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优中考网 中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 200 篇 36-40今天我推荐给大家的资源是“中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 。这个资源不错,内容皆是从各地大考试卷中精选出来的。推荐给大家还有一个原因,这些篇目也是学生写作文的极好素材。相信大家下载后会用得上,以后遇到好资源我还会在首页推出。36、高原,我的中国色 37、告别三峡 38、给生命配乐 39、根的神韵 40、巩乃斯的马高原,我的中国色乔 良东亚细亚的腹地,一派空旷辽远,触目惊心的苍黄。连那条从巴颜喀拉的山岩间夺路而来的大河,也暴烈地流泻着一川黏稠的黄色!这就是高原。黄土高原。浑黄的天地间,走来一个黄皮肤的老者。看不清他的面孔,听不清他的声音,只有那被黄
2、土染成褐色的长髯在被太阳喷成紫色的浮尘中飘拂老者身后,逶迤着长长、长长一列只在身体的隐秘处裹着兽皮的男人和女人。一棵巨大的柏树,便在这人群中生下根来。所有黄皮肤的男人女人和他们的后人,都把这巨树唤作轩辕柏。它的根须像无数手指抠进黄土,扎向地心,用力合抱住整个儿的高原。始皇帝横扫六合的战车,汉高祖豪唱大风的猛士,倚在驼峰上西出阳关的商旅,打着呼哨、浑身酒气的成吉思汗的铁骑,和五千年的岁月一道,从这金子样的高原上骄傲地走过去,走过去,直到暮云垂落下来,低矮的天地尽头,走来一个小小的黑点。一个军人。他站在一架冲沟纵横、褶皱斑驳的山梁上。残阳把他周身涂成一色金黄。他伸出手臂,出神地欣赏着自己的皮肤。金
3、黄的晖光从手臂上滑落下去,掉在高原上。一样的颜色。他想,我的肤色和高原一样。豪迈的西风从长空飒然而至。他的衣襟和裤角同时低唱起喑哑而粗犷的古歌。刹那间,他获得了人与天地自然,与遥远的初民时代那种无缝无隙的交合。是一种虚空又充实,疏朗又密集,渺小又雄大的感觉。他不禁微微一笑。然而,只一笑,那难以言喻的快感消退了。渐渐塞满胸壑的,是无边的冷漠,莫名的苍凉。竟然没有一只飞鸟,竟然没有一丛绿草。只有我,他想。我和高原。于是他又想,这冷漠、这苍凉不仅仅属于我,还属于遗落在高原上的千年长史。畏惧盗寇的商贾们抛离了驼队踩出的丝绸古道。面对异族的武夫们丢弃了千里烽燧和兵刃甲胄。一路凄惶,簇拥着玉辇华盖,偏安向
4、丰盈又富庶的南方。那叫人柔肠寸断的杏花春雨呵,竟把炎黄子民们孔武剽悍的魂魄和膂力一并溶化!而历史,却在某个迷茫的黄昏,被埋进深深的黄土。他感到胸口有一团东西被揪得发疼。他想喊。他想站到最高的那架山梁上去,对着苍茫的穹窿嘶喊:难道华夏民族所有的武士,都走进了始皇陵兵马俑的行列?没有风。没有声息。高原沉默着。一块没有精壮和血性汉子的土地是悲哀的。他想起了他那些戴着立体声耳机、抱着六弦琴横穿斑马线的兄弟们。他们全都身条瘦长,脸色煞白,像一根根垂在瓜架上的丝瓜。他们要去参加这一年中的第三百六十七次家庭舞会了吧?他们的迪斯科跳得真好。他们忧郁的歌声真动人。但,他们只从银幕上见过高原和黄土。他们不知道紫外
5、线直射进皮肤和毛孔时的滋味,更不知道那黄土堆成的高原上埋着的古中国。可那才是中国,那才叫中国。在病榻上呻吟了八百年,又被人凌辱了二百年的,不是真正的中国。真正的中国是闪着丝绸之光、敦煌之光,修筑起长城,开凿出运河,创造了儒教、道教,融合了佛教,同化了一支支异族入侵者的中国。真正的中国是一条好汉。这裸着青筋、露着傲骨的高原也是一条好汉。他想,我也该是这样的汉子。他想,有了这样的男子汉,高原,这金子似的高原便不会死去。因为轩辕柏在这里扎着一根粗大的、深邃的根茎。这个人,这个军人,就是我。18请简要分析文中“轩辕柏”的象征意义。 (6 分)19 “是一种虚空又充实,疏朗又密集,渺小又雄大的感觉。 ”
