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创新设计》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江苏专用)课件: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学案5.ppt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440018 上传时间:2018-04-06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2.2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设计》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江苏专用)课件: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学案5.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创新设计》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江苏专用)课件: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学案5.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创新设计》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江苏专用)课件: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学案5.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创新设计》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江苏专用)课件: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学案5.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创新设计》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江苏专用)课件: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学案5.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学案5文言文简答,筛选信息,概括文意这一考点由选择题改为主观简答题后,增大了难度,考生失分不少。不过,只要能读懂全文,找准信息所在区域,认真阅读,划分层次,勾出关键词语,准确、全面地表述出来即可。,认真审读题干,抓住问题的关键词,明确提问方向,阅读文本及组织答案语言的时候始终扣住问题里的关键词,使思考和答案都紧紧围绕提问方向,避免答非所问的情况,比如2015年江苏卷“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关键词是“治学方面”“哪些特点”“简要概括”,找出了关键词,也就找出了提问方向及答题注意点,就是“简要概括治学特点”。,掌握解题三步骤,高考精准拿满分,明确提问方向之后,就要扣住文本,找准

2、解决这一问题的文本范围。有的题目给出答题的范围,如2014年上海卷第一篇文言文阅读的第20小题“第段中,刘晏用什么办法增加户口数量?”。有的没有给出具体范围,我们就要扣住文本去锁定范围,所锁定的范围可能是文本里的某一段,如2015年上海卷第一篇文言文阅读的第20小题“梁彦光两次治理相州,成败迥异,请具体分析原因”。明确了答题范围是“两次治理相州”,即、两段。,有的则分布在文本的不同地方,如2015年江苏卷“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答案的三个要点分别在文本的第一段、第二段。无论是某一段还是某几段,我们都要找准,不要遗漏。,在确定答案的要点时,可依据所赋分值大至猜测有几个要点,比

3、如赋分分值为4分的题目,答案要点一般为2个或4个;赋分分值为3分的题目,答案要点一般为3个。在组织答案时,可采取以下两种方法。(1)摘录法就是选摘原文词句来作答的一种方法。解题时应抓住与答案有关的关键语句,文中有的关键句如观点句或抒情议论句如果吻合题意,可直接摘录;如只出现关键词,那还需要读者去改写。如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的,文中的重要句子就必须翻译。,(2)句意(层意)提取法就是需要概括的内容在文章或文段中并无明显的中心句,读者要通过阅读文章自己去感受、体会、把握和提炼大意,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的一种方法。这一方法的关键点在于根据句意或层意提炼出这一层或这一句的内涵与本质的东西,答题时

4、一定要按关键点作答。,【典例1】 (2015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欧阳伯和墓志铭张耒,君为殿中丞时,曹太后崩,诏定皇曾孙服制。礼官陈公襄疑未决,方赴临,召君问其制,君从容为言,襄即奏用之。是时,方下司天监讨论古占书是否同异,折中为天文书,久未就,而襄方总监事,即荐君刊修。君为推考是非,取舍比次,书成,诏藏太史局。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其著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其未成者尚数十篇。,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男一人,曰宪,滑州韦城县主簿。女七人。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选自张耒集,有删节

5、),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欧阳发在治学方面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文章第一、二段,概括时要抓住以下重点句子:“笃志好礼,刻苦于学”“天文地理,无所不学”“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等。答案勤奋刻苦,广泛涉猎,刨根究底,分门别类,学以致用。,【参考译文】欧阳君,名发,字伯和,庐陵人,是太子少师文忠公欧阳修的大儿子。欧阳发为人纯朴,不欺骗别人,表里如一,生性淡泊,没有什么嗜好,但是志向坚定爱好礼义,在学习方面非常刻苦。胡瑗掌管太学,人称大儒,用法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当时文忠公地位已经很尊贵了,欧阳发时

