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初三语文议论文阅读训练.doc

上传人:tkhy51908 文档编号:4466723 上传时间:2018-12-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语文议论文阅读训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初三语文议论文阅读训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初三语文议论文阅读训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初三语文议论文阅读训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初三语文议论文阅读训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初三语文议论文阅读训练一、填空: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 、 、 。 2、议论文的论据可分 、 。3、常见的论证方法有 、 、 、 、 。4、论证角度有 、 5、论证结构可分为 、 、 6、论证方式有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 。驳论, 。以驳论为主的的议论文通常叫做 ,驳论的方法有 、 、 。二、阅读训练(一)阅读谈骨气完成 16 题(16 分) (2004 年泉州中考)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

2、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记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 1282

3、年被杀害了。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 ,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 (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

4、气。还有个例子。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 1946 年 7 月 15 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 2000 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当然我们无产阶

5、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相关链接*文天祥殉国前,在衣带上写绝命诗,前四句是:“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 ”唐睢在秦王面前,不畏强暴,以死相拼,不辱使命。1、 “骨气”在文中的含义是:_,_,_。我们还可以用一个短语将“骨气”的含义概括为:_(4 分)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2 分)3、本文在论证中心论点时,列举了三个事实论据,请各用一句话概括。 (3 分)_4、文中三个事例的先后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2 分)答:_5、人在成长过程中,

6、应如何培养“骨气” ,使之成为有“骨气”的人?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3 分)答:_6、文后“相关链接”附有两则材料,请你再写一则。 (提示:古今中外有关“骨气”的事例和名言,都是“链接”的内容;但不得抄录本卷句子) (2 分)*相关链接*文天祥殉国前,在衣带上写绝命诗,前四句是:“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 ”唐睢在秦王面前,不畏强暴,以死相拼,不辱使命。答:_(二)阅读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 ,回答 17 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本文第 2、3 自然段的分论点分别是 ; 。3、文中第 1、2、3 自然段共有四处引用了名言,请指出哪些是用作论点,哪些是用作论据?第 1处

7、第 2处 第 3处 第 4处 4、第 2、3 自然段分别从两个方面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述,两者顺序是否可以调换,为什么?答 。5、文段中引用达尔文的话是为了证明 ;引用黑格尔和戴维的名言是为了证明 。6、本文段采用的论证方式主要有 。7、请概括本第四段的事实论据。答 。(三)阅读下面文字,回答 15 题青年最爱谈理想,青年最苦恼的是理想和现实常常有矛盾。有的青年虽有理想,但刻苦勤奋不足;有的也很想为理想努力,但不能抓紧一点一滴的时间;有的自以为条件差,岗位平凡,无用武之地,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结果,常常在碌碌无为的苦闷中慨叹蹉跎。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离开奋斗,理想就只能是幻想而已。有理想

8、的青年,都应从眼前的现实起步,以非常艰苦的奋斗,作为通向理想境界的阶梯。1、在文段中找出近义词。苦恼( ) 刻苦( ) 2、解释词语无用武之地: 蹉跎: 碌碌无为: 3、 “常常在碌碌无为的苦闷中慨叹蹉跎”的是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它是怎样提出来?答 。5、本文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四)阅读下面文字,回答 1116 题。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富兰克林有句名言:“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许多科学家、文艺家都是同时间赛跑的能手。爱迪生一生有 1000多项发明。这无数次试验的时间从哪里来?就是从常常连续工作两天三天的极度紧张中挤出来的。鲁迅以“时

9、间就是生命”的格言律己,从事无产阶级文学艺术事业 30年,视时间如生命,笔耕不辍。巴尔扎克用如痴如狂的拼劲,每天奋笔疾书十六七个小时,即使累得手臂疼痛,双眼流泪,也不肯浪费一刻时间。他一生留下为人民深深喜爱的巨著人间喜剧 ,共 94部小说。这些血汗的结晶不正是时间与生命的光辉记录吗?时间的流逝是无情的,可怕的。人生七十古来稀,三分之一要睡去,再除去幼年玩耍的时间,学习与工作大约只有 30几年,一万多天,虚度一日就等于耗费生命的万分之一。朱自清在散文匆匆中说:“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

10、的手边过去,”可是,有人甚至从未想过遮挽一下时光呢。对时间的态度,可以检验一个人的世界观。没有理想的人,不懂人生的意义,自然不爱惜时间。真正有理想的人,必定珍惜一分一秒,因为每一瞬间的奋斗都关系着目标的实现。11、本文段的论点是 。12、概述本文段中的三个事实论据(1) ;(2) ;(3) 。13、上文第 1段是从 角度论述论点的;第 2段是从 角度论述论点的,都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14、上文是针对青年中存在 的现象展开论述的。15、 “许多科学家、文艺家都是同时间赛跑的能手”一句中的“科学家、文艺家”这两个词的位置可以互换吗?为什么?答 。16、 “真正有理想的人,必定珍惜一分一秒,因为每一

