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好记者是怎样练成的?,卡罗尔里奇在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程的导言里写道:“让读者看见。令读者在乎。遵循这两条原则,你将造就出获奖记者。”这句话道出了当今新闻写作的两个重要特征:在人们越来越依赖视觉信息的今天,当看着电视和碟片长大的人们越来越成为主要受众群体的今天,把读者带到现场“让读者看见”就成了新闻写作的目标之一;在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信息渠道铺天盖地涌向读者的时候,如何让读者注意到你的报道、“令读者在乎”你的报道是所有记者面临的挑战。,第一步: 掌握基本采写理念、方法、模式和规范。,掌握基本采写理念、方法、模式和规范是初学者的目的,是优秀记者的基本功。好记者的作品则是对基本理念和范
2、式的极致发挥。 写作从哪里开始?写作始于理解不断变化的新闻特性。21世纪的传播环境及其对新闻特性的改变,要特别强调新闻特性不变的方方面面。 写作全过程包括信息采集阶段。因此,要专门讨论信息采集的关键环节。新闻写作不仅仅是写作本身,新闻写作者需要懂得并学会处理新闻中涉及的法律问题、伦理问题、多元文化的敏感等问题。,第二步:感悟采写之精髓。,在实践中感悟到的采写精髓和大量优秀记者感悟到的采写精髓是对新闻人经验和思想的浓缩。 不要怕冒险。尝试新风格。不愿意冒险的作者其实要冒最大的风险,那就是平庸。 记者需要的是细节,细节,细节。 无论什么背景什么个性的优秀记者都共享一种至上的动力,那就是进入故事的中
3、心然后把读者带到现场。,不要提交你自己都不愿意读的报道。如果你的故事讲得好,人们就会想读。如果你认为多数人不想读这篇报道,就把它缩短一些。 在电视新闻写作中,你必须做的最重要的决定不是考虑什么内容可以写进去,而是判断什么内容应该舍弃。 我一直都不理解那些老觉得报道警事新闻是最没意思的工作的年轻记者们。警事新闻都与人相关,什么原因使他们这样做,什么使他们变成英雄或者残忍的凶杀犯。警事新闻包含这一切:贪婪、性、暴力、喜剧和悲剧。 你要记述的不是死亡,而是生命。,第三步:赏析优秀作品。,采写的基本模式和规范可能是枯燥的,而优秀作品却是鲜活的。真正优秀的作品将写作原则化为无形。不断从这种无形中去体会写
4、作的神韵是提高新闻写作水平的必经之路。即便不是为了提高写作水平,阅读优秀作品也是一件极其愉快的事情。 一篇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特写作品之一关于肯尼迪遇刺的报道。文章这样描写美国人对总统遇刺的反应:,从那个时间那个地点传来的消息刺痛了这个国家的心。在街道上、在办公室里、在家里、在商店里、在餐厅、在展厅、在教室、在董事会、在高速公路、大草原、海洋和山顶上,在没有尽头的人口拥挤或稀疏的地方,无论近处和远处、白人和黑人、共和党和民主党、管理人员和劳动工人,那个消息传来了,刺痛了这个国家的心。 丈夫告诉妻子,妻子告诉朋友,老师告诉学生,司机停车收听车载广播,陌生人告诉陌生人。噢,不!我们从因震惊而停止
5、跳动的心底哭泣,我们因为不愿接受那个消息而哭泣,但那个消息咆哮而来,那是真的,真的,真的,不相信的念头融化在眼泪里。,三兄弟同时死亡的个人悲剧同样牵动着很多人的心。美联社记者写道: 密苏里州巴克纳留下来的太少了。 一张红色的情人节卡片,上面镶着金线边,卡片的寄言是“我爱你,妈妈”。还有一篇用铅笔一笔一划地抄下来的感恩小品文,文章作者说他非常感激他的家庭,因为“有那么多人爱我”。第三件东西是一本儿童“生活故事”书,其中单独留出了几页空白,目的是把将来的冒险故事填充进去。 查德尤金格雷吉,12岁;阿伦韦恩格雷吉,11岁;史蒂文道格拉斯格雷吉,8岁。在2月4日那个寒冷的下午,三兄弟在暮色中死在了一起
6、。,第四步:练习,练习,再练习。,优秀记者从天赋中获得潜质,但更懂得只有不断地实践才能将潜质变为现实。 新闻采写告诉你要学会观察,但现实中的观察却需要记者自己去摸索。只有一次又一次的实际采写练习才能练成一名优秀记者。,对血迹的描写使报道与众不同:,一个女人向自己的男友开枪。她的男友逃到附近的商店求救,两小时后,这名男子死于医院。 这些情况对于刑侦记者马莎米勒来说只是最基本的报道内容。当马莎来到现场时,她注意到了地上的血斑。最初,马莎用一角银币(dime)去比量血斑,发现血斑比硬币要大一些,于是她用一枚大一点儿的五分镍币(nickel)再试,大小刚好合适。接着她又数了数血斑的数量。马莎用硬新闻的
7、手法写导语。她写道,一个女人向自己的男友开枪并杀死了男友。在文章中间,她这样写道: 布朗被数次射中后,摇摇晃晃地出了公寓,经过两个房子后到了维吉尼亚街上的“路站”便利店。在他经过的人行道上,可以清楚地看到41个五分镍币大小的血斑。,关于新闻采访,一、什么是新闻采访 二、新闻采访要素 三、采访的方式、方法 四、采访与报道,一、什么是新闻采访,“新闻” “报道” “新闻采访”,1,“新闻”一词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有两层含义: 一为:“报纸、广播电台等报道的国内外消息” 二为:“泛指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新事情” “报道”是记者对社会上发生的事情进行报道并公开传播 陆定一给新闻下的定义:“新闻是新近
