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东山学校旧址讲解词热烈欢迎各位来东山学校旧址参观,东山学校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的母校,也是他走出韶山冲,踏上革命征途的第一站。这块红底金字校匾上“东山学校”四个大字是主席在 11958 年 9 月 10 日题写的。当时湘潭大学正在筹办之中,主席的私塾老师毛宇居老人受湘潭县委之托去北京请主席为湘潭大学题写校名,主席想到还没有为母校题写校名,于是就问写什么好,毛宇居老人说:现在是叫东山小学。主席就说:“为什么要叫小学呢,将来学校可以发展,可以办成中学、大学嘛!还是叫东山学校好,这样,一次不就写全了?”主席一笔定名,名垂青史。凑巧的是,我国的第一个教师节是 1985 年 9 月 10 日,我校就将
2、这个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日子作为校庆日。这块校匾也有非同寻常的来历,是时任越共中央主席胡志明送给我校的,因为他和我们学校的三位校友主席毛泽东、大将陈赓、诗人萧三有着“同志加兄弟的深厚情谊,他一直想送一件对三人都有着共同意义的礼物,当他得知主席为母校题写校名后,就派人送来了越南国内最珍贵的楠木制成的校匾。毛主席为东山学校题写校名,给学校注入了无穷的生命活力。从此,东山学校名扬五洲四海,现已成为“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 。现在我们沿着主席当年求学的足迹,一起去探访东山学校这位历史老人。北阙屋内:我们所在地方是北阙屋,为书院的门房
3、,通俗地讲就是传达室。这里有关于东山学校的简介,东山学校始建于 1895 年,最后完工是 1900 年,距今已有 115 年的历史。初名东山精舍,后易名为东山书院,1905 年始以学堂相称,少年毛泽东 1910 年秋来此求学,时名东山高等小学。东山高等小学堂时期是东山学校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我校百年校庆时,国家教委发来贺电,盛赞东山学校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材,毛泽东、陈赓、谭政、萧三、易礼容、毛泽覃等,为中国革命作出了特殊贡献。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也欣然题词勉励我校:“ 努力办好基础教育,为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作贡献。 ”2麻石路上:在此放眼望去,绿树环绕,古木参天,檐牙高啄
4、,好一个环境清幽的读书之所。此处原名“莲花屋场 ”,相传为一块“莲花宝地” ,湘军将领曾国藩在手提南京还天子之后,由于功高震主,引起朝廷的猜疑,于是派九弟曾国荃回乡觉一宝地,打算作为他死后的墓地。曾国荃从江西请来著名的风水大师,他们相中了莲花屋场,但附近有一地方名叫断龙滩,相传曾国藩是龙蟒转世,风水先生说,即算是真龙天子埋在这里,也会断其龙脉,此处只能作为公共宝地,特别是用来办学,就会朝朝出圣贤,代代有能人,古时称县令为七品芝麻官,在这块宝地办学,将来学子中的芝麻官就有三斗三升芝麻那么多。后来修建书院时,湘军将领、新疆巡抚刘锦棠被推举为倡修,由他确定此址。眼前的这条便河,是由三口呈品字形的池塘
5、凿通而成,河中之泥烧成青砖、青瓦,建成东山书院,按风水五行原理,青为木,又从春,暗喻着学子青春年少,奋发成才之意。这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楠木。胡志明主席送给我校的校匾也是楠木材质。这是影壁,与大门遥遥相对,相当于家中所用的屏风,能挡住进而的精华不外泄,外面的煞气不进来。这里有两个铁环,还有开过门的痕迹,1960 年学校为方便学生出入而开的,开完后,站在外面的马路上,就可以一直看到书院的讲堂,那一年是我校历史上开得最差的一年,只有两名学生被照顾性录取,有人说风水被破坏了,学校赶紧把门给堵上了。水井旁:在这口古井边少年毛泽东曾作过一首很有霸气的咏蛙诗。那是 1910 年 8 月,酷热难耐,中饭后,少
