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课堂教学设计主备教师: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班班通是否使用: 课题 第 15 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时 1 主备人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西域的概念。讲述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史实,了解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情况。知道丝绸之路的路线。通过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技能。过程与方法:课前要求学生搜集张骞通西域的历史故事以及收集中原王朝通西域互相输出的物品、技术、艺术等史实,以此培养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获取知识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张骞通西域史实的学习培养克服困难、坚定信念、勇于进取的精神。通过对丝绸之路内容的学习,认识经济文化交流对
2、世界各国各民族发展的重要性。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和班超经营西域。2难点:丝绸之路。新课标要求学习方法1本课用的地理知识较多,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指图说出西域的地理概念,并能标出陆上丝绸之路所经过的地区,从空间上强化学生对丝绸之路的掌握。2本课基本知识点较多,围绕与西域的关系,可以让学生填写作出以下表格,帮助梳理知识: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过程及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一)导入新课: (投影图片:秦始皇端坐在宝座上,一名跪着的侍从双手举着盛满葡萄的托盘献给他)同学们请看,这是一位同学画的想象画。他参照教材,把秦始皇画得十分传神,葡萄画得也非常逼真,可是,这幅画有一个“
3、 历史”错误,你知道错在哪儿吗?尽管秦始皇唯我独尊,富有四海,但当年的他却吃不到我们今天常吃的水果葡萄。因为葡萄是从西域传 来的,而西域与中原的交通是在西汉时开通的。那么,西域在何方?是谁开辟了中原和西域交往的道路?丝绸之路是怎样闻名于世的?一、张骞通西域1.西域的地理概念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一段的内容,看一下西域的地理位置及汉武帝以前的社会状况。讲解西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指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今新疆天山南北等地。我们课本上的西域即指此。广义则包括葱岭以西,亚洲西部和欧洲东部一带。西域同内地的联系开始于遥远的历史年代,公元前 2 世纪左右,西域分为三十六国,“各有君长,兵众分弱,无所统一
4、。”(汉书西域传)这些国家大的只有几十万人,小的只有几千人。在阿尔泰山以南,天山以北的准噶尔盆地有乌孙、且弥、蒲类等国。这里水草丰美,人们多从事游牧业。在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的塔里木盆地区域,又分为南道诸国和北道诸国。在塔里木河之北有疏勒、龟兹(新疆库车)、焉耆(新疆焉耆)、车师(新疆吐鲁番)等较大的国家,称为北道诸国。在昆仑山北边大沙漠的南沿有莎车(新疆莎车)、于阗(新疆和田)、楼兰(新疆罗布泊西)等国,称为南道诸国。公元前 2 世纪初,匈奴冒顿单于征服了西域,设立僮仆都尉,掠夺人口,索取贡税,并以此为据点,向西汉进攻,西域遂成匈奴军事上的据点和经济上的后盾。(教师在讲述这段历史时,最好结合
5、西域形势和张骞通西域路线图讲,这样可以起到更直观的效果)过渡在今甘肃敦煌一带,原来居住着一个大月氏部落,遭受匈奴的攻击,被迫西迁,对匈奴恨之入骨,时刻想回来报仇雪恨,只因势单力薄,其愿望一直未能实现。汉朝从匈奴降人的口供中获悉这个情况,立即想到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这就有了汉武帝募人出使匈奴,张骞应募出使一事,下面我们看具体内容。2.张骞通西域指导请同学们把课本第二、三段内容看一下。看书时注意以下几点:(1)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2)张骞一共几次出使西域?(3)在西域和汉朝的交往中,双方经济文化交流主要有哪些表现?提问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引导上一节课我们学过匈奴与汉的和战。刚才我们
