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校编号:10394 图书分类号:G633.7学 号:JS02083 密 级: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中职学校电子类专业课程改革的研究Research on reform in electron-classed Specialized course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学科专业方向:学科教学(物理)指导教师:郑渊方申请学位级别:教育硕士论 文 提 交 日 期:2005 年 8 月 论 文 评 阅 人: 论 文 答 辩 日 期:2005 年 10 月 答辩委员会主席: 学 位 授 予 单 位:福建师范大学学 位 授 予 日 期:2005 年 12
2、月 2005 年 8 月中 文 摘 要II为了更好地实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电子类专业培养目标,在调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中职学校生源情况和特点,慎重选择“宽基础、活模块、学分制”课程模式,本研究对中职学校课程设置及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从调查研究入手,收集国内外职业教育课程的相关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和比较研究,围绕研究目标,制订了“宽基础,活模块”课程设置方案,实行学分制管理的弹性学制。2、走访、调查四所中职校,了解中职校教学设备、实训条件、师资队伍、教学手段等基本情况,并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教师对电子专业现行课程的实施意见。3、在
3、本校开展“宽基础、活模块、学分制”课程改革的实验近两年的探索和实践表明,中职校树立“以素质教育为基础,能力本位为中心”的职教教学模式的重要性与积极作用。学分制试点改革正处于实验阶段,业已取得了学生的广泛好评。可以预见,新的课程方案将有助于学生形成职业能力,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良好的基础,为他们终身发展构建一个较高的平台。关键词:中职 ,课程改革,宽基础 ,活模块,学分制IIIAbstractIn order to better achieve the training goal in the electron-classed specialilies, the broad base、movabl
4、e plates and credit systeemteaching mode is chosen.Research is carried out as follows:1.Collect and analyze the information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Draft the scheme of broad base and movable plates courses, and carry out the credit systeem.2.Investigation is made in four secondar
5、y vocational school, and teachers and students, opinions on current electron-speciality courses are collected.3.Experiments are made on the broad base、movable plates and credit systeem course reform in my own school.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broad base, movable plates, credit systeemIV中 文 文 摘
6、90 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产业结构的大幅调整,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劳动市场需求疲软,中职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等因素的影响,“普高热”又是连续几年升温。中职教育生源质量、数量连年滑波,已是不争的事实。中职教育既面临着严峻形势的挑战,又逢发展的新机遇,搞好中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中职教育的质量,关键在于改革我国传统职技教育课程体系,建立“以素质教育为基础,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实行弹性学分制的学籍管理,兼顾升学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的双重任务,真正让中职学生“我要学,我想学” 。目前较为典型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有:单科分段式课程模式、核心阶梯式课程模式、能力本位课程模式
7、以及我国职教界最新提出的“宽基础、活模块” (群集式模块)课程模式。单科分段式课程模式注重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关注学科基础理论,而相对忽视学业职业技能的培养。核心阶梯式课程模式又叫“双元制”课程模式,引自德国,在上海于 80 年代末 90 年初做了几年的实验,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推行该模式外部环境要求极高,在我国实际推行有一定的困难。能力本位课程模式采用 Dacum 课程开发法,强调以能力作为课程开发的中心,以能力为主线设计课程,但由于该模式对一些非技能型能力无法精细分析,忽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等的原因,在当今职业岗位变化迅速的社会中,培养学生仅胜任一种工作岗位的课程,很难适应劳动市场的变化,“
