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标准.doc

上传人:jinchen 文档编号:4490236 上传时间:2018-12-3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标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标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标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标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标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 年 12 月 19 日发布 2014 年 12 月 19 日实施共 122 页 第 1 页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标准1 需要工作许可的有限空间作业1.1 进入或探入可能产生可燃性气体、蒸气和气溶胶的浓度超过爆炸下限(LEL )的 10%的有限空 间的作业;1.2 进入或探入空气中氧含量可能低于 19.5%或超过 23%的有限空间的作业;1.3 进入或探入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可能超过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1-2007)(GBZ2.2-2007)的有限空间的作业;1.4 进入或探入使作业者身体可能淹没于液体或固态流体而导致呼吸系统阻塞窒息死亡,或可能因窒息、压迫或被碾压

2、而引起人身伤害或死亡的有限空间的作业; 1.5 进入或探入空气中爆炸性粉尘浓度可能达到或超过爆炸下限的有限空间的作业;1.6 进入或探入其它任何含有有害物质浓度可能超过立即威胁生命或健康(IDLH)浓度的有限空间的作业。2 有限空间作业分级2.1 一级有限空间作业2.1.1 不能可靠切断,或置换、清洗后可燃物质爆炸下限、共 12 页 第 2 页 有害物质浓度、含氧量仍超出规定的安全范围。2.1.2 对有限空间内爆炸极限、有害物质浓度(含作业过程中产生的)不具备检测手段,无法判定安全限制范围。2.1.3 不能采取有效的通风措施,作业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浓度超过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或作业过程可能造

3、成氧含量低于 19.5%。2.2 二级有限空间作业除 2.1 条款规定的以外的需要许可的有限空间作业。3 人员职责3.1 项目负责人(项目单位)职责3.1.1 负责向作业人员进行安全交底,检查作业单位安全教育、危险预知及相关对策措施落实情况。3.1.2 参与专项安全技术方案的审核,并检查作业过程的实施情况。3.1.3 负责确定系统隔绝方案,作业前现场验证系统隔绝、置换清洗、通风、检测设备、检测数据、个人防护、人员准备、应急救援等工作与准许进入条件的符合性,有关手续齐全后,准许作业人员进入。3.1.4 负责对作业过程进行安全监控,协调、处理作业过程中存在问题;负责作业许可关闭后恢复作业的确认。3

4、.1.5 在有限空间作业完成后,签发作业终结手续。3.2 作业负责人(作业单位)职责3.2.1 经过专项安全教育培训,了解作业内容存在的危险源以及相应的控制措施。共 12 页 第 3 页 3.2.2 在有限空间作业环境、作业程序和防护设施及用品达到允许条件后,方可允许作业者进入有限空间。3.2.3 在有限空间及其附近发生安全作业许可所不允许的情况时,下达人员撤出指令,终止人员进入。3.2.4 在有限空间作业完成后,在确定作业者及所携带的设备和物品均已撤离,办理作业终结。3.2.5 检查、验证应急救援、呼叫方法的效果。3.3 作业者(经审核、批准进入有限空间作业人员)的职责3.3.1 经过专项安

5、全教育培训,了解作业内容存在的危险源以及相应的控制措施。3.3.2 遵守有限空间作业岗位(安全)规程;正确使用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设施与个体防护用品。3.3.3 应与监护者进行有效的安全、报警、撤离等实时的信息传递。3.3.4 作业者已经意识到身体出现危险症状和体征、监护者或作业负责人下达了撤离命令、探测到必须撤离的情况或报警器发出撤离警报时,作业者应及时向监护者报警并及时撤离有限空间。3.4 监护者(当作业者进入有限空间作业时,在有限空间外负责安全监护的人员,含项目单位及作业单位)的职责3.4.1 具有能警觉并判断作业者异常行为的能力,接受专项安全教育培训,了解存在的危险源以及相应的控制与应急措

