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古琴文化与道北京科技大学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应用化学 1302 张万林 41366043摘要“乐先礼生,亦先礼坏,礼乐既亡,纪纲斯败。秦火烬余,乐惟琴在。 ”是出自于琴者李静祭九嶷先生的题诗可以说是意味深远。众所周知,礼乐文明不仅是酝酿中华文明的温床和创生的根基,同时也是与它共生的主题精神命脉。从形式上说,礼乐文明具体表现为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从本质上说,它化为一种贯通各种艺术中的本体精神,体现出“乐”的核心地位,从而以“琴”为代表,在华夏儿女心目中具有了一定意味,进而以“琴棋书画”的审美方式为人生涂上了一层亮色。关键词古琴、文化、德、道一、 古琴文化溯源1、 古琴的传说琴,因为
2、历史悠久,为了加以区别其它的弦乐器,又称为“古琴” 。习称“七弦琴” 。它主要体现为一种平置弹弦乐器的独奏艺术形式,另外也包括唱、弹兼顾的琴歌与琴、箫合奏。在历史上,人们往往联想到它的创制、用材及典故,还有许多其它的称呼,如:五弦琴、瑶琴、宝琴、绿绮、焦尾、丝桐在古代,所有乐器统称为琴,正是由于琴从某种意义上代表了中国古代音乐(及乐器)的缘故。华夏先民很早就发明了“琴”这种乐器。关于它的渊源,流传有许多美丽的神话故事、轶闻传说。例如,中国的山海经海内经曾记载说, “帝俊生晏龙,晏龙是为琴瑟。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 ”汉代琴家桓谭新论琴道中曾记载说“昔神农氏级宓羲而王天下,上观法于天,下取法
3、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 ”历来琴家们众说纷纭,一般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1) 伏羲说(2) 神农说(3) 炎帝说(4) 黄帝说(5) 炎帝说(6) 尧说(7) 舜说在众多学说中,伏羲造琴说和神农造琴说这两种说法影响较大,特别是前者,到底是哪位发明了这件伟大的乐器,现在不可确证。但有关于最早的琴的形制,说法基本一致即先人造琴都是削桐为琴,有五根弦与现在差不多,后来文王武王各加一弦,成为七弦琴。以目前考古发掘的资料证实,古琴作为一件乐器的形制至迟到汉代已经发展完备,其演奏艺术与风格经历代琴人及文人的创造而不断完善,一直延续至今。春秋战国时期
4、,古琴的独奏音乐已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如伯牙弹琴子期善听的传说。当时有名的琴师有卫国的师涓,晋国的师旷,郑国的师文,鲁国的师囊等;著名的琴曲如高山 、 流水 、 雉朝飞 、 阳春 、 白雪等,均已载人史册。在汉代,古琴的形质基本定型,由不定弦基本定为七弦,同时还出现了较为完善的共鸣箱和标志音位的琴徽,文人们纷纷参与古琴的创制、琴曲的创作等,并写下了大量的琴赋、琴赞、琴论等。例如桓谭的琴道 、马融的琴赋等,蔡邕创作了琴曲“蔡氏五弄”游春 、 渌水 、 幽思 、 坐愁 、 秋思 ,流芳后世。蔡文姬以其亲身经历谱写的胡笳十八拍更是成为千古绝响。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个性解放的时代,文人的创
5、作自觉性开始觉醒。当时社会环境动荡,政治黑暗,道德虚伪,许多知识分子力求摆脱政治的牢笼,开始由“外”走向“内” , 开始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成为士人情感发泄的渠道和寄托,琴与文人开始结合。这一时期,著名琴家有杜夔、蔡琰、阮籍、嵇康、刘琨、左思、戴颢、宗炳、柳恽 等,著名琴曲有广陵散 、 酒狂 、 梅花三弄 、 碣石调幽兰 、乌夜啼等。而阮籍、嵇康又是这些琴人中间的佼佼者。隋唐大一统的局面,使整个文化表现出宏大的意境,古琴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由于当时燕乐的繁盛和雅乐的衰微,爱好古琴的人仅仅局限于文人。唐初,曹柔发明了减字谱,简便的记谱方式使大量优秀曲目得到了整理。隋唐时期,由于经济的发
