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利率市场化效应与我国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doc

上传人:dzzj200808 文档编号:4408971 上传时间:2018-12-2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利率市场化效应与我国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利率市场化效应与我国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利率市场化效应与我国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利率市场化效应与我国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利率市场化效应与我国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利率市场化效应与我国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内容提要:利率市场化改革将从根本上改变商业银行业已习惯了的资金价格决定机制和变动规律,从而对商业银行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管理模式产生深层次的影响,使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机制、竞争机制和赢利模式受到冲击和挑战,整体的风险水平大幅度提高。为此,商业银行只有及早转换经营理念,调整经营战略,理顺管理体制,改进风险管理,加快金融创新,才能培育新的竞争优势,保持持续发展。一、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与政策取向利率体现了金融商品的价格,和商品市场一样,如果利率水平的形成不是由市场供求因素来决定,那么金融市场在本质上就不是“市场化”的。在计划经济和经济生活中计划成分占主导地位的时期,

2、我国实行严格的利率管制,政府包揽和决定了一切利率制定,金融机构基本没有利率决定的自主权。严格的利率管制与集中的计划经济相适应,体现了计划经济的特点和计划配置资源的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市场机制作用的增大,特别是在非国有企业、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不断发展以及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发生转变之后,利率管制的负效应愈显突出:一是由于利率管制,商业银行不能通过利率差别来区别风险不同的贷款人,高风险贷款缺乏高收益补偿,银行处于风险收益不对称状态。当拥有贷款组合的银行征收的利息长期过低时,就会丧失其资本金,表现形式就是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加和资本充足率的下降。二是由于利率管制,商业银行不能进行风

3、险定价,在降低不良贷款的压力下,必然将贷款过分集中地投放到垄断行业的大企业、大项目、大客户中,使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实践证明,过分的贷款集中,既造成了资金浪费,阻碍了资金的合理化配置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也不能很好地起到防范风险的作用。三是利率管制强化了金融工具之间的非市场差别,制约了公平竞争和投资者对金融工具的市场化选择。四是利率管制使得公开市场操作、准备金利率调整等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作用范围受到很大制约,影响了央行货币政策实施的效果和质量。正是基于经济金融运行机制的日趋市场化和对利率管制负效应的认识,我国已现实地选择了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取向,并采取了渐进式的改革方式。1996 年中国人

4、民银行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由市场供求状况决定;同年,国债尝试市场发行,部分国债发行利率实行市场招标;1998 年政策性金融债券也实行了利率招标;1998 年 10 月和 1999 年 9 月,央行两次扩大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1999 年 10 月,央行放开了协议存款利率;2000 年 9 月,外币存贷款利率管理体制开始改革,央行下放了外币贷款和 300 万(含)美元以上外币存款利率的自主定价权,300万美元以下存款利率由中国银行业协会制定;2002 年 3 月,央行在统一境内中、外资金融机构外币存、贷款利率管理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下放了非中国居民的小额外币存款利

5、率的自主决定权。同时,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从 8 家县市农村信用社拉开帷幕。按照央行的部署,利率市场化试点工作将于 2003 年全面铺开,试点将涉及到银行普通存贷款业务。可以认为,目前我国利率体系的市场化程度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货币市场利率已经基本放开,除了关键性的人民币存贷款利率还没有市场化之外,其他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实际上都已初步确立了市场化的定价机制。此外,随着近年来我国市场供求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我国低利率时代的到来也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和有利的外部条件。对此,央行在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原则和总体思路。具

6、体而言,确定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确定了改革的基本原则是正确处理好利率市场化与金融业健康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本、外币利率政策的协调关系,逐步淡化利率政策承担的财政职能;确定了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据此,我们可以对今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政策取向和含义形成以下几点判断和认识:首先,从利率形成来说,利率市场化的指向目标是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以市场供求因素为基础,愈来愈多的因素将对市场产生影

7、响,利率变动的幅度和频率都会不断扩大,商业银行将面临一个更加动态化的金融市场价格环境。其次,从利率调节来说,利率市场化是要形成一个以反映市场供求关系为主导,以央行基准利率为基础的多层次利率体系。央行通过基准利率变动,可以在短暂的时间内对货币市场和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产生有力的影响,资本市场利率水平也会受一个时期平均基准利率的影响,各种债券利率价格将充分反映长期资金供求关系和各种心理预期。为此,商业银行将面临一个更加复杂化的金融市场价格体系。第三,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阶段性来说,预计明后两年将在人民币存贷款利率改革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重点在于扩大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试点范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

