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业一:一、选择题1、A 2、B 3、D 4、B 5、C 6、B 7、C 8、D 9、C 10、D二、简答题1、 狭 义 文 化 是 指 专 注 于 人 类 的 精 神 创 造 及 其 成 果 。 从 逻 辑 上 , 后 者 从 属 于 前 者 , 相 当于 广 义 文 化 的 深 层 结 构 精 神 层 面 。2、 “五经” ,指儒家的五圣经,即周易 、 尚书 、 诗经 、 礼记 、 春秋 。3、所 谓 “家 国 同 构 ”, 是 指 家 庭 、 家 族 和 国 家 在 组 织 结 构 方 面 具 有 共 同 性 , 均 以 血 亲宗 法 关 系 来 统 领 , 存 在 着 严 格 的 父
2、权 家 长 制 。3、 西 汉 自 惠 帝 起 , 开 始 重 视 儒 家 经 典 , 派 人 四 处 访 求 老 儒 , 用 当 时 通 行 的 隶 书 将 老 儒背 诵 的 经 典 本 文 和 解 释 记 录 下 来 , 一 一 写 成 书 , 如 “书 ”出 自 于 伏 生 , “礼 ”出 自 于高 堂 生 , “春 秋 公 羊 传 ”出 于 公 羊 氏 和 胡 毋 生 。 因 为 这 些 经 典 都 是 用 当 时 流 行 的 文 字隶 书 写 下 来 的 , 故 称 为 今 文 经 , 传 授 今 文 经 的 学 说 也 就 叫 今 文 经 学 。三、判断题1、 2、 3、 4、 5
3、、四 、 简 答 题1、 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有四:一是家天下的延续,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史;二是封国制度不断;三是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四是家国同构。 2、(一)宗法制度破坏,社会各阶层的力量都在寻找社会重新走向秩序化的道路,这是百家争鸣产生的必要条件。周代末年,周天子失去了统领诸侯的权力。诸侯间为了争夺霸主地位,连年进行战争,有的诸侯在战争中衰败了,也有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各个集团都在寻找自身发展壮大的新思想、新学说。原来由诸侯列国畜养的家庭文人、武士、乐师纷纷流落四方,这些宫廷文化官员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直接推动了私人学术集团的兴起,也进一步促进了当时诸子峰起,学派林立的
4、局面。这就使百家争鸣的主体诸子百家的形成成为可能。(二)社会全方位的急剧变革为人们正确认识社会提供了可能,许多人从原始宗教迷信的束缚中挣脱出来,开始用理性的眼光来研究、认识社会,这是中国“哲学突破”的客观基础。激烈的兼并战争,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在相互兼并过程中,不同的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传播和影响,各种不同的文化学术应运而生。当时的天子、诸侯和新崛起的政治势力集团,在社会的巨变面前,探讨如何走上富国强民成为最迫切的问题,这使得各种流派和各种学说应运而生,社会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三) “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大批知识分子游离于政权之外,形成了一个特定的“士阶层”,为百
5、家争鸣的产生提供了主体。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近百个政治主权,他们割地而治,谁都没有控制整个社会的力量,这就使得士阶层迅速崛起,那些自以为掌握了治国之术的“士”,为了名利地位,试图找到一个可以发挥才干的地方,他们东奔西走于各个诸侯之间,有“朝秦暮楚”之说。这种情形在春秋战国之间、之后都是不可能的。在前是周天子的一统天下,在后是政治统治越来越严密的秦汉帝国,都不允许各种社会思潮的存在。士阶层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生活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从此形成。(四)统一政权不复存在,列国竟雄,争夺人才,使知识分子有一个相对自由的思想空间,为百家争鸣提供了社会保障。春秋战国独特的政治局面为百家争鸣的
6、形成提供了社会保障。竟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观念。学术环境活泼浓厚,滋养了不同的文化学派。在周代,统治者分为四个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士是处于最低层的统治者。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取得了独立的地位,再加上诸侯争霸,渴求人才,养士之风大盛,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战国“四君子”即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在当时都是以培养贤士,用人所长而闻名。正是由于以上几个原因,所以在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中国文化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3、道家学说形成于先秦时期,与儒家文化互相激荡,相辅相成一起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脊柱,道家学说是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道是世界的最高实体,道既
