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苗逢春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北京),信息技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小学,5-10年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规划政策导向和配套措施,改革背景,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中新课程标准的研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指导纲要计算机教育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建设,5-10年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规划 政策导向和配套措施,背景,自2001年起,用5-10年时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2001年底前,全国普通高中和大中 城市的初中都要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03年底前,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初中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05年前,所有初中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背景,课程名称:“计算机课”“信息技术课” 教学目标:在掌握信息技
2、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信息素养的具体内涵),明确提出“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教学内容:模块制 教学和评价方式:暗示倡导“任务驱动” 教材编写和使用:高中信息技术教材评审,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指导纲要计算机教育信息技术教育,背景,开课情况,2001年第四季度的统计: 全国有12000多所普通高中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占普通高中学校总数的92%,约有1400多万普通高中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 有12000多所大中城市的初中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占这类地区初中学校总数的70
3、%,约有1000多万初中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 全国有44000所小学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占小学学校总数的10%左右。,背景,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中新课程标准的研制,(一)高中课程改革目标 (二)新的高中课程结构,背景,(一)改革目标,构建体现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课程体系,为每位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条件。 增强课程内容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改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建立新的学校课程管理制度,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办学自主权,使学校形成有效的课程运行机制。 建立新课程评价制度,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中新课程标准的研制,背景,(二)课程结构,基于学习领域,
4、实现课程的基础性、多样化和选择性 打破班级和年级的固定界限,鼓励跨班级跨年级选修 建立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课程修习计划 确定共同必修内容,增加学生的选择空间,实行学分制,反映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历程,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中新课程标准的研制,综合 实践 活动,科 目,模 块,研究性 学习、 社会服 务与社 会实践,语言 与 文学,数学,人文 与 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 与 健康,八个学习领域,通用技术 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改革背景,课程建设,课程的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的内容模块,课程实施建议,基本理念,课程建设,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营造良好的信
5、息环境,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 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基本理念,课程建设,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 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课程目标,基本理念,课程建设,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目标 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充分调动家庭、学校、社区等各方 力量,为学生提供必备的软硬件条件和积极健康的信息内容,营造良好的信息氛围; 既
6、关注学生当前的学习,更重视可持续发展,基本理念,课程建设,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目标 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 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充分考虑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 ,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 关注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性,鼓励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基本理念,课程建设,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目标 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 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
7、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强调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的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基本理念,课程建设,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目标 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 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并在此过程中分享思想、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强友谊,共同建构健康的信
