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语文备考必做提分好题:语基+默写+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2.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441955 上传时间:2018-04-0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备考必做提分好题:语基+默写+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语文备考必做提分好题:语基+默写+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语文备考必做提分好题:语基+默写+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语文备考必做提分好题:语基+默写+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语文备考必做提分好题:语基+默写+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语基默写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一、语基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很多人通过三国演义这本小说来了解三国历史,并在茶余饭后津津乐道。但我们不能得鱼忘筌,在把演义故事“付诸笑谈”时,也别忘了探寻其历史真相。B他既是著名的油画家又是国画家,具有这样艺术创造力的画家在当代绘画史上尚不多见。钟灵毓秀的秦川大地之上诞生了这样杰出的艺术家,真是令人惊叹。C春节期间,省直机关一些回到农村过年的干部,目睹了发生在全省各个角落的变化,同时通过交流沟通、切身体验,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诉求和心愿感同身受。D “中华学生爱眼工程”打着慈善幌子挣钱,制造宝宝玩具的生产原料竟然是医疗垃圾让人们沉重思考的是,

2、晚会上被曝光的丧失诚信的经营者们,也许只是冰山一角。【答案】 C【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题思路】 A“得鱼忘筌” ,捕到了鱼,忘掉了筌。比喻事情成功以后就忘了本来依靠的东西。使用正确。B“钟灵毓秀” ,指美好的自然环境产生优秀的人物。使用正确。C“感同身受” ,虽未亲身经历,却如同亲身经历过一般。而这里是亲身经历的, “感同身受”与前面的“切身体验”发生矛盾,不合语境。D“冰山一角” ,原比喻不能长久依赖的靠山,现指所暴露出来的只是事物的一小部分。含贬义。使用正确。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绿领巾事件”和“红校服事件”都应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教育应该围绕塑

3、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为中心,教育孩子“成人”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成才” 。B一个个食品安全问题无法有效解决,元凶在于食品问题涉及多方利益,单一突击哪一方都不能有效解决,必须具备综合的“社会治理”观念。C针对小悦悦被碾轧事件,大学教授郭巍青指出,在都市社会的复杂条件下,人的情感与本能已被扭曲,社会救助力量正被削弱甚至遭到毁坏。D奥巴马在给乔布斯的悼词中说:“乔布斯将互联网装进了我们的口袋,他让人们不但可以享受到信息革命的成果,而且改变了我们看世界的方式。 ”【答案】 B【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解题思路】 A 句式杂糅,应改为“以为中心”或去掉“为中心” 。C 搭配不当, “力量”不能“

4、遭到毁坏” 。D 语序不当,应把“不但”放在“让人们”前面。二、默写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其为人也,_,乐以忘忧,_。( 论语)(2)驾一叶之扁舟,_。_,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赤壁赋)(3)庄生晓梦迷蝴蝶,_。沧海月明珠有泪,_。(李商隐锦瑟)(4)_,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_。(郑燮题竹石画)(5)_,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6)乱花渐欲迷人眼,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答案】 (1)发愤忘食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 (3)望帝春心托杜鹃 蓝田日暖玉生烟 (4)咬定青山不放松 任尔东西南北风 (5)无为在歧路 (6)浅

5、草才能没马蹄三、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筷子和刀叉筷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之所以得名与江南民间忌讳有关;刀叉因为适应欧洲人饮食习惯而出现。筷子和刀叉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还影响了东西方人的生活观念。游修龄教授认为,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在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筷子和刀叉到底谁更先进,各家说法不同,其实各有各的智慧。筷子的特点是“以不变应万变” ,料想方的扁的,长的短的,

6、硬的软的,统统可以一夹就起来,确实神奇。这一直很让中国人骄傲,并将其视作先进的象征。同筷子的简单相比,刀叉种类较多,属于专用工具,但由于这种“专”往往表现出“大巧若拙”而被国人忽视。回到餐桌上,也许应对炖得稀烂的黄豆猪蹄,筷子还能游刃有余,一旦碰上牛排,恐怕筷子就要自惭形秽了,刀叉这时就表现出它们的专业特长。最近却有学者反思:“从真正人类学发展的科学角度来看,筷子是一种极端原始的、天然的工具,多数人种在刚开始学会使用工具时,都懂得用几根树枝来取代手夹起食物,不含任何复杂的工艺技术。欧洲人却率先进化,以石刀替代树枝,进而发展到金属刀具,最后又发展出叉子,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烦琐的西餐礼仪。刀叉正是