8、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报道有消息、通讯、特写等体裁。,辞海解释,新闻是指“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信息。一般需经传播者选择,并借助语言、文字、图像等符号载体及时传播。产生于人们沟通和了解情况的社会需要。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与人际交往的频繁,出现从事采集与传播新闻的社会职业,并逐步成为各种政治力量、社会集团的宣传手段和舆论工具;在商品经济发达的社会里,也成为一种商品。” 这个解释,基本上涵盖了新闻的性质、条件、产生及其功能,是比较全面的定义。,国外说法,英文中的“新闻”也有好几个词汇,Tydings(消息)这个词通常用描述有关事实的报道;newes这个词是为了把偶然的信息传播行为与有意识地采集和加工最
9、新消息的努力区分开来。 现在最常用的是“News ”。据说这个词是由英文的北东西南(North, East, West, South)第一个字母组成,意思是四面八方消息的集合。这种解释近似于我国现代汉语词典的注解,新闻是客观事实。 还有一种说法,最早出现新闻一词的是德国。德文中的“新闻”一词最初发源于德北部的俗语“报道”,而“报道”的语源则出于“旅行”,巧世纪以后逐渐演变为“新闻”。这种说法与我国陆定一同志给新闻下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比较一致。,“新闻”概念伊始,“新闻”这个概念并非始自当代。有史料记载,“新闻”一词在我国最早见于新唐书,文人孙处玄有:“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
10、 据牛津辞典记录,在西方,“新闻”一词用得最早的是苏格兰詹姆士一世,他在1423年写的一个救书中首次使用“新闻”一词。,“新闻” 与“报纸”联系,“新闻”是在与“报纸”联系起来使用后,词意才逐渐发生了演变,更加接近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泛指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新事情。 南宋赵升在朝野类要中第一次将“新闻”与“报纸”联系起来使用,说:“朝报,日出事宜也。每日门下,后省编定,请给事判,报,方行下都进奏院,报行天下。其有所谓内探、省探、衙探者,皆衷私小报,率有泄漏之禁,故隐而号之曰新闻。”,红楼梦中的“新闻”,曹雪芹在他的小说红楼梦中,就多处用了“新闻”一词。单就一、二回,已有四处提到“新闻”一词: 贾雨
11、村见了甄士隐忙施礼赔笑道:“老先生倚门伫望,敢问街市上有甚新闻么?”。 甄士隐跟着疯道人飘飘而去:“当下哄动街坊,众人当做一件新闻传说。” 贾雨村遇到冷子兴,雨村因问:“近日都中可有新闻没有”?子兴道:“倒没有什么新闻,倒是老先生的贵同宗家出了一件小小异事。”冷子兴讲述了贾府中宝玉衔玉而生以后说道:“你道是新闻不是?” 红楼梦中讲的“新闻”显然是泛指“新鲜事”。,2,“新闻采访”,“采访”一词的定义比较明确,争议不大。 现代汉语词典对“采访”的简要注解是:搜集寻访。 辞海中的解释是:“为搜集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等新闻报道材料而进行的观察、访问、调查、录音、录像等活动。”,诗经的采集,采访所进行的
12、收集寻访活动,在中国古已有之,可推至诗经的采集。 诗经中的歌谣分风、雅、颂,在形式上是一种音乐分类,在内容上,是按地域划分的。风、雅、颂采于不同的地域。 比如“风”,仅诗经中的巧国风就采于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及湖北北部地区。可见,诗经素材的采集与现代所说的采访已经很接近,它是由专人在全国各地寻访收集而来的,俗称采风,到汉朝时已十分流行。,“采”和“访”,将“采”和“访”两字放在一起,组成“采访”一词,在中国出现的较晚,但是,比“新闻”一词的出现还是要早。据辞海记载,“采访”始于东晋史学家、文学家干宝的搜神记序:“若使采访近世之事,苟有虚错,欲与先贤前儒分其讥谤。” 这里说的“采访”,其含义和
13、今天我们说的意思基本相同。 “新闻”与“采访”连起来作为词组用,是在我国19世纪有了近代报纸之后。例如1872年4月30日创刊于上海的申报,在面世一个月之后,向社会公开征集新闻,刊登了一则广告,题目就叫新闻采访启。,什么叫“新闻采访”?,“新闻采访”是新闻材料的“采集”( News gathering)与对采访对象的“访问”(News interviewing)的合称。 换句话说,新闻采访是记者通过各种方式寻找和采集新闻素材的活动。 更大胆的说法是:“采访就是云游四方,会晤三教九流,满足人们的好奇心。”,需要注意,新闻材料的采集、采访对象的访问,有别于诗人、画家、作家甚至作曲家、民间艺人的采风