8、息文化。,课程的基本理念,改革背景,课程建设,课程的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的内容模块,课程实施建议,设计思路,课程建设,课程设计原则: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的课程目标; 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课程内容; 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课程结构形式。,设计思路,课程建设,高中课程拟设计的模块及其关系: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学分为 22(x)其中必修2学分,科目内选修2学分,跨领域选修x学分。每个学生必须修满4学分。,设计思路,课程建设,课程标准的体例设计: “内容标准”“例子”“活动建议”,内容标准是主体,首先坚持灵活性,既给出每一部分的基本要求,又给教材编写、教学活动和工具的选
9、用等留有多样化的发挥空间;其次注重时效性,以保证在本标准实施期间对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指导。 例子是对内容的具体诠释 活动建议是对教学活动的引导,设计思路,课程建设,课程标准的体例设计: “内容标准”“例子”“活动建议”,内容标准是主体,首先坚持灵活性,既给出每一部分的基本要求,又给教材编写、教学活动和工具的选用等留有多样化的发挥空间;其次注重时效性,以保证在本标准实施期间对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指导。 例子是对内容的具体诠释 活动建议是对教学活动的引导,课程的基本理念,改革背景,课程建设,课程的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的内容模块,课程实施建议,课程目标,课程建设,总目标提升综合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知
10、识技能基础 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人文修养 辩证的信息技术价值观 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和社会责任感,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应培养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建设,信息技术课应帮助学生在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课程目标,课程建设,知识技能方面理解、熟练操作、适应 1、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常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能熟练地操作并应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初步形成自主学习新信息技术的能力。,课程目标,课程建设,知
11、识技能方面理解、熟练操作、适应 1、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常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能熟练地操作并应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初步形成自主学习新信息技术的能力。,课程目标,课程建设,过程与方法方面核心素养 3、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4、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 6、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
12、工解决实际问题,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创作信息作品。 7、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8、能对自己和他人信息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课程目标,课程建设,过程与方法方面核心素养 3、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4、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 6、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解决实际问题,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创作信息作品。 7、
13、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8、能对自己和他人信息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课程目标,课程建设,过程与方法方面核心素养 3、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4、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 6、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解决实际问题,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创作信息作品。 7、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
14、展合作。 8、能对自己和他人信息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课程目标,课程建设,过程与方法方面核心素养 3、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4、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 6、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解决实际问题,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创作信息作品。 7、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8、能对自己和他人信息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
15、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课程目标,课程建设,过程与方法方面核心素养 3、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4、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 6、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解决实际问题,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创作信息作品。 7、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8、能对自己和他人信息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课程目
16、标,课程建设,过程与方法方面核心素养 3、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4、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 6、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解决实际问题,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创作信息作品。 7、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8、能对自己和他人信息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评价技术优缺点技术创新,课程目标,课程建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
