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南大学 2009 年暑期智力支乡四川巴中小分队活动总结西南大学 2009 年暑期智力支乡四川巴中小分队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密切结合家乡四川的政策实际和巴中的地域特征,在学校认真酝酿、积极组队、精心准备,回到家乡积极筹划并卓有成效地开展活动。小分队从在校张罗组队到回到家乡搞完活动再到返回学校做完汇报,乃宣告解散。其间,历时近五个月。在这由巴中籍的 31名西南大学本科学子为主体、其他高校学子广泛参与而组成的近 50人的庞大队伍里,在过去的这近五个月中,在西南大学团委的关心支持下,在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党委书记杨如安教授和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唐棣宣博士的悉心指导下,众志成城,并肩战斗,最终使
2、西南大学 2009 年的“智力之花”在家乡巴中的土地上绽放开来!下面,针对我们四川巴中小分队的整个活动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作一详细梳理与总结,以期汇报给关心支持我们小分队活动的校团委和指导老师。在四月中旬,当学校发出组建 2009 年的暑期智力支乡小分队的通知后,四川巴中小分队就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组队、撰写活动方案及联系当地相关部门和单位。在组队的过程中,我们本着同籍的原则,相互间沟通、协调,克服了诸多困难,最终,使起初几支分散的巴中小分队得到有机整合,组成了一支在其后开展活动中成为中间力量的 31 人的庞大队伍。在队伍里,我们队员在生活上,人人如同兄弟姐妹,互相照应,联系紧密;在工作中,我们成
3、员分工合作,相互学习,共渡难关,共同提高。成功组队后,在撰写活动方案时,队员们群策群力,纷纷使出自己的浑身解数,为共同的队伍出谋划策。结果,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探讨与修改,我们的厚达 20 多页的活动方案成功呈报给了学校并顺利通过验收。在联系当地相关部门和单位时,队员们也是积极筹划,想尽一切为我们这个集体联系当地的部门与单位,这为我们日后回到家乡顺利开展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我们的队伍顺利通过测评后,我们就开始有条不紊地为我们日后的活动做着全方位的准备。无论是查找活动所需的资料,还是积极地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培训,还是潜心倾听指导老师的教导,还是统筹人员安排,抑或是召开紧急会议来商讨对策,小分队都
4、是众志成城,所有对员都是热情高昂。当假期到来后,小分队各成员纷纷赶回家,迅速地投入到活动的前期准备中去。从翔实活动方案到写招商策划,从联系政府和媒体到进单位企业拉赞助,从去农村踩点到进大街小巷做宣传,每一个环节都开展得热火朝天,每一个步骤都进行得从容不迫。当我们回到家乡正按照原来的活动方案做着紧锣密鼓的筹备时,当有队员发觉我们家乡的方针政策超出了我们在校的预期时,我们队员们突然灵机一动,认为我们为什么不与家乡的实际结合得更紧密一些呢?于是,我们大伙立马进行磋商,这便有了我们后来做得相当成功的一大活动紧密结合四川省关于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大政策,开展以“手牵手根治环境脏乱差,心连心创建卫生洁净美”
5、为主题的大型环保公益活动。这一活动通过我们小分队全体成员齐心协力为期 10 余天的策划与准备,在 8 月中旬便如期火热开展起来了。这便是我们在各方面都取得非常成功的为我们小分队所拥有的一大特色活动。在为期一周的活动中,我们队员们抛开了秀才似的纯粹的理论说教,我们不但要做好理论上的宣传,更要注重以我们的亲自切实的行动去感染市民,感化老百姓。在理论宣传上,我们采取多管齐下的方式,不但冒着伏夏的暑热上街做宣传,登门做讲解,我们还在街头路口广发宣传资料,在人流量集中的地区大搞签名,等等。不仅如此,我们还冒着烈日,深入农村,在田间地头做宣传,在庭院门前做讲解。在这一周下来,我们发出了极具意义和价值的各种
6、宣传资料 10000 余份,我们的队员几乎走遍了拥有 30000 余人口的我们活动的主阵地清江镇的大街小巷的每个角落。在实践方面,我们抛开了书生的娇气,很多队员丢掉了作为城里人的自豪感,放下了在家养尊处优的架子,我们全体队员步调一致,深入街道社区,主动为街道“洗脸” ,大胆为社区“美容” 。尽管大汗淋漓,尽管“风尘仆仆” ,尽管腰酸背痛,但没有一个同学因害羞而停止不前,没有一个同学因嫌脏怕累而胆怯;相反,个个皆是英雄好汉,都愿意冲头阵,都乐意“当领头羊” 。在亲自实践的同时,我们仍旧没有忘记宣传。相反,我们的宣传结合实际,趁机做得更大、更强。这样,很多街道居民和路人真正地受到了感染与教育。而给