14、和访问。尽管采访也是诗人、画家、作家们同样会做的事,但采访者不同,他们还是有区别的。新闻采访是特指记者的采集和访问。从新闻学的角度讲,它是一种适应新闻工作要求的特殊的调查研究。 新闻采访所进行的观察、访问、调查、录音、录像等各种活动,目的是为了在媒体上进行披露报道,而并非为了其他目的。如果是用于其他目的,如刑事上或经济利益上的目的,那也不能叫新闻采访,而是刑事侦查,或间谍活动等等。 既然新闻采访是记者搜集素材、访问人的活动,那么新闻采访最基本的要素就显现出来:媒体、记者、新闻素材、采访对象。这四要素在新闻采访活动中缺一不可。,二、新闻采访要素,媒体 记者 新闻素材 采访对象,1,“媒体”,媒体
15、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指交流、传播信息的工具,如报刊、广播、广告等。” 新华词典的定义:“指荷载文字、声音、数据等信息的介质,也指传送上述信息的工具和手段。” 新闻采访的目的在于报道,报道需要媒体传播,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都是新闻传播的媒体。人们习惯称纸媒体为“平面媒体”,包括报纸、杂志等印刷物。历史上最早传播新闻的媒体是报纸。“平面媒体”是相对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而言的。,中国报纸的产生,中国学者比较多地认为,中国报纸产生于唐朝,是一种手抄邸报。唐代孙可之读开元杂报一文有记载:“及来长安,日见条报朝廷事者,徒曰今日除某官,明日授某官,今日幸于某,明日败于某” 从这段文字可以了解,邸报的
16、内容,它是专门刊登官场情报的报纸。邸报是政府官报,它有朝廷办的,也有各地藩镇办的,如“进奏院状”就是地方政府办的报纸,主要内容是向地方行政长官报道京城信息,这些信息主要包括皇帝的言行、朝廷的命令、大臣的奏疏、官吏的任免和其他与藩镇有利害关系的事情。,京报,中国邸报经历了唐、宋、元、明、清各朝代,名称虽然繁多,诸如邸报、搪报、朝报、杂报、进奏院状、状报、部批等,但报纸性质并没有多大变化,一直官办,也不公开出售。报人甚至都是朝廷命官或地方驻京办事处的官员。 16世纪中叶,明朝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翻印部分邸报稿件,公开出售,产生了京报。京报固定发行,有自己的编辑印刷机构报房,还有自己的报人,自己少
17、量采写的稿件,这应该是与现代报纸功能较接近的一张报纸了。,西方报纸产生,在西方,最早的手抄报纸盛行于马可波罗的故乡,意大利的威尼斯。 内容:政治事件、物价行情、船舶启航到达时间、天气变化等方面的消息 已知最早并保存至今有名称的和定期出版的报纸,是1609年在德意志地区出版的通告报。,报纸标准,以20世纪的标准来看,一份真正的报纸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它必须是定期出版的,每日一期或者每周数期; 它必须诉求读者的普遍兴趣,而不是某种特殊的兴趣; 它必须提供及时的新闻。 这样定性的报纸标准,指的是一份报纸出版要有连续性,以及它所采用的材料要尽量及时,能引起普遍兴趣。,真正意义上的规范报纸,今天在世界上
18、有影响的日报,相当一部分是19世纪才创刊的,如美国的纽约时报创刊于1851年,华盛顿邮报创刊于1877年,洛杉矶时报创刊于1881年。英国的泰晤士报创刊于1785年,每日电讯创刊于1855年,卫报创刊于1821年。法国的费加罗报创刊于1854年。意大利的晚邮报创刊于1844年。在东方,日本的每日新闻创刊于1872年,读卖新闻创刊于1874年,(朝日新闻创刊于1879年。上海的申报于1872年创刊。,大量的报纸创刊于19世纪是原因工业革命为资本主义报纸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如廉价的纸张、油墨,先进的印刷机器,先进的传递手段,像电报、电话,还有快捷的交通运输工具。这一切都为报纸的普及奠定了基础。 1
19、9世纪不仅是报纸媒体蓬勃发展时期,当今世界几家大的通讯社也多建于此,法新社创建于1835年,路透社创建于1850年,美联社创建于1892年。作为专门传递新闻的通讯机构,通讯社的建立,使新闻传播的数量和速度都大大地提高了。,20世纪,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广播和电视也相继问世,声音和影像成为强势新闻传播媒体,它的发展速度更快。 媒体的不断壮大,使得记者的队伍也成倍地增加,本世纪全球进人电子传媒的鼎盛时期,媒体的从业人员也步人世纪历史之最。,2记者,记者一般“泛指新闻从业人员,即编辑、记者、主笔、主编、发行人的总称。”也指“专跑外勤的新闻记者,即新闻事业机构中从事采访报道的专业人员”。,特殊的社会角
