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下每课一练:2.6 纪念白求恩.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434513 上传时间:2018-12-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下每课一练:2.6 纪念白求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下每课一练:2.6 纪念白求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下每课一练:2.6 纪念白求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下每课一练:2.6 纪念白求恩.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六课纪念白求恩一、 积累与运用 1、据音写字或据字注音。 派 qin_ xn_职 狭隘_ 纯 cu_ 热忱_鄙薄_ 晋察冀_ 实践_ 拈轻怕重_ 贪婪_2、 找出下列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不远万里 麻木不人 漠不关心 撵轻怕重 以身殉职 精益求精 见异思迁 微不足道 忍竣不禁 争研斗艳 3、填空:本文选自 ,作者 。文章原题为 。 二、课内阅读 (一)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

2、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3、对上段文字的要点归纳正确的是( ) A从前线回来的人都被白求恩的精神所感动。 B指出不少自私自利的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真正的共产党员。 C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D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

3、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4、对下面这句话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 A “这种人”是指前文表述的“不少的人” 。 B “其实不是” 、 “至少不能算” 、 “纯粹”等词语的运用,使表达更严密。 C前文列举了“不少的人”的四种表现,从而得出了这个结论。 D严肃批评了“不少的人” ,号召大家学习白求恩。 5、对选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在叙述白求恩的情况时,有正面介绍,也有侧面介绍。 B选文共分三个层次,正确的划分方法应是:。 C选文采用了夹叙夹议的写法。 D文中用了三个双重否定句,其作用是:强调白求恩的精神感人之深。 6、选

4、文中用了“白求恩” 、 “白求恩同志”和“白求恩医生 ”三种称呼,如果改用同一种称呼好不好?下列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好。这样可以使行文简洁、明了。 B好。因为称呼只不过是人的代号,只要大家明白就行。 C不好。同一种称呼会使行文显得呆板。 D不好。因为这段文字从不同角度介绍了白求恩,所以用词自然要讲究变化。 7、 “无不为之感动”中加点的 “为”可换用的一个词是 , “之”指代的是 ;“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中的“这”指代的是 。 8、这段文字批判不少人对工作不负责任的态度,同白求恩同志对工作极端负责任鲜明对照,这是一种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9、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从表达效果看,哪

5、一句好些?为什么? 原句: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改句: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个个都佩服,个个都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10、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时刻在鞭策着我们,现实生活中具有白求恩这种精神的人是很多的。请举出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典型例子加以说明。 (要求:先叙后议,60 字以内) (二) 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

6、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_ 的人,一个_ 的人,一个_ 的人,一个 _ 的人,一个_11、本段层次可划分为: ,并概括层意。 12、从表达方式看,这段话运用了_、_的表达方式。 13、 “但只要有这点精神”一句中的“这点”是指_ _14、在 “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一句中“只”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 15、本段的中心句是:_ _16、 “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句中的 “这点”是指 17、 “我是很悲痛的”一句表达了一种_的心情。 18、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_ 的人,一个_的人,一个_ 的人,一个_的人,一个_”这一句运用_的句式的五个短语

7、,依次从_、_、_、_、_这五个方面阐发前一句的。 19、 “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般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般鄙薄技术工作以为微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这一段中作者把白求恩与一些人对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三、拓展阅读 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 我常常接到这样的信,信上说:“我很想学语文,希望你来封信说说怎样学。 ”意思是,去一封回信,他一看,就能学好语文了。又常常有这样的请求,要我谈谈写作的方法。我谈了,谈了三个钟头。有的人在散会的时候说:“今天听到的很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哪有这么容易?哪

8、有这么快?希望快,希望马上学到手,这种心情可以理解;可是学习不可能速成,不可能画一道符,吞下去就会了。学习是急不来的。为什么?学习语文目的在运用,就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凡是习惯都不是几天工夫能够养成的。比方学游泳。先看看讲游泳的书,什么蛙式,自由式,都知道了。可是光看书不下水不行,得下水。初下水的时候很勉强,一次勉强,两次勉强,勉强浮起来了,一个不当心又沉了下去。要等勉强阶段过去了,不用再想手该怎么样,脚该怎么样,自然而然能浮在水面上了,能往前游了,这才叫养成了游泳习惯。学语文也是这样,也要养成习惯才行。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

9、全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写完一句话要加个句号,谁都知道,一年级小学生也知道。但是偏偏有人就不这么办。知道是知道,就是没养成习惯。 一定要把知识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切,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指导实践的作用。不断学,不断练,才能养成好习惯,才能真正学到本领。 有人说,某人一目十行 ,眼睛一扫就是十行。有人说,某人“倚马万言” ,靠在马旁边拿起笔来一下子就写了一万字。读得快,写得快,都了不起。一目十行是说读书很熟练,不是说读书马马虎虎;倚马万言是说写得又快又好,不是说乱写一气,胡诌不通的文章。这两种本领都是勤学苦练的结果。 要学好语文就得下功夫。开头不免有点勉强,不断