7、我们的,是无尽的感激与褒扬声。也正是因为我们的临时改变,使我们这项活动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高度的关注。在我们活动开展前后,分别得到了市、区、镇等各级团委和活动开展地的政府部门的高度关心与悉心指导;同时,活动也吸引了巴中市各大新闻媒体的关注,他们纷纷跟踪报道。巴中电视台的一大王牌栏目新闻 365给我们的活动做了详细报道,巴中日报对我们的活动分别在 2 版和头版做了跟踪报道, 巴中广播电视报 、 秦巴都市报等皆给我们的活动做了网络报道,巴中网、巴中新闻网、巴中论坛等都先后报道了我们的活动。也因为我们活动的出色,四川共青团网和四川在线网分别报道或转载报道了我们的活动。除了政府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和密集报道
8、外,我们的活动在当地老百姓中间也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他们纷纷表达了对我们活动的认可与赞赏,重新认识了当代大学生的风采。正是这样,我们成功地完成了学校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出色地在家乡人民面前展示了西大学子的风采,全面有效地宣传了母校西南大学。很多企事业单位和老百姓在与我们接触后,当得知我们是国家重点大学、211 工程院校西南大学的学生时,他们纷纷都竖起了大拇指,直说“西南大学的学子真是了不得,我们为家乡有这么一群就读于西南大学的大学生而倍感骄傲!”在做我们这项特色活动之余,我们还做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调研,我们以“农村留守儿童的假期生活”为主题,开展了系列的走访调查与交流活动。在为期一周的活动中,
9、我们小分队队员 31 人,由正副队长带队,分成 3 组,分别前往清江镇附近的村子里开展调研。在去当地村委会了解了相关的情况后,由村干部亲自(或他们指定人)给我们带路,冒着夏日的酷热,我们逐个家庭走访了解。一路下来,我们一共走访了 6 个村子的 100 余户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接触调查了近 200 名留守儿童。之后,经过全体队员的认真分析和研究调查资料,我们针对他们的问题,认真准备,之后将部分典型案例的孩子召集在一块,由我们心理学院的同学给他们上了一堂深入浅出的心理辅导课。除此之外,我们队员还与这些孩子进行了一对一的交流与沟通,以此为契机,我们建立了以“大手牵小手,关爱留守儿童,大学生在行动”为主
10、题的长效帮扶机制。通过此机制,我们将与留守儿童形成长期的一对一帮扶关系。今后,我们将对自己对应帮扶的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心里健康等各方面进行动态的关心与监测,并定期与孩子们在外的父母和在家的祖父母进行交流沟通。最终,我们写成了一篇以“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假期生活的调研报告”为题的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内容附后。 )除此之外,我们小分队的另一项活动便是去巴中最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最大的红军将帅碑林位于巴中市南龛山上的川陕苏区将帅碑林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活动。8 月 16 日的家乡巴中的天空虽然烈日当头,但却丝毫没有吓却小分队的每一个成员。相反,越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大伙的激情越是高昂。来到革命烈
11、士陵园现场,队员们拾阶而上,给革命先烈敬上一束鲜花、深深地给先烈鞠上一躬、庄重肃穆地站在烈士面前宣誓:“我承诺:奉行志愿者宗旨,遵守志愿者规范,发扬志愿者精神,以我所能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传播先进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贡献出全部的智慧和力量。 ”之后,在碑林内、在博物馆中、在烈士陵园前,队员们都认真参观学习,每到一处,都会驻足良久,沉思半晌。在午饭时分,队员们都吃着自带的非常简单的干粮,以表达对革命战争年代的缅怀和对当今幸福生活的珍惜。下午,队员们还冒着烈日,对将帅碑林内的一些白色污染物进行了清理。至此,西南大学 2009 年暑期智力支乡四川巴中小分队为期 10天