8、人民币利率市场化贷款利率浮动范围,并择机放开大额人民币存款利率,允许商业银行以市场利率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并放开对长期银行借款的限制。第四,从金融市场的有序竞争和稳定运行来说,金融监管部门将建立一套有效的对金融机构监督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来取代对利率形成和金融机构的直接干预。过渡期内有必要充分发挥银行业公会的协调作用,由中外资银行联合签订利率协议并共同遵守,在各种配套的改革调节具备后再转为完全的市场利率,这是稳妥推进改革的现实选择。二、利率市场化效应及对商业银行的主要影响利率市场化是我国经济金融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必然结果,其对经济金融改革和建设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从宏观上讲,利率市场化具有储蓄

9、效应、投资效应、金融深化效应,最终将促进经济健康增长,同时也将有利于中央银行对金融市场间接调控机制的形成。从微观上讲,利率市场化可以提高资金需求的利率弹性,使资金配置合理化、效益化,从总体上消除利率的部门、行业歧视,使利率充分反映资金供求,形成利率水平与风险水平相对称的联系机制,从根本上理顺被扭曲的社会资金配置关系,全面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利率市场化的积极意义在于它将促进金融市场的深化发展和金融机构之间的公平竞争,为银行业快速发展和多元化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具体的市场需求和经营成本决定利率水平,竞争和创新上的自主权被扩大,自我发展的空间得以拓展。

10、但是从短期来看,利率市场化也将会改变商业银行业已习惯了的利率决定机制和变动规律,从而对商业银行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管理模式产生深层次的影响乃至冲击,值得引起充分的重视。1.利率市场化对于商业银行的真正含义是银行的商业化和市场化。可以预见,在利率市场化和金融竞争更趋激烈的环境下,只有具备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机制、管理水平和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能力的商业银行才会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壮大。相反,对于那些经营机制、管理体制不能做出适应性调整和竞争力不强的商业银行而言,则会面临着较大的转轨风险,甚至有可能面临倒闭或被兼并的命运。为此,商业银行要适应市场化利率环境,就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机制

11、和管理体制,强化自主经营和自我发展,摒弃各种非银行自身的发展目标,根据市场环境和内在条件切实制定和实施有利于银行自身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的经营目标,按照市场原则理性安排和从事经营管理活动,净化经营职能,进一步向纯粹的现代化商业银行过渡。2.利率市场化会改变银行业的竞争方式和机制。在利率市场化之前,商业银行的存贷利率一般由中央银行严格管制,商业银行本身既没有必要也不允许为其资金产品定价。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是趋同化的,非价格竞争成为主要竞争手段。利率市场化以后,商业银行可以根据不同的产品特点、资金成本、竞争策略、客户价值、风险程度和目标利润进行自主定价,银行的竞争方式由原来的非价格竞争

12、转变为价格竞争,是否具有科学合理定价的能力就成为商业银行能否获得竞争优势的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3.利率市场化将是中资商业银行传统的以存贷利差为主要来源的赢利模式受到冲击和挑战。虽然目前我国存贷利差水平并不低,但商业银行的赢利水平却并不高,说明我国商业银行的赢利模式主要依赖于传统存贷业务的利差收入。利率市场化会从两个方面对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收益产生影响:一是在存款市场上的激烈竞争使存款利率上升,资金成本将加大;二是在贷款市场上的激烈竞争会导致对优质客户的贷款利率趋于下降,存贷款利差逐步缩小成为必然趋势。特别是在过渡期内,作为赢利主要来源的实际利差缩小,资产质量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善的情况下,如果不能

13、有效降低经营成本,预计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可能进一步恶化,甚至可能出现行业性的利润滑坡。4.利率市场化将大大提高利率波动的幅度和频率,并使利率的期限结构复杂化,从而使商业银行现实地面临一种新的风险形式即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金融市场利率波动通过存款、贷款、资金交易、投资等利率敏感性业务影响商业银行收益、净现金流现值和市场价值的可能性。从技术上讲,基本的利率风险包括四种形式:(1)利率变动时,因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的价值变动不一致所引起的收益风险,其主要原因在于商业银行自身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称为成熟期不匹配风险;(2)在存贷款利率产生不同步变动时,即使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

