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解说稿1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讲解词编写:泉州仰恩大学陈剑梅泉州信息学院苏锦栋提供史料: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泉州信息学院蔡江池泉州仰恩大学林淑丽交流:泉州师院廖丽红、郑冰瑶、戴雪玲等志愿者及黄锦莹和华侨大学姜春雨等志愿者图:泉州信息学院苏锦栋、蔡江池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解说稿2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解说稿3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解说稿4目 录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解说稿5一、概述 ()(一) 、导览词 ()(二) 、爆破画 ()二、序厅 ()三、第一部分远古家园 ()(一) 、台湾海峡沙盘 ()(二) 、古动物化石 ()(三) 、史前文化 ()四、第二部分血脉相亲 ()(一) 、闽越东徙 ()(二) 、大陆
2、民众迁台 ()(三) 、祖厝、宗祠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解说稿6 ()五、第三部分隶属与共 ()(一) 、府县初设 ()(二) 、清初统一 ()(三) 、台湾建省 ()(四) 、共御西方殖民者 ()(五) 、回归祖国 ()(六) 、鸦片战争抗英 ()(七) 、闽台共抗法军 ()(八) 、共抗日本侵略者 ()六、中庭过道 ()七、第四部分开发同工 ()(一) 、农耕水利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解说稿7(二) 、手工制造 ()(三) 、早期商贸 ()八、第五部分文脉相承 ()(一) 、文化教育 ()(二) 、民间艺术 ()(三) 、民间工艺 ()九、第六部分诸神同祀 ()(一) 、佛教与道教 ()(二)
3、 、民间信仰 ()十、第七部分风俗相通 ()(一) 、生命礼俗 ()(二) 、衣食住行 ()(三) 、岁时节庆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解说稿8 ()十一、结束语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解说稿9(闽南语的问候)大家上午/中午好!欢迎光临闽台缘博物馆。本馆是全国唯一一座反映祖国大陆尤其是福建与宝岛台湾历史关系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本馆采用了“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主体建筑物有通向观景台的四道半弧形屋面斜阶,观景台上的和平莲高 6.2 米,宽 4 米的镀金莲花,象征吉祥和平。本馆以极富有闽台建筑特色的红色为基调,利用天然石板材的颜色和特制的红砖,红白相间。浑然天成,充分体现了海峡两岸的人文精神与地域特色。主体
4、建筑有通向观景天台的四道半弧形的屋面斜阶,象征着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是海峡两岸交流的桥梁和纽带。观景天台上的和平莲则将常年播撒吉祥和平的福音。景观广场由馆名卧碑、倒影池、音乐喷泉、九龙柱、七彩灯柱等组成,以极富闽南建筑特色的红色为基调,利用天然石材板的颜色和特制红砖,红白相间分隔出醒目的图案,与主体建筑融为一体。九龙柱和卧碑构成一组寓意深远的景象,以“九龙吐珠”象征海峡两岸同胞都是龙的传人,两岸关系坚如磐石。景观广场中间的倒影池的水,由里向外源源不断地流动,象征着两岸关系源远流长。台湾位于我国东南海边,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南靠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群岛接壤,北向东海。全岛总面积为 359