20、色,记者(Reporter, Newsman、journalist)是新闻机构中从事新闻材料的采集、拍摄、录制和新闻作品写作、制作、编辑和报道的专业人员。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社会角色。 一方面,他们是一切重大而激动人心的事件的目击者,是急剧变化发展的历史进程的见证人; 另一方面,由于新闻传播活动已经成了人类高质量生活的基本标志,成为当代社会中最有影响力的因素之一,他们的活动,又经常能对社会生活乃至历史进程产生巨大深远的影响。,记者是与人交流的职业,在与人交流中收集素材,形成联想,提炼重点,反映群众普遍关心的新闻。,记者:从狭义理解,凡是在新闻机构中,也就是在新闻媒体中从事采集、制作新闻成品的人。
21、包括记者、编辑、新闻节目主持人、新闻摄影、新闻出版者等。并不是只有出外采访的人才叫记者。 早期报纸媒体曾经有一段时期将新闻工作者细分为内勤人员与外勤人员,出外采访写新闻报道的人叫记者,坐在编辑部编辑来稿的叫编辑。随着报纸的版面增多,版面专业化程度提高,以版面为中心的采编工作在报纸的推广,许多报纸实行了采编合一。人员既出外采访,又做版面编辑,记者工作与编辑工作很难严格分工。再加上新媒体的不断出现,传统的称谓更难囊括全部,像广播电视媒体的记者、新闻节目的主持,新闻节目的编导、摄像人员也都参与采访报道工作。多元化的媒体进程,联合报道等种种新趋势,迫使媒体从业人员更多地成为多面手;媒体中越来越多的工种
22、与采访报道有关,越来越多的人需要部分地充当记者的角色。所以,记者这一概念的范围也在扩大。,记者:广义解释,包括:特约记者、通讯员、自由撰稿人等。 这些人员都是业余新闻工作者,编制在媒体之外,但与媒体有紧密的业务关系。像通讯员,专门为一个媒体从事新闻采访工作,还持有这个媒体颁发的记者证。这些业余记者有的是基层单位的领导干部,从事基层宣传报道工作;有的是作家,长期从事与写作有关的工作;有的没有工作单位干脆以卖文为生,自费出外采访写作,然后向媒体投稿。这些人的工作性质与职业记者无异,也可划人记者行列。如果从记者的历史上细究的话,其实职业记者无不是从业余记者发展起来的。,记者的历史,记者是一种职业,这
23、种职业是伴随着报纸出现的。所以,我国至少在唐朝邸报出现时,就有了记者,只不过那时不叫“记者”。老百姓称他们是:探听消息的人。唐、宋、元、明、清历朝都有探听消息的人。最甚最具规模的是明成祖朱棣时北京“东厂”,云集着众多为朝廷打探消息的探子。,差异,这些为朝廷刺探情报的人更接近今天所说的“侦探”,与美国新闻史中提到17世纪西方人称的“报信者”(in-telligencers)有本质上的不同,但还是会有一些富裕人家通过他们探听消息。当时曹雪芹家被抄,就有探听消息者在抄家11天前快马先报,可见消息之灵通。当时的探听消息者靠打听小道消息为职,又以心腹口传为途径,虽然与今天的记者职业有相通性,但从本质上说
24、差异还是很大。,职业记者,19世纪初期,随着现代报纸的创刊,我国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记者。1872年创刊的上海申报,已经有专职从事采访、写作的记者。尽管当时不叫“记者”,但工作性质与清朝邸报的探子已经完全不同,不以打听小道消息为职,而是公开访问;也不再以心腹口传为新闻传播途径,新闻是通过公开销售的报纸传播。 当然,对于这些报纸专业人员的称谓还很混乱,有延续过去称谓的,比如:探员、探事、报事人等。也有新鲜的称谓,比如:采访、主笔。新称谓比较接近记者的一部分工作性质,记者与媒体的关系也更加清楚。由于经费有限,申报的专职记者不多,为了建立通讯网络,曾多次刊登启事,在全国许多城市招聘探员、探事、访
25、员,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通讯员,业余记者。,“记者”一词,是从西方引进我国新闻界的。用得最早的人是梁启超,在他主办的清议报上使用了这个称谓。民国初时,这一称谓普遍被新闻界采用。,西方职业记者的产生: 16世纪,西方职业记者的产生与西方报纸的产生同步。16世纪,在威尼斯最早的职业记者或手书成单篇新闻,或刊刻成报纸,然后公开出售。人们根据他们的行为称他们为“报告记者”、“手书新闻记者”、“报纸记者”。这些人已经开始懂得把传播信息作为赚钱的手段。,17世纪至18世纪,17世纪至18世纪欧美各国的新闻机构逐渐走向成熟,职业记者的地位也在提高。他们在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方面,为资本主义报刊发展开辟了道路,
26、也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起了很大作用,特别是革命报人和政论记者。 泰晤士报在工业革命的政治形势下,成为影响英国政局的重要力量,它的驻外记者常被视为“第二大使”,所写的国际报道常让有关国家刮目相看。 在法国大革命期间,人民之友报的马拉、杜宣老爹报的阿贝尔和法国及布拉班革命报的德穆兰,以及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本杰明富兰克林和托马斯潘恩等政论记者的文章所起的作用,更是尽人皆知。,19世纪,19世纪,欧美各国相继进人资本主义的繁荣阶段,新闻也成为日渐繁荣的产业进人发展的全盛时期。商业化大众化报纸增多,日报也大量增加,职业记者的人数也随之而骤增。记者的职业地位也不断提高。 据有关新闻学辞典说,在19世纪英国泰晤
