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河北武邑中 学 2016 2017 学年高三年级第 三 次调 研 考 试 语文试题 2016 10 命题人 宋庆民 审 阅人 袁占军 1 150 8 18 150 2 2B 3 (4 ) 一、文言文阅读 1 3 范延光,字子瑰,临漳人也。唐明宗为节度使,置延光麾下,而未之奇也。明宗破郓州,梁 兵方扼杨刘,其先锋将康延孝阴送款于明宗。明宗求可以通延孝款于庄宗者,延光辄自请行,乃 怀延孝蜡丸书,西见庄宗致之,且曰:“今延孝虽有降意,而梁兵扼杨刘者甚盛,未可图也,不如 筑垒马家口以通汶阳。”庄宗以为然。垒成,梁遣王彦章急攻新垒。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 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
2、光终不肯言。庄宗入汴,狱吏去其桎梏,拜而出 之。庄宗见延光,喜,拜检校工部尚书。 明宗时,为宣徽南院使。明宗行幸汴州,至荥阳,朱守殷反,延光曰:“守殷反迹始见,若缓 之使得为计,则城坚而难近。故乘人之未备者,莫若急攻,臣请骑兵五百,驰至城下,以神速骇 之。”乃以骑兵五百,自暮疾驰至半夜,行二百里,战于城下。迟明,明宗亦驰至,汴兵望见天子 乘舆,乃开门,而延光先入,犹巷战,杀伤甚众,守殷死,汴州平。 明年,迁枢密使。明宗问延光马数几何,对曰“骑军三万五千。”明宗曰:“吾兵间四十年, 在太原时,马数不过七千,今有马三万五千而不能一天下,吾老矣,马多奈何!”延光因曰:“臣 尝计,一马之费,可养步卒五
3、人,三万五千匹马,十五万兵之食也。”明宗扶髀叹曰:“肥战马而 瘠 吾 人 , 此 吾 所 愧 也 ! ” 是时,王淑妃用事,遂凝兄弟与淑妃有旧,方倚以蒙恩宠,所言无不听,而大臣以妃故,多不 敢争,独延光从容沮止之。明宗有疾,不能视朝,京师之人,汹汹异议,有司不能禁。或劝延光以 严法制之,延光曰:“制动当以静,宜少待之。”已而明宗疾少间,京师乃定。 是时,秦王握兵骄甚,延光惧祸之及也,乃求罢去。明宗再三留之,延光继之以泣,不得已, 乃罢之。已而秦王举兵见诛,明宗崩,潞王反,唐室大乱,弘昭、赟皆及祸以死。末帝复诏延光 为 枢 密 使 , 拜 宣 武 军 节 度 使 。 选 删节 时 时 敌 废 1
4、. 3 A. 间 / / 为 / 师/ 狱/ / 胁 / 终 B. 间 / / 为 / 师/ 狱 / 胁 / 终 C. 间 / / 为 / 师/ 狱/ / 胁 / 终 D. 间 / / 为 / 师/ 狱 / 胁 / 终 2. 3 A. “ ” 节 义 职 “ ” “ ” B. “ ” 亲临 宠爱 嫔 “ ” “ ” C. “ ” 统 执 “ 视 ” 职办 词 “ ” D. “ ” 级 严 诸 “ ” “ ” 3. 3 A. 谋 谋 议 敌 备 带 头 队 飞驰 慑对 B. 郓 为 敌 书 给 动请缨 狱 C. 师 议 论 纷 纷 劝 严 动 转 师 D. 颇 远见 时 骄纵 祸 请 祸 (二)
5、阅读下面文段, 完成 4-6 题。 刘沆,字冲之,吉州永新人。及长,倜傥任气。举进士不中,自称“退士”,不复出,父力勉 之。天圣八年,始擢进士第二,为大理评事、通判舒州。有大狱历岁不决,沆数日决之。 章献太后建资圣浮图,内侍张怀信挟诏命,督役严峻,州将至移疾不敢出,沆奏罢怀信。再迁 太常丞、直集贤院,出知衡州。大姓尹氏欺邻翁老子幼,欲窃取其田,乃伪作卖券,及邻翁死,遂 夺而有之。其子诉于州县,二十年不得直,沆至,复诉之。尹氏持积岁税钞为验,沆曰:“若田千 顷,岁输岂特此耶?尔始为券时,尝如敕问邻乎?其人固多在,可讯也。”尹氏遂伏罪。 奉使契丹,馆伴杜防强沆以酒,沆沾醉,拂袖起,因骂之,坐是出知
6、潭州。又降知和州,改右 谏议大夫、知江州。时湖南蛮猺数出寇,至杀官吏。以沆为龙图阁直学士、知潭州兼安抚使,许便 宜从事。沆大发兵至桂阳,招降二千余人,而蛮酋降者皆奏命以官。又募土兵分捕余党,斩馘甚 众。已而贼复出,杀裨将胡元,坐降知鄂州。还,知审刑院,除知永兴军。顷之,以龙图阁学士权 知开封府,数发隐伏。皇祐三年,拜参知政事。 文彦博、富弼复入为相。彦博为昭文馆大学士,弼监修国史,沆迁兵部侍郎,位在弼下。论者 以为非故事,乃帖麻改沆监修国史,弼为集贤殿大学士。沆既疾言事官,因言:“庆历后,台谏官 用事,朝廷命令之出,事无当否悉论之,必胜而后已,专务抉人阴私莫辨之事,以中伤士大夫。执 政畏其言,