14、债相匹配,银行的净利差收入仍会受到影响,一种常见的情况是,存款利率上涨幅度大于贷款利率上涨幅度,银行的净利差收入减少,引起收益损失,这被称为基本点风险;(3)在商业周期扩张阶段,由于货币政策反向操作,短期利率高于长期利率,长短期利率倒挂,会使银行预期的资产负债利差落空,特别是在银行存贷款利率多以国库券收益率为基准来制定的情况下,若收益曲线由正变负,银行长期未偿浮动利率贷款的重新定价利率与短期存款利率的利差就会大幅度降低甚至变为负数,必然造成收益损失,这种风险被称为收益曲线(变动)风险;(4)由于各国金融法中都规定存户有提前取款的自由,多数贷款合同中也规定贷款户有提前还贷的选择权,利率变动会引起

15、客户提前归还贷款本息和提前支取存款的倾向,银行将由于客户行使存款或贷款期限的选择权而承受利率风险,这种风险被称为内含选择权风险。以上四种利率风险利率市场化之后都会存在,管理不当就会造成现实的损失。5.利率市场化不但使商业银行更加现实地面临利率风险,而且还加大了潜在的信用风险,从而使整体的信用风险水平大大提高。由于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金融抑制问题,利率市场化往往会导致被压制的实际利率水平上升,实际利率水平上升之后,由于金融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会导致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效应和逆向激励效应,从而加大整体信用风险。其作用形式主要有两个方面:(1)利率水平提高之后,商业银行受短期收益驱动,倾向于把贷款投

16、放到愿意支付高利率的借款人,而对借款人来说,只有项目风险水平超过银行利率对应的风险水平才会有借款的意愿。这样银行提高利率实际上会筛选掉高风险项目而驱逐低风险的项目,产生逆向选择效应,提高信贷市场的平均风险。(2)获得贷款的借款人为了支付高额贷款成本也倾向于选择一些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项目和经营活动,产生“逆向激励 ”效应,形成道德风险。可以预计,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如果缺少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必然导致信贷市场贷款质量的整体水平下降,大大提高未来违约的信用风险。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利率市场化的影响最终会导致银行业竞争格局的市场化重组和经营细分。利率市场化打破了无差异的资金价格水平和竞争方式,

17、使资金价格按照风险收益对称原则进行变化,社会信用资金也会由于不同的收益和风险偏好而在金融机构和地区间进行市场化流动,由此必然导致商业银行竞争扩展到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广泛和深层次的金融竞争在扩大商业银行自主选择空间的同时,也把不同类型和竞争优势的银行区分开来,进而导致银行业竞争格局的变化和市场细分。具体来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可以凭借其规模和较高的信用等级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资金,并以较低的价格增加对大型企业客户的贷款和金融服务;中小商业银行不具备国有商业银行的网点优势和信用等级,以高于国有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和风险补偿原则充分扩大其对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贷款和金融服务成为必然选择。此外,在利率市

18、场化进程中,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将通过其独特优势和交叉销售策略而获得长足发展,在价格竞争中分流资金和优质客户,成为商业银行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从香港的情况看,2001 年银行业利率协议取消以后,银行业出现了空前的并购潮和市场细分格局,预计我国利率市场化以后也将会出现同样的局面,一方面中小银行在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将走向合并和联盟;另一方面,银行业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以及银行业市场中批发和零售市场的细分格局将更为明显。三、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影响的策略选择当前,中资商业银行是在没有经验的条件下参与利率市场化过程的,由于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银行内部管理层次多,风险控制机制不

19、完善,不良资产占比过高,利率定价和风险管理经验缺乏等因素的影响,它们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会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和挑战。为此,商业银行只有及早转变经营理念,调整经营战略,理顺管理体制,改进风险管理,加快金融创新,培育竞争优势,才能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保持稳定健康的发展。1.转变经营理念,全面实施以效益为核心的集约化经营战略。利率市场化改变了商业银行单纯依靠存贷利差和存贷规模扩张获取利润的条件。为此,顺应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和趋势,商业银行必须全面转变经营观念,从根本上确立和实施以效益为中心的集约化经营战略。现代意义上的银行集约化经营,是指以银行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以效益和质量提高为特征,采用科学管