27、士报三大主笔时期,泰晤士报的影响力很大,主笔们也被人们看成英国舆论领袖。主笔辞职后,常被内阁吸收为阁员,地位很高,人们称他们为“无冕之王”。 后来,西方新闻界也自诩记者“无冕之王”,意思是说,记者享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特殊地位。这是把言论自由发展到了极至。还有人把记者称为“历史的记录者”、“社会观察家”、“国家航船上的隙望哨”。这些称呼更多地强调记者工作的客观性,也就是把事实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19世纪西方也出现了一些缺乏职业道德的记者。他们以煽情手法报道凶杀、色情、丑闻的“黄色新闻”,在纽约世界报和新闻报掀起一股黄色新闻浪潮。记者为了招徕读者,不惜潜人名人私宅偷听或偷拍丑闻,满足读者的低级趣
28、味,甚至制造假新闻扰乱视听,严重毁损了记者的形象,因此,这些记者也受到社会的严厉谴责。,新闻记者成为热门职业,进人20世纪,随着电子媒介的崛起,西方职业记者队伍进一步壮大,广播电视记者所占比例也越来越高。 本世纪新经济迅猛增长,其中增长最快的职业大军就有记者,这支职业大军中增幅最大的又属自由撰稿人和业余记者。在我国,新闻记者也越来越成为热门职业。,记者的类型:,简单扼要的分类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按记者工作分工划分;一是按职业标准划分。 按记者工作分工划分有: 专业记者(专版记者) 机动记者(记者部记者) 地方记者(记者站记者) 驻外记者 特派记者,专业记者(专版记者),专业记者是指专门采访报道某
29、一领域的记者,类似上面提到的“专门记者”。这类记者一般情况下都有固定的报纸版面,固定的频道或栏目,像娱乐版、TT版、证券版、经济版等。也有大报的新闻部记者进行了细致分工,专门采访报道工业的,叫工业记者;专门采访报道农业的,叫农业记者;专门采访报道教育的,叫文教记者;专门采访报道军事的,叫军事记者;专门采访体育的,叫体育记者;专门采访娱乐新闻的,叫娱乐记者。 专业记者对自己分管领域的人和事都比较熟悉,长期采访报道这个领域的新闻,自身也成了半个专家,采访报道容易抓住间题的要害。,机动记者(记者部记者),机动记者又称“满天飞”的记者,多是报社记者部的记者,或总编室派遣的记者。他们的采访任务不固定,主
30、要担任突发事件的采访;编辑部策划的系列报道;重要的社会调查性采访。 专业记者与机动记者各有优势。专业记者专业知识强,熟悉业内情况。机动记者站得高,宏观把握和新闻敏感强。 专业记者应该多了解业外情况,从全局角度看业内新闻,这样才能站得高,看得深。机动记者也应该多学习专业知识,避免采访中向专业人士提些小儿科的问题,让人讨厌。,地方记者(记者站记者),地方记者是媒体长期建立的外埠记者站中的记者。像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解放军报等,本部在北京,却在全国各省会和重要城市设有记者站。 一般情况下,记者站的记者人数不多,三五个人或十几个人,所以,不可能像总部记者分工那么细,他们往往身兼数职。地方记者
31、主要是采访报道当地的新闻,包括突发新闻、重大活动。日常新闻采访报道不分专业,工业、农业、教育、卫生都要采访报道。,驻外记者,驻外记者是受媒体派遣常驻国外采访报道的记者。像新华社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分社,驻外记者众多。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文汇报等多家报纸都在国外派有常驻记者。 驻外记者主要采访报道常驻国和周边地区的重大新闻事件,领导人出席的重大国际活动,各国间的国际交往。驻站记者可以称为半个外交家,他必须十分熟悉我国的外交政策,在错综复杂的国际斗争中应付自如,还要熟练地掌握一至两门外语。,特派记者,特派记者是因特殊采访任务的需要,受媒体特别派遣的记者。像
32、大型体育运动会、重大国际会议、重大事件、战争、震灾等,为了加强报道,媒体特派记者去采访,如果新闻发生地有地方记者或驻外记者,特派记者会与他们携手采访报道。 特派记者一般多是综合业务能力较强的记者,他们知识全面,采访经验丰富,写稿快,应变能力强,身体素质好,总之,在任何环境下都能打硬仗,完成任务。,职业记者以外还有业余记者,特约记者:特约记者是某个媒体聘请的记者,他们的编制不属于聘请的这个媒体,可以说是这个媒体的业余记者。 特约记者主要由三部分人组成:一是同行,擅长某个领域报道的名记者、参加某一重大报道的特派记者、中央大报记者、地方媒体记者。可以是长期聘请,也可以短期聘请,视自己媒体的需要。二是
