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小学数学生态课堂中的行与思.doc

上传人:gsy285395 文档编号:4469703 上传时间:2018-12-29 格式:DOC 页数:54 大小:19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生态课堂中的行与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小学数学生态课堂中的行与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小学数学生态课堂中的行与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小学数学生态课堂中的行与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小学数学生态课堂中的行与思.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小学数学生态课堂中的行与思生态的小学数学课堂,是指学生(包括老师)在三重生态(自然生态、类生态、内生态)圆融互摄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场所中,呈现出自由地、幸福地、理想地生存和发展的生命样态的小学数学课堂。这与新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相吻合的。而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现象:当学生展示自己的原生态作品时,很多老师往往把它看作是教学的一个环节,不能及时挖掘即时的生成性资源,用足、用好学生的原创作品,这就很难实现生态课堂多维的教学目标。下面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的认识分数教学片段

2、为例,谈谈我的一些思考。【课堂写真】:师:刚才我们创造了 1/2 这个分数,你还知道哪些几分之一的分数?生:1/3、1/4、1/5 、1/10师:你也能创造这些分数吗?(稍停片刻)给大家一点友情提示(电脑出示) 。(1)想一想:你能创造什么分数?(2)分一分:把什么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3)写一写:把你创造的分数写出来。(4)说一说:把你创造的分数介绍给小伙伴。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利用身边的材料,动手操作,教师在教室里巡视。各小小组汇报,教师指名一些学生展示作品。 (图略)小组汇报结束后,教师指着图 4 提问:为什么这里用 1/3 表示,图 3 为什么用 1/4 表示?学生回答后,

3、教师总结,突出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表示的分数就不一样。师:那么在图 8 和图 9 中,第 9 个图示为什么用一个圆圈表示?生:这表示是一个整体。师:观察第 2 和第 3 幅图,为什么都可以用 1/4 表示?引导学生比较两个 1/4 的异同。生:这两幅图都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 4 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接着,教师总结:刚才同学们团结合作,创造了这么多的几分之一,重新认识了几分之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回想一下,这些几分之一你是怎么创造出来的?生:把几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教师完整板书)【再设计思考】:无疑,学生创造分数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亮点之一。其一,教师给

4、每一小组发放的学具是不同的(有小棒、圆片、三角形方片、小方块等等) ,这有利于学生用不同的实物进行操作,创造不同的分数。其二,学生在创造不同的分数后,可以进行比较,促进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运用比较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以上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呈现学生的原生态作品后,也进行了比较。但是,倘若改进一下设计,是否效果会更好一些。在学生交流汇报时,教师先问:同学们创造了这么多分数,真了不起,仔细观察一下,是否可以把这些分数分成两类?(先独立思考,再交流)估计学生会发现图 1、6、9 是一类,是已经学过的最简单的分数,都是把一个物体平均份成几份,其中的一份用几分之一来表示。再看剩下的这

5、些分数,你有什么发现吗?预设一:生可能会发现图 1、4、8 都是用 1/3 来表示的,那么,就请学生说说这三个 1/3 所表示的意思。预设二:生可能发现图 2 和图 3 都用 1/4 来表示,那么,教师可以让他们说说两幅图有什么异同?预设三:当学生发现图 9 用一个圆圈圈起来后,教师要让学生观察图 8 的表示方法,怎么表示更清晰一些,指导学生也用圆圈圈起 9 个苹果,并指出其中的 1/3。预设四:学生可能发现图 4 和图 5 的不同,同样是 12 个方块,为什么图 4 用 1/3 表示,而图 5 用 1/6 表示?倘若学生没有发现,教师可以引导孩子发现两者的联系与区别。预设五:同样的 12 个

