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电大天堂【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形成性考核册答案狂人日记的划时代意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主要内容包括以下:狂人日记并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白话小说。1917 年 6 月,女作家陈衡哲在留美学生季报上发表了“ 记实小说”一日,不仅用白话,而且完全打破了旧小说的格式,写的是美国女子大学学生一天的琐事。在狂人日记之前,诗歌、散文也出现了用白话写作的作品。但狂人日记以足够的思想艺术分量,深刻体现了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实质,并且把彻底反封建的精神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首先,狂人日记的思想价值或划时代意义体现在对封建礼教本质的深刻揭示上。鲁迅写作狂人日记是
2、“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作品在表现这一主题时,并没有具体地描写封建家族和礼教对人的迫害,而是通过一个迫害狂的形象,用主人公狂乱的思维、错乱的语言和迷乱的眼光,来揭示、点破旧礼教的实质。“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邪邪的每叶上都写着 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这段话显然不是一个精神病患者的狂言乱语,而是对封建礼教实质的深刻揭示。同时,作品还通过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存在着互吃的关系,来揭示封建家族和礼教的极端虚伪性。作品以这种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彻底批判的勇气,不仅使作品成为五四新文学彻底反封建的宣言,而且真正
3、显示了五四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实质,成为五四反封建文学的总“序言 ”。其次,狂人日记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新形式的成熟。狂人日记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注重有头有尾、环环相扣的完整故事和依次展开情节的结构方式,而以 13 则不标明年月的日记、按狂人心理活动的流动来组织小说。在艺术表现上,作家不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场去描述主人公的心理状态,而是通过主人公的自己联想、梦幻,直接剖露他的心理。尤其富有创造性的是,狂人日记在采用白话文体时,又精心设计了一个文言体的“ 小序” ,从而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叙述者( “我”与“ 余”),两重叙述,两重视点。白话语言载体里表现的是一个“ 狂人” 的非正常的世界,主人公却表现出疯
4、狂中的清醒,处处显示了对旧有秩序的反抗;文言载体却表现了一个正常人的世界,主人公最后成了一个候补官员。这样,小说文本就有了一种分裂性,对立的因素相互嘲弄与颠覆、消解,形成反讽的结构。综上所述,正因为狂人日记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足以代表五四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实质,足以标志中国现代新小说的成熟,才使它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作品。作业形式举例:讨论题:狂人日记的划时代意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学员观点:陈丽霞:狂人日记创造了一个奇迹,小说的开端是它成熟的标志。虽然狂人日记不是新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但它却是第一篇猛烈抨击封建礼教的白话小说。陈建玲:狂人日记以足够的思想分量体现了新文学运动的实质
5、,在艺术上成功地借鉴了外国小说的表现手法,在现代文学史上创造了一种崭新的小说形态,最早显示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许家财:狂人日记不仅表现了彻底批判封建礼教的勇气,还表现了作者“忧愤深广” 的人道主义情怀,表现了以文艺创作来改造社会和人生的总体精神,它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文学的范畴。彭灿辉:狂人日记虽然从题目和体形上都借鉴了俄国作家果戈里的同名小说,但无论是在语言上还是内容上都很好地表现了中国本民族的生活、思想和意识,创造出了一种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自己观点:狂人日记作者鲁迅,作品最初发表于 1918 年 5 月新青年杂志上。这是文学革命最早的光辉实绩,是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从作品的内容上看:
6、作品表面上所描述的是一个患“迫害狂” 的、时时害怕着、提防着被人活生生地吃掉的狂人,但作者通过象征、比喻、暗喻的艺术表现手法,将狂人变态的心理,混乱的逻辑,虚妄的幻觉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读者能从作品中的关键性词句中领会到,这是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反封建礼教,反家族制度的思想斗士的形象。“凡是须得研究,才会明白 ”表现了“狂人”的作为时代的启蒙主义者的思想特征;“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 ”是“狂人”对“ 吃人者”本质的认识;“狂人”从“ 歪歪斜斜的每页都写着仁义道德 几个字”的历史上“ 字缝里” 看出来的“ 吃人”的两字,是他对封建的实质所作的历史概括;“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 ”,“救救
7、孩子” 这是“狂人 ”所追求的理想。狂人的形象有着“狂与不狂“的两重性,含义深刻,是一个象征性的形象。从作品的艺术特征上看:狂人日记表现出作者作为一位启蒙主义者的特点。作品通过狂人的言行、心理尖锐地揭示了家族制度和礼教“吃人” 的本质,作品揭示了 “仁义道德”的极端虚伪性,发出了“ 救救孩子” 的呼声。作品不仅表现了彻底批判封建道德的勇气,而且表现了鲁迅的“ 忧愤深广的人道主义情怀,表现了他以创作改造社会和人生的总体精神。所以,这篇作品不仅是一篇彻底分封建的“宣言” ,也是作者此后全部创作的总“序言”。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在艺术上借鉴俄国果戈里的狂人日记的写法,为我国现代小说创作了一种新形态日记
8、体小说。从文学的地位上看:狂人日记虽然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白话小说,但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以娴熟的白话口语,以足够的思想艺术份量,深刻地体现了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实质,把彻底反封建的精神与崭新而完美的形式的结合,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总的来说,五四新文学从一开始就呈现出各种体裁发展不平衡的格局。话剧从开端到成熟几乎花费了半个世纪;新诗对于传统旧诗的胜利虽然只用了短短四年,然而,它不但经历了一个痛苦的涅槃过程,而且距离艺术上真正的成熟还有待时日;散文的成就最大,但是,它一开始使用的却是文学革命所反对的文言文,而且,它虽然有数量众多的名家名作,却很难找出一篇足以体现其整体成就和水平的
9、代表之作。只有小说,虽然起步较晚,大多比较幼稚,但是,却由于产生了鲁迅的狂人日记,创造出了一个奇迹:小说的开端,也就是它成熟的标志。虽然狂人日记不是新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但它却是第一篇猛烈抨击封建礼教的白话小说,以足够的思想分量体现了新文学运动的实质,在艺术上成功地借鉴了外国小说的表现手法,在现代文学史上创造了一种崭新的小说形态,最早显示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电大天堂【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形考作业二:说明:本作业在学习完教材第五讲后进行,学生必须独立完成(最好在课堂内进行),作业采用“开卷”形式,可以携带本课程教材,以及专科阶段的有关教材等其他教学参考资料。作业时间为 150 分钟(
10、两个半小时),作业总分为 100 分。本作业与期末考试的题型相一致。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要求:书写规范,不得有错别字。1鲁迅在狂人日记的文言小序中写道:“ 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校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2在老舍嘲讽的“洋派青年”中,还有四世同堂中的祁瑞丰等。31915 年 9 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青年杂志)杂志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4日出主要选取了陈白露的客厅和一个叫“ 宝和下处”的三等妓院作主要场景。5小说风波以张勋复辟为背景,通过鲁镇七斤
