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二十六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高考历史 (新课标1专用),考点一 古代先哲与古今著名政治家 A组 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 1.(2017课标,47,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晋等中原诸国。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歌诗,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他也能作出准确的研判。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 季札出使途经徐国,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只因要出访他国,未能相赠。季札返回途中至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随从认为这样做没有意义
2、,季札说,我当初知道徐君喜爱我这把剑,“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背)吾心哉”。其父吴王寿梦认为诸子中季札年龄最小却有贤能,指定他继承王位。寿梦死后,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位,但季札坚拒,“弃其室而耕”,最终王位由其长兄继承。季札被历代儒者尊崇为“贤人”。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代儒者尊季札为“贤人”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季札出使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义。(8分),五年高考,答案 (1)对儒者所崇尚的礼乐与经典有精深的理解;挂剑于墓,与儒者重“信”契合;拒绝继承 王位,符合儒家礼义观念。 (2)显示出中原文化传播到江南,有利于改变中原诸国对江南的认
3、识;有利于黄河与长江流域的 文化认同。,解析 第(1)问,从季札个人的儒学造诣,践行儒家信、礼义观念的行为等角度分析说明。第(2) 问,结合材料信息,从文化传播、文化认同、文化认识等角度分析。,2.(2017课标,47,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颜回,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依然淡泊达观。颜回天资聪颖,能很快领悟老师的教诲,子贡称赞他“闻一知十”。每次谈到他的求学精神,孔子总是不吝赞赏。颜回尊敬老师,曾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他践行孔子的学说,认为如果自己的才能智慧能够为世所用,就行其道;不为世所用,则独善其身。 颜回英年早
4、逝。孔子非常悲痛:“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汉代以后,历代统治者给予颜回很高的评价。魏书云:“建国纬民,立教为本;尊师崇道,兹典自昔释奠孔颜,乃其时也。”颜回自唐代起配享孔庙,与孔子并称“孔颜”,元代被封为“复圣”,对后世影响深远。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颜回成为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颜回在后世受到尊崇的原因。(6分),答案 (1)道德品行高尚;天资聪颖,领悟力强;深谙孔子学说,尊师重道;用儒学思想塑造自己的精神;践行儒家学说不遗余力。 (2)孔子对颜回的高度肯定;儒学成为统治思想
5、;统治者的推崇;弘扬儒家道德的现实需要。,解析 本题考查颜回。(1)从颜回的个人品德、学习能力、对儒学的学习和践行等方面概括。 (2)从孔子对颜回的态度、儒学地位、统治者的态度、现实需要等方面分析归纳。,3.(2017课标,46,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全国解放后,部分城市通货膨胀严重,少数商人投机,哄抬物价。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很快将上海局势稳定下来,进而稳定了全国经济形势。面对工业化建设资金短缺等问题,陈云提出对粮食等主要农副产品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即统购统销,被中央采纳实施。他在中共八大上系统地提出了改进经济体制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
6、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补充一定的个体经营;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为主补充一定的自由生产;在市场方面,国家市场为主补充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1979年春,陈云指出“六十年来,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他提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 摘编自金冲及等主编陈云传等 (1)根据材料,概括陈云的主要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陈云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贡献。(7分),答案 (1)思想: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也有市场,计划为主市场为辅。 背景