12、的暑期智力支乡社会实践活动就划上了圆满的句号。活动下来,队员们都认真做了总结和反思。在集体讨论中,大伙一致得出了我们小分队此次活动的经验与教训。就活动成功举行的经验而言,首先是我们小分队决策的民主性。我们的小分队由于成员多且来自的院系较多、学校较广泛,因此设有一名队长和三名副队长。尽管如此,任何决策的出台都是经过民主协商和讨论后的科学的决定。这就在一方面凝聚了小分队的力量,增强了各成员的主人翁意识,另一方面也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其次是紧密结合了家乡的政策实际。当我们在校的时候,大伙对家乡的政策都不太关注,即使关注也不太注意。但在回家筹备活动期间,当我们准确把握住了家乡的大政方针之后,立
13、即调转船头,及时有效地改变了活动方向与策略,这就保证了活动的成功,更保证了活动的影响力。第三,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点在第二点中即是生动反映。第四,是我们宣传到位。在活动前后,我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财力到宣传这一块。无论是活动前的海报,还是活动中的游行,还是活动后的后期信息反馈,我们一样没有落下,每一次宣传都是大笔投入。第五,就是充足的资金支持。一个成功的活动,离不开充足的财力。为此,我们充分挖掘当地社会资源,大胆进企事业单位去争取资金和财务支持。在谈判与说服工作中,我们在不损害学校名誉和小分队利益的前提下,大胆出招,结果争取到了可观的资金和财务支持。第六,是一支超强的外联团队。在我们队长领
14、衔下,广泛深入到政府部门、行政单位、新闻媒体单位等活动所要涉及的各个单位和部门,结果保证了活动的政策支持与强有力的宣传效果。就活动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而言,我们也得到了不少的教训。一是经验的欠缺。由于我们大都是本科一、二年级的学生,涉世不深,社会经验欠缺,不太清楚诸多的社会事态,因此使我们在活动的筹备与开展过程中走了不少的弯路。二是活动准备略显仓促,致使偶尔出现的变数的解决相当吃力。由于活动主要是回去临时决定改变的,因此留与我们的准备的时间本就不多。三是队伍庞大,管理较困难。由于我们小分队由来自西南大学的 31 名不同院系的同学和 20 余名来自其他高校的同学共 50 余人组成,且男女队员都有,
15、更有相当多的极具个性的 90 后,这样,要在活动、生活等各方面都有一个系统的安排与照应,的确需要相当的精力。在谈到队员们从活动中得到的东西时,大家都饶有兴致。首先,通过这次艰苦的磨砺,几乎所有同学都对社会有了一次全新与系统的认识。通过跑单位、进政府、下农村等,队员们对社会的各方面都有了一次系统了解。其次,通过这次切实的行动,大家对社会与人生有了一次全新的认识。尤其是大伙对服务家乡的热情有了显著的提升。在活动中,大家都树立了一种为社会做贡献的意识,很多同学从此有了以前想都不会想的将来回到家乡,投身到家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去,为家乡巴中的现代化添砖加瓦的想法。再次,同学们都磨砺了自己的意志。由
16、于活动持续时间较长,活动量较大,而活动期间的食宿环境较一般,但同学们都无怨无悔地坚持了下来,即使病了,也没有退却。这对我们这支拥有相当多的来自成市里和90 后的同学们来说,可谓受益匪浅。又次,是同学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有了长足的提高。在活动中的日子,队员们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尤其是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集中的学习教育,所有队员的思想觉悟提高了不少。最后,所有队员都为自己是一名西大学子而倍感骄傲。尤其是在活动中老百姓们对西南大学学子们的行为进行褒扬后,队员们可谓信心百倍。总之,西南大学 2009 年暑期智力支乡四川巴中小分队的活动获得了较大的成功,我们没有辜负学校的期望,我们的队员没有瞎忙活,而是获得了人生路上的一笔宝贵的财富!西南大学 2009 年暑期智力支乡四川巴中小分队2009 年 8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