6、也教师投影图片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1)布置自学任务(2)指导自学的方法(3)明确自学的要求(4)了解他们自学中的困难,教师巡视检查引导学生去思考、动脑引导学生探索、交流教师归纳总结教师出示图片学生各抒己见阅读、思考,自己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对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质疑。组长组织学生汇报,学生各抒己见学生根据自己的判断分析讲到了匈奴控制西域诸国。现在再请大家思考:汉朝初年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为什么到汉武帝时要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补充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西域在匈奴的西南,如果把西域诸国由匈奴的军事据点和经济后盾变成匈奴的对手,那无疑于截断了匈奴的右臂。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的目的即在于此。提
7、问现在我们看第二点,张骞一共几次出使西域?引导张骞出使匈奴,曾经被匈奴人扣留了十年,但他始终不忘自己的使命,设法逃脱并到达大月氏,其实,他在回来的路上又被匈奴扣留了一年,才返回长安。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张骞身上有一股什么精神?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种精神?引导同学们再考虑一个问题: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没有完成汉武帝交给他的任务,其主要原因是大月氏西迁已久,无意再与匈奴打仗,那么,请同学考虑: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是不是没有一点意义?可以讨论。学生讨论教师讲解张骞的任务虽然没有完成,可是他沿途了解到西域各国地形、物产和风俗,为第二次出使西域打下了基础。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意义还是非常明显的。而且,张骞是西汉
8、开辟西域交通的第一个使者,他的勇敢、坚韧优秀品质为后人所传诵。引导谁能讲一讲关于张骞的故事?学生讲述匈奴人在向月氏人发动进攻的时候,杀了月氏王,还按当时游牧民族的习惯,把月氏人国王的头骨做成了一只大酒杯。月氏人恨透了匈奴人,报仇雪恨一直是他们的梦想。汉武帝知道了这个情况后,就在全国招募出使匈奴的人,准备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当时张骞在朝廷里做一个郎中的官,他守信义,多勇略。认为打匈奴是为了国家的安全,出使西域对打败匈奴具有重大意义,即使冒点险,也是值得的,他于是报名应征了。一些勇士也纷纷报名应征,有个叫堂邑父的匈奴人也报了名。公元前 138 年,汉武帝正式任命张骞为使者,堂邑父当翻译,还有其他应
9、征的人,组成了 100 多人的队伍。在长安人民和文武官员声声“珍重”中,张骞和他的随员们,跨上战马,驱赶着满载行李、礼物的驼群,开始了艰苦而伟大的西行。张骞他们一出陇西,就碰上了匈奴兵,打了起来。因为寡不敌众,大部分随员牺牲了,他和堂邑父等人被俘虏了。匈奴单于知道张骞是到月氏国去的,便把张骞他们软禁起来,不过对张骞还很优待,嫁给他一个匈奴女人,让他在匈奴享乐。可张骞心里一直怀念着汉朝,不忘自己的使命。把汉武帝交给他的使节,偷偷地保存着,等待机会逃走。过了十几年,张骞和堂邑父终于找到了机会,投影丝绸之路示意图组织学生完成填图练习:学生动手设计表格完成填图练习弄到两匹好马,偷偷地逃出匈奴,继续往西
10、走。一路上尽是沙漠和草原,他们靠打来的飞鸟和野兽充饥,好不容易才到了大宛国。大宛国王早就听说东方有个又大又富庶的汉朝,很想同汉朝建立关系,但没办法联系。这次见到张骞非常高兴,不仅用心招待,还派骑兵和翻译,送张骞和堂邑父到了康居,再请康居人送他们到月氏国去。月氏国王被杀害以后,国王的夫人被拥立为王,西迁到了夏国境内,征服了大夏国,改名为大月氏国。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四周小国又不敢来侵扰,他们的生活十分安乐。生活一安乐,就把报仇的事给忘了。张骞几次向大月氏国王陈述汉朝想和他们联合夹击匈奴的意见,都没有得到正面回答。张骞在那里住了一年多,达不到目的,只好东返。在回去的路上,又被匈奴人捉去,软禁了
11、一年多才逃了出来。于公元前 126 年回到了长安。这次出使,一共花去了他十三年的时间。去的时候,张骞还是个年轻的小伙子,回来时,下巴额已经长满了胡须。张骞这次出使,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但是他到了西域的大宛、康居、大月氏等许多地方,了解到了那里的风土人情,为以后第二次出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引导我们来学习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情况,先看课本上的描述:“公元前 119 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率领使用,带着上万头牛羊和大量丝绸,访问西域的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同学们看过这段描述后,请和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作一下比较,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