6、方块,除了黑板上的图 4、图 5 外,教师可以追问一下:还能表示出其他的几分之一吗?如果有,请学生上台交流一下,如果没有,教师利用教具借助实物展示台,启发学生同桌讨论思考,还可以表示出其中的几分之一?在学生充分观察、反复比较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归纳:由若干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这样的分数表示这个整体里的一份。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几分之一。选取这些有针对性的图示进行有层次的比较,我以为有三大用处:首先:暴露学生的原生态思维。不管学生利用学具表示出其中的几分之一,都是学生原生态的思维,让他们摆一摆,说一说,议一议,写一写,用心解读他们眼中的分数,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对于分数的认识

7、,是停留在把一个物体、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表示其中的一份,还是已经知道了将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以后形成的分数,学生认识分数的渐变过程从中可以略知一二。其次:渗透比较的数学思想方法。余文森教授认为:“教学的有效性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 ”再设计的思考,我认为充分利用了学生提供的素材或者说及时生成的教育资源。在比较中,学生可以从相同分数、不同分数的由来进行思考,还可以关注相同的一个整体(比如方块) ,为什么可以得到不同的几分之一等等,在关注分数本身的同时,更关注分数的产生,从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自然过渡到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让数学的思想方

8、法、数学精神浸润我们的课堂,成为滋养学生数学素养的“营养餐”,促进学生对分数这一知识的掌握,提高理解能力。最后: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力。数学的根源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就如学生头脑中原有的对几分之一这种分数的理解,教师提供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对现实进行数学化的过程,使分数变成他们自己“再创造”的产物,而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一种认识。教学活动通常以外显的对象参与、动手操作的实践形式呈现,但真正有价值的活动离不开高水平的思维参与。上述环节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创造分数的目的在于支持高质量、高水平的动脑思考。在操作活动结束后,融入更多观察、比较、想象、探究等深层次的思维活动,操作方显价值。因此,操作

9、是手段,理解分数的意义才是本质,在展示学生原生态作品时,要以提升活动内在的思维品质为宗旨,从围绕激发学生思维、提高认知能力、提升数学精神层面来展开,设计多层次的比较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力。由此可见,即便是静态的数学概念-认识分数,其必沉淀下丰富的数学内涵、数学思考、数学观念。课堂上展示学生的原生态作品,让他们畅所欲言,教师适时进行引导,使合作的过程,思考的过程,交流、展示的过程成为学生体验、分享、感悟的过程,从而尊重了学生的数学学习现实,也尊重了作为每个生命体的客观存在。如果仅仅停留于学生创造了不同的分数,仅仅满足于作品简单的“对与不对”, “同与不同 ”,那么,教师提供的自然生态场

10、就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少足够的交流互动,作为生态场中的“类生态”“内生态” 就没有较好的发展 - 师生的生命样态何以得到改观,让学生真正享受数学,让数学滋养学生的精神成长就会成为一句套话乃至一句空话。这,难道不正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吗?追寻具有原生态数学味的本色课堂由“生活热”现象引起的几点冷思考路桥区路南小学 陈小丹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数学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身边的课堂一返以往的乏味局面,变得鲜活起来。但在这种前所未有、值得欣慰的教学现象背后我们冷静地来审视、反思充满生活气息的课堂,就会发现由于一些教师认识上的绝对化,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采取了一些片面化的做法,用“生活味”

11、完全取代了数学教学应具有的“数学味” ,致使课堂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陷入了“时髦”的误区。现象透视:为情所困为境累一些教师在备课中为创设情境、寻找素材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忽视了“备数学” 、“备学生” 。过去,我们只把数学的“知识点”和“知识体系 ”作为备课的重点,现在则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比如,应该创设一个什么样的情境来引入课题?教师重视情境创设本是一件好事,但如果因此而忽视现实情境背后所隐含的数学线索,抓不住一节课的教学重点,不懂得如何克服难点,对学生的认知起点定位不准,即使所创设的情境再吸引人,也很难说是一堂成功的数学课。案例描述:一教师在执教“相遇问题”一课的教学时,设计