6、作者同时将三组反义词语用来描写这种感觉,从整体上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4 分)20怎样理解文章结尾句“这个人,这个军人,就是我”中的“我”?(4 分)2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 )A.“残阳把他周身涂成一色金黄 ”,他为自己有着与“金子样的高原”同样的颜色而自学优中考网 豪,他为做一个中国人而骄傲。B.“他”站在黄土高原上,看到 “竟然没有一只飞鸟,竟然没有一丛绿草” ,深感植被破坏严重,内心无比冷漠,苍凉。C.丰盈富庶的南方,柔肠寸断的杏花雨象征了温柔安逸、没有血性的土地,消磨了一代代中国人慷慨悲歌之气,积极进取之心。D.“他”想呼
7、喊,仅仅因为现代人的苍白无知,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来。所以他的大声呐喊是希望唤回高原的血性来。E.全文语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在凛然傲气中又渗透着无限的历史苍凉感,如同一幅黄昏时分的画卷,述说着遥远的历史又翘首期待着美好的明天。18轩辕柏是黄土高原血脉的象征,有了它,黄土高原才会成为“金子样的高原” 。(3 分)轩辕柏也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有了它,炎黄子孙才能够生生不息,代代繁衍。 (3 分)19是一种既骄傲又伤感的感觉。 (2 分)是因为高原的雄浑,民族历史的厚重。(2 分)20文中的“他”是虚指,是千千万万有民族历史责任感的中国人的代表,是中国有血性的精壮的汉子。 (4 分)21BD(B 项:
8、与破坏植被无关。作者用景物的荒凉衬托人物内心的荒凉冷寞。D 项:概括不全面。还因为历代统治者的懦弱昏庸,尚且偷安。4 分,答对一项得 2 分)告别三峡 赵本夫告别三峡,已经讲了几年。其间除去旅游部门炒作的成分,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游客,多是怀着真诚惜别的心情去三峡的。长江浩浩荡荡,自由自在地奔腾了亿万年,第一次被人类强行改变它的面目。今年六月大坝蓄水后,上游六百多公里的长江,将变成一个狭长而巨大的水库,三峡将不再是昔日的三峡,长江也不再是过去的长江了。它将失去许多原始的形态和野性,变得温顺、驯服。建造三峡大坝是经过科学论证的,我们不怀疑它将在防洪、发电、航运等诸多方面发挥特殊的功用。但当这条亘古以
9、来一直追求自由的大水终被锁住时,人们还是蓦然生出一种怜惜、怅然和失落。去年十月底,我终于去了三峡。正是深秋时节,长江两岸的山峦有些冷峻之气,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我的确感受到了大江的气势。但老实说,三峡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美丽奇伟,山不够绿,水也不够清,浑黄的江水泥汤一样翻滚流淌。江面上往来船只很多,有客轮,那上头满载着告别三峡的游人;也有货船,装满各种各样的物资,船体吃水很深,看了让人揪心。江面繁忙而嘈杂,即使面对美景,也少了从容欣赏的情趣,只感到一种紧迫和忙乱。此时,距三峡明渠截流只有几天的时间了,届时将要断航,该运的急用的货物要赶快运出,天南海北赶来的游客要最后看一眼原始
10、的三峡。那时,我和所有的游客一样,都显得多情而惆怅。但在后来的日子里,当我实地目睹了涪陵、万州、云阳、巫山等地移民拆迁的许多现场后,却突然发现自己和游人的多情惆怅是多么的空洞。在整个三峡库区,有一百多万移民,其中有十二万人迁去外省定居,剩下的或远或近,也都要离开自己的家园。长江两岸,到处可见残墙断壁,瓦砾成堆,一座座县城,一个个乡镇和村落,全都成了废墟。百万移民为三峡工程建设所作出的巨大牺牲,他们舍弃祖辈生活的土地远离家乡的故事,搬走前夜一村人在露天场地上喝告别酒时相拥而泣的场面,临行前向滔滔长江向已成废墟的故土磕头祭拜的情景,一次次让我动容,让我顿生敬意。那时我才真切感到,他们才是告别三峡的