11、家里的一场小小风波,写出了乡村社会的死水微澜。6对后来的郭沫若研究启发最大的是朱自清为中国新文学大系的诗集所作的导言。7鲁迅曾受到严复述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的影响,接受了进化论。8茅盾原名沈雁冰,早在他 1928 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幻灭之前,就已经是五四新文化运动著名的批评家和组织家了。9老舍写于 1932 年的长篇小说猫城记在“ 文革”中曾受到严厉批判,并直接导致了老舍的噩运。10民众戏剧社创办的戏剧月刊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戏剧刊物。11鲁迅与著名散文家周作人在新文化运动中并称“周氏兄弟”。12离婚主要描写的是北平某财政所一群公务员的思想矛盾、生活纠葛的家庭风波,主人公张大哥把做媒当作最大的快
12、乐和享受。13曹禺的五大话剧杰作是雷雨、日出、原野 、北京人和家。14“阿 Q 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15幻灭以大革命前夕的上海和革命高潮中的武汉为背景,主人公章静(章小姐)是上海 S 大学的女学生。16雷雨中的“命运观” 问题是批评家李健吾(刘西渭)在 30 年代首先发现的。17“左联 ”的全称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8女神共分三辑,第一辑由三部诗剧组成,它们是 女神之再生、棠棣之花、湘累。19 在老舍塑造的老派市民形象系列中,除了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正派市民之外,还有一类市民形象,他们是以祥子为代表的城市贫民。20
13、春蚕写于 1932 年 11 月,发表于 1932 年 11 月现代杂志的第二卷一期,1933 年 5 月与后发表的秋收、残冬,合为农村三部曲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二、单项选择题(每题 1 分,共 10 分)要求: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1“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出自鲁迅的(D)。C祝福D呐喊?自序2话剧获虎之夜的作者是(A)。A田汉 B陈大悲 jC洪深 D丁西林3茅盾对小说倪焕之评价最高,这部小说的作家是(C)。A郁达夫 B鲁迅C叶圣陶 D废名4老舍曾为自己的幽默
14、流入“ 油滑”而苦恼,以致一度“故意的停止幽默”,经过反复思索、总结,终于为他得之于北京市民趣味的幽默找到了健康的发展方向,这种变化开始于小说(C)。A二马B骆驼祥子C 离婚D四世同堂5从雷雨到日出,曹禺剧作风格的变化主要受到一个外国剧作家的影响,这个作家是(C)。A奥尼尔 B莎士比亚C契诃夫 D布莱希特6鲁迅创作的最后一篇现实题材的小说是(C)。A故乡B风波C离婚D祝福7郭沫若的三个叛逆的女性,除了卓文君、王昭君外,还有(D)。A蔡文姬B屈原C 武则天D聂嫈8茅盾在春蚕中说到的“ 长毛造反”是指(C )。A“一?二八”事变 B辛亥革命C太平天国起义 D武昌起义9虎妞的变态情欲,二强子逼女卖淫
15、的病态行为,以及小福子自杀的悲剧,对祥子来说,都是锁住他的“ 心狱 ”。其中,二强子的女儿是(D)。A小文 B大赤包C虎妞 D小福子10雷雨中的“鲁妈” 是(A )。A侍萍 B周萍C蘩漪 D四凤三、多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10 分)要求: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每题有 1-4 个正确答案,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1以残忍的“典妻 ”现象作为创作题材的小说主要有(B、C)等。A潘先生在难中B赌徒吉顺C为奴隶的母亲D湖畔儿语2郭沫若的诗集女神中有许多“ 诗剧”,其中主要有( A、B、C、D)等。A女神之再生B棠棣之花C湘累D凤凰涅槃3鲁迅表现“看 /被看”模式的小说主要有(A 、B、C
16、、D)。A狂人日记B示众C阿 Q 正传D药4子夜描写了五条重要的线索,其中重点描写的“ 三大火线”是(A、B、D)。A资本家在公债交易所中“多头”和“ 空头”的投机活动B民族工业的兴办、挣扎和最后的彻底破产C如火如荼的农村革命运动和吴荪甫 “双桥王国”的美梦彻底破灭D工人阶级的悲惨生活以及他们反抗资本家残酷剥削的怠工、罢工斗争5曹禺笔下的女性形象主要有(B、C、D)。A曾文清 B金子C陈白露 D瑞珏四、简答题(共 20 分)要求:内容切题,文字通顺,语气流畅,逻辑清晰。1周朴园与侍萍之间有无真正的爱情?请举出作品中的具体事例加以说明。(8 分)观点一:周朴园到底爱不爱鲁侍萍呢?从一直随身带着的