6、展,宫廷极力提倡,燕乐日益繁盛。因为唐朝时的文人深受魏晋风度的影响,很多大诗人、文学家都擅弹琴,并写下了许多有关琴的诗歌, 这给古琴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此时期的著名琴家有董庭兰、曹柔、薛易简、白居易、柳宗元、颜师古、陈康士、陈拙等。宋朝的古琴一方面出现怀旧的复古主义倾向,另一方面由于古琴在相和歌 、 清商乐演奏中的长期实践,与民间音乐有着深远的联系,以及琴曲“楚汉旧声”的历史传统,使古琴音乐在复古主义倾向中并没有被湮没,而是有起有伏曲折地发展着。明、清时期由于印刷术的发展,大量琴谱得到刊刻流传,见于记载的琴谱有一百四十多种,从中可知仅明代创作的琴曲就有三百多首。明初琴家冷谦的琴声十六法 ,是
7、对古琴的美学思想、演奏技巧和艺术表现提出的理论。 清末与民国年间由于战乱和社会变迁,特别是古琴本身存在的局限性,使古琴音乐濒于绝灭。当时,全国各地也出现了一些琴会组织,如北京的“ 云琴集” 、济南的“德音琴社” 、上海的“今虞琴社” 、长沙的“智偕琴社” 、太原的“元音琴社” 、扬州的“广陵琴社” 、南京的“青豁琴社” 、南通的“梅庵琴社”等,它们的活动都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其中尤以上海的“今虞琴社” ,持续时间最长,对琴界影响最大。琴派是具有共同艺术风格的琴人所形成的流派。2、 古琴象征古琴本身就充满着传奇的象征色彩,比如,它长 3尺 6寸 5分,代表一年有 365天;琴面是弧形,象征“天圆”
8、 ,琴底为平,象征“地方” 。古琴有 13个标志泛音位置的徽,代表着一年 12个月及闰月。古琴最初有五根弦,象征着“五行”金、木、水、火、土。约公元前 1000多年,周文王为了悼念他死去的儿子伯邑考,增加了一根弦,武王伐纣时,为了增加士气,又增添了一根弦,所以古琴又称文武七弦琴 。琴前广后狭,象征尊卑之别。宫、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等级。后来增加的第六、七根弦称为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之合恩。十三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征闰月。古琴有泛音、散音和按音三种音色,泛音法天,散音法地,按音法人,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这些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征意义实反映出儒家的
9、礼乐思想及中国人所重视的和合性。因为礼的作用是为了保障个体,使个性有所发挥,乐以同和,其作用是与群体谐协。礼乐之同时并用可使个体和群体之间能互相调剂,形成人与人之间平和而合理的生活。所以礼乐这两套表面相反的技艺的推行,实为求达到相辅相成的和合性的目的。而从古琴形制命名所借用的社会秩序、等级的名称来著,可见其制作形制即寓有教化人伦的深意。二、 古琴与道1、 琴音特色古琴作为一个古老的乐器,其音苍老、清亮、浑厚、圆润、古朴。人说琴的“四善”(苍、松、脆、滑)和“九德” (奇、古、透、润、静、圆、匀、清、芳)则是古人对古琴音色的总结。四善(苍、松、脆、滑)九德一曰“奇”:谓轻、松、脆、滑者乃可称奇。
10、盖轻者,其材轻;松者,扣而其声透,久年之材也;脆者,质紧而木声清长,裂纹断断,老桐之材也;滑者,质泽声润,近水之材也。二曰“古”:谓淳淡中有金石韵,盖缘桐之所产得地而然也。有淳淡而无金石韵,则近乎浊;有金石韵而无淳淡声,则止乎清。二者备,乃谓之“古” 。三曰“透”:谓岁月绵远,胶漆干匮,发音响亮而不咽塞。四曰“静”:谓之无杀飒以乱正声。五曰“润”:谓发声不燥,韵长不绝,清远可爱。六曰“圆”:谓声韵浑然而不破散。七曰“清”:谓发声如风中之铎。八曰“匀”:谓七弦俱清圆,而无三实四虚之病。九曰“芳”:谓愈弹而声愈出,而无弹久声乏之病。2、 古琴与道说到古琴与道的关系,最直观的可以体现在琴弦上,其中宫