6、年十五岁,拜胡瑗为师,小心谨慎,后来能够传授古乐钟律方面的学问。,欧阳发长大以后,更加勤学好问,但是不研究科举文辞,唯独探究古代始创的论议,自从文字创立以来到现在,君臣世代相承的系统,国家制度、文化器物,甚至天文地理,没有不学的。他的学习不追求获取知识应付眼前的东西,一定要深刻钻研弄清楚事物的来龙去脉,论定编次使得它分门别类,钻研事物一定要有所收获,收获之后一定让它有以为用。唉!他的志向真是远大啊。但是他对人从不无原则地附和,议论事情是非分明,对待权贵之人也不稍有屈从退让,关键之处一定表明自己的意思,因此也不肯轻易尝试表露出自己所拥有的看法,别人也就很少有能了解他的。欧阳发死后,眉山苏轼为他哭

7、泣,认为他继承了欧阳修的学问,是像汉代伯喈、晋代茂先之类的人物。,欧阳发做殿中丞的时候,曹太后驾崩,皇帝下令制定皇曾孙的服饰礼制。礼官陈襄犹疑未决,将要上朝之时,召见欧阳发询问礼制,欧阳发从容为他讲解,陈襄就上奏采纳了他的建议。当时,皇帝下令让司天监讨论古代占卜书籍的对错异同,采取折中的办法编成天文书,很长时间也没有完成,陈襄当时总管司天监的事务,就推荐欧阳发刊改修订。欧阳发为此推究考证典籍中的对错,取舍比较,编写修订,书写完之后,皇帝下令将之收藏到太史局。,欧阳发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他编著完成的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那些没有完成的还有几十

8、篇。欧阳发的夫人吴氏,是原来的丞相正宪公吴充的女儿,被封为寿安县君。有一个儿子,叫欧阳宪,是滑州韦城县主簿。有七个女儿。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葬于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的墓地,欧阳宪来向我求取铭文。,情感态度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它是文言文整体阅读中的重点、难点。文言文中作者情感态度的表述常常借助文言虚词来表达,如“耳、耶、焉、岂、其、哉、为”等语气词,或批判或赞赏或置疑,考生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用心揣摩。,突破六大命题角度,解决文言文简答题,【典例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送方希则序欧阳修,希则茂才入官,三举进士不利,命乎数奇。时不见用,宜其夷然拂衣,师心自往

9、,推否泰以消息,轻寄物之去来,渊乎其大雅之君子,而几类于昔贤者乎!余自来上都,寓谒舍,穿履金门者,再见春矣。会天子方向儒学,招徕俊良,开贤科,命乡举,而四方之杰赍贡函诣公车者,十百千数。余虽后进晚出,而掎裳摩趺攘臂以游其间,交者固已多矣。晚方得君,倾盖道涂,一笑相乐,形忘乎外,心照乎内,虽濠梁之游不若是也。未几,君召试中台,以枉于有司,夺席见罢。缙绅议者咸伤冤之,君方澹乎冲襟,竟于使人不能窥也。后数日,赍装具舟,泛然东下。以余辱交者,索言以为赠。,夫恢识宇以见乎远,穷倚伏以至于命,此非可为浅见寡闻者道也。希则,达人尔,可一言之。昔公孙尝退归,乡人再推,射策遂第一,更生书数十上,每闻报罢,而终为

10、汉名臣。以希则之资材而沉冥郁堙,岂非天将张之而固翕之邪?不然?何徘徊而若此也?夫良工晚成者器之大,后一发先至者骥之良。异日垂光虹,濯发云汉,使诸儒后生企仰而不暇,此固希则诸囊中所畜尔,岂假予说言之哉?,作者在文中对方希则流露出哪些情感态度?请简要概括。解析方希则以茂才入官,作者与之“形忘乎外,心照乎内”,然而三举进士不利,作者感慨其“命乎数奇”,“数奇”即“不偶”,即命运不好,命途多舛,语出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数奇,终身未得封侯。方希则落第后,“缙绅议者咸伤冤之”,而“君方澹乎冲襟”,说明方希则轻去就,看淡功名利禄。最后一段是赠序的常规内容,表达对晚辈的奖掖、勉励、祝愿、安慰、期盼等。答案对方