17、旧家具一直保留着夏天关窗的习惯,到几十年都一直穿着的旧衬衣,都可以看出,朴园对侍萍仍有感情,可事实朴园爱的是他印象中三十几年前那个美丽温柔的侍萍,而不是出现在他眼前的这个女人。周朴园所期望的是“最圆满、最有秩序” 的家庭,实际上它是一个丑陋的、混乱的家庭。妻子繁漪与他感情不和,处处与他针锋相对,并且与大儿子周萍有私情。二儿子表面上对他毕恭毕敬,实际又敬又怕,不愿与他多接触,周朴园在这个家里,空有家长的尊严却享受不到夫妻、父子间的真情。所以当年那个侍萍自然成了他感情上的依托。他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填补自己空虚的心,当他思念的侍萍出现在他面前时,他慌了阵脚,资本家的势利、狡诈暴露无疑。他认为侍萍会
18、来勒索他,害怕侍萍向他算旧帐,害怕自己的名誉和财产受到威胁。这样,一前一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便把他的嘴脸暴露了出来,他并不爱她。我认为周朴园不爱鲁侍萍,他之所以一直随身带着旧家具,还一直保留夏天关窗的习惯,再到几十年一直穿着那件旧衬衣,都只是为了让自己的良心更好过一点,或是向外人证明自己是个多么重感情的人。但从这一点,就足足显示出周朴园是个多么虚伪的人。而当几十年后侍萍突然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周朴园不是惊喜,而是害怕,就足以表现出他伪君子的真面目。观点二:首先,在周朴园心中的待萍是一个年轻、美丽、贤慧的侍萍。这表明周朴园在年轻时一直深爱着侍萍,所以把她年轻时的相貌一直牢记在心中,试想一个花花
19、公子,一个薄情郎能够记住三十年前的旧情人吗?其次,周朴园一再追问鲁待萍的下落。问她的墓在哪里,并提出要去修墓,当周朴园知道鲁侍萍并没死而是被人救走后,他又一再追问侍萍现在在哪里,这种关心,也表明周朴园仍然爱着鲁侍萍。第三,也是很主要的一点,周朴园保留了从前侍萍在时的家俱、生活习惯等。如果周朴园不爱侍萍,那他做这些又是为了什么?从这里可以看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爱一直没有变。第四,周朴园要给侍萍以补偿,这说明周朴园为他所爱的人着想,他提出用钱解决,因为他知道侍萍生活得很苦,很需要钱,而且周朴园作为一个有社会地位的资本家,他不用钱又能用什么?和侍萍再续前缘吗?现实显然不允许的。并不是周朴园不爱鲁侍萍,
20、周朴园是从心底里喜欢侍萍的,但由于周朴园身份,地位的限制使他不能够和侍萍白头到老。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的差异,这并不是周朴园的错,正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已” 。有句话说“心爱的人死了还可以悲痛,爱人的心死了就什么感觉都没有了。 ”而我们从上述事实可以看出,周朴园对侍萍还有感觉,周朴园爱侍萍之心还未死,这是不容置疑的。2在小说四世同堂中,作家是怎样描写祁老太爷“破缸御敌”的?祁老太爷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6 分)这里分析一下祁老太爷这个人物,他也是北京老派市民的典型, 在他身上集中了北京市民的“精髓“他怯懦地回避政治与一切纷争,甚至当日本人打到北京时在他看来只需准备一些粮食与咸菜,
21、 堵上自己家院门,就可以万事大吉,都快当亡国奴了 ,他还想着自己的生日,别管天下怎么乱,咱们北平人不能忘了礼节,虽然自己不过平头百姓可心理总忘了把人严格地分为尊卑贵贱,真空而真诚地按照祖传的冖数习俗办事, 处处讲究体面与排场,他奉行着“和气生财“ 的人生哲学善良到了逆来顺受的地步,他向来抄家的便衣警察微笑,鞠躬和领受“训示 “他非常同情邻居缄默今受日军凌辱的遭遇,他怕边累自己而不敢去探望一下这个老朋友,他的性格特征, 就是懦弱,拘谨,这是作者最熟悉的一种性格, 是老马先生张大哥那一类的延续,不同的是作家在批判祁老太爷这样保守苟安的生活哲学的同时还没忘记时代环境的变化,当老祁大爷发现了自己的一套
22、行不通被逼到想做奴隶而不得的绝境时也终于勇敢地捍卫人的尊严民族的尊严。四世同堂祁老太爷的破缸御敌哲学仅仅是准备三个月的粮食和咸菜,作品的独特性在于并没有将重点放在展示日本侵略者杀人放火、奸淫抢掠的具体罪行上,而是把重心放在挖掘沦陷区市民的心灵上。作者十分突出地表现祁老太爷的破缸御敌哲学,实际上是带有批判倾向的,因为从常理上看,这也是十分可笑的,但作品并不是一种讥讽,而是一种痛心!3茅盾的创作计划为什么总是不能完成?试举出三部以上的作品例子。(6 分)茅盾多次计划创作多卷本长篇小说,大规模地描写较长历史时期的的广阔社会生活, 但几乎都未能如愿以偿。虹、霜叶红于二月花、锻炼等即如此。第一阶段的故事
23、之所以获得这个名称,就因为它未写完,只写了第一阶段的故事。子夜之前茅盾构思的是连续性的三卷本长篇,只是因为自感力所不及而改写子夜。子夜原拟写城市与农村的交响曲,中途伤感力所不级而放弃了农村一面,以致留下残缺的痕迹,这创作计划一收再收的过程,固然有外在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茅盾在创作上力不从心,但另一方面是否也反映了茅盾创作计划一味求高求大, 在某种程度上越越了他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才力。五、分析题(40 分)要求:在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立意新颖独特,论述正确深入,举例具体恰当,文字流畅,逻辑清楚。该题不得少于 1000 字。1鲁迅对传统文化是否是持否定性的批判态度,这种态度是否偏激?是否是虚无主义的
