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电大答案 新地域文化(本)形考(山西历史与文化)单元4.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4477025 上传时间:2018-12-3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1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答案 新地域文化(本)形考(山西历史与文化)单元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电大答案 新地域文化(本)形考(山西历史与文化)单元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电大答案 新地域文化(本)形考(山西历史与文化)单元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电大答案 新地域文化(本)形考(山西历史与文化)单元4.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电大答案 新地域文化(本)形考(山西历史与文化)单元4.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地域文化课程(本科)第四次作业任务:一、判断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1、汉高祖二年,刘邦乘项羽攻打田荣之际,采纳韩信的建议,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还定三晋。 ( 错误 )2、韩信大军横扫河东,河东 52 城尽数攻占,韩信在这里设置了汉的河东郡,这是刘邦直接统治山西的开始。 ( 正确 )3、井陉之战的胜利,使赵归属西汉王朝的统辖,汉又设置了太原郡和上党郡。 ( 正确 )4、西汉的政治体制基本上“汉承秦制” 。 ( 正确 )5、汉高祖十一年(前 196) ,刘邦又立第 4 子刘恒为代王,其封地领有太原郡、雁门郡、代郡,共辖 53 县。初都晋阳,后徙都中都(今山西榆次) 。 ( 正确

2、 )6、吕后死,丞相陈平、太尉周勃、朱虚侯刘章等大臣在诛灭诸吕势力之后,一致主张迎立代王刘恒为帝。 ( 正确 )7、刘恒得知拥立是真之后,刘恒才赴京即位,是为汉文帝。 ( 正确 )8、汉武帝在位 23 年,继续执行“与民休息”的政策,轻徭薄赋,约法省禁,使社会稳定,生产发展,形成了“文景之治”的繁荣景象。 ( 错误 )9、山西不仅是汉文帝的发迹之地,也是保卫京师的边陲要地,汉文帝在他在位的 23 年时间里,曾先后 2 次巡游山西。 ( 错误 )10、汉文帝前元三年(前 177) ,文帝出京东巡,在太原居留十余天,召见代国旧臣,给予丰厚赏赐,还免除晋阳、中都百姓三年租税。 ( 正确 )11、汉文

3、帝四次巡视,对于显示皇恩、鼓舞民心、稳定社会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 正确 )12、汉武帝在称帝的第二年(前 178) ,封子刘武为代王,刘参为太原王,把代国一分为二。 ( 错误 )13、 “白登之围”迫使刘邦放弃了进击匈奴的计划,采用娄敬建议的“和亲”政策。 ( 正确 )14、汉武帝刘彻即位后,汉朝经过几代人的励精图治,休养生息,中央集权大大加强,经济实力空前雄厚,反击匈奴的条件已完全成熟,汉武帝决定抛弃“和亲”政策,展开对匈奴的大规模反击,反击匈奴战争的序幕是从山东拉开的。 ( 错误 )15、马邑之谋掀开了反击匈奴大战的序幕。 ( 正确 ) 。16、 ,在汉匈战争中,为西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

4、将军就是河东人卫青、霍去病。 ( 正确 )17、卫青是随着他父亲地位的变化才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但他本人绝非无能之辈,他能征善战,大破匈奴,为西汉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过重大贡献,是中国历史上为人熟知的常胜将军。 ( 错误 )18、卫青,西汉河东郡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 ( 正确 )19、霍去病,河东平阳人。父亲霍仲孺,原是平阳县小吏,母亲就是卫青的二姐卫少儿。 ( 正确 )20、霍去病十八岁就为侍中,出于禁宫,侍从武帝,因在抗击匈奴战争中屡立战功,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也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名将之一。 ( 正确 )21、元狩六年,年仅 54 岁的霍去病英年早逝,汉武帝为之深深悼痛,下葬之日,