12、了这样一道例题:“六一”儿童节的早上,天气晴朗,碧空万里,为了庆祝自己的节日小江兴致勃勃打电话给小华,邀请小华到九峰公园的游乐场去玩,经过一番讨论,两人约定 8 时同时从各自家中出发。小江家住在公园东面的阳光花园,小华家住在公园西面的今日星辰 。小江每分钟行 80 米,小华每分钟行 90 米,经过 20 分钟,两人正好在公园门口碰面。请问小江和小华家相距多少米?这本是一道基本的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但教者为了体现“生活化”颇费了一番心思,把它编成了一个时间、地点、人物、情节俱全的小故事,使得原本简练的数学被套上了厚厚的生活外衣。评析:不难看出这位教师是把外表华丽吸引眼球的情境,当成了课堂的亮丽布

13、景板。其实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目的不仅仅是把学生带到一个他们较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更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更丰富生动、更扎实有效。类似上述现象在现实教学生活中也并不少见,从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却是事倍功半,学生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分析、理解题目,努力地在臃肿的“躯壳 ”里搜寻解决问题需要的数学信息,弄得不少孩子晕头转向,根本谈不上学习数学的兴趣。假如数学课、数学习题都像这样设计,那么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的就十分有限,数学教学也将十分可怕。如今的小学数学教学,往往和以上案例一样当“生活味”渐渐浓起来时, “数学味”就逐渐被淡化。其实,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化”和“数学化

14、”在数学教学中是并不矛盾的,只要我们教师把握好这个“度” ,把“生活化”与“数学化”结合的同时,避免虚幻和幼稚化,而应去选择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并且具有浓浓数学味的生活化情境。只有当两者相对平衡时,数学教学就达到了相对完美。因此,我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只有让数学课堂凸现原生态的数学味,方能在返璞归真之路上演绎课堂本色。一、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使情境拥有“数学”的脊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里所说的“情境”不仅仅指“生活情境” ,孩子的认知起点、思考性的

15、问题等都是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如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断:课开始教师出示了游客在游乐场游玩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游乐场的游客都在玩什么。小汽车、过山车、摩天轮等学生熟悉的游乐项目让他们兴趣高涨脱口而出。教师乘机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出玩哪个游乐项目的人数最多,又是怎么知道的。在经过数出来的、估出来的两位学生的回答后,一生站起来说自己是计算出来的,并得意地跟大家交流:小火车是 2+2+2+2+2+2+2+2、过山车是 3+3+3、摩天轮是4+4+4+4+4+4。像这样的问题情境,趣味性比较强,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是比较多的。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让学生感悟小朋友们是几个几个在一起玩,而且每组都是相同的人数。这个

16、教学片段注重了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把学习的内容置身在现实的背景中,唤起学生原有的经验,学生很自然、很实在地感知到: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存在“相同加数的和”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也有了依托。另外,还使孩子们在上课的开始就有了兴趣,在兴趣中体会到数学课的“数学味” 。二、提供安静的数学学习环境,让学生进行数学的思考。纵观我们目前的数学课堂,常常看到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课堂上举手如林,气氛异常活跃,可是,在这热闹活跃的背后,数学课是否还缺少点什么?我觉得还缺少安静。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是一门训练思维的学科,在数学课上应该让孩子们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如在找规

17、律教学中:出示 ,你们看清楚了吗? 它们是按怎样的规律摆的? 在交流讨论中,有的说:“一组,一组, 一组。 ”有的说:“我觉得应该是 三个图形一组( 从右往左看) 。 ”有的说:“我觉得是 一组。 ”“你还可以从什么地方研究它的规律?”有的学生说:“他们都是一种一个的。 ”接着,教师又出示:。于是,教师让学生说说它的规律与刚才有什么不同?于是学生从形状、颜色、数量上表达规律,其中一些学生还到台上表达上述规律。 “你们还有其他方式表示上述的规律吗?”有的学生表示用 1、2、3;1、2、3;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注重为孩子们创设一个安静的思考环境,让孩子们静静地观察、独立地思考;让孩子们静静地倾听,认真

