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心理与教育测量概论练习与思考1. 与物理测量相比较,阐明心理测量的特点。3.如何才能证明心理测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1 )从依据的法则来说,心理与教育测量依据的法则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理论。(2)从测量的内容来说,心理与教育测量的内容是复杂的 ,内隐的,其测量只能是间接的。(3) 相对与物理测量的定量分析的精确度而言,心理与教育测量定量分析的精确度很低。.(1 ) 从心理与教育测量的理论基础来看,心理测量是可能的。(2) 人的心理现象和知识水平如同其他一切物理现象一样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既有质的方面,也有量的方面,因此有必要测定出这些差异的数量。第二章 心理与教育测量的产生与发展练习
2、与思考1、简述古代中国对心理与教育测量的贡献及其特点。3.推孟和韦克斯勒在智力测验发展过程中各有什么贡献? .在古代中国,在测验实践和测验理论方面都对心理与教育测量作出了贡献并具有自己的特点。一、在测验实践方面的贡献。1、在能力测量方面。早在 2500 年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凭自己的经验观察,首先评定学生能力的个别差异,并将人的智力分成中上之人、中人和中下之人三个等级。董仲舒已论及到注意测验。刘邵把人的才能划分为 12 种类型。6世纪中叶,中国江南出现了类似现在的婴儿发展测验的“周岁试儿“ 习俗。出现于清代的益智图、九连环可以认为是最早的创造力测验。2、在人格测量方面。孔子把人分为狂者、狷者
3、和中行 3 种。刘邵根据阴阳、五行和形体的关系及其人的行为表现,把人的性格划分成12 种类型。3、在教育测量方面。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测量出现于中国西周奴隶时期。据记载,在西周的“国学“ 中已经建立具有相当系统性的教育测量制度。在汉代,考试制度、考试类型和考试功能方面都作了重要的发展。除了学校内部测量的自身发展以外,取士制度自汉以来的发展,客观上也对我国的古代乃至西方的教育测量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二、在测验理论方面的贡献。孔子后约 150 年,大思想家孟子就指出了测量人类心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他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刘邵认为,人才鉴定对于知人善任、振兴国家事业具
4、有重要意义。他说:“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三、古代中国心理与教育测量的特点。 第一、中国古代社会的心理与教育测量思想都是描述性的,而非定量的;第二、中国古代社会的心理与教育测量是分类式的;第三、注重对人作整体的鉴定和评价,并倾向于和人的道德品质联系起来。第四、是与教育中的因材施教及人才使用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从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应用性质。 . 推孟在智力测验发展过程中的贡献是他采用了比率智商的概念来表示智力水平的高低。韦克斯勒在智力测验发展过程中的贡献是:第一,他用离差智商代替比率智商,克服了比率智商的局限;第二,他编制的智力
5、量表分为言语量表和操作量表两部分,不仅能够获得总体智力水平的信息,而且可以获得手测者智力优势的信息。第三章 经典测量理论的基本假设练习与思考1.简述“心理特质“的含义。2.心理测量的误差来源主要包括哪些?3.CTT 模型及其假设的重要内容是什么?.心理特质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所特有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就是人的心理特质。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理解:(1)特质是一组具有内部相关的行为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2)特质是“一种一般的神经心理系统,它可以综合不同刺激,使人对这些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3)特质是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特点。(4)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人格)是由多种特质分多个层次有机组合而成的。(5)特质可以决定一个人对特定刺激的反应倾向,可以对人的行为进行某种预测。 .心理测量的误差主要来自 3 个方面:测量工具、被测对象和施测过程。.CTT 模型是:经典测验理论假定,观察分数(记为 X)与真分数(T)之间是一种线性关系,并只相差一个随机误差(记为 E) 。即:X=T+E其主要内容为:(1)若一个人的某种心理特质可以用平行的测验反复测量足够多次,则其观察分数的平均值会接近于真分数。即:E(X)=T 或 E(E )=0(2)真分数和误差分数之间的相关为零。即:(T,E) =0(3)各平行测验上的误差分数之间相关为零。即:(E1,E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