6、施。共 12 页 第 4 页 3.4.2 准确掌握作业者的数量和身份。3.4.3 在作业者作业期间保证在有限空间外持续监护,适时与作业者进行必要的安全、报警、撤离等实时的信息交流,在紧急情况时向作业者发出撤离警报。监护者在履行监护职责时,严禁从事其它作业,不得脱离岗位。3.4.4 发现禁止作业的条件、作业者出现异常行为、有限空间外出现威胁作业者安全和健康的险情、监护者不能安全有效地履行职责时应命令作业者立即撤离有限空间,必要时,立即呼叫应急救援。3.4.5 对未经许可靠近或者试图进入有限空间者予以警告并劝离,如果未经许可者进入有限空间,应及时通知作业者和作业负责人。3.5 救援人员职责3.5.

7、1 接受过专项安全教育培训,了解有限空间作业存在的危险源以及相应的控制与救援措施。3.5.2 参加过有限空间应急救援训练,具有从特定有限空间或已知危害的有限空间中对遇险人员施救的能力。救援人员中至少确保有一名人员掌握基本急救和心肺复苏术技能。3.5.3 能熟练使用各种防护用品和救生器材。4 准许进入条件4.1 安全隔绝4.1.1 设备上所有与有害介质连通的管道、孔洞均应与其有效隔绝,可采用插入盲板、拆除管道或水封加阀门等形式,有效隔绝危害性气体或蒸气进入有限空间。共 12 页 第 5 页 4.1.2 按公司安全挂牌管理的相关要求,做好设备突然受能的安全措施。4.1.3 对可能产生使作业者身体淹

8、没于液体或固态流体而导致呼吸系统阻塞窒息死亡,或因窒息、压迫或被碾压而引起人身伤害或死亡的有限空间,应采取盲板、隔离挡板、安全网、脚手板等有效安全隔离措施防止有害气体、尘埃、泥土、矿石、水等其它自由流动的液体和固体涌入作业区域或作业人员坠落、淹溺其中。4.2 置换和清洗4.2.1 为防止有限空间含有易燃气体或蒸发液在开启时形成有爆炸性的混合物,应使用氮气进行吹扫。4.2.2 用氮气吹扫有限空间检测合格后,用空气置换氮气,并持续测试有限空间的氧气含量,氧含量应达到 19.523%。4.2.3 对于有限空间内水蒸气挥发性物质采用水蒸气或热水作为清洗介质,清洗时不应留有盲端,清洗顺序由高到低;清洁时

9、,应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彻底清除有限空间内的有害物质;清洁期间,为防止有限空间内产生危险气压,应给水蒸气和凝结物提供足够的排放口;清洁后,应进行充分通风,防止有限空间因散热和凝结而导致任何“真空 ”,在作业者进入高温有限空间前,应将该空间冷却至室温;清洗完毕,应将有限空间内所有剩余液体适当排出或抽走,及时开启进出口以便通风;水蒸气清洁过的有限空间长时间搁置后,应再次进行水蒸气清洁。共 12 页 第 6 页 4.2.4 对腐蚀性物质或不易挥发物质,在使用水蒸气清洁之前,应用水、或其它适合的溶剂或中和剂反复冲洗,进行预处理,冲洗后的水溶液 PH 值 69 之间。4.3 通风4.3.1 作业前要保持有限

10、空间空气良好流通,打开所有人孔、手孔、料孔、风门、烟门等进行自然通风。4.3.2 为保证足够的新鲜空气供给,必要时采取持续强制性通风;采用管道空气送风时,通风前必须对管道内介质和风源进行分析确认。4.3.3 通风时应考虑足够的通风量,保证能稀释焊接、切割、喷涂、涂刷等作业过程中释放出来的有害物质,满足安全呼吸要求。4.3.4 强制通风时,应把通风管道伸延至有限空间底部,有效去除比重大于空气的有害气体或蒸气,保持空气流通。4.3.5 禁止直接向有限空间输送氧气或富氧空气,防止空气中氧气浓度过高导致危险。4.4 检测4.4.1 检测点的确定4.4.1.1 根据有限空间的实际情况确定检测点的数量和位