11、希则命途多舛、仕途不顺的感慨;对方希则看淡得失、胸襟豁达的赞赏;对方希则一展所学、志气得伸的期盼(祝愿、安慰)。,【参考译文】方希则因美好的才华而步入仕途,多次参加进士考试都不顺利,命运啊,多么不好啊。在当时不被重用,他都适时地坦然拂衣而去,充满自信,从讯息的多少来推断好坏,不在乎事物的去留,修养深厚是一个高雅的君子,几乎就像古代的贤者啊。,我从上都来,寄居在客店,往来于金马门,第二次见到方君已经是第二年春天。恰逢天子正好推崇儒学,招引俊杰,开设了选拔官吏的考试,命令从乡里选拔人才,而四面八方怀揣上报公文来参加入京应试的杰出人才,就要用几百几千来计数。我虽然是后进晚辈,却也牵着衣服、磨着脚背、

12、推着胳膊来交往在他们当中,交往的人原本就很多了。晚些时候才遇到他,车盖遮满道路,交往密切,尽情得相互取笑作乐,外表得意忘形,内心敞亮豁然,即使是庄子与惠子的在濠梁时的美好交往也不会像这样啊。不久,他在内台应试,因主管官吏的冤枉,被取消了考试资格,停止了考试。官宦们谈论都为他感到伤心委屈,他还内心恬静,竟然使人不能察觉内心的不平。过了几天,他带着行装,准备了船只,飘然东下。向我这个愧对友情的人,索要几句话作为临别相赠。,那些广泛了解宇宙世界的人而见识就会长远,完全懂得祸福依伏的人就会知道命运的无常,这不是可以对见识浅薄、听闻少寡的人说得清楚的。方希则,是一个通达事理、出类拔萃的人,可以用这样的一

13、句话来评价他。过去,公孙弘曾经退隐,乡里人又推举他,在对策考试中最终取得第一名,叉写了十几份奏章上报皇上,每次都要得到回复才肯罢休,最终成为汉朝的名臣。凭借方希则的资质才能却幽居匿迹被埋没,难道不是上天将要让他显扬却一定(先)让他收敛吗?如果不是这样,为什么会反反复复得像这样呢?好的工匠最晚完成的是大器,出发晚却先到达的是良马。他的才华就像那奇异,日子彩虹垂挂,就像在银河里洗濯头发,使各位儒生后辈仰慕不已,这原本就是方希则胸中所积累的才华,难道还要借助我的话说出来吗?,原因与结果是无法割裂开的:任何事物只要存在,就有它存在的原因。原因是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事情发生的条件。就文言文中某一现象或

14、结果要求考生结合文本追溯原因几乎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文言文本,应引起重视。,【典例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相州昼锦堂记欧阳修,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唯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

15、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不足为公贵;唯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作者认为魏国公并非“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解析文章第一段写寒门之士得志后衣锦还乡前后景况的对比,亦即“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然后点明“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接着从他的出生、仕途、志向等角度进行阐述,得出“非夸一时而荣一乡”的结论。答案出身名门,世代仕宦,本不是寒门之士;少年得志,仕途通达,天下闻名已久;志向远大,报效国家,心怀天

16、下苍生。,【参考译文】做官做到将相,富贵之后返回故乡,这从人情上说是光荣的,从古到今都是如此啊。大概士人在仕途不通的时候,困居乡里,那些平庸之辈甚至小孩,都能够轻视欺侮他。就像苏季子不被他的嫂嫂礼遇,朱买臣被他的妻子嫌弃一样。可是一旦坐上四匹马拉的高大车子,旗帜在前面导引,而骑兵在后面簇拥,街道两旁的人们,一齐并肩接踵,一边瞻望一边称羡,而那些庸夫愚妇,恐惧奔跑,汗水淋漓,羞愧地跪在地上,面对车轮马足扬起的灰尘,十分后悔,暗自认罪。这么个小小的士人,在当世得志,那气派的宏大,以前的人们就将他比作穿着锦绣衣裳的荣耀。,只有大丞相魏国公却不是如此。魏国公,是相州人士。先祖世代有美德,都是当时有名的

17、大官。魏国公年轻时,就已考取高等的科第,当了大官,全国的士人们,听闻他传下的风貌,仰望他余下的光彩,大概也有好多年了。所谓出将入相,富贵荣耀,都是魏国公平素就应有的,而不像那些困厄的士人,靠着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乎庸夫愚妇的意料之外,为了使他们害怕而夸耀自己。如此说来,高大的旗帜,不足以显示魏国公的光荣;玉圭官服,也不足以显示魏国公的富贵;只有用恩德施于百姓,使功勋延及国家,让这些都镌刻在金石之上,赞美的诗歌传播在四面八方,使荣耀传于后世而无穷无尽,这才是魏国公的大志所在,而士人们也把这些寄希望于他。难道只是为了夸耀一时,荣耀一乡吗?,对于议论类文言文而言,作者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内容或阐发观