7、进擢尤速。”沆遂举行御史迁次之格,满二岁者与知州。 御史范师道、赵抃岁满求补郡,沆引格出之,中丞张升等言沆挟私出御史。时枢密使狄青亦因 御史言,罢知陈州,沆奏曰:“御史去陛下将相,削陛下爪牙,此曹所谋,臣莫测也。”升等益论 辨不已,罢沆知应天府。迁刑部尚书,徙陈州。沆长于吏事性豪率少仪矩然任数善刺探权近过失阴 持之以轩轾取事论者以此少之 4 3 A / / / / / / / B / / / / / C / / / / / / / D / / / / / 5 3 A B C D 6 3 A B C D 11 7 8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
8、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7 (3 ) A. B. C. D. 8 3 A. B. C. D. 9 10 秋生泽国,无边落木,又作萧萧下。澄江过雨,凉飙吹面,黄花初把。苍鬓羁孤,粗营鸡黍, 浊醪催贳。对斜斜露脚,寒香正好,幽人去,空惊咤。 头上纶巾醉堕,要欹眠,水云萦舍。牵衣儿女,归来欢笑,仍邀同社。月底蓬门,一株江 树,悲虫鸣夜。把茱萸细看,牛山底事,强成沾洒。 sh 9. 3 A. D. 10. 3 : ZXXK A. B. C. D. 11 13 台 城 六 代 竞 豪 华 , 结 绮 临 春 事 最 奢 。 万 户 千 门 成 野 草 , 只 缘 一 曲 后
9、 庭 花 。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11. 对诗歌中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 A B C D 柳 , “ 柳 ”“ 留 ” 谐音 , 古 人 送 别 多 用 “折柳 ” 表示离人难言难分 之情 “ 折柳赠别 ” 之 风 渐而 盛行。古诗中柳的意象多与别离有关。 如本题中 “台城柳”就是这样一个意象。 12. 5 13. 6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4 补写 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每空 1 分,共 6 分) (1 )三峡中直接 描写 夏季三峡水势浩大的句子: , 。 (2 )马说中描写 千里马悲惨遭遇 的 句子是: , 。 (3
10、)岳阳楼记中 用 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 , 。 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 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蓉蓉啊,你没空回家,妈想过来看你。”五一前夕,母亲的电话把包蓉蓉吓了一跳。 “妈,您不用过来。我回家。”包蓉蓉很果断地说。电话那头,母亲高兴得变了声音: “好!好女儿!” 包蓉蓉坐上了回家的大客车。 车上,有位穿白衬衫的小伙子正在兴奋地打电话: “我快到了。车子已经过了山茶岭。外面 的风景很美妈,我先挂了,待会见。”一位上了年纪的人正在大声地说话,他的声音像扩音喇 叭,一车子的人都听了个清清楚楚: “您不用准备,我回来烧。不要操心,妈,您歇着就好。”放 下手机,他自豪地
11、笑道: “我妈今年九十岁了,还硬朗着呢。” “矫情。”包蓉蓉在心里说。她把视线落到窗外。一块块已经结籽的油菜花纷纷往后奔跑。 母亲年年都种油菜。她说自己种的吃了身体好。可是,包蓉蓉总觉得菜籽油不好吃,味和色都太 重,比不上城市里的油清清亮亮。 转了一次小三轮车,包蓉蓉回到了生她养她的山村。邻居李婶家那只黄尾巴的狗冲她试探着 叫了几声,突然站住,很起劲地叫了起来。包蓉蓉冲着狗没好气地“汪”了一声,就往家门口走。 “蓉蓉,你回来了。累了吧。”母亲应声而出,脸上满满的全是笑。 “是蓉蓉啊。”不知什么时候,李婶也进了门, “你妈天天盼着你呢。她不让母鸡醒窝,孵 了一窝小鸡,结果只养大了一只公鸡,非要留