18、地分析;让孩子们静静地尝试,真实地体验。本节课少了小组合作的热闹,更没有一些激动人心的游戏或生活场景,但给每位孩子提供了思考的空间,孩子们在观察思考中有了自己的发现,在安静倾听中分享了别人的学习成果,在默默感悟中体验了规律美,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收获,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功,而孩子们的观察、概括、分析等能力也在课堂的这一片“静土”中得到了孕育、发芽、成长。三、构建生活的数学学习原型,让课堂达到适度的精彩。强调数学的“数学味”并非要否定数学的“生活味” ,而是要把“数学味”和“生活味”有效地结合,以达成和谐统一。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为了有利于他们理解抽象的数学问题,我们必须为他们构建生活原型。如圆

19、的认识片断:在学生认识了圆的半径与直径的关系之后,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简单解释平静的水面丢进石子,荡起的波纹为什么是一个个圆形。对于这样一个常见的生活现象,学生们积极地发表着自己的看法,最后也得出了这个现象包含着半径处处相等的道理。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借助“解释自然中的圆” ,帮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中层层铺染、不断推进,也为孩子们沟通“数学生活”搭建了桥梁,抽象的数学知识找到了具体的生活原型作依托,孩子们对于圆的认识就更形象了。总之,每一节数学课堂都需要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因为有“数学味”的数学课才能让我们的学生越来越喜欢,越来越聪明。参考文献:(1)徐斌,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误区及

20、对策, 小学教学设计 ,2003 年第 10 期。(2)余正强,数学学习与数学生活化的课堂把握, 小学数学教师 ,2004 年第 7、8 期。(3)斯苗儿,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透视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年 12 月第 1 版。构建数学生态课堂课题研究汇报南京市上元小学 聂方胜一、为什么要研究构建数学生态课堂这一课题?1、社会发展的需要: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要思想。目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两大主题。学校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我校青年教师发展班在市区教研室及江苏省特级教师詹明道的指导下学习生态教育学

21、时萌发了将课堂与环境相联系的想法,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我们认识到:和谐与生态本质是一致的,世界作为一个大的生态系统,在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上,强调人类应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重新审视人类原有的思维方式和发展观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今天的青少年是 21 世纪的建设者,加强对他们的生态教育就显得非常必要。在课堂教学中,课程、教师、学生、环境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有别于自然系统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并不等同于自然系统。自然系统的外延比较广,各种天然的、非生物的因素组成的整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系统,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系统。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系统仅是自然系统中的一种,但生态水平又

22、高于自然系统。课堂因为有了教师、学生这两个生态主体,并进行了相互的作用,从而构成了一个课程、教师、学生、环境几者之间的生态系统。那么,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如何很好地发挥各生态因素的作用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这也就成为我们研究构建数学生态课堂课题的社会需要。2、学生发展的需要: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个性发展。在对待学生的发展问题上,人们认为人是有潜能的,人的潜能是可以开发的,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已成为当今教育的共识,于是有人认为潜能开发可以是无止境的,他们试图以考试分数来不断刺激学生,借以开发学生的潜能,学生因此成为考试的机器、分数的奴隶

23、,直接导致学生厌学、怕学(我们并不反对考试与分数,从古到今,考试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有积极意义的,它体现了教育和社会竞争的公平,在当今社会环境下,它能较好地处理人才选拔与分流的问题。但是,我们认为,并不需要非得通过频繁的考试来促进学生学习,我们只是想通过构建生态课堂来研究教育和学生生命发展的规律,理解生命的意义,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感悟中获得教学效益和生命价值的整体提升)。这种发展观违背了人也是自然的产物,人的发展不仅要全面而有个性,也应是可持续的终身发展,学生是独立的生命,无视学生的个体需要而进行过度开发,其结果必然要导致学生的主体性被践踏,个性发展遭压抑,课堂的生命活力被扼

24、杀,这种过分密集的枯竭性的智能开掘就如同对地球资源的毁灭性利用一样是十分危险的。3、教育发展的需要: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教育就是学生与各种教育因素交互作用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把教育看作是宏观层面上的生态系统,表现为理解生命发展的意义,遵循教育的规律,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生命的价值,而教学和课堂则可以看成是教育在微观层面上的具体化,是教育的中心环节。从生态课堂的认知角度出发,数学教学既不是纯粹的智力活动,也不是简单的日常生活情景的模拟,它本质是一种数学化的生态过程,是在环境、课程和教师相互作用下的、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主观方式进行的对数