20、理技术和手段,对资源进行有效集中和配置利用,提高经营效益,寻求内涵式发展。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要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实施集约化经营战略需要解决好四个方面的问题:(1)确立以效益为核心的经营管理目标和评价体系,着眼于银行价值的最大化和资本收益率、资产收益率等效益指标的提高,银行要全面强化对自身业务发展的区域、行业、机构网点、产品种类、客户对象进行科学的效益核算和评价,特别是要建立健全分产品、分客户进行细化核算和评价的体系,以效益高低作为评价集约化经营的基本标准。(2)要按照效益原则进行资源配置,将银行的人力、财力和资金配置到效益较高的地区、行业、机构网点、产品种类和客户对象中去,特别是要把银行

21、的业务资源集中到最具竞争优势的产品和最具赢利性的客户身上,把经营重点放到价值链中自身优势最大的环节上,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整体效益。(3)实施全面的成本管理策略,以整体的财务成本控制为着力点,科学确定核算单位和指标体系,实行分类成本核算,强化每个部门、机构和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创立全员和全过程的成本管理模式,有效控制成本,不断提高效益。(4)按照扁平化、矩阵式的管理原则,推行集约化管理模式,强化总行对业务的集中处理和对风险的集中控制,突出分支行的市场营销功能,尽可能减少管理层次和机构,裁减冗员,优化劳动组合,在体制层面上实现资源的集中统一使用和优化配置,降低成本,提高组织运行效率和经营

22、效益。2.调整业务结构,积极推进经营与收益的多元化战略。从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发展进程来看,随着利率市场化机制的建立,都把目光盯在新兴业务上。香港实施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业面对净息差收窄、竞争加剧的压力,通过调整业务结构、拓宽业务领域等手段增加赢利和提高竞争力,收到了明显的成效。借鉴国际银行业经验,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正确分析和把握利率市场化对传统业务结构和赢利模式的影响,积极调整业务结构,加快金融创新,以实现经营和收益来源的多元化,具体可考虑四个方面的策略措施:(1)大力拓展中间业务,增加中间业务收益,降低对单一存贷业务收益的依赖。中间业务对改善收益结构和降低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

23、业务发展滞后,收入偏低,但发展的潜力很大。而且,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已规定了各商业银行经监管部门批准后可以开发代理证券、基金托管、信息咨询、财务顾问和金融衍生商品等投资银行业务,使商业银行充分发挥其信息、技术、人才优势,积极开展高附加值中间业务具备了现实的可能性。(2)随着经济发展、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化和市场的成熟,个人客户的金融知识与理财观念逐步提高且日趋理性化,对银行产品与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银行零售业务也具有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为此,我国商业银行有必要将零售业务作为一项战略性业务来发展,特别应充分重视风险较低的住房按揭、汽车贷款、代理、咨信、投资顾问和私人理财等个人金

24、融业务的拓展。(3)通过加大以市场和效益为导向的金融创新,实现银行产品结构的升级,提高传统存贷款业务的赢利水平。商业银行应在加强产品赢利能力分析与评价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产品收益水平和风险水平的大小调整现有的产品结构,增加高收益低风险产品的比例。目前特别应重视发展对优质中小企业和个人的资产业务,同时增加对不动产项目和新兴产业的融资,贯彻风险与收益相对称的信贷策略,努力扩大资金运用利差。(4)在合理确定客户定位和优化客户结构的基础上实施全能化、综合化服务策略。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有必要将全能化、综合化服务策略作为增加收益战略的重要一环,通过整合业务流程、调整组织结构、完善客户关系管理、提

25、供电子银行服务,充分满足客户方便性、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通过全能化、综合化服务,来提高业务附加值和综合收益,实现收益来源的多样化,增强经营的稳定性。3.积极推进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就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现状及利率市场化的要求看,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管理中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制定科学的利率研究与决策机制,实行以利率风险管理为中心的资产负债管理。由于利率风险的日益突出,西方商业银行设有专门的组织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通过制定出资产负债管理的目标、对利率变动方向和幅度进行准确研究预测,并由此确定该银行所愿意承受的利率风险的限度来管理利率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虽然基本上建立了资产负

