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政府公共政策执行的偏误.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405253 上传时间:2018-12-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府公共政策执行的偏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政府公共政策执行的偏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政府公共政策执行的偏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政府公共政策执行的偏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政府公共政策执行的偏误.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政府公共政策执行的偏误摘要:公共政策执行在整个行政管理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政府施政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公共政策执行偏误的现象,引起了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无序和混乱。本研究在分析了公共政策执行偏误的现象、原因后, 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为保证公共政策的顺利执行提供参考。关键词:公共政策;矫正;执行偏误一、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偏误的背景公共政策执行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组成人员通过运用各种手段,将公共政策的内容转化为现实, 从而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一种行为。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管理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实现政策目标,解决政策问题以及实现社会公共资源权威性分配的主要途径。

2、然而,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常常导致公共政策执行出现偏误,公共目标不能预期实现。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研究解决我国的公共政策执行出现偏误问题,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十分紧迫的重大现实问题,对于提高我国公共政策执行效率有着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二、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偏误的主要表现作为政治系统输出的主要内容,公共政策本质上是一种权威性的社会价值分配方案。然而,公共政策在付诸实施之前仍然只是一种具有观念形态的分配方案,其效能必须经过实际的执行过程才能得以发挥, 再好的公共政策也只有通过有效的执行才能保证其目标的实现。然而,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

3、影响, 政策执行的结果往往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具体来说,公共政策在执行中出现的偏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敷衍。指公共政策执行者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只做表面文章,并未采取可操作的具体措施来贯彻执行政策, 而是将政策束之高阁,阳奉阴违,敷衍塞责,从而使严肃的政策在形形色色的花架子下变成了一纸空文,根本谈不上解决具体问题,实现具体目标。(2)政策选择执行。现实中运行的政策往往由相互依存的、有着共同政策目标的小政策组成,一些政策执行主体往往对政策“断章取义、为我所用”,只执行符合自己利益的部分,不符合自己利益的部分就不执行, “见了黄灯赶快走, 见了红灯绕道走”,他们“耍小聪明” 、 “打小

4、算盘”, 置国家政策原则于不顾。这种选择性执行使完整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变得残缺不全, 政策的整体功能难以发挥, 政策目标的实现也必然大打折扣。(3)政策附加。公共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被加进原来政策所没有的内容,使政策的调控对象、范围、目标、力度超出了原来的要求,从而使原政策不能到位, 导致政策扩大化。政策附加的主要特点是执行者在原政策的基础上自行设置“土政策” ,打着结合地方实际的旗号另搞一套,自行其是, 谋取私利, 从而导致政策执行变形。(4)政策歪曲。公共政策执行者在传达和执行中对政策精神实质或部分内容有意曲解, 利用政策的某些抽象性,借口本地区或部门的特殊性做出不同的解释, 从而导致政策失真

5、, 甚至被替换为与原政策完全不同的“新”政策。(5)政策抵制。公共政策执行者对现有的政策不认同、不接受,从而产生抵制绪,使公共政策不能够执行到位, 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例如,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政府过分强调自身的情况,找各种原因让中央“法外施恩”,对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一再置若罔闻, 甚至逆风而行, “你说你的, 我干我的”,抵制心态异常顽固。(6)野蛮执行公共政策。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政策执行应更注重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思想教育手段的运用。目前我国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滥用行政手段的现象,有的公共政策执行人员对执行对象动辄命令、强制,使执行对象从心理上和行为上难以接受。行政手

6、段在执行中扭曲变形,演变成野蛮执行,导致干群关系紧张,极大地影响了执行效果。还有一些政策执行人员向执行对象解释政策不够,宣传不到位,忽视了思想教育手段的运用。更有一些政策执行人员采取极端手段,背离工作程序,甚至采用违法违纪的方法执行公共政策二、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偏误的原因当前公共政策执行出现偏误,有着主观或者客观等多方面的原因: (一)政策本身的原因 政策本身的质量问题是影响政策执行效果的首要因素。一项政策能否得到有效的执行, 往往取决于政策本身是否科学合理。政策执行偏误产生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政策本身存在着缺陷,有漏洞可钻。一般说来,政策是否存在缺陷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考虑:一是政策是否合理。如