24、?请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说明你是如何看待对鲁迅这种态度的?鲁迅对传统的确是严厉批判是决绝的态度,甚至很偏激, 最典型的也是大家熟悉的是鲁迅在 狂人日记中通过狂人日记之口把中国历史文明高度概括和比喻为吃人的筵席“而传统中国就成了安排人肉筵席的厨房“. 狂人晚上睡不着觉翻开历史书, 在满纸仁义道德的字里行间看到的只有两个字“吃人“.这是一种小说的开象表现,而不是逻辑判断,但其中有鲁迅独有的体验和发现 ,鲁迅给他的朋友许寿堂的信中说“为什么写狂人日记,因为倡读资治通鉴 才醒司到中国尚是食人族, 他说自己座视这发现而知狂人日记用“吃人“ 来概括中国传统,主要是一种象征的说法, 但的确不是一种猛烈而深刻
25、的批判,而极带义愤的攻打和否定,提到旧制度,往往深恶痛绝, 有时把话说得“ 很绝“不能否认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 ,鲁迅的确采取与惯常思维不同的逆反评判,可能让人震撼 ,惊愕,虽然不习惯却又顿觉清醒,思路别开生面,一些我们引以为荣的事, 到了鲁迅那里却可能又有新发现有入骨的质跃,鲁迅有意用这种逆反方向的评判去警醒人们, 挣脱被传统习惯所捆绑的思想,如雍正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 ,一般认为是伟大的 ,文化建设积累,积累盛世修书,有大的气魄, 但鲁迅不以为然,把此举视为一种 “文化统制“,是以胜者的看法, 来评判被征服的汉族的文化和人情“ 文字狱只是由此而来的棘手的一种“.鲁迅要提示的是 “历史的阐释权“
26、.在造就有利于统治阶级的文化传统方面所起的作用,鲁迅认为官修史书往往把历史上的真实抹去了 ,明人刻古书而古书大 ;清人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在他看来,这就是所谓篡改历史,强迫遗忘,先为鲁迅对传统首先采取的是怀疑的态度,他常常另辟一种眼光,透入历史的本质而香新思考评价,鲁迅有意用这种逆反式的评判去警醒人们, 挣脱被传统习惯所捆绑的思维定势.提示历史上被遮蔽的真实,正视传统文化中不适于时代发展的腐朽成分. 如果不领会这种批判的意图和姿态,就可能认为鲁迅太片面和绝对, 鲁迅最为一些人所“ 治病“的, 是是他甚至主张不要读中国书.在青年人必读书(1925 年) 中,鲁迅这样说:“ 我看中国书时, 总觉得
27、就沉静下去, 与人生离开, 读外国书除印度一时,时时就与人生接触,想做点事,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废厌世的,但却是后人的颓废与厌世,所以主张少看或不看中国书 ,多看外国书,光是这些言论看,不无道理,的确又很绝对, 问题是如何理解鲁迅说这些话时的语境.“ 鲁迅是针对“ 五四“落潮后, 那些重新要提倡尊孔读经的思潮, 而担出要“少看中国书“ 的,其中也蕴涵着有鲁迅对中国书也就是传统文化的整体感悟,特别是对那种麻木人心的“僵尸的东观“的反感.而且从实际内容看, 鲁迅所反对和坚决批判的主要是传统文化中那些封建性,落后性东西,是专制主义制度和文化,要理解鲁迅所处的那个年
28、代 ,是中国下受外敌入侵 .挨打的时代,处于“弱肉强食“ 的国际环境.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但另一方面, 封建传统的思想文化又仍然在严重麻木人民的灵魂 ,在这种情形下,鲁迅为了莸醒人们,当然是大声疾呼 ,去告别旧时代,有时就表现为“有意的偏激“,所以“ 吃人“也好,“不读中国书“也罢,这种急需突破传统的态度 ,即使有些偏激,也是符合时代变革的需要,不能离开特定的语境,摘出一些句子,就来否定鲁迅,要看其所持立场以及发表言说的基本的精神指向 ,不能脱离时代的分析,我们不应断言鲁迅是“全盘否定传统“ 鲁迅绝非历史虚无主义者 ,在如何为民族文化寻求新的出路上,鲁迅主张,对于传统一要批判,二要继承
29、,三要转化.要看到, 鲁迅却是对传统激烈的批判者,同时又是对传统最有见地的解释者。2阿 Q 的“精神胜利法”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鲁迅是怎样描写的?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和意义?试结合作品内容加以说明。中篇小说阿 Q 正传是鲁迅最著名的作品,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被评论得最多的一部小说。在国外,它被翻译成许多种文字出版;在国内,一代一代的读者都欢迎它,阿 Q 的名字家喻户晓,几乎无人不知。它为什么能获得这样大的成功?首先当然是阿 Q 这个人物。鲁迅曾经说过,在写 阿 Q 正传以前,阿 Q 的形象已经在他心中酝酿了好多年了。他所以从事文学,就是要唤醒昏睡的大众,因此,向读者描画出我们“沉默的国人的魂灵”