18、点。因而阅读时,把握文本的中心内容是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典例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答刘正夫书韩愈,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人。”曰:“古圣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必谨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又问曰:“文宜易宜难?”必谨对曰:“无难易,唯其是尔。”如是而已,非固开其为此,而禁其为彼也。,夫百物朝夕所见者,人皆不注视也,及睹其异者,则共观而言之。夫文岂异于是乎?汉朝人莫不能为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为之最。然则用功深者,其收名也远。若皆与世沉浮,不自树立,绝不为当时所怪,亦必无后世之传也。足下家中百物,皆赖而用也,然其所珍爱者,必非

19、常物。夫君子之于文,岂异于是乎?今后进之为文,能深探而力取之,以古圣贤人为法者,虽未必皆是,要若有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之徒出,必自于此,不自于循常之徒也。若圣人之道,不用文则已,用则必尚其能者,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有文字来,谁不为文,然其存于今者,必其能者也。顾常以此为说耳。,韩愈在答复刘正夫“宜何师”时提出了哪些重要看法?请分条概括。解析“哪些重要看法”暗示答案不止一点,第一段中“为文宜何师”“辞皆不同,宜何师”“文宜易宜难”已经明确标示三点。第二段提出“夫百物朝夕所见者,人皆不注视也,及睹其异者,则共观而言之”,强调要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并以“司马相如、太史公、刘

20、向、扬雄”佐证之,即用功深,思想有创见,“收名也远”。答案学习对象应是古代圣贤;文章内容应不因袭陈词,重在学习圣贤的思想;选文方面不要过分关注难易,要力求准确;思想方面要有创见,要有自己的特点。,【参考译文】如果有人问我:“做文章应该效法谁?”我一定会郑重地回答道:“应该效法古代圣贤。”如果又问:“古代圣贤所写的书保存下来的很多,文辞各不相同,该效法谁的呢?”我会郑重地回答道:“应该效法他们的思想,而不是效法他们的文辞。”如果再问:“做文章应该写得易懂些好还是晦隐些好?”我一定会郑重地说:“不管简单晦隐,符合文章内容就好”。如此罢了,绝不是极端地提倡文章一定应该这样写,坚决禁止文章一定不能那样

21、写。,早晚都能看到的各种东西,谁也不会去关注它,当看到那些异乎寻常的东西,人们就会一起观赏谈论。文章难道和这不同吗?汉朝人没有不会写文章的,但也只有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文章做得最好。那么可以说,下的功夫深的,名声就传得远。如果都顺从世俗随波逐流,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见解,即使不被当代的人责怪,也一定不会流传到后世。您家中的各种物品,都是日常离不了要使用的,但其中你所珍爱的,肯定不是寻常的东西。那么君子做文章的道理,难道和这有什么不同吗?现在的那些要写文章的晚辈后生们,能够深入探求努力获取,以古代圣贤的做法为法则,虽然说不一定人人都要这样,做,但若有像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那样的人才出

22、现,必定是出自这样做的人,绝不是出自按部就班的人。至于圣君治国之道,不用文士也就罢了,要是重用文士,一定会看中那些有真正才能的人,这种才能不是别的,就是能够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不因循他人说法的人啊。自从出现文字以来,谁不写文章呢?但是能够保存到现在的,一定是能提出独到见解的啊。所以我经常把这个道理讲给别人。,形象和性格不可截然而分。性格大体包括:(1)对现实和自己的态度的特征,如诚实或虚伪、谦逊或骄傲等;(2)意志特征,如勇敢或怯懦、果断或优柔寡断等;(3)情绪特征,如热情或冷漠、开朗或抑郁等;(4)情绪的理智特征,如思维敏捷、深刻、逻辑性强或思维迟缓、浅薄、没有逻辑性等。如所选文本涉及对象相

