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频考点三 语境加推断,落实得分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1 (2012新课标全国)( 原文见本章高频考点一“5 年高考”部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译文:_(2)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译文:_答案 (1)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不强大,财力不充裕,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2)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我哪能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解析 本题涉及一词多义、重点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及省略句。(1)句中“贤”“否”均为词类活用,形容词用作
2、名词,译为“有德才的人” “无德才的人” ;“浇浮”同义连用,意为“轻薄、轻浮” ;“以”是表顺承关系的连词,相当于“来” ;“治” ,指治理得好,可以译为“安定,太平” 。(2)句中“东” “西 ”指东部、西部;“路”古今异义,这里是古代的行政单位;“与” ,给,后面省略宾语“之” ,指粮食;“安”疑问代词,哪里;“治” ,治理,管理,这里活用为名词,所管辖地区。2 (2011新课标全国)( 原文见本章高频考点一“5 年高考”部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译文:_(2)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译文:_答案 (1)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
3、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2) 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解析 (1)整弓,整理弓箭。第一个“之”代指靶心,第二个 “之”指何灌。(2) “见”指拜见。这是一个省略句:乞入见(帝) ,(帝) 不许,而令(之)控守西隅。控守,把守。3 (2010课标全国)( 原文见本章高频考点一“5 年高考”部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译文:_答案 陈军猛攻三天都不能攻陷城池,后来趁涨潮乘大船攻城,从船尾爬上城墙的垛口,攻入城中。(2)遇偾军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译文:_答案 途中遇
4、到溃败的军队,船被抢走,人被扔到江中,他们把断木当做船,逃到了长满芦苇的小岛上,靠采摘莲实喂养孩子,历时七天活了下来。解析 翻译时应注意联系前后文,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第(1)句注意“以” “缘”等词的落实,第(2)句注意“遇” “浮”等词的落实。1 考试说明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是如何具体要求的?答案 (1)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放在文言实词里讲解了 )(2)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主要结合文意理解和文句翻译进行考查。2 考试说明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如何具体要求的?如何理解“直译”这一要求?答案 (1)古文翻译要求以直
5、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2)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3文言翻译需要特别注意之处是什么?答案 要注意把握整句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做到句不离篇,这样才能表达正确。还要注意实词、虚词的翻译,语气的表达以及文言文特殊句式和用法。4高考文言翻译在命题上有什么样的特点?答案 (1)这一考点是课标卷文言文阅读的重中之重,赋分 10 分,占总分的一半还多。(2)选句为两句,句子不长,大都为叙事性的。(3)考点全面而突出
6、。全面: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重要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均有所涉及。突出:突出对实词,尤其是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的考查。(4)赋分点多。几乎一字之译关乎一分,绝对不可马虎大意。一、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一)判断句1 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Error!B.Error!C.Error!D.Error!答案 D解析 D 项中为一般句式, 为判断句。2 翻译下面的句子。(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译文:因此无论地位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译文:尽了自己
7、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难道谁还能讥笑这吗?这就是我此次游山的收获。解析 (1)“道所存也”为判断句。(2)“此得也”为判断句。整合点拨 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常见的形式有三种,一是以“者也” “也” “者也” “者,”作标志的判断句;二是以“为” “乃” “即” “则” “皆” “是”等作标志的判断句;三是无标志的判断句。判断句在翻译时一般译成“是” “就是” 。值得注意的是,文言文中的“是”一般不作今天的判断动词“是” ,而是作指示代词“这”等。判断句一直是高考翻译题中的重点,每年都有多套试卷考查到。如 2010 年湖南卷第 10题“
8、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 。这是一个没有标志的判断句,翻译时要考虑到这种句式特点。(二)被动句1 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属于被动句的一组是 ( )A.Error!B.Error!C.Error!D.Error!答案 D解析 D 项中为状语后置句, 为一般句式。2 翻译下面的句子。(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译文: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让自己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2)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译文:(墓中的)五个人,是在周蓼洲先生被逮捕时为正义所激奋而死在这件事上的人。解析 (1)“为所” ,表被动。(2)全句为判断句, “者,也” ;有两个被动句,“被” “于”两字为标志。