10、练,练的功夫到家了,才能得心应手,心里明白,手头纯熟。离开多练,想得到什么秘诀,一下子把语文学好,是办不到的。想靠看一封回信,听一回演讲,就解决问题,是办不到的。 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譬如现在学校里不少学生写错别字,学校提出要纠正错别字,要消灭错别字。错别字怎么来的呢?不会写正确的形体吗?不见得。有的人写错别字成了习惯,别人告诉他写错了,他也知道错,可是下次一提笔还是错了。最好是开头就不要错,错了经别人指出,就勉强一下自己,硬要注意改正。比方“自己”的“己”和“已经”的“已”搞不清楚,那就下点儿功夫记它一记,随时警惕,直到

11、不留心也不会错才罢休。 20、这篇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 分) 答: 21、请根据选文第段的论证思路,填写出相应的内容。 (3 分) 选文第段先针对 的现象,提出中心论点;接着以 为例,论证了 的观点。 22、选文第段中,作者反复说“是办不到的” ,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3 分) 答: 23、举出你学习语文的一个好习惯(或坏习惯) ,并谈谈这一习惯对你的影响。 (3 分) 答: (三)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9 分,每小题 3 分) 两千多年前,罗马军队攻进了希腊的一座城市,他们发现一个老人正蹲在沙地上专心研究一个图形。他就是古代著名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得。他很快便死在了罗马军人的

12、剑下,当剑朝他劈来时,他只说了一句话:“不要踩坏我的圆!”在他看来,他画在地上的那个图形是比他的生命更加宝贵的。更早的时候,征服了欧亚大陆的亚历山大大帝视察希腊的另一座城市,遇到正躺在地上晒太阳的哲学家第欧根尼,便问他:“我能替你做些什么?”得到的回答是:“不要挡住我的阳光!”在他看来,相对他在阳光下的沉思,亚历山大大帝的赫赫战功显得无足轻重。这两则传为千古美谈的小故事表明了古希腊优秀人物对于灵魂生活的珍爱,他们爱思想胜于爱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把灵魂生活看得比任何外在的事物包括显赫的权势更加高贵。 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这是古往今来一切贤哲的共同特点。英国作家王尔德到美国旅行,

13、入境时,海关官员问他有什么东西要报关,他回答:“除了我的才华,什么也没有。 ”使他引以自豪的是,他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但他拥有不能用钱来估量的艺术才华。正是这位骄傲的作家在他的一部作品中告诉我们:“世间再没有比人的灵魂更宝贵的东西,任何东西都不能跟它相比。 ” 24、在这几段文字中,作者阐述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25、结合议论文论据或论证的有关知识,分析第段中划线句的作用。 26、留心观察,我们常常发现,在平庸的背景下,哪怕是一点不起眼的灵魂生活的迹象,也会闪现出动人的光彩。请写出一个你在平时生活中发现的这样的“动人的光彩” 。 白杨礼赞一课一练答案 一、 略 二、 填空 见闻杂记 托物言志 茅

14、盾 沈德鸿 雁冰 蚀 幻灭 动摇 追求 春蚕 秋收 、 残冬 四、1、三个方面:色彩黄绿错综的大毡子;平旷 无边无垠,坦荡如砥;雄伟 “远处的连峰” “在你脚底下” 。作用:黄土高原为白杨树的出现设置背景,衬托了白杨树“傲然耸立”的形象。 2、用贵族化的楠木与白杨树的“极普通”形成鲜明对比,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同时表明自己对共产党所领导的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深化了中心。 五、1、例:“神舟五号” ,你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2、短暂得像一支乐曲,可是乐曲虽然结束了,却用激昂的旋律振奋人心。 但无数运动员的运动事业是永恒的 3、 ( 1)例:课堂教学民主意识不够。 (或中小学教学忽视了学生求新思维的

15、培养) (2 )老师:回答虽有道理,但思维呆板。因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生:思维活泼,有创新意识。因为他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4、民工呼唤维护权益的工会组织 六、1、比喻,突出了高原平坦、辽阔、色彩鲜明的特点。 2、 A3、黄绿错综 无边无垠 坦荡如砥 4、远山的连峰 在你的脚下 5、一层:描绘了作者在高原上行驶所见到的景象。 二层:描绘了作者在高原上行驶涌起的感想。 6、 D七、1、红得深浓,红得艳丽,耐得住风霜,无畏无惧 2、 ( 1)将枫叶与萝卜进行比较,衬托枫叶红得直接,红得有气魄。 (2 )引出自己对董西厢 中警句的理解,强调枫叶能抗得住秋天的肃杀之气。 3、运用拟人的手法,采用整齐的句式,表达了对枫叶的赞美之情。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抒情色彩。 4、象征勇于克服困难,敢于展示自我的劳动者。 5、先描写枫叶的外在特征,再赞美其品质,最后揭示其象征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