5、89.76 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岛屿,其中包括台湾本岛,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屿、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解说稿10兰屿、火烧岛和其他附属岛屿共 88 个,为中国的“多岛之省” 。台湾本岛南北长而东西狭。南北最长达 194 公里、东西最宽为 144 公里,呈纺锤形。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解说稿11面前我们看到的这幅画,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爆绘画,作者是泉州籍旅美艺术家蔡国强,他曾是 2008 北京奥运会烟火设计总师。画高 18 米,宽 9 米,总面积达 162 平方米。作画地点正是闽台缘博物馆二楼大厅,爆破过程吸引了众多媒体到现场进行报道,电视机里播放的是中央四套中国新闻关于爆破画制作过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解说
6、稿12程的报道。这幅画采用专门从日本订做的麻宣纸作为画纸,作者以扫把为笔,以火药为墨,形象地勾勒出了一棵参天古榕。之所以选择榕树,原因有二:第一、这棵榕树以位于泉州鲤城区西街的千年古刹开元寺内一棵千年古榕为原型。第二、 “榕树”中的“榕”字在闽南语中的发音跟“感情”的“情”在闽南语中的发音是十分接近的,而闽南语是闽台两地的通用方言,暗喻闽台两地情缘相连。爆破完成后,蔡国强先生拿起了扫把在画纸上勾勒了一些线条,使全图更加饱满。在纸上引爆火药却不使纸张烧毁的秘密在于,蔡国强先生经常在国外进行火药爆破画创作,对运用火药的比例以及爆破的安全有相当的把握。此外,在爆破前,他在纸张洒上了些许清水,并运用科
7、学的排温方法使得纸张的完整。虽是这样,但是在爆破的前两天,他也不免担心,因为这是他迄今为止最大的一副作品。爆破的工具如图: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解说稿13福建与台湾历史渊源深远,地缘近、血缘亲、商缘广、文缘同、法缘久,形成密不可分的独特关系。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二楼主展厅共分成七个部分,七个部分都是围绕五缘展开。序厅主要由四根攀天龙柱、蓝色穹顶与巨幅磨漆画构成。其中巨幅磨漆画配以金光灿灿的隶书“闽台缘”三个大铜字。泉州当地有句俗语:“南安石材,惠安石雕(闽南语) 。 ”意思是,闽地盛产花岗岩,其中南安的石材质地坚硬,是不可多得的上好雕刻石材。惠安石雕因其技巧超群而远近闻名,这四根龙柱,正是结合了两者优点
8、而成,暗喻闽台两地的居民都是龙的传人。四根龙柱撑起一片蓝天,寓示闽台两地的居民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之下。龙柱后面,以中国最喜庆的红色为底色,运用了福建民间传统手工画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解说稿14磨漆画,呈现出康熙年间的台湾全图.0 首先我们进入的是地缘这一部分,远古家园。地球在最近的 100 年年中,出现了 4 次冰河期,每一次冰河时期的来临,大量水被冰封在南北极和 高山上,造成海平面的下降。第四季冰期从 7 万年前开始,到 1 万年前结束米, 。这次冰河期气候严寒,海平面下降 100 多米。目前台湾海峡深度只有 40, 所以而就在冰河时期时,台湾就高出水面 60-80 米,台湾成为亚洲大陆的 一部分
9、。1 万年前,地球气温开始变暖,海平面逐渐上升,于是台湾海峡形成,台湾方成为海上的孤岛。台湾海峡有一条浅滩,从东山岛到澎湖列岛,最后连接到台南,我们可以清晰辨认出,这一段地势相对于其他地方高,因此当海平面下降到一定程度,这条浅滩就入出海面,成为连接大陆与台湾的桥梁,被命名为“东山路桥”古动物化石这里是闽台两地发现的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物种覆盖寒温带、暖温带和亚热带。这些化石中包含牛科、鹿科动物化石,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两岸古动作属于同一种源。各位面前的展柜中,左侧是台湾出土的化石,以台南县新化丘陵出土的第四纪哺乳类动物化石为代表,其中包括中国早坂犀牛化石、副亚洲象化石、台湾古象化石、中国剑
10、齿象化石等。右侧是福建石狮、晋江海域出水的化石,主要分成牛科化石和鹿科化石两大类。一些证据:1999 年 9 月 3 日凌晨,新华社向世界发布台湾海峡考古的重大突破泉州发现数万年前“海峡人”化石 ,报道了福建省石狮市祥芝镇渔民在台湾海峡捕鱼作业时,捞到了一件近 30000 年前的海峡古人类化石,以及近万件哺乳动物化石,进一步证明台湾海峡数万年前是与祖国大陆同为一体的陆地,台湾早期人类来自大陆。根据植物学家的研究考证,台湾岛至今仍保留着许多与大陆相同的古老的植物,台湾和祖国大陆东南沿海有 68 属 81 种植物种类是相同的。另外两岸还有很多领域中的文化也相近相似,同根同源。证明福建和台湾中国闽台
