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富安中学刘瑛,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富安中学刘瑛,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候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改建的,到唐已属于古寺。后禅院,指僧人居住的地方。,你知道有关破山寺的知识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清晨,当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万物一片静寂,只能听到那悠悠敲钟的回声。,感悟诗意,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
2、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古寺、初日、高林、曲径、 禅房、花木、山水,诗中描写了那些景物,你能找出来吗?,身临其境 感悟诗意,清 晨 入 古 寺,初 日 照 高 林,首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颔联,潭影空人心,山光悦鸟性,颈联,万 籁 此 俱 寂,但 余 钟 磬 音,尾联,首句 “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 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 “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诗歌赏析,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以静衬静,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诗歌赏析,这一联紧承上联,
3、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欢悦。“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 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是诗人表达了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诗歌赏析,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此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衬静,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 “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俱”,都,全部。“寂”,寂静,没有声音。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此句。
4、,诗歌赏析,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中心:,富安中学刘瑛,背诵全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一、解释词语 1、禅房 2、空 3、万籁 4、磬 二、内容填空 1、这首诗的作者是 , 代诗人。这是一首五言 2、这首诗以 为线索,描写了古寺的 、 、 和 ,抒发了诗人 和 。 3、首联“清晨入古寺”点明 4、颔联作者采用 的手法写出禅房的 5、颈联写 ;尾联以钟磬音映衬山寺的 6、诗中有两句诗各含有一个成语,成语是 、,1、常建、唐、律诗2
5、、游诗后禅院;肃穆、幽深、脱俗、纯净;游览名胜的喜悦、对高远境界的追求3、出游的时间和地点4、移步换景、幽景5、诗人在后禅院所见;万籁寂静6、曲径通幽、万籁俱寂,1、这首诗以清晨游寺后禅院为线索,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悲伤情怀。( ) 2、“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主要突出禅院很大,展现了凄清的环境特点。( )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描绘出一幅竹花繁茂的景象( ) 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表明幽静的环境使人的心灵愈发纯净。( ) 4、“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以无声衬有声,突出禅院的安静。( ) 5、全文生动地写出了禅院幽深静穆的环境气氛和美好的自然山水。( ) 6、
6、本诗表达了作者对佛地的喜爱和追求清净隐逸的思想感情。( ) 7、颈联写出诗人穿过竹影婆娑的曲折小径,走进古寺的幽静后院,花木的深处隐蔽僧人诵经的禅房。( ),1、这首诗以清晨游寺后禅院为线索,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悲伤情怀。(寄情山水的悲伤情怀改成游览名胜的喜悦) 2、“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主要突出禅院很大,展现了凄清的环境特点。(禅院很大,展现了凄清 改成美妙幽寂)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描绘出一幅竹花繁茂的景象(竹花繁茂 改成优雅宁静 ) 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表明幽静的环境使人的心灵愈发纯净。( ) 4、“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以无声衬有声,突出禅院的安
7、静。(无声衬有声改成有声衬无声 ) 5、全诗生动地写出了禅院幽深静穆的环境气氛和美好的自然山水。( ) 6、本诗表达了作者对佛地的喜爱和追求清静隐逸的思想感情。( ) 7、颈联写出诗人穿过竹影婆娑的曲折小径,走进古寺的幽静后院,花木的深处隐蔽僧人诵经的禅房。(颈联改成颔联),8、“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展现的环境特点是( )A、凄清 B、清幽 C、神秘 D、荒僻 9、下列正确的一个选项是( )A、诗人在颔联中运用了对偶的手法,抒发对竹径、花丛、树木等美景的赞叹。B、颈联写出诗人身处自然环抱的佛门,心中尘世杂念受到洗涤的空灵心境。C、尾联笔锋一转,点明悠扬的乐器声给如此寂静的禅院带来了灵动的生
8、机。D、这首诗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了诗人一心参禅朝圣的愿望。 10、下面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B、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C、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8、( B)9、( B )10(D,7.诗中的“万籁”是 8下列正确的一个选项是( ) A诗人在颔联中运用了