11、主角。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在远离长江的地方,我同样也看到了一座座崭新的城市和村镇,三峡移民已经开始新的生活,建设新的家园。其实,在今天的中国,移民已不应再被看成苦难的象征。中国所有的城市都在急速发展,正是因为新移民走了进来。而为数更多的遍布全国的打工族和流动人口,正像鸟儿寻找新的栖息之地,随时准备把家乡作故乡,把他乡作家乡。在人类历史上,移民总是伴随着苦难和生离死别,但同时也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乃至人种的优化。移民从来就是一股活水。当年,如果没有欧洲移民,就不会有今天的美利坚。中国人固守家园,终老一生的传统
12、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移民正成为当今中国具有活力和开拓精神的一个群体。 (2003.2.14)15.“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 ,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4 分)16.梳理文章结构,回答下列问题:(1)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4 分)(2)“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2 分)17.全文渗透着作者告别三峡的强烈情感,请具体说明其情感的变化。(6 分)18.文章第三段中写三峡移民告别时“相拥而泣” 、临行前“磕头祭拜” ,第四段又写“中国人固守家园,终老一生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 ,这样写是否矛盾?请作简要
13、分析。(6 分)学优中考网 五、(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22 分)15.(4 分)(1) 游人的告别只是对 “原始长江三峡”景点的告别,由此生出的只是怜惜、惆怅和失落。(2)百万移民的告别则是故土难离的割舍之痛和舍弃家园的巨大牺牲。16.(6 分)(1)以“告别”为中心感性到理性( 层层深入)(2)过渡总领后文 17.(6 分 )由惆怅而失落到感动与崇敬,再由感动与崇敬到肯定和褒扬。惆怅而失落感动与崇敬肯定和褒扬 18.(6 分 )(1)不矛盾。(2)前者是从情感的角度着笔,后者是从思想观念的角度着笔。“喝告别酒时相拥而泣”向滔滔长江向已成废墟的故土磕头祭拜”表现的是与故人故土的难舍难分、依
14、依惜别的故乡情怀。“搬走” “临行”正说明了三峡移民顾全大局而奔赴他乡,并非固守家园而终老一生。移民们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故土的深厚情感。给生命配乐侯建臣有时候走在街上,总想哼一种调子。不管是什么调子,也不管跑调不跑调,就是很随便地哼,很投入地哼,哼着哼着,就发现原来那调子一直是和自己的脚步合拍的。哼着哼着,也就发现那调子原来也和自己的心跳声是合着拍的。其实慢慢地发现,我们有时在干活的时候,有时在沉思的时候,有时在痛苦的时候,有时在快活的时候,总会有意无意地哼一哼。哼一种老调或者哼一种新调或者就顺着我们的心跳哼一种不是调的调。那调要是让别人听了实在难听极了,而我