12、着给你吃。这不,捉鸡的时候摔倒了崴了脚,半天起 不来,还是我扶起来的。” “蓉蓉读书真辛苦,我看你,下巴都尖了。”母亲用眼神示意李婶别说了,李婶风一样地闪 出了门。 “自己养的鸡养人。你可要多吃点。”母亲起身往灶房走,右脚迈得有些生硬,肩膀一高一 低的。 “妈,我来我来。”包蓉蓉三两步走上前去端灶房的钵头。钵头蒸鸡,是母亲最隆重的菜肴, 即使过年也未必吃得上。做这道菜,光钵头就要有两个。小钵头用来盛鸡肉,大钵头罩住小钵头。 母亲会在铁锅里垫上三块小瓦片,将小钵头搁在上面,把清洗干净的土鸡剁块,放进鲜姜、生抽、 老抽、黄酒、精盐等作料,加上排骨,再罩上大钵头,用文火慢慢地蒸。 “我可是加了当归的
13、,听说补血养胃,你吃最好了。”母亲说。 “蓉蓉,你一定要多吃点。这只鸡,吃的是田野上的虫子和妈喂的玉米。那肉,黄得都发亮 了。鸡的脚趾头,还有五个呢。你们在城市里,可是吃不到的。”母亲远远地坐着,一边揉着脚踝 一边说, “好吃吗?” “好吃。”包蓉蓉突然哽住了。她仿佛看见,她老老的母亲追着大公鸡跑来跑去,白发在风中 飞舞成一团狗尾巴草。 母亲,一直特别老。 包蓉蓉是母亲看了很多医生吃了很多中药后,才怀上的。那年,母亲 51岁。母亲的儿子因病去 世,母亲执意要再生一个。 很老的母亲,让包蓉蓉很不开心。有一次,母亲来学校给她送衣服,老师对着她喊: “蓉蓉, 你奶奶来了。”包蓉蓉很久很久都没有抬起头
14、。于是,每次开家长会,包蓉蓉都不通知母亲。离开 了小山村,去省城读大学,包蓉蓉觉得自己的生活终于有了亮彩。 但是离开小山村后,包蓉蓉却开始想念老家满坡的婆婆纳狗尾巴草,还有碎碎叨叨的老母亲。 她夹起一片当归,放进嘴里,喃喃道: “当归,当归。” 1 6 2 6 五、 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6 阅读 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5 分) 张之洞的一生,迈越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诸朝,或耳闻目睹、或亲身参与中国近代史上的 许多重大事件。作为“身系朝局疆寄之重者四十年”的政治家,他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 法、义和团运动中都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更在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中成为“朝廷柱
15、石”; 而作为涉猎广泛、富于锋芒的思想家,张之洞的基本立足点是中国传统文化,既承袭其经世、变 通、自强等积极意识,力图顺应时势,通过有限度的汲纳西学,革故鼎新;同时又深荷纲常名教的 重负,以卫道者自居,投入晋代中国的思想战线,既抨击守旧者的不知通,又讨伐求新者的不知 本,然而他本人也未能寻觅到因与革,常与变的合理统一。 清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爆发。这一年,张之洞刚满三岁。这一场战争的时代意义,当然不是 一个孩童所能理解,但它所造成的历史震动,渐次深入地作用于中华民族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心 态文化的各个层面,而这一切,又给予青年、壮年及老年张之洞以深刻影响,并制约了他的一生。 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