9、整合点拨 被动句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个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即意念被动句。值得注意的是“被”字,它在文言文中有时表示被动,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但多数情况下为动词,如“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被动句也是高考翻译题常考的句型之一。如 2010 年山东卷第 13 题“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中“常不见听信”就是一个用“见”表示被动的句子。(三)宾语前置句1 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Error!B.Error!C.Error!D.Error!答案 D解析 D 项中为宾语前置句, 为定语后置句。2 翻译下面的句子。(1)然而不王者,未
10、之有也。译文:虽然这样却还不能称王的,这是从未有过的事。(2)其李将军之谓也?译文: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解析 (1)宾语前置, “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 。(2)“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整合点拨 宾语前置句在文言倒装句中最为复杂,有三种类型: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二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提前,如“沛公安在”“不然,籍何以至此”等;三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如“夫晋,何厌之有”“无乃尔是过与”等。宾语前置句虽是考试说明规定的考查句式,但在高考翻译题中并不常见,只是视选材而定。如 2010 年浙江卷第 21 题“吾为德请,财何为也?” “何为”就是一
11、个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的例子。可译为:我为德行而请命,拿钱财干什么?(四)介宾短语后置句1 下列句子中,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介宾短语不能提前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D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答案 C解析 C 项“于”应译为“到 ”。2 翻译下面的句子。(1)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译文: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他们,用威严的盛怒来震慑他们,他们最终也只是苟且以求免于刑罚却并不怀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顺却不会在内心诚服。(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译文:老虎犀牛从木笼中逃了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里毁坏了,这
12、应是谁的过错呢?整合点拨 介宾短语后置句(也叫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是指在文言文中带“于” “以”的介宾短语放在谓语动词的后面的句型。翻译时,一般按照现代汉语习惯将介宾短语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这种句式虽然考试说明未作要求,但因为它在文言文中很常见,所以高考翻译题中经常出现。如 2012 年江苏卷第 8 题第(2)句中“贤于言事官远矣 ”,可译为“比那些言事的官员好多了” 。不过,介宾短语后置句翻译时并不是一定要提前的。(五)定语后置句1 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C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13、者答案 D解析 其余三项皆为定语后置句。2 翻译下面的句子。(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所见到的全是这样。(2)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译文: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士大夫,偌大的中国,有几个人呢?解析 ( 1)“石 之 者 ”为 定 语 后 置 句 。 (2)“缙 绅 者 ”“四 海 之 大 ”都 为 定 语 后 置 句 。整合点拨 定语后置句一般以“之者” “者”为标志,将定语后置。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句在高考翻译题中极少考到,但并不是不考。如 2010 年上海卷“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 。 “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14、应是“桂阳有争舟而相殴至死之民” 。可译为:桂阳有争船而相互斗殴至死的人,(这个) 案件长久没能判决。 2011 年江苏卷第 8 题第(1)句中“毁淫祠数百区” , “数百区”是个特殊的定语后置,译时需提至中心词“淫祠”前。(六)省略句1 下列各句中,没有成分省略现象的一句是 ( )A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B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C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D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答案 C解析 A 项“日三四里”省略谓语动词 “行” 。B 项后三句省略主语。D 项省略“鸣”的宾语“之” ,代指“钟磬” 。2 翻译下面的句子。项伯乃夜驰之沛
15、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译文:项伯就在夜里骑马到刘邦军中,私下会见了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张良) ,想叫张良和(他) 一起离开。解析 两处省略(见译文括号内 ), “具告以事”是介宾短语后置句。整合点拨 省略是文言文中最普遍的语言现象。省略句最常见的是省略主语,省略动词或介词宾语“之”以及介词“以” “于”等。对省略句翻译的考查,在历年高考对句式翻译的考查中题量是最大的。它要求考生在翻译时补出省略的部分。如 2008 年山东卷第 13 题“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 。 “况”后省略主语“他” , “遂”前省略主语“张讷” 。(七)固定句式1
16、对下列固定句式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如何,译为“对怎么办”无乃乎,译为“恐怕吧”孰与,译为“与一起”奚以为,译为“凭什么呢”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不亦乎,译为“不也吗”A BC D答案 C解析 表 比 较 , 应 译 为 “与 比 , 谁 ”; 表 反 问 , 应 译 为 “哪 里 用 得 着 呢 ”。2 翻译下面的句子。(1)无乃尔是过与?译文:恐怕该责备你们吧?(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译文:我这样做的原因,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整合点拨 固定句式在高考翻译题中不是必考点,带有因文命题的特点。不过,一旦考查到,必须按其固定译法翻译。如 2011