12、系。可以讨论。学生看书、讨论教师提问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情况和第一次比较起来,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引导请同学们继续考虑: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为什么比第一次顺利,再没有出现过像第一次那样被匈奴人扣留的事情?请同学们联系前节课所讲内容回答。教师讲解确实如此。在公元前 121 年西汉王朝与匈奴的战争中,双方争夺的焦点就是河西地区,汉武帝派霍去病打败河西的匈奴浑邪王和休屠王,并接受他们投降。然后在河西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历史上叫做“河西四郡”。这就意味着西汉王朝打开了通往西域地区的通道。为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准备了条件。引导请同学们看一下,在西汉与西域的交往中,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回答一是
13、双方派使互访;二是经济文化交流。第二次出使西域时,张骞访问了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张骞通西域后,西域的天马、汗血宝马等良种马,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包括乐器和歌舞,开始传入中原。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绸、漆器、金属工具等,也传到了西域。过渡上面我们提到的是双方在经济、文化方面的交往。而西域地区作为一个行政区域归中央政府管辖,则在西域都护设置之后,我们来看具体内容。3.西域都护的设置引导请同学们看第一个子目下最后一段文字描写,了解西域都护设置的时间、职权范围、意义。提问请从西域都护设置的时间、职权范围和意义来复述一下这一段的基本内容。讲解同学们请看西域形势和张骞出使西域
14、路线图。这上面提到张骞出使西域经过的地方有的在今天的新疆,有的已远远超出了新疆的范围。张骞出玉门关后,路经龟兹、疏勒、大宛、康居折而向南到达大月氏,然后东返,经莎车、于阗、鄯善,过阳关经陇西回到长安。其中的龟兹是今新疆库车,疏勒是今喀什噶尔,于阗是今新疆和田,鄯善是今新疆罗布淖尔南等。因此,西汉政府对西域各国进行设官治理,就是对今天的新疆地区进行管理。(教师在讲解时,一定要结合地图)其具体经过是这样的:公元前 60 年,匈奴发生内乱,汉宣帝借此机会任命郑吉为西域都护,治所设在乌垒城(今轮台县内),称都护府。都护是汉在西域的最高长官,下设各级属官。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汉之号令班西域矣。”(
15、汉书郑吉传),西汉在西域的统治完全确立。西汉时对西域各国,有权册封国王,颁发官吏印绶,调遣军队、征发粮草。从此,新疆地区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成为中西交通的重要通道。过渡张骞通西域以后,汉族与西域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一条“丝绸之路”成了沟通中西之间经济、文化的主要桥梁。那么,这条“丝绸之路”是怎样形成的?它沿途都经过哪些地方?它的形成对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起了什么作用?这都是我们在下面将要讲到的。二、丝绸之路1.丝绸之路引导请同学们看一下“丝绸之路”子目下的内容。结合课本上的地图,把它的形成过程表述出来。表述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
16、东来。他们把中国的线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路上因有大量的中国丝绸运往西方,受到了西方的欢迎,所以把这条路叫做丝绸之路。它是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讲解我们现在看的是陆上“丝绸之路”,它是张骞通西域后正式开通的。它从西汉都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西行,经武威至张掖至酒泉,然后到达敦煌。从敦煌西去,经玉门关、阳关往西的商路有两条,一条走昆仑山北麓,越过葱岭到大月氏,再西行大秦,称为南道;另一条沿今天的天山南麓,越葱岭的北部,向西到达大宛、康居等国,称为北道,再往西可抵大秦。西域都护的设置,就是要有效管理西域地区和保
17、护商旅往来,这是丝绸之路开通后的一大变化。引导现在请同学们看“动脑筋”下的问题: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过渡新疆发现了汉代的丝织品说明了汉朝时丝绸之路的存在。而且刚才我讲的时候也提了一句。刚才讲的是陆上丝绸之路。那么,在马来西亚出土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又说明了什么?难道还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存在?我们说,确实是这样的。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这条海上的丝绸之路。2.海上丝绸之路讲述对于海上丝绸之路,我们要注意两点:一是路线,二是海上丝绸之路出现的原因和