7、:苏联的经验教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为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突破了苏联经济模式的限制,提出了许多影 响深远的重要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改革开放作出了重要贡献。,解析 (1)直接提取材料信息,从陈云对计划与市场的认识角度回答其“经济思想”。结合中国 社会主义建设中面临的困惑、中国计划经济的弊端和苏联模式的影响等回答“时代背景”。 (2)可以从陈云经济思想对中国经济建设、思想建设和现代化的影响等角度回答。,4.(2016课标,48,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成为
8、唐朝开边拓土的重要力量。高丽人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唐玄宗开元后期出任安西副都护,镇守西域。天宝六年(747),高仙芝率一万骑兵,历经艰难险阻,长途奔袭阻断西域商路的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境内),俘其国王。经此一役,“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 天宝八年(749),高仙芝以石国(依附于唐朝的西域小国)不守蕃属之礼为由,率军征讨,大肆杀掠,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石国王子召引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进攻唐安西四镇,与高仙芝率领的唐军战于怛逻斯城(在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唐军大败。自此,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
9、的时代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高仙芝的功过。(6分),答案 (1)强大的综合国力;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对外贸易繁荣;积极的边疆政策;开放的民族政策与用人政策。 (2)维护唐朝的统治;为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西域稳定做出过贡献;个人贪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朝的西域开拓。,解析 (1)注意设问角度是“背景”,应从当时唐朝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角度概括。 (2)“功”要从维护唐朝统治和为开发边疆做贡献等角度概括,“过”主要结合材料所述事件带 来的危害进行归纳。在评价时一定要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上,坚持以事实为依据。,规律总结 注意设问角度“背景”与“原因”的区别。背景的范围要比原因广
10、得多,它既包括 原因,也包括不属于原因的大的时代特征。而原因只是背景中对事件的发生起到推动作用、具 有明显因果关系的那部分要素。因此,在回答背景时角度一定要广泛而全面。,5.(2015课标,48,15分,0.372)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丘处机(11481227年),登州(今属山东)人,19岁时投入道教全真派。全真派是当时新出现的一个道教派别,主张兼修儒、释。丘处机潜心研习,成为一方道教领袖。其时黄河南北陷于战乱,全真派徒众剧增,成为蒙古、金、宋竞相争取的对象。 1220年,应成吉思汗之召,丘处机偕弟子西行,历时四年,行程万余里,到达成吉思汗驻跸的雪山(在今中亚地区)。成吉思汗常与他交谈,丘
11、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成吉思汗深为认同,“命左右书之,且以训诸子”。史载:某日暴雷异常,成吉思汗询问是何预兆,丘处机借此回答说:“人罪莫大于不孝,不孝则不顺乎天,故天威震动以警之。似闻境内不孝者多,陛下宜明天威,以导有众。”成吉思汗采纳了他的建议。丘处机的弟子李志常撰写了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记录了丘处机西行谒见成吉思汗的经历与见闻,流传至今。 据元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丘处机的意见被成吉思汗接受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丘处机西行的意义。(9分),答案 (1)成吉思汗需要为庞大的统治区域寻求治理方法
12、;丘处机学识广博;善于选择劝谏的方 式与时机。(6分) (2)使蒙古最高统治者较为深入地接触到中原的思想文化;为后来元朝的统治起了一定作用;留 下了关于当时西域地区重要的文献记录。(9分),解析 (1)历代统治者往往需要一套治理方法加强统治,丘处机的意见能够适应成吉思汗统治的 需要。结合材料中丘处机善择时机、学识广博等信息回答。 (2)可以从有利于中原文化传播、有利于加强统治等角度分析,结合长春真人西游记的文献 价值回答。,失分警示 注意要立足材料信息回答问题,提取材料信息后,要运用专业术语加以概括。要注意 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6.(2014课标,48,15分,0.613)中外历史