8、宽基础、活模块” (简称 KH,下同)课程模式借鉴了以上几种课程模式,把课程分为“宽基础”和“活模块”两个阶段。 “宽基础”阶段所学内容并不针对某一工种,而是一个职业群所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着眼于学生发展的“后劲” 。 “活模块”所学内容针对某一特定职业所必学的知识和技能,着眼于强化从业能力,并能够“多取证” ,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着眼于一个“活”字。为搞好我校电子类专业课程改革,通过对典型职教课程模式的学习与思考,我校慎重选择“宽基础、活模块、学分制”课程模式对电子为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兼顾就业预备和升学预备的两重需要,改学年制管理为学分制弹性学籍管理制度。为此:V(1)调查研究 收集
9、国内外职业教育课程的相关材料,进行分析研究,调查我国电子工业近年的产值及在工业总产值中的地位,了解本市及周边地区劳动力市场对电子职业人才的需求状况。(2)走访、调查 走访多家技工学校和职业学校,了解各校办学条件及现行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的热点和难点,了解毕业生就业岗位情况以及毕业生对现课程的认识。从中反思电子类专业课程中的利、弊以及师生对课程改革的倒重点和力度,一致认为现行电子类专业课程中教育思想落后,教学主体错位,教学计划不适应职教要求,教学大纲内容陈旧,职教特点不突出,课程设置未实现整体优化等。为此,我们对课程体系作以下改革:1)课程体系由“单科三段式”向“集群两段式”过渡。与电子技术专业的多
10、专门化相适应, “宽基础”阶段为文化基础课板块和通用基础课板块,是多专门化的共同平台, “活模块”按职业岗位定向,分视频设备维修、移动用户终端维护、音响调音三个专门化,由学生和学校自己选择。2) “宽基础”阶段的课程文化基础课板块保留了除美育、物理外的其它课程,增加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时和学分。通用基础课块把原计划中电子电路基础、脉冲与数字电路合并为电子线路,增加了微处理器应有基础和电子 CAD,明确了基本操作技能和电子专业技能训练,与职业资格考试相配套。 3) “活模块”阶段课程分三个专门化,各设置二门学科,教学过程中学校视市场供求情况选择,也可由学生自主选择,并开设了 12 门选修课,实行
11、学分制弹性学籍管理制度,本专业学生必须修满 180 学分方能毕业。同时为与应职岗位相适应,实行双证书制度。改革后的课程体系专业涵盖广,建立了“以素质教育为基础,能力培养为中心”将中等教育视为终身教育“立交桥”的教育思想,实践教学中应用 Dacum,对专业技能项目、技能标准、评分标准等进行了详实规定,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培训。VI目 录前言1第一章 典型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模式的学习与思考41-1 单科分段式课程模式 41-2 核心阶段课程模式 51-3 能力本位课程模式 61-4“宽基础,活模块” (群集式模块)课程模式 8第二章 本校的“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改革的尝试92-1 电子技术专业人才
12、需求分析 102-2 电子技术专业的现状 112-3 课程体系改革的内容122-4 教学模式改革162-5 实行学分制弹性管理制度162-6 推行两种证书制度172-7 改革方案与原计划的比较18第三章 改革的成果 18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20参考文献 22附录 1 关于批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直属子课题的立项通知附录 2 委托书附录 3 技工学校无线电整机专业教学计划表中职学校电子类专业课程改革的研究前 言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新中国成立的五十年来曾经二度辉煌。五、六十年代中专生是国家干部编制,技术学校学生享受生活补贴,毕业后就业国家统包。中专技校曾成为相当一部分初中毕业生首选对象。八
13、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由于经济高速发展,迫切需要各级各类人才,受过系统专业教育的中职毕业生深受企业界、服务行业及行政机关的欢迎,中专技校转户口吃皇粮,就业不悉的优势,更是相当一部分初中生的选择热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五十年来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几百万优秀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功不可没。但是,90 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产业结构的大幅调整,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经济增长逐年减缓,劳动力市场需求疲软,中职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等因素的影响, “普高热”又是连续几年升温。中职教育的相对优势已失去,生源质量、数量连年滑坡已是不争的事实。其实中职教育面临困境的深层次原因有其二:
14、(一)职业技术教育在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中有着其它教育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是国家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及至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支住,在全社会还没有形成共识,也没有条件形成共识。 (二)职业教育的自身发展中也因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在整个教育中仍然是个薄弱的环节,尚未形成科学的完善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内在规律适应的、与其他类型教育相互沟通衔接的职业教育体制。职业教育的结构、实力、质量水平与飞速发展的社会不相适应。振兴职业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第一线劳动者和技术人才的整体素质,是迎接 21 世纪挑战,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需要。所以江总书记在全教会上提出:“努力办好各级各
15、类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篇大文章。现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虽然有了发展,但总体上说,还刚刚开始做。各地各部门要狠狠抓它十年、二十年,必会大见成效。 ”江总书记这番话,从增加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深刻提示了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高科技迅速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对劳动者和第一线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素质要求将不断提高,可以预见从现在开始的几十年内,中等职业技术人才的用武之地将越来越宽广。因此,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新世纪钟声敲响之时,既面临严峻形势的挑战,又逢发展的新机遇。为了争取中等职业
16、技术教育的再度辉煌,搞好中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中职教育课程改革的质量,这是关键。(一)课程是教育工作的核心职业技术教育是否适应社会和经济的需要,即能否适时适量地培养出规格对路、质量上乘的人才,这是职业技术教育在社会中立足、生存发展的根本。同时,职业技术教育同其他类型教育一样是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因此社会需求和人的发展是职技教育的目标取向两大主要依据。而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的课程所承担的作用至为重要。课程,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精心选择的教育与训练内容之范围及其安排的总和,它是学校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实施一切教育活动的主要依据。上连宏观的教育思想和管理体制,下连微观的具体教育实践。
17、因此,课程是教育工作的核心,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关键。(二)我国传统职技术教育课程体系必须改革我国现阶段中职学校三段式课程,文化基础课为专业基础课服务,专业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先后有序,遵循着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和学习顺序,便于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讲究知识的系统结构完整性和内在的有序联系,也符合现代认知学习心理学所提示的认知学呈等级性或累积性的规律,它能够使新学知识较有效地得到同化,从而迅速纳入学习者的知识结构网络之中,当运用时,也能按网络线索迅速、有效地检索和提取出来。多年来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传统课程体系总体模式不作重大变更的情况下,力图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应用型人
18、才,重视实验、实训、学习,扩大实践性教学时间,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理论联系实践的指导思想,弥补了“学科中心”型课程的一些不足之处。因此,我国传统职技教育课程曾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目前它仍在我国职技教育中占着主流地位和继续发挥着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学科中心”这一个课程模式的固有缺陷及与社会需求和人的发展需求的不适应性日益暴露出来。“学科中心”课程模式中,虽然在每一学科内自成体系,知识是完整的,各知识点之间有序紧密联系,但是不同学科之间知识联系容易被割裂,由于在课程结构上各科知识综合贯通性差,在学习期间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训练机会又少,从而毕业生在综合运有理论知识解