7、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道家学派以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间的关系。主要代表人物老子、庄子。道 家 学 说 以 老 庄 自 然 天 道 观 为 主 , 强 调 人 们 在 思 想 、 行 为 上 应 效法 “道 ”的 “生 而 不 有 , 为 而 不 恃 , 长 而 不 宰 ”。 政 治 上 主 张 “无 为 而 治 ”, “不 尚贤 , 使 民 不 争 ”。 伦 理 上 主 张 “绝 仁 弃 义 ”, 以 为 “夫 礼 者 忠 信 之 薄 而 乱 之 首 ”, 与儒 墨 之 说 形 成 明 显 对 立 。 其 后 , 道 家 思 想 与 名 家 、 法 家 相 结 合
8、 , 成 为 黄 老 之 学 。 道家 思 想 对 中 国 政 治 、 思 想 、 科 技 、 文 化 、 艺 术 等 方 面 , 都 有 深 刻 影 响 , 是 中 国 传 统文 化 中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五 论 述 题1、 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最大的特点是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小农经济。不需要市场和商品交流,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自给自足的生产来满足自己生存需要,即我们所说的男耕女织,具有很大的封闭性,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生产力得不到长足的发展,所以中国经历了近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但生产力实质上还是没有大的飞跃。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一是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延续力,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
9、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二是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中国文化不仅包容百家学说和不同地区的文化,而且长期吸纳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明;三是农耕经济的早熟促进中国文化的凝重性和早熟性。2、中华民族有着五干年光辉灿烂的文化历史, 文化历史悠久, 色彩丰富, 这是汉族人民与少数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在漫民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中华民族文化, 既有高度发展的汉族文化, 也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没有少数民族独特的创造和巨大的贡献, 中华民族就不会像令大这样光照寰宇, 绚丽多姿。下边笔者仅从思想文化、文学艺术和科学文化成就及交流等领域中, 谈谈少数民族
10、对祖国文化发展的贡献。一、思想方面首先, 少数民族思想家不盲目迷信, 敢于反对旧的封建礼教, 提倡新的思想文化。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赞, 回族人, 我国十六世纪反对封建思想的先驱。他所写的焚书等著作以锋利的笔触揭露了假道学家的丑恶和罪恶, 这是我国思想发展的一大进步。二、史学方面在二十四史中, 宋、辽、金三部史书是在元朝蒙古族人脱脱等人的主持下编纂的, 是蒙占族史学家和许多维吾尔族、汉族史学家共同完成的, 这三部史书史料丰富, 为研究这三个朝代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用蒙文创作的元朝秘史、蒙古源流、蒙古黄金史,并称为蒙古三大历史名著。三、文学方面由于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社会经济生活, 为其文学繁荣打
11、下了坚实的基础。首先, 在小说创作方面。如众所周知的红楼梦是清朝伟大的文学家、满族人曹雪芹所著。其次。在诗歌创作方面, 少数民族更是人才倍出, 硕果累累。北朝时代, 民歌是当时文学发展的主要特色, 这些民歌主要反映了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感情, 具有刚劲、质朴而又爽朗、活泼的特色, 是我国诗歌史上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四、音乐方面少数民族的音乐歌舞是祖国文化的一枝奇葩。少数民族能歌善舞, 僳僳族人民酷爱唱歌, 常说; “ 盐不能不吃, 歌不能不唱。 ”少数民族还创造了大量千姿百态、极富民族特色的传统舞蹈。蒙古族的安代舞, 维吾尔族的刀朗舞, 藏族的热巴, 壮族的绣舞, 土家族的摆手舞,
12、傣族的孔雀舞,彝族的阿西跳月等等, 丰富了我们民族的艺术生活。五、美术方面少数民族的贡献主要在于石窟艺术上。闻名于世的甘肃敦煌莫高窟, 原来在断崖上开凿了 1000 多个洞窟, 现存 492 窟, 所以又叫千佛洞。我国石窟艺术有着辉煌的成就, 在世界各民族之中占居着首位, 这巨大的荣誉是与我国少数民族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的发挥分不开的, 石窟艺术是我国少数民族聪明才智的体现。除了石窟艺术, 在绘画方面值得提出的还有西域画家对中原画的影响。如留居唐朝的于闻人尉迟跋质那及尉迟乙僧父子, 他们善作奇禽、异兽、佛像人物等。六、科技方面古中国的科学技术长时期处于世界前列, 在这些举不胜举的科技成就中,
13、也不乏少数民族的点点星光。特别是少数民族在建筑实践中取得了光辉成就, 为我国建筑发展增添了不少色彩, 尤其是历朝少数民族统治者命人修建的佛塔、佛殿和石桥更是我国古代建筑群中一颗璀璨明珠。例如辽代的今北京蓟县的独乐寺观音阁, 设计精心, 符合力学要求, 一千年来几经较大的地震, 至今尚无损坏, 堪为我国古代木制结构楼阁中之杰作。作业 2一、选择题1、B 2、C 3、C 4、C 5、D 6、A 7、B 8、C 9、C 10、D二、1、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2、乐 府 是 汉 代 封