5、自长安至茂陵(今陕西兴平县东)百余里间以军阵为其送葬,并依照祁连山的形势为他建造墓冢,以象征他开辟河西走廊之功。 ( 错误 )22、卫青“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豪言壮语,也成为鼓舞仁人志士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的座右铭。 ( 错误 )23、在刘秀占据河北的时候,就开始了对山西的经略。 ( 正确 )24、东汉在山西设立的政区仍依秦。 ( 错误 )25、山西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主要居住地和争战场所,两汉时期活动于山西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乌桓、鲜卑和羌族。 ( 正确 )26、匈奴在建武二十四年(48)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分裂为南北二部,南部归附于汉,入居塞内,北部继续留在

6、漠北,最后东迁。 ( 错误 )27、鲜卑,也是东胡族的分支,西汉初年,匈奴冒顿单于灭东胡,其退居大兴安岭北段的鲜卑山,因以为族号,遂称鲜卑。 ( 正确 )28、汉灵帝中平五年(188)二月,黄巾军余部郭太等人在西河白波谷(今山西襄汾永固镇)重新发动起义,称白波军。 ( 正确 )29、班婕妤,楼烦(今山西忻州宁武)人,是东汉著名的女文学家,也是宫廷正统妇德、妇容、妇才、妇工的典范。 ( 错误 )30、班婕妤是中国辞赋发展史上极少的女作家之一,也是五言诗的创造者之一。她的诗有怨歌行 ,也称团扇诗 。 (正确 )二、选择题(每小题 3 分,30 分)1、郭泰(127169) ,字林宗,东汉大原郡(

7、D )人,人称 “有道先生” 。A、汾河 B、平遥 C、太谷 D、介休2、两汉时期,在山西兴建有较大的水利工程,最早的是汉武帝时期修建的( C ) 。A、番系渠 B、智伯渠 C、鸿沟 D、都江堰3、两汉时期的晋北是一个重要的畜牧基地,汉政府在这里设官苑养马,以备军用。出现了一些依靠畜牧业而致富的豪强大族,如班固的祖先( C ) 。A、聂壹 B、班婕妤 C、班壹 D、班超4、班氏的祖先是楚国令尹子文的儿子( D )的后裔。A、聂壹 B、班婕妤 C、班壹 D、斗班5、 ( )是班况的女儿,史学家班彪(父班稚)的姑母,班固、班超、班昭的祖姑。A、聂壹 B、班婕妤 C、班壹 D、斗班6、 ( D )行

8、路遇雨,头巾被淋湿,一角下垂,人们见他戴的头巾两角高低不一,也争相效仿,一时竟被誉为“林宗巾” 。A、尧 B、舜 C、禹 D、郭泰7、 ( D )在河东 16 年,他的治绩在全国是最好的, “常为天下最” ,被曹操誉为股肱郡、模范郡,为曹操统一北方的大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A、聂壹 B、班婕妤 C、班壹 D、杜畿8、 ( B )是由晋王司马炎废魏而建的。A、西汉 B、西晋 C、东晋 D、东汉9、山西,不仅是( C )氏政权的策源地,而且山西的士人在西晋政权的建立、发展和衰亡过程中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A、陈 B、刘 C、司马 D、班10、魏明帝时, ( A )政治日益腐败,之后政局发生重大变

9、化,世家大族的代表司马懿和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逐渐控制了西晋的军政大权。A、曹魏 B、李唐 C、赵氏 D、刘汉11、平阳贾氏、河东裴氏、太原( D )是魏晋时期山西的名门望族。A、尧氏 B、刘氏 C、赵氏 D、王氏12、贾充次妻郭槐生有二女,长女( B ) ,次女贾午。A、贾谊 B、贾南风 C、贾豫 D、贾槐13、这就是说,十六国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在( D ) 。A、河南 B、河北 C、山东 D、山西14、少数民族内迁后,趁着中原王朝的分崩离析和军阀混战的机会,纷纷建立了政权, ( D )建立于山西的汉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政权,由此开启了十六国政权频繁更立的先声。A、聂壹 B、班婕妤 C