13、人物评说 材料一 北宋时,皇帝鼓励官员议政。苏轼称:“自建隆(北宋第一个年号)以来,未尝罪一言(谏诤)者。”士大夫也以天下“安危治乱”为己任,积极议政,上书言事蔚为风气。包拯任监察御史时,曾弹劾包括宰相在内的多名朝中大员;后任开封府尹,善于断案,执法刚正不阿,对贪官嫉恶如仇。“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平民)时。” 摘编自漆侠主编辽宋西夏金代通史等 材料二 与包公有关的笔记、话本在宋代即开始流传。元代出现了陈州粜米等多种包公题材的杂剧。清代小说三侠五义、戏剧铡美案等深入人心。包拯遂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后世人称“包青天”。 摘编自徐忠民包公叙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4、指出包拯勇于弹劾官员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包青天”在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9分),答案 (1)皇帝较为开明,政治环境相对宽松;士大夫积极议政;包拯优秀的个人品质。 (2)百姓对清廉公正官员的期待;“忠君”“爱民”等儒家思想的广泛影响;历代在原型基础上 进行各种形式的艺术化塑造。,解析 (1)从材料中“皇帝鼓励官员议政”“士大夫也以天下安危治乱为己任”、包拯 “刚正不阿”等信息入手分析回答。(2)“包青天”在后世广为传颂,反映了人们对清官的期 待;当时“忠君”“爱民”等儒家思想影响广泛,对“包青天”形象的塑造有积极作用;后世文 学创作、艺术加工使“包青天”的形象
15、更加鲜明。据此可回答“广为传颂的原因”。,答题指导 回答第(1)问时,应最大限度地提取材料信息,运用专业术语回答。回答第(2)问时,不 仅要阅读材料,还要结合所学知识。,7.(2013课标,48,15分,0.56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韩愈是唐中后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当时皇帝崇信佛教,耗费大量财富。韩愈力加谏阻:“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当时士大夫热衷于辞藻绮丽、对仗工整但空洞无物的骈体文,朝廷亦将之作为选才重要标准。韩愈首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仿先秦散文,“文以载道”。在他看来,由尧、舜、禹、汤、文王、武
16、王、孔子、孟子依次相传的“道”,在孟子死后失传,他承担起了重续“道统”的责任。 韩愈提倡的“道统”就是孔孟的仁义道德思想,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阐释。他一面讲博爱,一面又讲“义”。他所说的“义”,主要是指“君臣、父子之道”,旨在论证儒家的仁义道德是惟一合法思想,为其反佛提供理论根据。韩愈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提倡古文运动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韩愈对儒学发展的作用。(7分),答案 (1)唐朝由盛转衰;内容空洞的骈体文流行;佛教盛行,华夏传统受到冲击。 (2)排斥佛学,弘扬儒学;提出“道统”论,承上启下
17、;成为宋代理学的先声。,解析 第(1)问从韩愈生活的时代入手,结合材料中“当时皇帝崇信佛教”“士大夫热衷于辞藻 绮丽、对仗工整但空洞无物的骈体文”等信息回答。 第(2)问韩愈提倡“道统”,宣扬儒学,其思想被后世儒生所汲取,为宋代理学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据此可回答“作用”。,方法技巧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坚持唯物史观,把历史人物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客 观、科学的评价,要以历史人物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要求作为标准,进行历史的评 价。要注意防止片面化、绝对化。,8.(2015课标,48,15分,0.636)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世纪70年代,德国统一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一
18、系列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工业生产中的伤亡事故频繁,工人生活与健康状况不断恶化。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的力量迅速壮大,工人运动日益高涨。1878年,俾斯麦政府强迫帝国议会通过了非常法,对深受工人拥护的社会民主党进行严厉镇压。在非常法实行的12年里,许多社会民主党党员被监禁和驱逐,大量拥护社会民主党的工人被解雇,大批报刊、出版物及工人组织被查禁或取缔。 俾斯麦政府也通过立法为工人提供社会保障。自1883年起,俾斯麦政府相继颁布了疾病保险法事故保险法老年人与伤残者保险法,为工人及其家属、工伤者提供医疗保障,同时也为老年人及伤残者提供养老金和津贴。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