14、建 王 朝 建 立 的 管 理 音 乐 的 一 个 宫 廷 官 署 。 乐 府 最 初 始 于 秦 代 , 到 汉 时沿 用 了 秦 时 的 名 称 。 公 元 前 112 年 , 汉 王 朝 在 汉 武 帝 时 正 式 设 立 乐 府 , 其 任 务 是 收 集编 纂 各 地 民 间 音 乐 、 整 理 改 编 与 创 作 音 乐 、 进 行 演 唱 及 演 奏 等 。 后 来 乐 府 成 为 了 一 种诗 歌 体 裁 。3、 国 家 政 权 的 组 织 形 式 , 指 统 治 阶 级 采 取 何 种 形 式 去 组 织 反 对 敌 人 、 保 护 自 己 的 政权 机 关 。 政 体 是
15、与 国 体 相 适 应 的 。 由 于 历 史 条 件 和 阶 级 力 量 对 比 等 具 体 情 况 的 不 同 ,国 体 相 同 的 国 家 , 可 能 采 取 不 同 的 政 体 , 但 都 体 现 同 一 特 定 阶 级 的 专 政 。 如 资 产 阶 级国 家 有 君 主 立 宪 制 、 民 主 共 和 制 ( 内 阁 制 和 总 统 制 ) 等 不 同 政 体 。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的 政 体 是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制 。4、 玄 学 是 对 老 子 、 庄 子 和 周 易 的 研 究 和 解 说 。 产 生 于 魏 晋 。 是 魏 晋 时 期 的主 要 哲 学 思
16、潮 , 是 道 家 和 儒 家 融 合 而 出 现 的 一 种 哲 学 、 文 化 思 潮 。三 、 判 断 题1、 2、 3、 4、 5、 四 、1. 周人维新,首先表现在宗法制度的建立。这种兼具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影响深入中国社会机体。周人的另一个文化创新,就是确立把上下尊卑等级关系固定下来的礼制和与之相配合的情感艺术系统,即“制礼作乐”。周代的礼制是周代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各种行为规范的准则。(P63)2、p843、p88五、1、(p139)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曾经在世界文明史上写下
17、了光辉灿烂的篇章,但当西方经过文艺复兴的洗礼,近代科技开始生机勃勃迅速发展之际,它却反而进展迟缓,越来越落到了西方的后头.认真总结中国科技近几百年发展迟缓的原因,对于发展中国现代科技文明可以有许多启示。(一)社会转型迟滞,影响近代科技发展中国古代科技思想比较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因此古代科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而忽视抽象科学的研究。古代科技中的天文学、农学、医学成就比较突出,就反映这一特点。近代科技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并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这与中国古代科技思想迥然不同。在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中国由于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压制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导
18、致中国社会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社会整体转型的迟滞同时导致科技思想转型也没有跟上世界科技思想的发展潮流。这是近代以来我国科技落后的重要原因。(二)政府对科技的重视程度不够古代中国儒家文化占据统治地位,儒家讲求入世主张“学而优则仕“,大量知识分子醉心于科举考试对科技发展不重视。统治者大力提倡儒学对科技的发展重视不够,直到 19世纪 60 年代清政府中的守旧派依旧将西方的先进科技称为奇技淫巧,即使主张学习西方的洋务派,也只是对西方的部分实用技术感兴趣,对西方的科技缺乏全面的认识。政府对科技的漠视使中国古代的科技人员社会地位低下,历史上能够青史留名的科技人才寥寥无几。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西方,早在 1
19、624 年英国的议会就通过“专利法“鼓励和保护私人发明。这极大的推动了近代英国的科技发展。(三)重“ 道“轻“ 器“等传统观念对科技发展的束缚 (1)自汉武帝“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之后, 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正统思想。儒家重“ 道“轻“ 器“, 重人文轻理工, 慎修身斥技艺, 提倡“ 君子不器“。儒家所追求的是“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儒生们的心目中“ 穷天理, 明人伦,讲圣言, 通世故“乃是做学问的主要目的和任务。因此, 儒家学者一般说来大都是思想者而少实行家, 这种思想观念确实不利于科技的发展。(2)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对科技发展的限制和束缚也是不言而喻的。“利用“、“
20、厚生“的科技活动自然不能违背“正德“的宗旨,以儒家伦理教条来限制科技发展的事例屡见不鲜,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伤毁“观念的束缚下,人体解剖学在中国很难发展就是一个显例。(四)科举制的教育制度逐渐成为科技发展的障碍教育是科学发展的动力之一。科举制虽然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起过直接的促进作用,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 科举制度对近代的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起着阻碍作用, 其诸多弊病也日益显现。统治者出于巩固江山、理维护统治的功利性目的, 其注意力主要放在 文武之道上, 通过科举考试的方式将社会上的“ 优秀人才“笼络在自己身边, 这就造成科技人才难以成长。由于封建统治者维护传统的理学和皇权统治, 无