7、欧洲人工业文明、理性精神的一种最直接反映,自己动手,独立性强,重推理,重解析,更有利于锻炼思维能力。而拿筷子的华夏人则是吃现成的,不必思考,一点东西你推我让,团团圆圆模棱两可,凡事爱持模糊概念,所以思维能力不发达,未能产生工业革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于筷子和刀叉与思维方式的关系很难得出结论。不过关于使用筷子更有利于锻炼思维能力的说法却着实有科学依据。科学家们曾从生理学的角度对筷子提出一项研究成果,认定用筷子进食时,要牵动人体三十多个关节和五十多条肌肉,从而刺激大脑神经系统的活动,让人动作灵活、思维敏捷。而筷子中暗藏科学原理也是毋庸置疑的。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在接

8、受一位日本记者采访时,也有一段很精辟的论述:“中华民族是个优秀民族,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使用了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是高妙绝伦地运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 ,有删节)4下列关于“筷子”和“刀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筷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它的得名与江南民间忌讳有关,在使用的过程中,一直很让中国人骄傲。B刀叉适应欧洲人饮食习惯而出现,是欧洲人工业文明、理性精神的反映,同筷子相比,刀叉更具实用价值。C筷子能“以不变应万变” ,方扁、长短、硬软的东西,统统可以一夹就起来,中国人将其视作先进的象征。D刀叉较于筷子,种类较多,属于专用工具

9、,一旦碰上牛排这类硬质东西时,就表现出它们的专业特长。【答案】 B【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题思路】 A 内容在原文中分处第 1 和第 2 段。C 、D 比照原文不难判断。B 中“刀叉更具实用价值 ”是主观推理,属于无中生有。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筷子和刀叉,看似简单的餐具,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也影响了东西方人的生活观念。到底谁更先进,不能简单地一概论之。B拿筷子的华夏人是吃现成的,不必思考,凡事爱持模糊概念,所以思维能力不发达,未能产生工业革命。这种提法值得商榷。C人们普遍认为:刀叉正是欧洲人工业文明、理性精神的一种最直接反映,自己动手,

10、独立性强,重推理,重分析,更有利于锻炼思维能力。D科学家们曾从生理学的角度对筷子提出一项研究成果:使用筷子能牵动人的多个关节和多条肌肉,从而刺激大脑神经系统的活动,让人思维敏捷。【答案】 C【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题思路】 较难判断的是 B,此项分两句话,前一句话是原文第 3 段“有学者反思”的内容,后一句是根据原文第 4 段内容提出的意见,因 3、4 段观点相反,而第 4 段内容“着实有科学依据”,所以,可以认为第 3 段的提法值得商榷。C 中“人们普遍认为”不对,仅是学者的个体反思。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东方人喜欢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

11、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因而带来了使用筷子的进食习惯。B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一定程度上,源于使用刀叉的进食习惯。C从思维方式的角度看,筷子是一种极端原始的、天然的工具,多数人种在刚开始学会使用工具时,只用几根树枝来取代手夹起食物,不含任何复杂的工艺技术。D李政道博士指出,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使用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是高妙绝伦地运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可见筷子好于刀叉。【答案】 B【解题思路】 从原文内容看,A 因果关系颠倒。C 应是从“真正人类学发展的科学角度来看” 。D“可见筷子好于刀叉”属于强行推论。与原文相比,B“一定

12、程度上” 的表述更加确切。(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苏轼对儒、道、释的融合苏轼在政治上奋发有为、希望实现他经世济民的政治思想时,曾经批判过释、道思想;但在他处于逆境时,即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而个人又遭受排斥打击时,则又更多地接受清静无为、超然物外的思想,在释、道思想中找到精神的寄托。在醉白堂记一文中,他借称颂韩琦来表现自己的处世态度:“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游,非独自比于乐天而已。 ”这完全是用庄子“万物齐一”的思想来求得精神上的解脱。而在超然台记一文中,他通过推究人们“乐少悲多”的原因来阐发和推崇那种超然物外的思想时说:“美恶之辩战乎中,而去取之