33、作家和自由撰稿人,他们有时间深人采访,研究问题。三是各机关部队企事业部门的实际工作者,对本领域情况熟悉,业务精通。 通讯员:通讯员是受某个媒体委托,以采访报道和反映情况为主要职责的非职业记者。,按职业标准划分记者的类型,新闻型记者 学者型记者 文学型记者 复合型记者 技术型记者,新闻型记者,新闻型记者对新闻敏感,善于采访,新闻体裁的写作技巧娴熟。新闻型记者经常采写消息,因为消息是新闻写作用得最多的文体。所以,有人把他们叫做写“豆腐块”文章的记者。 记者热衷写大块文章,轻视日常消息、通讯的采写,这是不对的。其实记者就该腿勤、手勤,在跑动中发现新闻,多写“豆腐块”来增加报纸报道的信息量。文章短,容
34、易读,报纸多登短文,文章就登得多,信息量就大。 现代报纸鼓励记者写消息稿。,学者型记者,学者型记者有广博的知识,对所报道的领域有专门的研究,思想深刻,有独到的见解。科技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使许多涉及专业业务和技术的课题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一些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技术成果以及科技带来的负面危害,一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这些科技报道经常出现在报刊的头条新闻上,如:DNA、基因、克隆、纳米、切尔诺贝利、火星冲撞、航天飞机爆炸等。为了满足人们对科技的了解,媒体不惜重金派遣记者采访科技报道,像日本电视台,1990年12月2日就耗资1000万美元,派遣48岁的电视记者丰广秋山,与原苏联宇航员一道乘
35、坐宇宙飞船赴太空采访,开创了人类史上采访太空之先河。这些报道科技的记者,经常报道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新闻内容,得以积累大量的科技知识,了解更多的科技领域发展情况,成为一方面报道的专家。,还有一些记者不满足于对科学做一般性了解,像日本每日新闻记者、编辑委员本间义人,坚持钻研城市住宅问题,有现代都市住宅政策、内务省住宅政策的教训等专著。曾任美国幸福杂志专栏作家的阿尔文托夫勒经过长期研究,从1970年起陆续发表了未来的冲击、第三次浪潮、力量转移等名著。记者出身的美国社会学家丹尼斯贝尔也发表了后工业社会的到来:社会预测初探这样有影响力的书。这些著作远非一般记者能为之。他们的研究已经是专家的研究,他们采用的
36、研究方法也超出了记者的写作方法。,文学型记者,他们特别关注社会重大的新闻事件,重要的新闻人物和突出的社会问题,对之深人解说,并能找到叙述故事的有效手法。 我国不乏这样的记者,像瞿秋白、范长江、萧乾、杨刚;后来的徐迟、黄宗英、黄钢、钱刚等都是从记者到作家,从写通讯到写报告文学或小说。他们既有记者的敏感,又有作家对人性的关注,文笔优美。,复合型记者,复合型记者一般兼专家型与技术型记者为一身,现代采访、写作、传播技术设备运用自如,传统采访方法也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有经验,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生活习惯,有健康的身体,懂外语。这种复合型记者说他是全方位记者也不过分。许多媒体特派记者的标准
37、也是如此,他们能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种地方完成采访任务。其实,一个有心做好记者的人,从你当记者的第一天起就应该向复合型记者的方向去努力。,技术型记者,技术型记者善于运用传播工具,追求高效。特别是一些在新媒体工作的记者。这些媒体随着技术发展而诞生,采访报道更加依赖技术设备,像摄影、广播、电视、网络等,随着采访、录音、编辑设备不断更新换代,记者的工作离不开对技术的运用。 比如,摄影机的小型化,高清晰,更适应记者暗访和夜间拍摄,摄影器材的使用一直是摄影记者间竞争的重要元素。就是原来仅用一支笔就能行万里路的文字记者,现在也不得不掌握电脑输人、网络传输、通讯传输等技术,才能迅速向编辑部传递稿件,做到
38、及时发稿。编辑软件、通讯技术、多媒体、动画技术等,近些年来普遍运用在新闻传播领域,记者的工作也越来越离不开技术的支持。所以,新型记者必须会运用一些与采访发稿有关的技术。技术在发展,人们运用新技术总有一个滞后期,所以,那些跟得上技术进步的记者,在各媒体都很受欢迎,因为,这些技术型记者工作效率更高。,争论: 技术型记者是否将成为新时代的标志?,持反对意见的美国依阿华大学新闻系教授斯塔克曾认为,大众传播工作者有被技术围困的危险,记者的技术将显得比记者的分析综合能力更为重要,而后者正是一种有助于他们获得有永久性价值的东西的本领。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资深记者波林弗雷德里克也表达过相似的观点,她说,技术给我们