19、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就比较差了。由于理论课程以学科为中心,容易在教材编制乃至教学实施进程中,为学科内容系统完整性需要,无视学生毕业后所从事职业工作的实际需要,导致理论知识在数量上安排上过多,程度上过深,使学生难以接受和掌握。在不少学校的教学实践中由于生源、师资质量的因素,而且又无普通高中那种长期形成的校内和地区教学质量监管控制措施,很难保证理论课程学习按教材要求质量到位,并因时间、精力所限,影响实践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这种理论课程学术化倾向往往造成理论学习和技能学习两败俱伤的局面。 “学科中心”课程模式,在课程实施中导致重理论、轻实践倾向,一些实践课程的教材、师资考核评价措施未能得以落实,设备不
20、足和设备使用率低往往同时存在。 “学科中心”课程模式,忽视不同学科课程的知识在与学习顺序有关的等级排列上的非平衡关系,文化基础课专业技术基础课专业技术课三段式的机械排列,容易造成在学习某个后继新知识与以此为基础的先学的知识的时间相隔久远,影响学习效果。同时学习基础知识时与后续内容不是环环相扣,学用结合更少,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 “学科中心”课程模式上述固有缺陷,往往导致教学中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及全面素质的提高。教学方法的改革也难以推进和落实。其实,改革传统职业教育课程的更重要的动因还是因其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求的不适应性。在人类跨入
21、 21 世纪之际,信息社会气象万千,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中国已经步入国际世贸组织。现代文明社会所需要的各级各类的职业技术人才不仅应具备丰富的专业技术知识、熟练的职业技能,而且要具有高度的职业道德水准,社会适应能力和完善的人格。八十年代以来,现代高科技的迅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社会生产、服务手段的高技术的进程明显加快。技术进步必然促使职技教育的培养目标、内容、方法的重大调整,由此,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我国已基本确立市场经济的体制,以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加快,劳动力市场产业了急剧变化必然带来职技教育多层化、高移化。职技教育初等、中等、高等多层化体制已逐步
22、完善,尤其高等职教近年来改革势头迅猛。中等职业教育已开始承担就业预备教育和升学预备教育的双重任务。更深远意义在于:随着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的逐步形成、完善,中等职业教育不再是“终点教育” 。现有的课程模式是不能很好地完成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这个任务的。因而,综上所叙,我国传统的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模式由于其固有的与教育规律不相符合的缺陷;以及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需求的不相适应性,决定了必须改革,否则职技教育生存都很困难,更不用说发展和再创辉煌了。实际上,九十年代以来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此起彼伏,取得了许多经验与教训,也有不少可喜的成果,只是尚未取代传统职业技术教育“学科中心”论为主导
23、的课程模式的主流地位。第一章 典型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模式的学习与思考课程开发(curriculum development)又称课程编制,是指产生一个完整课程的全过程。它包括五个方面: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内容的组织、实施与评价。课程模式是指课程开发的构架与思路,是指课程内容和进程在时间、空间方面的特定形式或课程要素的时空组合方式 1。课程模式不仅要有利于达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而且有一定的效率与效益,两者缺一不可。目前,国际上较为典型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有:单科分段式课程模式,核心阶梯课程模式,能力本位课程模式,以及我国职业教育界最新提出的“宽基础、活模块” (群集式模块)课程模式等。1-1
24、单科分段式课程模式单科分段式课程是指针对某一特定职业或工作岗位的需要,以学科为中心进行的课程编制,其基本结构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习课)三段 1。课程注重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关注学科基础理论,而相对忽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课程开发的参与者主要是学科专家和教师。课程开发程序不规范,比较随意,通常采用比较主观的方法,直接将“人才规格要求”与学科联系起来,把“掌握学科知识”作为培养对象的能力主体,并在课程实施中,把其作为评价某一门课程乃至学校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因此,单科分段式课程模式又称“学科本位型”的课程模式,其课程基本结构如图 1:实 习 课专 业 课文 化 课图 1 中职单科分段式课