15、们那时觉得是那么动听。那是真的动听,是全身感到舒畅的动听。那一刻就觉得是天底下没有什么比那种调子更让人觉得动听的了。而且我还发现一个人不管是烦恼的时候也好痛苦的时候也好,只要一哼起一种属于自己的调子,就会慢慢地变得开朗,眼前的路也就开阔起来。我曾经好多次见过父亲一个人一边干着活,一边随意地哼着,父亲是一个木工,他一般戴着一顶很破的帽子,帽沿儿朝一边歪着,在帽子下面插着一支铅笔,他一边挥动凿子凿着木头,一边哼着调子。他在最光下的影子量得十分生动。父亲的调子是那种很粗放的调子。我也曾经多次见过母亲一边收拾着家一边哼着,母亲哼得很细很细,被人听到了她就会不自然地笑笑。等人走了她就又开始哼了。其实那时
16、我们的家是很困难的。父亲和母亲身上的担子也很重,可他们却会不时地哼出他们心底的旋律来,父亲和母亲都是这个世界上很一般的人,但在他们一边干活一边哼歌的时候,我觉得他们很美很美,他们是在从心底灿烂他们的人生,他们是在用心歌唱他们所正在过着的生活。很多年后我一想到小时候见到的父亲和母亲一边哼着歌一边干活的情景就忍不住在心中感动不已。很难想象一个能够很随意地从心底哼出歌的人会不热爱生活,会厌倦人世。记得很小的时候。一个人天黑的时候要从一个很远的地方回家,因为路远,而且还要经过一块坟地,所以就很害怕。总感觉有什么东西就跟在自己的后面。于是在心里一遍一遍地说我是大人,好像是要告诉谁似的。但这一招并不起作用
17、,因为自己的心里很清楚并不是一个大人。就哼起了歌,哼得很响,在黑夜的旷野里就只能听到自己的歌了。那一刻似乎自己真的大了,那段路也在不知不觉中就走完了。在走那段路的时候,哼歌让我给自己创造了自信,使我从容地走过了一段本来就应该是很艰难的路。我就想父亲和母亲在哼歌的时候是不是也在为自己创造自信呢?在繁杂的生活面前他们肯定也会感到压力和沉重。但哼着哼着,那些东西就显得很轻很轻了。我曾经问过他们,母亲没说话只是笑着,而父亲则是在沉思什么的样子,他们要回答的一切就在他们的笑容里和沉思着的眸子里了。生活就是这样,父亲和母亲用他们心中的旋律使沉重的生活变得轻松起来了,倘若他们整日愁眉苦脸,很难想象我们当时的
18、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生活有时是一场大型交响乐,但生活有时又是很单纯的二胡独奏;生活有时是激越的,但大多数时间则是小河一样静静地流着。谁想让生活永远澎湃着激情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而流动着的生活更能让人品出生活的真味。也更能让人陶醉其中。乐于给自己的生命配乐,起码说明我们还是很看重我们的生命,说明我们的生命还有值得我们为此而干下去的东西。我们也就会活得有滋有味。而给自己的生命配了乐,我们的生命本身也就有了色彩,有了旋律,有让我们走下去的信心和勇气。人需要的又是什么呢?18作者在文中说:“在文中说:生活就是这样” 。请根据文章内容写出这句话的具体含义。 (4 分)19第段中, “很多年后,我一想
19、到小时候见到的父亲和母亲一边哼歌一边干活的情景,就忍不住在心中感动不已。 ”为什么?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4 分)20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6 分)从“乐于给自己的生活配乐” ,要以看出作者具有怎样的人生态度?(3 分)“父亲和母亲都是这个世界上很一般的人。 ”然而作者为什么“觉得他们很美很美”?(3 分)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 分) ( ) ( )学优中考网 A文章的最后一句:“人需要的又是什么呢? ”作者以此句作结,显得意味深长,事实上作者已在文中作了回答:人需要的不是物质,而是精神。B作者很善于描写人物,文中不仅写出了父母亲哼歌各自的特点,而且写自己走黑路