25、学意义的建构过程。这正是我们构建数学生态课堂课题要研究的重要内容。二、生态课堂的实质1、什么是生态课堂?根据生态学原理和科学发展观,综合整体的教育观、可持续发展的课程观和自然主义的学生观,我们认为生态课堂是在自然、和谐、民主的环境中让学生富有个性地、自主地实现课程、师生、知识、社会多元多向多层次的互动,使师生不断地开发潜能、创造自我、改善和发展生命,以取得教学效益和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其关键词是:自然和谐、互动生成、生命发展。生态课堂的结构简单地说就是课程、师生、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2、生态课堂的特点:自然和谐:表现为教师积极创设民主的、自然的、生活的、活动的、自主的、情感的、趣味的数学学习环

26、境,建立一种师生间如朋友般的和谐氛围,营造贴近学生自身体验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被吸引、被感动、被激励的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生命生成:表现为教学过程由单向的“灌输”和“机械接受”转为双向的“对话”和“互动”,师生双方在“对话”和“互动”中进行情感交流、互动对话、实践创造与资源开发,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变成一种动态的、生动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不断生成、创造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研究生命的规律,挖握生命的潜能,提高生命的价值。整体、开放、发展:生态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各部分组成的一种客观存在的平衡的整体,因此,生态课堂也就具有了整体性,这种整体性

27、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是环境、师生、课程三者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生态链,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因为在开放的系统中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着物质与信息的交换与交流,这种环境、师生、课程的共生性才使课堂具有了蓬勃的生命力,其最终表现形式是环环相扣,生命不止的循环与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3、生态课堂教学的一般思路是:乐于接受、体验感悟、整体提升。乐于接受:在生态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信任和平等的关系,他们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共同创设自由对话的“心理场”。教师用真诚的心灵去倾听,用欣赏的目光去发现,用宽容的眼光去评价,让课堂始终洋溢着“爱意”,让课堂始终彰显着“创意”

28、。体验感悟:感悟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是学生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内化,是对知识的重新组合、选择和建构。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高,要还给学生探究权,减少教师的霸权,把学习的时空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再发现”、“再创造”,让课堂“悟而有序,悟而有助,生成共享”。整体提升:学生是生态课堂的主体,不同的学生在宽松而扎实的经历中收获着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对数学思想方法的习得,对自己人格的尊重和对生命价值的感受。从而达到师生共识、共享、共进的教学高境界,实现师生生命价值的不断超越。 三、课题研究的有关情况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1、课题研究的有关情况:课题方向:生态课堂教育环境的研究;生态课

29、堂教学方法或方式的研究;数学学习心理与生态理论一致性的研究;数学教学生态学角度的评价研究。时间安排:我校的构建数学生态课堂研究分为四个阶段:酝酿论证阶段:2004 年 2 月至 2005 年 7 月。动员学习阶段:2005 年 8 月至 2005 年 12 月。具体实施阶段:2005 年 5 月至 2006 年 12 月。总结推广阶段:2006 年 12 月至 2007 年 5 月。具体工作:在确立课题之后,学校组织人按照课题研究的有关程序认真组织实施,目前已完成总课题、子课题方案的撰写,研究人员的落实与分工,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等工作,另外,我们还安排了以下一些具体工作:学生的调查问卷 :

30、要有问卷调查,任课教师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统计与分析,并将结果交负责人撰写调查报告。学生的数学小论文、小故事竞赛 : 参考主题有:我喜欢这样的数学老师、我喜欢这样的数学课、老师,我想对您说、我是这样学习数学的先由任课教师组织学生撰写,再交年级负责人组织评奖,各年级的负责人再对学生的论文进行分析,写出分析材料。数学教师撰写围绕生态课堂学习的学习笔记:每学期至少 8 篇,定期上交并用教研组活动的时间以子课题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与修改。教师的生态课堂知识问答的撰写:为解决教师学习时间少的问题,我们将购买的理论书籍交由指定的教师学习,并将其中重点的内容做好记录,打印下发给教师重点学习。教学片断、案例、论文的撰