11、瞬间的奋斗都关系着目标的实现。 ”这一句是什么关系的复句?答 。17、有人说:“理想是美好的,但没有意志,理想不过是瞬间即逝的彩虹。 ”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 。(五)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题。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 ,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 ,信“物” ,后来信“国联” ,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假使这也算是一种“信” ,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自从对国

12、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失掉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 ,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自己。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1、文段中“怀古伤今”指的是 2、文段中的敌论点是什么?答 3、从本文段内容看,作者选取了怎样的“突破口”来切入自己的观点?答 4、第一段反复强调“是事实” 、 “却也是事实” ,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 5、第三段中加点的“这”各指代什么?答 6、

13、本文段反驳的方法是 (六)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发问的精神启 凡我们日常所见,所闻,所接触的事物裏,有很多的道理。大家因为时常见到了,听到了,接触到了,都觉得那些事物平淡无奇,不足介意。其实这是一种损失。事物里的道理,不比课本的文字,教师的讲解,看了听了,就可懂得。这种道理犹如封锁在秘库石柜裏的珍奇,需要我们用一把钥匙去开启。这把钥匙就是发问的精神。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而开其端。勇於发问,勤於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盈,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别人不肯动脑筋的地方,他偏会想出惊人的见解;别人以为平常的事物,他偏会看出不平常的道理

14、。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苹果落地,是多么平常的事情。牛顿看见了,却要问出个所以然来,结果创立了“万有引力”说,支配了好几个世纪的人类思想。壶水开沸,谁不常常见到?却只有瓦特把它当作问题研究,因而发明了蒸汽机,使人类至今蒙受其利。生,老,病,死,都是极普遍的人生现象。释迦牟尼偏偏要寻根究柢,求个解答。他因此抛弃王位和家庭,独自去潜修静想,终於创立了佛教。我们中国的孔子,也是个好问的人。他说过“不耻下问”的话。他到太庙裏去的时候,看见每样事物都要问。他向老子问礼,也是大家熟知的故事。他能够成为百代景仰的圣人,难道真是天生成的?够了,够了,不必多举了。举出这些人物来,无非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

15、我们虽然不一定人人能成为大科学家,大思想家,但是我们不能不求知识,不能不明道理。要求知识,要明道理,处处都可以碰到问题。不肯勤于发问,或不能勇于发问的人,是多么可惜啊!有人也许会说,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本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说这话的人大概自以为是。可是让我们仔细想想,就会看出他的话有很多漏洞。第一,书本的记载,老师的讲解,大都是前人思想和研究的结果。可是世界是天天在那裏变动,在那裏进步的。变动和进步又不断地给我们带来许多新问题。这些新问题裏有新道理和新知识,往往不是前人留下的知识和道理所能包含的,有时甚至彼此冲突。牛顿的万有引力,现在正有人提出修正

16、;孔子的学说,也已经有人不愿意拥护了。这些就是例子。假使大家都墨守旧说,不肯发问,那麼,请问新道理和新知识怎麼产生得出来文明怎麼能进步?其次,知识和道理,无论其为新为旧,都是各个人或少数人研究出来的。各个人或少数人的见解有限,不免要弄出错误来。而各种知识和道理,经过了传播,往往会有歪曲和失实的地方。我们若是一味吸取,不去审问,岂不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使那些对的,真的反而永不可见再说,即使我们所吸取的都是真的,对的,经过反复的审问,真的自会益见其真,对的自会益见其对。这麼一来,我们可以得到切实和透彻的了解,岂不更好?更进一步说,求知识明道理,不光是懂得了,记住了就算完事。更其要紧的,

17、是把知识和道理融化到生活和习惯裏去。必须这样,知识和道理才能让我们终身受用,才不会失去学习的价值。怎样融化到生活习惯裏去呢?第一步就要把书本上看到的,从教师听到的,拿来和实际生活上的事物互相参照,互相比较。在参照和比较中,发问是最重要的。发觉的问题越多,对於实际的事物也一定看得越清楚;同时对於自己的所学也一定更有把握,知道怎样把它安排到生活裏去。你忍心让你的智慧之门永闭么?你愿意永远盲目地让别人带着你走么?你愿意永远只做个两脚书柜么?假如你的答覆是否定的,那么,你万不可忘记带那把钥匙!你得勤于发问,勇于发问。1、选出文章结构表述有误的一项。 ( )A、第一部分(第 13 段):用讲道理、设比喻