11、缘博物馆解说稿15曾连为一体据了解,本次重大发现之一的古人类“右胫骨”化石,为科学测定“海峡人”体制特征提供极其重要的标本。此次发现的“海峡人” (右胫骨化石)残长 93.5mm,近端宽 51mm,近端前后厚 42.5mm,表面呈黑褐色,顶面破损,关节面隆起,骨体的 1/4 断面呈三面体,胫骨嵴明显。石化程度与 1999 年发现的“海峡人” (左肱骨)接近,为距今 2 万3 万年。据专家介绍,在台湾海峡同一区域相继发现古人类骨骼化石,是闽台考古史上的重大突破。 “海峡人” (左肱骨化石)的发现已引起国内外轰动,此次又发现“海峡人”(右胫骨化石) ,对于科学鉴定“海峡人”的体制特征提供重要科学依
12、据,同时也为研究“唐山过台湾”的历史渊源提供最早、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它以科学的结论证明台湾海峡成陆时期,台湾和福建成为一体的不争事实。动物骨骼发现人工刻划痕迹本次发现古代利用动物骨骼制造工具的证据以及在动物骨骼上进行人工打砸、刻划的迹象,为研究“海峡人”的活动提供直接、生动的例证。1999 年, “海峡人” (左肱骨化石)发现后,此次研究的重点扩大到动物化石的研究上,取得许多新的突破。比如,发现一段牛肩胛骨制造而成,后端略为修理便于手握,前端修理呈一长达140mm 的刃口,刃口由内向外似有磨痕,可用于切割和砍砸使用。其次,发现 12 件有明显人工砍伐痕迹的动物化石,其中有一件四不像鹿角进行
13、环状切的痕迹,切痕最深可达 3mm,切痕宽约 2mm。发现多达 27 种动物化石据专家介绍,本次考古发现全国种类最多的动物化石,种类多达 27 种,可为研究两万多年前台湾海峡生物多样性提供重要依据,以科学证明史前台湾海峡与祖国大陆连为一体的事实。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解说稿16此次鉴定发现,石狮采集到的台湾海峡动物种类为 27 种,种类之多为中国之最、世界罕见。而且物种覆盖属于北方的猛犸象、马、披毛犀、马鹿等生活在寒温带地区的动物;属于华北地区暖温带的动物,如野马、野驴、羚羊等;属于长江淮河流域北亚热带的动物如达围四不像、古棱齿象、梅花鹿等,以及福建本土的野牛、剑齿象、野猪等。发现我省唯一“猛犸象”
14、化石此次还发现我省唯一的“猛犸象”化石和仅有的“野马”化石,证明两万年前,全球气候变冷,北方物种南迁的事实。其中, “猛犸象”化石在澎湖海沟也有发现,证明大陆物种迁徙台湾的事实。经过专家鉴定,发现一件猛犸象臼齿化石,为猛犸象左下第一臼齿前半段,整个臼齿呈椭圆形,前后延长,齿板排列较紧且均匀,釉质层薄,从特征上较为接近松花江猛犸象。这是福建首次发现猛犸象化石。此前,台湾学者也在澎湖列岛发现猛犸象化石,经比较基本属于同一种类,都为研究两万年前地球气候变化提供重要依据。此外,专家还发现 7 件野马化石,包括臼齿、趾骨、掌骨、桡骨、胫骨。专家介绍,此前曾在福建明溪发现一件野马化石,可惜标本已经失落。此
15、次发现的野马化石成为福建仅存的标本,数量多、种类全,具有很高的价值。海峡人”是新中国成立 60 年来,石狮发现的首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考古发现,是福建省已知最早、最完整的古人类化石,填补了台湾海峡古人类考古的空白,印证了史前闽台一体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那么在冰河时期,台湾有没有人类活动遗迹吗?台东县长滨乡发现八仙洞遗址,洞内藏有丰富的旧时代的遗物。在出土的器物中在形制上,跟华南所出土的器物相似,可能 有文化上的关联。而这种相似正好说明,在第四季冰河时期的晚期,东亚大陆上人类已经出没在台湾岛上。 (至少追溯到 1.5 万年以前)长滨文化的石制品以硅质砂岩、橄榄岩、石英岩、石英和玉髓等砾石为
16、原料。以石片石器为主,石核石器较少。有刮削器、尖状器、和砍斫(zhuo)器。刮削器和尖状器多用较小的石英片制成;砍斫器是将砾石从一面或两面加工而成,比较粗糙,有修理和使用痕迹。骨角器较丰富,共 100 多件。有长条尖器、一端带骨关节的尖器、有孔骨针、两头尖的骨器和长条凿形器等,此外还有兽骨和木炭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解说稿17据某些学者的看法:台湾的史前,文化可分为 7 个文化层,其中 4 层来自华南地区,两层来自中南半岛,一层来自菲律宾。而台湾史前文化的基层是大陆文化,此文化曾多次传入台湾。之后也相对出现了几个比较有代表性文化圈,台北县八里乡大坌坑,距今五六千年,其石器为打制和磨制,陶器以粗绳纹为
17、特征。以台北市圆山贝冢 遗址为代表,距今四千五百年至两千五百年之间。陶器以红褐陶为主,石器中有段石锛、有肩石斧极有特色。以高雄县园林乡凤鼻头遗址,距今约五千年至两千年,与福建昙石山文化红陶、灰、黑陶及其后一度流行的彩陶序列相当一致。1 、长滨文化与大陆旧石器文化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台湾旧石器时代的长滨文化,以台东县长滨乡八仙洞遗址为代表,距今年代为二、三万年至五千万年左右。请看万寿岩遗址全景一图,长滨乡八仙洞遗址分为前后两洞,考古人员在洞中发现了大量石器(参看万寿岩遗址石铺地面遗址 ) 。根据这些石器,研究人员判断住民过着穴居、渔猎和采集生活。其石器制造方法,属华南砾石器以及细小石器的传统,也就