23、对单一则要概括出人物的多重特征,力求立体丰满。如提供的是群像(多人合传),则要辨析出对象的同中之异。,【典例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尚书比部员外郎李君墓志铭曾巩,康定初,先人寓南康,与李君居并舍。是时君年未四十,游余父子间,相好也。后十余岁,君为临安,遇余于浙西,道旧故,喜甚。又十余岁,君已退而家君,复见之山阳。又九岁,而君年七十有一以卒。明年,其孤仲熊自山阳抵京师,拜且泣曰:“顾得铭也。”余惟君游余父子间四十年矣,铭其可辞?,君姓李氏,讳丕,字子京,家故寒也。学为士,自君始。出举进士,中其科,得主楚之淮阴簿。岁凶,转运使调军食,用君主宿州籴。他州皆强赋,民犹不足,君随便开诱,粜

24、者悦趋,籴最他州。迁宁国军节度,掌书记,转运使属君市翎毛,君优致如主籴,所市以赤,数之至十万,复最他州。他军州事,有不能决者,多属君,君所决者三十有八事。盖复太平州囚管寿活之,明通判歙州林瑀无罪释之,类如此。迁秘书省著作佐郎,用荐者监兴元府税,急吏宽商,课赢十有七万。岁中,以岁次迁秘书丞,以课迁太常博士,以覃恩迁尚书屯田员外郎,知杭州临安县,召为审刑院详议官,赐绯衣银鱼。迁尚书都官员外郎,通判蜀州。蜀少事,然他州讼有积岁不能决者,转运使以属君,君所决八事,民信服之。迁尚书职方员外郎,监在京内衣库,枢密使田况奏用君删定马军司条贯,既成,诏加常赉。滨州有狱久不能决,辞连大臣家子,遣吏治之辄辞,诏遣

25、君乃决。,请简要概括李君这个人物的形象特点。解析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首先要搞清文中写了相关人物的哪些事件。筛选要力求全面,以免挂一漏万。文章第一段主要写其对友情的珍视。第二段侧重叙写李君作为干吏的相关史实。或直接叙写,或侧面烘托,突出李君独到的施政能力。答案喜欢交友(或珍视友情);为政灵活,便宜行事;多谋善断,秉公断案。,【参考译文】康定初年,先父寓居在南康,和李君比邻而居。这时李君年纪不到四十岁,和我们父子交往,相互交好(关系很好)。过了十多年,李君治理临安,在浙西那儿遇到了我,(我们)谈了一些旧事,非常开心。又过了十多年,李君已经退位居住在家,又在山阳遇到他。又过了九年,李君七十一岁去逝。

26、第二年,他的儿子李仲熊从山阳到京师,叩拜并哭泣说:“但求铭文。”我想到李君与我们父子交往四十年,铭文哪里可以推辞?,君姓李,名丕,字子京,家境贫寒。通过求学做官,始自李君。参加进士考试中举,做楚淮阴主簿。年成不好,转运使调派军粮,任用李君主管宿州买粮事。其他州都强行征收,百姓犹且不够,李君随其所宜,诱导启发,卖米的人乐意去卖,买粮是其他州里最多的。升任宁国军节度使,执掌书记,转运使嘱托李君购买翎毛,李君非常认真地购买,就像买粮一样,所买的翎毛均为红色,总数达到十万,又是其他州里最多的。其他部队州郡的事,有不能决断的,大多嘱托李君,李君决断的事有三十八件。免除太平州囚犯管寿的罪过,使他活下来,审

27、明通判歙州林瑀无罪释放,像这样。升任秘书省著作佐郎,因有人推荐监管兴元府税收,对官吏,严苛,对商人宽松,征税盈余十七万。岁中,按年次升任秘书丞,因征税升任太常博士,因广施恩泽升任尚书屯田员外郎,做杭州临安知县,征召为审刑院详议官,赐给绯衣银鱼。升任尚书都官员外郎,做蜀州通判。蜀地事少,然其他州狱讼有多年不能判决的,转运使把它嘱托给李君,李君判决了八件事,百姓信任佩服他。升任尚书职方员外郎,监管在京内衣库,枢密使田况上奏任用李君删改制定马军司的条例,制成以后,皇帝下诏加以赏赐。滨州有一件久拖不决的案件,口供牵连到大臣的儿子,一派遣官员去处理就推辞,皇上下诏让李君处理,很快就判决了。,情节是作品展