20、回家,也十分传神,让人读了如临其境,感同身受。C作者回忆自己小时候一个人走夜路的情景,是为了与前面写父母的情景形成对照,并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D这篇散文融记事、写人于一体,熔议论、抒情为一炉,情感真挚,语言华丽,尤其是文中多处运用了排比句,使得文章也像配了乐似的有了旋律。E文章第四段画线中连用了五个“一边” ,其中第三个“一边”出现在对父亲的肖像描写中,很传神地表现了“父亲”作为一个木工的职业形象;另外四个“一边”突出了父亲在劳动中自然则然地哼着“随意”的调子,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父亲对生活的热爱。18人在生活中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和压力,只要有信心和勇气,就能战胜它们,使沉重的生活变得轻快起来。
21、(4 分,意思概括对即可)19父亲和母亲“一边干活,一边哼歌” ,不仅使他们的人生变得“灿烂”也给整个家庭带来了快乐、自信。 (4 分,结合下文进行概括)20看重生命、热爱生命。 (3 分)因为他们即使在一种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也依然热爱生活,用哼歌的方式使他们的人生变得绚烂多彩(或用心来歌唱他们所正在过着的生活) (3 分)21BE(A“人需要的不是物质”错,C“形成对照”错,D“语言华丽”应为“质朴、平淡” ) (答对一项得 2 分,答对两项得 4 分,答案超过两项的,本题不得分)根的神韵张和平山岩上的树根挺立于悬崖一侧,与山野和头顶的青松凝为一尊力的塑像。紧抓着苔滑的崖壁,把力挤进山岩,去
22、探索生命的源头,为头顶的绿色汲取营养,然后目睹古铜色的虬枝突进苍穹,挺向蓝天。你本属于一片沃土,可以分享花香和欢乐,因立志太高,便注定了此生的孤独和磨难,注定终生与清贫为伴。在风与雨的交错处,你抓住属于自己的机遇,拼命汲取营养,然后把希望寄托于自己的心头。于是在磨难中,你畸形地生长,扭动的躯体便是你奋斗的足迹。即使在诗意疯长的季节,诗人留恋的也是你头顶的青松,不曾想到忍受孤独饱经风霜的你。你静静地思考着,默默忍受着命运的安排。面对幽深的峡谷,你已别无选择,惟有拼命地生长。用智慧和力量去熔化山岩,顽强且韧劲十足地去开垦坚硬的土地。村头老榆树的根深深懂得,自己千丝万缕的血肉之躯正养育着一个古老的村
23、庄。于是,你盘根错节,编织出一部古远的传奇。你的依恋也是黄土地的依恋。而默默无闻的土地又有何等情怀。你将气管点化成血管,把黄土地的爱恋倾诉给那些盼归的心,那些顽皮的孩子便是你的第一个听众。树成了村庄古老神圣的旗帜,你便是村庄悠久的化石。乡亲们在你哺养的大树下欢歌狂舞,祭祖祈祷,或私定终身,寻情约会,你无私地奉献出自己裸露的躯体,显示出博大的胸怀。展览室里的根立于文雅的红地毯上。此时,你被扒光了皮,甚至挤掉最后一丝血液。然后在你的伤疤处涂上一层漆,默默地向人们昭示着什么。这是一种畸形欲望,你出卖了灵魂,将一生都交付出去,不再属于自己,甚至连姿态都屈从于设计者的意志。你不再拥有赖以生存的山岩、泥土
24、。尽管阳光异常充沛且温度适宜,你只能望着窗外的绿色,感叹失去的一切。人们或对你品头论足。或将你拱手转送,或牟取暴利,你成了人们的一种玩物。终于,你忍受不起百般的折磨,发出了痛苦的呻吟,但随之被无情地抛进了熊熊燃烧的炉火。18 (1)文章第一部分划线的句子中“命运的安排”指的是什么?(2)如何理解第二部分中划线句子“树成了村庄古老神圣的旗帜,你便是村庄悠久的化石”的含义?(4 分)19你认为本文在结构上最突然的特点是什么?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4 分)20 (1)山崖上的树根、村头老榆树的树根与展览室里的树根各有什么样的特点?请各用两个词语来概括一下。 (3 分)(2)综合全文看,作者通过对
