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边塞诗1、(2012 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8 分)度破讷沙(其二)李益破讷沙头雁正飞, 鸊鹈泉上战初归。平明日出东南地, 满碛寒光生铁衣。【注】破讷沙:沙漠名。鸊鹈泉:泉水名。(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边塞诗。(2 分)(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6 分)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解析】诗题一作
2、“塞北行次度破讷沙” 。 “破讷沙”系沙漠译名,亦作“普纳沙” 。这首诗主要赞颂边塞将士的英雄气概,不写战斗而写战归。取材上即以偏师取胜,发挥了绝句特长。通篇造境独到,声情激越雄健,颇得盛唐神韵。诗的头两句写部队凯旋越过破讷沙的情景。从三句才写“平明日出”可知,这时黎明还没有到来。军队夜行, “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时而兵戈相拨,时而铮鏦之鸣响。栖息在沙碛上的雁群,却早已警觉,相呼腾空飞去。 “战初归”是正面写“度破讷沙”之事,“雁正飞”则是写其影响所及。首句先写飞雁,未见其形先闻其声,造成先声夺人的效果。三句写一轮红日从东南方的地平线上喷薄而出,在广袤的平沙之上,行进的部队蜿如游龙,
3、战士的盔甲银鳞一般,在日照下寒光闪闪,而整个沙原上,沙砾与霜华也闪烁光芒,鲜明夺目。这是一幅极有生气的壮观景象。风沙迷漫的大漠上,本来很难见到天清日丽的美景,而此时这样的美景竟出现在战士的眼前。同时,战士的归来也使沙原增色;仿佛整个沙漠耀眼的光芒,都自他们的甲胄发出。这里,境与意,客观的美景与主观的情感浑然一体,物我不分。清人吴乔曾在围炉诗话里对这首诗解读说:“七绝乃偏师,非必堂堂之阵,正正之旗,有或斗山上,或斗地下者。 ”2、 (2011 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7 分)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
4、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参考资料 :纳兰性德(16551685 ) ,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清贵族公子,隶属满洲正黄旗。是康熙的御前侍卫,康熙出行,总令他随驾出征。纳兰词酷似李后主,清初著名词人陈维崧认为:“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 ”陈维崧甚至把李煜与李璟的成就加到纳兰性德的身上。他的词凄婉哀怨,冷峭绝伦,而又清新隽秀,真率超逸。 这首出塞词是纳兰性德到关外巡察时所写。 词的上片写眼前之景,景象广袤空阔,荒凉凄冷,情感凄婉哀怨。 词人一开篇就感慨古往今来的兴亡盛衰,从古到今,山河是没有定数的,此时姓觉罗氏,彼时有可能姓叶赫那拉氏,江山的轮回是不
5、以人的意愿而发生逆转的。这句写意气势博大,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无法言语的无奈。从纳兰性德的身世来看,他虽然贵为皇族,但也没有主宰江山的机会,然而跟从皇帝出行的经历,使他对国家的理解更为深刻,使他对时局的变迁更为敏感。作者并没有沉溺于伤感,而是把思绪从对历史拉回到了现实,在眼前,他看到了塞外营训的场景。 “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往” ,此句看似平淡,却让人浮想联翩。军营中,号角声起,只见战士们横刀立马,神情严峻,将帅一声令下,他们便在马背上来来回回地操练,拼杀,好一幅壮观的场面。可是,此时的威武严整,并不一定能够使一个国家长久持续下去,它也许会在一夕之间烟消云散,这怎能不让人伤感?一代一代的王朝不都是
6、这样轰轰烈烈而来,又这样失魂落魄而去?战场上的撕杀声,似乎也暗藏着几份悲伤。从结构上来说,第一句是后两句的一个概括,而后两句又是第一句的具体展现。 虽然塞外的景象广袤壮美,作者并没有因此而心情愉悦,在他眼中,弥望的仍是一片荒凉,这满目的荒凉又能给谁诉说呢?“荒凉”一词,既是自然景象的真实写照,又是作者心绪的如实昭示。秋天,万物凋零,落叶满地,一派衰败之象,可谁又能说这不是作者心境凄凉的抒写呢?作者贵为皇族,虽然没有出生入死的经历,但仍然心存忧患,多少王朝就是在这起起落落中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中,清王朝也不例外。西风,即秋风。枫叶经霜会更红艳,越红离凋谢就越近。季节地逝去,风干了自然界的一切,但却风