13、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 ”他认为如果认识到美恶齐一,无所谓“去取之择” ,就可以“游于物之外”了。而他之所以能“无往而不乐” , “盖游于物之外也” ,可见他的乐天派的性格和生活态度,确实跟庄子齐生死、齐得丧、等富贵的思想是分不开的。他极力调和儒学和佛、老思想之间的差别和矛盾。他认为佛、老思想同儒家思想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有其相通之处。在上清储祥宫碑一文中,他说:“道家者流,其道以清静无为为宗,以虚明应物为用,以慈俭不争为行。合于周易 何思何虑 、 论语仁者静寿之说。 ”他批评史记中所说庄子诋訾孔子之徒是并不真正了解庄子,实际上“庄子盖助孔子者” 。

14、在南华长老题名记一文中,他甚至认为“儒释不谋而同” , “相反而相为用” ,并且肯定南华长老所认为的佛家虽是出世的,但与入世的儒家实际相通不悖的思想“宰官行世间法,沙门行出世间法,世间即出世间,等无有二” 。本来是很不相同的,他却极力调和,可见他在自己的思想中是要努力使儒、释、道三家熔于一炉。对韩愈他是十分尊崇的,却批评他固守孔孟而不能吸收佛、老之学。他说:“韩愈之于圣人之道,盖亦知好其名矣,而未能乐其实。何者?其待孔、孟甚尊,而拒佛、老甚严。 ”苏轼尽管怀抱着“致君尧舜”的思想,但现实却难尽如人意。那么,如何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种种矛盾?苏轼的回答是:淡化功名意识;守着“用舍由时,行藏在我”的随

15、机应变的人生哲学;抱定“乐天知命”的处世态度。苏轼的人生思考超出凡俗,儒家的入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道家的无为特别是庄子的齐物论,又使他在逆境中淡泊名利,显得从容自如;佛家的静达圆通,则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其实不仅仅是苏轼,从历代文学家的身上,从他们刚正不阿清廉正直的人格上,我们可以悟出做人的道理,处事的妙章:“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 ”(选自论苏轼对儒佛道三家思想的吸收与融合 ,有删节)7关于苏轼“超然物外”思想的理解,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苏轼的“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思想,来源于庄子“万物齐一”的思想。B苏轼认为如果有了美恶齐一,无所谓“去取之择”的认识

16、,就可以“游于物之外”了。C这种思想主要表现在苏轼的人生态度、处世哲学和治乱兴亡上,体现在身处逆境遭受打击时。D这种思想在苏轼的醉白堂记 超然台记等作品中都有解释和阐发。【答案】 C【解题思路】 C“治乱兴亡”属经世济民之举,此时苏轼是批判释道的。8对于苏轼“调和儒学和佛、老思想之间的差别和矛盾”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苏轼认为“儒释不谋而同” ,儒学和佛、老思想不但不是对立的,而且还有相通之处。B苏轼认为,道家的“清静无为”之道与周易 “何思何虑”、 论语 “仁者静寿”之说是吻合的。C苏轼对庄子诋訾孔子之徒的做法是持批评态度的,他认为庄子的做法实际上帮助了孔子。D苏轼批评韩愈待孔

17、孟甚尊而不能吸收佛、老之学,表明他对韩愈的为人颇有微词。【答案】 B【解题思路】 A 原文是“他认为佛、老思想同儒家思想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C 苏轼批评的是史记 中的说法,而非庄子。D原文说苏轼“对韩愈他是十分尊崇的” ,他对韩愈的批评不涉及其“为人” 。9下列表述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A苏轼在逆境中从释、道思想中找到了精神寄托,表现出了“无往而不乐”的乐天派性格和生活态度。B “相反而相为用” “世间即出世间”表明了苏轼是极力想对本不相同的道佛思想进行调和的。C儒、道、释的融合,使得苏轼既热爱现实人生而又能做到在逆境中淡泊名利,从容自如。D在如何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种种矛盾方面,苏轼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给了我们很好的启迪。【答案】 B【解题思路】 苏轼调和的是“儒释”而非“道佛”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