30、 ,以此来促使人们反省自身,扫除愚昧的麻木,就自然会成为他的夙愿。在阿 Q 正传之前鲁迅写下的一些作品,在某种意义上都像是在给阿 Q 正传作准备。譬如药,就是用一种极为尖锐的方式,揭露了农村中一般民众的麻木相,而这正是阿 Q 正传 中未庄和县城里居民的普遍特征。至于风波中的那位赵七爷,更活脱脱就是一个未庄里的赵太爷。所以,阿 Q 这个人物是和鲁迅笔下的其他农民形象,譬如风波里的七斤和故乡中的闰土,都有很大的不同,它不是产生于那种想要描绘某个具体人物的冲动,也不是作者为了制造某种氛围而虚设出来的,在很大程度上完全可以说,它其实是鲁迅对病态国民性的全部感受的结晶,鲁迅是要用它来显示“愚民的专制”
31、的真相,在鲁迅心目中,阿 Q 正是无数麻木愚昧的中国人的代表。阿 Q 非常穷,穷得只剩一条裤,甚至连姓名都没有。但是,他的可悲却主要还不在物质生活条件的被剥夺,而在于他精神生活的被扭曲。他被压在未庄生活的最底层,什么人都能欺负他,可他却并不在乎,常常好像还很得意这里的关键,是他有一种独特的精神胜利法,分明挨了别人的打,他却想:这是儿子打老子;分明是别人借乱抢走了他赌赢的钱,他却在愤怒之中抡起巴掌打自己一个耳光,仿佛是在打别人一样。就是受了再厉害的欺凌,他都能依靠类似这样的方法转败为胜,最后就莫名其妙地高兴起来。这都是精神胜利法,阿 Q 身上最重要的精神特征。仔细分析起来,阿 Q 这精神胜利法是
32、包含了好几个因素的。首先是懦弱,受了欺压,不敢真刀真枪地反抗;其次是恼恨,虽然不敢反抗,但受欺压产生的恼恨却依然存在,必须要用某种方法加以排遣;再就是自欺,因为不敢向外界报复,就只有作自我辟解,而这辟解的唯一办法,就是对现实闭上眼睛,用想象的胜利来安慰自己;最后是健忘,如果不健忘,自欺的效力就不能维持,只有借着自欺迅速忘却恼恨的直接原因,心境才能恢复平和,阿 Q 也才能重新高兴起来。这就可以看出,贯穿阿 Q 这精神胜利法的全过程的,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奴性,一种遭受压迫之后不敢反抗,甚至不敢正视这压迫的奴性。在阿 Q 的恼恨中,本来是包孕着反抗的萌芽的,但这萌芽要长大,却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这恼恨必
33、须进一步发展成为憎恨和报复的冲动。可现在阿 Q 却把这恼恨改变成为自我欺骗的动力,这就泯灭了反抗的可能。所以说,阿 Q 的精神胜利法是被压迫者身上最不可救药的一种精神病态。在阿 Q 身上,除这精神胜利法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愚昧的表现。譬如他对女人的那种带有浓厚传统色彩的蔑视,譬如他那种到更弱者身上去发泄恼恨的劣习,挨了假洋鬼子的打,却去调戏小尼姑,等等。如果说小说对阿 Q 精神胜利法的集中刻画,已经证明了鲁迅是要借阿 Q 来刻画国人的灵魂,那么阿 Q 身上的其他这些形形色色的精神病态,就更进一步证明,鲁迅的确是完成了他的创作意图,把阿 Q 写成了整个民族精神病态的典型。他的精神状态具有非常大的代
34、表性,中国历史上遗传下来的种种奴隶意识,近代以来随着社会半殖民地化而产生的许多畸形心理,都在阿 Q 身上得到了生动而又透彻的表现。内容参考:阿 Q 正传继承我国小说的民族传统,用 “传”的形式构成全篇。小说紧紧围绕阿 Q 而“传” ,自始至终以阿 Q 的活动作为惟一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写出阿 Q 短暂而可悲的一生。小说共九章,每三章可构成一个部分。前三章写阿 Q 的阶级地位、经济地位,概括勾勒阿 Q 以“ 精神胜利法” 为中心的性格特征;中间三章写阿 Q 遭遇的压迫和剥削,进一步刻画阿 Q 的性格,表现阿 Q 的处境,揭示了时代矛盾;后三章写阿 Q 在革命到来之后的性格变化和悲惨命运。第一章,
35、是小说的序言,排列起来交代四个问题:小说的名目、阿 Q 无姓、无名、无籍贯,写阿 Q的政治地位和他生活的社会环境。交代名目的来源时,从孔子的“名不正则言不顺” 说起,批判了“正名论”,顺便给主张保存“国粹”的遗老遗少们以讽刺。考察阿 Q 的姓时,通过赵太爷不准他姓赵这一可笑又可悲的情节,突出了阿 Q 连姓都被剥夺了的屈辱的政治地位,凶残横暴的统治者也粉墨登场了。考察阿 Q 的名,由“ 洋字” 而涉及“ 国粹”,又一次幽默地讽刺那些遗老遗少们。考察阿 Q 的籍贯时,讽刺了胡适的考据癖。序言告诉读者,他并不为名人作传,而要给一个不为世人所闻,连姓、名、籍贯都十分模糊的流浪雇农阿 Q 作传,表明他对
36、穷人的态度;而顺笔讽刺当时的一些文人,则是近现代之交新旧文化交锋的常见现象。第二章,追述往事,刻画阿 Q 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描述阿 Q 的部分生活片断,突出了他的妄自尊大、自欺欺人。交代阿 Q 的经济地位,到处打短工的流浪雇农,是社会中被压迫、被污辱的最底层的人。接着连续写他的四个生活片断。他穷得娶不上老婆,却自吹“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 ;在精神上独不崇奉赵、钱两家,进过几回城,又讥笑未庄人的“不见世面” ,这些都突出了阿 Q 妄自尊大的特点;“ 癞疮疤”的故事,写他被欺辱时由打人到怒目而视到自轻自贱;“ 押牌宝”事件,写他被欺辱后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而进行自我摧残。以上便是阿 Q 精神胜
