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析 “用工荒”与“就业难”08 级统计 1 班2200801111025秘苹苹前言随着高校的扩招和社会竞争的加剧, “就业难”已不仅成为大学毕业生的代名词,更是整个社会的一个尖锐问题。而与此同时, “用工难现象也愈演愈烈,尤其对于中小企业,一直承受着用人难、留人难的伤痛。一方面,企业急需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相关专业人才需求持续井喷,却迟迟找不到合适人选;另一方面,广大毕业生手持简历,进出于不同招聘场所,穿梭于不同人才市场,却苦于找不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此“两难却真实客观地存在着。这背后存在怎样的原因,发人深思。一、 “两难”原因初探(一)劳动力供求失衡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劳动力供求数量不
2、均。每年劳动力供求缺口总额约1200 万是导致就业难的直接原因。其次,劳动力供求增长速度不均。从动态发展来看,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未相应地拉动劳动力需求增长,导致供需增速逐步拉大。再次,劳动力供求结构失衡。市场上对技术工人、年轻工人,尤其是女工需求较大,需求远超过供给;而普通工人、年龄较大的工人及男工基本不存在短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 2004 年4 月对全国 40 个城市技能人才状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全部技术工人比例不到 4,而企业需求是 14以上,供求之间差距明显。最后,劳动力供求地域性失衡。 “孔雀东南飞”现象在这几年并未得到切实缓解,大部分人才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
3、地区一直呈现严重的用工不足。另外,有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占农民工总数的 60;他们更倾向于城市生活,有 71.4的女性、50.5 的男性希望在打工的城市买房定居。在就业上,他们和老一代农民工最大的不同是,工资待遇已经不是他们找工作的唯一考虑因素,他们更看重工作环境、工作是否开心和个人价值能否实现。工厂化大规模、流水线式的枯燥工作环境很难让他们满意。而对这一代大学生而言,他们比农民工的选择余地更大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近几年愈演愈烈,即便如此,大学生们宁愿失业也不愿到小企业做一般工人。当前,我国的第二产业还不能提供足够多的体面工作机会,而且从我国的大环境看,第三产业还很不发达,因此还不能成为吸
4、纳就业的主渠道。还有就是,整个社会的富裕程度大大提高。以前即使是出生在城市的大学生,一毕业就工作,不管薪水多少,目的在于补贴家用。现在不同了,很多年轻人“啃老” ,这种现象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有“老”可 “啃” ,依仗“父辈”不工作也没有生存压力因此他们可以等找到理想工作为止。(二)劳动者就业观存在障碍;自身能力素质不够。劳动者自我期望值过高,高校毕业生更为严重。许多毕业生就业观还未完全调整,认为自己辛苦四年读出一个大学,自己应该拥有一份有可观收入和良好福利的理想工作。就业理念存在诸多误区,如 “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 、 “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很多劳动者不是找不到工作,只是找不到
5、“理想”工作,有近八成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等方面。大学生自身能力也有待提高,很多毕业生虽成绩很好,但缺乏实践技能与动手能力。毕业生所学知识与用人单位用工需求脱节。普通劳动者大多水平偏低,掌握相关技能劳动者数量更低。2004 年二季度对全国 113个城市劳动力市场监测数据分析表明,各技术等级的劳动者在市场上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技师和高级技师严重短缺。企业对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和初级工的需求人数与应聘人数比例分别为 2.4:1、2.1:l、I.8:l、1.5:l 和 1.5:1,劳动者素质及技能急待提高。(三)企业
6、用工观存在障碍,要求偏高;提供待遇较差导致招工不足。高新企业、新上项目企业及新引进的企业发展较快,对人才的专业、层次、经验要求较高,这无可厚非。但有些企业一招聘则打着本科以上、有工作经验的招牌,而很多岗位其实大专生就能胜任,这让许多毕业生绕道而走。人才高消费的观念实际也为一些民营企业带来为年轻从业人员积累实践经验的较大成本支出。另一方面,极低的工资薪酬及不平等的福利待遇是导致中小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招人难的重要原因。 “工资低、工时长、工作条件差”是很多民工经常抱怨的内容。据调查显示:有的地方 10 多年来民工的平均月工资只涨了 68 元,工作时间却普遍超过 12 小时。另外企业用工不规
7、范,不签劳动合同、拖欠工资、工作生活条件恶劣等使工人权益屡受侵犯。而同时政府优惠的农业政策使农民返乡务农收益增大,部分农民工开始离开城市,工资增长缓慢与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共同使城市劳动力市场紧张程度相对上升。(四)用工与就业信息不对称,供需沟通渠道不畅。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目前就业渠道主要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招聘会、就业网站、公务员,服务西部等。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公务员报考又受专业、是否党员等限制。对大多数人而言,网站和招聘会才是主要的就业渠道。但很多信息网站缺乏全面、具体的信息,信息迟缓远不能满足毕业生需求,异地求职成本更大。对于农民工,其用工信息更为闭塞。国统