6、年毛泽东与几位同学在树下乘凉,突然一只青蛙从水中跳出,蹲坐在一块大石板上,有位同学提议:“润之兄文章锦绣,诗才过人,今天以蛙为题,赋诗一首如何?”此时的毛泽东睹物思情,诗兴正浓,未作推辞,以手指蛙,开口便吟道:“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3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 ”诗中把小小的青蛙比作一只威武雄壮的大老虎,显示了伟人独具一格的气概和胆魄。石桥上:大家脚下的这一座麻石板桥,长 24 米,1990 年拓宽三分之一,现在还可以清楚地分辩出右边的一半年代比较久远。少年毛泽东最喜欢站在这个桥头,凭栏观看四周的景物,与同学畅谈国事。当时在乙班读书的萧三手里有一本书叫 世界英雄豪杰传 ,少年
7、毛泽东很想借来一读,但肖三的书有三种人不借,其一,庸庸小人者不借,其二无真才实学者不借,其三我出联而不能对上者不借。毛泽东微微一笑说:“小弟不敢自命才高博学,但阅书心切,请仁兄先出一联如何?”肖三便出了一上联:“目旁是贵,瞶眼不会识贵人。请对。 ”毛泽东略一沉吟,从容答道:“ 我就冒昧对一下联,并将此联赠仁兄。请听,门内有才,闭门岂能纳才子。 ”肖三听罢,羞得满脸通红,低下头去说:“请恕小弟无礼,贤兄大才,愿为知己,地久天长。 ”从此两人成了好朋友,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借山造景之说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书院中只有水没有山,山从哪里来呢?建筑师们采用借山造景的艺术手法,借来东台、文塔之
8、景,使之倒映河中,站在石桥上,透过清莹的河水,我们可以看到东台山巍峨而苍酽的倒影、文塔挺拔而绰约的风姿,水中的虚景,与远方的实景,相互映衬,实现了山的厚重、文塔的睿智与水的灵秀的完美结合。少年毛泽东在闲暇之余,就特别喜欢站在石桥上,凝眸胜景,沉思国事。桥头:沿河的一周原来种植的是一排高大的楠木树,在 1976 年9 月 8 日,也就是主席逝世的前一天,便河桥头的一株楠木突然死去。那是一株特殊的楠木,主席在这里读书时,经常在这棵树下和同学们学习,讨论,东山学校纪念馆建成后,这棵树成了特殊的纪念物。当时的人们想是不是有人故意破坏,所以马上上报到县委。第二天,校内的十多株楠木都出现了卷叶枯萎的迹象,
9、这表明,校内的楠木大树都将死去。人们都很惊异因为楠木的寿命很长,一般长到三百年还很茂盛,所以纷纷猜疑。那天上午学校接到县里发来的通知:“下午 4 时,中央有重要消息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4出,希学校组织全体师生收听。 ”下午 4 时,千多名师生在广场集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一曲哀乐后,接着是播音员沉重悲痛的播音,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因病情恶化,医治无效,于 1976 年 9 月 9 日零时十分在北京逝世。这无异于晴天霹雳,师生们忍不住失声痛哭,这片悲情感动了上天,一片乌云从东台山那边缓缓飘过来,笼罩在书院上空,洒下一阵悲痛的雨点才散去。东山学校正日夜准备隆重纪念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为母校题写校名
10、18 周年,突然传来主席去世的消息,纪念堂变成了灵堂,9 月 10 日,千多名东山儿女含泪向省委和党中央发出悼念唁电。悼念毛主席逝世的活动,直到 9 月 18日天安门广场悼念活动结束后才停止。书院的西南方向有一处小屋叫南阙屋,南阙屋建于 1900 年,是书院最初的大门。它面对着文塔,希望文运昌盛,但后来人们认为大门朝山人才出不去,便改大门于北。北阙屋面对涟水河,吸收了水的浩气,希望源远流长。改建之后,书院吸取天地之精华,山的灵气水的浩气聚集于书院之内,因此学校英才辈出,生生不息。书院前: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东山书院的主体部分,为典型南方清代古建筑群,砌有高大的马头封火墙,屋顶上是宝葫芦和祥云吉兽,