17、 年四川卷第 11 题第(2) 句中 “得非吕徽之乎?” “得非乎”要译为“莫非吧” 。二、文言文翻译原则和标准(一)翻译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 试翻译下面的句子,体会直译的特点。(1)遂入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知。译文:_答案 于是来到长安观察风俗民情,不露姓名行踪,害怕别人看见、认出。(2)(申)甫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译文:_答案 申甫多次凭借他的兵法(术) 拜见许多高官大臣,经常不被听从、信任。2 翻 译 中 需 要 意 译 的 多 是 使 用 固 定 词 语 及 修 辞 手 法(比 喻 、 互 文 、 用 典 、 借 代 、 委 婉)的 地 方 。翻译下面的句子,体会意
18、译的特点。(1)纵一苇之所如。译文:任凭小船随意漂荡。解析 这里的“一苇”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需要把本体翻译出来。(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译文:我活着应当不惜肝脑涂地,死了也要报恩。解析 “结草”是用典,要把典故意思译出。(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译文:燕赵韩魏齐楚六国所积存的金玉珠宝。解析 这里用了互文手法,不能直译。(4)既无伯叔,终鲜兄弟。译文:既没有伯伯叔叔,也没有哥哥弟弟。解析 “无”与“鲜”构成互文,须把“鲜”意译为“没有” 。(5)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译文: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愤怒得头发像要顶起帽子。解析 “怒发冲冠”用了
19、夸张手法,仍要译为夸张,前面要加上“像要”或“快要” 。整合点拨 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直译,就是严格按照原文的词句进行翻译,有一词一句,就译一词一句(个别失去意义的文言虚词除外) ,而且词句的顺序也不变动。直译要“一对一”地翻译。对于少数难以直接翻译的词语、句子,要根据其大意灵活变通地翻译。(二)翻译标准信、达、雅1 请指出下面译句存在的漏译、错译现象,体会翻译要“信”的要义。(1)原句:(2010江苏)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邪?译句:您所结交的应是当时的贤人,现在跟这种人一起喝酒高兴吗?漏译、错译之处:_答案 漏译了“皆”这个“全都”意思,改变了语气;只译出“贤”而未译
20、出“隽” ,即“才华出众之人” 。(2)原句:(2010湖北)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译句:耕种的人,不再出力;使用的人,不再计算支出与收入。漏译、错译之处:_答案 漏译“督”字。 “督” ,督促,这里是“被督促” 。错译“计其出入” ,应译为“根据收入确定支出” 。(3)原句:(2010福建)凡数日得若干人,(焦翁) 留肆中饮食之,俟水息,资遣之归。译句:一共好几天,遇到了若干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焦翁留他们在铺子里住,给他们东西吃,等到洪水平息了,又出旅费送他们坐船回去。赘译之处:_答案 该译句没有遵循“字字落实,一一对应”的直译原则和“信”的基本标准,自己添加了“有男有女
21、,有老有少” “坐船”等内容。赘译是考生不忠实于原文,任意发挥、译而无据的表现,更是无“信” 。(4)原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句:从师学习的道理没有流传也已经很久了!漏译、错译之处:_答案 原句中“也”是个句中助词,翻译时不必译出。将原句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助词翻译出来,也是违反“信”的标准的。(5)原句:及得召见,遂见亲信。译句:等到召见,就受到亲近信任。漏译、错译之处:_答案 本 译 句 有 两 处 漏 译 。 一 是“得 ”字 , 应 译 为 “获 得 ”; 二 是 省 略 的 成 分 应 补 出 。 如 谁 获 得 召 见 ,获 得 谁 的 召 见 。 这 里 的 人 称 须 译 出 。
22、 当 补 不 补 , 也 属 于 漏 译 , 会 损 害 原 意 。2 请指出下列译句的不“达”现象,认真体会“达”的要义。(1)原句:(2010天津)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译句:母亲回来后,只见女儿靠着院中的树睡觉,不再怀疑了。不“达”之处:_答案 该句中“不之虑”是个宾语前置句, “之”是动词“虑”的宾语。译句未译出这个句式特点,既丢掉了得分点,又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须转换成现代汉语的句式,这是“达”的要求。(2)原句:(2009全国)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译句:馆陶的全体百姓都悲伤痛哭,于是跟着魏德深去居住的达到了几百家之多。不“达”之
23、处:_答案 不是“全体百姓” ,而是整个境内的百姓;不是跟着魏德深去居住,而是跟随魏德深去安家。(3)原句:(2009江苏)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译句:刚刚被罢黜了巡抚住居家里,认为奇异而闻名。不“达”之处:_答案 前半句结构混乱,后半句表意不明, “认为”什么“奇异”没有译出。 “闻”属错译。整合点拨 1 信,就是指译文要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漏译、不随意增减意思。在平时翻译时,考生做不到“信”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漏译、误译和赘译上。漏译,误译,赘译,就不可能达到“信”这一最基本的翻译标准。2 达,就是指译文要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没有语病。为此,一些特殊句式须要译成
24、现代汉语句式,适当增加一些词语使语意更流畅,不得出现病句。硬译是不“达”的典型表现,翻译固然需要字字句句对应,但也要临场变通、灵活处理,尤其对那些难理解而靠推断的词语,不能强行翻译。3 雅,是翻译较高层次的要求。在考试中一般不做要求。如何落实得分点?一、下面文段的现场译文存在问题,请你修改为正确译文。翻译下面文段中的画线句子。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寓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休田里,优游以忘其老。(选自苏
25、辙 东轩记 ,有删节)1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现场译文请修改为正确译文 _答案 我到那里时,那两个人正好都免官离开了,事情都交给我一个人。2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寓而势不得去。现场译文请修改为正确译文 _答案 我已经因贬谪来到这里,虽然知道被束缚生活的害处,但情势上却无法摆脱。二、下面均是考生在句式翻译方面存有问题的译文,请从句式的角度予以分析、改正。1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史记 魏公子列传)误译:哪里在于公子你能对别人的困境感到着急啊!问题:原句是个主谓倒装句兼宾语前置句,译文未译出这两个句式。改正:公子能够解救人危难的精神表现在哪里啊?2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史记 刺客列传 )误译:太子和宾客知道这件事的,全都穿白色衣服,戴白色帽子来送他。问题:“宾客知其事者”是个定语后置句,未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