7、干不了作者满腹的忧愁。在此,作者借景烘托,把幽深的情愫收藏在深秋的枫叶里。 词的上片,无论写景抒情,都没有雕琢的痕迹,以复杂的思绪引出眼前的景象,片末看似以景收束,却景中带情。景中情感的流露,水到渠成,不事雕饰。 词的下片抒发自己的报国志向无法实现的幽怨,景象气势磅礴,纵横驰骋,情感婉约深沉。 “幽怨从前何处诉” ,应为从前幽怨何处诉,古人作词,为了韵律的需要,往往在词序上作以调整。 “从前幽怨”到底指的是什么幽怨呢?就下文“铁马金戈”而言,应该指的是不能报效国家,纵横沙场的幽怨。纳兰性德是康熙帝的御前侍卫,按理说,他有条件也有能力领兵打仗,但作为一个封建帝王的臣子,做事是不能随心所欲的,其所
8、作所为还得服从皇帝的安排。 “何处诉”一语,就道出了他内心深深的孤独,也许是英才盖世,也许是位高权重,才使他的周围变得冷清。 作者虽然志向高远,可又能如何呢?最后不也是像王昭君那样“独留青冢向黄昏”?王昭君曾经因为没有贿赂画工毛延寿而被汉元帝错选作单于呼韩邪的妻子。为了汉与匈奴的和好,她远离家乡,可是最终还不是变成了一堆黄土,有什么用呢?自己空有一腔铁马金戈,气吞万里的报国之志,可拥有这样的志向不也是徒劳的吗? 作者心情沉重,他自我叩问:如果有人问我对理想的情意有多深?那就去看看深山中的夕阳与深秋中的细雨。 “深山” “夕阳” “深秋” “雨”这几个意象悲凉凄冷,让人生发出一种挥之不去又无法形
9、容的伤感。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理想的追求是很执着的,但却没有一个实现的途径,所以他的心头淤积着太多的郁闷。但这种情感的表达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对景象的具体描绘展现出来的,婉约深沉,耐人寻味。 这首词从整体上来说,景象博大磅礴,情感凄婉幽怨,自然流畅。面对塞外景象,作者以景写情,又以情带景,使情与景、形与意融为一体。而上片写眼前之景,下片写从前之志,虚实形成对比。就整首词来看,手法娴熟而精到。 【附诗歌欣赏】此词为容若侍从康熙皇帝出塞之作,时年 29 岁。首句破空而来,对苍茫大地之变化无常作了诗哲式思考,奠定了全诗的深沉雄浑的格调。起句抒古今兴亡之感,同情人民罹战祸之悲惨,与“一将功成万
10、骨枯”同一襟抱,气概豪雄,仿佛苏辛。 “画角” 两句是诗人出塞时眼前所见之景,通过“画角” “牧马”意象的捕捉,传达了边塞特有的雄壮、紧张、激昂场景。高亢的号角声,牧马频繁地来往,极言出巡的辛苦,内心亦实有难言之隐。 “满目”二句,就直接写出丹枫吹老,无人可语,一片真情,动人心弦。此两句在前两句的基础上,情绪又是一转,词人不只看到了眼前荒凉艰苦的边地环境,也感受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人生无常的荒诞感。 下阙“从前”句词人由眼前的边塞展开联想,追想边地上发生过的恩怨情恨。 “幽怨无数” ,更深一层,既包括征人在外怀念闺中思妇,也写到闺中思妇怀念战场上征人的死活存亡。 “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句承下
11、阙首句,以点代面,从王昭君的边塞“幽怨”入笔,传达词人的慨叹。末两句用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笔调,写自己的幽怨。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共用四个“深”字,说明对夕照也生愁,对秋雨也生愁,这种无数幽怨,正如李后主所谓“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 此词的表达方式有描写,有抒情,有议论,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此词在表现手法上最大的特色是,点面结合,借用典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词人所精选的意象,组成了一幅既壮阔悠远又凄清怅惘的意境,传达了词人复杂的内心世界。这其中,词人最特别的思想情感就是作为一个年轻有为的贵族,对江山无常、人生意义的思考。 【附诗歌翻译】古往今来,大好河山并没有一定属
12、于谁的准则。在高亢的号角声中,征骑频繁地来来往往。满眼所见边塞之景一片荒凉死寂,我可以与谁交流这种复杂的感受呢?深秋的寒风已把枫树的叶子也吹红了。在边地上,往昔郁结于心的愁恨应该有无数个。在战事频仍中,王昭君孤身出塞和亲,黄昏时分踏着小路走向昭君墓。王昭君对边地的无限深情到底有何等地深沉呢?边地深山的落日无言地散发出余晖,深秋时节的冷雨无声地飘飞。 1. 今古山河无定据。 定据,一定的准则。 翻译:古往今来,大好河山并没有一定属于谁的准则。 首句破空而来,对苍茫大地之变化无常作了诗哲式思考,奠定了全诗的深沉雄浑的格调。作为皇室贵族,跟随一代明主康熙出巡,纳兰性德却有如此超凡感悟。 2. 画角声
13、中,牧马频来去。 画角:军队中的号角。 牧马:战马,此指铁骑,征骑。 翻译:在高亢的号角声中,征骑频繁地来来往往。 此句是诗人出塞时眼前所见之景,通过“画角” “牧马”意象的捕捉,传达了边塞特有的雄壮、紧张、激昂场景。 3. 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满目:满眼所见。 西风:秋风。 丹枫:深秋树叶变红后的枫树。 翻译:满眼所见边塞之景一片荒凉死寂,我可以与谁交流这种复杂的感受呢?深秋的寒风已把枫树的叶子也吹红了。 此两句在前两句的基础上,情绪又是一转,词人不只看到了眼前荒凉艰苦的边地环境,也感受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人生无常的荒诞感。 4. 从前幽怨应无数。 从前:往昔,先前。 幽怨:郁结