11、中间有五幅灰塑,分别是:“岁寒三友” 、 “三官赐福” 、 “八仙过海” 、 “童子观音” 、 “一路莲科” ,这些图案都蕴含着吉祥如意的内容。书院看上去更加庄严肃穆,气势恢宏。书院门额为汉白玉石,“东山书院”四个字是清朝榜眼、大书法家黄自元(湖南安化人)所书。黄自元是湖南安化人,当时他来到湘乡县衙,书院校董们听说后,派出一顶八抬大轿把他接过来,写了这四个大字,并付了一百两银子作为酬谢。正厅:现在我们到了书院的正厅。东山书院正厅三进,东西两斋。天井两边的石碑,记载了当时建书院时各方的捐资情况,包括捐资者的姓名、数额和所属行政区域。其中捐得最多的是湘乡籍新疆巡抚刘锦棠,他捐银达两千两,当时修建书
12、院共花费 14714 两1900 文,因为他捐资最多,被推为首倡。正梁上记载有刘锦棠倡建书院一事, “钦差大臣太子太保尚书衔甘肃新疆巡抚一等男刘公襄勤5倡修” ,落款为“大清光绪二十三年乙酉孟冬月谷旦十八里士绅建” ,也就是 1897 年,它见证了书院 110 多年的历史沧桑。匾额上是东山学校的校训“公诚勤俭” ;内柱有楹联“公毕方将私治,师严然后道尊” ;东山精舍章程:左廊墙上的第一块碑是首碑,首碑上刻有湘乡知县陈吴萃撰写的一篇东山书院记 ,文章大气磅礴、文质精美,很好地记载了当年修建东山书院的情形。中厅:这是书院的讲堂,曾是举行朝会集合和室内活动的地方。中厅左:东山学校有着深厚的历史和人文
13、底蕴,这里人杰地灵,英才辈出,从这里,走出了伟人、将军、学者、诗人和社会活动家。东山学校百年校庆时,国家教委发来贺电,称赞“东山学校为中国革命做出了特殊贡献” 。厅左陈列的是我校的知名校友,他们分别是萧子升、萧三、毛泽东、易礼容、陈赓、谭政和毛泽覃。中厅右:伟人毛主席对母校有着深厚的感情,在后来的回忆语录中,他给予了东山学校很高的评价。请往右看,他在谈话中说:“我在这个学校有很大进步,老师们都喜欢我,尤其是教古文的老师,因为我写得一手好古文。 ”“我虽然是湘潭人,但受的是湘乡人的教育。 ”他与同学谭世瑛谈到:因为李元甫、贺岚岗、谭咏春几位先生的推荐,让他走出了韶山冲,走到了长沙。毛泽东陈列室(
14、见后)毛泽东同志住过的寝室:这边是西斋,这是毛泽东同志住过的寝室。当时每寝室两张床,每床睡 1 人至两人。少年毛泽东和表兄文运昌共睡一床,因为他将自己的印花蓝布大套被和蓝麻蚊帐送给了一位工友。校友陈列室(见后)毛泽东同志学习过的自修室:这边是东斋,当时是教学区,学校除了有教室外,还有专门的自修室。那时所学科目有:物理、国6文、算术、经学、音乐、图画、体操、历史、地理等,与现在课程设置差不多。每间自修室共有六人,少年毛泽东的座位为靠门里座。戊班教室:下面我们参观毛泽东同志求学时的第五班教室,这栋房子建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 ,融合中西建筑风格,是当时全校最大的,也是最好的教室。教室高大宽
15、敞,装有大洋玻璃窗,采光、通风条件好、教学设施先进,前面的两块黑板使用滑轮升降,可以交替使用。少年毛泽东个子较高,坐二组倒数第二位。第五班共有学生 82 名,超过甲乙丙三班人数总和近一倍。戊班教室外:不知大家注意到了没有,便河围绕书院一周,到这儿没有挖通,这又是风水上的讲究。因为书院的旧址莲花屋场地形像一朵盛开的莲花,这个地方便是莲花的花梗。花梗是输送养分和水分的途径,是龙脉所在,不能挖断。后来,毛泽东学习过的教室就在龙脉之上,这也是一个巧合。陈列室解说词毛泽东在东山少年毛泽东于 1910 年秋来东山求学。这张相片是主席最早的一张相片,当时少年毛泽东的下巴上面没有痣,这颗痣是后天长成的,所以有