21、法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因此, 虽然在 17 世纪初至 20 世纪初的 400 年间, 受西方科学技术影响,中国发生多次关乎科学技术发展的历法、教育制度以至官僚制度的变革, 但令人遗憾的是, 这些变革始终摆脱不了皇权统治至上观念的束缚, 最终科技还是难以得到应有的发展。(五)社会动荡影响科技发展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清朝晚期虽然有大批的有志青年出国留学,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试图挽救民族危亡。但是政局不稳,吏治腐败报国无门。尤其是清朝结束后中国长期陷入战乱之中,中国的科技发展缺乏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科技的发展。以史为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期,如何促
22、进我国科技的发展,缩小同西方国家的距离。我认为有以下几点需要关注:1、首先保持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有利于科学研究和科技人才发挥自己的才能。2、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一种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氛围,同时政府加大对科技的投入,以促进科技的发展。3、 适时的调整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参与科技创新的意识,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培养大批后备人才。最后愿我国的科学技术能再次走在世界前列。2、p191作业三:一、单选题1.A 2.A 3.A 4B. 5.D 6.C 7.A 8.A 9.C 10.B二、名词解释1、广义的文化: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所创造的一切,包括物质
23、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全部内容。与文明一样,文化也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2、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的文字也很不统一。就是一样的文字,也有好几种写法。从那时候起,采用了比较方便的书法,规定了统一的文字。这样,各地的文化交流也方便多了。这叫做“书同文” 。3、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编撰而成。此书描写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传奇历险故事。4 虚实相生” 这是意境的结构特征。虚境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虚境通过实境来实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虚实相生成为意境独特的结构方式。学习者应注意“虚”实“的不同内涵和二者的辩证关
24、系,联系具体作品来理解。三、判断题1、 2、 3、 4、 5、四、简答题1、p1912. 地位:经学一直是文化领域中压倒一切的学问,是历代的官学,各个领域无不渗透着经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渊薮。影响:经学是治国教民的指导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凌驾于一切知识之上,无形中排斥了科学的独立;儒学独尊的地位,也压制了宗教的地位,佛教、道教尽管在一定时期非常兴盛,但始终不能像西方那样取得主导地位。3史学是传统文化的宝库,经学为第一,史学则在其次,经史构成了传统文化的主体;史学不仅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而求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传统文化主要是靠史学记载保存传承下来的;历史著作涵盖了文化的各个方面,涵盖了
25、文化的各个领域,是古代文化的渊海。五论述题四、 (要点)1宗法制内容:嫡长子继承制度;分封制;宗庙祭祀制等。宗法制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历代封建政治、文化制度的根本。影响:宗法制导致家天下、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家国同构;中国文化呈现伦理型特征,礼制成为社会的主要规范等。(P46)2主要认识是“天人合一” ,天人和谐统一,尊重天道自然,不以人欲灭天。此种认识先秦时已经萌芽,春秋战国时认为天人均以礼相通,明确提出于天地合其德,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无以人灭天等。汉代提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宋代张载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 。这种思想关注的是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问题, 一方面主张人不能违
