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1南京市各区县 2012 年初三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白下】四时田园杂兴春日【宋】范成大土膏 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 开。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 过墙来。【注释】 土膏:指肥沃的土地。 一饷,片刻。饷,通“晌”。 鞭笋:细长的竹笋。8这首诗共四句,第一句中,“ ”二字形象地表现出春天乍到,大地复苏的情形。 (1 分)9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A.“一饷开”三字,形象地描绘出花草在春天生长迅速,片刻间使人眼花缭乱的景象。B.诗人精心选择农村特有的景色与农民的劳动生活来表现春天,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C.诗歌最后一句巧借鞭笋来透露春天的气息,与“一枝红杏出
2、墙来”有异曲同工之妙。D.诗歌先概括描写春天,然后具体描绘景物。“催”“开”“过”等词充满着动态之美。【答案】8.(1 分)欲动 9(2 分)B【高淳】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唐)元稹残灯无焰影幢幢 ,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注】 幢幢:晃动的样子。9(1)“ ”三个字惟妙惟肖地摹写出作者听闻白 居 易 被 贬 为 江 州 司 马 后 刹那间的反应。 (1 分)( 2) 末 句 的 景 物 描 写 是 怎 样 来 抒 发 作 者 的 情 感 的 ? 请 简 要 分 析 。 ( 2 分 ) 【答案】9.(1)(1 分)惊坐起 (2)(2 分)作者用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的
3、手法,把听说白居易遭贬后的悲凉、凄苦的情感寄寓在凄凉冷清的景物之中,抒情更含蓄;(或“用凄凉冷清的景物含蓄地表达了(渲染烘托了) 得知白居易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凄苦 ”)(手法 1 分;景物特点、情感分析 1 分)【鼓楼】阅读古诗,回答问题。(3 分)望 江 南王琪江南月,清夜满西楼。云落开时冰吐鉴,浪花深处玉沉钩。圆缺几时休。星汉迥 ,风露入新秋。丹桂不知摇落恨,素娥 应信别离愁。天上共悠悠。【注释】迥:遥远。 素娥:嫦娥8.上阕中的“圆缺几时休”中的“圆”与“缺”分别指词中的“冰吐鉴”与“ ”。(1 分)9. 对全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 分)1.这首咏月词的上阕以写景为主,下阕借景抒怀
4、,全词意境悠远。2.整首词营造了温馨浪漫的秋季夜色的氛围。3.“天上共悠悠”中“悠悠”一词表现了词人绵长的忧思4.这首词借月的圆缺不休表达了对人世聚散、悲欢离合的感慨。【答案】8. (1 分)玉沉钩 9. (2 分)B。【建邺】过百家渡四绝句(其四) 【宋】杨万里 一晴一雨路干湿,半淡半浓山叠重。远草平中见牛背,新秧疏处有人踪。7.品析“远草平中见牛背”中“见”的妙处。(2 分) 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 分)A前两句诗的意思是,一会天晴一会下雨,路上干了又湿,湿了又干。天边的山峰重重叠叠,半淡半浓。B全诗看似写全景,实则以道路和远山为背景,着重描绘的是草间的牛背和秧间
5、的人踪。全诗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C诗人写景不断变换角度,近景、远景、中景交替,点、线、面组合,汇织成一幅色彩绚烂、热情奔放的画面。D这首诗平易自然,构思新巧,语言明了,清新流畅,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答案】7.(2 分)“见”通“现”,写出在远处齐刷刷的草丛中,牛背时隐时现的情景(1 分); “见”字化静为动,似乎在不经意之间,宁静优美的农村景象、清新淳朴的田园风光跃入眼帘。(1 分)(或:让人体会到悠闲自在,惬意喜悦的情绪。或:抒发了诗人喜爱农村生活、田园风光之情,平淡中见韵味,给人留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共 2 分。写出“见”在句中的含义 1 分;分析化静为动的写法或者体会悠闲自在、热爱农
6、村风光的情绪等效果的 1 分)8.(2 分)C【江宁】5.下面是第二小组搜集的材料,请完成下面题目。(7 分)古诗描绘出“春”的画卷: 春游湖/ 63宋徐俯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1)诗中“夹岸桃花蘸水开”中的“蘸”字用得十分传神,试作简要赏析。(2 分) (2)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A诗的题目“春游湖”三个字,既点明了时间、地点,又交代了主要事件“游湖”。B第一、二两句描绘春天湖边明媚可人的景色:成双成对的燕子在天空中飞来飞去,两岸的桃花像蘸着水在盛开。C第一句中的“几时回”,用疑问语气表达出作者因春回大地,可是燕子却没
7、有飞回来的深深惆怅之情。D第三、四句写春雨使湖水上涨,将桥淹没,游人不能过去,这时摆渡的小船正从那柳阴深处向游人撑来,表现了作者喜悦的心情。【溧水】【古诗阅读】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7请写出该诗中体现诗人报国无门心情苦闷的句子。(2 分) 8请选出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 )(2 分)A首联连用了三个“凤”字使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又一个“空”字为全篇定下了悲怆苍凉的感情基调。B.颔联借吴宫的富丽如今被荒径埋没,东晋的名门留下的只是荒冢,来感慨时间的无情,叹息人世的无常。C