16、人说,主席是中年得志,是安邦定国,扭转乾坤的乾坤痣。7毛泽东 13-15 岁停学在家务农,务农期间,他很喜欢看书,特别是郑观应所著的盛世危言 ,这一类书籍激发了毛泽东继续求学的强烈愿望。正好当时,他的表兄文运昌在东山高等小学堂丙班读书,经过文运昌的介绍,使他了解到东山高等小学堂是一所新式学堂,不注重四书五经,西方新学学得比较多,于是他决心来这里求学。少年毛泽东来东山求学,受到了父亲的阻挠,父亲要他去湘潭城里一家米店当学徒。经历了一番周折之后,他肩挑行李,步行五十多里路,来东山。离家时,他改写了日本诗人西乡隆盛的一首诗,留赠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17、 。由于毛泽东不是湘乡人,校董们开始不同意接收他。但他的入学考试作文言志 ,洋洋千言,一气呵成,洋溢着救国救民的满腔热情,深深打动了校长李元甫、国文教员谭咏春等老师。谭咏春先生阅后,写了“天下第一名”的批语,校长李元甫先生称赞道:“我们学校取了一名建国材。 ”于是,他们力排众议,破格将他录取,毛泽东交了 1400 个铜板的学杂费。少年毛泽东一来到东山,就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书籍报刊,经常在学校藏书楼借阅图书,还经常向同学借书看,这是他写给同学的还书便条。毛泽东读书时善于思考,边看边圈圈点点,这是他在新民丛报上写的批著。毛泽东很关心穷人的疾苦,常帮助校内一位叫易三奶奶的佃户挑水,那边还保留了挑水用
18、的水桶。同时他非常注意锻炼身体和意志,经常在校园便河游泳,每天沿着围墙外跑道跑步,也常去东台山攀登。毛泽东在古井边作了一首很有霸气的咏蛙诗:“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 ”后来在李元甫先生的推荐下,毛泽东去了长沙湘乡驻省中学读书。建国以后,毛主席常与东山高等小学堂的校友们保持联络,这是他们往来的信件。1958 年 9 月 10 日,毛主席给东山学校题写校名,并回信:“东山学校各同志,你们的大字报早已收到,现遵嘱写了校名二纸,请选用,未知适当否?”从此,东山学校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8东山精舍章程概要东山学校的前身是东山精舍,东山精舍是继北京同文馆后,与湖北
19、自强学堂等同时期倡办的新式学校。在中日甲午战争和维新变法的大背景下,湘乡举人许时遂等仿照湖北自强学堂成法制订了东山精舍章程 。精舍章程一共二十四条,它对学校筹建、山长聘任、学生管理、财务开支、办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作了规定。它对西学中源、中体西用理论进行了阐述。与“应科举、登仕途”的书院教育不同的是, 精舍章程特别强调了匡时救世、经世致用的办学理念。规定了与武汉大学的前身湖北自强学堂完全相同的教学内容,即算学、格致、方言和商务。格致是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而特别重视的是算学,甚至于规定了微积分等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所以, 湖南现代教育史一书把东山精舍与北京同文馆、湖北自强学堂并称为中国
20、现代最早的高等学校。精舍章程于 1895 年 12 月初 6 日呈送湖南巡抚陈宝箴,当日就获批,后来又刊载于梁启超在上海主办的时务报并收录于陈宝箴全集 。校友陈列室东山高等小学堂时期是东山学校一段非常辉煌的时期,除伟大领袖毛泽东在这里求学过之外,还有萧三、易礼容、陈赓、谭政等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及爱国人士。校友萧三:又名萧植蕃,东山高等小学堂第二班学生,是国际9著名诗人和翻译家,他的革命诗抄广为流传,在国外的影响很大,几乎是家喻户晓。他的哥哥萧子升、弟弟萧子凤都就读于东山高等小学堂,后来都有所建树,时称“萧家三杰” 。他们的父亲萧岳英曾是东山高等小学堂的物理教师,一生热爱教育事业,岳英先生的子