18、是将砾石直接片解,使其具有锋利的表面就可以成为生产工具了,因此石器表面比较粗糙,也没有规整的制形。2、大坌坑文化与大陆新石器文化这里是台湾新石器时代的大坌坑文化遗址,首先发现于台北县八里乡大坌坑,分布于台湾岛北部、西南部、东部海岸以及澎湖群岛,距今年代为五、六千年左右。住民居于海边台地、山坡或沙丘上,从事渔猎、采集为主的生产活动,已有原始的农业,其石器为打制与磨制,陶器以粗绳纹为特征。研究人员发现这一时期的石器出现了颜色,以红褐色、灰褐色为主,并且在石器表面出现了绳纹和贝壳纹。绳纹就是将一根绳子捆在木棍上,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解说稿18然后从瓶口滚压至瓶底形成。与之相对应的遗存,见于闽、广沿海及岛
19、屿,以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为代表,无论器物形制、经济生活和文化年代都非常类似,共同构成了海峡两岸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同一文化圈。这里是一件石杵和一件石臼,是用来捣碎食物的,现在多见于中药。它们最早出现在我国东南沿海有一定缘由。当时居住在沿海附近的人类依靠捕鱼为生,也时常会捕捞到一些贝壳,他们把贝壳放在石臼中固定,然后用石杵砸碎硬壳,吃里面的肉。这时期石器不多,遗物以陶器为主。年代约在 1 万年前至公元前 2500年,与华北地区的仰韶文化大致相当。大坌坑文化遗迹在大陆东南和南部沿海也有大量发现。考古学家推测:“我国东南沿海在全新世初期有一片以粗糙的绳纹陶器为代表的一种古代文化” ,大坌坑文化便是这种文
20、化的一个环节。3、台湾圆山文化与大陆新石器文化台湾圆山文化,以台北市圆山贝冢遗址为代表,分布在台湾东北部海岸和台北盆地中,距今四千五百年至两千五百年之间。住民聚落都在山丘或山麓上,从事渔猎和农耕生产。陶器以红褐陶为主,石器中有段石锛、有肩石斧极有特色,其形制来源于中国大陆东南地区。有肩石斧和有段石锛散见于我国的东南沿海,在我国的西北部是看不到这样的石器。它们的作用有二:一、用于农业耕作。原始农业在当时已初据规模,这些石器正是用于进行原始农业耕作。二、作为狩猎的工具。无论是在福建还是台湾都有广袤的山脉,尤其在台湾深山中,居住着台湾当地的“原住民” ,这些“原住民”有狩猎(或称为出草)的习俗,这种
21、习俗不仅是简单地解决食物来源,在特定时段更是一种神圣的祭祀活动,参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解说稿19加出草仪式的都是族中强壮的男子。原住民的狩猎方式与平地人(原住民称其生活在平地的居民为平地人)不同。平地人在山中设陷阱,每隔几天去查看是否有猎物。原住民则是集体到深山中寻找猎物,待发现猎物后勇士们将猎物围在中间,凭借个人的本事抛出手中的石器,将猎物砸死后,再拖回部落分食。猎物肉将平均分给族中每一户人家,猎首则由砸死猎物的勇士领回家挂在门口,因此评价男子是否勇猛的最重要标准就是看他家门口的猎首数量。4、台湾凤鼻山文化和大陆新石器文化台湾凤鼻山文化,首先发现于高雄县林园乡凤鼻头遗址,集中分布于中南部西海岸。
22、距今约五千年至两千年。住民经济生活的明显特征是走向谷物农业的种植生产和较为稳定的聚落形态。陶器有红陶、灰色陶、彩陶等,石器有斧、锛、锄、刀等,于海峡西岸的江、浙、闽史前文化有显著类似,尤其是与福建昙石山文化红陶、灰、黑陶及其后一度流行的彩陶序列相当一致,且带有滞后性,说明受到昙石山文化的强烈影响。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解说稿20说道台湾历史其实它是一部移民史。如何说起呢,接下来我们将进入血缘的部分台湾少数民族分为山地和平地两部分。高山各族有泰雅、赛夏、雅美、邹族、布农、卑南族、鲁凯、排湾、阿美各族,而平地的各族称为平埔族,现在大多已经汉化很深,与汉人很难分辨。闽越东徙闽越族是南方百越的支系,居住在福
23、建以北、浙南以南等地,善于造舟航海。在周秦汉时期民族融合与斗争的动荡之际,一部分闽越人乘船度过台湾海峡,定居台湾岛上。他们克服险恶的自然环境,披荆斩棘,开发台湾,成为台湾原住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解说稿211、闽越族与台湾原住民台湾现存原住民可分为: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布农人、卑南人、鲁凯人、赛夏人、雅美人、邵人。他们大多住在台湾中部山区和东部纵谷平原及兰屿岛等地,善舟、干栏式建筑、纹身、崇蛇等生活文化习俗,颇具古闽越遗风。这些图片是近代排湾族和泰雅族的男子及女子,据专家考证,排湾族和泰雅族继承了大量闽越族的遗风。闽越族是一群在春秋时期生活在福建以北、浙江以南的少数民族人,他们