16、带来的灾祸,也曾给青年张之洞的心头罩上阴影,咸丰十年(1860 年), 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张之洞感愤时事,诗以纪之。不过,此时他孜孜以求的,仍然 是”明体而达用,化民而成俗”的“帝王之学”。同治二年(1863 年)科考殿试一甲第三(俗称 “探花”)的张之洞的精神状况,同当时绝大部分中国士人一样,震怵于民族危机,却又找不到解 救出路,仍在传统故道上踯躅徘徊。 六十年代以后,西方器物文化的先进性,得到逐渐增多的中国人的承认,魏源当年的“师夷” 说,此时具体化为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兴办“洋务”的实践。“师夷”口号一旦落实为行动,立刻 招致社会习惯势力的顽强抵制。“变而从夷,正气为之不申,邪
17、气因而弥炽”的责难蜂起。张之洞 并不是洋务先进,当李鸿章辈亟亟兴办江南制造总局,勤于“夷务”的六、七十年代,张之洞或为 外省学政,或为京师清流。所受教养及个人经历,使他“尚知六经大旨,以维持名教为己任”。但 执著于经世之志的张之洞又有别于“以不谈洋务为高”的一般“清流”同党,对洋务派兴办的近代 化事业很少进行实质性的批评,而且认为“塞外番僧,泰西智巧,驾驭有方,皆可供我策遣。” 由于张之洞素有励精图治的意气和长于权变的机智,当他走出京官清流圈子,踏上封疆大吏之 途以后,目睹中外大势,参酌诸洋务先进的前例,迅速从清流党向洋务派转化。他八十年代初在山 西巡抚任上发布的启示宣称:“盖闻经国以自强为本
18、,自强以储才为先,方今万国盟聘,事变日 多,洋务最为当务之急”。这番话可视作他从京师清流一变而为洋务大员的标志。由晋抚移督两 广,经历中法战争的教训,张之洞以更加切实的步骤实施洋务计划。这一时期,张之洞思想的内在 矛盾渐趋激烈和外显。他进一步感受到国势衰败的危机,继续将洋务事业推向前进,两湖、两江地区的实业建设、学堂创办、新军操练均有发展;作为受儒教熏陶而且又执掌权柄的高级官员,他又 忧心忡忡于日益昭彰的“新学”对名教纲常的冲击。他惊呼:“学者摇摇,中无所主,邪说暴行, 横流天下。”“吾恐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矣”,为此,他修撰出平生最重要的 著作劝学篇。劝学篇的宗旨是“激发忠爱
19、,讲求富强,尊朝廷,卫社稷”,张之洞以此表 明自己既与康有为等“激进”的“乱党”划清了界限,但又绝非抱残守缺的顽固“冬烘”,从而确 立了自己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的特定地位。 进入二十世纪,“山雨欲来风满楼”。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及清王朝一并走向生命的尽头。老迈 年高的张之洞,也由“久任疆寄”的地方大吏迈入朝廷中枢,成为“第二次洋务运动”清末 “新政”的主角。此时张之洞“开新”与“卫道”的二重变奏仍在继续,对于政治制度层面的变革 和激烈的社会革命,张之洞又持不共戴 天态度,故尔清末革命党人斥其为附鳞攀翼的汉奸,恨不能 将其“头置于胯下”。 1909 年八月,垂垂老矣的张之洞心力交瘁,在“国步维艰,
20、外患日棘,民穷财尽”的悲凉感叹 中撤手人寰,此时距离武昌城头那划时代的首义枪声打响,已不足八百个昼夜。 1 5 A B C D E. 2 6 3 6 4 8 17. 3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诸君其勉之,岁月当珍惜,少 壮须努力。古人云:“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言得之,若辈 当心有戚戚焉。 60 18 阅读 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1)周末晚上,父亲伏案于电脑桌前,母亲蜷在沙发里看韩剧,孩子正用手机忙着发微信。 (2)课堂上,气氛沉闷,教师说得天花乱坠,学生却昏昏欲睡。 1 C( ) 2 A 3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