18、条件。关于路线,我们看课本上的描述:从广东沿海的港口出发,沿着海岸线,从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教师讲述时,要结合地图、地理挂图亦可),这就是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和在印度尼西亚出土汉代钱币和陶器的原因。现在我想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原因和条件。总结发展海上丝绸之路首先是由有向海外国家通商的要求。光有要求还不行,还得条件具备。汉朝时造船技术提高,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准备了交通工具。航海技术的提高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关于海上指向的设备,在战国时期已有关于“司南”的记载,一般说,指南针用于
19、海上航行是在宋代。但我们刚才看到了当时海上航行有一个特点就是沿着海岸线,那就是说只要沿着海岸线走,方向是不会迷失的。至于不畏艰险的精神和决心,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下面就请同学们看丝绸之路地貌:同学们请想一下,在科技不发达的汉朝,在这两条道上经商,没有不畏艰险的精神和决心能行吗?其实,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学地理知识,分析一下西北和东南的气候特征,也会明白这一点的。讲解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了丝绸之路特别是陆上丝绸之路的情况。现在,我所要讲的是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丝绸之路的得名,是因为中国的丝绸最初由陆路运往地中海东部的西亚和欧洲,成为中国输出的最具代表性的商品。但
20、它的更大贡献却是推动了东西文化交流,最显著的例子是中国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后来都是由这条丝绸之路传入西亚再传至欧洲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也是由此路首先向东传入中国的。因此可以说,丝绸之路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这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这就是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丝绸之路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过渡东汉初年,匈奴分裂成南北两部,北匈奴重新控制西域。为了恢复对西域的管辖,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不负众望,在西域经营了 30 年,进一步加强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下面我们看具体内容。三、班超经营西域引导同学们,有一个叫“投笔从戎”
21、的成语,谁能知道它和谁有关?班超引导能讲明这个成语的来历吗?讲述班超是班固的弟弟,年轻时同母亲来到洛阳,靠抄写文书维持生活。当时西域一些国家经常帮助匈奴侵扰边界,掠夺居民和牲畜,班超听了这些消息,激昂地扔下笔杆说:“大丈夫应立大志,效命疆场,怎么能和笔墨打一辈子交道呢?”后来随窦固出征过几次,又奉命出使西域。恢复了汉朝对西域的控制。引导除了“投笔从戎”外,与班超有关的成语还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请同学们把“班超经营西域”一目看一下,对班超经营西域大致有一个了解。讲解东汉光武帝的兰台令史班彪有两个儿子。长子班固,次子班超。班彪死后,当时的皇帝汉明帝令班固继承父业,完成汉书。明帝五年(公元 6
22、2 年),班超同母亲来到洛阳,靠抄写文书维持生活。当时北匈奴经常南下侵扰边界,掠夺居民和牲畜。班超听到这些消息,激昂地扔下笔杆说:“大丈夫应立大志,像傅介子(西汉昭帝时出使楼兰)、张骞那样为国立功,怎么老是埋头于笔砚之间呢?”后来班超随大将窦宪出征过几次。明帝十六年(公元 73 年),班超奉命出使西域,他带领三十六个人,先治服了鄯善王,窦固向明帝奏明了他的功劳,又派他去于寘。班超在西域三十多年,联络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同汉朝和好,汉和帝即位后封他为定远侯。汉和帝十一年(公元 100 年),班超已经七十岁,他在西域写信给和帝要求回国,信中说:“臣在绝域,年老思土,常言道:狐死首上,代马依风,苏武留北海不过一十九年,当死异域不为憾,恐日后再无汉人来此。臣欲生时再过玉门关。”他妹妹也写信给汉和帝,请求让班超回来。和帝另派中郎将任尚接替他。在交接时,班超时任尚说:“对待西域人和自己的士兵都要有耐心,待人不可过严,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最要紧的是抓住时机,注意宽容小过。”和帝十四年九月,回到洛阳不久,班超去世。由于任尚不听班超的忠告,采用欺压办法以致丧失人心,西域各国联合起来反对朝廷。后因邓太后采纳了班超儿子班勇的意见,才又恢复了关系。班超在西域时曾派甘英出使大秦,但没有成功,166 年,大秦派使臣访问洛阳,送给东汉皇帝象牙、犀角等礼物。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