39、的职业提供了令人惊奇的工具,但是我们永远面临的问题是我们是否急需这些工具。消息的来源会因为消息提供人而变得迷惑,因为他们又会发现正是他们制造了新闻或有意更改了新闻。尽管传统意见认为,技术只是记者采访的辅助工具,记者采访的真正价值在分析综合能力,但是,许多媒体的实际做法,却是在更多吸纳年青的技术型记者,以替代技术落后却有采访经验的老记者。,3新闻素材,新闻素材是新闻写作的原始材料,是记者采访活动中要搜集的内容。,有价值的素材,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情。这些事情要成为新闻写作素材,必须要有新闻价值。当然,每一个人衡量价值的标准不同,严肃媒体认为公众关心,对广大读者有教育或借鉴意义的素材才是有价值的。一
40、些庸俗媒体则认为,奇怪的才是新闻,超常的才算新闻。正所谓西方许多人说的:“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所以说,素材的鉴别对记者来说是一个选择的过程,目的是选择有价值的新闻素材。,新闻的价值标准也要与时俱进,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进程、新闻事业的发展以及人民大众的需要,记者要不断调整新闻价值的标准。 江泽民在1996年视察人民日报时指出:过去我们的传媒只讲宣传,如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传媒既要宣传,又要经营。这就是说,像人民日报这样严肃的媒体,报道的角度也在变化。 要跟上形势的发展,就要求记者不断学习,提高对新闻价值的判断力。不同的新闻,其意义与影响不同,对受众的吸引力也不同,这种区别为新闻
41、的“权重”不同。有的新闻价值“权”重,有的则“权”轻。各种媒体追求的新闻阅读率、复读率、收听率、收视率,就体现了新闻本身内在的价值。,公众关心的素材,公众关心的素材和有价值的素材是统一的。国家发展,关系人民的切身利益,发生在人民身边的事件,都是公众关心的新闻,记者选择采访素材时,要关注这些方面。 像党和政府的重大政策、决定、重要文件、重要会议中一些可以公开报道的内容;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活动;涉及国内国际重大问题的谈话;重要人事任免;重大灾情;疫情;战争;突发事件(突发事件包括突然发生的重大政治性事件、恶性事故、涉外和涉台、港、澳事件等);重大节日和历史事件纪念日;英雄模范人物;普通人中的典型
42、事迹;违法大案要案(贪污受贿、杀人、抢劫、贩毒、卖淫、拐卖人口)等。这些新闻素材皆是公众关心的新闻。,新闻报道元素,选择好新闻素材,进行采访时不能粗枝大叶,也不能随便问问情况就叫收集新闻素材。记者收集新闻素材,搞清楚新闻事实,要从新闻事实中的新闻元素出发,采访漏掉新闻元素中的任何一个,当你写新闻报道时,都会有报道不真实的嫌疑。新闻元素有六个(5W +1H),用英文表示为:What, When, Where, Who, Why, How(什么事、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谁、为什么、怎么样)。简单地说就是要从这6个方面了解情况: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因谁而引起的、为什么发生这件事,这件事现在又如何
43、。,看、问、听,新闻元素主要靠记者在采访中看、问、听得来。 例如,那些一眼能见的事故现场,记者首先要看,一些细节记者还要仔细观察。记者在新闻发生现场通过自己的眼睛看,并仔细观察就可以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但是,事件发生的过程、原因、造成的后果,记者一眼看不出来,则要靠问,问目击者、参与者,要听他们怎么说,广泛听,鉴别每个人说话的真伪,从中做出自己的判断。新闻人物的想法、心理活动,也要靠记者问,对方才能告诉你。要准确、全面、深人地了解新闻诸元素,记者就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新闻背景,新闻素材除了新闻事实本身,还有新闻背景。所谓新闻背景,就是对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产生、发展和变化
44、起重要作用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和自然状况等方面的情况。有的新闻事实本身简洁明了,一清二楚,而有的新闻事实较为复杂,有它发生的社会原因。为了阐明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社会影响,记者采访时,就必须更多地了解新闻背景情况。,新闻人物素材搜集,记者采访新闻人物搜集素材时,也要了解这个人物的背景情况。要了解与这个新闻人物有关的新闻背景,对新闻人物产生、发展和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和自然状况,以及这个人物说过的话,做的事,对其他人产生的意义,甚至对社会有什么影响。了解背景材料可以问他本人,也可以采访对他了解的人,比如他的亲人。要了解人物的成长,采访他的父母是很重要的。小时候的经历,可能