9、对仗的手法,抒发对竹径、花丛、树木等美景的赞叹。 B颈联写出诗人身处自然环抱的佛门,心中尘世杂念受到洗涤的空灵心境。 C尾联笔锋一转,点明悠扬的乐器声给如此寂静的禅院带来了灵动的生机。 D这首诗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了诗人一心参禅朝圣的愿望。,(答案:自然界一切声音、B),7.从体裁看,这是一首五言 8下列不正确的一个选项是( ) A“通幽处”写出环境的凄清,表现诗人心情的落寞。 B“钟磬音”是以声衬无声,突出禅院的安静。 C这首诗描写了古寺肃静、幽深的环境氛围和美好的山水。 D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答案:律诗、A),7.诗中的“万籁”是 8.下列对于题破山寺后禅院的理解,正确
10、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以清晨游寺后禅院为线索,描写了古寺的曲折脱俗、鸟语花香。 B.颔联中“幽”和“深”两字写出了后禅院因少人问津而显得荒凉冷僻。 C.颈联中“空”字表现出诗人面对清澈潭水,俗念全消的自由、超脱之感。 D.诗歌表达了诗人进入深山古寺后,时有发现,流连忘返的愉悦兴奋之情。,(答案:自然界的一切声音;C),7.诗中的“万籁”是 8.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初日照高林”一句中初升的太阳令整个画面显得活泼而富有生机。 B.“潭影空人心”的含义是清澈的潭水能令人忘却所有的事情,内心只余空白。 C.“但余钟磬音”,这里凸显钟磬的声响主要是为了点出“古寺”,首尾呼应。 D.作品
11、中自然界的山水花鸟与古寺禅房和谐地融为一体,给人以清幽脱俗之感。,(答案:自然界的一切声音;D),7.诗歌中最能体现古寺环境氛围的两个字是“ ”“ ” 8.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了时间和地点,突出了诗人出游之心切。 B.颔联描写了后禅院的环境,禅房了花木长势茂盛。 C.颈联借景抒情,表达诗人愉悦、宁静的内心感受。 D.尾联以声衬静,营造出佛门圣地忘情尘俗的意境。,(答案:幽、寂;B),7.由本诗衍化出的成语有“ ”“ ” 8.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是唐代诗人常建游历破山寺所写的一首题壁诗。 B.全诗描写了古寺凄清、寂寥、荒凉的环境特点。 C.全诗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
12、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追求。 D.尾联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来映衬山寺宁静的气氛。,(答案:曲径通幽、万籁俱寂;B,登岳阳楼,(唐)杜甫,知人论世,杜甫,字 ,河南巩县人,自号 ,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是 、 ,真实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和老百姓的疾苦,因而被称为“ ”,他与李白齐名,并称“ ”,被人誉为“ ”。,子美,诗圣,李杜,诗史,“三别”,“三吏”,杜工部,少陵野老,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 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读诗,昔闻
13、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ch,ts,读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ch,ts,二二一、二一二,5、背诵,3、齐读,2、单读,4、自由朗读,抑扬顿挫和舒缓轻重,1、听读:字音和节奏,读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昔闻”:慕名已久、向往之久 “今上”:夙愿得偿,幸事一件 “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 “昔”与“今”之间,未简单的以 “喜”“悲”之词加以填充,而是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回味。,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14、“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诗人青年时代当值“开元盛世”,到处都是歌舞升平的景象,诗人既闻洞庭之名,必有向往之意,可惜未能一游;如今,祖国山河残破,疮疾满目,而诗人也到了暮年,且历尽人生坎坷,却有幸登楼,怎能不百感交集呢?,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坼”:洞
15、庭湖波涛万顷、巨浪千层,方圆数千里的江南大地,乾坤摇动、天崩地解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浮”: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 一派壮阔的图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老病”: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两年,身体衰弱不堪患肺病,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 “有孤舟”: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16、是被命运抛弃于苍茫湖水之中的如此穷愁潦倒的一个孤魂。缺衣乏食,居无定所,得不到亲友的慰藉,连一个赖以承受痛苦的正常的身体都没有。飘零、孤寂、衰老、贫病,一个活人生存所需的空间萎缩到不能再萎缩。,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写景如此阔大,自叙如此落寞上联展现浩瀚的洞庭湖水,下联画出水上的一点孤舟。湖水动荡,孤舟飘浮,虽然大小悬殊,却统一在一幅画中。如果将洞庭湖水比作整个国家,那么那一点孤舟就是诗人杜甫自己!,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从个人推及到国家,近十年的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此后,外族侵扰,藩镇割据,民不聊生,怎不令诗人牵肠挂肚? 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独
17、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有无以报国的自悼。,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孤舟虽小却装着整个天下。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颗忧国忧民的志诚之心。江山之壮阔与诗人胸襟之悲壮,互为表里,故虽悲伤却不消沉,虽沉郁却不压抑。,名为“登岳阳楼”,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屏弃了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引题 写景 个人景况 国事艰难,广阔胸襟,意境宽阔宏伟,登岳阳楼,交代背景,宽阔广大,凄凉落寞,前四句写景 宽阔广大 开阔 五六句叙身世 凄凉落寞 狭窄 七八句抒感慨 广阔胸襟 开阔,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不言苦而苦自生,不言愁而愁自见,