19、识,概括俾斯麦政府颁布非常法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俾斯麦对工人运动采取的基本政策并加以评析。(9分),答案 (1)德国统一,经济发展迅速;社会问题凸显,工人生存状况恶化;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人力量 壮大,工人组织出现;德国君主立宪政体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6分) (2)政策:推行非常法,镇压工人运动;颁布有关社会保障法令,建立社会保障体系。(4分) 评析: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阻碍了工人运动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缓解了社会 矛盾。(5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可从德国统一、经济发展、社会问题、工人状况方面概括,再联系所 学知识从思想与政体方面
20、概述回答。第(2)问基本政策从镇压与保障两方面进行概括。评析从 巩固资产阶级统治、阻碍工人运动发展和改善民众生活三方面展开即可。,答题指导 解答本题,可以从材料信息入手,同时联系必修教材中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确立、第二 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回答。,9.(2014课标,48,15分,0.625)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甲午战败后光绪帝痛感危亡在即,锐意变法,他曾对庆亲王奕劻说:“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作亡国之君。”1895年6月,光绪帝读康有为的上书深受启发,遂于1895年至1897年间屡颁改革性质的诏令。1898年6月11日,慈禧太后面告光绪帝:“前日御史杨深秀、学士徐致靖言国是未
21、定,良是。今宜专讲西学,明白宣示。”于是,光绪帝颁布了变法诏书。15日,慈禧太后迫使光绪帝下诏将他的老师翁同龢开缺回籍,并令授任新职的高官大员,须向慈禧太后谢恩。16日,光绪帝在一度“战栗变色”后,仍如期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事宜。9月4日,光绪帝下令将阻挠变法的礼部尚书怀塔布等6人革职,后又把阻挠变法的李鸿章逐出总理衙门。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绪帝为推行变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戊戌变法中光绪帝的作用。(7分),答案 (1)重视和采纳维新派的改革建议;颁布变法诏书;重用维新派人士;抵制顽固势力对变法 的阻挠。(
22、8分) (2)变法的最高领导者,推动变法实施;争取慈禧太后支持并有所抗争;无力保证变法持续进行。 (7分),解析 第(1)问从材料中归纳要点并结合所学作答。第(2)问既要指出光绪帝对变法的积极推动 作用,又要指明其作用的有限性。,失分警示 本题第(2)问容易失分。解答时要从光绪皇帝在变法中的活动入手,分析其对维新 派、慈禧太后的态度,结合变法结局等信息回答。要注意立足史料,最大限度地解读信息。,10.(2013课标,48,15分,0.50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中国古代有功臣配享制度,即一个皇帝逝去后,要在已故臣僚中选取功勋卓著的大臣陪祀其庙庭。功臣配享皇帝,是朝廷对该大臣的最高评价。北
23、宋神宗时,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度”,主导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哲宗绍圣初年,诏“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庙庭”。南宋建炎初,有人提出“自绍圣以来,学术政事败坏残酷,致祸社稷,其源实出于安石”。于是,“罢安石配飨神宗庙庭”。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宋史记熙丰(宋神宗年号熙宁、元丰)事实者,成于南渡以后史官之手,而元人因而袭之,皆反对党之言,不可征信。今于其污蔑荆公(王安石)处,皆一一详辩之荆公不仅为中国大政治家,亦为中国大文学家。 摘自梁启超王荆公(1908年)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两宋对王安石的评价及其主要理由。(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重新评
24、价王安石的目的及采用的方法。(9分),答案 (1)北宋褒扬王安石,认为王安石变法对朝廷有功;南宋贬斥王安石,认为北宋灭亡根源于 王安石变法。(6分) (2)目的:弘扬历史上的改革精神;推进改革,挽救民族危亡。(4分) 方法:重视历史记录者的态度;考订历史材料的真伪。(5分),解析 (1)注意对材料信息的提取,从材料中概括答案。(2)“目的”要结合梁启超的主要活动 来分析;“方法”注意结合文史常识和材料内容进行归纳。,方法技巧 充分利用材料信息,同时务必与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相结合。,B组 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2017江苏单科,24B,10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787年华盛顿主持了