10、、贾谊 D、刘渊15、在各族之间的互动影响下,少数民族大规模内迁,构成了( D )时期中国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A、唐 B、宋 C、秦 D、魏晋南北朝16、 ( A )是当时少数民族中力量最强大的一支,因而曹操这个问题上比较谨慎。 。A、匈奴 B、鲜卑族 C、羯族 D、羌族17、西晋末年的腐朽统治,以及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致使各地流民起义风起云涌,少数民族贵族也抓住时机,起兵反晋,其中( D ) 、石勒是最早的。A、聂壹 B、班婕妤 C、贾谊 D、刘渊18、永兴元年(304) ,刘渊声称回并州招募匈奴五部人马作为司马颖的后援,从邺城回到左国城(今山西离石) ,刘渊改称( D ) ,国号汉,定都左

11、国城。A、魏王 B、唐王 C、宋王 D、汉王19、永嘉二年(308) ,刘渊在攻占平阳、河东二郡后正式称帝,迁都( B ) 。A、秀容 B、平阳 C、同城 D、晋城20、王弥与( B )族弟刘曜等率军攻入洛阳,杀王公以下 3 万余人,俘获晋怀帝,洛阳城被洗劫一空,史称“永嘉之乱” 。A、刘邦 B、刘聪 C、刘渊 D、刘和21,建兴四年(316) , ( A )再次攻陷长安,愍帝出降,西晋灭亡。A、刘曜 B、刘聪 C、刘渊 D、刘和22、刘聪灭西晋后,汉国控制了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并把各族人民大批地迁到( B ) ,加强控制。A、秀容 B、平阳 C、同城 D、晋城23、318 年,刘聪死,子(

12、 A )继位。A、刘粲 B、刘曜 C、刘渊 D、刘和24、到 439 年,山西全境才由( D )所统一。A、汉王 B、唐王 C、宋王 D、北魏25、 ( C )政权为羯人石勒所建,最强盛时据有今山西全境A、后齐 B、后汉 C、后赵 D、后周26、石勒,字世龙,羯族,上党( D )人。A、襄垣 B、长治 C、沁县 D、武乡27、石勒投奔了刘渊。刘渊封石勒为辅汉将军、平晋王,统领( D )兵众。A、襄垣 B、长治 C、沁县 D、上党28、333 年,石勒死,子( B )继位。A、石虎 B、石弘 C、石守信 D、石坚29、前燕政权是鲜卑( C )氏所建。 。A、刘 B、完颜 C、慕容 D、耶律30、

13、前秦是氐族( A )氏建立的政权。A、苻 B、B、完颜 C、慕容 D、耶律三、简答题(20 分)1、简述“晋无公族” 。答:,是指献公之后的历代晋君都严格排斥其子弟于国家政权之外,诸公子除了嗣子留待继承君位以外,其余都得出居他国,不再被分封以官爵和采邑。晋公子寄寓列国,在国内再也形不成新的公族集团,但这并不排除献公以上历代国君子弟后裔的存在。献公以上历代国君子弟支系我们可称之为旧公族或公族旧支,他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获得了重新发展的机会,使之成为晋国的强宗大族,对晋国社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如狐、栾、郤、羊舌、韩氏等。2、简述猗顿致富的过程答:猗顿是战国时的魏国人,是我国春秋战国之际著名的大

14、手工业者和商人。原籍鲁国,年轻时穷困潦倒, “耕则常饥,桑则常寒”,听说范蠡在助越灭吴后弃官经商,遂成大富,就去向他请教。陶朱公告诉他“欲速富,当畜五牸” ,于是,猗顿来到猗氏(今山西临猗) ,开始畜牧,在畜五牸致富后,投资于盐的生产和运销,即司马迁所说的经营盬盐。盐池在猗氏县南,距离不远,被誉为“长袖善舞,多财善贾”的猗顿,经营盐业以后使他的财富迅速增值,以致“与王者埒富” 。猗顿致富后,由于他“其财能聚,又复能散” ,因而受到人们的赞扬。3、简述总结百家争鸣的荀况之学。答:荀子的思想保存在荀子一书中。荀子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总结者,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以儒家自居,推崇孔子,并在此基础上