28、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就文言文而言,要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准确厘清相关人物在不同时段(或任职的不同时期)依次做了哪些事情,要按照题干的指向概括相关情节。,【典例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韩愈,君讳适,姓王氏。好读书,怀奇负气,不肯随人后举选。困于无资地,不能自出,乃以干诸公贵人,借助声势。诸公贵人既志得,皆乐熟软媚耳目者,不喜闻生语。一见,辄戒门以绝。上初即位,以四科募天下士。君笑曰:“此非吾时邪!”即提所作书,缘道歌吟,趋直言试。既至,对语惊人;不中第,益困。,久之,闻金吾李将军年少喜事,可撼。乃踏门告曰:“天下奇男子王适愿见

29、将军白事。”一见语合意,往来门下。卢从史既节度昭义军,张甚,奴视法度士,欲闻无顾忌大语。有以君生平告者,即遣客钩致。君曰:“狂子不足以共事。”立谢客。李将军由是待益厚,奏为其卫胄曹参军,充引驾仗判官,尽用其言。将军迁帅凤翔,君随往。改试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观察判官。,妻上谷侯氏处士高女。初,处士将嫁其女,惩曰:“吾以龃龉穷,一女怜之,必嫁官人,不以与凡子。”君曰:“吾求妇氏久矣,唯此翁可人意;且闻其女贤,不可以失。”即谩谓媒妪:“吾明经及第,且选,即官人。若能令翁许我,请进百金为妪谢。”诺许,白翁。翁曰:“诚官人邪?取文书来!”君计穷吐实,妪曰:“无苦,翁大人,不疑人欺之,得一卷书粗若告身者

30、,我袖以往,翁见未必取视,幸而听我。”行其谋。翁望见文书衔袖,果信不疑,曰:“足矣!”以女与王氏。,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奇人”王适的四件“奇事”。解析题干强调用自己的话概括,即不能照抄原文。王适奇在“怀奇负气”,未通达时“不肯随人后举选”;一旦时来运转,他“缘道歌吟,趋直言试”,虽然“对语惊人”却未中第;落第后,卢从史遣客邀其出来做官,王适却以“狂子不足以共事”拒绝;最后叙写他抬高虚拟自己的身份“骗娶”得意中人。答案他喜欢读书,但不愿随着一般人那样去应举考试;应考时边走边歌咏,对语惊人,却不被录取;拒绝“狂士”征召为官;虚拟官人身份骗婚。,【参考译文】君名适,姓王。他喜爱读书,怀抱奇志,恃其

31、意气,不肯跟在别人后面去参加科举考试。但困于没有资格和地位,自己的才能不能够显露出来,这才去求各位公卿贵人,想借助他们的声势。各位公卿贵人已经志满意得,都喜欢那些会用甜言蜜语媚人耳目的人,不喜欢听那种生硬的话。见过他一回,就吩咐守门人再不让他进门。皇上刚登帝位,便用四种科目考试的办法来招募天下人才。王君笑着说:“这不正是我的好机会吗!”于是就提着他所写的书,沿路边走边歌咏,去参加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的考试。考试时,他对答的话语惊人;结果没有考上,从此更加困窘。,过了很久,他听说左金吾卫李将军年轻,喜爱多事,可以打动他。他就登门报告说:“天下奇男子王适,希望见到将军陈述事情。”一见面,两人谈得合

32、意,从此王适便出入于李将军门下。卢从史担任昭义军节度使后,嚣张得很,鄙视那些按照规矩办事的人,想听没有顾忌的大话。有人把王君的生平告诉他,他立即派人想办法招致王君。王君说:“卢从史是个狂妄的人,不值得和他共事。”立刻谢绝了来客。李将军从此越发尊重他,保奏他为左金吾卫胄曹参军,充当引驾仗判官,平时尽量采纳他的意见。将军升迁为凤翔节度使后,王君也随他到了凤翔,改任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观察判官。,妻子是上谷郡处士侯高的女儿。起初,处士打算把女儿嫁出去,告诫自己说:“我因和人意见不合才不得志,一个女儿,应怜爱她,一定让她嫁给做官的,不嫁给一般的人。”王君说:“我寻求妻家很久了,只有这个老翁称人心意;而