24、是南亚蒙古人的分支,当时为了躲避战乱,保存族中血脉而向南迁徙。闽越族奉百步蛇为自己的祖先,因此在原住民的生活器具、祭祀用品以及女子脸上、男子身上都有蛇形的纹身。关于原住民纹身有以下几种说法:一种是,男子身上的纹身是勇猛的象征,猎一首可在身上纹一道;女子纹身来源于如果发明了一种新的生活生产用具,有杰出贡献者可在脸上纹一道。一种说法是,原住民男女成年的象征,长者会在男女成年礼上为他们纹身。一种说法是,这是族人间相认的一种方式,原住民担心亲人死后到阴间无法相认,就在脸上或身上纹身,便于相认。这正是台湾原住民所居住的“干栏式”建筑的模型。这种建筑物充分考虑到台湾的地势及气候。一般的干栏式住屋建在有些倾
25、斜的山坡上,用木桩打进土层中,架高建筑物。架高的好处有二:一、台湾气候潮湿,架高底层可以防潮。二、在架高的底层下养一些牲畜方面生产。闽越族是南方百越的支系,居住在福建以 北,浙江以南等地,善于造舟航海,在周秦汉动荡的时期,部分闽越人乘船渡过台湾海峡,定居岛上成为台湾原住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生活文化习俗上,颇具古闽越遗风,从这些图片我们可以看出。(台湾只有这两族有黥面(脸上刺青)的习俗)男子刺在上额和下颚,女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解说稿22子兼刺两颊,这是成年的象征,同时也显得很美丽。男子黥面的条件是他必须有出草猎首的经验,而女子的条件是要善于织布,而在古书的记载中,越王勾践所治理的越国就有这种黥
26、面的习俗。(高山族一开始就入居高山地区,其原因和东南亚各地的山地民族相同,都是因为习惯于山田耕作,以至于他们迁入台湾之后,仍然选择山地居住,也很可能是为了躲避疟疾,因为疟蚊的分布很少有超过 1000 米的。 )在清代,称居住在平地或者近山地区的少数民族为“熟番” “化番” “平地番”称居住在高山地区的少数民族为“生番” “野番” “凶番” 。目前,个少数民族的人口总数大约有 30 万人,占台湾人口总数的近2%,但是他们居住的面积却占台湾总面积的 45%。明清时期,福建沿海失去土地的农民冒险横渡海峡到台湾谋生,俗称“唐人过台海” ,因为台湾海峡潮流汹涌、台风、暗礁谁时都有可能吞噬度台者的生命,尤
27、其是澎湖到台南中间有一条黑水沟,尤为凶险,因此相传到处到达台湾的 10 个人就有六死三留一还说起台湾的移民史,我们又不得提到两个人,一个是“开台先王”和民族英雄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在明朝末年,大陆战火连绵,他们组织了福建沿海失去土地的农民和城市失业者到台湾开垦 ,成为开发台湾岛新的主力军。为了祈求祖先或神灵的保护,移民将带上祖宗的神主牌和家乡的神像,因此福建的民间信仰就这呀那个一件一件的传到台湾。(神祖牌是纪念祖先的象征,另展有家训 祠堂供奉的花瓶、盘),堂作为敬神祭祖,举办婚丧喜庆和宴请、接待宾客。厅的正面靠墙处安置一张长方桌,俗称“贴案” “供案桌” “长头桌” “横案桌”用于摆设神龛、祖
28、先灵位、香炉、蜡烛、花瓶、古盘等。贴案的正面墙壁上,多悬挂画轴,以神佛画像为多,两边悬联,(幻影成像 )祭祖我们现在看到的是闽南宗祠内的场景,祭祀祖先是闽粤台宗族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家祭一般在祖厝进行,主要祭祀祢(死去父亲进庙名) 、祖、曾、高等三四代的近亲。(为了激励子孙勿忘故乡很多移民以祖籍地名作为在台定居的名称,或在墓碑上标有郡望、堂号)郡望是一个家族的根源和发源地,堂号就是祠堂的名称,为后代寻根留下依据,体现了闽台两地的血缘亲。再者闽南各地家族将移居台湾的族人视为本家族的成员,把迁台的子孙载入族谱。 【泉州人迁居台湾,由来已久。目前已发现的有文字记载的最早迁居台湾的,是福建德化县的苏氏
29、族人。清同治 11 年修撰的苏氏族谱 ,其中一篇德化使星坊南市家谱序文写到: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解说稿23“(苏氏一族)宗派分于仙游南门、兴化涵头台湾散居各处” ,这篇序文是苏氏七世祖苏钦写于南宋绍兴 30 年,即 1160 年,序文既写于南宋,则苏氏族人迁居台湾,至少可以上推到北宋年间。 】第三部分是法缘的部分,台湾自古是中国的领土,我国一直对台湾行使管辖权和领土主权,历代中央政府都注重对台湾的开拓经营。早在三国时期吴王孙权就派他的部下,当时被称为“夷洲”的台湾。(史载,吴王孙权派卫温、诸葛等人率领兵将万人,乘船出海寻找传说中秦始王找仙药的地方,结果他们来到“夷洲”由于语言不通与当地的人民发生了