15、批判地吸收了其他学派尤其是法家的思想精华,把儒家学说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天人相分” ,是荀子集诸家之大成而对先秦天人关系所作的一个光辉的唯物论命题。荀子明确提出,天是无意志、无目的的自然界,它是按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着的。天有天的运行规律,人有人的活动领域,两者不能互相代替。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并不以人类的君主是否贤明而改变,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社会的贫富取决于人们能否努力发展生产,人体的强弱取决于能否得到充足的给养和适时的锻炼。人类社会的这种规律性,自然界是不能改变的。“形具而神生” ,是荀子提出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命题。荀子在“天人相分”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对

16、精神和形体的关系问题作了唯物主义的回答。“隆礼” “重法” ,是荀子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而提出的新思想。在人性论方面,荀子主张人性恶。他“儒法兼容”的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历史的影响是无可比拟的。4、简述马邑之谋。答: 西汉元光二年(前 133) ,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州)人聂壹通过大行王恢向汉武帝献策:趁汉匈和亲,匈奴不备,可诱之入界,布置好伏兵,出其不意,定能大破匈奴。汉武帝召集群臣商议,汉武帝最终采纳了王恢的建议,在马邑安排好 30 万伏兵之后,派聂壹前去引诱匈奴。聂壹以马邑城为诱饵,引诱匈奴军臣单于率 10 万骑兵南下,当进入武州塞(今山西左云) ,在距马邑城百里的地方,见牲畜遍野,却无人放

17、牧,单于看到这一非常奇怪的现象顿生疑窦,结果从俘获的汉兵口中得知伏击匈奴的计划,军臣单于慌忙撤兵,汉军全线出击也未追上,30 万大军伏击匈奴的计划落空,王恢也因此被逼自杀。马邑之谋败露后,匈奴与汉断绝和亲关系,经常骚扰汉的边塞,汉王朝也在为反击匈奴积极的做准备。汉匈剑拔弩张,大战将爆发。5、简述霍光辅政。答: 霍光是霍去病的异母弟弟,由于霍去病的提携,成为皇帝的近臣,受到汉武帝的极大信任,同时,在错综复杂的宫廷斗争中也锻炼了他的治国才能,他辅政期间成绩突出。辅弼幼主,不负重望:汉武帝病逝,年仅 8 岁的刘弗陵即位,是为昭帝。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的身份成了汉昭帝的辅命大臣,掌握了汉王朝的最高权力

18、。霍光不负先君的嘱托,粉碎了一场篡夺帝位的阴谋政变,巩固了昭帝的帝位。昭帝即位当年金日磾去世,霍光与其它两位辅政大臣和睦相处,共同辅佐皇上,他还和上官桀成为儿女亲家。元凤元年(前 80) ,上官桀密谋以长公主置酒宴请霍光,伏兵杀之。因阴谋泄漏。由于霍光的主政,使汉王朝避免了一场宫廷政变。废黜昌邑王,拥立宣帝:汉昭帝去世,没有子嗣,霍光又面临奉立帝王的大事。霍光立武帝曾孙、戾太子(刘据)之孙刘询为宣帝,实现了西汉王朝帝位的平稳过渡。召开盐铁会议:霍光以昭帝名义,命丞相田千秋召集贤良文学60 多人到长安参加盐铁会议,与御史大夫桑弘羊等围绕盐铁专卖等政策进行辩论,这就是有名的盐铁会议,会议记录由宣帝

19、时庐江太守桓宽整理撰成盐铁论一书。盐铁官营、酒榷、均输等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霍光改革这项制度,抑制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调整了阶级关系,使西汉经济又走上了发展之路。霍光辅佐武、昭、宣三帝,执政 20 余年。为政期间,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减免田赋,减少徭役,发展生产,重视吏治,平理刑狱,使“百姓充实,四夷宾服” ,为汉室的安定和中兴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是西汉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政治人物。6、简述汉匈之间的三大战役。答:第一次战役是在元朔二年匈奴侵上谷、渔阳。汉武帝派将军卫青、李息率兵出云中,迂回到陇西,包围河套及其以南的匈奴军,大破匈奴楼烦王、白羊王的军队,一举收复

