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点语段训练1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可是,从前的罗布泊不是沙漠。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罗布泊, “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翻开有关西域的历史书籍,你会惊异于罗布泊的热闹繁华。汉书西城传记载了西域 36 国在欧亚大陆的广阔腹地画出的绵延不绝的绿色长廊,夏季走入这里与置身江南无异。昔日塔里木盆地丰富的水系滋润着万顷绿地。当年张骞肩负伟大历史使命西出阳关,当他踏上这片想像中荒凉萧瑟的大地时,却被它的美丽惊呆了。映入张骞眼中的是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从此,张骞率众人开出了著名的丝绸之路。波斯文赫定赞誉过的这片水域于 20 世纪 70 年代完全消失,罗布泊
2、从此成了令人恐怖的地方。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关系。来源:gkstk.Com问题出在近 30 多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扩大后的耕地要用水,开采矿藏需要水,水从哪里来?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 130 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 138 处,建抽水泵站 400 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 1万多立方米。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 “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使塔里木河的长度由 60 年代的 1 321 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 1 000 公里,320 公里的河道干涸,以致沿岸 5
3、 万多亩耕地受到威胁。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以每年 3 米至 5 米的速度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1以上文段选自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作者_,这是一篇_,这种体裁兼有_和_两种特点。2根据文段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罗布泊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子?来源:gkstk.Com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文段中多处引用了具体的数据,请举例说明这样写的好处。4文段中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试举出一种并分析其作用。5你认为从罗布泊的消失中应吸取的教训是
4、什么?(二)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 20 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 。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援之手!再向前,我们到了罗布泊的边缘。同来的同志告诉我,再也不能向前走了。 (a)进入罗布泊, (b)要有两辆汽车, (c)备足食品和水。我们只得钻出汽车,将目光投向近在咫尺的罗布泊。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农,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罗布泊还能重现往日的生机吗?我
5、问自己。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30 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对年前那片胡杨茂密、清水盈盈的湖面就在这瞬间从我们的眼中消失了。来源:学优高考网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1选文第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和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来源:gkstk.Com2请为第 2 段的括号内的 a、b、c,选择恰当的词语,并说说它的表达作用。A 假如;B 设若;C 就;D 那么;E 必须;F 若想;G 一定;H 至少。来源:学优高考网3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中“我们个个心情沉重”?4结尾句“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为什么用“又”?这句话表达了怎样
6、的思想感情?5文中第五段说“罗布泊还能重现往日的生机吗” ,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参考答案:(一)1吴刚 报告文学 文学 新闻2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周边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现在: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原因:一是 20 世纪 20 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3例如:“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 130 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 138 处,建抽水泵站 400 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 1 万多立方米。 ”一系列数据具体、
7、确凿,充分说明人们是怎样盲目的拼命的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的,正是这种盲目行为,造成了罗布泊的荒漠化。4对比手法,将罗布泊今昔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若回答成排比手法亦可。5教训: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二)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说明了胡杨林因干枯而无奈地死去,也提示了人们盲目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是胡杨林枯死的原因。2a(F)b(H)c(E) 一方面告诉人们进入罗布泊所必备的条件,另一方面也暗示了罗布泊的恐怖。3此时人们的心情是沉重的,人们深切地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觉悟到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保护人类自身。4 “又”表示再一次,说明人制造悲剧的类似情况不止这一个,比如环境污染等问题。作者这样写,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环境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5提示: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只要有道理,自圆其说即可。当然我们还是应当对未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