8、局调查显示,农民很少有组织地外出务工。在 2003 年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中,有组织的仅占 33,413的劳动力是在亲友的介绍或带领下外出务工,554 劳动力是自找门路。 “随大流”使他们在城市间盲目流动,为找工作浪费了大量成本。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服务农民工的公益机构,黑中介充斥市场,高昂的手续费和高度的风险让农民工望而生畏。劳动力市场信息不能充分传递到农民工手中,岗位闲置和劳动力浪费现象并存。二、 “两难”成因深层分析(一)收入分配不均及技术挤出”效应导致劳动供求失衡毋庸置疑,整体供需不均或说劳动力总量过剩是导致就业难的直接原因。劳动力总量过剩,意味着资本的数量不能满足劳动力就业的需要。在经
9、济学上,无论土地、资源,还是生产资料都通归为资本。但中国除耕地外,其它资本并不缺。换言之,劳动力过剩与资本过剩在中国同时存在,劳动力只是相对资本的边际利润存在相对过剩,即扩大投资、雇佣新的劳动力已不能使企业家获利,甚至出现报酬递减。而企业家缺乏投资热情在于无利可图,其原因可为两个,一是政府税收过高,二是生产出来的产品无人买。前者并非主要影响因素,后者才是根本原因,而出现后者主要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据官方最近数据显示:中国最终消费占 GDP 比重已由上世纪 80 年代超过 62下降至 2005 年 52.1,居民消费率也从 1991 年 48.8下降至均达历史最低水平。有效需求不足,其症结在于收
10、入差距过大。因此,收入分配失衡是造成目前中国劳动力供需失衡的一个主要原因。所谓“技术挤出”效应,即从短期看,技术进步会提高产出效率,生产同量产品要素投入减少,技术转型带来旧部门的淘汰,由此对就业造成冲击。从 1980 年代中后期开始,自微观经济基础放权让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技术进步的就业挤出效应就不断显化,如国企冗员流出、下岗人员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致使就业增长率总体下降,从 1986 年 2.82下降到 2003 年 0.94,GDP 也相应降低 23。而我国目前正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期,技术进步的产业化和外溢到扩大就业之间还存在着一个转换过程,在未来相当
11、长时期内,其就业创造效应将持续小于就业挤出效应。因此依赖廉价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经济增长方式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挑战。企业用工成本上升,迫使企业必须加大技术投入,优化产品结构,这样才能提升其国际竞争力,不致于轻易被淘汰。(二)教育培养机制失衡对于大学生,长期以来我国都是重学术轻技术、重理论轻应用,导致教育结构很不合理,培养更多的是理论型、研究型人才,很少考虑到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很多高校为了眼前利益,只顾做大,不顾做强,结构不合理,办学没特色,质量没保证。很多冲着社会热门专业大量招生,殊不知这些专业早已供过于求,导致人才配置错位。建议学校和企业联手,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调整优化,实务理论相结合
12、,联手培养用工单位所需的专业对口人才。对于民工,其职业教育更为缺乏。很多民工都是自发组织外出务工,缺乏专业的技能培训,从事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而急功近利的思想也一直错误地引导着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用人观,使其不愿在技术和培训上投入,即便人招来了,却也很难将人留住。企业应合理的转变用人观,结合自身需求,有针对性地做好员工岗前、岗中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培训形式上可采取企校联合、企企联合、订单培训等多种形式:培训内容除专业技能培训外,还应增加综合素质培训,如就业观念、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等。政府也应健全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尤其要加强对农民工和下岗职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切实提高整个劳动力队伍的技能与素质。(
13、三)户藉制度及地方保护阻碍了劳动力的顺畅流通:相关法律制失衡度不完善导致市场监督不利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大中城市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不少地区尤其大城市纷纷采取措施限制外地劳动力进入本地市场,目的是解决本地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这严重阻碍了劳动力市场的自由流通。严格的户籍制度使许多农民工在城市多年都一直享受着非平等待遇,在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顽都有别于城市居民。绝大多数农民工在城市都难以扎根,最后不得不流回农村。有关部门应转变思想,对于日益增多的进城农民,不能简单地采取堵、卡、驱等限制性措施,而要认真研究农民流动的新问题,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大市场。政府处理农民就业问题也经验