20、了河南之地,解除了匈奴对京师长安的威胁。元朔五年(前 124)卫青与匈奴战于雁门、代郡一带,大获全胜,武帝派使臣持大将军印赶至边关,拜卫青为大将军,命他统率所有的抗匈部队。第二次大战是在元狩二年,匈奴仍然不时的侵扰汉朝边境,汉武帝决定发起向匈奴争夺河西走廊的战争。年仅 20 岁的霍去病被任命为骠骑将军,率骑兵出陇西,越过焉支山,深入匈奴境地千余里,与匈奴短兵相接,大获全胜。同年夏天,霍去病第二次西征,一直攻到祁连山下,汉夺得河西走廊,不仅开辟了汉通往西域的通道,加强了汉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切断了匈奴与羌人的联系。第三次大战在元狩四年,这是汉匈之间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也是彻底击溃匈奴的

21、一次重要战役。汉武帝命卫青和霍去病各率 5万骑兵,数十万步兵紧随其后。卫青为西路军,匈奴的主力被歼灭,汉军直追至赵信城。霍去病为东路军,从代郡出兵,深入大漠两千余里,大败匈奴左贤王而还。漠北战役给匈奴贵族以致命打击,从根本上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的威胁。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战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不仅解除了自汉初以来匈奴对西汉王朝所形成的威胁,给边境带来了数十年的和平与繁荣,而且也大大拓展了西汉的版图,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这些都与卫青、霍去病甥舅所做的贡献是分不开的。四、分析论述题(30 分)1、请分析论述三晋家形成的原因。答题要点:三晋法家的形成 战国是法家大出风头的时代,而法家主要源于三晋。战国初

22、期的李悝、吴起、商鞅,此后的申不害、慎到、韩非,这些著名的法家人物都与三晋结缘甚深,他们或本身就是三晋人,或在三晋亲自主持过变法,或在三晋亲身感受过变法,带着三晋变法的成果和经验流转他国。三晋成为法家文化的策源地,成为培育法家的摇篮,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其渊源可上溯到晋国时期,是与晋文化的特殊性紧密相联的。一是晋文化的多样性。晋国是周王室分封周成王的弟弟姬虞于唐国而建立起来的一个国家,在“方百里”的国土周围, “戎狄之民实环之” ,这样的政治背景与地理环境,决定了晋文化既包含有叔虞带去的宗周文化、唐地的土著文化,也有戎狄文化,概括地说,即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两大类型。正是由于这种文化的多样

23、性,致使两大文化不断碰撞、整合。二是晋人礼制观念比较淡薄。早在叔虞封唐之时,周公就为叔虞制定了“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治国方针,政策本身就允许晋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因地制宜,偏离周室礼制法规的约束。因此晋人礼制观念淡薄,导致了晋国历史上强烈的反宗法制传统。同时,在与戎狄民族的交往中,或是通过激烈的战争,或是友好往来,或是联姻,使戎狄“贪而无亲”文化对晋文化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法家学说重法轻礼,追求的是现实的利益而非圣人遗训,它适合礼制比较淡薄的国家产生和推行。三是晋国素有尚法的传统。随着宗法制度的崩溃和异姓势力的崛起,晋国社会内部公室与宗族以及各宗族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复杂化。本来礼治观念就很淡薄的