45、父母比他本人更清楚。所以,掌握背景材料仅仅采访他本人是不够的。新闻人物的背景材料要从不同渠道获取。,新闻素材的真实性,真实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不是记者亲眼所见的,就一定是真实的,也不是记者不加分析将所见记录下来就一定是真实的报道。真实有时也会变形。 画家达芬奇是力主模仿真实的,他曾经认为,绘画是自然界一切可见事物的惟一模仿者。他认为,绘画是自然的女儿。他毫不隐讳“自然有些机械的味道”。他曾用4年之久的时间画他的名作蒙娜丽莎。这幅不朽之作完全是一幅写实主义的油画,甚至细看蒙娜丽莎脖子下的洼处,你仿佛能摸到脉管在跳动。这除了画笔的功夫,还在达芬奇追求的境界,他追求逼真的效果,这种逼真如同他自己所
46、承认的那样:是机械时代的“真”。然而,抽象派画家毕加索的画,尽管是变形的,也同样被人以极“真”称颂,他用抽象、变形来曲折地反映高度发达的科技时代的“真”。这种真是一种提示本质的“真实”。,透过被采访事件的表面现象 探索事件背后的故事,文字记者不是摄影记者,他必须透过被采访事件的表面现象探索事件背后的故事,揭开事件发生的本质原因;他要透过被采访人的表面挖掘其内心世界。真实既有你一眼能看到的,也有你一眼看不到的。 特别要提到的是新闻元素中的“Why.“为什么”是抽象事理,不同的人对事情的判断不同,对事物真实性的看法也不同。记者采访为什么、怎么发生的新闻时,又不能偏听偏信,需要多问几个相关的人,综合
47、他们的意见,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记者对不同人说的不同原因进行分析辨别,很难不掺杂主观判断。要真实表述“为什么”并不简单,原则在于“全面”,了解新闻事实的全部情况,包括新闻背景情况,从新闻真实的本质上分析、解释、判断新闻的真实、准确。,采访新闻素材的真实保证,保证采访新闻素材的真实、可信,还需要记者采访态度、采访作风严谨、认真。 首先不能编造,无中生有,捕风捉影; 其次,不能添枝加叶,不能移花接木; 其三,不能曲解事实,夸大事实。 记者采访报道失实有方法问题,更主要的是态度和作风问题。,4采访对象,“凡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向之索取情况和意见或者那些以各种方式(不只语言)向记者提供情况和意见的人,
48、都可以称之为采访对象。”(艾丰) 记者可选择的采访对象和消息来源是相当广泛的。凡是记者为完成采访报道任务主动寻找的人,或者主动向记者提供线索和情况的人,像记者招待会、新闻发布会上的新闻发言人,都可称为采访对象。采访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比如记者报道个人,进行人物专访,采访对象是个人。记者报道一个集体,可以开集体座谈会了解情况,也可以寻找这个集体方方面面有代表性的人了解这个集体的情况。,消息源,国外新闻学著作中,没有完全与我国所用的“采访对象”直接相对应的概念,他们一般使用“消息来源”( source)一词。 国外使用“消息来源”与我国使用的“采访对象”一词虽有相似之处,但并不完全重叠。
49、“消息来源”不仅包括人的消息来源,也包括物的消息来源、物证材料。“采访对象”只指人的消息来源,不包括物证材料。,例,1998年2月21日,海湾地区再度爆发危机,各国记者云集在巴格达一家宾馆,上百台摄像机聚集主席台,等待晚上s点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答记者问。可以说安南是记者的采访对象,也是记者可能接触到的惟一可靠的信息源。可是,记者一直等到天亮,安南都没有出来,直到第二天下午4点多,安南的发言人才到会场,只说了一句话:On the verge of breakthrough(在突破的边缘上)。这句话透出和平的曙光,成为各国记者报道的导语。在这种特殊场合,记者的采访有时很无奈,也可以说他们能做的只有
50、等待。中国在加人WTD的多次谈判过程中,各台、报记者也都是在对外经贸部门口架机长时间等待。,三、采访的方式、方法,采访方式,采访方式是记者采访时所用的形式,比如面对面采访、视觉采访、电话采访、网络采访、体验式采访、暗访、调查式采访等。按实际情况,记者可以选择最方便有效的形式进行采访。 新闻一直是科学技术运用最快的领域之一,新闻的传播依赖科技,记者的采访方式也依赖科技进步,电话、计算机进人家庭,电话采访、网络采访方式才有可能运用;小型录音机、摄影机的普及,暗访这种采访方式才能在记者中广泛采用。新的采访方式高效,采用的频率也会越来越高,这自然会不断淘汰和替代传统的采访方式。今后,随着高科技的发明,运用于采访活动中的设备还会更多,采访的方式也会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增加新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