以突出事物的特点,也叫“工笔”。 描写景物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七)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对比、铺垫、象征、伏笔、衬托、照应、悬念、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联想、想象等。 (1)借景抒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抒发感情。 (2)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3)悬念:就是文章中令人好奇而又不能马上知道底细的情景。可以是一个场面、一段情节、一个事物、人物某一时刻

33、的神态描写等。能抓住读者的心,引人入胜。,(4)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可以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的发展。 【例】鲁迅在孔乙己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指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5)伏笔: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 【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进了山神庙,“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这个细节描写为下文“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着了”埋下伏笔,陆虞候等人只好站在庙

34、外边看火边说话,林冲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6)照应:为了使文章内容衔接紧凑,结构严谨,一篇文章中,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有所铺垫。大体上可分为题文照应、首尾照应、文中前后照应三种。 (7)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次要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多与对比连用。,分类:正衬与反衬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自己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

35、“坏的”衬托“好的”。 (8)象征:用具体物象表现某些抽象意义,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即“寓理于物”。 (9)托物言志:通过对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10)欲扬先抑:“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想褒扬,先贬低、压抑,从贬抑处落笔。能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的效果,给读者恍然大悟的感觉,印象深刻。,注意铺垫与伏笔的区别: 有些同学对铺垫与伏笔容易混淆,下面从形式、运用和作用三方面对铺垫和伏笔进行比较,以便考生理解掌握。 第一,从形式来看,用作伏笔的,言语不多,有隐含性,不注意看不出来。所以,伏笔一般是“细节”,同时,有伏笔必有照应。如果你在开头提到了

36、枪,那么在后面的段落就要提到开枪,不伏不应是败笔,只伏不应同样也是败笔;用作铺垫的,语句较多,可以铺陈,如情节高潮的前奏,如一些表现人物的景物环境描写,它没有隐含性,一看就知道是为了下文的铺垫。铺垫的原则是引而不发、自然合理。,第二,从运用来看,伏笔与下文照应的“点”有一段距离,甚至是文首与文尾;而铺垫一般是紧接着,如前面写环境景物,接着就写人物。 第三,从作用来看,伏笔主要是谋篇布局即结构上的技巧,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铺垫是写作方法上的技巧,主要是对内容起作用,比如推动情节,突出人物等。 当然,有的时候“伏笔”和“铺垫”兼而用之,是很难严格地区分开的,“伏笔”即是“铺垫”,“铺垫”也是

37、“伏笔”。,答题格式:一般采用这样的句式来回答:“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直到把出现的论证方法都分析完,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 【例1】(2016广东)A. 作者开门见山,提出“悲欢零”的观点,然后从不同的角度来说理,结尾重申观点,呼应开头。文章思路清晰,论证严密。 解析:“开门见山”“提出”“然后”“结尾”“呼应开头”这些词句表明了论证思路。,下面介绍一下几种表现手法的作用: 【对比】把和进行对比,突出人物(事物)的特点。 【象征】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 【伏笔】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令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故事情

38、节)更加严密。 【悬念】抓住读者的心,引人入胜。 【铺垫】为主要人物的出场或主要事件的发生创造条件。可以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的发展。 【衬托】用事物作陪衬,突出事物的特点。 【欲扬先抑】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鲜明对比,使读者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印象深刻。,二、答题基本原则 答题前,首先要读懂文本,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的情感。其次,要基本读透文本,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明白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了解人物形象。答题时,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 读懂题目的要求,明确答题的角度。许多考题都是针对文段设置的,题干本身往往就提示了阅读区间、解题思路过程。清楚这些后,再判断考点和答题模式,然后再答题。

39、所以一定注意审清题目要求,不能文不对题,答非所问。,2. 善于找文章中关键的词句。读懂文章大意后,要善于找出文中的抒情句和议论句,或典型的美句,这些句子往往包含作者的情感态度。分析这些句子有助于遵循文本原意,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揭示文章的写作目的。找这些词句时,尤其要注意文章的标题、首段、尾段和段首、段尾、过渡句。 3. 学会以文解文。答题时,要从文章中去搜索相关词句来答题,不要主观臆断,即使要求用自己的话来回答,也要用文中相关词句来转化组合。这样,可以防止答题偏离作者原意和答题不全面。 4. 列出答题要点。答题时也要分清层次,不要密密麻麻写一大堆。要把要点提炼出来,然后看每个要点是否需进

40、一步分析或拓展。这样,答案既清晰有条理,也节省答题时间和防止答题区域不足。,三、考点突破 (一)理清思路,整体把握内容 考点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1. 题型举例 【例1】(2015广东)根据小说的情节,以谢达为陈述对象,完成下面的表格。答案:(1)手握一枚手雷,大叫着冲向敌人而被捕 (2)准备用火柴点燃油库而被纳粹射杀,【例2】(2014广东)根据小说的情节,以陈叶为陈述对象,完成下面的表格。答案:(1)陈叶第一次接到父亲在北京打来的电话(陈叶与同在北京的父亲只通过一次电话) (2)陈叶看见父亲不敢相认,2. 考点分析 文学类文本的主要内容,一般是指文章的主要故事情节。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就是