25、程模式这种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对于学科知识体系的传授是很有益的,但对于各学科知识在实际运用中相互之间的联系则考虑不够。学生灵活、综合运用知识1 刘春生,徐长发主编。 职业教育学。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年第 1 版的能力不足,无法在工作岗位上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易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而在技能培训方面,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技能培训体系,动手能力不强。众所周知,对职业教育而言,学生的职业动手能力是评价其质量的一项重要标准,职业动手能力不足,难以将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必然导致职业教育毕业生受到社会的冷遇,从客观上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1-2 核心阶梯课程模式核心阶梯课程模式,是德国“双元制”中
26、中等职业教育所采用的课程模式,也叫“双元制”课程模式。其中, “双元制”的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另一元是指学校提供实习培训的企业,两者共同构成了富有德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制度。核心阶梯课程的理论课采用综合课的方法,以职业实践为核心,将与培训有关的专业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以及文化基础知识加以综合,不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其专业课的结构如图 2: 1如图示,核心阶梯课程模式是一种建立在宽厚的专业训练基础上的、综合性的、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的课程结构。从横向看,它紧紧围绕着职业活动这一核心,把专业课综合为三门:专业理论、专业制图、专业计算。以此覆盖专业所需的所有理论。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7、的能力。从纵面看,所有课程都分为基础培训、分业培训和专长培训三个层次,且呈阶梯式逐渐上升。 图 2 核心阶梯课程模式以机械加工工种为例,双元制的三门专业课完全取代了我国技校的数学、物理、机械制图、机械基础、工程力学、金属工艺和专门工艺学等多门学科,形成了一个整体的综合课程体系。双元制的实践课程主要是在企业中进行,企业除了提供与生产过程直接结合的工作岗位上的实习和集中教学实验外,还专门设立了与生产过程分离的专业基本技能训练服务的训练工场,供学徒(学生)1 课题组。 借鉴“双元制”模式的试点实验综合报告。 教育研究, 1997(1)进行实训。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从德国引入“双元
28、制”及其核心阶梯课程模式,进行了实验,取得了一定的经验,目前这一模式在全国一定范围得到了推广。但是,由于推行这种课程模式要求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培养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及时更新设备,企业与职业学校之间的紧密配合等外部环境,“双元制”的课程模式在我国顺利实施有相当的难度。1-3 能力本位课程模式(CBE/T 模式)能力本位(competence Bas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简称为 CBE/T)是一种职业教育与培训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能力本位课程开发模式,称之为能力本位课程模式。CBE/T 产生于二战时美国对技术工人的培训,在 20 世纪60 年代被用于职业教育的师
29、资培训。20 世纪 90 年代初,我国通过加拿大专家引进了这一课程开发模式。目前,有一部分学校正在积极开展这一方面的试验与研究。能力本位课程模式强调以能力作为课程开发的中心,以能力为主线设计课程,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核心。所传授的知识是以能力培训服务的,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此模式对学生的评价不是以专业知识的掌握,而是以获取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能力为标准。整个课程体系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约为 1:1。能力本位课程模式采用了 Dacum(Develop a Curriculm)课程开发法。课程开发程序如下:首先,将一种职业目标从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两个层次进行分析,分别得
30、出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通常一种职业可分解为 812 项综合能力,每项综合能力包含 630 个专项能力。对每一个专项能力分别进行具体详尽的说明,形成一个工作能力分析表及说明,而后,再由学校负责制定课程计划的学科专家、课程专家与经验丰富的教师,对各项细分过的专项能力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等进行分析、融合、按难易程度及逻辑关系,考虑它们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频率及重要程度,加以系统组合排列,形成若干个课程模块。其职业分析如图 3: 1职业岗位职责 1 职责 2 职责 3 职责 N 综合能力任务 1 任务 2 任务 3 任务 N 专项能力技能 知识 态度 其他 具体措施图 3 能力本位课程模式能力本位课程