21、孙为了弘扬他关心教育事业的精神,变卖了家产桃坞塘,将其奖金捐给我们东山学校设立了萧岳英奖学基金。校友易礼容:是湘乡新研乡人,东山高等小学堂第七班学生。一直从事工人运动,早年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开办文化书社,担任经理,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新文化,他和毛泽东、萧三、萧子升同为新民学会会员,后来是全国政协常委。1995 年我校百周年校庆时,九十八岁高龄的易老,亲笔写了长达八页纸的来信,表达了对母校师生的关怀,并寄来了收藏多年的国画。陈赓、谭政两位大将是我们东山学校的校友。陈赓,是第九班学生,在我校读书一年,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是党的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中
22、央委员,1955 年被授予大将军衔。谭政,是东山高等小学堂第十六班学生。杨幼麟东山高等小学堂第九班学生,曾任湘鄂赣省委书记兼军事部长。毛泽覃,东山高等小学堂第十五班学生,在我校读书 3 年,曾任福建省委书记,闽粤赣军区司令等职,1935 年在瑞金红林山区牺牲。“东山学校为中国革命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这是原国家教委在学校百年校庆的贺信中,给予东山学校的崇高评价。北京同文馆1862 年 8 月 24 日,北京同文馆成立。当时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奕訢等人,深感外交事务中没有自己的真正通晓外国语言文字的译员,常受人欺弄,急需设立专门学堂,培养自己的翻译,了解外国的情势。 曾于 1861 年 1 月奏请
23、朝廷命广东、上海各派二名识解外国(英、法、美)文字语言者,携带各国书籍到10京作教习,并准于八旗中挑选天资聪慧,年在十三四岁以下者各四五人,俾资学习。这是近代中国政府下令学习外语的最早记录。朝廷发布诏令后,可惜粤、沪未能找出适当人选担任教习。1862 年,奕訢在英人威妥玛的帮助下,请英籍教士包尔腾充任教习,8 月 24 日在北京正式设立京师同文馆,以培养翻译和外交人才。同文馆附属于总理衙门,是清末最早的洋务学堂。先设立英文、法文、俄文班,后陆续增设德文、日文班以及算学、化学、万国公法、医学生理、天文、物理、外国史地等。招收学员,最初从八旗儿童中挑选,后来从贡生、举人提高到进士、翰林院编修、检讨
24、等正途出身的京外各官,年龄放宽到 30 岁,也不专限八旗。学制分三年、五年、八年不等。除汉文外,其他课程均聘外国人教习。该馆还设有印刷所,译印数、理、化、历史、语文等方面书籍。对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传播起了一定作用。前后办理 20 余年,入馆学员约 300 人。1902 年并入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人民网资料)湖 北 自 强 学 堂自 强 学 堂 , 是 1893 年 张 之 洞 为 培 养 精 晓 洋 文 的 外 交 人 员 , 奏 请 清 政 府 创 办的 中 国 近 代 教 育 史 上 第 一 所 真 正 由 中 国 人 自 行 创 办 和 管 理 的 新 式 高 等 专 门 学
25、 堂 。 它揭 开 了 近 代 湖 北 教 育 的 序 幕 。 1902 年 改 名 为 方 言 学 堂 。 历 史 沿 革1893 年 11 月 29 日 , 张 之 洞 向 光 绪 帝 上 奏 设 立 自 强 学 堂 片 。 他 认 为 盖 闻 经 国 以 自 强 为 本 、 自 强 之 道 , 以 教 育 人 才 为 先 , 故 取 自 强 二 字 。 学堂 位 于 武 昌 三 佛 阁 大 朝 街 口 , 开 办 之 初 , 设 方 言 、 算 学 、 格 致 、 商 务 四 门 ,专 门 培 养 外 语 和 商 务 人 才 。 每 门 招 生 20 人 。 每 门 招 生 20 人 。