14、不足,相应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2,大批量的劳务输出当前还处在零散组织状态。 劳动法虽已执行多年,却还未完善修正过一次。同时,劳动执法监督也没做到位,缺乏以权利平等为基础的制度安排。对农村劳动力市场未有进行有效的法制调控,加之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足,信息不充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量及流向难以掌握,对劳动力市场出现的混乱、争议和纠纷等问题,缺乏有效的解决办法等,这些都是政府在处理农民工就业问题上存在的问题。政府应下大功夫,尽快完善农民工用工机制及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尽早将其纳入正常发展轨道。三、 解决“两难”的途径(一)着力产业升级、结构调整“中国制造”大多处于制造业价值链低端,依赖廉价劳动力
15、不论是从前的“微笑曲线”(微笑嘴型的一条曲线,两端朝上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的设计和销售,而制造处于中间环节,其附加值最低) ,还是新近流行的“6+1”产业链理论(“6”指产品的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以及终端零售, “1”指产品的制造) ,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制造处于产业链低端,而产品价值的 90%由设计、营销等环节创造。现实情况是,企业大多紧盯“制造” ,对劳动力的需求自然集中在技术工人和普工上,而在被忽视的环节上正是大学生可以一展身手的地方。因此,解决“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问题,最根本的是要着手产业升级、结构调整。(二)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转变就
16、业观念1、大学生要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要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要转变只当干部和只去国有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就业观念,树立全方位、多渠道的新的就业观。在就业地区上,既可以是大城市,也可以是中小城市及农村,既可以是东部发达地区,也可以是中西部地区。2、要把握择业技巧,提高就业能力,合理评价自我,确定合适的就业期望值。另外,选择自主创业是大学生就业观念有根本性转变的体现。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用工荒”即可迎刃而解,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还会存在。社会、企业、家长、大学生本人都要转变就业观念。社会宽容、企业接纳、家长支持、大学生勇敢从普通员工做起,找到生存的空间,就一定会获
17、得发展。(三)国家制度保障1、新生代农民工对享受社会保障和城市公共服务的愿望比较强烈,就业机会、工资水平等因素对于农民工的流向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国家应当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提高农民工工资收入,改善工作环境国家应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中央及地方应大力推行惠农政策,从而保障农民工回乡就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整个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同时国家还应当大力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对在中西部发展的企业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扶持其发展;对东部沿海进行技术密集型转型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补贴和政策支持,促进其升级转型。2、国家需要继续加大大学生就业工作力度,比如,在企业
18、与高校之间建立就业信息平台,使得高校能够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及时调整具体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这种基于信息平台的沟通与交流为大学教学改革和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帮助。国家还可以对企业实行优惠政策,促使其吸纳高校毕业生。对于积极支持和与大学合作办学的企业,国家将给予一定的补偿、奖励及扶持。这不仅为大学就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对于大学毕业生职业观的形成和就业能力的提升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四、结束语大学生“就业难”和农民工“用工荒”并存,真实地反映了宏观经济中的分配不公和产业结构不合理、泡沫严重等诸多严峻问题,而不是“用工荒是局部性、结构性用工短缺”的说法那么简单。这不是企业一涨工资就能解决的问题。即便企业咬牙上调工资也只是治标不治本,一旦有经济泡沫和通货膨胀,它们便会死灰复燃。根本的出路在于国家应该尽快消除造成“用工荒”和“就业难”的诱因。这样不仅能解决“就业难”和“用工荒”并存的局面,还能促进中国经济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