7、果一项政策规定的各项内容没有反映客观存在的现实情况,政策所规定的各项行为不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那么政策本身便缺乏合理性,导致其在执行过程中将表现出政策行为规范与客观实际的强烈冲突,使政策执行失去了实践基础。政策执行机关在执行这种缺乏合理性的政策时,理所当然地会选择“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方式来敷衍。二是政策本身是否明晰。政策的明晰性,要求政策方案要有严格的执行界限、科学的操作程序、准确的评估标准等。缺乏明晰性的政策将使政策的可操作性减弱,使政策执行者与政策目标群体无所适从,同时,缺乏明晰性的政策会引起政策的界限不清,导致执行者有空子可钻,对政策随意变通,同时也为有关领导化解“风险”提供了口

8、实。三是政策是否“前后左右”协调一致。现在,有许多政策是政出多门、莫衷一是。面对众多相互冲突的政策时,政策执行者不得不采取“优选法”顶头上司的优先,其他领导的靠后;经济监督、杠杠部门的优先,其他部门乃至党政机关的靠后;领导个人交办的优先,集体名义布置的靠后。这种做法违背了“政策面前人人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原则,必然导致国家受损、群众吃亏,正确的政策难以执行。四是政策是否多变。今天制定一个政策,时隔不久,情况发生了变化,又匆忙出台一个新政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政策多变、朝令夕改、法无常规,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就无法建立起政策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也就很难使人遵从。(二)政策执行主体的原因任何一项

9、政策最终要靠执行主体来实施,现实中政策执行偏误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策执行主体的原因造成的,这表现在: 一是政策执行主体的素质不高。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公务员与发达国家公务员比较起来素质普遍不高,从而文化水平低导致行政决策水平低;职业道德差导致行政道德滑坡;行政责任观念淡薄导致争荣誉而避责任;理论水平低导致官本位思想严重。少数领导干部没有系统接受现代政策、科学知识的训练,很难形成科学行政必备的系统观念、战略远见、迎接挑战的心理素质以及自觉接受监督的民主意识。二是执行主体法制观念淡薄。从行政的角度看,中国政府机构的规范化、法制化程度不高,变化的随意性很大,人治色彩浓厚。目前政策执行中“按章程办事的运

10、作”,“受规则约束的运作”,“形式主义的非人格化的统治”,“不因人而异”等观念并未深入人心,随处可见官僚的“任性专断”,“这种官僚主义常常以党的领导 、 党的指示 、 党的利益 、 党的纪律的面貌出现, 这是真正的管、卡、压”书面形式的行政法规约束不了现实社会中的官场逻辑,人格权威大于机构权威和法律权威。显然,不依法行政是造成公共政策执行效率递减的重要原因。三是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美籍加拿大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政策的核心就是要解决社会利益的分配问题, 所有政策最终都表现为对社会利益关系的处理。在政治环境中,犹如在市场环境中一样,个人也会最大限度地

11、追求个人利益,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人们追求的是效用的最大化。我国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表明:人们是在利益的推动下去实施政策行为的。公共利益与地方利益、私人利益的矛盾与冲突决定了政策执行偏误的现实可能性。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并且是长期存在的。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作为政策制定者的上级政府和作为政策执行者的下级政府以及作为政策执行的目标群体的广大利益主体必然存在着利益上的矛盾和冲突。结束语:在一个制度比较健全和完善的社会中,在法定的权限和正当的利益范围内,官僚们在制定政策时,由于受自利动机的驱使,往往会尽可能地在公共政策中体现、维持、实现、扩大自身的利益,但是这种自身的利益会控制在一定的限度范围之内,不至于与公共利益发生严重冲突。相反,如果在一个制度不完善,尤其是缺乏有效的监控机制下,官僚的自利性往往难以受到有效的约束而发生膨胀,他们就会通过所掌控的公共权力,通过公共政策这一“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手段进行“政策寻租”,把公共政策变成赤裸裸的追逐自身利益的工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法学 > 方针/政策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