11、、商、角、徵、羽五音分别代表五行,而少宫、少商二音代表刚柔,暗合阴阳,七弦象征阴阳五行,古人认为阴阳五行是世界的基本元素。又有龙池凤沼,代表了中华的精神图腾。从而不难看出古琴是一件符合道的器物。中国古琴乃形神兼备天人合一;德艺相融,心声契合之载体。中国传统哲学把天道看着客体,把人道视为主体,但人要符合天道,要为天地立心,天地与人都不是死板的,而是有生气,有理性,有道德的生动活泼的统一体。不难看出,这种种认为人与天地宇宙统一,并相互融合渗透的观念,从很早以前的先秦以来,就一直贯穿于历代先哲们的研讨之中。这其中虽含不同程度唯心主义的成分,并带有不同程度的神秘色彩,但从中还是可以领略“得天地之美”
12、、 “取天地万物以奉养人类这种特殊的哲学理念,这种超越现世的哲学思想,也是中国古代艺术所遵循的根本原则之一。千百年来这种文化心态对中国的诗论、画论、医论、琴论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作为历来为先哲文人们用来修身养性的琴,由于受这种哲学理念的渗透影响、疏导规范,使其从一开始发展的萌生阶段起,就不只是以一种单纯的娱乐需要呈现于世,而是浓厚地体现着这种传统哲学中“天人关系”等朴素的哲学理念。与 “天人关系”相呼应, 太古遗音说:“ 昔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以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始画八卦,扣桐有音,削之为琴” 。蔡邕说:“琴者天地之正音,得其材可以合天地之正器;得其人可以合天地之
13、正道,得其律可以合天地之正音。故伏羲制琴以象天地阴阳之数,而合神明之德,是谓正音” 。嵇康在其琴赋中说:“琴能感天地以致和” 。范仲淹与唐处士书中说:“盖闻圣人之作琴也,鼓天地之和而和天下。琴之道大乎哉” 。朱长文在其琴史尽美中说:“昔圣人之作琴也,天地万物之声,皆在乎其中矣。有天地万物之声,非妙指无以发,故为之参禅复徽。攫援标拂,尽其和以至其变,激之而愈清,味之而无厌,非天下之敏手,孰能尽雅琴之所蕴乎”?苏王景在春草堂琴谱鼓琴八则中说:“琴,器也,具地之元音,养呼之德性,道之精微寓焉,故鼓琴者,心超物外,则音合自然,而微妙有难言者,此际正别有会心耳” 。朱熹的紫阳琴铭曰:“养君中和之正性,禁
14、尔忿欲之邪心,乾坤无言物有则,我独与子钩其深” 。用中国传统哲学、美学的标准来衡量中国琴学,中国琴学的实质、内涵和形成特点,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 、 “情景合一” 、 “知行合一” 、或者说是“综合为一”的规律和特点。正如宋代朱长文的在其琴史莹律中所说:昔者伏羲氏既画八卦,又制雅琴。卦所以推天地之象,琴所以考天地之声也,取其声之所发,自然之节也,合于天地之数。这个“常数” ,似乎应该就是道家所说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那个既极其精微,又十分博大的那个“一” ,也应该认为就是“天人合一”的这个“一” 。这就是中国琴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意之深微的内在联系。不难看出,中国琴学是一种融
15、人文中的道德、礼仪、理教、尚俗与宇宙天地间的山川、河流、风雨雷电为一体,融天声、地声、人声与三尺琴面为一体的一种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体。琴乐是人精神世界的抽象思维,因此,琴乐离不开天地自然界各种节气、风雨雷电、阴睛变化对人感官的各种作用和刺激,无此作用和刺激,也绝不会产生喜、怒、哀、乐、忧、思、悲、恐、惊种种人的精神情绪不断变化波动。从中国传统哲学的角度看, “天人合一” 、 “情景合一”分别是一种哲学境界,渗透到琴学中,这些境界又呈现了带有十分抽象色彩的种种艺术境界。3、 琴德与人德桓谭新论琴道曰:“八音广播,琴德最优。 ”何谓琴德?顾名思义即古琴之品德,我认为可理解为人在习琴、操缦过程中及籍