37、利法的构成部分之一。第三章,接第一章的情节,继续写阿 Q 的精神胜利法。阿 Q 被赵太爷打了之后,反而因此“ 得意了许多年” ,原因就在于中国人从来如此,他们景仰强暴,视人压迫人为当然。作者入木三分地表现了当时人们的这种十分可悲的变态的奴性。这一章写了三个生活片断。竟然败在王胡手下,遭到“平生第一件的屈辱”;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 ,遭到“ 平生第二件的屈辱” ;调戏小尼姑,为自己的屈辱报仇。三个片断,刻画了阿 Q 畏强凌弱的性格;阿 Q 与王胡比丑,说明他无聊到了极点;憎恶假洋鬼子,则表现他排斥异端;“ 赶紧抽紧筋骨”等待挨打,显出十足的奴性;调戏尼姑,更表现阿 Q 对女性态度上的肮脏灵魂
38、。第四章,写阿 Q 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 Q 的地位和处境。作者在叙述中把阿 Q 的永远得意归究于“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指明了他的思想是受了封建文化、思想的影响而产生的,这是阿 Q 严格遵循“男女之大防”和排斥异端的思想根源。而强调阿 Q 的“样样合于圣经贤传” ,以及他要找女人是惟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都说明阿 Q 全身浸润了封建思想的毒素,满脑子都是封建思想道德。而他去拧女人大腿,说“ 诛心话”“ 掷一块小石头”,留心想“引诱野男人的女人” ,又说明他前面的思想是虚伪而可憎的。年近三十的阿 Q 要求恋爱是正当的,但他的要求却触犯了封建礼教,因而遭到赵太爷父子的
39、凶残迫害,他不仅挨打,而且连可怜的一点点家当也被榨取干净,断绝了活路。这一章,写了阿Q 的可憎,更写了他的可怜,也写了统治者迫害人民的残暴。到此,情节发展又深入了一步。第五章,写阿 Q 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 “吃人”的本相,再写阿 Q 的畏强凌弱。“恋爱” 既成“悲剧”,阿 Q 接下来遇到了“生计问题” 。这一章写了三个生活片断。阿 Q 感到“世上有些古怪” ,做工被老主顾拒之门外而意识到生路被断绝。然而他并没有意识到断他生路的是赵太爷之流,而误以为是比他更弱小的小D“谋了他的饭碗去” ,便发生了 “龙虎斗” 。这既表现了阿 Q 的畏强凌弱的性格,又说明阿 Q 的不觉悟已经到了令人不可思议
40、的地步。无路可走的阿 Q 去静修庵偷萝卜,是情节的必然发展。他视小尼姑如草芥,对老尼姑耍无赖,亦是他畏强凌弱无赖霸道的表现。自己的不争气不觉悟,统治阶级的迫害,必然使他走上行窃之路。第六章,写阿 Q 由走投无路到短暂的 “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无路可走的经过。阿 Q 从城里回到未庄后,受到人们的“敬畏”,不过因为他在城里给白举人家里帮过忙,手里有现钱,有些便宜货,还知道城里一些见闻。因此,掌柜、酒客、路人都对阿 Q“刮目相待” ,王胡等人对阿 Q 也“肃然” ,妇女对有劣迹的阿 Q 也不再躲避,而是主动赶着要买他的东西。这一切深刻揭示了国民趋炎附势的本性。然而,当阿 Q的底细被披露出来后,人们
41、又由对他的“敬而远之” 到“斯亦不足畏也矣”,更说明了世态的炎凉,人们的愚昧无知。不由得使人发问,这样的国民,不改造行吗?阿 Q 的又一次走投无路成为必然。n(oEv+5?第七章,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了阿 Q 的革命要求。在阿 Q 再一次被逼上末路时,辛亥革命的暴风雨来了。城里的“举人老爷” 视革命如洪水猛兽,他要逃难了。未庄的 “一群鸟男女”惊恐万状,误传革命军是为崇祯报仇的军队。阿 Q 则最具有代表性,由于他的思想深处的保守心理,使他对一切新生事物都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所以起先对革命“ 深恶而痛绝之” ;但他又从自己的处境和感受出发,感到“革命也好罢”,产生了“便是我,
42、也要投降革命党” 的要求,因此他高喊“ 造反了,造反了”,表达了他革命的愿望。但他所理解的革命实质是什么呢?“要什么就是什么,欢喜谁就是谁”。这样的革命怎么能够成功?小说以形象的描写,从一个侧面反映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源。再看阿 Q 的对立面,赵太爷父子在革命到来时吓得六神无主,低声下气地把一向不放在眼里的阿 Q 叫成“老 Q”,这时候的赵太爷和阿 Q俨然换了一个位置。还是年轻一辈诡计多,赵秀才竟和假洋鬼子相约革命,革掉了静修庵里的一块龙牌,还顺手抄走了一个宣德炉。这就是当时非常普遍的混迹于革命中的假革命现象。第八章,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 Q 的性格。革命像一阵风一扫而过,并没