26、背自然、破坏自然,应按自然规律办事,另一方面又主张天并非宰制人类的异己力量,可以认识和利用,这种思想恨有价值,特别是在自然环境、生态平衡愈来愈受到人类破坏的今天,这种思想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P287)(以上要点要展开,否则酌情减分)作业四:一、选择题1、A 2、B 3、B 4、D 5、B 6、D 7、A 8、C 9、A 10、C二、名词解释题1、散曲:散曲,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词。元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 。经过长期酝酿,到宋金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流行的曲词,尤其是少数民族的乐曲的侵入并与中原正乐融合,导致传统的词和词曲不能在适应新的音乐形式,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散曲。2
27、、汉赋: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文” ;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 。汉赋的内容可分为5 类:一是渲染宫殿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而以前二者为汉赋之代表。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在两汉 400 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3、四大发明是指中国古代对世界具有很大影响的四种发明。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此一说法最早由英国汉学家李约瑟提出并为后来许多中国的历史学家所继承,普遍认为这四种发明对中国古代的政治
28、、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且这些发明经由各种途径传至西方,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4、焚书坑儒发生在中国古代的秦朝。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 213 年) ,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 ,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 、 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 、 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即为“焚书” 。第二年,两个术士(修炼功法炼丹的人)侯生和卢生暗地里诽谤秦始皇,并亡命而去。秦始皇得知此事,大怒,
29、派御史调查,审理下来,得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全部 “焚书坑”及“坑儒谷”遗址坑杀。此即为“坑儒” 。两件事合成“焚书坑儒” 。三、判断题1、 2、 3、 4、 5、四、简答题1、主要原因有:社会大变革时代促使各个阶层、集团积极在社会舞台上表现一番;激烈的竞争与兼并造成的文化氛围的宽松与文化交流重组的活跃;礼崩乐坏大裂变中以劳心为务的士阶层的崛起;学在官府局面的打破与私学的兴起及文化的大进步等。2、P1253、P256五、论述题1、P392、P269作业五一、选择题1、A 2、B 3、B 4、C 5、D 6、C 7、C 8、C 9、C 10、D二、名词解释题1、 永 乐 大 典 是 一 部 类
30、书 , 它 编 纂 于 明 朝 永 乐 年 间 , 历 时 六 年 ( 1403 1408 年 )编 修 完 成 。 它 保 存 了 14 世 纪 以 前 中 国 历 史 地 理 、 文 学 艺 术 、 哲 学 宗 教 和 其 他 百 科 文 献 ,与 法 国 狄 德 罗 编 纂 的 百 科 全 书 和 英 国 的 大 英 百 科 全 书 相 比 , 都 要 早 300 多 年 ,堪 称 世 界 文 化 遗 产 的 珍 品 , 也 是 中 国 最 著 名 的 一 部 大 型 古 代 典 籍 。2、 孔 子 孔 丘 ( 前 551 年 9 月 28 日 前 479 年 4 月 11 日 ) ,
31、字 仲 尼 。 排 行 老 二 , 汉 族 人 , 春 秋 时 期 鲁 国 人 。 孔 子 是 我 国 古 代 伟 大 的 思想 家 和 教 育 家 , 儒 家 学 派 创 始 人 , 世 界 最 著 名 的 文 化 名 人 之 一 。 编 撰 了 我 国 第 一 部 编 年体 史 书 春 秋 。 据 有 关 记 载 , 孔 子 出 生 于 鲁 国 陬 邑 昌 平 乡 ( 今 山 东 省 曲 阜 市 东 南 的 南辛 镇 鲁 源 村 ) ; 孔 子 逝 世 时 , 享 年 73 岁 , 葬 于 曲 阜 城 北 泗 水 之 上 , 即 今 日 孔 林 所 在 地 。孔 子 的 言 行 思 想 主
32、 要 载 于 语 录 体 散 文 集 论 语 及 先 秦 和 秦 汉 保 存 下 的 史 记 孔子 世 家 。3、 楚 辞 又 称 “楚 词 ”, 是 战 国 时 代 的 伟 大 诗 人 屈 原 创 造 的 一 种 诗 体 。 作 品 运 用 楚 地( 今 两 湖 一 带 ) 的 文 学 样 式 、 方 言 声 韵 , 叙 写 楚 地 的 山 川 人 物 、 历 史 风 情 , 具 有 浓 厚 的地 方 特 色 。 汉 代 时 , 刘 向 把 屈 原 的 作 品 及 宋 玉 等 人 “承 袭 屈 赋 ”的 作 品 编 辑 成 集 , 名为 楚 辞 。 并 成 为 继 诗 经 以 后 , 对 我