31、写与修改:原则上每位数学教师至少各一篇,多次开省市区校公开课、赛课的老师要多篇,上交后由各子课题组组长负责召集组员进行修改,并交由学校教科室上报省市区组织评奖。录像课的修改及相关案例的撰写:对在各级用生态课堂的理论和观点上的公开课,请专家进行评课,学校将组织拍摄成录像片,目前已拍摄 2 节,后面还将陆续拍摄。生态课堂的研究课、展示课:结合教研组的研究课进行研究,利用每周周四下午时间进行集体备课,选择时间进行上课,全体数学教师听课,上完课后全体数学教师集中起来用生态课堂的理论、观点进行评课,并上交教案、反思和教学评价表。学校于本学期还举行了一次校级生态课堂研究展示活动,邀请了市区专家到场指导、诊

32、断课题的研究情况。2、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在生态课堂理论指导下,我校的数学学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而带动学校整体形象的进一步提升。通过研究学习,教师的生态意识不断增强,科研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一批优质课和优秀论文在全国、省市区获奖或发表,其中年月日一课获南京市数学赛课一等奖,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一课获江苏省数学赛课一等奖,平均数一课获华东六省一市数学赛课一等奖第一名,另有多节数学课在区内外赛课中获奖,在与兄弟学校交流中获得好评。关注课堂生态,构建数学生态课堂(江宁区构建“数学生 态课堂”课题研究沙龙纪要)全文一万多字发表于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刊小学数学教

33、育06 年第三期,并被人民教育网和小学数学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网转载,另有十几篇论文和案例在省市区级获奖或发表。试论小学数学课堂中生态教学模式的营造扬州大学附属小学 余璟摘要:新的课程标准提倡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建立一种生态化的教学模式。创建生态化的数学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三大步骤:营造生态化的数学学习环境、创建生态化的教学过程,突出评价过程中的生态特征。关键词:生态化 学习环境 教学过程 评价过程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新课改要求,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为中心,注重教育的公平性和创新性。由此可见,新的课程标准提倡的

34、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建立一种生态化的教学模式。所谓生态化的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更加注重教育的公平性,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创建生态化的数学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三大步骤:营造生态化的数学学习环境、创建生态化的教学过程,突出评价过程中的生态特征。一、营造生态化的数学学习环境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依据。因此,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环境是由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 外部环境是指存在于学习主体之外的影响数学学习的一切可能因素,这既包括班级、学校的小环境,也包括家庭、社会的大环境。一个良好的、适应学生

35、发展的外部生态环境得依靠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营造。作为老师,在教室桌椅的摆放、环境的布置上都应符合学生成长发展的要求,并尽可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作为学校,应当尽可能的实行小班化教学,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关注到每个孩子的成长,贯彻“因材施教”的理念;家长也应当为小孩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其能够专注于学习。内部环境是指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内部心理因素,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超负荷的训练导致学生普遍存在对数学学习的畏难情绪,并产生不同程度的挫败感。这些都不可避免地成了影响数学学习的负面内部环境。而事实上,有效的数学学习关键在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而参与的程度却与学生学习

36、时产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例如,数学学习的成就感、自信心、适度的学习焦虑等都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因此,数学学习的内部生态环境应该是学生能在其中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内部环境创建的主要手段是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那种“最近发展区”的题目,既有“ 挑战性” ,又能让学生通过努力就能解决,使其充分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对学生多用肯定的语言评价,对学生的不足应以建议的形式提出,让学生充满自信;为学生多准备关于数学应用及史话的材料,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生动、实用,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课,在第二环节中:探索三角形的三条边的关系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37、(1)三条线段一定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吗?学生独立思考后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2 )请学生将饮料吸管任意折成三段,看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为什么有的同学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却不能。这里有什么奥秘?谁有勇气展示自己没有成功的作品?思考一下,怎样才能使它围成一个三角形?(3)是不是有的同学认为两根短的小棒长度的和和长的小棒的长度相等时,就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4 )口说无凭,实验验证。(拿出 4 厘米、5 厘米、6 厘米、10 厘米的小棒各一根)通过合作探究分四种情况填表并汇报交流得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当然,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并不是绝对的、割裂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比