25、制宪会议,为会议的顺利进行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787年5月25日,会议在费城的议事堂举行。当华盛顿尚未就席时,大家就提出推举华盛顿为议长,并立即获得全数通过。华盛顿的态度非常谦虚,他说:“敝人才疏学浅,经验不足,实不堪担此一重大会议的议长之职,但我愿竭尽一己之力来完成责任。”费城的仲夏夜异常炎热,华盛顿纹丝不动地坐在议长席上。他没有发表演说,只是偶尔询问代表们的意见,或是在议事进行中说一两句例行的话而已。可是这已足够了。当辩论激烈,或讨论陷入僵持时,代表们就不约而同地仰视着议长席。这位举世闻名的华盛顿,只要静默不语,就足以慑服那些滔滔雄辩的政客,使他们逐渐相互妥协。由于彼此
26、的忍让和妥协,最后万事皆迎刃而解。9月17日,全体一致通过 美国的联邦宪法。 摘编自晓树美利坚合众国的缔造者华盛顿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召开制宪会议的目的,说明华盛顿在制宪会议上所起的作用。(7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华盛顿的良好品质,说明华盛顿的政治活动对美国政治文明发展的贡献。(3分),答案 (1)目的:加强中央政府权力;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作用:协调各方关系;让与会代表做出妥协(让步);推动会议顺利进行;促成宪法的制定。 (2)品质:勇于担当;不贪恋权力。 贡献:为美国政治文明发展树立典范。,解析 本题考查美国的缔造者华盛顿
27、和美国制宪会议。 (1)第一小问,联系美国独立战争后的严峻形势作答。第二小问考查华盛顿在制宪会议上的作 用,可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作答。 (2)第一小问,可以从材料中直接概括出华盛顿勇于担当、谦虚、不贪恋权力的高贵品质。第二 小问,可结合后人对华盛顿的敬仰作答。他为美国政治文明发展树立了典范。,1.(2017北京文综,23,4分)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认为,争取权利的最佳方式“不是 对罪恶的消极的不抵抗”,而是“对罪恶的积极的非暴力抵抗”。下列历史人物与他有类似主 张的是 ( ) A.华盛顿 B.孙中山 C.凯末尔 D.甘地,C组 教师专用题组,答案 D 本题考查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
28、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对罪恶的积极的非 暴力抵抗”。华盛顿用暴力革命的方式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孙中山用暴力革命的手段推翻清 政府;凯末尔通过暴力革命赢得土耳其的民族独立,A、B、C三项都与题干中的“非暴力抵 抗”不符。甘地倡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积极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因此D项符合题意。,2.(2015上海单科,12,2分)一位清朝皇帝曾赋诗言志:“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 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诗中壮志因何事而发 ( ) A.抗击沙俄入侵 B.设置伊犁将军 C.平定准噶尔叛乱 D.收复台湾,答案 D 题干诗句是清康熙帝于1683年所作的中秋日闻海上捷音的内容,所反映的历史
29、 事件是收复台湾,诗中“耕凿从今九壤同”是指实现统一,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与诗句 含义不符。,3.(2015上海单科,16,2分)“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 毁人。”恩格斯做出这样的评价,是因为拿破仑 ( ) A.发动雾月政变开启了拿破仑时代 B.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C.推行法国民法典动摇了欧洲封建秩序 D.击退了反法联军的多次进攻,答案 C 恩格斯对拿破仑的这一评价主要着眼于拿破仑对法国大革命精神的传播以及对欧 洲封建统治秩序的冲击。拿破仑推行的民法典体现了对法国大革命成果的保护,并且确定 了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传播到欧洲及其以外的地区,有
30、力冲击了欧洲封建秩序。故C项正确。 A、B、D项与恩格斯的评价不相对应,故应排除。,评析 本题以恩格斯对拿破仑的评价为依托,主要考查拿破仑的历史贡献。考查学生以史实论 证历史观点的能力。难度中等。,4.(2012课标全国,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鸦片烟流行内地,大为风俗人心之害。节经降旨严饬稽查,而此风未经革除。总由海口守巡员弁(官兵)卖放偷漏,以致蔓延滋甚且止查禁海口洋船,而于民间私熬烟斤,未经议及。嗣后如有洋船夹带鸦片进口,并奸民私种罂粟,煎熬烟膏,开设烟馆,文职地方官及巡查委员,如能自行拿获究办,免其议处。其有得规故纵者,仍照旧例革职。 上谕档(道光朝)(1823年) (鸦
31、片)每岁易银至数百万两之多,非寻常偷漏可比,若不极力严禁,弊将何所终极。嗣后该省通市,务当恪守定例,只准易货,毋许易银。 上谕档(道光朝)(1829年) 同心合力,不分畛域,上紧查拿,毋得稍形松劲即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吸食,不知悛改者,亦著一体查拿,分别办理。 上谕档(道光朝)(1838年)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道光皇帝对鸦片问题的认识及措施。(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道光皇帝的禁烟政策。(6分),答案 (1)认识:严重败坏社会风气,腐蚀官吏,白银外流危及财政。 措施:禁止民间制作、贩卖鸦片;严禁走私进口;不许以银易货;惩办吸食者。 (2)措施较全面,取得一定成效,虎门销烟