30、冲突。吴军以强势的兵力征服了许多聚落,并且俘虏了数千名夷洲土著会江东。 )隋朝政府曾先后三次遣军度台进行招抚。南宋时期,驻军澎湖,隶属晋江县管辖。元代在澎湖设立巡检司,仍隶属晋江县。元明两朝在澎湖设立巡检司,负责巡逻,稽查犯罪,并兼办盐课。2、府县初设郑成功收复台湾,根据大陆实施已久的郡县制,在台湾设立“一府两县”(承天府、天兴、万年两县)并立安抚司与澎湖,总称为东郡。郑成功死后这由他的儿子郑经子承父业,继续管理台湾,不久,郑经将二县改为二州,并且设立了南路、北路和澎湖三个安抚司,这是中国政权在台湾本岛设立的最早的行政设置。在郑经的身边有一位参军叫陈永华(福建同安人) ,他给郑经提供相当多中肯
31、的意见,使得郑经治理台湾期间,台湾的经济、文教都有很大的发展。3、清初统一清朝政府在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第二年就曾派出使臣到达台湾进行招抚工作,但是双方一直没有谈拢。郑经管理台湾后,希望台湾可以象朝鲜一样独立出来,也会按期向清廷进贡,但是遭到清廷的拒绝,要求郑经必须率领部下“登岸、剃发、称臣” 。后因为郑氏集团内部出现了矛盾,康熙看准了时机,在 1683 年,派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领清军将士渡海东征,在澎湖与郑氏军队决战,消灭郑军主力,最后迫使台湾郑氏政权投降,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师泉的由来】据清代敕封天后志记载,康熙二十二年(1682 年) ,施琅将军率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解说稿24兵收复台湾,三万水
32、师、223 艘战船曾驻平海卫候风。时逢干旱缺水,严重影响士气。施琅虔诚祈求妈祖显灵,幸掘枯井“涌泉济师”得以渡过难关。后在澎湖激战中又得妈祖神助,化险为夷,一举攻占台湾,统一祖国。战后,施琅感念妈祖功德,特奏朝廷重修平海天后宫,重塑妈祖金身。如今,该宫大门脊檩上仍保留着“大功德主将军靖海侯兼福建水师提督军务施琅重建”铭文。宫内则保存师泉井记与平海天后宫重修碑记等碑刻,以及施琅亲书“师泉”碑石。施琅将军石雕像:当施琅将军成功收复台湾后,清廷内就台湾的去留问题形成了两派意见。一派主张放弃台湾,认为台湾是外岛又尚未开发,此时开发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将给国家带来巨大的压力。以施琅将军为代表湾的另一派主
33、张保留台湾,施琅将军向清廷上奏了一篇言辞恳切的恭陈台湾弃留疏 ,指出了台湾重要的地理位置,并且就兵食、开垦等大臣有争议的方面提出了科学的解决方案。于是,康熙皇帝权衡利弊后采纳了施琅将军的意见,在台湾设立了府,使台湾成为福建的第九个府,此后从 1684 年到 1884 年的两百年间,台湾隶属于福建管辖。1684 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立一府三县,台湾府成为福建省的一个府。1684 一直到 1884 年的 200 年内,台湾都隶属福建省管辖。因此在这些复制的官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台湾”两个字前面都刻有“福建”二字。班兵制:有鉴于郑氏集团的例子,并且出于政治及经济方面的考虑,驻守台湾岛的官兵不是
34、从台湾本地抽取,而是从福建各地抽取的。这些官兵实行三年一轮换的制度,这种制度称为“班兵制” 。 水师提督服:现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清朝的水师提督服,这两件都是真品,被列为国家二级文物。正面右手边这是一件在夏装,材质较轻薄,全身用金丝绣成八条龙。在中国封建社会只有皇帝才能享用龙型图案,所以这是一件相当尊贵的衣服,平时被这位水师提督收藏在家里,只有在一些大型的祭奠中才能穿着。而边上这件战袍,它的作用亦是礼袍,正面用金线绣了一只龙,十分威严。这件战袍比较厚重,穿着时感觉十分闷热,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解说稿25所以在里面套一件藤质的背心,这件背心能起到透气的作用。【一品红珊瑚顶戴(纯红),九蟒五爪蟒袍,文
35、官补服仙鹤,武官补服麒麟。准乘八人抬绿呢大轿。,。 二品红起花珊瑚顶戴(杂红),九蟒五爪蟒袍,文官补服锦鸡。武官补服狮。准乘八人抬绿呢大轿。 三品蓝宝石及蓝色明玻璃顶戴(亮蓝),九蟒五爪蟒袍,文官补服孔雀。武官补服豹,准乘八人抬绿呢大轿。 四品青金石及蓝色涅玻璃顶戴(暗蓝),八蟒五爪蟒袍,文官补服雪雀。武官补服虎,准乘四人抬蓝呢轿。 五品水晶及白色明玻璃顶戴(白),八蟒五爪蟒袍,文官补服白鹇。武官补服熊,准乘四人抬蓝呢轿。 六品砗磲及白色涅玻璃顶戴(白),八蟒五爪蟒袍,文官补服鹭鸶。武官补服彪,准乘四人抬蓝呢轿。 七品素金顶戴(白),五蟒四爪蟒袍,文官补服鸂鶒,武官补服犀牛。 八品起花金顶戴(