38、如,建立平等、朋友般的师生关系,友好、互助的同学关系,这些外部因素对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等内部因素是一种有效的促进,从而有助于生态化数学学习环境的建立。因此,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好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的因素,共同营造生态化的数学学习环境。二、创建生态化的学习过程数学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促使他们学会用数学和数学的思维方法分析并解决问题。然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使学生产生从众与退缩的情绪,缺乏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这显然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是相悖的。创建生态化的学习过程可以弥补传统数学教学模式的不足。这种教学过程应具有开放性、互动性、

39、艺术性等特点。(一)开放性自我国提出“素质教育” 以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就成为其主旋律。开放性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问题作为培养学生思维的一种手段而存在,不确定的问题要求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 ,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有一定帮助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开放性或答案不确定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并解答。如在教学行程问题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题:甲乙两人在一条公路上相距 20 千米,甲的速度是每小时 10.5 千米,乙的速度是每小时 15.5 千米,两人同时出发 2 小时后,他们相距多少千米?经过猜测、启发,找出了相向、相背、同向(两种)共四

40、种可能出现的情况。显而易见,这道题为学生创造了发散思维的空间,给学生留下了钻研探究、遐思无穷的乐趣。每一种解法得出的答案也都是正确的。可以看出,在解这道题的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思维过程却又是明显不同的。这就是构建数学生态课堂所需要的不确定性及开放性。(二)互动性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完成的一个教学过程,它可以分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数学教师与学生平等的交流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还可以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营造生态学习共同体不仅要求数学教师对学生起示范作用,还应通过交流与合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1、师生互动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总是按教师的安排

41、被动地接受知识,直接导致学生思维的僵化与紧锢。因此,要按“新课标”的理念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师生交流的模式,建立一种新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例: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判断下列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对于不是角的图形说说理由。生判断,后反馈。师:五角星就是由角构成的图形,你们发现五角星上的角了吗?学生数角。师:你能用手中的两个小棒组成一个角吗?众生纷纷操作手中的小棒,兴致盎然;师:用两根小棒你能组成更多的角吗?生:可以摆成叉子形。(学生边说边演示)一、二、三、四能组成四个角。师:老师再给你一根小棒,你能用三根小棒摆出哪些图形,数一数,有几个角?生摆小棒

42、,纷纷展示于众。师:你能数一数,你摆出了多少角吗?谁摆放的图形中的角最多?很显然本片段始终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开展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摆放、去探索、去交流,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上的方式,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学生更多的是主动探索,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整堂课的气氛也显得更加活跃,学生与教师之间也有了较为充分的交流。2、生生互动从建构主义观点来看,每个人获得的数学知识是不同的,这源于不同的人对数学有不同的理解。这就要求生态系统中的每个成员相互进行交流和探讨,不同的观点相碰撞产生的火花是持续发展的必要因素。生生互动主要是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这些讨论应

43、当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因为只有有了自己的观点或思考过程,对不同的意见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才能更加有效地进行交流与合作。依然是上面的三角形的认识这一案例,当学生展示自己失败的作品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汇报。生(1)如果上面的两根短的小棒的长度的和与长的小棒相等时,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生(2)我不同意你的看法,因为如果相等时,拼成的图形可能重合,也可能平行,(3)我的观点是,只有上面的两根小棒的长度的和大于下面的小棒的长度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随后通过实验验证得出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之间的关系。在这一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合作探索,解决问题,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学生的主