43、有到达未庄,人心日见安定。政权落到投机钻营者手中。变化最大的不过是掀起了盘辫的风潮。赵秀才、假洋鬼子成了戴“银桃子”的革命党,未庄的政权仍在这些从前的压迫者手中。阿 Q 要投革命党,结果误投假洋鬼子门下不成,被“哭丧棒 ”赶出门。他被剥夺了革命的权利。同时写赵家遭抢,这就预示着阿 Q的悲剧命运就要到来。第九章,写阿 Q 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赵家遭抢使未庄人和阿 Q 都很“ 快意”,这体现了人们对统治者的不满情绪。阿 Q 就是作为抢劫嫌疑犯而被捕的。谁告了他的状呢?就是戴“银桃子”的自称革命党的赵秀才。压迫阿 Q 的是赵秀才之流,不准阿 Q 革命的是赵秀才,最后捕他、审他、处决他的还
44、是这个戴着“银桃子”的“ 革命党” 人。阿 Q 要求革命而不可得,革命后反而被枪毙,他成了革命的牺牲品。可悲的是,他到死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被枪毙,而且还在死前表演了他最后的精神胜利法:“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这一章里,还提到城里依然如故,掌权的还是原班人马,举人还在追究陈年老租,依然游街示众,依然看客如云,只是审问的跪改为站,处决的砍头改为枪毙。小说显示,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仍然是一团漆黑;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人,依然是那样麻木。电大天堂【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形考作业三:讨论题:阿 Q 的革命是一种什么样的革命?举例:学员观点:陈丽霞:阿 Q 的革命,是其性格复杂性的表现,也是其性格发展的必
45、然结果。在封建思想的毒害下,他对造反“ 深恶而痛绝”。当赵太爷等统治者对革命感到恐慌时,他不仅开始 “神往”革命,并且也要投身进去“革这伙妈妈的命”了。陈建玲:阿 Q 的革命,作为对 “精神胜利法”的反叛,实际上,正是农民从愚昧走向觉醒的开始。但是,阿 Q 的革命只是最初阶段的 “自发革命”,只是一种想拿点东西式的革命,改朝换代式的革命。/n:F(“n4c)w许家财:阿 Q 改朝换代式的革命,这种革命即使成功了,改变的也只是皇帝的姓氏,只是皇帝和其他少数人的身份,社会仍旧,传统的思想也仍旧。这就是中国社会不能进步,封建统治可以延续几千年的一个根本原因。彭灿辉:辛亥革命不是阿 Q 的革命,不是中
46、国农民的革命。在辛亥革命的高潮中,不但绝大多数的中国农民仍然麻木不仁、无动于衷,而且即使有阿 Q 这样的极少数下层农民急于改变自己的地位而投身。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阿 Q 越是起劲地进行革命,便越是加速他的死期的到来。自己观点:用阿 Q 他白天喊叫的话来说,是: “我要什么就是什么, 我欢喜谁就是谁。”用他傍晚的想象来看,就是,一是复仇,让未庄的一伙鸟男女向他下跪求饶:二是要钱要东西;三是要女人。阿 Q 这样的受苦人确实需要革命来改变命运,但他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革命,更不知道中国需要什么样的革命.结果,在他哄闹革命中,被糊里糊涂地送上了断头台。阿 Q 的自我定位始终是错的,他始终找不到自己
47、的位置;阿 Q 的自我意识始终是错的 ,他找不到真正的自我.他的认同对象,先要姓赵,次要恋爱,后要革命,包含了他的自尊和追求,还是错的,他的认同行为给他带来的是一系列的失败:不准姓赵,不准恋爱,不准革命,最后杀头。走向刑场的时候,他记起来的,仍是传统的戏文和传统的套话,还有他那一以贯之的思维方式。阿 Q 走向死亡中的不觉悟的国人。阿 Q 一直想确定自己的身份,却从未能确定自己的身份;一直要获得自己的尊严,却从未能得到自己的尊严;这构成了阿 Q 的命运悲喜剧。阿 Q 一方面虔诚地按照传统的观念要求自己和世界,另一方面又本能地按照实用的要求去改变自己的观念.这构成了阿 Q 性格和行动的悲喜剧。阿
48、Q 是无固定职业,无自己房屋的穷人,却要去姓 “赵”,传统文化最高的姓,也是未庄最贵人家的姓。赵老太爷气得给了阿 Q 一个嘴巴,不让阿 Q 姓赵,阿 Q 不配姓赵。阿 Q 不敢公开姓赵了,但村人“还是怕有些真,总不如尊敬一点的稳当” 。阿 Q 虽然挨了打,但还是得了些认本家的好处,在内心,他还是把自己认作姓“赵”的。阿 Q 挨了王胡的打。很意外。他想:“ 难道真如市上所说,皇帝已经停了考,不要秀才和举人,因此赵家减了威风,因此他们也便小觑他了么”自己明明在实际上和名义上都已被传统抛弃了,却还要死认传统,这就是国民的心态 .实际上是臣民心态。阿 Q 进过几回城,能够把未庄与城里进行比较,用未庄的知识嘲笑城里,又用城里的知识嘲笑未庄 ,于是自以为自己“见识高”,“ 所有全未庄的居民都不在他的眼里” 。其实这种见识完全是无识。阿 Q 的真正悲剧就在于:既不能真正地认识自己,又不能真正地认识世界。阿 Q 是很穷的, 但大概以前确实姓赵,因此很自尊,与别人口角的时候,他会说: “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这很像中国人在现实中比不过西方,就大提五千年辉煌的文化。阿 Q 在现实中有太多失败的经验,对比自己强大的人是绝不去惹的,但对比自己弱小的人主动去欺侮,对王胡,对小 D,对小尼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