26、 1896 年 7 月 , 鉴 于 中 日 甲 午 战 争 的 教 训 , 自 强 学 堂 改 订 章 程 , 调 整 学 科 门 类 设置 , 强 化 外 语 人 才 的 培 养 , 算 学 改 归 两 湖 书 院 。 格 致 、 商 务 不 再 单 独 设 门 , 只 作 为课 程 附 列 其 中 。 同 时 设 有 译 书 局 , 并 入 了 创 办 于 1892 年 的 矿 务 、 化 学 学 堂 , 开 创了 自 然 科 学 专 门 教 育 。 方 言 一 门 扩 大 为 英 语 、 法 语 、 德 语 、 俄 语 4 门 。 每 门 招 生增 至 30 人 。 每 门 招 生 增
27、至 30 人 。 1898 年 , 增 加 东 文 ( 日 语 ) , 共 计 5 门 。 1902 年 , 自 强 学 堂 由 三 佛 阁 迁 至 东 厂 口 , 同 时 改 名 为 方 言 学 堂 。 方 言 即 外 语 之 意 。 根 据 1904 年 1 月 , 张 之 洞 等 人 上 奏 并 得 到 清 政 府 认 可 颁 行 的 奏 定 学 堂 章 程 中 各 学 堂 奖 励 章 程 文 件 的 规 定 , 湖 北 方 言 学 堂 为 程 度 与 高等 学 堂 略 同 的 外 省 方 言 学 堂 , 方 言 学 堂 不 设 总 办 。 课 程 设 有 地 理 、 历 史 、 算 术
28、、 公 法 、 交 涉 等 。 1911 年 3 月 , 辛 亥 革 命 前 夕 , 新 任 湖 广 总 督 瑞 征 认 为 学 堂 风 气 不 端 , 湖北 提 学 使 王 寿 彭 认 为 经 费 无 法 支 持 。 遂 以 教 育 经 费 紧 张 为 由 强 令 停 办 , 校 产 交 武 昌军 官 学 校 使 用 。 办 学 情 况11分 斋 : 设 立 方 言 斋 、 算 学 斋 、 格 致 斋 、 商 务 斋 。 其 中 方 言 斋 前 身 为 1891 年 张之 洞 建 立 的 专 修 商 业 外 语 的 方 言 商 务 学 堂 。 资 格 : 以 资 性 颖 悟 , 身 家 清
29、白 , 先 通 华 文 , 后 通 儒 书 , 义 理 明 通 , 志 趣 端 正 者 为 合 格 。 学 制 : 改 膏 伙 制 为 奖 学 金 制 、 分 科 教 学 制 。 在 堂 修 满 5 年 方 可 毕 业 。 其 中 4 年在 堂 学 习 , 1 年 出 国 游 历 。 教 习 : 英 文 、 法 文 教 习 由 华 人 充 当 ; 俄 文 、 德 文 聘 请 俄 员 、 德 员 为 教 习 , 并 以 华 员为 助 教 。 方 针 : 务 求 实 用 、 切 忌 空 谈 。 规 定 不 习 八 股 时 文 , 学 生 不 得 吸 洋 烟 , 毕 业 后 不 得为 洋 行 服 务
30、 。 管 理 : 学 生 必 以 华 文 为 根 底 , 以 圣 道 为 准 绳 ; 凡 在 诵 堂 时 须 听 教 习 约 束 , 在斋 舍 时 须 听 提 调 约 束 ; 进 堂 以 后 , 须 专 心 致 志 , 诵 习 本 课 , 不 准 在 堂 兼 作 时 文 试 帖 , 不准 应 各 书 院 课 试 及 岁 科 小 试 , 但 得 请 假 应 乡 试 。 待 遇 : 除 饭 食 、 书 籍 、 纸 笔 等 均 由 学 堂 供 给 外 , 每 人 每 月 给 膏 伙 银 5 两 。 后 取消 了 膏 伙 银 制 度 , 而 根 据 成 绩 优 劣 发 放 奖 学 金 。 学 堂 歌张
31、 之 洞 于 1902 年 撰 写 了 一 首 学 堂 歌 , 用 以 描 述 他 在 荆 楚 大 地 大 力 兴 办 新 式教 育 所 结 成 的 累 累 硕 果 。 这 首 歌 在 当 时 广 为 传 唱 , 亦 可 视 为 方 言 学 堂 校 歌 。 摘 录首 尾 两 段 于 此 ( 全 文 见 维 基 文 库 ) : 方 言 学 堂 校 舍 方 言 学 堂 校 舍 天 地 泰 , 日 月 光 , 听 我 唱 歌 赞 学 堂 。 圣 天 子 , 图 自 强 , 除 去 兴 学 无 别 方 。 教 体 育 , 第 一 桩 , 卫 生 先 使 民 强 壮 。 教 德 育 , 先 蒙 养 ,
