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页 共 11 页全国高考卷语文试题汇编之语言文字运用(含解析)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全国 1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题。“大洋一号”是中国第一艘现代化的综合性远洋科学考察船。自 1995年以来,这艘船经历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大陆架勘查多个航次的任务。今年,它又完成了历时 45天、航程 6208海里的综合海试任务。对不熟悉的人而言, ( ) 。在这里,重力和 ADCP实验室、磁力实验室、地震实验室、综合电子实验室、地质实验室、生物基因实验室、深拖和超短基线实验室等各种实验室 ,分布在第三、四层船舱。由于船上配备了很多先进设备,人不用下水就能进
2、行海底勘探。比如,深海可视采样系统可以将海底微地形地貌图像传到科学考察船上,犹如有了千里眼,海底世界可以 ,并可根据需要 地抓取矿物样品和采集海底水样;深海浅层岩芯取样钻机可以在深海底比较坚硬的岩石上钻取岩芯。社会热点需要关注,“关爱”的应该是社会的群体;“征询”是征求询问的含义,此处表达含义是对新闻线索的征集,不第 6 页 共 11 页是对问题的意见询问;“等着”过于口语化,在启事初稿的片段中应该使用双音节词“期待” 。21. 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请子争鸣、造纸印刷、就长城开运河,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创建精神。材料:奋斗 团结 梦想建强国谋
3、复兴 御外侮卫家国 脱贫困奔小康垦田拓海 开天辟地 守望相助 抗灾治水 逐日奔月 同舟共济【答案】示例垦田拓海、抗灾治水、脱贫困奔小康,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奋斗精神。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御外侮卫家国,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团结精神。开天辟地、逐日奔月、建强国谋复兴,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梦想精神。【解析】本题考查句子仿写的能力。仿写的句子涉及到内容、句式、修辞、衔接,不仅要综合运用语法、修辞的知识,还要分析所给关键词之间的关系。仿写时,每句的核心是中国人民具有的某种精神。根据材料所给定的内容,可以确定要表达的精神内容,将相关的内容和精神划分为一组,按照给定的句式,写出完整的句子即可。三、语言文字运用(全
4、国 3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除了人会为了理想奔波迁徙以外,很多动物也有着自己_的迁徙盛举。冬季来临,天气寒冷,食物短缺,很多动物选择集体逃离,待到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再一起回来。动物迁徙是有确定路线的。它们对驻地有着自己的坚守第 7 页 共 11 页和执着,而不是_。对于动物究竟如何确定自己的迁徙路线,科学家一直都充满好奇。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都有独特的“助航设施” ,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获得方向。也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身体中存在磁受体,可以感应地球磁场,它们有自己的生物指南针。更有趣的是,又有科学家发现即使是室内饲养的、从未接触过其他同伴的年轻乌鸦,
5、也会沿着祖辈飞过的路线进行迁徙,也就是说, ( ) ,它们天生就知道去哪里寻找温暖的地方过冬。到目前为止,关于动物迁徙路线确定的问题,科学家仍在_地进行探究,我们期待着更加_的故事出现。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波澜壮阔 随波逐流 宵衣旰食 引人入胜B. 波澜壮阔 随遇而安 全力以赴 引人入胜C. 声势浩大 随遇而安 宵衣旰食 娓娓动听D. 声势浩大 随波逐流 全力以赴 娓娓动听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明方向。B. 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别方向。C. 它
6、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析方向。D. 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识方向。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迁徒的方向感已经被上一代遗传给它们B. 它们已经从上一代遗传了迁徙的方向感C. 迁徙的方向感已经由上一代遗传给它们D. 上一代已经遗传给了它们迁徙的方向感第 8 页 共 11 页【答案】17. B 18. B 19. C【解析】1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重点考查的是对成语的理解和使用。题目在一段文字中挖掉四个成语,然后针对这四个成语各选出一个近义成语或容易混淆的成语,分别组成四个选项,有一定
7、的干扰性。题中的八个成语意思分别是:波澜壮阔: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宏大;此处正确。声势浩大:声威和气势非常壮大。随遇而安:指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也有拘守陈规,不敢变易之意;正确。随波逐流: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只能随着别人走。宵衣旰食:形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全力以赴:把全部力量都投入进去。此处正确。引人入胜:现多用来指风景或文艺作品特别吸引人。正确。娓娓动听:形容善于讲话,使人喜欢听。正确答案是 B。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仔细审查该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一是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比如,对于鸟类的迁徙,使用“波澜壮阔”就显得程度