32、;具有正义性;鸦片战争后具有妥协性。,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解题时可将材料信息与鸦片战争的背景结合起来回答。 (1)从材料中“大为风俗人心之害”、吏治败坏和鸦片走私对财政的影响角度分析“认识”;从材料信息可知,道光帝严禁民间“私种罂粟”,严禁鸦片走私,“只准易货,毋许易银”,据此可回答“措施”。 (2)从禁烟政策的内容、影响、性质等角度入手,联系鸦片战争期间道光皇帝对禁烟的态度回答。,5.(2016浙江自选,9,10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模块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有蛮夷
33、曰道。 摘自汉书 材料二 在“天下如一”的“天下主义”观念下,唐代处理与周边部族关系的基本政策,既继承了前代的册封体制,又新创了管理体制,朝廷所授予的“都督”“刺史”称号与其首领地位一样世袭不改。 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设置的处理边疆民族事务的中央政务机构和地方行政区划。(6分) (2)根据材料二,列举唐管辖民族地区的举措。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简要指出在处理边疆诸问题上唐与秦的不同之处。(4分),答案 (1)在中央设置“典客”;在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道”;解决百越问题后,设置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 (2)设置羁縻都督府、州,当地民族首领
34、世袭官职;不同之处:秦任命官吏实行行政管理,唐则加以羁縻。,解析 (1)由材料一中“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蛮夷曰道”等信息,再结合秦统一南方越地后设郡等知识回答。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唐朝“新创了管理体制”“授予的都督刺史称号与其首领地位一样世袭不改”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在第(1)问的基础上,结合唐朝的民族政策回答。,6.(2015江苏单科,24B,10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唐太宗论“明君”执政之“君道”,为此后历代帝王所推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贞观元年,太宗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定法律,并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 “不可任情以轻重”。此后,太宗提出:“以天下之广
35、,四海之众,千端万绪岂得以一日万机, 独断一人之虑也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何谓为明君?”魏征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太宗以为然,并说 “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贞观期间,太宗屡屡对“一士之谔谔 (直言)”表示“此言是也,当为卿改之”,并赐绢帛。 贞观六年,太宗对侍臣说:“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 用,诚可畏也。”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就“明君”执政概括唐太宗的“君道”内涵。(3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君道”产生的客观因素。(3
36、分) (3)以帝王政治为视角,综合评价唐太宗的“君道”。(4分),答案 (1)内涵:严肃法令,遵守法律;减少独断,广任贤良;兼听纳谏,激励直言。 (2)因素:隋朝无道而亡(农民战争的威力);传统儒家的民本、仁政思想;大乱初定,经济凋敝。 (3)评价:唐太宗的“君道”是古代开明政治的典范,促成了封建治世的出现,成为古代统治者的 “明君”理想。 但唐太宗的“君道”是为了维护李唐王朝的统治,其实施有赖于帝王的个人品质,唐太宗晚年背 离了自己的这一“君道”。,解析 (1)依据材料,分层次概括“君道”内涵。(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思想、 经济方面说明客观因素。(3)以帝王政治为视角,辩证评
37、价,既要肯定唐太宗“君道”的积极作 用,也要指出其局限性。,7.(2015福建文综,41C,16分)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御史台是唐代的最高中央监察机关。唐太宗注意以御史治吏。他采纳御史大夫李乾 祐的奏请,增设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各二人。贞观末年,“于台中置东西二狱”,委御史台有 “鞫(j:审问)案禁系”之权。 摘编自邱永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 材料二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 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朕每闲 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
