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九年级下册复习总纲(第五单元) 一、作家作品1.公输作者墨子,名翟,春秋末战国初期,鲁国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子一书现在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宣传“非攻”“兼爱”等主张,与儒家并称“显学”。2.两章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作者孟子,名轲,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3.故事两则作者庄周,宋国蒙人。战国时思想家、哲学家,道
2、家学派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为道家经典之一二、文体常识1.古代文体大致上可以分为韵文、骈文、散文。韵文,即讲究押韵的文体,包括诗、词、赋、铭等。散文,包括史传文、议论文、杂记文、应用文等。骈文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2.表,指在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表达臣子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诸葛亮的出师表即“表”中范例。3.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文言文标题中的“记”,即相当于现代文中“记”的形式,这类文章大多数是游记,如小石潭记。其他的是些普通的叙事性散文或者“杂记”,如核舟记等。4.铭,
3、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一般都用韵,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内容多含颂扬、鉴戒之意。如刘禹锡的陋室铭。5.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做“赠序”,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事物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6.说,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可以叙述事情,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大多是一事一议,要求说出作者对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跟现代的杂文或杂感小品相似,如马说爱莲说黄生借书说等。7.书,即书信,又叫“尺牍”等,多记事陈情。也可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三、字音字形1.正
4、音字公输盘 (bn) 郢 (yng)弊 (b) 舆(y)鼋 (yun) 鼍(tu)鲋 (f) 鱼楩 (pin) 楠 犀 (x) 兕 (s) 禽滑 (g) 厘 守圉 (y) 诎 (q)畎 (qun) 亩 傅说 (yu) 胶鬲 (g) 拂 (b) 士 一箪(dn)食一豆羹(n) 蹴 (c) 尔鹓 (yun) 雏(ch)醴 (l) 泉 鸱 (ch)濠 (ho) 梁 鯈 (tio) 鱼2.形近字敝(敝舆) 楩(楩楠) 牒(图牒) 粟(粟米) 雏(鹓雏)敞(宽敞) 鞭(鞭炮) 碟(碟子) 栗(板栗) 雉(雉鸡)3.多音字相:相(xin)处;相(xin)梁 曾:曾(cn)经;曾(zn)孙为:认为(wi);
5、因为(wi) 恶:凶恶();憎恶(w);恶()心吓:惊吓(xi);恐吓(h)四、词语积累重点词语:起:出发,动身。何命焉为:有什么见教呢?“焉”与“为”合用,表示疑问语气。请说之:解说这件事。义:善良坚持道义。仁:对人亲善,友爱。知而不争:知道这(道理)而不(对楚王)谏诤。意思是不劝阻楚王。已:停止。见(xin):引见。文轩:装饰华美的车。文,彩饰。轩,有篷的车。敝舆:破车。褐:粗布衣服。梁肉:指好饭好菜。何若:什么样的。犹之与也:好像同相比。鼍:鳄鱼。长木:多余的木材,形容宋国小而穷。牒:木片。九设攻城之机变: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战术。九,表示次数多。机变,巧妙的方式。诎:通“屈”,意思是理屈
6、。寇:入侵。守圉:守卫,圉通“御”,抵挡。任:责任,使命。空乏:贫困,资财缺乏。空,使穷。乏,使绝。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衡于虑:思虑堵塞。作:奋起,指有所作为。征于色:表现于脸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苟得:苟且取得,文中是“苟且偷生”的意思。患:祸患,灾难。蹴:用脚踢。醴泉:甘泉,甜美的泉水。固:固然
7、,本来。(请注意课文下面的注释及文中句子的翻译;注意文中的通假字及古今异义字)五、名句精华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两章)译文: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赏析:在这里,孟子得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通过对比,阐明了“人和”的实质。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2.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
8、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在他做事时,使他的每一行为都不能如他所愿,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赏析:这段文字以“必先”二字领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构成一组排比,读起来一句紧似一句,非常有气势;且这组句子句式较整齐,以短句为主,和前后较长的句子搭配起来,使全段句式富于变化,读起来节奏感很强。3.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鱼我所欲也)译文: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就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想拥有的,正义也是我想拥有的;如果不能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拥有,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赏析:用鱼和熊掌设喻来引出“舍生取义”这一论点,通过类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阐述了面对生命和大义之间的选择人们要有“舍生取义”的精神的深奥的道理,使本文论点通俗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