33、 国 文 学 具 有 深 远 影 响 的 一 部 诗 歌 总 集 。 并 且是 我 国 第 一 部 浪 漫 主 义 诗 歌 总 集 。4、 “天 人 合 一 ”的 思 想 概 念 最 早 是 由 庄 子 阐 述 , 后 被 汉 代 思 想 家 、 阴 阳 家 董 仲 舒 发 展为 天 人 合 一 的 哲 学 思 想 体 系 , 并 由 此 构 建 了 中 华 传 统 文 化 的 主 体 。 “天 人 合 一 ”有 两层 意 思 : 一 是 天 人 一 致 。 宇 宙 自 然 是 大 天 地 , 人 则 是 一 个 小 天 地 。 二 是 天 人 相 应 , 或 天人 相 通 。 是 说 人 和
34、 自 然 在 本 质 上 是 相 通 的 , 故 一 切 人 事 均 应 顺 乎 自 然 规 律 , 达 到 人 与 自然 和 谐 。三 、 判 断 题1、 2、 3、 4、 5、 四 、 简 答 题1、 文化的实质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 ,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作用与自然客体包括人本身而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举例言之,一块天然岩石不含文化,但经过人工打磨,便注入了人的价值观念和劳动技能,于是便具有了文化底蕴,成为文化成果。所以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2、 p233、 p236道教追求现世成仙,长生不老,肉体不死,因此长生久视、全性葆真是其基本教义。佛教视现世为苦,于是追求解脱苦海,悟道成
35、佛,转到来世去获得幸福,只有灵魂不死而无肉体永生,因此善恶有报,三道轮回,是其教义的重要内容。3、中国传统文化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沉积而成的,具有相当成熟、相当稳定的形态,但是到了近代,经过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它就大体上转变成为近代型文化。是什么原因促成它的转型呢?一些学者认为,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才被迫向近代转变。这一理论在根本上是错误的。中国近代文化变革的原因乃是近代社会发展之需要,而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也是一个方面的原因。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与西方文化长期隔绝的环境中发展的,它一直发展缓慢,到鸦片战争以后才开始迅速变化,这显然是西方文化冲击的结果。因此,冲击说有它合
36、理的因素,但却是片面的,它没有看到中国文化内部富活力的那些因素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这些活力因素中比较重要的有:(1)经世思想 这是儒家学派提倡的一种积极用世的精神,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近代的魏源提出“师夷长技”的主张,就是经世思想的一种表现。(2)变易思想 儒家经典之一的易经讲的就是变易,近代的康有为把变易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他说:“夫物新则壮,旧则老;新则鲜,旧则腐;新则治,旧则板;新则通,旧则滞,物之理也。法既积久,弊必丛生,故无有百年不变之法。 ”(3)民本思想 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思想一直为后世儒家所继承和发展。孙中山对民本思想的发挥很突出,它对于当时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起了
37、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活力因素中还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深沉的忧患意识等。五 、 论 述 题1、 发端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儒墨之争,形成蔚为大观的诸子纷争局面则是在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是中国教育思想史和学术史上空前繁荣和极为活跃的一次盛会。教育史学家孙培青先生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其思想成果,堪称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重要源泉“ 。 笔者认为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之所以出现百家争鸣现象是有着其独特的历史背景的。 其一,政治因素。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
38、松的学术氛围。 其二,经济因素。当时经济有了极大发展,这使得有某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 其三,科技因素。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其四,文化因素。当时“天子 失官,学在四夷“ ,其结果是打破 “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有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这种历史现象被称为“文化下移“ ) ,致使“私学勃兴 “。 其五,学术自由因素。各学术团体于政治权势是相对于独立的。他们虽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们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 。 此外,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这也是促成百家争鸣的另一重要因素。2、p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