8、不和,该用“声势浩大” ;对于鸟类的迁徙路线,就不该使用表示“住下来”的“随遇而安” ;对于鸟类,不该运用只适合用在人身上的成语“宵衣旰食”。于是答案就浮出了水面。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语病,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由于原病句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所以难度不大。A 项错误在于“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的说法,介词“通过”不能同后面的“作为参照”搭配。C 项错误在于“辨析”不能同“方向”搭配,只能说“辨别方向” 。D 项错误在于“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和“辨识方向”的说法
9、。正确答案是 B。点睛:解答此题的首要步骤是找出原病句的毛病。原病句的毛病主要在于词语搭配不当:一是介词“通过”不能和“作为参照”搭配,因为它们的搭配造成了杂糅;二是“方向”不能说“获得” 。注意到了这一点,对不恰当选项中句子第 9 页 共 11 页的毛病就比较容易辨识了。1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连贯的能力。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让答题者选出其中最恰当的一句。题目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在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中,A 项错误在于“被上一代遗传给它们”的说法;B 项不恰当之处在于叙
10、述主体“它们”同上文的叙述主体“迁徙的方向感”不很吻合。D 项错误主要在于叙述主体的不吻合。正确答案为 C。点睛:解答此题,应特别注意上文的叙述主体和句式特点,还要注意同下文的衔接是否顺畅。题中,括号上文讲的是“迁徙的方向感” ,因此可首先排除B、D 两项。然后比较剩下的 A、C 两项,不难发现 A项“被遗传”说法的错误。20. 下面是一封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获悉文学院下周举办活动,隆重庆贺先生教书 50周年,我因俗务缠身,不能光临,特惠赠鲜花一束,以表敬意,随信寄去近期出版的拙著一册,还望先生先睹为快。盛夏快来了,请先生保重身体。【答案】示例:“教书”改为“从教”
11、 ;“光临”政为“前往”或“参加” ;“惠赠”改为“奉上” “奉送”或“敬赠” ;“先睹为快”改为“指正”或“斧正” ;“快来了”改为“将至”或“将临”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第 10 页 共 11 页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得体的能力。命题者设计了一封信的主要内容,有意在其中用错部分词语,然后在题干中指出“有五处不得体” ,答题时一要注意找出不得体之处,二要注意符合“五处”的要求。题目切合生活实际,难度不大。“教书”属于口语,同前面的书面色彩较浓的“获悉”不对口径,应改为书面语色彩较浓的“从教”或“执教” ;“光临”是敬词,用在表述对对方的尊重,不
12、能用于自己,应改为:“前往”或“参加” ;“惠赠”也是敬词,不能用于己方,应改为表示尊敬的“敬赠”或“奉上” ;“先睹为快”只能用在表示自己希望能尽先之意,不能用于对方,可改为使用敬词“斧正”或“指正” ;“快来了”口语色彩较浓,宜改为同全文书面语体一致的“将至”或“将临” 。点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弄懂语言场合。题干指出这是一封信,就已经在暗示应使用书面语体,加之信一开头使用的“获悉”一词,更明确交代所用语体。又由“隆重庆贺先生”一语可知这是一封写给尊长的信,更明确信中应对对方使用敬词,对己方使用谦辞。根据这个标准,在信中不难找出答案。21. 某同学拟了一个被拒绝后常见的四种反应及应对方式的
13、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框架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100字。【答案】示例:面对拒绝,有人会说“算了” ,然后结束这件事,另作打算;有人会说“好吧” ,心中闷闷不乐,感觉被挫败;有人会问“凭什么” ,随后不断怀疑、批判;有入会问“为什么” ,接着分析原因,再作尝试。第 11 页 共 11 页【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命题提供一个框架图,答题前必须先读懂这个框架图的意思,弄明白题干对答题的要求。必须注意的是,题干说的是“一个被拒绝后常见的四种反应及应对方式的构思框架” ,要求“把这个构思框架写成一段话” ,因此答案除了
14、必须符合题干明确提出的要求之外,在内容上还必须包括四种反应及其应对方式。组织此题答案,应该要注意话语的完整性和流畅性,因此,在开头必须有一句话指出语境,后面的内容应该将框架图中所有的内容组织进去。比如下面的答案:面对拒绝,有人会潇洒地说一句“算了” ,然后彻底结束,换个想法;有人会怏怏地说“好吧” ,内心却深感郁闷,产生挫败感;有人则会反问“凭什么” ,然后怀疑之,批判之;还有一些人会追问“为什么” ,然后不断地分析,勇敢地再尝试。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读懂框架图内容。此图圆圈中的“拒绝”照应题干中的“被拒绝后常见的四种反应”一语,而四个方框内写的则是四种反应的具体内容,因此答案必须将四种反应完整的写进去,同时注意词语的准确和表达的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