38、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摘自吴兢贞观政要卷二求谏 (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以御史治吏的主要特点。(6分) (2)材料二中唐太宗认为隋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唐太宗是如何做到君明臣 廉的。(10分),答案 (1)特点:增加人数;增设下属部门;扩大职权(赋予拘禁权力)。 (2)原因:隋炀帝暴政;大臣不敢进谏。 分析:通过自省、纳谏防止或纠正决策失误;以御史制度约束官吏;正人与正己相结合。,解析 (1)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归纳作答,如增加御史人数、扩大御史台的权力等。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归纳概括。第二小问, 要
39、综合两则材料,从自省、纳谏、用御史制度约束官吏等角度阐述。,8.(2015浙江自选,9,10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模块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海上马车夫”荷兰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1651年英国政府颁布了针 对荷兰人的歧视性法令,规定:“凡从欧洲运到英国的货物,须由英国船只或原商品生产国的船 只运送;凡是从亚、非、美洲运送到英国的货物,须由英国船只运送。”到了18世纪,荷兰在经 济发展和海外活动方面已落后于英国。 摘编自刘祚昌等世界史近代史编(上) 材料二 克伦威尔说:“真正的绅士我固愿尊敬有加,但与其信俗所谓绅士,还不如信披黄褐色大衣的队长,任这种穿便服的人充骑兵队
40、长。”这班队伍以“铁骑军”著称于世,“铁骑军”的雅号起初赠与他们的领袖,但不久即为全军所公用。 摘编自屈勒味林英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颁布歧视性法令的目的和结果。(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克伦威尔“铁骑军”的来源及选拔军官的标准。(4分),答案 (1)目的:排斥荷兰的中转贸易,维护英国商业利益,巩固英国海上权威。 结果:英荷战争爆发,荷兰失去海上霸主地位。 (2)信奉清教的自耕农。根据勇敢和忠诚提拔军官,废除只有骑士和贵族才能充任军官的陈规。,解析 (1)阅读材料信息可知,“歧视性法令”指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结合航海条例 的内容可知该法令旨在打击荷兰
41、的中转贸易,维护英国的商业利益,巩固英国的海上权威。该法 令导致英荷战争爆发,最终荷兰战败,失去海上霸主地位。据此回答即可。(2)回忆所学知识可 知,“铁骑军”来自信奉清教的自耕农,回忆教材知识可回答选拔军官的标准。,9.(2014江苏单科,24B,10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923年孙中山这样概述其创立“三民主义”的思想路径:“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 (汲取)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族主义 观中国历史之所示,则知中国之民族,有独立之性质与能力,其与他民族相遇,或和平而相安,余之民族主义,特就先民所遗留者,发挥而光大之;且改良其缺点,对于满洲,
42、不以复仇为事,而务与之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此为以民族主义对国内之诸民族也。对于世界诸民族,务保持吾民族之独立地位,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以驯致于大同,此为以民族主义对世界之诸民族也。 材料二 民权主义 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济欧美法律、政治之穷。故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更采直接民权之制,以现主权在民之实,如是余之民权主义,遂圆满而无憾。 以上材料见孙中山中国革命史 请回答: (1)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分别因袭、规抚和创获了哪些思想主张?请将答案填写
43、在下面表格中相应的位置。(8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从孙中山的成长和活动轨迹,说明上述思想路径形成的原因。(2分),答案 (1)主张:民族独立;和平共处。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中国民族自 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考试、监察(纠察)二权。三权分立原则。五权宪法;实行直 接民权制度。 (2)原因:幼读私塾,接受传统教育;游历欧美日等,受西方思想影响。,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深刻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涵是解答本问的前提和关键。要依据因 袭、规抚和创获三个层次,对三民主义进行分层解读。 (2)分析孙中山思想路径形成的原因,应注意问题中的提示,从孙中山的成长和活动轨迹角