25、根的神韵的描写,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思考?请用简明的语言叙述你的看法。 (3 分)学优中考网 21下面对本文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4 分)A这是一篇状物抒情的散文,文章在诗意的描绘中融入了作者对根的神韵的赞美,表达了对人生价值的思考。B文章以第二人称“你”的形式,将根拟人化,视作有思想有感情的人,赋予了根各种感情的体验,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C文章通过对山崖上的树根、村头老榆树的树根的描写,将写景、抒情、说理巧妙地融为一体,突出了根的神韵。D文章的三个部分言简意丰,通过不同角度的观察与描写表现了根的神韵,语言深刻蕴藉,主旨含而不露,令人回味。E文章第三部分借根“出卖了灵魂,将
26、一生都交付出去,不再属于自己,甚至连姿态都屈从于设计者的意志” ,对根的屈服提出了委婉的批评。18 (1)本属于一片沃土,却注定此生经历孤独、 注定终生与清贫为什么忍受孤独风霜,不为人们留意。 (原文语句信息比较完整,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但意思符合也可以给分) (2)因为村头的老榆树养育了古老的村庄,是村庄悠久历史的见证,因此是旗帜,默默地支持着老榆树的成长,盘根错节,编织出一部古远的传奇,正如长埋地下的化石一般有价值。19分层并列(或并列式结构) ,作用是使文章层次清楚,结构清楚。20 (1)顽强与坚韧 无私与博大痛苦与坚贞(意思接近可以得分,但不可偏离太远或概括不全) (2)人生应该默默奉献,
27、 (或不求名利与关注;甘于寂寞等)勇于进取(坚持奋斗) ,不屈服于命运(坚忍不拨) ,不畏艰难。要心底无私,胸怀博大,乐于奉献(或无私付出,宽厚包容,甘于奉献等) ,热爱古土。要保持操守(坚持高贵品格或崇高气节) ,不屈服于外在压力,为了坚持人格(或生命)的尊严,宁可失去生命。 (这三个方面分别对应三个部分,缺一方面扣1 分)本题要扣住“人生思索” ,围绕树根答不给分,应该体现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着重在作者的理性思考。只要基本靠近答案即可给分,不必强求一致。21C、E(C 项没有说理,E 项没有批评的意思,所谓“ 你改变了”等等实际上是人们用外力强加给树根的改变,不是根本身的改变)巩乃
28、斯的马周 涛我一直对不爱马的人怀有一点偏见,认为那是由于生气不足和对美的感觉迟钝所造成的,而且这种缺陷很难弥补。有时候读传记,看到有些了不起的人物以牛或骆驼自喻,就有点替他们惋惜,他们一定是没见过真正的马。在我眼里,牛总是有点落后的象征的意思,一副安贫知命的样子,这大概是由于过分提倡“老黄牛”精神引起的生理反感。骆驼却是沙漠的怪胎,为了适应严酷的环境,把自己改造得那么丑陋畸形。至于毛驴,顶多是个黑色幽默派的小丑,难当大用。它们的特性和模样,都清清楚楚地写着人类对动物的征服,生命对强者的屈服,所以我不喜欢。它们不是作为人类朋友的形象出现的,而是俘虏,是仆役。有时候,看到小孩子鞭打牛,高大的骆驼在
29、妇人面前下跪,发情的毛驴被缚在车套里龇牙大鸣,我心里便产生一种悲哀和怜悯。自古好马生塞北。在伊犁,在巩乃斯大草原,马作为茫茫天地之间的一种尤物,便呈现了它的全部魅力。那是一九七零年,我在一个农场接受“再教育” ,第一次触摸到了冷酷、丑恶、冰凉的生活实体。不正常的政治气息像潮闷险恶的黑云一样压在头顶上,使人压抑到不能忍受的地步。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并不能打击我对生活的热爱,精神上的压抑却有可能摧毁我的信念。终于有一天夜晚,我和一个外号叫“蓝毛”的长着古希腊人脸型的上士一起爬起来,偷偷摸进马棚,解下两匹喉咙里滚动着咴咴低鸣的骏马,在冬夜旷野的雪地上奔驰开了。天低云暗,雪地一片模糊。随着马的奔驰、起伏、