14、于心的愁恨。 翻译:在边地上,往昔郁结于心的愁恨应该有无数个。 下阙此句词人由眼前的边塞展开联想,追想边地上发生过的恩怨情恨。 5. 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铁马金戈:战争。 青冢:王昭君墓。 翻译:在战事频仍中,王昭君孤身出塞和亲,黄昏时分踏着小路走向昭君墓。 此句承下阙首句,以点代面,从王昭君的边塞“幽怨”入笔,传达词人的慨叹。 6.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几许:多么,何等。 翻译:王昭君对边地的无限深情到底有何等地深沉呢?边地深山的落日无言地散发出余晖,深秋时节的冷雨无声地飘飞。 7. 此词的表达方式有描写,有抒情,有议论,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此词在表现手法上最大的特色是,点
15、面结合,借用典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词人所精选的意象,组成了一幅既壮阔悠远又凄清怅惘的意境,传达了词人复杂的内心世界。这其中,词人最特别的思想情感就是作为一个年轻有为的贵族,对江山无常、人生意义的思考。 纳兰性德悼亡伤逝之词哀感顽艳,令人不忍卒读,边塞行吟之篇则清怨苍凉,另是一番风味;但一个“情”字却是共同的。谢章铤说:“长短调并工者,难矣哉。国朝其惟竹坨、迦陵、容若乎。竹坨以学胜,迦陵以才胜,容若以情胜。 ”(赌棋山庄词话 )而读这首词,深知谢氏此言不虚。 这首出塞词,当为纳兰性德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 年)八月奉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塞远赴梭龙途中所作,那时他二十九岁。 “今古河山无定据”
16、 ,是一句断语,也是词人的感叹。它横空出世,有上下千年、纵横万里之慨。从中可以看出史学家的深沉,哲学家的睿智,以及文学家的深情。 情语之后,紧接以景语:“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词人挥舞画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充满动感的边塞景物图。这既是眼前的实景,又使人联想起历史上的一幕幕活剧。这里有秦始皇“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有“汉家自失李将军,单于公然来牧马” ;等等,等等。画角声声,牧马频骤,这不正是“今古河山无定据”的形象写照吗? 岁月倏忽,往事已矣。今天,当词人风尘仆仆,奔走在边塞道路上的时候,只间满目荒凉,惟有如火如血的
17、片片枫叶在萧瑟西风中飘摇,似乎在诉说着无穷的幽怨 词人仿佛听见了“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呐喊,也仿佛听见了“出师为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仰天长叹 词人仿佛看见了“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的美人身影,也仿佛听见了“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的哀伤旋律 不论是肝肠如火的英雄,还是色笑如花的美人,不论是彪炳青史的古贤,还是俯仰古今的来者,都笼罩在这一往深情之中。不信,请看那深山夕照,深秋烟雨3、 (2010 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题目。雨雪曲 江总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注】 江总(
18、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榆溪:指边塞。陇西:在今甘肃东部。(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5 分)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风雨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 “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解析】第一问 3 分,答出“边地” , “雨雪交加” , “荒凉苦寒”三点,每点 1 分。第二问,答出“戍卒离乡” 、 “到边关”两点,每点 1 分。(2)诗人把“旗彩坏” 、 “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 、 “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 分)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 、