24、晋人,单纯用“礼”根本不能维系社会的秩序,只能依法来约束社会成员,协调各种矛盾。因此,晋国旗帜鲜明地提倡法制、摒弃礼治。四是晋国具有变革的精神。春秋时期的晋国,之所以能够造就 150年的辉煌霸业,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得益于晋国审时度势,顺时应变的革新精神。为了图强称霸,晋献公、晋文公、晋悼公及其执政的卿大夫多次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进行改革,如“作爰田”“作州兵” ,尚贤尚功,改革亩制,建立郡县等,正是由于他们的改革,才使晋国的历史发生了一次次的巨变,同时也为以后各国的变法提供了经验和借鉴。三晋是从晋国的母体中分离出来的,他们的先祖或是直接主持某项变革,或是变革的积极参与者,因而晋国优良的改

25、革传统不能不对三晋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晋国的改革不仅昭示了变革对图存发展的重要性,而且也为变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法家学说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都可以在晋国发现较为系统的渊源和较清晰的发展过程。法家产生于三晋不是偶然的,有它的必然性,甚至可以说,所谓法家学说,正是以新的现实标准对晋国历史中的这些传统因素进行总结、提炼、改进而上升到理论的结晶。魏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先进行变法的国家,除了继承晋国的这些优良传统之外,魏国富国强兵的强烈愿望、狭小分散的地理形势、政平人和的政局保障、国君的英明与支持都是促使魏国率先变法的原因和条件。2、请分析论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发展的两大特点。答题要点:魏晋南北朝时期从

26、公元 189581 年,近 400 年的时间,是我国早期封建社会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两大特点,一是社会的大动荡、大分裂,二是民族的大融合,这两大特点在山西表现的尤为突出。山西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战略位置,成为各种力量、各种政权角逐聚合的交汇地,呈现出军阀混战、胡族政权频繁更替的交织状态。同时,山西又是少数民族内迁的前沿阵地,南匈奴、鲜卑、羯等胡族入住中原后,主要聚集在山西的中、北部地区,各族人民错居杂处,加强了相互之间的接触和交往,使山西又成为民族融合的大基地。在将近 400 年的治与乱、兴与衰的过程中,山西也出现过相对稳定的局面,曹魏、西晋、北魏、尔朱氏和高欢等政权,为了维护统治

27、,扩大势力范围,在各方面都采取过积极有益的改革措施,在客观上促进和发展了山西的经济文化事业。3、请分析论述淝水战后涉足山西的政权。答题要点:淝水之战前秦大败后,原先被苻坚征服的各少数民族贵族乘机纷纷复国,北方出现了更为严重的分裂局面,其中涉足山西的政权有:西燕是前燕贵族慕容冲所建的政权。385 年称帝,都长子,占领晋东南、晋南大部地区。394 年,后燕灭西燕。后燕是前燕贵族慕容垂所建的政权。淝水战后,慕容垂借机脱离前秦,于 384 年在荥阳(今河南荥阳)自称燕王,两年后改称皇帝,定都中山(今河北定县) ,史称后燕。396 年,后燕主慕容垂亲率大军偷袭北魏平城,平城守将拓跋虔毫无戒备,战败被杀。

28、慕容垂乘胜至参合陂,见昔日将士残骸如山,悲愤恸哭,以致吐血发病而死。慕容垂死后,北魏加紧了对后燕的征伐,与此同时,后燕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也逐步激化,409 年,后燕亡于内战。384 年,羌族首领姚苌杀了苻坚以后,在长安称帝,国号大秦,史称后秦。姚苌的儿子姚兴是一个很有才干的君主,即位后,革新内政,发展生产,兴办教育,使后秦成为十六国后期最为强大的政权,不仅控制了整个关中地区。417 年,后秦被东晋刘裕北伐所灭。407 年,南匈奴左贤王刘卫辰之子赫连勃勃称王,都统万(今陕西横山) ,自认为是夏后氏的后代,故称国号为夏。夏国曾占据晋西南的河东郡地达 8 年之久,431 年被吐谷浑所灭。十六国时期有汉、前后赵、前后秦、前西后燕、夏五胡九个政权涉足山西,使山西长期处于军阀混战、政权纷争的动荡状态,也严重地阻碍了山西经济的发展,这种状况直到北魏时才告一段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