33、且我听说他女儿贤惠,不可失掉这个机会。”就骗媒婆说:“我明经及第,将被选为官员,很快我就是当官的人了。如果你能使侯翁答应我,我就用百金给你作谢礼。”媒婆答应去对侯翁说说。侯翁问道:“那人确实是做官的人吗?拿文书来。”王君无法,只好对媒婆说了实话,媒婆说:“不要苦恼,侯翁不会怀疑别人会欺骗他的,你弄一卷像告身那样粗的一卷书,我把它藏在衣袖内前往,侯翁见后,未必会拿过去细看,希望你听从我的安排。”于是王君就照媒婆的吩咐办。侯翁望见“文书”藏在衣袖内,果然信而不疑,说:“够了。”就把女儿许给了王君。,写作目的是文章写作的出发点,即作者通过写作活动以实现文章的社会价值。这种题型多见于带有议论色彩的阐释

34、类文言文本。,【典例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章望之字序欧阳修,校书郎章君,尝以其名望之来请字,曰:“愿有所教,使得以勉焉而自勖者。”予为之字曰表民,而告之曰:古之君子所以异乎众人者,言出而为民信,事行而为世法,其动作客貌皆可以表于民也。名山大川,一方之望也,山川之岳渎,天下之望也。故君子之贤于一乡者,一乡之望也;贤于一国者,一国之望也;名烈著于天下者,天下之望也;功德被于后世者,后世之望也。孝慈友悌达于一乡,古所谓乡先生者,一乡之望也。春秋之贤大夫,若随之季良、郑之子产,者,一国之望也。位于中而奸臣贼子不敢窃发于外如汉之大将军;出入将相,朝廷以为轻重,天下系其安危,如唐之裴丞相者

35、,天下之望也。其人已殁,其事已久,闻其名,想其人,若不可及者,夔、龙、稷、契是也。其功可以及百世,其道可以师百王,虽有贤圣莫敢过之者,周、孔是也。此万世之望,而皆所以为民之表也。(注:因字数限制,本文引用时有删节),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解析序言分为书序和赠序,本文显然属于后者。赠序往往就某一方面对后生晚辈进行鼓励,如送东阳马生序,本文亦如是。文章开头“校书郎章君,尝以其名望之来请字”一句,开门见山,交代了作序意图,下文具体阐释取字用意,关键是要理解“愿有所教,使得以勉焉而自勖者”一句中“勖”的含义,即“勉励”,教材中有“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篇者勖”(孙文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答题

36、时要善于联想,沟通课内外相关知识点。答案阐释取字用意,并借此勉励章望之。,【参考译文】校书郎章君,曾经拿他的名“望之”来请我为他取字,说:“希望您有所指教,使它能够勉励人进而自我勉励。”我为他取字叫“表民”,并且告诉他说:古代有德行的人与一般人不同的原因是,话说出来就被百姓信任,事做出来就被世人效法,他的动作容貌都可以用来做百姓的表率。名山大河,是一个地方的人所敬仰的,山河中的五岳四渎,是天下人所敬仰的。因此,比一乡人贤能的君子,是一乡人所敬仰的;比一国人贤能的君子,是一国之人所敬仰的;名声功业在天下显著的人,是天下人所敬仰的;功劳德行泽被后代的人,是万代人所敬仰的。孝顺长辈慈爱晚辈友爱兄弟在

37、一乡中传,扬,就是古代所说的乡先生,是一乡人所敬仰的。春秋时期的贤能大夫,像随国的季良、郑国的子产,就是一国之人所敬仰的。位居朝堂因而奸臣贼子不敢在外暗中发动的,像汉朝的大将军卫青;出则为将,入则为相,朝廷把他作为砥柱,天下安危与他关联,像唐朝的裴度丞相,是天下人所敬仰的。那个人已经死去,那些事情已经久远,听闻他的名字,就想见他的人,好像不可企及的,夔(尧舜时的乐官)、龙、稷(舜臣,农师,周祖)、契(助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商祖)就是这样的人。他的功德可以到达百代,他的思想可以让百王效法,即使有贤能圣明的人也没有谁敢超越他的,周公、孔子就是这样的人。这些都是万代为人敬仰的人,因而都可以用来作为百姓的表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