17、面 9、体验信息技术蕴涵的文化内涵,形成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10、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 11、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课程目标,课程建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9、体验信息技术蕴涵的文化内涵,形成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10、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 11、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
18、息技术。,课程目标,课程建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9、体验信息技术蕴涵的文化内涵,形成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10、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 11、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课程目标,课程建设,界定和理解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两条主要线索,信息技术操作技能,面向问题的信息技术应用,对技术和活动的评价、创新,信息及其运动规律,个体,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改革背景,课程建设,课程的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的内容模块,课程实施建议,内容模块,课程
19、建设,内容模块,课程建设,价值: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为主线,是课程目标的综合体现,是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延伸 内容:信息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基本方法;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理解信息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明确有关社会责任,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 教学:面向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与实践中培养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基础,内容模块,课程建设,信息加工与表达,信息的 获取,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技术与社会,信息技术基础,信息处理与交流,内容模块,课程建设,价值和主要内容:让学生体验客观世界的计算机对象化表征和算法思维,掌握几种
20、基本算法;从简单问题出发,设计解决问题的算法,能初步使用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编制程序实现算法解决问题 教学建议:引导学生寻找、发现身边的实际问题,进而设计出算法和计算机程序去解决问题。关注对程序设计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根据具体情况为他们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强调通过算法与程序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对程序设计的语言不作具体规定。,算法与程序设计,内容模块,课程建设,算法与程序设计,计算机解决问题 的基本过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初步,算法例举,内容模块,课程建设,价值与主要内容: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认识多媒体技术对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影响;学会对不同来源的媒体素材进行甄别和选择;了解多媒体信息采集、
21、加工的基本原理,掌握应用多媒体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培养根据主题表达的要求进行多媒体作品规划、设计与制作的能力。 教学建议:密切结合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实际,注重利用多媒体表现创意、表达思想,实现直观有效的交流。,多媒体技术应用,内容模块,课程建设,多媒体技术应用,多媒体技术 与社会生活,多媒体信息 采集与加工,多媒体信息表达,内容模块,课程建设,价值与主要内容:学生应掌握网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技能;掌握网站设计、制作的基本技术与评价方法;体验因特网对生活、学习带来的深刻变化。 教学建议:要注重激发学生对网络技术学习的兴趣;要结合实际条件,把网络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整合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
22、活中去,避免技术与应用、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要在充分展示网络技术思想的基础上,突出网络文化的内在魅力。,网络技术应用,内容模块,课程建设,网络技术应用,因特网 应用,网站设计与评价,网络技术基础,内容模块,课程建设,价值和主要内容:通过本模块,学生可了解数据管理的基础知识,掌握数据库设计的一般方法,学会使用数据库管理信息;能运用所学的数据管理技术处理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的问题,体会数据管理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影响。 教学建议:突出对数据库技术中“关系”这一核心特征的理解,着眼于数据管理技术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介绍一种常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管理技术
23、,内容模块,课程建设,数据管理技术,数据库应用系统,数据库建立 使用与维护,数据管理基本知识,内容模块,课程建设,课程界定:人工智能是研究解释和模拟人类智能、智能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价值和主要内容: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会简单使用一种人工智能语言解决问题;能用专家系统外壳开发简单的专家系统;能感受人工智能的丰富魅力,知道人工智能对人类学习、生活的影响 教学建议:强调让学生体验典型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过程,了解其基本原理;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本校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本模块对采用的人工智能语言与专家系统工具等不作具体要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人工智能初步,内容模块,课程建设,人工
24、智能初步,知识及其 表达,推理与专家系统,人工智能语言与问题求解,课程的基本理念,改革背景,课程建设,课程的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的内容模块,课程实施建议,实施建议,课程建设,教学建议,课程建设,一、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 信息技术学习大环境:提供必备的物质条件(图书馆、机房和教室建设等),设计良好的信息文化环境。 课堂学习的小环境: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掌握技术流程与应用技巧;有计划地让每个学生亲历与体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在过程中理解相关概念和原理,逐步养成良好的价值观和健康人格;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过程中积极思维、自主探索、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25、,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做好指导、辅助和调控。,教学建议,课程建设,一、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 信息技术学习大环境:提供必备的物质条件(图书馆、机房和教室建设等),设计良好的信息文化环境。 课堂学习的小环境: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掌握技术流程与应用技巧;有计划地让每个学生亲历与体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在过程中理解相关概念和原理,逐步养成良好的价值观和健康人格;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过程中积极思维、自主探索、大胆想象、勇于创新,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做好指导、辅助和调控。,教学建议,课程建设,二、合理选用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综合运用:
26、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的不同,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要善于将设计、制作、讲解、观察、讨论、参观、实验等方法有机结合结合起来,做到兼容并蓄、取长补短。,教学建议,课程建设,二、合理选用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的创新:吸收、总结国内外信息技术教学的成功经验,通过校本研究和实践,大胆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模式。,教学建议,课程建设,二、合理选用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正确理解每种教学方法的内涵,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实效:任何一种方法和模式的选择和使用,都应该建立在深入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以正确理解和合理使用“任务驱动”为例,教学建议,课程建
27、设,“任务驱动”的正确理解 任务设置是关键“什么样的任务?” 密切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任务”情境; 能激发学生高水平思维或认知、元认知活动 与所学知识技能具有内在联系 驱动目的要明确“驱动什么?” 驱动和维持学生的兴趣; 驱动学生通过积极动手、主动理解、深度探究来完成任务,并在活动中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教学建议,课程建设,“任务驱动”的正确理解 任务设置是关键“什么样的任务?” 密切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任务”情境; 能激发学生高水平思维或认知、元认知活动 与所学知识技能具有内在联系 驱动目的要明确“驱动什么?” 驱动和维持学生的兴趣;
28、驱动学生通过积极动手、主动理解、深度探究来完成任务,并在活动中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教学建议,课程建设,“任务驱动”的合理使用 把握适用范围:理解“任务驱动”适用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使用要适度、适当,避免滥用和泛化。 合理设置任务:注意任务的真实性、挑战性和可操作性;任务大小要适当、要求应具体,各任务之间尽量相互联系,形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合理梯度和任务链,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建构知识。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选择和确定感兴趣的任务主题。,教学建议,课程建设,“任务驱动”的合理使用 把握适用范围:理解“任务驱动”适用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使用要适度、适当,避免滥用和泛化。 合理
29、设置任务:注意任务的真实性、挑战性和可操作性;任务大小要适当、要求应具体,各任务之间尽量相互联系,形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合理梯度和任务链,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建构知识。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选择和确定感兴趣的任务主题。,教学建议,课程建设,“任务驱动”的合理使用 以评价促教学:评价标准要有针对性,在呈现任务的同时呈现有关评价标准,发挥评价对学习的促进作用 典型作品引导:要通过典型作品和问题解决的范例引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习过程 教师收放有度:教师应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讲解新知识,或提供必要帮助、提示和引导;对具体操作的讲解既要坚持科学准确,又要给学生留下尝试不同操作和解决思路的空间,发挥学生创
30、造性。,教学建议,课程建设,“任务驱动”的合理使用 以评价促教学:评价标准要有针对性,在呈现任务的同时呈现有关评价标准,发挥评价对学习的促进作用 典型作品引导:要通过典型作品和问题解决的范例引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习过程 教师收放有度:教师应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讲解新知识,或提供必要帮助、提示和引导;对具体操作的讲解既要坚持科学准确,又要给学生留下尝试不同操作和解决思路的空间,发挥学生创造性。,教学建议,课程建设,“任务驱动”的合理使用 以评价促教学:评价标准要有针对性,在呈现任务的同时呈现有关评价标准,发挥评价对学习的促进作用 典型作品引导:要通过典型作品和问题解决的范例引发学生兴趣,引导
31、学生学习过程 教师收放有度:教师应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讲解新知识,或提供必要帮助、提示和引导;对具体操作的讲解既要坚持科学准确,又要给学生留下尝试不同操作和解决思路的空间,发挥学生创造性。,教学建议,课程建设,三、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实现合作的过程,基于问题式教/学的理论解析,建构主义学习观把问题还给学生,让他们经历完整的知识建构过程,强调“在问题解决中学习”,有别于传统的“学习应用”的学习流程;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开放型、参与性 问题更真实,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先前知识的联系,教学建议,课程建设,三、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实现合作的过程,基于
32、问题式教/学的流程分析:,生活经验先前知识,学习中的问题情景,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新学习情景 实际问题,联系,联系,新的学习问题解决,应用提高,应用提高,教学建议,课程建设,基于问题式教/学的实施: 落实参与性:指导学生学会选择与确立主题,分析需求并规划问题解决过程,亲历和体验各种活动过程 引发思考、引导探究:通过问题和教学过程中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的高水平思维和认知过程 组织交流、评价和反思:组织学生通过交流、评价和反思等提高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 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根据需要合理安排个人独立学习、小组合作、班级交流等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帮助学生分解任务,小组成员及有分工,又相互
33、协作,教学建议,课程建设,基于问题式教/学的实施: 落实参与性:指导学生学会选择与确立主题,分析需求并规划问题解决过程,亲历和体验各种活动过程 引发思考、引导探究:通过问题和教学过程中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的高水平思维和认知过程 组织交流、评价和反思:组织学生通过交流、评价和反思等提高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 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根据需要合理安排个人独立学习、小组合作、班级交流等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帮助学生分解任务,小组成员及有分工,又相互协作,教学建议,课程建设,基于问题式教/学的实施: 落实参与性:指导学生学会选择与确立主题,分析需求并规划问题解决过程,亲历和体验各种活动过程 引发思考、引导探究:
34、通过问题和教学过程中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的高水平思维和认知过程 组织交流、评价和反思:组织学生通过交流、评价和反思等提高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 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根据需要合理安排个人独立学习、小组合作、班级交流等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帮助学生分解任务,小组成员及有分工,又相互协作,教学建议,课程建设,基于问题式教/学的实施: 落实参与性:指导学生学会选择与确立主题,分析需求并规划问题解决过程,亲历和体验各种活动过程 引发思考、引导探究:通过问题和教学过程中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的高水平思维和认知过程 组织交流、评价和反思:组织学生通过交流、评价和反思等提高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 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根据
35、需要合理安排个人独立学习、小组合作、班级交流等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帮助学生分解任务,小组成员及有分工,又相互协作,教学建议,课程建设,四、关注基础水平和个别差异,鼓励个性化发展,具体把握起点水平、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 设立多级学习目标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实施分层次教学:为有潜力的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探索空间,鼓励创造性的思想和问题解决方式,通过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方式培养技术专长;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用补课等方法奠定必要基础,消除神秘感和畏惧感,增强信心 采用异质分组等方法,变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习资源,教学建议,课程建设,四、关注基础水平和个别差异,鼓励个性化发展,具体把握
36、起点水平、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 设立多级学习目标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实施分层次教学:为有潜力的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探索空间,鼓励创造性的思想和问题解决方式,通过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方式培养技术专长;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用补课等方法奠定必要基础,消除神秘感和畏惧感,增强信心 采用异质分组等方法,变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习资源,教学建议,课程建设,四、关注基础水平和个别差异,鼓励个性化发展,具体把握起点水平、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 设立多级学习目标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实施分层次教学:为有潜力的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探索空间,鼓励创造性的思想和问题解决方式,通过地方课程、
37、校本课程等方式培养技术专长;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用补课等方法奠定必要基础,消除神秘感和畏惧感,增强信心 采用异质分组等方法,变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习资源,教学建议,课程建设,五、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教师注重讲解和提示具有广泛迁移意义的知识和方法; 帮助学生有意识地总结和归纳不同工具平台的使用方法、不同问题解决过程的共通之处,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技能适应技术的发展变化,引导学生逐步养成信息技术领域的终生学习能力。,实施建议,课程建设,评价建议,课程建设,一、评价原则,1. 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一方面通过评价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进步、不
38、足和努力方向,促进学生进一步的发展;另一方面,利用评价结果改进教学,发挥评价与教学的相互促进作用。要慎用定量评价,尽量避免给学生贴标签或排名次,弱化评价对学生的选拔与甄别功能,减轻评价对学生造成的压力。,评价建议,课程建设,2. 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创造条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一、评价原则,充分利用学生的评价能力,适时引导学生开展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以评价促进学习; 组织学生开展互评,在互评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根据评价目的和当地现状,创造条件组织家长、学校、外部考试机构、教育团体等有关机构和人员参与教学评价。,评价建议,课程建设,3. 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
39、生的创造实践:,评价要充分考虑高中阶段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和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方面的个性和创造性。在确定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时,在保证所有学生达到最低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允许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一、评价原则,评价建议,课程建设,1、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过程,二、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表现性评价的实施步骤和关键,信息技术课应采用表现性评等过程性评价方法,以学生在实际操作或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作为评价依据,全面评估学生在信息技术操作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相关情感态度与价
40、值观的形成。 要正确理解过程性评价的特点,处理好关键环节,切实其对学习的促进功能,评价建议,课程建设,(1)根据教学目标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量规,表现性评价的实施步骤和关键,首先应根据评价内容和相应的教学目标明确具体的评价目的,然后根据评价目的确定评价标准,并将评价标准进一步分解为评价指标,并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构建规范的评价量规。必要时,可以为不同指标规定不同的权重。评价量规的指标要全面、精练。,评价建议,课程建设,比较重要的评价之前可挑选部分学生进行预试或预测验,考察评价指标是否合适,并进行调整和修改。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制定量规,或者在评价前向学生说明量规和评价标准,以引导和激励学生的学