16、由这个过程而提升的人品“德性” 。嵇康琴赋有:“愔愔琴德,不可测兮,体清心远,邈难极兮。 ”他在赞颂古琴琴德之高深难及的时候,何尝不是在说做人要达到至高的德之境界之艰难。司马承祯素琴传中举古代圣贤孔子、许由、荣启期之例,说明琴德与君子之德、隐士之德相契合:“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而弦歌不辍。原宪居环堵之室,蓬户瓮牖褐塞匡坐而弦歌,此君子以琴德而安命也。许由高尚让王,弹琴箕山;荣启期鹿裘带索,携琴而歌,此隐士以琴德而兴逸也。是知琴之为器也,德在其中矣。 ”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看待这个问题,一方面,习琴操缦有助于人之德性的滋养提升;另一方面,倘若是无德之人,即使其有较高的操琴技巧,也难以达到至
17、上的琴境,因为他有违琴德。也就是说,琴虽然为养德之器,但本身也凝聚了德性之士的涵养。琴德一方面通过操缦姿态、琴曲格调、琴声清雅等诸多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则与其处世态度与人生境界融为一体。如刘籍琴议篇所言:“夫声意雅正,用指分明,运动闲和,取舍无迹,气格高峻,才思丰逸,美而不艳,哀而不伤,质而能文,辨而不诈,温润调畅,清迥幽奇,参韵曲折,立声孤秀,此琴之德也。 ”清徐祺在五知斋琴谱上古琴论中把这个问题说得更为明确:“其声正,其气和,其形小,其义大。如得其旨趣,则能感物,志躁者,感之以静;志静者,感之以和。和平其心,忧乐不能入。任之以天真,明其真而返照。动寂则死生不能累,万法岂能拘。古之明王君子,皆
18、精通焉。未有闻正音而不感者也。琴能制柔而调元气,惟尧得之,故尧有神人畅 。其次,能全其道。则柔懦立志,舜有思亲操 、禹有襄陵操 、汤有训畋操者,是也。自古圣帝明王,所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者,咸赖琴之正音,是资焉。然则,琴之妙道,岂小技也哉。而以艺视琴道者,则非矣。 ”琴德高尚,仁人志士以琴比德,借以抒怀咏志,历代琴诗、琴曲中这样的作品很多,阮籍的咏怀诗,嵇康的广陵绝唱,白居易、苏东坡等人的赞琴诗,均把琴当作君子之德的一个物化符号来看待。三、 对古琴的浅见个人对于古琴有一点浅见,总结为三个境界。其一,大音希声。最美妙的声音就是无声之音,与禅学中的“只手之声”有异曲同工之妙。禅的目的,
19、就是将我们由发疯或残废的危机之中,挽救出来,这就是所谓的自由或是解脱的意思,让所有一切本来存在我们心中的创造与动力发挥在无碍的作用之中。其二,大雅无曲。天地的美妙是无法用乐曲来表达的,只能去靠近它。会让人学会去亲近自然,从而提高自己的修养。其三,大道无弦。天地万物,自然生灵。宇宙的奥妙无穷无尽,人可以通过符合道的器物、音乐等来感受自然的奇妙,却无法得到至高的道。这就需要我们去探索。参考文献1、 郭平古琴丛谈山东画报出版社;第 1版 (2006 年 2月 1日)2、 易存国琴韵风流百花文艺出版社;第 1版 (2010 年 1月 1日)3、 易存国中国古琴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4 年 1月 1日)4、 桓谭新论 ,见中国历代美学文库 秦汉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5、 嵇康琴赋 ,见中国历代美学文库 魏晋南北朝卷上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6、 司马承祯素琴传 ,见蔡仲德编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0年版7、 刘籍琴议篇 ,见中国古代音乐选辑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