41、指对文中所叙事件、所写人物、所描景物进行分析、提炼或整合,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准确概括出来。此考点通常的考查形式是: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全文所写事件;文章写了哪几件事?写了哪些场面?题型举例中的两道例题都是广东中考近几年常见的题型。考查的是对小说的故事情节的把握。特别要注意的是,这种题型规定了陈述的对象,也就是要把规定的陈述对象作为主语来概括故事情节才符合要求。 3. 解答指导 如果是记事的文章,就要梳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情节一般的模式是:人物主要事件结果。如果是写人的文章,就要了解这是一个怎样的人,有哪些表现;如果是写景的文章,就得弄清楚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考点2:标题的含义

42、和作用。 1. 题型举例 【例1】(2016广东)有人认为,小说的标题平衡独具匠心;也有人认为小说以锁作标题耐人寻味。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一:认同平衡为标题。揭示矛盾的根源,所有的矛盾都源于人物的心理失衡;以小见大,表面写反映邻里关系的生活琐事,实则揭示社会信任危机,深化主题。 示例二:认同锁为标题。“锁”是小说的线索,所有故事情节都围绕“锁”展开;含义深刻,“锁”阻隔了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与信任,含蓄地表现了主题。,【例2】(2015广东)集中营的课堂有什么深刻含义?文章以此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含义:一是沙宁老师在集中营给孩子们上课;二是以谢达为代表

43、的波兰人民在集中营上演的为反抗纳粹而慷慨赴死的感人的一课。作用:故事围绕“集中营的课堂”展开,是文章的线索。表明地点的特殊性:集中营是关押囚犯的地方,课堂是传播知识的场所,以谢达、沙宁为代表的波兰人民将集中营变成了反纳粹的课堂,突出了热爱祖国、反抗侵略的主题。,【例3】(2013广东)“天使儿”在文中有哪些含义? 答案:指低能儿葵葵。商未央夫妇待葵葵如亲生儿子,在他们心中葵葵就是天使儿。葵葵具有超乎常人的绘画天赋,就像天使儿。 【例4】(2011广东)小说以旧餐桌上的美好时光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答案:营造了温馨的氛围,暗示母子关系的修复;引起读者的想象,含蓄地表达了加强沟通、互相理解、共享美好

44、时光这一主题。,2. 考点分析 【例1】考查的是在标题的比较选择中谈看法,题型虽然有变化,没有直接明确点出考查的内容,但考点没有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标题含义和作用的理解,踩点答题即可。【例2】考查了标题的含义和作用,【例3】侧重考查的是标题的含义,【例4】侧重考查的是标题作用。后三种题型都在题干中明确写出了考查的内容,只需按要求答题即可。,3. 解答指导 (1)标题的含义:此考点考查的标题通常有两个层面(或两个层面以上)的含义:一是表层(具体)含义,即标题在文中的明面上直接所指具体的人、物或事。如“天使儿”明面上是指商未央的儿子葵葵。二是深层含义,标题有时会用到某种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来含蓄地表

45、达与文章主旨相关的深刻含义,如比喻、双关、象征等。这时我们需结合文章的主旨、情感来理解标题,揭示出其深层的含义。如“天使儿”的第点含义。这是从文章的深层次(主旨、情感等)去理解标题的含义。文章的主旨或情感等往往可以从文章的结尾处的议论抒情句中去把握。寻找这些句子能帮助理解标题的深层含义。答题模式可为:既指(表层含义),又指(深层含义)。或分点列出所有含义。,(2)标题的作用:标题的作用有以下几种思路可供选择: 线索作用。是文章的线索,起到贯穿全文,便文章条理清晰的作用。 交代文章的主要内容、写作对象。 含蓄揭示文章的主题,或表达某种情感、人物的性格品质等。 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的作用。 运用

46、某种修辞手法的效果。 如【例1】的答案,示例一中,认同平衡为标题,是因为“平衡”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对象(“揭示矛盾的根源,所有的矛盾都源于人物的心理失衡”);揭示文章的主题(“以小见大,表面写反映邻里关系的生活琐事,实则揭示社会信任危机,深化主题”)。示例二中,认同锁为标题,是因为“锁”是小说的线索;揭示文章的主题(“阻隔了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与信任”)。,考点3:文章思路和线索的把握。 1. 题型举例 【例】(2012广东)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将生活中的平常事情串联在一起的? 答案:淡淡的深情。 2. 考点分析 线索有物线、事线、人线、地线、时线、情线等,要根据文章的实际情况进行判断。文章的线索可以是时间的转变,空间的转换,人物、情景的变化,选材内容或角度的变化等。分析文学作品中常见的线索往往和故事情节概括结合在一起。,3. 解答指导 找文章线索,首先看文章的标题;其次是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最后,理解文章表达的某种情感,尤其是散文。总之,找出文章围绕着什么来写,或者始终不变的是什么,由此分析文章线索。 如【例】中“淡淡的深情”本来就是文章的标题,这篇文章的标题就是线索。也可以概括为“母亲对我的感情”,全文就是围绕着母亲对“我”的感情来写的,始终不变的是母亲对“我”的情感,即“淡淡的深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中考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