31、模式与单科分段式课程模式相比,有明显不同:(如表一)表一:能力本位课程模式与单科分段式课程模式相比较表单科分段式课程模式 能力本位课程模式课程开发程序没有固定的程序、随意性强有一套比较完备的课程开发体系,便于操作和推广指导思想学科导向型,主要由学科专家参与制订,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学科职业导向型,吸收社会用人单位参与课程制定,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职业需求课程内容组织 学科的逻辑顺序根据与职业活动顺序有关学科的逻辑顺序来组织课程课程实施 注重统一性,忽视了不同学生的差异注重个别性、学生可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接受能力来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速度课程评价 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业成就 评价学生在工作
32、情境中的实际操作能力等由此可见,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要接近于职业教育的本位要求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但随着人们对该模式的深入,发现该课程也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缺点。其一,这种方法对于一些非技能型的能力,无法进行或难以精细分析。第二,在教育思想上忽视了人的个性发展与内在精神的培养。第三,将任务迭加当做能力的综合,忽视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忽视整体内部的辩证有机联系。第四,当今,在职业岗位变化迅速的社会中,以胜任一种工作岗位为要求的课1 吴必尊, 当前国内外流行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模式的结构和特征。 广州教研程开发,很难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鉴于能力本位课程模式本身的缺陷,为了与终身教育接轨,有必要对其进行
33、革新,为其注入新鲜的血液。目前,在课程体系中加大了基础课尤其是专业基础课的力度,以提高毕业生的适应能力,便于学生参加工作以后继续进行学习,加强了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人格完善;把一般系统的培养与毕业生将要从事的就业环境联系起来,培养特定环境下要求的特定综合本质。1-4“宽基础,活模块” (群集式模块)课程模式“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工作者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一种课程模式。 1在课程开发中,采用了面向职业群集的方式;在课程内容上,采用了模块化的组合方式。因而,又叫集群式模块课程。它的两个重要特征就是“宽基础”与“活模块” ,如图 4 所示。“活模块”阶段(从
34、业能力深化) 模块 1 模块 2 “宽基础”阶段(关键能力培养)政治文化类板块工具类板块公共类板块职业群专业类板块图 4“宽基础、活模块” 课程模式“宽基础”是指所学内容并不针对某一工种,而是一个职业群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后劲” ,为学生继续学习(与高级阶段的职业教育沟通)和在某一类职业范围内转岗打下基础,强调通用技能的训练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宽基础”阶段课程分为四大板块:政治文化类、工具类、公共类、职业群专业类) ,为便于教学内容的组织与更新。每个板块又是由一系列小模块组成。在政治文化课板块中,对于基础性的学科,如语文、数学等文化课,继承学科本位课程的长处,讲究知识的系统性
35、、完整性,以知识系统为主线,渗透能力的培养。在其它板块中,以能力形成为主线,围绕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组织教学内容,强化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活模块”是指所学内容针对某一特定职业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着眼于强化从业能力,并能够“多取证” (学生考取多个职业资格证书) ,提高学生的1 蒋乃平 对“宽基础、活模块”的再思考 112 教育与职业 1999(1)(12)就业竞争能力。 “活模块”的课程结构,既有利于学校根据劳动力市场供求变化进行选择,又有利于学生根据个性特点和发展需求进行选择。课程内容的模块化结构,还可使课程内容及时更新,紧跟科技进步。课程模块化便于实行弹性选课制与学分制,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
36、需要,也便于课程管理。在课程评价方面,采用“两个衔接” “两套标准”的质量评估体系。 “两个衔接”指课程质量标准与从业资格标准衔接,课程质量标准与继续学习入口标准衔接。 “两套标准”是指把标准分为基本标准与较高标准,以适应职业教育生活的特点,加强“两类考核” ,即教育内部考核和社会职业资格考核,把校内评价与社会评价结合起来。第二章 本校的“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改革的尝试在校长的领导下,教务科及工科教研组的同事们、学科带头人共同学习、借鉴了多种课程原型的思路和多种职教课程模式,尤其是北京朝阳区职教中心蒋乃平为代表的集群化模块课程模式,根据电子行业中级技术人才需求情况的调查、分析,以及生源情况