11、置,两个检测点之间的距离不超过 8m。4.4.1.2 圆柱形有限空间水平直径在 8m 以内,纵向高度在 8m 以内,检测点距底部和顶部均不超过 1m,设上、下一组两个检测点。4.4.1.3 圆柱形有限空间水平直径在 8m 以内,纵向高度共 12 页 第 7 页 在 8m 以上,上、下距底部和顶部均不超过 1m,设上、中、下一组三个检测点。4.4.1.4 圆柱形有限空间水平直径、纵向高度均在 8m 以上,增设一组或多组检测点,两个相邻检测点之间距离不超过8m。4.4.1.5 非圆柱形有限空间参照圆柱形有限空间规定设置检测点。4.4.1.6 检测点的设定应考虑可燃气体或有毒气体的密度。比空气重的气

12、体,应在有限空间底部适当增加检测点,比空气轻的气体,应在有限空间顶部适当增加检测点。4.4.1.7 检测点应避免设置在有限空间的开口通风处,应深入通风处 1m 以上,以避免气体对流对检测结果的影响。4.4.1.8 在有害气体的释放源和空间的死角、拐角部位应增设检测点。4.4.1.9 若所进入有限空间中的空气是分层的,在进入方向和进入两侧 1.2m 范围内进行检测。4.4.2 作业前 30 分钟内,必须对有限空间气体检测、分析,检测点要有代表性,检测合格后办理有限空间安全审批手续。4.4.3 检测应使用经检定合格在校验有效期内的检测设备,使用前应保证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4.4.4 一级有限空间作

13、业应进行连续检测,二级有限空间作业每一小时检测一次,如检测分析结果有明显变化,则应加大检测频率。检测数据每隔一小时应在有限空间作业许可审共 12 页 第 8 页 批表上记录。4.4.5 作业中断超过 30 分钟应重新进行检测分析,对可能释放有害物质的有限空间,应连续监测。情况异常时应立即停止作业,撤离人员,经对现场处理,并检测分析合格后方可恢复作业。4.4.6 在有限空间内涂刷含有挥发性溶剂的涂料、使用挥发有毒气体的清洗剂或焊接、切割等释放有害物质或耗氧的作业时,应进行连续检测,并采取强制通风措施。4.4.7 检测应根据有限空间存在危险源进行,项目应包括:4.4.7.1 测氧含量。正常时氧含量

14、为 19.523%。4.4.7.2 测爆。当被测气体或蒸气的爆炸下限大于等于 4%时,其被测浓度不大于 0.5%(体积百分数);当被测气体或蒸气的爆炸下限小于 4%时,其被测浓度不大于 0.2%(体积百分数)。对于油轮船舶的拆修以及油箱、油罐的检修,空气中可燃性气体的浓度应低于爆炸下限的 1%,如汽油油箱被测浓度不大于 0.013%(体积百分数)。4.4.7.3 测有毒气体。有毒气体的浓度,应低于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所规定的浓度要求。4.5 防护措施4.5.1 进入不能达到清洗和置换要求的有限空间作业时,必须根据存在的危险源配备相应的呼吸防护用品、防护眼面护具、防护手套和防护服等,以预

15、防现场环境中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4.5.2 在酸、碱等腐蚀性环境中,应穿戴好防护服、防护眼共 12 页 第 9 页 面罩、防护手套、靴子等防腐蚀护具以及呼吸防护用品。4.5.3 当有害物质浓度大于立即威胁生命或健康危险浓度(IDLH)或缺氧时,必须佩戴正压供气式空气呼吸器,属皮肤吸收的物质还需采取皮肤防护措施。4.5.4 虽经通风但有毒气体浓度仍高于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时原则上应佩戴正压供气式空气呼吸器,也可根据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规定选用适合的呼吸防护用品。4.5.5 当有限空间内存在可燃性气体和粉尘时,所使用的器具应达到防爆的要求。4.5.6 在易燃易爆环境中,严禁

