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劝学(节选) 共 2 课时第 1 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教学目标1了解学习是完善自我,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2了解比喻、对比在表达中的具体作用。3在理解文意,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准确背诵。教学重点与难点1辩证认识学习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2具体理解比喻和对比手法在语境中的作用。3了解文中“于” “之” “而”以及“绝” “劝” “日” “知”的意义及用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介绍作者、解题; 荀子(约公元前前)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主张“性本恶”和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
2、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孟子强调“性本善”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 、 “努”等。、诵读。用铅笔画出难读难懂的字,对照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读准。、解释难懂的字词。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輮 ru 通煣 有 yu 通又 知 zh 是“智”的古字 暴 p 已是“曝”的古字 生 xng 通性、自己读,集体读,朗诵,纠正读音错误。划出重点句、经典句,反复诵读,记忆背诵。、借助工具书、材料下面注释、已往的积累理解
3、文字,初步翻译,划出翻译困难的句子、有疑问的句子。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 “可以 ”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 。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 停止的。 (2)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 “符合”的意思。 “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 “ ”和“为”是两个动词,“ ”通“糅” ,指古代用火熨
4、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 ,解释“使弯曲” 。“为” ,做成。 “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 。全句译为:( 一块) 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 画的圆圈) 。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 “神灵” ;“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 “自”是自然, “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4)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
5、揖”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 “水” ,名词用如动词, “游泳” 。 “绝”是会意字,从“色” ,从“刀” ,从“卩”( 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 “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 “绝”引申为“横渡” 。 “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读 qing,坚硬的意思。 “上” 、 “下”方位词作状语, “向上” 、 “向下” 。 “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 “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 “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 、“心”是“心思”的意思。 “一” ,作动词,专一的意思。全句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 由于心思专一( 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