37、;设计了一份“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改革方案。该方案属借鉴型力图兼收并蓄各课程原型的长处,既强调一群相关职业通用的知识和技能,也强调选择一个特定职业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以全面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岗位技能培训为重点,兼顾就业预备教育和升学预备教育的双重功能。为了搞好电子技术专业的课程改革,我校于 2002 年 7 月成立了的“技工学校课程模式构建和专业教学计划设计”的课题组,该课题于 2003 年 4 月经批准为教育部规划课题“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以及课程、教材开发、评价与使用的研究和实验” (简称 WTO 专职教课程开发及评价)总课题的直属子课题(课题批准号:FJB011368-2006) (附录一.二
38、) 。作为具体组织课程改革和实施教学改革成就的教务科,本研究主要负责根据部颁计划允许 30%的范围内课程设置的改革,把专业教学计划根据“宽基础,活模块”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成“宽基础”和“活模块”两个阶段以及选修课的设置。考虑到由学年制教学管理制度转变为学分制弹性学籍管理,本研究又设计了与之相配套的学分设置以及学分制管理制度。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调研有关文献资料,了解电子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电子工业的发展以及电子工业发展的新动向,以及现代电子工业对中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情况,为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的确定奠定理论基础。2、走访了四所学校:福州市二技校、福建省信息技校、城厢职校、莆田市技校,具
39、体调查了四所学校电子技术专业的实验、实训条件、师资队伍情况、教学手段及多媒体教学应用情况,以及本专业办学及就业近几年的情况,根据调查走访情况加以分类分析,参考有关文献资料,从中总结出电子类专业教学现状。3、调查本校近三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岗位情况。采用调查问卷方式,了解毕业生在工作岗位适应就业的情况以及他们所认为在校期间学习的最重要的学科课程及技能,依次排列,分别在课程设置中课时比例加以侧重,设计综合课程,重视职业资格技能等。4、调查本校在校电子类专业学生,主要侧重于 23 年级学生,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掌握学分制管理制度对学生的影响,选修课的开设等问题。2-1 电子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分析电子信息产业
40、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从 19961998 年的电子工业总产值看,平均每年的增长率达到了 30%(表二) ,电子工业总产值与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见表三) 1,反映出电子信息产业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良好势头。表二:电子工业总产值统计表1 信息产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中等职业学校电子与信息专业研究与开发报告1998 年投资类 消费类 元器件类年份总产值(亿元)增长率(% )总产值(亿 元 )增长率(%)总产值(亿 元 )增长率(%)总产值(亿 元 )增长率(%)三大类产品总产值比例(%)1995 2470.7662.0 947.7 861.0 26.9:38.1:35.019
41、96 3042.523.1 1 016.753.6 1 081.214.1 944.6 9.68 33.5:33.5:33.01997 4001.531.5 1 238.321.8 1 496.138.4 1 267.14.1 34.0:33.0:33.01998 5482.337.0 2 013.862.6 2 045.136.7 1 423.412.3 38.8:32.6:28.6表三:电子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年 份 1980 1985 1990 1995 1998电子工业总产值(亿元) 100.2 286.4 698.1 2 470.9 5 482.4占全国工业总产值( %)
42、 2.02 3.45 4.9 4.2 7我国的电子产品制造业的发展在最近几年里出现了一些新的势头,一是合资企业的比例增长;二是电子整机产品加快国产化;三是各企业都向专业化发展,以求取得规模效益;四是企业为技术改造投入的资金大幅度增长。产业的发展必然带来对人才需求的增长,技术的进步必然要求人员素质的提高。许多企业一方面为了提高人员效率而精减缺乏专业技能的冗余人员,另一方面又大量引进急需的专业技术人员。从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看,各个行业中,电子信息行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处在前列。电子产品制造业是一个高技术产业,它对人才的需求具有明显的两极特点,一是具有高学历的开发、研究,创造性人才,二是具有较熟