44、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三)艺术性其实,数学与艺术是相联系的。正如罗素所说:“数学,如果正确地看,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这说明,数学与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数学生态教学所选取的内容要生动活泼,有趣多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艺术性与知识性的结合,要寓知识和教育于艺术和趣味中。教师注重数学教学的艺术性,有助于树立学生的审美意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如:师:由点、线、面或若干个点、线、面组合在一起,就构成几何图形,几何图形常常带给人们直观的美学形象。观察树叶(轴对称

45、图形)得知:我们能从几何图形的角度发现数学直观的美,又如观察树木的年轮(即树木的年龄)新长的泡桐树的树杈与树干的夹角(都是 60,且为了生长时的光合作用,太阳光照射时,上午入射角与下午入射角相同)可见,当我们知道这些生活中的数学都是大自然的天工之作时,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追求数学美的愿望,提高他们对数学美的鉴赏能力,让学生在鉴赏中感受到数学的完美。三、突出评价过程中的生态特征传统的教学模式又称为“应试教育”,很明显是因为所有的数学教学都是由考试在起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果还是以考试成绩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发展,那这次数学课程改革中所提出的一些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人文方面的目标就不可能得到充

46、分体现,数学教育也就有可能还是陷在“繁、难、偏、旧”的怪圈里。所以,在这次课程改革中,评价手段是决定其成败的因素之一。而要对“新课标 ”下的数学教育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就得依赖于一套与以往不同的、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一)注重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研究表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的关系紧密。具体地说,也即是以深层次为主的认知参与和学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有紧密的联系,特别是与乐趣感关系尤其紧密;浅层次的认知与学生的焦虑感和厌倦感有紧密的联系。因此,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应体现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情感状态的关注,并注意通过评价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如在开学时就对他们说:“同学们

47、,为了让你们更好地学习数学,提高期末数学学习态度评价的公平性、合理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态度作如下规定:(课内学习态度评定内容分五个方面:课前书籍学习用品摆放整齐,铃响迅速归位就座,举手发言和交流至少两次;倾听认真,知道同学和老师说的内容,组内合作好,积极参与讨论等,数学作业认真、及时上交,做到五方面得,做到四方面得一,做到三方面得一个,先自评再组内互评,最后组长书写成绩老师每半月汇总一次,并交给家长审阅签名,并进行教育。课外活动态度评定由老师根据学生上交的各种作业、完成作业质量进行评定并及时填在相应的表格中,本学期星星总数按课内、课外 4:3 设定,期末能达到 85%就算优秀,与 不

48、参与评定,学期结束数学成绩总评时,态度占 20%。(二)评价手段和形式多样化。传统的数学教学是以考试作为评价的惟一标准,学生的学习丧失了兴趣,学得吃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如果还是以考试成绩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发展,那么教育改革中所提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方面的目标不可能得到充分体现。因此,教师应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全方位的合理评价,突出该模式合理的评价性。整个评价体系,应当既包括学生的考试分数(这依然是不可忽视的);评语性评价,其中包括学生之间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等等;社会实践、数学竞赛等。只有充分运用这些多样化的评价手段和形式,才能合理地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评价,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49、。这样,教师、家长能更客观、更全面地了解孩子学习数学的历程,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改进教师教学的质量。但是,在此必须明确的是,如果教师为了表明自己对“新课标”的贯彻, 在每堂课都让学生之间互评、自评,这样就有可能导致学生上课时只顾着观察别人,而忘记了听课,应该避免犯这样的错误。“新课标”不是标签,不是形式,它强调的是过程,这个过程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不是人工刻意追求的。总之,评价是促进学生、教师发展的手段,只有不断落实过程性评价,才能使教师能否鉴别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是否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参考文献:1 窦福良 生态化课堂中的教师角色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4 )2 陈锋 营造生态课堂关注生命成长生态视野中的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新课程2007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构建生态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课堂作为教学的子系统也要追求“生态平衡”。结合新课程的理念,我们认为生态课堂就是用生态学的理念营造和谐的、自主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课堂。和谐是课堂环境的基调,教师只有营造和谐的氛围,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真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级教育 > 小学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