8、. 颈联 “三山”对“二水”,“半落”对“中分”,“ 青天外”对“白鹭洲”, 气势磅礴、对仗精工,佳句天成。D全诗格调高雅,语言华丽。把历史的典故,想像中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寄托了忧国之思。【答案】7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8D【联合】8.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回答问题。(5 分)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注释】 开元二年 (公元 759 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这首诗运用烘托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岳阳楼的特点: (请用一
9、个词语概括)。(2 分)2. 这首诗的颔联千古流传,最妙的当属“引”和“衔”二字,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3 分) 【答案】8.(5 分)(1)(2 分)高(高耸、高大、高耸入云等。意近即可)(2)(3 分)运用了拟人手法(1 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大雁和山懂得人的心意,把愁心带走,把好月送来的情境(1 分),表现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1 分)。【六合】【古诗阅读】7阅读下面一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3 分)闽 中秋思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注释闽:今福建省。杜荀鹤(846-907),字彦之,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唐末诗人。(1)下面
10、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 分)A第一句中的“匀”字,极准确地勾画出雨的细密,雨的轻柔。菊花经雨,滋润而艳丽。B第二句中的“ 弄”字,以拟人的手法将“风”人格化。风吹红蕉,蕉叶声声有韵,别有一番情致。C诗的前两句通过对植物的描写,抓住了闽中秋天萧瑟多雨的特点。D第三句诗人拓开一笔,将笔触由近处延伸到远处,高度地概括出闽中的地势特点。(2)诗的最后一句是主旨所在,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之情。(1 分)【答案】7(1)C(2 分) (2)思乡(或忧郁、忧伤) (1 分)【栖霞】(一)阅读下面古诗文。(15 分)【古诗阅读】7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回答问题。(3 分)夜 泉(明)袁中道山白鸟忽鸣,石
11、冷霜欲结。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1)诗中用以 动 衬 静 的 手 法 来 表 现 山 泉 夜 景 幽 静 的 诗 句 是 。 ( 1 分 )(2)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所表现的画面。(不超过 40 字)(2 分)/ 65 【答案】7(3 分)(1)山白鸟忽鸣(1 分) (2)皎洁的月光照在清泉上,那泉水浸染上明月的白色,仿佛成了一溪洁白的雪。(2 分)【玄武】(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 78 题。(3 分)金陵驿文天祥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注释】本诗写于 1278
12、年,诗人战败被俘,押往大都,途经金陵。此时南宋已亡,金陵被攻破四年了。7. 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 分) ( )A首联用夕阳渐渐西斜、渐渐下落之“动”反衬出诗人久久凝望、久久沉思之“静”,突出诗人的无限悲恨和无尽怅惘。B颔联“元无异”和“半已非”形成巨大反差,揭露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表现诗人心系天下兴亡,情关百姓疾苦。C颈联运用比喻手法,给人悲凉凄惨的感觉:诗人在哭,金陵在哭,满地芦花和“我”一样飘零,旧时燕子也是无处栖身。D尾联与过零丁洋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异曲同工,表达出诗人视死如归、以死报国的英雄气概。8. 本诗中的“ ”一句诗,化用了刘禹锡 乌衣巷中的诗句“
13、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1 分)【答案】7.(2 分)C(应是拟人手法)8.(1 分)旧家燕子傍谁飞(多写“满地芦花和我老”不给分)【雨花】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 7 12 题。(15 分)【古诗】鹧鸪天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释:些:语气词。犊:牛。青旗沽酒有人家:指山村酒家。青旗,酒家招牌。沽,卖。 7请展开想像,描写 “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所表现的田园春光。(2 分) 8词中加点的一个“破”字,用得非常传神,请简要分析它的表现力。(2 分) 【答案】7.(2 分)示例: 乡村小路边柔嫩的桑枝上有了点点绿色,吃草的小黄牛在山坡上时不时哞哞的叫着,太阳偏西,回巢的乌鸦点缀着有几分春寒的树林。8. (2 分)一个“破”字,用拟人手法,传神地写出了桑叶在春风的催动下,逐渐萌发、膨胀,终于撑破了原来包在桑芽上的透明薄膜。“破”字不仅有动态,而且似乎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