44、度思 考。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早年接受中国传统教育,青年时期游历欧美日等,受到了西方资产阶 级民主思想的影响,这些经历对其思想的产生有很大影响。,材料三 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邓小平所说的“点火”的含义。(6分) (2)据材料二,指出19781992年间中国经济开放度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其原因。如何理解材料三对邓小平的评价。(10分),答案 (1)鼓励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 思想准备。 (2
45、)趋势:上升。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工作重点转移);建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 市,设立经济开发(开放)区。(答二点即可)理解:邓小平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开 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解析 第(1)问要结合当时的社会形势进行分析,重点阐释邓小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所做 的思想动员工作。第(2)问第一小问要注意观察图中曲线的总体走向,其原因主要应从改革开放 这一角度进行分析。第二小问要对邓小平的主要贡献加以概括,要注意语言的精练性。,11.(2014浙江文综,39,8分)(节选)50年前,中法出于对独立自主的追求,冲破冷战坚冰,建立大使级 外交关系。这不仅是两个国家、
46、也是两大文明的历史性握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拿破仑是政治家、军事家、法学家。他强化中央集权,编纂拿破仑法典,创办法兰西银行。起初,推动革命深入,捍卫革命成果占主导;后来,日益与旧制度妥协,还建立帝制。对外战争既反对外国武装干涉,打击欧洲旧制度,传播革命思想;又侵略扩张,图谋称霸。前期战争的主导方面是反干涉,此后却逆转了。 对拿破仑的评价,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主张:杰出人物是时代的产物,又反作用于他所处的时代;既要一分为二,又要分清主次;区分人生不同阶段,动态评价;区分不同活动领域,全方位评价。 据李元明拿破仑评传整理 (3)中法历史上都涌现了不少叱咤风云的人物。如果请您评价拿破仑,您会
47、更注重材料三中的哪 种主张?请结合历史事实扼要展开。(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8分),答案 (3)更注重:拿破仑既是法国大革命的产物,又以自己的方式巩固和发展了法国大革命。评价拿破仑,必须把他置于时代的具体语境,又不忘他的个人风采。 更注重:拿破仑的政治活动和对外战争都具有双重性。但从根本上说,功大于过,是个应当肯定的历史人物。 更注重:拿破仑一生的经历错综复杂,有很强的阶段性。无论是政治活动还是对外战争,都有必要区分不同阶段,给予恰当评价。 更注重:拿破仑拥有多重身份,在多个领域都有建树,为法兰西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评价时需区分活动的不同领域,得出比较全面的结论。,解析 第(3)问考查
48、对拿破仑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设计相对开放,学生选择的自由度较 大。解答时,无论选择哪种主张都要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12.(2013江苏单科,24,10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克伦威尔和拿破仑是欧洲近代革命的杰出人 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克伦威尔在他建立新模范军的时候,不论阶级出身和社会地位,一律论功行赏,但后来当平等派提出普选权的要求时,克伦威尔却竭力加以反对。他在一次向议会发言时说,穷人就是坏人,并且说,如果共和国注定要受苦受难的话,那么在富人之下受苦,比在穷人之下受苦更好一些。 王觉非欧洲史论 材料二 拿破仑认为,法国发生革命不是因为法国渴望自由,而是因为要求平等。他所了
49、解的平等是法律上所保证的同样的公民权利,而不是公民生活的同样的社会经济条件。因此他就决定用自己的法典确保公民权利的平等。他消灭了政治自由,把他所了解的“平等”巩固下来,编成了法典。 苏联塔尔列拿破仑传 材料三 克伦威尔对爱尔兰和苏格兰的征讨均以胜利而结束。以后,爱尔兰的土地被英国占领军没收,大部都落入英国高级军官之手。克伦威尔等人都成了爱尔兰的大土地所有者。 刘祚昌世界史(近代史编),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克伦威尔平等观的变化。分别指出前后平等观产生的原因。(3分) (2)据材料二,归纳拿破仑对政治“平等”的理解。材料二认为“平等”被拿破仑法典巩固下 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法典“巩固”平等带来的深远政治影响。(4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克伦威尔平等观的主要政治倾向,并分析立法途径与革命战争对资产阶 级文明扩展的价值。(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