43、练操作技能的中等职业技术人员。2-2 电子技术专业的现状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专业是一个传统的专业。我国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就在中专、技校开设了这个专业(原无线电整机专业) 。50 多年来,这个专业与我国的电子工业同步发展,特别是近 10 年来,其学生规模、实践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都有了快速提高与加强。截止 2002 年 10 月,全省除惠安、平和、建瓯外,地市均有一所或数所技校开办电子专业,全省 101 所技工学校(含民办技校) ,从事电子专业教学的教职人员 1000 多人,在校生达 5600 人。据本研究对全省 4 所技工学校的电子技术专业调查,该专业的在校生达 1600 人,专业
44、教师达到了 52 人。我校 84 年办校以来,电子专业常年招生不断,最高峰时 97年一共招了 5 个班共 305 人,每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 98%以上,是一个常办不衰的老专业。1、实践教学条件:4 所学校均拥有电工电子实验室 16 组以上,家电实验室 18 组以上,无线电装接实操室 40 工位左右,专业实测设备齐全,用于基本实践技能训练的实习场所的设备条件也都能满足职业技能等级考试培训的要求。保证学生的基本功训练,课题训练和综合性训练在校内完成,而且一人一个工位;同时利用社会资源建立了相对固定的校外实训基地。2、师资队伍建设。专业教师与学生比例达到了 1:30,专业教师紧缺问题仍然存在。师资结
45、构上看,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教师的比例不断增加,在 4 所技校中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教师比例达到了 80%,但 52 位专业教师只有 1 名有硕士学位,这个比例仍小于其他一些行业。3、教学手段现代化。据本研究调查的 4 所技校,教学手段现代化受到了各个学校的普遍重视,其发展速度超过了专业建设的其他各个方面,4 所技校均建立了多媒体教室,专业教室,实训室以及校园网,这些设施为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基本保证,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然而,在一段时间内中职学校却出现了招生、就业两难的现象,这个现象不能不促使我们反思在教学上存在的问题。1、教育思想陈旧落后电子技术专业教育指导思想仍然停滞在传统的专业教育上,忽视职
46、业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把中等职业教育作为终结教育而不是作为终身教育的一个阶段。对国外通行的和先进的 CBE, “双元制”教学模式和整合能力观的教学思想缺乏深入研究,对国内职教理论研究学习不够,致使电子专业教育仍然停留在传统专业教育的水平上,没有现代职教特色。2、教学主体错位电子专业教学,多年来一直奉行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课堂上的讲课作用,把书本知识原原本本地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只能传授某些专门知识,而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也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因此,不实行主体换位,明确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如何学习,就不能培养适应社会需
47、要的 21 世纪职业人才。3、教学计划不适应职教要求,教学大纲内容陈旧,职教特点不突出教学计划是办好专业的基本教学文件。而现行教学计划是在借鉴大学同类专业教学计划基础上形成的,过多保留了大学教学计划的成分,没有体现职教的教学特点。虽然部颁计划作了几次修订,实质上只是做了一些小的修改,没有形成职教特色的能力本位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内容陈旧,如:脉冲与数字电路中要求用了大量课时来讲分立元件触发器,而对集成触发器却只能介绍基本内容, 电子技术基础中集成稳压电源可控硅等不作介绍,这些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均显得不太适宜。教学大纲的编写也缺乏突出职教特色,对能力和技能培训未作具体要求。4、课程设置未实现整体优
48、化电子专业部分课程内容有重复现象,如物理与电工基础中“电学知识”有大部分重复,脉冲与数字电路中“常用数制及转换”与计算机应用知识重复等,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使充实新技术、新知识内容受到限制,也没有时间拓展知识面和进修技能训练。5、多数学校能力本位教学模式起步晚,效果不明显近年来,一些学校进行了教学改革的尝试,加强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有的学校试行了“模块式”教学和“双元制”教学,而在四所学校中,真正建立“以素质教育为基础,能力本位为中心”的职教教学模式的还没有,开始按能力本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活动的也是近 3、4 年的事,处在试点摸索阶段。2-3 课程体系改革的内容1、课程体系由“单科三段式”向“集群两段式”过渡原教学计划(1998 年电子工业部人事教育司印发技工学校无线电整机专业教学计划,附录 3)采用单科分段式(三段式)的传统课程模式。把课程分为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含专业生产实习)三部分,并分段教学。改革后的课程结构,采取“集群二段式” ,即“宽基础”和“活模块”两段式,与电子技术专业多专门化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