30、跳跃和喘息,我们的心情变得开朗、舒展。压抑消失,豪兴顿起,在空旷的雪野上打着呼哨乱喊,在颠簸的马背上感受自由的亲切和驾驭自己命运的能力,是何等的痛快舒畅啊!我们高兴得大笑,笑得从马背上栽下来,躺在深雪里还是止不住地狂笑,直到笑得眼睛里流出了泪水马能给人以勇气,给人以幻想,这也不是笨拙的动物所能有的。在巩乃斯后来的那些日子里,观察马渐渐成了我的一种艺术享受。唉,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在巩乃斯草原度过的那些日子里,我与世界隔绝,生活单调;人与人互相警惕,唯恐失一言而遭来灭顶之祸,心灵寂寞。只有一个乐趣,看马。好在巩乃斯草原马多,不像书可以被焚,画可以被禁,知识可以被践踏,马总不至于被驱逐出境吧?这样
31、,我就从马的世界里找到了奔的诗韵。油画般的辽阔草原,夕阳落照中兀立于荒原的群雕,大规模转场时铺散在山坡上的好文章,熊熊篝火边的通宵马经,毡房里悠长喑哑的长歌在烈马苍凉的嘶鸣中展开,醉酒的青年哈萨克在群犬的追逐中纵马狂奔,东倒学优中考网 西歪的俯身鞭打猛犬,这一切,使我蓦然感受到生活不朽的壮美和那时潜藏在我们心里的共同忧郁哦,巩乃斯的马,给了我一个多么完整的世界!凡是那时被取消的,你都重新又给予了我!弄得我直到今天听到马蹄踏过大地的有力声响时,还会在屋子里坐卧不宁,总想出去看看,是一匹什么样儿的马走过去了。而且我还听不得马嘶,一听到那铜号般高亢、鹰啼般苍凉的声音,我就热血陡涌、热泪盈眶,大有战士
32、出征走上古战场, “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之慨。马就是这样,它奔放有力却不让人畏惧,毫无凶暴之相;它优美柔顺却不任人随意欺凌,并不懦弱,我说它是进取精神的象征,是崇高感情的化身,是力与美的巧妙结合恐怕也并不过分。值得自豪的是我们中国有好马。从秦始皇的兵马俑、铜车马到唐太宗的六骏,从马踏飞燕的奇妙构想到大宛汗血马的美妙传说,从关云长的赤兔马到朱德总司令的长征坐骑纵览马的历史,还会发现它和我们民族的历史紧密相联着。这也难怪,骏马与武士与英雄本有着难以割舍的亲缘关系呢,彼此作用的相互发挥、彼此气质的相互补益,曾创造出多少叱咤风云的壮美形象?纵使有一天马终于脱离了征战这一辉煌事业,人们也随时会从军人的
33、身上发现马的神韵和遗风。我们有多少关于马的故事啊,我们是十分爱马的民族呢。至今,如同我们的一切美好的传统都像黄河之水似的遗传下来那样,我们的历代名马的筋骨、血脉、气韵、精神也都遗传下来了。那种“龙马精神” ,就在巩乃斯的马身上。1文章开头,作者用了哪些动物与马对比,这些动物各自的和共同的缺点是什么?2在第三节,作者为什么说马是“茫茫天地之间的一种尤物?”3第八节开头有一句“哦,巩乃斯的马,给了我一个多么完整的世界!凡是那时被取消的,你都重新又给予了我! ”请揭示此句中“取消”与“ 给予”两词的内涵。4在文章的结尾,作者列举了历史上许多名马的目的是什么?参考答案1牛安贫知命,骆驼畸形丑陋,毛驴难当大用。它们都反映了生命对强者的屈服,是俘虏,是仆役。2它奔放有力却不让人畏惧,毫无凶暴之相;它优美柔顺却不任人随意欺凌,并不懦弱,它是进取精神的象征,是崇高感情的化身,是力与美的巧妙结合。3 “取消”的是自由与驾驭自己命运的能力, “给予”的是重新体会到了生活不朽的壮美。4(1)证明马和我们民族的历史紧密相联着。(2)表明骏马与武士与英雄本有着难以割舍的亲缘关系,曾创造出许多叱咤风云的壮美形象。学优中考网 学优中考 ,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