36、白),五蟒四爪蟒袍,文官补服练雀。武官补服犀牛 九品镂花金顶戴(白),五蟒四爪蟒袍,文官补服练雀。武官补服海马 未入流镂花金顶戴(白),王蟒四爪蟒袍,黄鹂补服。 监察御史、按察使等监察、司法官员的顶戴、蟒袍均按正常品级,但补服的图形却一律绣獬豸,以示司法公正。】5、台湾建省因为西方殖民者长期以来一直觊觎台湾,出于海防的需要,1885 年台湾建省,但台湾仍与福建保持着特殊的密切关系。当时的台湾行政长官称“福建台湾巡抚” 。刘铭传是第一任台湾巡抚。6、回归祖国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解说稿26(二) 、共御西方殖民者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素有“南洋门户,七省藩篱”之称,其“北扼津、沽之咽喉,南拊闽、
37、粤之脊膂”、“为泰西兵船所必经之地,与日本、吕宋鼎足而立”, 地理位置十分特殊、重要,加上拥有天然丰腴富饶的物产资源, 历来为外强所觊觎,导致历史上“外祸”频繁。从 1544 年葡萄牙船员见到台湾高呼“Formosa ”(美丽之岛),至 1945 年的 400 多年中,台岛先后遭到西、葡、荷、日、美、英、法等数国多达 16 次的侵略霸占。然而,中华民族是不可征服的,面对外来侵略,勤劳勇敢、纯朴强悍、素有反抗精神的台湾人民戮力齐心,奋起反击,特别是生根深耕台湾的漳州人,表现尤为突出。为了保家卫国,勇敢的漳州人有的马革裹尸,浴血沙场;有的捐助抗敌,倾家荡产,在所不惜;有的奔走呼喊,矢志不移他们与大
38、陆人民一起,进行着不屈不挠的反抗和斗争,在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1、两地抗荷军明代后期,荷兰殖民者为了寻觅与中国贸易的基地,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活动,遭到沿海人民的反抗,1603 年荷兰军队侵占澎湖。1604 年,明政府派泉州政令郡司沈有容率师抵达澎湖,与荷军头目韦麻郎谈判,据理力争,威逼荷军撤离。2、郭怀一起义(人头税加重、甘蔗减产所引起的一起义)1624 年,明政府出兵将荷兰殖民者逐出澎湖。是年荷兰人侵入台南,此后至 1662 年,台湾沦为荷兰的殖民地。荷据 38 年间,台湾民众不断进行反抗斗争,其中规模最大的是 1652 年由郭怀一(郭怀一原来是郑成功的部下,郑芝龙
39、投明后,郭怀一留居在台湾从事农垦)领导,虽然这次起义仍是以失败告终,但是它沉重打击了荷兰殖民者。明郑时期,在反抗荷兰殖民者斗争中,郭怀一首揭义旗,掀开了驱荷运动的先声。1652 年,台湾人民爆发了大规模武装起义郭怀一起义。郭怀一,祖籍漳州,原郑芝龙部下,为赤嵌(今台南市)附近士美村长(一说甲螺村长)。他对荷兰殖民者残酷压榨和掠夺久怀不满,便与乡民密谋抗荷斗争。经反复磋商,原定 1652 年中秋节,以宴请荷兰酋首费尔逊等为名,在席间铲除荷酋,进而夺取热兰遮城(今安平)。后因泄密,郭怀一被迫提前起义。9 月 7 日,他率众攻打赤嵌城。时荷军只数百人,起义军却多达 2000 人,但因准备仓促,缺乏指
40、挥与作战经验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解说稿27,加之刀矛敌不过枪炮,很快被打败,郭怀一也在战斗中壮烈牺牲,被杀的起义者多达 1800 人。余众在吴化成率领下,转战南部山地欧汪(今凤山县仁寿里),经半月浴血奋战,最后被镇压下去了。起义虽然失败了,却极大地震撼了荷兰殖民统治的基础,为郑成功挥师逐荷、光复台湾播下了星星之火3、郑成功驱荷复台(郑成功身世)荷据台湾 38 年间,推行残酷的殖民政策,民怨深重。1661 年 4 月,民族英雄郑成功亲率复台大军,分乘 200 余艘船舰,从金门料罗湾出发,践行他一生最辉煌的壮举驱荷复台。郑军在当地渔民引领下直入台南鹿耳门,占领赤嵌城,将荷军围困在热兰遮城(台湾城) ,
41、并在当地人民的帮助之下,切断城内水源和粮食物资供应。1662 年 2 月荷军被迫停火谈判,并于 10 月签订投降条约,荷兰人在台湾 38 年的殖民统治就此结束。而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不久就病逝了,享年 39 岁。因此人们就说 郑成功就是为了驱赶荷兰收复台湾这一伟大的使命而生存的。(郑成功(1624 年1662 年) ,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人(现分为安海和石井) ,出 生 于 日 本 九 州 平 户 川 内 浦 千 里 滨 。 其父郑芝龙为 海 商 及 海盗 之 首 领 , 于 中 国 东 南 沿 海 及 日 本 、 台 湾 、 菲 律 宾 等 海 域 拥 有 极 大 势力 。 其母名田川氏,郑 成