19、“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下产生的“旗彩坏” “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作者介绍】 江总(519594),南朝陈大臣。幼聪敏,有文才。年十八,为宣惠武陵王府法曹参军,迁尚书殿中郎。所作诗篇,深受梁武帝赏识,遂擢为侍郎,后更官至太子中舍人。张缵、王筠、刘之遴,乃一时高才学士,皆对江总雅相推重,与之为忘年友。侯景反,台城陷,辗转避难,流寓岭南。陈文帝天嘉四年(563 年)还为中书侍郎。后主即位,历任尚书仆射、尚书令,世称“江令” 。江总虽身为宰相,但不理政务,终日与陈暄、孔范等陪侍陈后主,游宴后宫,吟作艳诗,荒唐无度,当时谓之狎客
20、。入隋,为秦王文学,卒于江都。有集三十卷,已亡佚,明人辑有江令君集 。江总是宫体诗重要作家,今存诗近百首,浮艳靡丽,内容贫弱,多是一些为统治者淫乐助兴之作。【鉴赏】江总今存征戍诗五首:陇头水二首 、 关山月 、 骢马驱 、 雨雪曲 ,皆为乐府横吹曲辞,多描写边塞之荒僻与离人之忧愁,尤值一提是雨雪曲 。起句“雨雪”点题, “榆溪”乃边关之溪, “陇西”乃边关要塞,可见戍地之寒远。 “天寒旗彩坏”虽未如“风擎红旗冻不翻”形象,却异曲同工。诗末回首遥望来时路,无限思乡之愁起。 乐府诗鉴赏辞典称此诗“苍凉劲直,颇有气骨” 。诗人把“旗帜坏” 、 “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 、 “地暗”之后,不仅点明了
21、边塞“天寒”、 “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 、 “鼓声低”的心理感受。雨雪曲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该诗通过描写塞外阴沉的自然气氛,反映了戍卒远离故土身处边陲茫茫然失落的郁闷心结,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4、 (2010 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岁暮 唐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 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 lng 中) 。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 )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 (均在今四
22、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 分)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解析】 (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 分)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
23、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 “请缨” ,典出汉书.终军传 ;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解读】公元 763 年为唐代宗广德元年,杜甫先是在梓州,听说官军大胜叛军,便写下了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喜悦之下便欲还都,不久又想东下吴楚。其间曾经到阆州(今四川阆中) 。在这儿,他听到了吐蕃进犯的消息,于是心忧国家的杜甫写下了这首岁暮诗。岁暮远为客,首句带给我们一种凄凉之意:岁尾年末,不能跟家人团聚,还是漂泊异乡。边隅还用兵,一个“还”字,多少无奈忧愤尽含其中。颔联紧承首联,具体写吐蕃兵势的浩大, “烟尘”和“鼓角”来借代战争, “犯” “动”示敌人来犯的气势,给人们内心带来的冲击。颈联先写战争给人们带来灾难,天天在流血,真是惨不忍睹,再发出自己的忧叹“朝廷谁请缨” ,这里用汉代终军请缨故事,也让我们感受到当时朝廷中并没有能奋不顾身以身殉国难的人。尾联先用反问“济时敢爱死” ,如果于国有济,我敢吝惜一死吗?暗示自己渴望能赴难报国的决心,最后一句“寂寞壮心惊” ,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报国无门的志士无奈和悲愤。这里“寂寞”一是说自己流落阆州,真是寂寞,二是说自己为朝廷所弃,他乡作客,报国无门,但诗人是不甘心这样寂寞的,所以才会有“壮心惊”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