32、人 人 爱 国 民 善 良 。 孝 父 母 , 尊 君 上 , 更 须 公 德 联 四 方 。 教 智 育 , 开 愚 氓 , 普 通 知 识 破 天 荒 。 物 理 透 , 技 艺 长 , 方 知 谋 生 并 保 邦 。 众 同 学 , 齐 奋 往 , 造 成 楚 材 皆 贤 良 。 文 善 谋 , 武 知 方 , 学 中 皆 是 国 栋 梁 。 荀 卿 子 , 歌 成 相 , 此 歌 劝 学 略 摹 仿 。 中 国 盛 , 圣 教 光 , 黄 种 尊 贵 日 蕃 昌 。 上 孝 慈 , 下 忠 良 , 万 年 有 道 戴 吾 皇 。 历 任 负 责 人创 办 人12张 之 洞 1893 年
33、 -1907 年 自 强 学 堂 总 稽 察 姚 锡 光 首 任 总 办 蔡 锡 勇 ( 曾 任 中 国 驻 美 联 社 使 馆 翻 译 , 师 从 李 善 兰 ) 1893 年 -1897年 总 办 张 斯 枸 1897 年 冬 -1899 年 5 月 提 调 钱 恂 1893 年 -1898 年 9 月 提 调 汪 凤 瀛 1898 年 -1899 年 4 月 提 调 程 颂 万 ( 曾 任 岳 麓 书 院 学 监 ) 1899 年 4 月 -1902 年 10 月 方 言 学 堂 提 调 程 颂 万 1902 年 10 月 -1905 年 春 首 任 监 督 梁 鼎 芳 ( 兼 任 武
34、昌 知 府 ) 首 任 会 计 庶 务 委 员 ( 总 务 长 ) 冯 台 异 ( 曾 任 唐 河 崇 实 书 院 山 长 , 冯 友 兰 之 父) 监 督 馨 龄 1905 年 春 -1911 年 监 督 曾 广 熔 1905 年 春 -1911 年 著 名 校 友教 师辜 鸿 铭 著 名 国 学 大 师 和 英 国 文 学 专 家 ; 华 蘅 芳 晚 清 著 名 数 学 家 ; 汪 康 年 时 务 报 创 办 者 。学 生在 新 疆 响 应 辛 亥 革 命 的 冯 特 民 烈 士 ; 赵 恒 惕 湖 南 督 军 ; 夏 维 嵩 曾 任 中 国 驻俄 代 办 。 历 史 事 件1.学 堂 首
35、 次 选 送 学 生 赴 国 外 留 学 ;2.1896 年 , 学 堂 附 设 洋 务 书 局 专 司 翻 译 “西 学 ”之 书 ; 3.1898 年 2 月 , 学 堂 首 次 派 遣 总 稽 察 姚 锡 光 出 国 考 察 , 是 甲 午 海 战 后 中 国 派 往日 本 的 第 一 个 考 察 团 ;4.1898 年 , 学 堂 首 次 接 待 外 国 学 者 来 校 参 观 访 问 。 办 学 影 响自 强 学 堂 从 一 开 办 起 便 一 改 中 国 传 统 书 院 “学 不 分 专 门 ”的 旧 习 , 仿 照 西 方 高 等 教育 模 式 , 在 全 国 各 学 堂 中 率
36、 先 实 行 分 门 ( 科 ) 教 学 、 按 斋 ( 班 ) 授 课 的 体 制 , 开 风 气 之13先 , 在 全 国 范 围 内 起 到 了 良 好 的 示 范 带 头 作 用 , 此 后 许 多 学 堂 “均 仿 自 强 学 堂 成 法 ”,进 行 分 科 教 学 。 自 强 学 堂 在 当 时 社 会 影 响 较 大 , 其 成 就 与 水 平 得 到 了 许 多 专 家 学 者 如 李端 棻 ( 请 推 广 学 校 折 中 写 到 “格 致 制 造 诸 学 , 非 终 身 执 业 , 聚 众 讲 求 , 不 能 致 精 。今 除 湖 北 学 堂 外 , 其 余 诸 馆 , 学
37、业 不 分 斋 院 , 生 徒 不 重 专 门 , 其 未 尽 二 也 。 ”) 、 梁启 超 等 人 的 高 度 评 价 , 后 来 清 史 稿 也 写 道 : “查 京 外 学 堂 , 办 有 成 效 者 , 以 湖 北 自强 学 堂 、 上 海 南 洋 公 学 为 最 。 ”( 1902 年 , 管 学 大 臣 张 百 熙 关 于 “筹 办 大 学 堂 ”的 奏 折中 所 言 )学 堂 毕 业 生 中 有 30 多 人 成 为 辛 亥 革 命 志 士 , 6 位 师 生 后 来 被 推 举 为 “甲 种 ”或 “乙种 ”“武 昌 起 义 有 功 人 员 ”。开放分类: 大学,学堂,张之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