16、使用氧气呼吸器,应穿防静电工作服、工作鞋;炉膛、料仓等粉尘环境中,应佩戴防尘口罩。4.5.7 在产生噪声的有限空间作业时,应配戴耳塞或耳罩等防噪声护具。4.6 移动式电气设备使用4.6.1 有限空间照明电压应小于等于 36 伏,在潮湿容器、狭小容器内作业应小于等于 12 伏。4.6.2 使用超过安全电压的手持电动工具或进行电焊作业时,必须按规定配备漏电保护器。在潮湿容器中,作业人员应站在绝缘板上,同时保证金属容器接地可靠。4.6.3 在爆炸危险环境中,应使用相应类别、级别、组别的防爆型电气及不产生火花的工器具。共 12 页 第 10 页 4.6.4 临时用电线路,应按 GB/T 13869 规

17、定架设和拆除,线路绝缘保证良好。4.7 监护4.7.1 有限空间作业作业单位必须有专人全过程旁站监护,监护人员不能受到其他职责的干扰,监护人员不得脱离岗位。4.7.2 进入设备前,监护人应会同作业负责人检查安全措施,统一联系信号。4.7.3 一级有限空间作业过程中,项目单位应指派监护人员对作业全过程旁站监护;二级有限空间作业,项目单位应指派监护人员对关键作业节点进行监控。4.8 应急救援4.8.1 一级有限空间作业,应按作业需要配备 2 名以上的应急救援人员,大型作业应增加应急救援人数。4.8.2 作业前应将有限空间存在或作业过程产生的有害物质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或类似书面信息放在工作地

18、点,如果作业者受到有害物质的伤害,应当将这些信息告知救治的医疗机构。4.8.3 有限空间设备外应按存在的危险有害物质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中的要求配备空气呼吸器、检测报警仪器、消防器材和清水等相应的急救器材和急救用品。4.8.4 落差超过两米的一级有限空间,作业前应在有限空间外配置救援用吊救设施,作业者应使用胸部或全身套具,吊救安全绳索应从头部往下系在后背中部靠近肩部水平的位置,或能从身体侧面也能将作业人员移出有限空间的其它部位。共 12 页 第 11 页 在有限空间外使用吊救系统救援时,应将吊救设施的另一端固定在机械设施或其他固定点上,保证救援者能及时进行救援。4.8.5 有限空间事故抢

19、救,救援人员必须做好自身防护,方能进入有限空间实施抢救。5、其他5.1 需要工作许可的有限空间在入口处应设置“有限空间(或密闭空间),未经工作许可不得入内” 的警示标识,防止未经许可人员进入。5.2 进入时间严禁超过审批许可的规定时间,避免由于超时引起的危害。5.3 多工种、多层交叉作业应采取互相之间避免伤害的措施。难度大、劳动强度大、时间长的有限空间作业应采取轮换作业。5.4 严禁作业人员在有毒、窒息环境下摘下呼吸防护面具。5.5 作业前后应清点作业人员和工器具。作业结束后,由有限空间所在单位和作业单位共同检查有限空间内外,确认无问题后方可封闭有限空间。5.6 有限空间作业结束后,作业许可、终结记录由项目单位项目负责人保存至少一年;作业中碰到的问题在许可记录上记录,用于评估和修订有限空间许可条件。5.7 有限空间管理档案包含:有限空间名称、设备位置、审共 12 页 第 12 页 批级别、作业内容、固有危害因素危险源、作业过程产生危险源、人员准许进入条件等内容。5.8 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立即威胁生命或健康的浓度(IDLH)详见通用安全技术规程(生产安全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规范标准 > 国内外标准规范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