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1.2.2《师说 》共1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11.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445049 上传时间:2018-04-0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2.2《师说 》共1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1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1.2.2《师说 》共1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1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1.2.2《师说 》共1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1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2.2师说共 1 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 1)教学目标:明确本文的写作目的,了解韩愈在文中宣扬的儒道思想培养从师学习的良好风尚学习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教学重点:了解作者写作的内部、外部原因,掌握文章的内涵。通过问题探究法,感受本文层层深入、互相照应的说理艺术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开头,理解它对下文立下了理论基础。分析文章的结尾,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宣扬的“儒道”主张。导标显示屏幕1学习理解韩愈阐明全新师道观念的斗争精神和“尊师重教”的观点;2学习借鉴本文事理结合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议论文写作方法;3积累掌握“传” “师” “道” “受” “固” “从” “也” “则” “于” “乎” “

2、所以”等词的用法;4背诵课文。导学点拨窗口【探海导航】韩愈的师说一文针对性很强,具有批判现实的精神。学习中,可先参照课文注解和有关背景资料,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和动机。然后,看注释,通读课文,了解全文的总体结构和主要观点,特别要重点理解第一段观点的新颖和第二段对比论证的有力。在此基础上,反复读熟课文直至背诵。背诵时要注意语气和语句的停顿、词语的连属、声调的抑扬等。如有不正确,则说明在理解上有误差,应该及时纠正。词语方面重点要辨析传、师 、道、惑、益、从、也、则、于、乎、所以等的意义和用法。可先做好后面的跟踪试题。初中学过韩愈的马说 ,是讲识别人才、爱护人才的,内容和本文有一定的联系。韩愈宣扬“尊

3、师重教” ,也以伯乐自许。学习中,可以回顾复习马说 ,增强对本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思路结构】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说为李蟠而作,实际上是抨击当时那些自恃门第高贵,看不起别人, 不肯从师学习,甚至对别人从师也进行嘲笑的士大夫阶层。为达使人信服的目的,文章必须既要有理论论据又要有事实论据地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因而作者先从老师的功能角度做演绎推理立论,然后,再以现实存在的不良风气和孔子从师的言行作归纳推理加深论点。全文结构严谨,论证有力,是古代论说文的典范。结构图: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理论论据) 演绎推理 (观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士大夫耻学于师(反面现象 )归纳推理 (观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孔子

4、从师的言行(正面实例 )李蟠从师行古道(身边活例 ) 呼应印证 (观点)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疑难指津】如何理解本文思想的进步性?韩愈在师说中的创新,在内容上至少有三点:一是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作用认识的局限,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受(授)业” ,扩大到“传道” 、 “解惑” ,明确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个对教师作用的全面而崭新的界定,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进步,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二是针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全新的从师之道的观念:从师即是学道,惟“道”是问,凡是闻道者无论贵贱长幼都可为师。这是石破天惊的新观念,开拓了为

5、师者的广阔领域。三是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指导下,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客观事实出发,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崭新观点,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光辉。如何理解本文的行文气势?韩愈的论说文向以气势通畅著称。就本文而言其气势来自三个方面:崭新理论本身的说服力,加上严密逻辑的论证力和语言上奇偶骈散结合的表现力,形成文章的夺人气势。首段思路是:“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的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 ,惑则必从师,从师即学道,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结句大有如截奔马之势;全段层层顶接,步步推进,逻辑严密,一气呵成,更是势不可

6、当。次段紧承首段对师道的论述,连用三个层层深入的对比,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中流行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批判的语气也一句比一句加重, 由“其皆出于此乎”的疑问语气,发展到“吾未见其明也”的责备的语气,再到“其可怪也欤”的带有强烈感情的讽刺语气。这种语气上的层层递进,声势逼人。三段正面论述“圣人无常师” ,以备受尊崇的圣人孔子的无可辩驳的言论和实践为例,说服力极强。且为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 、二段“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提供有力佐证,一石三鸟,精当无比。 结尾又从行古道、嘉今人的角度点明写作目的,贯通古今,继往开来,更有高屋建瓴之势。全文文势硬转直接,陡直峭绝:开篇“古之学者必有师”突兀而

7、起,有如横空出世,已见出奇;中间三个对比,如三峰插天,兀然峭立,直起直落,了不相涉,更见其奇。营造这种雄直峭兀之势,最为韩愈所长。本文灵活多变的散句,于流畅中含顿挫,参入对偶与排比(本文中指句中词语的排比),又于灵活中见整齐。奇偶骈散交错运用,自然配合,错落有致,亦增势不少。【语言揣摩】1.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评析:劈头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论断,紧接着概括指出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做为全文立论的出发点和依据。然后句句顶接,推论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同时,一开头郑重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 ,就隐然含有对“今之学者”不从师的批判意味,很自然地为第二段埋下了伏笔

8、。本句翻译时要注意“者也”和“所以”在句式中的含义和作用。运用:(翻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授学业、解答疑难的。2.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 已。评析:这一句是在前文已用老师的职能作出了理论论证和用孔子言行作了事实论证之后,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得出了进一步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深化,也是对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进一步批判。说明了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这一句由“是故”引出,用“如是而已”结尾,化繁为简,既显见解的深辟透彻,又有一种高瞻远瞩的气势。运用:(翻译)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先有后,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