18、的方法,生动地引出了论题。B、第二部分(第 49段):从正面论证发问精神的可贵,以事例论证为主C、第三部分(第 10一 14段):从反面论证“何必多问”说法的不正确,以事理论证为主。D、全文是递进式结构。2、文中提出的正面论点是: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段所列举的事例a. b. c. d. 4、本文中提出的反面观点是 5、文中分析说明反面论点的错误所讲的三方面道理是:a. b. c. 6、第 2段用了一个比喻,把什么比作封锁在秘库石室里的珍奇,把什么比作钥匙?有何好处?答: 7、第 9段“我们虽然不一定人人能成为大科学家大思想家”能否改成“大思想家大科学家”或别的称谓呢?答: 8、划线句子在

19、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 9、本文在论证方式上有何特点?答: 10、本文多处运用反问的修辞方式,请从课文中找出,谈谈反问句的使用有什么好处?答: 初三语文议论文阅读训练参考答案:(一)1 (4 分,每空 1 分)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或“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 刚强不屈的气概(气节) 。2 (2 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3 (3 分,每一要点 1 分)文天祥拒绝投降 穷人不食嗟来之食 闻一多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意思对即给分)4 (2 分)不能调换。因为三个事例是按孟子几句话的句序依次举例论证的。 (如答“从古到今的顺序”的得 1 分,只答“

20、不能调换”或答“时间顺序”不给分)5 (3 分)只要扣紧题意,言之成理即可。6 (2 分)链接的内容要紧扣题意,表述要尽量完整。(二)1、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引用名言 2、各段首句 3、论点;论据;论据 4、因为第2自然段先从人们的愿望与实际的关系谈起,是一种现象,是客观存在的,第 3自然段是谈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错误和失败的,这两段是承接关系 5、客观事物的本质并不是显露在外,而是潜藏在内;不仅如此,它有时还会以颠倒的形式“假象”出现 6、引证、喻证、7、法拉第历经失败,终于使磁铁产生电流;欧立希失败数百次后,成功制成了坤凡钠明;普朗克回顾歌德的话(三)1、苦闷;艰苦 2、没有发挥、舒展自己

21、才能的地方;平平庸庸地生活,一点作为也没有;时间白白地过去,事情没有进展 3、上文列举的有三种不良态度的人 4、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先摆出有的青年对理想的几种不良态度后提出中心论点 5、例证、道理论证(四)11、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 12、爱迪生挤时间搞试验;鲁迅视时间如生命,笔耕不辍;巴尔扎克每天奋笔疾书十六七个小时 13、正;反;正反对比论证 14、不能抓紧一点一滴时间 15不可以,因为下文事例中爱迪生是科学家,鲁迅、巴尔扎克是文学家,这里举例论证就是按照以上顺序展开的 16、因果(五)1、怀念过去,伤感现在。 2、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3、作者认为中国人并没有失掉自信力,如果

22、要说的话,只能说是中国人失掉了“他信力” ,而在发展着“自欺力” 。 4、为后文做了一个铺垫,这些“事实”都不能说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样作者以此为突破口,批驳更深刻、更有力。 5、信“地” ,信“物” ,信“国联” ; 信“国联” 。 6、驳论证(六)1、D 2、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 (或: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而开其端。 ) 3、a 牛顿好问发现了“万有引力”规律 b瓦特好问发明了蒸汽机。c 释迦牟尼好问创立了佛教 d 孔子好问成了万世景仰的圣人者说 4、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何必多问? 5、a 墨守旧说,不

23、能发问,就不能研究,文明就不能进步 b一味吸取,不去审问,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 c发现的问题越多,才能对事物看得越清楚,对所学才更有把握6、把事物的道理比作封锁在秘库石室里的珍奇,把发问的精神比作钥匙。运用比喻来说理能把深奥的道理说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7、不能。因为这关系到上文列举的四位名人的顺序。前两位(牛顿、瓦特)是“大科学家” ,后两位(释迎牟尼、孔子)是“大思想家” ,所以这里在归纳的时候接上文顺序写成“大科学家大思想家” 。这体现文章语言表达非常严谨周密。8、引出下文 9、略10、 (1) “他能够成为万世景仰的圣人,难道真是天生的?” (2) “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 (3) “壶水滚沸,谁不常常看到?” (4) “那怎么能研究,文明又怎么能进步呢?” (5) “岂不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使那些对的、真的反而永不可见?”以及第 14段 3个反问句。反问句的使用,强化了语气,强调了观点,强调了情感,并造成文章的波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