42、功 六 岁 之 前 跟 随 母 亲 住 在 平 户 , 直 到 父 亲 郑 芝龙 受 大 明 朝 廷 招 安 任 官 之 后 , 郑 成 功 才 被 接 回 泉 州 府 南 安 县 石 井 津( 原 福 建 省 晋 江 县 安 平 镇 , 现 安 海 镇 ) 居 住 读 书 , 该 处 现 为 成 功 小 学 校址 。 弘光时监生,隆武帝赐姓朱、并封忠孝伯,这也就是他俗称“国姓爷”的由来。清兵入闽,其父郑芝龙迎降,他哭谏不听,起兵抗清。后与张煌言联师北伐,震动东南。 )晚清时期,面对一次又一次外敌入侵,台湾漳州人前仆后继,英勇反抗,以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精神,誓死捍卫祖国领土的完整,书写了一页页催
43、人泪下、震撼人心的壮烈篇章。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解说稿28鸦片战争时期,在抗击英国侵略者斗争中,“雾峰林家”是爱国保台的楷模。1841年,台中“雾峰林家”平和人林定帮、林文察父子协助台湾兵道姚莹,率领乡勇参与战斗,击败进犯台湾的英军,俘敌 100 多名,被称为“抗英英雄” 。中法战争时期,在抵御法国侵略者斗争中,林朝栋、林维源一直跻身保台卫乡最前线,堪称“护台双杰”。光绪十年(1884 年),法军侵犯台湾基隆,正在台湾督办军务的福建巡抚刘铭传组织守军反击。平和人林朝栋(林文察之子)率雾峰乡勇 500 余人(一说 2000 余人),携带两个月的军粮开赴台北,前往基隆,镇守大武仑炮台,在狮球岭大败法军
44、,立下赫赫战功。战后,林朝栋因抗击法军、开台有功钦加二品顶戴,赐穿黄马褂,统领全台营务。其妻杨萍,也因率 6000 多名乡丁助战、击破入侵大屯山法军有功,受封一品夫人。3、鸦片战争抗英1840 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侵略军三次进犯厦门、六次攻击台湾、窜犯泉州,闽台沿海人民与全国各地军民共同抗英,汇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林则徐、邓廷桢、陈化成、江继芸、姚莹等是抗英御侮的杰出代表。当时沿海各省都传来战败的消息,只有台湾当地连连告捷。这是因为,一方面台湾军队团结一气抵御外侮,另一方面是英军并未把主力部队派到台湾战场上。4、闽台共抗法军中法战争期间,闽台是抗法斗争的重要战场,马江海战和基隆保卫战中,两
45、地将士浴血奋战。在法军封锁台湾海峡之时,厦门和福州成了祖国大陆支援台湾同胞抗击法军的前沿阵地。(三) 、共抗日本侵略者1、牡丹社抵御日军1874 年 5 月,日军以琉球船民被台湾排湾族民杀害为由,攻打牡丹社,遭到牡丹社原住民的迎头痛击,史称“牡丹社事件” 。 牡丹社酋长阿碌率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解说稿29领族人拼死抵抗,最后与 30 余名战士全部壮烈牺牲。这是日本为入侵台湾而蓄意制造的一起政治事件,为防范后患,清政府决定加强海防,建立海军,巩固台湾防务。2、两岸同反割台1895 年 4 月 17 日,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条约规定割让台湾、澎湖和辽东半岛给予日本。消息传出后,举国震
46、惊,北京应试举人以康有为为代表的千余人签名上书,长达 1.8 万余字的“公车上书” ,痛斥卖国行径,反对不平等条约。一些关于马关条约的事:林维源相“板桥林家”林维源,龙海人。1884 年,他募集乡勇 500 多人,持械开赴沪尾前线助战,并捐借 20 万两银给台湾巡抚刘铭传作防御,以“共支危局 ”;后又慨捐 50万两银支援抗法,因功被清廷授予内阁侍读,迁太常寺少卿。刘铭传在呈清廷的奏折中说,林维源“竭力勉输,实属急公好义决非寻常捐输军饷可比”。刘壮肃公奏议奖贤略序也写着:“林维源前助军饷八十万,公至复助四十万次官军。”可见其爱台胜家、慷慨捐援的高尚情操。甲午战争时期,在抗拒日本侵略者斗争中,无数
47、漳籍子弟一如既往战斗在最前沿。1894 年,林维源奉命为督办全台团防大臣,报效两营团勇(每月发饷 5000 两银),择险守御。翌年 5 月,“台湾民主国”成立,他被推举为议长,但辞而不就。不过,仍再捐 100 万两银为抗日军饷。与此同时,林朝栋与刘永福、徐骧等爱国将领积极组织抗日义军,进行阻击因大势已去,林维源、林朝栋等因不甘当日本“顺民”,举家迁往内地(厦门鼓浪屿)。但林维源所带团勇及林朝栋所率领的十个营将士仍留在台湾,继续与各抗日武装一同并肩作战。后来,林维源获知日本卖台消息后,当即决定倾尽家财,捐资 400 万两银。同时挨家挨户走访在厦门的台湾故旧和富豪绅士,动员他们出资,共同赎回台湾,但却因清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