41、习。,表现性评价量规示例,表现性评价的实施步骤和关键,评价建议,课程建设,(2)通过日常观察或设置真实任务搜集评价资料,可以通过现场观察、档案袋或成长记录的方式,系统客观地观察和记录学生在自然情境中的真实表现;也可以设置特定的作业、项目或任务来引发学生某种特定的行为,搜集有价值的评价信息。 可用于搜集表现性评价资料的任务主要有典型作品设计、项目型作用和实践活动,表现性评价的实施步骤和关键,评价建议,课程建设,用于搜集评价资料的任务的要求: 应指向具有普遍意义的目标,任务对所有学生都应是公平的,不能偏难或过于偏向某些学生的生活经验 任务应该是多层次的,可考察学生综合的信息素养,不能过偏; 任务应
42、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或生活实际,避免设置脱离学生生活或学习经验的任务情境。,(2)通过日常观察或设置真实任务搜集评价资料,表现性评价的实施步骤和关键,评价建议,课程建设,(3)评价结果的处理,评价结论既可以针对某一学生的整体表现进行全面分析,也可以针对学生在不同方面的表现分别进行分析。 评价结论中的分数或量化评价结果主要提供参考依据,必须将量化结果与定性分析结合使用,切忌单纯利用量规分数对学生的学习下结论或排名次。 注意考察不同评价者的评价结果之间是否一致,如果出现较大差异,应注意分析其中的原因,减少评价者的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的不良影响。,表现性评价的实施步骤和关键,评价建议,课程建设,评价结论
43、既可以针对某一学生的整体表现进行全面分析,也可以针对学生在不同方面的表现分别进行分析。 评价结论中的分数或量化评价结果主要提供参考依据,必须将量化结果与定性分析结合使用,切忌单纯利用量规分数对学生的学习下结论或排名次。 注意考察不同评价者的评价结果之间是否一致,如果出现较大差异,应注意分析其中的原因,减少评价者的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的不良影响。,(3)评价结果的处理,表现性评价的实施步骤和关键,评价建议,课程建设,评价结论既可以针对某一学生的整体表现进行全面分析,也可以针对学生在不同方面的表现分别进行分析。 评价结论中的分数或量化评价结果主要提供参考依据,必须将量化结果与定性分析结合使用,切忌单
44、纯利用量规分数对学生的学习下结论或排名次。 注意考察不同评价者的评价结果之间是否一致,如果出现较大差异,应注意分析其中的原因,减少评价者的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的不良影响。,(3)评价结果的处理,表现性评价的实施步骤和关键,评价建议,课程建设,2、评价与教学过程相结合,动态把握、及时引导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二、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评价与教学相结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随时把握、及时引导。避免学期末一次性的量化评价 创设情景,“察其言,观其行”,避免只重其表,不重其里 加强交流讨论,重视人文关怀,逐步内化,避免“贴标签”,评价建议,课程建设,3、纸笔测验和上机测验相结合进行总结性评价,(1
45、)正确认识期末考试等总结性评价的综合功能:,考察学生对本学期所学模块基础知识、实际操作技能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诊断本学期教学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和学生改进随后的教与学。,二、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评价建议,课程建设,(2)综合运用纸笔测验、上机测验等多种评价方法开展期末考试等总结性评价:,纸笔测验与上机测验相结合,总结性测验全面考察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发展,避免只重视知识记忆和计算机操作,忽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倾向; 适度加大过程性评价在期末成绩评定中的比例,注意结合学生平时学习表现和过程性评价结果,改变单纯以一次测验或考试为依据,评定学生一学期或整个学段学习情况的局
46、面。,评价建议,课程建设,(2)综合运用纸笔测验、上机测验等多种评价方法开展期末考试等总结性评价:,优缺点:纸笔测验效率较高,适于短时间内对大量学生进行集中考察,适于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但不适于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实施建议:控制信息技术纸笔测验中客观题型的比例,适度设置和增加要求学生通过理解和探究来解决的开放性题目,如问题解决分析、作品设计、短文写作等,以拓展纸笔测验在评价内容和评价目标等方面的广度。,纸笔测验,评价建议,课程建设,(2)综合运用纸笔测验、上机测验等多种评价方法开展期末考试等总结性评价:,上机测验,上机测验是信息技术课总结性评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供选择的上
47、机测验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通过实际操作完成的独立任务,如软件操作水平测试、作品设计与制作等;另一类是综合任务的上机环节,如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项目研究过程中的上机活动。,评价建议,课程建设,(2)综合运用纸笔测验、上机测验等多种评价方法开展期末考试等总结性评价:,期末考试等总结性评价一定要安排上机测验,设计一定比例的联系实际的设计、制作或其它信息处理任务,以评价学生操作信息技术的熟练程度,测查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方法和能力。 灵活选用上机测验的题型和考试方式,不能单纯依赖题型单一、只考察基本知识与操作能力的机考系统,避免对信息技术教学和学习产生误导。,上机测验,评价建议,课程建设,1、选
48、用评价方式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和具体评价目标,体现针对性和效益性评价,三、评价的组织实施,分析评价方法的优劣、选用评价方式时,一方面要考虑评价方式在具体教学目标、评价内容和被评学生方面的针对性;另一方面要讲究效益,充分考虑各种评价方式对学校的信息基础设施、设备以及对教师、学生的时间和精力等方面的要求。结合班级规模、时间和经费及其它现有条件,选择有针对性、高效益的评价方式。,评价建议,课程建设,2、在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三、评价的组织实施,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编制评价题目、实施和管理评价过程、汇总分析评价结果等方面,提高评价的效率和效果 结合本校实际,追求信息技术在
49、评价中应用的效益和实际效果。不要脱离目标和实际,“为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避免使用题目固定、形式呆板的考试系统或考试软件。,评价建议,课程建设,3、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评价的专业技能,加强团队合作,三、评价的组织实施,通过各种教师培训和教师自我发展,帮助教师提高信息技术评价的信心和操作能力。 为教师提供评价咨询服务和和支持系统。组织开展信息技术评价方面的研讨和经验交流。 加强学校与家长、社区之间在信息技术评价方面的沟通,争取理解和支持。,实施建议,课程建设,教科书,课程建设,一、教科书的编写要强调适应性,通过教材多样性适应信息技术教育的地区差异:充分调查各地信息基础设施、师资状况及学生信息技术
50、水平,编写适合各地情况的教科书,保证不同地区都能开好信息技术课。 通过教材的弹性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教科书的设计要有一定开放性,具体要求要有一定弹性,内容的呈现要有较大灵活性。既保证起点水平较低的学生能够适应,也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科书,课程建设,通过教材多样性适应信息技术教育的地区差异:充分调查各地信息基础设施、师资状况及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编写适合各地情况的教科书,保证不同地区都能开好信息技术课。 通过教材的弹性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教科书的设计要有一定开放性,具体要求要有一定弹性,内容的呈现要有较大灵活性。既保证起点水平较低的学生能够适应,也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