26、债管理部门,然而由于当前所实施的利率管制政策,使得国内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部门在管理中更加倾向于指标化管理。为此,国内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应注重加强对利率走势、风险判断的研究,以便充分发挥出资产管理委员会的管理职能。(2)建立起利率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通常,利率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包括有识别、计量、处理和评价四个阶段。为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借鉴国际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管理上的先进经验,通过识别系统、计量系统、处理系统、评价系统的分析工具和分析模型的建立,使银行达到将可能的利率风险限制在事先设定的范围之内的利率风险管理目标。(3)积极推行利率风险管理工具的开发和运用。商业银行在运用模型识别利率风

27、险之后,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资产负债表结构,缩小风险缺口或者通过运用衍生工具对冲利率风险。鉴于直接调整资产负债表比较困难,因此国际商业银行通常采取的方式是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如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货和期权,互换和互换期权、利率上限下限和双期权等来规避风险。4.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金融产品定价体系。我国商业银行要适应利率市场化要求,建立健全科学的金融产品定价体系,客观上需要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1)加快建设按产品、按客户、按部门进行细分和成本核算的财务管理机制,使每一项金融产品的成本费用、风险和回报能够准确界定和量化核算,使每一个客户的风险、报酬和贡献度能够准确计量和进行价值分析,从而为金融产品的合

28、理定价提供依据和标准。(2)加快建立能够敏感反映市场价格的内部资金价格转移体系,充分借鉴国际商业银行的做法,在产品分类基础上把不同产品归为不同的业务单元,运用内部资金转移模式,实现对不同产品价格和赢利水平的考核及对不同业务单元绩效考核。通过与市场资金价格相联系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来调节总分行间、资金来源与运用部门之间的利益并影响业务部门的决策。(3)按照新巴塞尔协议关于信贷风险评估的要求,尽快开发科学有效的信贷风险评级系统,包括客户风险评级系统和交易债项单笔贷款风险评估系统,能够正确地评估贷款的违约率和违约损失率,实现对贷款风险的有效度量和评估,不仅用于资本金计算,而且为贷款决策和贷款定价 Q)

29、提供科学有效的工具。(4)建立分级授权的金融产品价格决策与管理机制。商业银行总行应建立金融产品内部报价体系,使分支机构了解金融产品的基本价格,从而为实际的产品定价提供成本基准,同时对分支机构实行科学的分级授权管理,根据业务种类、额度、期限、风险大小等,对分支行分类给予一定的定价浮动权。5.有效处理不良资产,为应对利率市场化创造条件。不良资产过多不仅严重影响到银行抵御利率市场化风险的能力,而且深刻影响到银行经营行为的理性选择,导致过度的“惜贷” 和风险厌恶而使经营效率和效益低下。因此,为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挑战,我国商业银行应该注意并加快其不良资产的处理,这个过程推进得越快,银行可以按照市场利率进行

30、理性化经营活动的空间越大。而且,通过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理,有助于加深银行管理人员对银行业本质的理解,确立承担风险和管理风险的意识。有效解决不良资产问题,除了必要的财政资金投入和吸引外来资金之外,更重要的是商业银行应建立科学的不良资产管理体系,对不良资产按照不同阶段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进行科学的分类,针对性地制定管理和处置策略,确保不良资产不受损失或把损失降低到最小的程度,以此改善资产质量,为应对利率市场挑战创造有利条件。主要参考文献:1.黄金老: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经济研究2001 年第 1 期。2.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中国货币政策报告(2002 年)。3.郑良芳:关于利率市场化进程中若干问题的探讨,新金融2002 年第 6 期。4.蓝德彰(John D.langlois):利率管制与风险定价,财经2003 年 3、4 合期,2003 年第 3 期。5.田晓军:银行再造与集约化经营:中外银行经营转型的比较与借鉴,国际金融研究,2003 年第 2 期。6.武剑:利率市场化中的利率风险管理,财经科学2003 年第 2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